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更新时间:2023-04-24 03:4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古代诗歌四首 第一课时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东临碣石,以观

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

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曹

操 作者及写作背景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

人。当时正处于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跨了乌桓和袁绍

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的兵力去消除南方割据势力,他

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了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

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以自己宏伟的抱负、博大的胸襟

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想一想: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的? 2、这首诗

写了几层意思? 从写景的虚实看,哪些诗句是写实景?哪些诗句写的是虚景?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

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曹操 第一层:

点题,交代观海的地点。 “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第二层 3

-8句 :描写海水和山岛。 第三层 9-12句 :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

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

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

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若 若 “日月

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

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

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

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一统天下、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

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名句赏析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

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

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首联 颔(hàn 联 颈联 尾联 五言律诗 想一想: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

了思乡之情? 3、自主探究想象“湖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诗怎样的情景?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首联: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诗

人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

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 “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

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

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

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这两句不仅写

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

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 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

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

绪。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

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突出江面之恢弘阔大;“风正一帆

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因为 “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

帆悬”,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

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佳句赏析 “海日生残

夜,江春入旧年”残夜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

江上已呈露春意。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

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

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总比眼前的现状美好,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

艺术鼓舞力量,显得胸襟开朗。 第二课时 学习《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

内容回顾 1、《观沧海》一诗中最能体现诗人博大胸怀的诗句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海水荡漾,是__态;山岛耸立,是_

_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______;再写草木,仍然是__态,次及

“洪波”,又回到__态,显示了大海的___________。这一层全是

写___。 3、《次北固山下》中能够揭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总比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眼前的现状美好” 这一生活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4、《次北固山下》一诗中直接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静 辽阔和威严 静 动 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实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阳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歌近三千首,数量当推唐代诗人之冠。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作者简介 问题探究

1.作者是按什么线索浏览西湖的?揭示这一线索的词语有哪些? 2、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色? 3、诗中描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诗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哪句?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 写莺燕,是诗人所见。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 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的明媚风光,__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______的感情。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____两联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诗人行踪 早春 喜悦 3 4 颔联、颈联 总结把握 尾 正文全解 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湖水刚刚涨起来,水面与堤岸相平,漂浮的云气与湖水相连 。从几个地方飞来的早莺,争着抢占向阳的树枝。不知是谁家刚飞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忙着筑巢。各色各样的花渐渐要使人眼花缭乱,不高的青草刚刚能够遮掩马蹄。最喜欢景色秀丽的湖东,在那里总觉得玩赏不够!因为那绿杨阴里有美丽的白沙堤。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a name=baidusnap0></a>夕阳</B>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 今北京 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退隐田园,写出许多“叹世”之作。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 问题探究 这首元曲表达了怎样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的主题?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这首曲子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词句说明。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曲子中表现的情景。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B>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主旨句 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勾画出一幅略有“温馨”气息的“家”的情味。 一是具有日暮途穷、前途暗淡的象征意义, 二是将全部景物笼罩在黄昏的色调中,渲染游子的愁思氛围。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_______________。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_____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___,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_____都意味着他的存在。 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景物烘托 写景 景物细节 总结把握 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 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B>,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 正文全解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p5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