中国古代著名监察官解扬

更新时间:2023-04-29 22:4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古代著名监察官解扬

1

自秦朝设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并在地方派御史常驻郡县,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体制便基本建立起来。此后,历朝历代都出现了不少忠心为国、一心为民的监察官,他们心胸坦荡,不畏强权,敢于直言,在艰难与挫折中,演绎了值得后人钦佩的波澜人生。

敢于挑战诸侯王权的汉代刺史张敞

张敞(?-公元前48),字子高,河东平阳人,在汉宣帝时任冀州刺史。当时的冀州人员构成复杂,社会治安混乱。张敞到任后,经过细致调查,发现扰乱社会治安的因素纷纷指向广川王。于是,他亲自率领郡国吏,领兵检查广川王宫,果然搜捕到了一些犯案之人。他果断地将搜捕到的人犯一律枭首。回朝后,张敞上奏弹劾广川王,历数其不法行径。最终,广川王被削减封户。

张敞任职期间采取严刑峻法的措施,治理颇有成效。由于他治法严苛,也得罪了不少同僚。但张敞所为,正是符合当时法治需要的行政举措。在汉宣帝时代,国家财力匮乏,

百姓生活困苦,盗贼横行,社会整体上处在动荡的局势中。这需要官吏采取强硬的行政手段加强社会治理,维护国家安定,给百姓创造休养生息的良好氛围。虽然他一生为官没能位列三公,但一直得到君主的支持,深受信任,行事顺利,达到了他为官为国排忧、为民解难的人生目标。

秉承正气的唐代御史台中丞宋璟

宋璟(663-737),字广平,邢州南和人,是唐朝的开元名相,曾经为开创开元盛世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武则天时期曾经担任过御史台中丞,根据《旧唐书·宋璟传》记载,他在任上敢于弹劾武则天崇信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表现了一位坚持公正的官员形象。当时,张易之兄弟凭借着跟皇帝的关系,肆意妄为,满朝官员无人敢于纠劾。张昌宗甚至以观天象吉凶,言涉不顺,宋璟顺势奏请惩处张氏兄弟。虽因武则天庇护,最终张氏兄弟逃脱了惩罚,但宋璟也因为官刚正得到重用。

宋璟在为官期间,针对国家的奢侈享乐风气,提出了不少节制主张,其中有的被朝廷接纳,也产生了实际效果。例如,唐代的朝集使本来是各州、郡的长官在年底入京汇报工作的代表,但他们往往随身携带大量珍贵特产送给京中的实权派,以寻觅晋身的机会。宋璟对此现象深恶痛绝,上奏唐玄宗,请求禁止。此举得到了唐玄宗的支持,既打击了地方官员搜刮盘剥基层的非法举动,也杜绝了他们入京行贿的私

进之途,澄清了吏治,对国家行政效能的提升,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洁身自好的元代御史台掾张养浩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历城人,元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以东平学正步入仕途,后来获推荐,出任御史台掾,之后选授堂邑县尹。由于他为官清廉,在元武宗时被升任监察御史,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在归老还乡后又被启用,卒于陕西行台中丞任上。

张养浩的行政经验丰富,在地方和中央都做过官,对国家行政系统的政务非常熟悉,对官场的腐败现象也了如指掌。这为他尽职尽责地履行监察官的职能积累了经验。张养浩为官任上,律己极严,这一风格坚持一生,因此被赞为“节全始终”。大德二年,张养浩在御史台任上,有一次得了病,在家休息,赏识张养浩并曾经举荐他的丞相不忽木到他的家中探望,看到的张家竟是一番家徒四壁的景象。他对身为御史的张养浩能够如此清廉十分钦佩,不由地称赞:“此真台掾也。”

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张养浩还对各级官员履职提出了忠告和建议。他曾经总结在各地任职的见闻,撰写了《三事忠告》。其中包括向县级官员列出该如何做人、为官和处理百姓事务的《牧民忠告》,向监察官员们提出该如何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风宪忠告》。之后,他还根据担任

礼部尚书的行政经验,撰写了《庙堂忠告》,对政府中的高阶官员也给出了行政建议。这三部书的根本观点是强调为官者不仅要约束自身,还要管束家人,更要慎择人,做到严格律己和严管他人齐头并举。

既清官场积弊又纠自身歪风的明朝御史顾佐

顾佐(1376-1446),字礼卿,河南太康人,建文二年(1400)进士,永乐初年,被选为御史,升按察副使。在任上,顾佐刚正不阿,执法严明,由于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排斥,被改任贵州按察使。明仁宗继位后,才被召回朝廷,担任通政使。

在明宣宗时,官场腐败严重,当时辅政大臣杨士奇和杨荣推荐顾佐掌管督察院,负责清理官场积弊。顾佐除了制定清理官场的衡量标准,确定了考核官吏的层级,还迅速报告了考核结果,弹劾了一大批包括御史在内的贪污官员。明宣宗对顾佐的纠察工作十分支持,凡被查处的官员,朝廷都予以重惩。有贪淫行为的发配辽东充军,不通达政体的降为典吏,老病者罢斥为民。

顾佐还协助弹劾为官不端的督察院长官,端正了督察院的不正之风,之后便着手协助皇帝完善明朝的监察体制。在明宣宗的支持下,通过顾佐的一系列努力,督察院的改革顺利完成。一方面明确了督察院的行政职能,另一方面用合适的人选更新了一批督察院的旧人,使官司其职,任得其人,官僚系统得到了完善。经过以顾佐为代表的尽职履责官员群

体的共同努力,形成了明代中叶著名的仁宣之治。正因为顾佐对朝廷的贡献,他被赞誉为“真御史”。

敏于发现问题、敢于弹劾权贵的清代御史钱沣

钱沣(1740-1795),字东注,号南园,云南昆明人,乾隆三十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监察御史、湖南学政、通政司副使、江南道监察御史、通政司参议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当时权臣和掌权,钱沣曾当面指责。他还曾上疏弹劾过陕甘总督毕沅,参与处理山东巡抚国泰等人的贪污营私案,因此钱沣在史籍中得到很高的赞誉,《清史稿》称他是“以直声震海内”。

钱沣作为监察御史,所办最著名的案子,就是揭发名臣毕沅。乾隆三十九年,当时的陕甘总督勒尔谨上奏朝廷,提请捐监,让家有余粮的民众可以用粮食买“监生”的名分。但在捐监开始不久,甘肃连年旱灾,政府开仓放粮,仍然爆发了民变。朝廷一方面忙于镇压,一方面展开调查,结果发现陕甘总督在实收捐纳粮的同时,虚放赈灾粮,两边欺瞒,其中的利益都被勒尔谨据为己有。对此,朝廷震怒,严惩涉案官员,被处死者多达56人,这就是清代历史上著名的甘肃捐监冒赈案。

就在案子即将完结的时候,新任监察御史钱沣突然上疏,弹劾新任陕甘总督毕沅,说他在出任陕西巡抚时,跟勒尔谨有行政交集,曾经多次代行陕甘总督之职,对捐监冒赈

的详情岂能不知!但他多年来却不向朝廷揭发,以至国库受损,民众遭殃,社会动荡,因此对毕沅也应该严惩。虽然毕沅陈词辩解,但仍然被降职停俸。这是钱沣办理的初次显露其监察御史敏锐性的大案。

此后,他还处理过山东巡抚国泰贪污案、闽浙总督伍拉纳与福建巡抚浦霖的贪污案。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些案子既令他政绩卓著,也使他仕途受阻,未得进一步重用。

从上述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历史上的监察官员凡能够尽职履责的,都要基于三个条件:一是要有适宜的时政空间,良好的政治氛围和齐心协力的施政理念是保证官僚群体合

理前进的必要条件;二是合理的制度保障,只有依托于可靠、可行并可持久的制度,官员才有信心去展示才华;三是主观因素,也就是监察官员自身的素质,包括为国的忠心、对事业的尽心、能排除掉私心和遇到挫折的耿直之心。有了这些要素,才能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行政效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pu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