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安康地理信息空间框架建设项目技术设计书(航测)A

更新时间:2024-03-10 17: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

技术设计书

长安大学测绘新技术研究院

2013年6月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

技术设计书

项目承担单位:长安大学 设计审核意见: 设 计 审 核 人:

批准单位:安康市城乡建设规划局 审批意见:

审 批 人:

2013

设计负责人:王腾军

主要设计人:姜 刚

2013年 5月26日

年 月 日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目 录

一、概述 .............................................................................................................................................................. 4

1.1 概述 .......................................................................................................................................................... 4 1.1.1项目概述 ..................................................................................................................................................... 4 1.1.2项目名称 ..................................................................................................................................................... 4 1.1.3 测区概况 .................................................................................................................................................... 4 1.1.4测区地形类别和困难类别的划分 ............................................................................................................. 5 1.1.5主要任务 ..................................................................................................................................................... 5 1.2 已有资料情况及分析利用 ...................................................................................................................... 5 1.2.1 控制测量成果 ............................................................................................................................................ 5 1.2.2 图件成果 .................................................................................................................................................... 6 1.3项目技术依据 ........................................................................................................................................... 6 1.4采用的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 ................................................................................................................... 7 1.5主要技术要求 ........................................................................................................................................... 7 1.5.1控制测量的要求 ......................................................................................................................................... 7 1.5.2地形图的要求 ............................................................................................................................................. 7 1.5.3 DEM的要求 ............................................................................................................................................... 8 1.5.4 DOM的要求............................................................................................................................................... 9

二、总体技术方案 ............................................................................................................................................. 11

2.1技术路线 .................................................................................................................................................. 11 2.2控制测量 ................................................................................................................................................. 12 2.2.1 平面控制测量 .......................................................................................................................................... 12 2.2.2高程控制测量 ........................................................................................................................................... 16 2.2.3 GPS高程拟合计算 ................................................................................................................................... 19 2.3航空摄影 ................................................................................................................................................. 20 2.3.1 航空摄影工艺流程 .................................................................................................................................. 20 2.3.2主要技术指标和执行的技术标准 ........................................................................................................... 20 2.3.3飞行质量要求 ........................................................................................................................................... 21 2.3.4影像质量要求 ........................................................................................................................................... 21 2.3.5航空摄影时间的选择 ............................................................................................................................... 21 2.3.6航空摄影设计 ........................................................................................................................................... 21 2.3.7航空摄影成果 ........................................................................................................................................... 22 2.4 1:500地形图测绘 ................................................................................................................................. 22 2.4.1 1:500地形图全野外数字化测量 ............................................................................................................. 24 2.4.2 1:5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 ..................................................................................................................... 25 2.4.2.1像片控制点测量 ................................................................................................................................. 25 2.4.2.2空中三角测量 ..................................................................................................................................... 28

1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2.4.2.3航内立体判绘采集 ............................................................................................................................. 30 2.4.2.4地形图测绘的内容表示及取舍 ......................................................................................................... 32 2.4.2.5外业调绘补调和检测 ......................................................................................................................... 41 2.4.2.6 1:500航测地形图编辑 ..................................................................................................................... 52 2.5 1:2000地形图缩编 ............................................................................................................................... 54 2.5.1 1:2000地形图各要素缩编方法 ............................................................................................................... 54 2.5.2 1:2000地形图的整饰 ............................................................................................................................... 56 2.5.3数据检查 ................................................................................................................................................... 57 2.5.4图幅接边 ................................................................................................................................................... 57 2.6 1:1000 DEM制作 ................................................................................................................................... 59 2.6.1 1:1000 DEM制作技术流程 ..................................................................................................................... 59 2.6.2 1:1000DEM主要技术指标 ...................................................................................................................... 60 2.6.3提取DEM要素 ........................................................................................................................................ 60 2.6.4 DEM矢量数据编辑 ................................................................................................................................. 61 2.6.5 GeoTIN构三角网 ..................................................................................................................................... 62 2.6.6 DEM精度评定 ......................................................................................................................................... 63 2.6.7 DEM数据转换 ......................................................................................................................................... 63 2.6.8 DEM质量控制 ......................................................................................................................................... 63 2.7 1:1000 DOM制作 ..................................................................................................................................... 64 2.7.1总则 ........................................................................................................................................................... 64 2.7.2工艺流程 ................................................................................................................................................... 65 2.7.31:1000DOM主要技术指标....................................................................................................................... 65 2.7.4 DOM制作 ................................................................................................................................................ 66 2.7.5 DOM的质量检查 ..................................................................................................................................... 67

三、项目组织管理 ............................................................................................................................................ 69

3.1 项目组织 ................................................................................................................................................ 69 3.2项目管理职责 ......................................................................................................................................... 69 3.2.1职责划分 ................................................................................................................................................... 69 3.2.2项目主要人员责任线性表 ....................................................................................................................... 70 3.3项目实施进度计划表 ............................................................................................................................. 70 3.4仪器设备投入计划 ................................................................................................................................. 71 3.5技术力量、劳动力计划 ......................................................................................................................... 72

四、质量控制方案 ............................................................................................................................................ 73

4.1、组织保障 .............................................................................................................................................. 73 4.2、技术保障 .............................................................................................................................................. 73 4.3、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 73 4.4各级检查比例 ......................................................................................................................................... 75

2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4.5项目产品质量评价 ................................................................................................................................. 75

五、提交成果 .................................................................................................................................................... 77

5.1 文字资料 ................................................................................................................................................ 77 5.2 控制测量 ................................................................................................................................................ 77 5.3 地形图测绘 ............................................................................................................................................ 78

六、附件 ............................................................................................................................................................ 79

附件A:控制测量 ........................................................................................................................................... 79 附件A1:四等GPS展开图 ................................................................................................................................ 79 附件A2:三等水准路线图 ................................................................................................................................. 79 附件A3:四等GPS点点之记 ......................................................................................................................... 80 附件A4:E级GPS点(导线点)点之记 ..................................................................................................... 81 附件A5: 标石埋设样图 ................................................................................................................................... 83 附件A6:GPS野外观测记录表 ......................................................................................................................... 85 附件B:地形图测绘 ....................................................................................................................................... 87 附件B1:图幅结合表 ......................................................................................................................................... 87 附件B2:地形图检测记录表 ............................................................................................................................. 88 附件B3:地形图勘丈检查记录统计表 ............................................................................................................. 89

3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一、概 述

1.1 概述

1.1.1项目概述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开展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2012年02月8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发[2012]33号文批复同意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立项建设,并将安康市纳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数字区域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推广城市。“数字安康”的建设有利于提升安康市整体管理水平,对于增强安康市科学决策、应急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城市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1.2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

项目内容包括:1∶500航空摄影测量,1∶1000 DEM、DOM数据生产,1∶2000地形图整合生产。

1.1.3 测区概况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最南部,我国版图中部,属秦岭、巴山山地,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汉江由西向东横贯中部,河谷盆地居中,构成“两山夹一川”的自然地貌。安康市地缘和区位优势独特,位于川、陕、鄂、渝四省市的结合部,地处西安、武汉、重庆三大经济区的几何中心。安康市城区地理位置为东经108°52′10\~109°06′40\,北纬32°37′30\~32°46′10\,市内绿树成荫、花草遍地,是一座环境优美的园林城市。

测绘工作范围为安康市建设规划区,约52平方公里。

测区路网发达,交通方便。周边地形为低山丘陵,中间为河川洼地。

4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1.1.4测区地形类别和困难类别的划分

1) 测区地形按地面坡度划分为平地和丘陵地,局部为山地。

2) 根据国家测绘局《测绘工程产品困难类别细则》规定,测区的困难类别为Ⅲ类。

1.1.5主要任务

1) 在安康市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布设四等GPS点20个,其余区域布设30个,共布设50个四等GPS点;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布设一级导线点不少于440个,其余区域布设一级导线点或E级GPS点不少于150个。

2) 测绘安康市107平方公里内1:500地形图,对城市建成区55平方公里重点区域进行1:500全野外数字化测量,包括38平方公里地名、地址数据采集;其余52平方公里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测图,精度应满足1:500航测规范的要求。

3) 编绘安康市190平方公里1:2000地形图。对5平方公里无图区采用航测方法进行1∶2000测图,其余185平方公里范围,利用已有成果(1:1000航测地形图73平方公里,1:2000航测地形图65平方公里及107平方公里1:500实测、航测地形图)进行缩编整合完成。

4) 对52平方公里规划建设区范围1:500航测测图区域实施1:500航摄,对55平方公里建成区范围实施1:1000航摄并进行野外像控点测量和内业空三加密,生产107平方公里1:1000 DEM(数字高程模型)和DOM(数字正射影像)数据。

1.2 已有资料情况及分析利用

1.2.1 控制测量成果

1) 平面控制点成果 (补充)

2) 高程控制点成果

5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补充)

3) 已有控制点成果的利用 (补充)

1.2.2 图件成果

1) 1:1000、1:2000地形图成果

安康市现有1:1000航测地形图73平方公里、1:2000航测地形图65平方公里。上述地形图成图时间较早,所在区域地形地物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使用前首先要对其进行修测和补测。此地形图可做为1:2000地形图缩编和编绘的基础底图。

2) 1:10000地形图成果

安康市现有的1:10000数字地形图可作为本项目测区范围划分、基础控制网布设和技术设计的基础底图及参考。

1.3项目技术依据

(1)《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以下简称《规范》)

(2)《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 6962-2005);

(3)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 7930—2008); (4)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 7931—2008); (5)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GB 15967-2008); (6)《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图式第一部分: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2007;(简称《图式》);

(7)《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CJJ/T 73-2010); (8)《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2009-2010; (9)《1:500 1:1000 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GB6962; (1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13923-2006;

6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1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 1:1000 1:2000数字高程模型》CH9008.2; (12)《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 1:1000 1:2000数字正射影像图》CH9008.3; (13)《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规定》GB/T24356-2009;

(14)《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GB/T 18316-2008); (15)《数字高程模型质量检验技术规程》CH/T1026-2012; (16)《数字正射影像图质量检验技术规程》CH/T1026-2012; (17) 经批准的项目技术设计书; (18) 其他技术要求。

1.4采用的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

1.4.1坐标系统

平面坐标系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

1.4.2 高程系统

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1.5主要技术要求

1.5.1控制测量的要求

本项目首级控制测量采用在原城市二、三等GPS测量基础上加密四等GPS网,四等GPS网相邻点距为2~4km。一级导线点在二、三、四等GPS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采用光电测距导线测量或GPS测量。

四等(D级)GPS网,城区内一级导线点的高程采用四等水准测量,其余区域采用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或GPS高程拟合。

四等(D级)GPS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相对中误差不大于±5cm,一级网中最弱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5cm;四等水准网中最弱点的高程中误差相对于起算点不得大于±20mm。

1.5.2地形图的要求

1)基本等高距:

7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 1:500地形图的等高距为1米。 ? 1:2000地形图的等高距为2米。

基本等高距应在同种比例尺的地形图上保持一致,不绘制间曲线。 2)地形图的分幅及编号

1:500地形图按50cm350cm 正方形分幅,图号按X在前、Y在后,中间加图上5mm长的横线;坐标值以公里为单位,1:500图廓点坐标取2位小数。

1:2000比例尺地形图按50cm350cm 正方形分幅,图号按X在前、Y在后,中间加图上5mm长的横线,坐标值以公里为单位,图廓点坐标取至整公里数。

3)1:500、1:2000比例尺地形图的精度

1:500、1:2000比例尺地形图应满足以下平面精度:单位:图上mm

地区分类 建筑区、平地、丘陵地 旧街坊内部和山地高山地 注:森林隐蔽地区按上述要求放宽50% 点位中误差 ≤±0.5 ≤±0.75 地物点间距中误差 ≤±0.4 ≤±0.6 高程精度:

城市建筑区高程注记点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0.15m。

其它地区地形图的高程精度应以等高线插求点的高程中误差来衡量。 等高线插求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应满足下表:

单位:m

地区分类 高程中误差(等高距) 平地 ≤1/3 丘陵地 ≤1/2 山地 ≤2/3 高山地 ≤1 注:隐蔽及坡度大于40°等困难地区上述精度放宽50%。 1:500、1:2000比例地形图高程注记点的密度,平均每格8—15点。

1.5.3 DEM的要求

A、DEM格网点相对于附近野外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按下表执行:

DEM格网点高程中误差 单位:m 地形类别 平地 丘陵地 基本等高距 1 1 8

高程中误差 0.75 1.05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山地 2 2.25 密林等隐蔽地区高程中误差按表1-1数据1.5倍计。 DEM内插点的高程中误差按表1-1数据1.2倍计。

B、数字高程模型(DEM)成果格网间距为2米。采用ArcInfo grid文件格式,最终成果以标准图幅内图廓线外扩2个格网点范围为单位存储数据。

C、几何精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I、规则格网点的高程精度应符合A的规定;

II、特征点的精度应与相应的规格格网点的高程精度一致; III、相邻存储单元的DEM数据应平滑衔接。

D、DEM数据的边界线标识符应正确无误。边界线必须为封闭多边形。一个DEM数据集,只有一个外边界线,但可以有多个内边界线,不同的内边界线可以相邻,但不得相交。

E、静止水域内的DEM格网点高程应一致,流动水域的DEM格网点高程应成梯度下降,关系合理。

F、完整性应符合以下要求:

I、除内边界线范围内格网点数据可能存在中断外,存储单元内不得存在数据漏洞; II、相邻存储单元之间不得出现漏洞,DEM数据应覆盖整个区域范围,接边范围的数据应有一定的重叠。

1.5.4 DOM的要求

A、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成果地面分辨率为0.2米,采用非压缩TIFF文件格式(带*.tfw定位文件),以标准图幅内图廓线外扩10像素范围为单位存储,真彩色。DOM整饰文件格式为DWG (AutoCad 2004)数据。

B、DOM产品数据精度要求按下表执行:

DOM平面位置中误差及接边限差 单位:m

地形类别 平地 丘陵地 平面中误差 0.6 0.6 图幅接边限差 2像元 2像元 9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山地 0.6 2像元 影像纹理较差以及特殊困难地区(如树林等),高层建筑覆盖区可放宽0.5倍,规定两倍中误差为限差。

C、1:1000正射影像图上地物点相对于外业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大于影像图上±0.6mm,地面分辨率为0.2m;影像应层次丰富、清晰易读、色彩均匀、反差适中;融合后的影像色彩应接近真实自然,色彩均衡,无明显偏色和拼接痕迹。

10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二、总体技术方案

2.1技术路线 技术设计书

基础控制测量 图根点测量

航空摄影 像控点测量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 制作DEM 立体数据采集 碎部点测量、绘草图 航测线划图初编

制作DOM 补测调绘 实测高程注记点 图形编辑

内、外业检查 1:2000地形图缩编 1:1000地形图

检查、验收

成果资料归档

11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2.2控制测量

2.2.1 平面控制测量

2.2.1.1四等及E级GPS控制网的布设与选埋

在测区已有的二、三等GPS点的基础上,遵循由高级到低级,由整体到局部的布网原则,拟布设四等及E级GPS网。测区拟布设四等GPS点50个,E级导线点或GPS点590个点。

新布GPS网应用原GPS 点进行联网测量,组成GPS网。新布GPS点应与测区内部及周边原有GPS网点组网进行整体平差,对新布设的GPS点与其连接的原有GPS点应进行基线边长检测。四等GPS网布设情况详见本设计附件中控制网布设图。

在二、三、四等GPS点的基础上依据地形条件布设E级GPS网或导线网。

考虑到二、三等控制点密度及分布状况,四等GPS网与二、三等控制点联测时边长可适当放宽至6km;四等及E级GPS网采用边点连接,布设应满足下表要求:

边长(km) 等级 四等 一级 导线 平均 最长 最短 仪器精度 固定误差比例误差(mm) (pmm) ≤10 ≤5 ≤10 ≤5 经纬仪:J2 测距仪:Ⅱ级 最弱边长 相对中误差 1/45000 1/20000 1/14000 环或符合 线路边数 ≤10 ≤10 - GPS 2 6 1.0 GPS 0.5 1.0 0.2 光电 相邻边比不宜超过0.3 测距 1:3 一级光电测距导线的闭合或附合长度不应大于3.6km,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起算点的长度不应大于相应长度的0.7倍。测角中误差皆不得大于5″,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14000。

一级光电测距导线和E级GPS布设为附合导线、结点网或多边形锁网。一般在主要道路、居民地及街道布设一级光电测距导线,在开阔宽畅的道路可布设E级GPS点。

四等及E级GPS点的选埋主要考虑利于长期保存,便于发展,点位选埋在土质坚实的地方或坚固稳定的建筑物顶面上; GPS点的选埋同时应满足GPS接收机对点位的要求,各等级点在选埋时应充分利用已有的标石(符合要求的);GPS点一般应保证有两个通视方向,困难时至少要保证有一个通视方向。四等及E级GPS点应埋设相应规格的标石(见本设计附件A中标石埋设图),水泥地面及硬质地面可埋设钢钉标志(φ20㎜315㎝),钢钉标志埋设时先用电钻先打一小孔,然后用水泥固定,这样避免直接钉入破坏钉面和路面。

12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埋石结束后,应现场绘制点之记草图,填写和勘丈必要的相关距离尺寸,调查埋石所在地等相关的信息,点之记格式为DWG和A4硬拷贝。

所有平面控制点埋石结束后,需用红漆在实地明显处标明点号,并指明方向,到参照物边长必须实地丈量且不少于2条。

四等及E级GPS点(或一级导线)应统一进行编号:

四等GPS点编号为GPS401、GPS402、??、GPS450, 4代表四等GPS点。 E级GPS点(或一级导线)为I001、I002、??,I代表一级点。

2.2.1.2 GPS测量 2.2.1.2.1 GPS控制网的观测

GPS点观测使用三台以上GPS接收机观测,采用静态观测或快速静态观测,观测组网按边、点连接方式构网。

GPS观测前按星历表的卫星健康情况确定观测计划、选取GPS观测的最佳时段,根据不同的观测要求对接收机设置进行全面检查和预置。各等级GPS观测应满足下表要求:

项目 卫星高度角(°) 有效观测卫星数 平均重复设站数 (时段数) 等级观测方法 静态 快速静态 静态 快速静态 静态 四等 ≥15° ≥15° ≥4 ≥5 ≥1.6 ≥1.6 ≥45 ≥10 ≥15 10~60 10~30 ≤6 ≤6 E级 ≥15° ≥15° ≥4 ≥5 ≥1.6 ≥1.6 ≥45 ≥10 ≥15 10~60 10~30 ≤6 ≤6 快速静态 静态 双频 时段长度(min) 快速静态 单频 数据采样间隔(S) PDOP 静态 快速静态 静态 快速静态 注:各等级GPS测量天线对中误差应≤3mm,天线基座上的圆气泡要严格居中。 天线高度测前、测后各量一次,量至1mm,两次相差不得大于3mm,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

GPS的原始观测数据由接收机自动记录。站名,测站号,观测年月日,天气状况,时段号,观测始末时间,接收机的类型及号码,天线号码,近似经纬度及天线高按统一制作的记录表现场填写。

13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每天GPS外业观测结束后,及时将外业观测结果录入计算机硬盘或移动磁盘,接收机内存数据在读入到外存介质上时,不得进行任何剔除或删改,不得调用任何对数据实施重新加工组合的操作指令。

2.2.1.2.2 GPS控制网的联测

本测区四等GPS网联测二、三等GPS点数不少于3个(包括原GPS网联测高级点),并应分布合理。

2.2.1.2.3 GPS数据处理

GPS观测的数据处理的工作顺序为:基线向量解算→外业数据质量检核→重测和补测→GPS网平差→数据处理成果整理。

(1)基线向量解算

GPS观测的基线解算采用双差固定解。

在同步观测的同一时段中,基线解算采用单基线模式解算,也可只选择独立基线按多基线处理模式统一解算。

同一时段观测值基线处理中,数据采用率不宜低于80%。

无论采用单基线模式或多基线模式解算基线,GPS网中所构成的完全的独立基线环(包括新旧独立基线组成的闭合环)均按要求进行验算。

? σ=

?a2?(b.d?2

σ--标准差;a--固定误差

b--比例误差系数;d--相邻点间距离

? 复测基线长度检核(包括与原GPS网重复基线) ds≤22σ

? 同步环闭合差: 等级 限差类型 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 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 独立环检核 Wx≤2n3σ Wy≤2n3σ

14

四等 (ppm) 6.0 10.0 一级 (ppm) 9.0 15.0 二级 (ppm) 9.0 15.0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Wz≤2n3σ Ws=

22??wxwywz ≤23n3σ 2(2)无约束平差

四等GPS网、E级GPS网分别进行无约束平差。在各项质量检测符合要求时,对所有独立基线组成的闭合图形(四等GPS网应包括利用的原四等GPS网在测区范围内的全部基线和测区周边的部分基线),以三维基线向量及其相应方差协方差阵作为观测信息,以一个点的WGS-84系三维坐标作为起始依据,进行GPS网的无约束平差,平差软件采用GPS随机平差程序进行计算。无约束平差提供各控制点在WGS-84的三维坐标,各基线向量观测值的改正数,基线边长以及点位和边长的精度信息。

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的改正数(V△x、V△y、V△z)绝对值应满足下式要求:

V△x≤3σ V△y≤3σ V△z≤3σ

当超限时,可认为该基线或其附近存在粗差基线,应采用软件提供的方法或人工方法剔除粗差基线,直至符合上述要求。

(3)约束平差

在无约束平差确定的有效观测量基础上,利用选取的起始点在泸州独立坐标系下进行二维或三维约束平差。四等GPS网以二等GPS点为起算点,E级GPS网以二、四等GPS点为起算点。

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的改正数与剔除粗差后的无约束平差结果的较差(d△x、d△y、d△z)绝对值应满足下式要求:

d△x≤2σ d△y≤2σ d△z≤2σ

当超限时,可认为作为约束的已知坐标、距离、已知方位与GPS网不兼容,应采用软件提供的方法或人工方法剔除某些误差较大的约束值,直至符合上述要求。

平差最终结果二维或三维坐标,基线向量改正数,基线边长、方位以及坐标,基线边长、方位的精度信息,转换参数及精度信息。

基线向量改正数,基线边长、方位以及坐标,基线边长、方位的精度信息,转换参数

15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及精度信息。

2.2.1.2.4 一级导线测量

一级导线水平角观测按《城市测量规范》相关要求执行,一级导线高程测量采用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代替四等水准测量,其边长测量要求既要满足平面测量的规定,又要满足高程测量的要求,故边长测量、垂直角观测按《城市测量规范》中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代替四等水准测量的要求执行。

一级导线观测采用电子记录,电子记录以电子记录器为记录载体,其程序设计做到方法严密,项目齐全,使用方便,在记录中按规定的限差,限定条件,超限处理方法和检验项目对观测数据和观测过程进行检验和控制。电子记录的观测成果及时在计算机上存盘备份。

一级导线外业观测结束后,先进行外业验算,外业验算质量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平差计算。一级导线由于观测边长较短,水平方向的曲率改正较小,作业中不予改正,但观测边长应进行倾斜改正,仪器加乘常数改正和归化投影改正。一级导线的外业验算包括方位角条件验算,坐标条件验算,导线测角中误差计算。一级导线采用专业的平差程序在计算机上严密平差,打印输出包括输入数据,平差成果,单位权中误差,最弱点点位中误差,边长中误差,方位角中误差和各项改正数。

2.2.2高程控制测量

本项目高程控制测量的主要目的是进行GPS网的高程联测,为GPS网的高程拟合计算提供起算高程,GPS网的高程联测采用三等几何水准测量,对于二、三等水准点位置分布符合GPS网高程联测要求,点位能够满足GPS观测要求的水准点可纳入GPS网进行高程联测。联测三等以上水准高程的GPS点(含纳入GPS网的二、三等水准点)的数量应不少于12点,应分布均匀,且能控制GPS网的范围。

2.2.2.1高程基础控制网的布设

高程控制布设为三等水准符合路线,以二等水准点为起算点。拟布设三等水准点2点,水准路线长度约25km,应将水准路线沿线便于水准联测的四等和E级GPS点纳入水准路线中进行联测(或作为水准路线中的固定点)。三等水准埋设埋设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根据需要个别GPS点可布设三等水准支线进行联测。三等水准布设应满足下表要求:

16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等级 三等 布设形式 闭合或附合线路 支线 线路长度 ≤45km ≤10km 2.2.2.2高程控制点的选点与埋石

水准路线的选定,应尽量沿坡度较小的公路、大路,应尽量避开土质松软和磁场甚强的地段,避开行人较多的集贸市场和街道,避免通过河面较宽的大河、湖、塘、堰等障碍物。

水准点应选在道路附近,点位应便于寻找,不易下沉,能长期保存和便于使用;要防止水准点选埋在浅水位地区、大树下、易发生变化、附近有剧烈震动的地方;要便于施测及尽可能满足GPS观测的有关要求。

标石严格按照规定规格制作,表面平整,中心标志符合要求。标志高出标石顶1~2cm。普通标石的底盘采用现场浇注(或者预制底盘)。在浇注埋设标石底盘时,坑底要夯实。浇注或埋设的水准点要保持柱石和底盘上标志的字头朝北。标石面要水平不能倾斜,四周捣实。标石顶面要加护盖,标石顶面离地面50cm,标石坑填土与地面平。

岩层水准标志埋设时凿40340cm,深不少于20cm的坑,用水冲净,再用混凝土将标志嵌在坑内。标志顶面要加盖混凝土围板,围板规格40340cm,高40cm。标志离地面要30~50cm。在凿之前要先去掉岩石上部的风化层。

标石埋设后,测定经纬度(精确至0.1分),在现场绘点之记。点之记按附录样式填写,

应内容完整,填写清楚。点之记的格式必须为电子文档DWG数据格式,应输出为A4硬拷贝,并装订。

三等水准点统一进行编号,水准点的编号以AG(安康高程)字母打头,后跟两位阿拉伯数字,点名书写为AGⅢ01、LGⅢ02,Ⅲ代表三等水准点。

委托保管书的填写应齐全和完整,填写应一式三份,填写完后,应交项目城市有关部门办理委托保管手续,此资料不做装订。

2.2.2.3高程控制网的观测及记录

水准观测所使用的仪器必须经法定计量机构鉴定合格,在使用前需对仪器和标尺进行检视。水准观测结束后应对标尺分划弯曲差、标尺名义米长及分划偶然中误差进行测定。

17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在作业开始后的第一周内应每天检校i角一次, i角稳定后可每15天测定一次。仪器i角不得大于20″。如果仪器受撞或有其它情况,可随时检测i角。数字水准仪在整个作业期间每天开测前进行一次i角测定。

三等水准采用中丝读数法,进行往返观测。当使用有光学测微器的水准仪和线条式铟瓦标尺进行观测时,也可进行单程双转点法观测。

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观测顺序为:后—前—前—后。每一测段的往测与返测,其测站数均应为偶数站。

观测前,应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观测时,应用白色测伞遮蔽阳光,迁站时,宜罩以白色仪器罩;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的三脚架时,应使其中两脚与水准路线的方向平行,而第三脚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观测中不得为了增加标尺读数而把尺桩(台)安置在沟边或壕坑中的方法;由往测转向反测时,两根标尺应互换位置,并应重新整置仪器。

三等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数字水准仪重复测量次数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单位:m

项目 视线长度 前后 任一测站上前 仪器类别 (视距) 视距差 后视距累积差 等级 三等 DS3 DS1、DS05 ≤65 ≤80 ≤3.0 ≤6.0 视线 高度 三丝 能读数 数字水准仪重复测量次数 ≥3次 注:当成像清晰、稳定时,观测视线可放宽20%。 三等水准测量的测站观测限差:

单位:mm

项目 等级 三光学测微法 等 中丝读数法 基辅分划或黑红面读数的差 1.0 2.0 基辅分划、黑红面或两次高差的差 1.5 3.0 单程双转点法观测左右路线转点差 1.5 - 3.0 检测间歇点高差的差 水准测量采用电子手簿记录,或采用数字水准仪记录,观测前应对各项限差设置进行检查或预置。观测限差、指标按《城市测量规范》中三等水准观测要求设置。

水准观测各项记录均应做到现场完成,记录成果中不能删除、修改或决定数据的存取,

18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数据输入到电子记录器后,不能利用任何方法删改数据。电子记录器的程序设计以方法严密,项目齐全,使用方便为原则,电子记录的观测成果必须及时在计算机上存盘备份。

2.2.2.4高程控制观测成果的检验和计算

水准测量外业观测结束后,应对观测成果做以下改正,并编制高差表: 1.计算水准标尺长度改正。 2.正常水准面不平行改正。

三等水准测量按观测往返高差不符值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M△ (≤±3mm)。水准网的环数不超过20个,故不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全中误差MW。

高程控制平差计算前须对起算点做必要的检测,符合要求方可使用。

三等水准计算的主要检验限差

单位:mm

等 级 三等 每千米高差中数 测段、路线往返中误差偶然中误测高差不符值 差M△ ≤±3 ≤±12Ls 测段、路线的左右路线高差不符值 ≤±8Ls 附合路线或检测已测段环线闭合差 高差之差 ≤±12L ≤±20Li 注: LS为测段、路线长度,L为符合路线或环线长度,Li为检测测段长度;均以km计;检测测段长度小于1km时,按1km计算。

水准路线为单一附合路线,可采用在高差表中按距离配赋高程路线不符值计算水准点和路线上的GPS点的高程值,也可采用专业平差程序在计算机上严密平差,平差结果输出包括单位权中误差,观测高差改正数,平差后高程和最弱点的高程中误差。

2.2.3 GPS高程拟合计算

四等GPS高程拟合采用整体拟合,大地水准面模型采用OSU91A (Global),以不少于10个分布合理(在测区外围须有分布)的GPS高程联测点(不低于三等水准精度)为高程约束条件,为检核GPS高程拟合精度情况,四等GPS网三维约束平差中选取不少于2个分布合理的GPS高程联测点(二、三等水准点及其固定点)作为检核点。

E级GPS网高程拟合可以采用单独拟合,也可以与四等GPS网统一进行整体高程拟合,其大地水准面模型、起算点、检核点的要求与四等GPS高程拟合相同。

19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2.3航空摄影

2.3.1 航空摄影工艺流程

测区具体情况 项目执行技术标准 航摄设计 (计算机化的CCNS4) 测区申报和航行协调 测区航摄作业飞行 (含仪器安装与试飞) 航摄胶片冲洗、印像 (含胶片冲洗试片) 是 否 质量初检 (飞行质量、影像质量) 是 质量检查(影像质量) 是 像片的编录、 索引图的制作 资料的保密送审、 报告编写与验收 否 2.3.2主要技术指标和执行的技术标准

本次摄影航摄比例尺为1:3000,影像地面分辩率(GSD)为40~80mm,航摄仪为DMC或UCX航摄仪,本次航摄为彩色摄影。

20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2.3.3飞行质量要求

1)航线弯曲度:飞行航线弯曲度不大于3%。

2)航高要求:同一航线上最大与最小航高之差及相邻航线的航高差均应不大于30m。 3)倾斜角:像片倾斜角一般不大于2°,个别最大不超过4°。 4)旋偏角:一般不大于10°,最大一般不大于12°。

5)航向重叠度一般应为60-65%,个别最大不得大于75%,最小不得小于53%;旁向重叠度一般应为30-35%,个别最小不得小于13%。

6)测区范围覆盖:旁向覆盖超出测区边界线一般不少于像幅的50%,最少不少于像幅的30%,航向覆盖超出测区边界线不少于一条基线;测区中分区之间的接边重迭一般不少于像幅50%,最少不少于像幅的30%,航向覆盖超出分区边界线不少于一条基线。

2.3.4影像质量要求

1)获取的测区影像应清晰、层次丰富、反差适中。

2)最大曝光时间限定在曝光瞬间造成的像点最大位移不得超过0.05mm。

3)对各种原因获取的不合格影像(如相对漏洞、绝对漏洞、航片上有云影等缺陷)要及时补飞。

2.3.5航空摄影时间的选择

根据地形条件选择航摄时间,既要保证具有充足的光照度,又要避免大的阴影,一般根据本次摄区条件太阳高度角一般应>30,阴影倍数一般<2倍。

2.3.6航空摄影设计

根据测区的航摄比例尺、范围及地形、地貌分布情况,结合测图的技术要求进行设计,飞行方向为东北至西南方向,1:500成图范围为一个摄影区,1:1000 DOM范围为另一个摄影区。航摄设计参考图件主要采用1:10000地形图。

主要设备材料配备及计划表: 一、项目名称 数字安康地理信息空间框架建设项目 21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常规航线摄影比例尺 航线敷设方法 航摄面积(平方公里) 二、项目设备情况 飞机的型号 飞机所属单位 拟使用机场/备用 航摄仪的型号/编号 镜头焦距 航摄仪所属单位 作业日期 主要参数计算表: 摄影比例尺 1:3000 基准面高程(m) 航向重叠Px(%) 基线Bx(m) 航线数量(条) 航片数量(张) 地貌特征 1:3000 常规 190 备注 焦距(MM) 相对航高 航高(m) 绝对航高 65 旁向重叠Qy(%) 35 航线间隔Dy(m) 航线长度(km) 以丘陵为主,有少量山地 2.3.7航空摄影成果

a) 真彩色像片1套;

b) 航摄仪内方位元素鉴定表1份;

c)航摄技术设计书装订及电子文档各1份; d)分区航线、像片结合图及电子数据文件1份; e) 摄区航摄鉴定表1份; f)航摄像片清单1份; g)真彩色影像硬盘2套; j) 航摄检查报告及技术总结。

2.4 1:500地形图测绘

本次107平方公里内1:500地形图测绘采用全野外数字化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两种方式进行,其中城市建成区55平方公里重点区域进行1:500全野外数字化测量,包括38平

22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方公里地名地址数据采集;其余52平方公里采用航测方法测图,精度应满足1:500航测规范的要求。

1:500地形图全野外数字化测量的技术流程如下:

收集资料 图根点测量 碎部点测量、绘制草图 内业图形编辑 检查、验收

1:500地形图航测测图,采用“先内后外”的方法进行,技术流程如下:

23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收集资料 像片控制测量 全数字空中三角测量 数据采集、初编 外业调绘补测、检测 地形图编辑 检查、验收

2.4.1 1:500地形图全野外数字化测量 2.4.1.1 图根控制测量

图根控制点是在四等及E级GPS(导线)点下发展用于碎部测量。图根控制主要采用GPS测量、光电测距附合导线和支导线测量。

图根点标志采用铁钉、水泥钉、木桩等材料进行埋设,松软地面用木桩(直径5cm,高25cm,埋设后在木桩顶部钉一小铁钉作为中心位置),硬质路面用铁钉或钢钉,图根点的布设要保证每点至少有一个控制点与其通视。图根点统一编号,在点号前冠以“T”。

2.4.1.2 碎部点测量、草图绘制

野外碎部采集时应同时画草图,草图上各测点亦应编顺序号,且应与仪器输入的顺序号完全对应一致;草图要求点位,地物关系清楚;测量草图每站一张或一区块统一绘制一张草图。

碎部采集时,地物一般采集其定位点或定位线上的坐标和高程,其采点密度应能满足

24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地物定位和定向的需求。地貌一般采集其特征点、特征线(地性线)上的坐标和高程,地形点间距一般不大于25米,地性线和断裂线应按地形变化增大采点密度。

外业采集时应将要素属性、地理名称、单位名称、河流名称及流向、道路级别和名称、量取的比高等属性、名称及注记内容在草图相应位置进行表示,同时根据行政界线资料在实地调查、核实行政界线的位置与走向。

2.4.1.3 内业图形编辑

野外采集的碎部点,通过随机配置的传输软件传输到计算机中,使用南方CASS软件进行碎部点展点。在碎部点展点之后,按照野外绘制草图结合实际情况对地物要素进行连线绘制、按相应符号表示。

2.4.2 1:5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 2.4.2.1像片控制点测量 2.4.2.1.1像控点点位设计要求

本测区像控点可采用平高区域网或全野外方式布设。其点位要求及布点方案按《规范》执行。

(1) 平高区域网的航线数不得超过6条,每条航线的基线数不得超过12条。平高控制点的航向、旁向跨度均不得超过4条;高程控制点航向跨度不得超过4条航线。全野外布点时应在每个立体像对内布设四个平高控制点。

(2) 因受地形条件限制时,也可采用不规则区域网布点。采用不规则区域网布点时,除按上述间隔要求布点外,区域凸角点处应加布平高控制点,凹角点处加布高程控制点。当凹角点与凸角点之间的距离超过两条基线时,凹角点处应布设平高控制点。

(3) 像控点应布设在航向及旁向六片(或五片)重叠范围内。像控点应选在旁向重叠中线附近,离开方位线不应小于5cm,当旁向重叠过大时应分别布点。因旁向重迭过小相邻航线的点不能公用时,可分别布点,但两点裂开的垂直距离在像片上不得大于1cm。

(4) 因受像主点或标准点位落水的影响,视情况对落水像对按全野外布点,对于水域的像对当实际测绘面积超过控制点连线1cm以外时,应加布平高点。

(5) 像控点距像片边缘不应小于1.5cm。,最弱不得小于1.0cm;距各类像片标志不应小于lmm。位于自由图边上的像片控制点应布于图边4mm外。

25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2.4.2.1.2像片控制点的选刺要求

(1) 像片控制点的选取,其目标影像应清晰、易于判别。

(2) 平面控制点应选刺在影像清晰的明显地物点、接近线状地物交点(交角应在30°~150°之间),小于实地0.3m的点状地物,实地辨认误差应小于图上0.1mm。弧形地物与阴影处不得作为刺点目标。

(3) 高程控制点应选刺在局部高程变化很小的地方,狭沟、尖山顶和高程急剧变化的斜坡等不宜作为选刺点目标。当点位选在高出或低于地面的地物(房顶、围墙、陡坎等)上时,应量出其与地面的比高,量注至厘米,并详细绘出点位略图或加绘断面图。点位刺在陡坎边缘时,应注明刺在坎上或坎下。

(4) 当控制点刺在植被、高出地面或陡坎等地物边缘时,应量注其点位至地面的比高,比高量至0.01m,并说明点位刺在何处,高程测至何处,注记在像片背面。

(5) 平高控制点的选刺应同时满足平面和高程控制点对点位目标的要求。 (6) 像控点在各张相邻像片上均应清晰可见,应选择影像最清晰的一张像片作为刺点片,刺点误差和刺点直径不得大于0.1mm,且应刺透,不得有双孔,刺偏时应换片重刺。

(7) 选刺目标时应认真判读像片,以满足刺点目标要求为主,同时满足像控点布设的点位要求和兼顾联测的方便。点位选定后应实地绘制略图,点位、说明、略图和刺孔位置应一致和确切无误。所刺点位必须经第二人100%实地检查。

(8) 应特别注意所选像控点目标与摄影时情况有无变化。例如:对于水域旁的点因水淹而引起的移位和变形、房屋改扩建和外装饰等。

2.4.2.1.3像控点编号

平高点以P字头,3位有效数字流水编号,有效数字不足前面加0 ;检查点以J字头,3位有效数字流水编号,有效数字不足前面加0。

2.4.2.1.4控制像片的整饰

(1) 刺点和整饰仅选择在最清晰的一张像片上进行,航线号、片号用黑色墨水注于像片正上方。

(2) 像控点与相邻航线公用时,则相邻航线的主片应转标,注记点号并说明刺点片的航线号和片号。

(3) 像片控制点在像片正面用直径为7mm红色圆圈表示,高程点符号用绿色,其它符号、注记用红色,符号右旁以分式表示点名、点号及高程各项注记,字体应正规,字高

26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约4mm。相邻像片的转标点用直径为1cm圆圈表示,并注明刺点片号。

(4) 像片背面用黑色铅笔整饰,实地绘制刺点略图,说明刺点位置。刺点者、检查者须签注姓名和日期。略图大小为2cm32cm,符号大小与像片正面相同。

2.4.2.1.5像片控制点的连测 2.4.2.1.5.1联测已知点要求

在进行GPS像控点测量时,必须联测不少于3个分布合理的四等以上(包括四等)平面已知点以及不少于6个且分布合理的高程已知点。

2.4.2.1.5.2测量要求

根据仪器以及实际情况,像控点测量可分别采用静态定位模式或RTK实时动态定位模式。

(1) 采用GPS静态定位法时的要求

GPS静态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中有关E级网的规定。 观测方法和要求: 作业 方法 静态 卫星高 观测卫星 度角 总数 ≥15° ≥4 任一卫星观测时间(min) ≥15 平均设站 时段长度 数据采 次数 (min) 集间隔 ≥1.6 ≥40 5s—15s PDOP ≤6 点之间可采用点连接,必须以两台主机做为参考站,其余作为流动站。控制网中每个异步环的边数不大于10条 ,基线长度不大于20 公里。

观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整理和检查外业观测手簿,确认观测成果全部符合规定后,方可进行计算。

数据处理流程与四等GPS测量一致,区别为计算标准差时固定误差和比例误差的取值要求和评定精度的指标不同。像控点的计算精度以满足像控测量要求为准。 (2)采用RTK实时动态定位模式

像控点的平面和高程实时动态定位求取时基准站与流动站应始终保持同步锁定5颗以上卫星,PDOP值应小于6;流动站距离参考站距离不得超过7公里。

用于求取转换参数的点必须能够控制测区范围,平面点不得少于4个,高程点不得少于6个。

每次设站均要进行已知点检测或相邻参考站所测点检测,较差不能大于0.10m。 测量时每个点均要进行三次测量,每次测量时间不得少于5秒,对三次测量的成果进

27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行比较(互差不得大于3厘米),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成果。

2.4.2.1.5.3 其他测量方式

困难时像控点的测量可使用导线测量和水准测量进行,执行GB 7931-2008 《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中4.3和4.4有关规定。

2.4.2.1.5.4 成果整理

完成像控测量后,应对测量中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和检查,编写像控测量报告,应包括像控点布点图、测量说明、计算手簿、成果表等。

2.4.2.2 空中三角测量 2.4.2.2.1 空三加密工艺流程

为满足成图任务需要,需在数字摄影测量工站上进行区域网建立、模型连接、像控点判点、加密点选判,利用光束法区域网平差程序进行区域网平差计算,加密航测内业测图所需要的控制点。以VirtuoZo为例,空三加密工艺流程见图6-1。

28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VirtuoZo空三加密工艺流程图

2.4.2.2.2 加密点的选刺要求

(1)加密本身所需的连接点(标准点)不能与像控点公用时应另选标准点; (2)像控点在量测片上只转标不刺孔,观测时可根据控制片上的刺孔、略图和说明来确定量测位置;

(3)加密本身的连接点,应选在规定的1,3,5,2,4,6六个标准点的位置附近,其中1,2点选在距像主点1cm范围内,个别困难时,亦应在1.5cm范围内,3,4,5,6点应与测图定向点一致,其离开方位线的距离应大致相等,且大于5cm。旁向重叠过大,连接点离开方位线的距离小于5cm时,应在距方位线8~10cm处和离开通过像主点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的距离不大于1cm范围内补选标准点;当 旁向重叠过小,在重叠中线处选点难以保证量测精度时,应分别选点,其两点至旁向重叠中线垂足之和不得大于1.5cm;

29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4)点位离各类标志要大于1mm,点距像片边缘不得小于1.5cm; (5)自由图边应照顾像对测绘面积,把点选在测图范围线外。

2.4.2.2.3 加密点的观测与计算要求

(1)相对定向的限差:标准点上下视差0.005mm;检查点上下视差0.008mm; (2)模型连接差的限差:

平面位置较差△S=0.06Mp;高程较差△Z=0.04Mpfk/bp。 其中Mp为航摄比例尺分母;fk为航摄仪焦距;bp为像片基线。 (3)定向点残余误差:平面0.25mm;高程0.18m。 多余野外控制点不符值:平面0.44mm;高程0.30m。 区域网内部公共点较差:平面0.56mm;高程0.38m。 区域网间公共点较差:平面0.70mm;高程0.48m。

2.4.2.3 航内立体判绘采集

采用MapMatrix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导入影像数据和空三加密数据等资源配置文件后,直接在立体模型上进行数据采集。

2.4.2.3.1 航内数据采集的原则

(1) 遵循“内业定位,外业定性”的原则:航内对有把握并能够判准的地物、地貌元素,按图式符号直接采集;对无把握判准的(包括隐蔽地区、阴影部分和小的独立地物)尽量采集并作出标记“A”,由外业实地进行精确定位补测。

(2) 遵循“见物必测”的原则:由航内对影像上可见的变化固定地物、地貌,根据立体模型仔细辨认和测绘进行全面采集,不得错漏、移位和变形,统一由外业进行综合取舍。

2.4.2.3.2 航内数据采集基本要求

(1) 航测内业采集过程中直接调用空三加密成果时,必须严格对各项定向误差进行检查核实。

(2) 像对的测图范围一般以像控点连线为准。当模型影像清晰且定向精度良好时,个别超出像片上定向点连线不得大于1cm,且超出部分离像片边缘不得小于1.5cm。采集成果按规定图幅进行切边和接边处理。

(3) 航测内业数据采集应在三维模式下进行,并提交三维采集结果数据。 (4) 原则上航测内业采集高程不上图,图面注记高程统一由外业测注。当地形起伏

30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较大,需勾绘等高线表示时,内业可适当采集高程注记点供野外调绘参考,但外业必须按照实地核实结果标注。对外业人员确实无法到达实地的可采用航内高程,但调绘时必须保证地形地貌相对关系的正确性,不得失真变形。本次采集需测注高程。

(5) 一般情况下,航内采集的顺序为:水系、道路、居民地、管线垣栅、地貌调绘要素、等高线、高程点。采集时,应注意处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居民地与道路、等高线与地物等)。

(6) 地物、地貌元素应根据立体模型仔细辨认和测绘,不得错漏、移位和变形。描绘房屋、其他建构筑物和街区轮廓时,应以测标中心切准房角或轮廓拐角后再连线。各种道路、管线、沟堤等应跟迹描绘,走向明确,衔接合理。用符号表示的地物,其定位点或定位线应描绘准确。

(7) 对模型不清楚,无法准确定位时,或对无把握判准的地物、地貌元素,内业只测绘外轮廓,标明疑点,以便外业补测、补调。

(8) 对电话亭、健身设施、交通信号设施等要素须进行采集。

(9) 对8层及以上或高度20米以上建构筑物主体的最高处测注“房屋高程点”,一幢房屋保证一个房高点(注意房屋高程点及注记有专设层色)。不得在屋顶天线、旗杆等的顶部测高,高程值的误差不得大于±0.5m。房体被楼梯间分割的情况,需要房体和楼梯间各读一个点。

2.4.2.3.3 航测线划图初编要求

立体数据采集完成后,作业员应对其进行初步编辑,形成航测线划原图。

(1) 严格按照规定的字体、字号、大小、单元、线形、编码、层、色等要求执行。 (2) 未按标准图幅进行采集的数据,先相互拼接(接边)再按标准图幅范围进行数据裁切,并严格按照图廓样式进行图廓整饰。

(3) 图幅接边处测绘地物、地貌时,应在工作站上与已描边进行拼接,超限时应查明原因,作出处理。各类地物接边不得改变其真实形状和相关位置,地貌接边不得产生变形。像对间的地物接边差不应大于规定的平面、高程中误差的2倍,等高线接边差不应大于1个基本等高距。图幅接边差应符合《规范》4.8.2条的规定。 初编完成并经检查后,可将航测线划原图回放纸图,其精度应满足野外补测调绘工作需要,供下工序外业调绘用。

2.4.2.3.4 航内数据采集检查

作业完成后由工序检查员进行过程检查,仔细填写检查记录表。

31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检查主要内容包括:

(1) 内定向、相对定向、绝对定向的定向精度应符合《规范》规定,即:内定向误差不得大于0.02mm;相对定向各点的残余上下视差不应大于0.008mm;绝对定向平面对点误差不应大于0.1m, 最大不得大于0.15m;高程定向误差限差0.15m。

(2) 恢复模型检查,判绘内容不能有遗漏,轮廓线应清晰明确,对于阴影遮盖地物的判绘采集,图上是否做了记号(或称“疑点?”)。对于未按模型采集或漏采的地物、地貌应当重测或补测。

(3) 判绘采集的地物符号相切、相接、相交、相离关系的处理是否符合《图式》要求。

(4) 等高线的测绘是否合理,细微地貌的表示是否协调,是否有遗漏。 (5) 室内能判绘出的管线,各要素的附属设施是否有遗漏。 (6) 图幅接边是否符合要求。

2.4.2.4 地形图测绘的内容表示及取舍

本次1:500地形图测量应本着见物必测的原则进行,地物、地貌各项要素的表示方法和取舍应符合《规范》和《图式》要求。

2.4.2.4.1 测量控制点

(1) 四等及以上平面控制点按坐标展绘上图,外业应调查实地点位完好情况,检查与相邻地物的位置关系。

(2) 四等及以上高程控制点根据点之记实地调查点位完好情况,采用距离交会法等方法补测上图。

(3) 图根控制点图上不表示。

2.4.2.4.2 居民地及设施

(1) 居民地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主要附属设施应逐个表示,一般不综合。应准确测绘实地外围轮廓和如实反映建筑结构特征。房屋轮廓以墙基外角为准(特别注意有女儿墙的情况,同样按最外围房檐采集,切勿采集至女儿墙位置),其点位中误差应小于±10cm,并按建筑材料和性质分类,注记层数。

(2) 临时性房屋以及5m2以下的棚房、简单房屋不表示。6m2以上的天井应表示,若天井上已盖有透明瓦或顶棚的,用棚房符号表示。正规棚房下有房屋建筑的只表示棚房。工地上临时性的工棚可不表示;正规的自行车棚用棚房表示。公共免费自行车站点按棚房

32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表示。

(3) 体育馆、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三星级以上宾馆饭店、商场、超市等,应在主要建筑物上按图式4.3.43-4.3.46配置符号,需要注明建筑物结构。

(4) 房屋地下室在房屋轮廓线内移位0.3mm绘虚线,依《图式》4.3.1b表示。无顶盖、形状不规则的地下室(或车库)入口,实测边线,在入口起点处加绘地下室入口符号,规则的依图式表示。楼房顶层上,面积小于6m2或的层高不足2.2m的楼梯间、电梯间不表示。 楼顶搭建的棚房、简单房屋,以及屋顶花园、一般露天设备不采集。楼顶上的大型发射塔等应按实际位置表示。

(5) 建筑物和围墙凸凹在图上小于0.2mm,简单房屋小于0.4mm时,可用直线连接,房屋内部天井可加注记说明,加注“天井”。

(6) 复合围墙下部实墙高度1.2m以上的以围墙表示,低于1.2m的以栅栏表示。 (7) 建筑物的室外楼梯要表示,其中电动扶梯加“电”简注,室内楼梯不表示。无立柱及宽度小于1m的雨蓬、装饰物不表示。

(8) 正规厕所与牲口棚大于6m2的要表示,并注记“厕”或“牲”。

(9) 各种建筑物的悬空部分如飘楼、飘窗以虚线表示,高层建筑物的多层悬空部分,以最外部分表示。当悬空部分与投影范围内的地面要素如台阶、花坛发生重叠时,以地面要素为主,悬空部分舍去。

(10)封闭的落地阳台视作主体建筑处理,未封闭或非落地阳台外边线以虚线表示,内边凹进房内部分不表示,以房屋主体线为准。

(11) 围墙实地宽度大于0.25m时用《图式》4.3.87.a符号依比例表示,宽度小于0.25m时取中心线用《图式》4.3.87.b符号表示。

(12)栅栏、栏杆、篱笆、铁丝网等长度小于5cm时不采集。施工工地隔板按篱笆处理。残疾人通道据实采集。

(13)高架桥、轻轨下被覆盖的地物应采集,对应说明注记加括弧,如“(砼2)”。架空房按要求采集,下方有支柱的应绘制,其中拐角处应实测。架空层高不足2.2米不计

33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层。

(14) 建筑层高不足2.2m的不计层。

(15) 房屋边线与围墙共线时,以房屋边线为主,棚房、简单房屋与围墙共线时,以围墙为主。

(16) 固定的电话亭、邮筒均应表示。房前屋后的滴水沟不表示。固定的垃圾台应表示。独立设杆的监控探头应表示。

(17) 小区、公园、单位内部的正规花坛、绿地,准确表示其位置、形状和性质特征,不得综合过大。

(18) 军事禁区及保密单位不得进入内部调绘。周围围墙垣栅等以相应符号绘出,军事设施不表示,单位名称或番号不调注。内部的营房、办公楼等均按一般房屋表示,以内业判绘为主。高程注记由航测内业采集,外部接入的道路、管线等绘至围墙垣栅等相应处,以图面交代合理完整为处理原则。加注“禁测区”简注。

(19) 对不涉密的个别单位经多次沟通后仍不让进入测量的,应及时以文字方式向我院反映。其名称按外部标牌调注(没有的不调注),内部房屋层数在墙外能看到的调注于图上,看不到的不注。其它建构筑物、内部道路等配合像对能判绘的判绘,判不清的可不绘。高程不测注,其他参照军事禁区处理,加注“据测区”简注。

(20)固定的塔吊(起重机)、龙门吊、天吊、传送带、漏斗、滑槽、塔型建筑和露天设备以及公共设施、农业设施、科学文教卫体育等设施均应测出实地位置,并用图式符号表示。

(21)凡依比例尺的烟囱、水塔、纪念碑、塑像、宝塔、微波传递塔等独立地物,其着地的几何图形中心,即为此地物的中心点,绘制的符号仅起说明作用。不依比例尺表示时,地物中心点与符号定位点在图上必须一致。

(22)设置在地面的、固定的宣传橱窗与大型宣传、广告牌按图式4.3.109表示。高度在4m以上具有方位意义的独杆广告牌按图式4.3.109b表示,杆的定位点为圆几何中心。双杆的广告牌按图式4.3.109a真方向表示。跨街道的大型广告牌,主柱应实测并用相应符号表示,路上部分按其垂直投影以虚线表示。固定的、提供信息的电子屏 (信息屏) 按广告牌表示,加注“信息”简注。

(23)电视发射塔、无线电发射杆应逐一描绘,卫星地面接收站、微波传送塔应表示。 (24)大面积坟地加地类界表示其范围。一般被地类隔离开的单个坟以散坟符号表示,

34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体形较大且具有明显方位意义或具有文物价值的(如烈士墓)以独立坟表示。有名称的墓地要调注名称。

(25)街道上单位门前具有装饰性的雕塑(如石狮子等)可视需要取舍,学校、宾馆和大商场等单位门前的旗杆要表示。单位门前标示单位名称或收纳自动门的构筑物,按门墩表示。

(26)居民地及企事业单位内大于100m2的水泥地要表示,并注 “水泥地”说明。公共健身设施、娱乐器材,用地类界划出范围,加注“娱”、“体”简注。文物古迹应配置符号表示。

(27)汽车检修槽(台)均用探槽符号表示,放在探槽层并加注“车”,汽车检修槽应按地沟的宽度表示,汽车检修台按台的外围表示。

(28)拆迁区用地类界表示其范围,依调绘时现状表示,加注“拆迁区”简注。

2.4.2.4.3 交通及附属设施

(1)公路和城市道路以入城收费站为界区分;城区外公路应调注技术等级和行政等级;城区内城市道路按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分级(城区各道路分级参见附件)。公路及其附属建筑物,如:桥梁、涵洞、路堤、里程碑、路标、汽车站等应以相应的符号表示。等级公路应绘出铺面线、路基线,如路边有路沟、路堤等时, 路基线一般可省略。如公路两边无路肩,测至排水沟边或栅栏处。

(2) 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路基两侧围建的栅栏和出入口,以及中间的固定的隔离带均应采集,并说明公路名称。

(3) 大车路、乡村路、小路应测绘表示,并定性明确表示,表示尺度要一致。非公路级别的宽度大于3m的表示为大车路、1.0m~3m的表示为乡村路(1m-1.4m 表示单线,1.4m-3m表示双线),1.0m以下的表示为小路。虚实双线表示的大车路、乡村路的宽窄变换的频率不应太大,在一定的范围内应取中数表示,但要能反映出特征。单位内部的道路可只表示主要的,但必须反映出单位内部的道路状况。对有门禁、围墙、栅栏等能明确界定封闭区域边界的居民小区,其内道路按内部道路处理,否则应按城市道路处理。面积1000m2及以上公园、绿地内,宽度1.2m以上的道路均应表示。

(4) 城市道路为立体交叉或高架道路时,应测绘桥的桥墩、立柱、匝道与绿地等。多层交叉重叠,下层被上层遮住的部分断开。

(5) 道路通过居民地原则上不宜中断,应按真实位置绘出。通过居民地道路边线不

35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明显时,可将道路中断于居民地处。

(6) 市区街道应采集车行道、过街天桥、过街地道出入口、道路两侧的隔离栅栏、街心花园、绿化带等,并说明道路的路面铺垫材料名称,如“水泥”、“沥”、“碎石”、“砾”、“碴”。路面材料改变时,应以地类界分隔。

(7)高架桥的桥墩均应依比例尺实测采集,桥上的路灯、摄像头等独立地物均应表示。高架桥、桥梁有名称的,均应调注。公路桥、铁路桥等应按规定表示,并调注桥名和建材材质如“钢”、“砼”、“石”等。

(8) 道路两侧及广场上的路灯均应实测杆位表示。附着在其它用途杆上的路灯不表示。广场、运动场、车站、码头、纪念馆设置在地面的、高度在4米以上的固定照射灯以相应的符号采集表示,其他可视需要取舍。

(9) 公路平面相交时,铺面与路基线对应相接。等级公路与大车路、双线乡村路相交时,等级公路铺面线不间断,相交接在等级公路的路基线上。铁路与道路平面相交时,铁路符号不中断,而将其他道路断开,如果道路有栏木的予以表示。对于立体相交的道路桥梁(如高架桥、立交桥、过街天桥、过街地道等)上面可见的绘实线,下面不可见的绘虚线。

(10)公路或城市道路通过依比例尺的大堤时,堤按路堤处理,路边线不断开。 (11) 各等级道路均以线状地物表示,宽度变化不大时,测图时应尽量考虑双线路路边线互相平行,必要时可采用平行拷贝。

(12) 城区内轻轨交通依《图式》4.8a表示,其下承重的墩柱应实测,以虚线表示。 (13) 交通信号设施(交通信号灯、交通岗亭等)应表示,路边及路中固定的交通护栏、隔离墩用《图式》4.3.88栅栏表示。

(14)专门的公共停车场用地类界准确标示范围,其内配置停车场符号;地下停车场

36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应采集表示其出入口。小区内的停车场地可视需要表示。

2.4.2.4.4 管线及其附属设施

(1) 永久性的电力线、通讯线均应准确表示杆位。当多种线路在同一杆架上时,只表示主要的。城市建筑区内电力线、电信线可不连线,但应在杆架处绘出线路方向。电力、通讯线同杆时,依据主次、所属进行取舍。各种线路应做到线类分明,走向连贯。

(2) 电力线和通讯线应交待完整:终止入地时用入地符号表示,如终止不入地,则用汉字注记“止”;入户或接入配电房的,按实地表示。废弃的电力杆、通讯杆不表示。

(3) 城区道路旁的地下电力沟、依比例检修井等用虚线按对应地下管线表示,并配置对应的符号。凡电力线、电缆、通讯线的入地口应按《图式》表示。箱式配电房、交接箱应依比例尺实测,在中心根据实际用途配置配电房、交接箱符号。

(4) 正规路灯杆上有低压线或通讯线的,制图数据按路灯表示,同时应保证电力、通讯线路的贯通。电力、电信杆上有路灯的,按电力、通信杆处理。

(6) 通讯线交接箱表示符号为: 2 2 ,符号尺寸按《图式》7.1.6绘制。 (7) 天然气、煤气等调压控制设施,按《图式》4.5.9c阀门表示。图上大于符号尺寸时,依比例尺表示,在中心配置符号。

(8)城市道路及两侧的各类检修井、污水篦子、消火栓、阀门等应按实际位置逐一分类准确采集。当密度过大互相压盖时,出图时可适当择要取舍。对单位、小区内部道路及房前屋后检修井择要采集,手孔、阀门等可不表示,但消火栓应逐一准确表示。

(9)管线(道)的类别应注明用途,如“水”、“污”、“电”、“热”等。 (10) 架空管道的支架应表示,当直线部分的墩架过多时,可适当取舍,但转折处不能舍。同一支架上的架空管道超过2根时(含2根),注明主要输送物名称外,需加注管道数量,如“热-2”。

2.4.2.4.5 水系及附属设施

(1) 河流、溪流、湖泊、水库、池塘、沟渠、泉以及各种水工设施(如水闸、涵闸、泵房等)均应采集,测绘有名称的加注名称。江、河水涯线原则上以摄影时间为准,封闭湖泊、池塘以调绘时间为准。沟渠内侧上边缘用坎线、水线配合表示,水线、坎线投影距离小于0.5米的以坎表示,并加注流向符号。河流、水渠宽度大于0.5米时用双线表示,小于0.5米用单线表示。池塘表示方式:水线、坎线投影距离小于0.5米的以坎表示,大于0.5米的分别表示,无坎的仅采集水线。水渠堤顶、坡脚、水坝顶部与坡脚均需采集高程。

37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2) 同一水系的水涯线应表示完整,交代清楚,并测绘江、河的水面高程(每隔15-20cm采集一个),600平方米以上的湖、塘应测水面高程和顶边高程。深2m以上沟渠应测绘沟底高程。

(3) 泉、井应测注泉的出水口与井台高程,并注记井台至水面的深度。

2.4.2.4.6 绿地和植被

(1) 城市绿地的数据判绘采集内容主要是人工形成的绿化植被地,采集时应注意正确反映绿地和植被的类别特征和分布范围,并配置相应的符号,同一地块的符号的配置不得超过三种。

(2) 植被的采集除城市绿地外,注意天然林与经济林的区分,并用地类界表示其范围和配置相应符号。

(3) 林地图上面积大于25cm2的要加注树高,对经济林的树种名称统一称谓如下:桐、桔、桃、杏、梨、油茶、苹、葡、茶树。经济作物地应注记其作物种类,如棉花、烟等。

(4) 房前屋后、单位院子里的零星菜地不表示。临时性的季节性谷场不表示。 (5) 挂牌的名木古树依《图式》4.8.16e特殊树表示。

2.4.2.4.7 地貌和土质 地貌和土质的测绘,图上应正确表示其形态、类别和分布。

(1)自然形态的地貌一般用等高线表示,等高线的勾绘在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上采集,等高线绘制须合理,无遗漏,并与高程注记点相适应。

(2)建筑区、居民区内不绘等高线。一般人工地貌只测注变坡点和其它特征点的高程,但公园、高尔夫球场内的人工地貌须绘制等高线。

(3)土堆、陡坎、坑穴、冲沟、山洞等特殊地貌和人工修筑的梯田、陡坎、斜坡等用相应符号采集表示。梯田坎坡及坡脚宽度在图上大于1m时,应测坡脚。

(4)田埂宽度在图上大于0.5m的用双线表示,小于0.5m用单线表示,封闭田块内应

38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测注高程。用双线表示的田埂上应适当测注高程。

(5)各种天然形成和人工修筑的坡、坎,其坡度在70度以上表示为陡坎,70度以下时表示为斜坡。当坡、坎比高小于0.5m 或长度小于5.0m 时,不采集。

2.4.2.4.8 高程注记

(1) 基版地形图采用全野外高程。高程测注至厘米,注记点分布及测注位置应符合《规范》4.5.5条规定。

(2) 高程注记点应分布均匀,丘陵地区高程注记点间距为15m;平坦及地形简单地区可放宽至20m;水网地区沿梗线高程注记点间距为15m。地貌变化较大的丘陵地、山地与高山地应适当加密。(每公里格网10-15个)

(3) 铁路轨顶、公路路中、道路交叉处、桥面等应测注高程,隧道、桥涵应测注底面高程。路堤、路堑应按实地宽度绘出边界,并应在其坡顶、坡脚适当测注高程。

(4) 街道中心线、道路交叉口、管道检修井、桥面、广场、较大庭院内或空地应测注高程。山顶、鞍部、山脊、山脚、谷底、谷口、沟底、沟口、凹地、台地、坎上、坎下、河川湖池岸旁、水涯线上以及其他地面倾斜变换处均应测注高程。

(5)占地面积在250m2以上或8层以上的建筑物主体部分应测注室内地面高程。施工场地、拆迁区、乱掘地应根据调绘时现状,在真实地面测注高程,注记点间距可适当放宽。 (6) 封闭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市轻轨,以及人员无法到达的沼泽地、滩涂,采用航内测注高程。

2.4.2.4.9 建筑物高度采集

建筑物高度指的是建筑物顶端到建筑物所在地块地平面的垂直距离,通过房顶高程与室内地面高程相减获得。注记形式为“高程值(高度值)”,如“78.1(58.0)”,表示所采集点高程值为78.1m,对应部位建筑高度为58.0m,取位至0.1 m。

房顶高程点采集部位:在主体建筑顶面空旷处采集一个高程点(避开装饰物及景观),该点用于求取主体建筑高度;若该建筑还有其他大规模的特征建筑,则在特征建筑的最高点处采集一个高程,该点用来求取重点特征部位的高度。下面列举几个典型样例说明。

(1) 如下图所示,除主体楼之外,还有一明显凸起的尖顶特征部分。采集高程时,需在楼房主体部分顶部平坦地区和尖顶部分最高处分别采集高程。内业通过与地面高程进行比较得到两处建筑物高度。

39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照片实例

(2) 如下图所示,主体楼唯一,但屋顶设计为坡屋顶。高程采集时,需在屋檐处和屋脊处分别采集高程。内业通过与地面高程进行比较得到两处建筑物高度。

照片实例

(3) 如下表图所示,主体顶部为错层房顶,也可理解为联体房屋。高程采集时,仅在最高层平坦屋顶采集高程。内业通过与地面高程进行比较得到该点处房屋高度。

照片实例

40

采集部位侧视图 图面表现 采集部位侧视图 图面表现 采集部位侧视图 图面表现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2.4.2.5 外业调绘补调和检测 2.4.2.5.1 图根控制测量

为满足航摄漏洞区、新增变化区地物地貌的补测,以及对航测地形图检测需要,拟布设图根控制点,图根控制点的密度应能满足补测、检测的需求。

图根控制点是在四等及E级GPS(导线)点下发展用于碎部测量。图根控制主要采用GPS测量、光电测距附合导线和支导线测量。本测区主要处于农村地区,地势相对较为开阔,图根控制点主要采用动态GPS(RTK)测量、CORS系统进行测量。

光电测距附合导线和支导线测量、动态GPS(RTK)测量、CORS系统进行测量要求与本设计2.4.1.2.4像控点测量的要求相同。

图根点标志采用铁钉、水泥钉、木桩等材料进行埋设,松软地面用木桩(直径5cm,高25cm,埋设后在木桩顶部钉一小铁钉作为中心位置),硬质路面用铁钉或钢钉,图根点的布设要保证每点至少有控制点与其通视。图根点统一编号,在点号前冠以“T”。

2.4.2.5.2外业调绘补测

外业调绘是以航测内业采集的DLG图形为工作图,对图形进行定性调查(材料、用途等)、缩绘房檐、地理属性调查(包括:名称、植被、水体流向等)以及对内业因各种原因未测的或摄影后变化了的要素进行补测,同时应对每幅地形图进行质量评价。外业补测可采用勘丈法和电子平板补测。建筑区及铺装地面高程采用电子平板外业实测采集。

外业调绘必须遵循要素取舍原则和表示方法,具体要求详见本设计“2.4.4地形图要素取舍原则及表示方法”。在地形图要素属性,符号的形状、大小、线划、定位位置及配置和注记按《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2007要求执行。

2.4.2.5.2.1外业调绘

外业调绘首先应对地形图进行巡视,即手持航测内业地形图,到现场一一核对,视查地形图的遗漏、错误,对现场直接能补充、修改、纠正的应直接进行处理完善,对需要使用仪器施测的应将问题圈出来,便于补测,其主要要求如下:

a. 巡视地形图应逐幅进行,做到幅幅清,图幅内宜以道路、河流分界,分块进行。 b. 在巡视中应调绘地物的性质及属性、调注房屋的结构及层次,对航内未上图的要素进行勘丈补测,对错漏进行纠正,当图与实地不一致的地方范围较大或无法进行勘丈补测时,应划出范围,便于下一步补测有目标的进行。巡视过程中应调绘植被种类及树木高度(至1m),调绘地貌、土质及比高小于1.0m的坎、斜坡的比高,比高量至0.1m。

41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c. 巡视地形图要求跑到、看到、不得有遗漏,尤其注意细小地物,如:检修井,阀门、消防栓等,总之必须100%进行。

d. 巡视过程中,应对图幅内的地名、水系、街道(道路)名称、山名以及单位名称进行调注,桥梁和广场有名称的应调注名称。图上单位范围内能注下名称文字的均应调注,有些可以简注,如:市财政局。但简称必须规范,使用大家熟悉的、通用的简称,应使其他人能够理解。

e. 巡视过程应对地形图图幅选注图名,图名一般选取图内较大的地名或单位名称。有些地名,或单位名称可能跨越若干图幅,可按从西向东,从北向南顺序编号,如市财政局(一)、市财政局(二)??,确无地理名称的图幅不取图名。河流、沟渠名称、道路名称不得用做图名。

f.调绘时,房屋的性质、层次及其它说明注记等均用蓝色,植被符号用红色,已经拆除或图上可不表示的要素用红“3”划去。

g.当房檐宽度大于10cm时应量注,以cm为单位用红色注在房内,与房边线平行,注记数字字头一般向北或向西,内业编辑根据量注房檐尺寸进行改正,补测地物根据相关尺寸上图。

h.一幢房屋四周均有房檐且同宽时,可在房中间用红色并加注括号注记房檐宽,不同宽时应分别量注。

i.当两房相连,前(后)墙基位于同一直线上时,应在其分界处用红色注记“齐”字;当两房相邻或规划建筑排列整齐的若干房屋墙基位于同一直线上时,应绘兰色辅助线,并用红色注记“齐”;房檐宽度按其各自的宽度分别量注。

j. 两房相连,前(后)墙基位于同一直线上且一房无房檐,一房有房檐时,另一房可不注记其房檐宽度,但应用红色线条表示有房檐房的墙基位置及两房的相互关系。

k. 两房相连,高房有房檐(两房相连处),低房无房檐,高房压低房,高房房檐改正后,低房应向高房延伸,高、低房相邻边均应注记房檐宽,低房房檐注记“0”。

l. 两房相邻中间有间距,高房有房檐,高房房檐压低房时,高房应注记房檐宽,并在两房相邻边用兰色注记两房间距并加括号,间距以米为单位注至0.01m;当高低房房檐位于同一铅垂线时,应分别量注各自的房檐宽度,并注其间距。

m. 当房与垣栅如围墙、栅栏等建(构)筑物相连,且房基线与其垣栅边线在同一直线上时,应在相连处用红色注“齐”,若房无房檐,其相互关系的误差小于图上0.5mm(实

42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地0.25m),一般以房基线为准。其误差大于图上0.5mm时,应查找原因以正确的为准,并以红线表示其定位线。若房有房檐且经房檐改正后,其相互关系的误差小于图上0.5mm。一般以垣栅边线为准。其误差大于图上0.5mm时,应查找原因以正确的为准,并以红线表示其定位线。垣栅与房相连,当房有檐,房经房檐改正后,垣栅应向房延伸时,应用红色将垣栅向房延伸绘一小段(与房檐宽大致相等)。

n.当地物关系复杂不易表达清楚时,应绘局部放大图,粘贴于回放图反面。

2.4.2.5.2.2外业堪丈补测

勘丈法是用皮尺(手持测距仪)丈量距离,采用距离交会法、直角坐标法、延长线法等方法补测地物。本方法与巡视法结合同时进行。勘丈法适合地物较密集的地区地物的补测。

勘丈法的技术要求:

a. 勘丈法使用的皮尺不得大于50m,勘丈距离不得大于50m,50m以内一般一尺段,不宜多尺段累计勘丈同一条边长。直角坐标法量取的垂距不宜大于10m。延长线法延长线的长度不宜大于10m。

b. 勘丈尺段地势平坦,即勘丈为平距,不得斜距改平。

c. 勘丈交会一般不得少于三个方向,且交会角不能小于25°。各种勘丈方法补测的地物应有检核距离。

d. 勘丈的起始固定地物点应经检核可靠。新补测的地物点一般不宜再用作固定点扩展补测其它新的地物。

e. 勘丈的距离读至5cm,注在相应边上。丈量尺寸以定位点、线为准,房屋以墙基为准,并以其图上相应位置绘制定位辅助线。勘丈补测的地物按比例绘制在图上相应位置,面状、线状地物应量注反映其大小或长度的相关尺寸,宽度以比例表示的线状地物,补测时应量注宽度,并标清楚以那一边定位上图。内业编辑根据量注房檐尺寸进行改正,补测地物根据相关尺寸上图。

f. 补测地物用红色以相应符号绘制,用于补测地物的定位线用红色,辅助线、方向线及勘丈距离用兰色,勘丈距离(以米为单位)应平行于方向线,字头一般向北或向西。距离交会法、直角坐标法、延长线法均应绘制辅助定位线、方向线。补测地物的大小尺寸及勘丈距离以米为单位,注至0.01m。

g. 勘丈法是地物补测的重要方法,其方法较为简便,但作业者必须认真仔细,不得马虎从事。内业计算机定位上图时发现图形怪异,或交会不到相应位置时,必须重新勘丈。

43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交会误差(检查距离误差)最大不超过0.3m。

2.4.2.5.2.3电子平板补测

电子平板采集测绘地形图,使用我单位在MicroStation图形平台基础上自主开发的电子平板系统。电子平板法采集,本项目主要用于航测漏洞和面积型新增地物地貌的数据采集,建筑区及铺装地面高程注记点数据采集。地形图数据采集是利用全站仪采用极坐标法在各等级控制点上采集坐标,现场画草图,仪器自动记录数据,野外不编码,只记录顺序号,采集完后将数据利用电缆传至计算机。施测时采集主要地物点坐标,次要地物和不便采集的地物,采用勘丈法,如:距离交会法、直角坐标法、延长线法等方法丈量出相关距离及检查距离供内业编辑。在采集坐标的同时,进行其他信息的调查,主要包括房屋属性、房屋层次、单位名称,并标注在草图的相应位置,供内业编辑。草图上各点按顺序编号,且与仪器记录的顺序号完全对应。草图要求点位,地物关系清楚。内业编辑时,地物如有错误,需外业更正的,应有相应的记录。内业编辑结束后,回放一份纸图在外业现场核实。

外业数据采集使用全站仪采集、RTK采集,具体使用何种方法可根据作业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1)测站点

全站仪采集时,测站点应尽量利用已有的四等、一级控制点和图根点,全站仪设站的对中误差不得大于3mm。

已知控制点不足时,可用全站仪现场测定测站点三维坐标,从图根点及其以上基本控制点可布设支导线施测测站点,但边数不应超过3条,总长不应大于300m,并应进行两次测定,以便进行检查,其两次坐标分量互差不大于3cm,高程互差不大于5cm。

2)碎部采集

野外碎部采集时应同时画草图,草图上各测点亦应编顺序号,且应与仪器输入的顺序号完全对应一致;草图要求点位,地物关系清楚;测量草图每站一张或一区块统一绘制一张草图。

碎部采集时,地物一般采集其定位点或定位线上的坐标和高程,其采点密度应能满足地物定位和定向的需求。地貌一般采集其特征点、特征线(地性线)上的坐标和高程,地形点间距一般不大于25米,地性线和断裂线应按地形变化增大采点密度。

44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外业采集时应将要素属性、地理名称、单位名称、河流名称及流向、道路级别和名称、量取的比高等属性、名称及注记内容在草图相应位置进行表示,同时根据行政界线资料在实地调查、核实行政界线的位置与走向。

a、使用全站仪采集:

在测站定向应尽量选用长边定向,在测站定向完成后,用已知控制点进行坐标及高程检核,检核平面位置误差不大于0.1m,高程较差不大于0.08m。确保测站及输入资料正确,方可开始采集地物点及高程。

采集地物点时边长不宜大于200米,采集一般地区地形点时可适当加长。

地形图各要素符号的形状、大小、线划、定位位置及配置和注记按《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图式 第一部分: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7.1-2007执行。

b、使用RTK采集:

开阔地区的碎部点可采用RTK测量,测量时其转换参数一般采用图根点测量时求解的转换参数,也可单独求解转换参数(按七参数法),求解转换参数的方法与图根点测量时要求一致。单独求解转换参数时,平面坐标转换残差不大于图上±0.1mm(实地0.050m),高程拟合残差不大于1/10基本等高距(0.10m)。RTK测量使用Trimble R8双频GPS接收机、南方灵锐S82 GPS接收机等动态GPS测量仪器设备。

流动站和观测基站的距离控制在10km以内,RTK测量时卫星数不少于5颗,PDOP≤6。一般每次作业开始前或重新架设基站后,均应与基本控制点、图根控制点进行检测比较,平面坐标较差≤±10cm、高程较差≤±10cm,符合要求后才进行碎部点测量,每个点位施测1次平面坐标和高程。连续采集一组地形碎部点数据超过50点时,应重新进行初始化,并检核一个重合点,当检核点坐标位置较差不大于0.25m(图上0.5mm)时,方可继续测量。

采用RTK动态观测时,点号、天线高直接输入测量手簿,其结果为坐标文件,直接记录在测量手簿里建立的项目文件中。 2.4.2.5.2.4野外采集方法和草图绘制要求

1) 要素野外采集方法 a、居民地和垣栅

房屋应按房基角或房基线(分层线)采集。房屋的附属物应按可采集的点结合勘丈距离上图。

b、工矿建筑物及其它设施

45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依比例尺表示的要素,采集要素外围轮廓范围,配合符号表示或说明注记。 以独立符号表示的要素,在独立符号不能覆盖地物范围时,准确采集范围线。仅以独立符号或半以比例尺符号表示的细小地物要素,应注意采集其定位点,在采集时注意偏心改正。

c、交通及附属设施

道路采集铺装线、路基线、路堤、路堑坡顶点等的三维坐标,道路中心线适当采集高程点,道路铺装面材料改变处应采集分隔线。铁路采集轨道交叉点、直线、弧线段上的点的坐标。

道路附属设施采集其定位点、定位线的坐标。 d、管线及附属设施

正规的线路式的输电线、配电线、通讯线路采集的杆位中心点的坐标(采集时注意归心);检修井采集中心点坐标。地下电缆有明确标志的均应采集中心点坐标表示,准确表示转折点及分岔点。

e、水系及附属设施

河流、水库的采集水涯线的坐标,重点注意采集控制水涯线走向的点位。池塘、水渠以岸坎上沿线为准进行采集。

f、地貌和土质

地貌重点采集地形特征点、特征线以及断裂线(地貌突变线),如:山顶、鞍部、谷口、坑底、山脊线、山脚线、谷底线、沟底线、变坡线、陡崖(坎)等,其他非特征点、线处也应按一定的密度采集地形点。

g、植被

采集面状植被的范围线,区分植被种类。注意散树、行树、独立树的表示。村庄院落内散树可以适当取舍。

k、注记

所有名称注记(地名、河名、山名、村庄名)经实地核查正确后,准确、齐全标注在草图上。

l、建筑区及铺装地面高程采集

建筑区及铺装地面高程应尽量采集实地能准确判断其位置的点位,以及铺装地面特征点(线)等处,同时应分布均匀,一般采集明显地物点、道路交叉点、路中线、路边线、铺

46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装地面拐角、广场中央、院落中心等处。

2)草图绘制要求

全野外数字化测图坐标数据的采集是通过全站仪等仪器来采集并存储在内存当中,但各地形点之间的连接关系不象传统的平板仪测图将数据直接反映在图纸上那样直观。地形图草图绘制始终是连接测绘内外业工作的关键,它是地形图质量的保障。绘制草图时各要素一般原则上应使用《图式》符号,也可使用简易符号,以各要素表达清楚为准,以便于作图时参考使用。 草图绘制原则:

测制地形图受到测区环境的制约,有些地物、地形不可能采用常规的方法一次测出,可以通过方向交会等特殊的测量方法来进行测量,例如:在测房子时经常用到距离交会法,草图绘制时将相关定位、定向信息准确记录。

3)补测地形图现场作图编辑

补测地形图现场编辑使用我单位在MicroStationV8i图形平台基础上自主开发的电子平板系统,以及依据现行《图式》标准制作的符号库、线型库。作业前应对参数设置、符号库、线型库进行全面的检查。

野外采集的碎部点,通过随机配置的传输软件传输到计算机中,使用我院在MicroStationV8i图形平台基础上自主开发的电子平板系统进行碎部点展点。在碎部点展点之后,按照野外绘制草图结合实际情况对地物要素进行连线绘制、按相应符号表示。

一个补测区块作图完成后,应处理好相互间要素的关系,对图面进行全面自查,对一般性问题进行修改,对需外业核实的要素进行标注,便于外业核实修改。 2.4.2.5.2.5现场作图编辑

1:500地形图图形数据的编辑宜以20至40幅标准图幅为一个区块单位进行,利用外业控制点成果、外业调绘、补测的地形图数据及外业补测、检测、建筑区、道路实测的高程数据,全野外施测地形图数据等,按相关技术标准对航测内业地形图图形数据、全野外施测地形图数据进行编辑,以满足1:500地形图图形数据的要求。

1)地形图数据编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500地形图编辑是在全数字测图系统采集的矢量数据和外业调绘、补测、检测成果及等级控制成果及外业测地形图数据基础上进行编辑,使编辑后的成果在符号使用、要素表示、注记说明等符合《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和本项目的要求,在地理精

47

“数字安康”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生产技术设计书

度和数学精度方面满足地形图的要求。

2)地形图数据编辑软件、符号库及线形库

地形图现场编辑软件,使用我单位在MicroStationV8i图形平台基础上自主开发的电子平板系统,以及依据现行《图式》标准制作的符号库、线型库。在本工作项开始作业之前,应重点对使用的符号库和线型库进行检查,独立符号重点检查符号的大小尺寸及定位点,线型符号重点检查符号的正确性、尺寸、方向性及线型定位位置,并应对使用的计算机配制进行全面的检查,确保每台计算机使用的本项目资源的一致性。

3)地形图数据编辑的作业步骤

航测数据 外业控制 展绘控制点 外业调绘、补(检)数据 缩改房檐、展绘检测点及编辑 全野外施测 地形图数据 图形编辑 按地形图表示要求进行符号化 处理各类要素关系 检查实地记录属性 接边 4)外业调绘图及数据的使用

对于外业提供的数据,采用坐标展绘的方法,直接展绘到航测采集图的矢量文件中,凡四等GPS点,一级导线,三等水准点高程值取位至0.001M,外业提供的其它碎部点高程值取位至0.01M。

外业调绘、补测、检测数据分四种情况进行编辑。 a. 外业调绘资料

居民地房檐改正按外业调绘注记尺寸进行改正,改正后应处理房与周围相关地物的关系(如房与围墙(垣栅)的关系,房与房的关系等)。要素性质、属性注记、说明注记、单位名称、地理名称等,参照调绘地图进行编辑和注记。

4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pc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