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技术规范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07 19: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佛山市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

技术规范(试行)

二○一二年十月

目 录

前 言 ............................................................................................................................................ 1 1 范围 ............................................................................................................................................ 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3 术语 ............................................................................................................................................ 3 3.1企业能源管理中心 ................................................................................................................ 3 3.2综合能耗 ............................................................................................................................... 3 3.3单位产品能耗........................................................................................................................ 3 4 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的构成 ........................................................................................................... 3 4.1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结构 ......................................................................................................... 3 4.2现场计量和监控系统............................................................................................................. 4 4.3数据采集系统........................................................................................................................ 5 4.4信息管理系统........................................................................................................................ 5 5 基础类规范 ................................................................................................................................. 6 5.1区域分类标准规范 ................................................................................................................ 6 5.2数据来源标准规范 ................................................................................................................ 6 5.3行业分类标准规范 ................................................................................................................ 7 5.4能源品种参考规范 ................................................................................................................ 7 5.5折标系数参考规范 ................................................................................................................ 7 5.6计量单位参考规范 ................................................................................................................ 7 6 行业指标数据规范 ...................................................................................................................... 8 6.1工业指标数据规范 ................................................................................................................ 8 6.2公共机构指标数据规范 ....................................................................................................... 10 7 数据采集规范 ........................................................................................................................... 14 7.1采集方式规范...................................................................................................................... 14 7.2采集范围规范...................................................................................................................... 15 7.3采集设备规范...................................................................................................................... 15 8 数据传输规范 ........................................................................................................................... 18 8.1计量装置和数据采集器之间的传输..................................................................................... 18 8.2数据采集器和相关平台之间的传输..................................................................................... 18

I

8.3平台之间指标数据传输 ....................................................................................................... 19 8.4数据传输网络安全 .............................................................................................................. 19 9 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规范 ............................................................................................................ 19 9.1数据采集器存储 .................................................................................................................. 20 9.2相关平台数据存储量的计算................................................................................................ 20 9.3服务器硬件要求 .................................................................................................................. 20 9.4操作系统要求...................................................................................................................... 20 9.5计算机监控软件系统要求 ................................................................................................... 21 9.6数据库系统要求 .................................................................................................................. 23 9.7人员队伍建设...................................................................................................................... 23 9.8管理制度建设...................................................................................................................... 24 9.9数据中转站和相关平台维护................................................................................................ 24 9.10数据存储安全.................................................................................................................... 24 10 信息系统安全和数据质量规范................................................................................................ 24 10.1信息系统安全规范 ............................................................................................................ 24 10.2数据采集器和相关平台间数据安全要求 ........................................................................... 27 11 功能性规范 ............................................................................................................................. 27 11.1平台功能规范.................................................................................................................... 28 11.2功能模型 ........................................................................................................................... 31 12 管理性规范 ............................................................................................................................. 36 12.1技术方案评审.................................................................................................................... 37 12.2 项目验收 .......................................................................................................................... 37 附件.............................................................................................................................................. 40 附表1 行业分类编码表 ........................................................................................................... 40 附表2 平台系统数据能源分类列表 ......................................................................................... 43 附表3 平台系统折标系数规范列表 ......................................................................................... 46 附表4 耗能工质能源等价值参考系数表 .................................................................................. 49 附表5 基本计量单位列表 ........................................................................................................ 50 附表6 工业企业基础指标项表 ................................................................................................ 53 附表7 工业企业产品能耗能效指标项表 .................................................................................. 56 附表8 工业企业经济技术指标项表 ......................................................................................... 64

II

附表9 公共机构基础指标项表 ................................................................................................ 65 附表10 公共机构能效指标和经济技术指标项表 ..................................................................... 66 附表11 大型公建用能量指标项表 ........................................................................................... 67 附表12 大型公共建筑能效和经济技术指标项表 ..................................................................... 68 附图1 数据采集器和相关平台通信过程图 .............................................................................. 69

III

前 言

能源管理系统是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能源管理中的综合应用,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相互融合实现节能降耗的重要手段,主要通过采用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和集约化管理模式,对企业能源的生产、输送、分配和使用环节实施集中监控管理,优化能源配置,提高能源管理水平。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开始在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建设企业能源管理中心,下发了《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示范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工业领域开展能源管理中心建设示范项目给予财政奖励。目前,我市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节能管理基础薄弱、自动采集系统不完善、能源信息技术落后等问题,难以满足企业深入开展节能降耗工作的需要。

组织开展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是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举措,是建立节能长效机制的重要基础。加强企业能源集约化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推动我市节能降耗工作,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

佛山市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技术规范(试行)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佛山市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中心的建设、系统架构和应用构成、基础类规范、行业指标数据规范、数据采集规范、数据传输规范、数据存储规范、数据安全和数据质量规范、能源监控和能源管理规范,能源管理系统与企业MIS和ERP系统的交互和接口等内容。

本规范适用于佛山市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广东省节约能源条例》

《关于启动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工程的通知》(粤经信〔2011〕853号) GB/T 4754-201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 6422-2009《用能设备能量测试导则》 GB 16615-1996-T《企业能量平衡表编制方法》

GB 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GB/T 13234-2009《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 GB/T 15587-2008《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

GB/T 2589-2008《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DL/T 645-1997《多功能电表通信规约》

CJ/T188-2004《户用计量仪表数据传输技术条件》

GB/T 19582-2008《基于Modbus协议的工业自动化网络规范》 GB/T 17626.2-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2

GB/T 17626.3-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实验》 GB/T 17626.4-200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5-200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B 9254-2008《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 17618-1998《信息技术设备抗扰度限值和测量方法》

3 术语

3.1企业能源管理中心

企业能源管理中心是全面监控和管理企业能源系统管网和设备,利用在线信息和历史数据分析能源系统的正常和异常情况下的工况特征,为能源调度和生产指挥提供准确和及时的信息,保证生产的正常和优化运行,确保异常情况下的正确决策,并向技术和管理人员提供企业能源管理、财务分析、工程规划、运行维护和异常情况下及时做出最佳决策所需要的综合信息和调整管理策略系统。

3.2综合能耗

用能单位在统计报告期内实际消耗的各种能源实物量,按规定的计算方法和单位分别折算后的总和。

3.3单位产品能耗

用能单位在统计报告期内生产某种产品所消耗的各种能源总量与该产品产量之比。

4 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的构成

4.1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结构

企业能源管理中心主要包括“三个系统”,即现场计量和监控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其结构层次如下图所示:

3

信息管理系统 数据采集系统 现场计量和监控系统 图4-1 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结构层次图

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应具备能源计划、能源计量管理、能源监控、能耗分析、数据报送、重点工序(设备)能耗管理等功能。

4.2现场计量和监控系统

4.2.1 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

(1)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对企业单位总进出用能节点、次级用能单位进出节点和重点用能设备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实现用能数据的数字化读取及传输,计量准确度等级应达到GB 17167-2006的要求。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有国家或省产品能耗限额标准要求的企业,应根据限额标准中规定的统计范围及计算方法,配备满足测量要求的能源计量器具。

(2)能源计量器具的检定或校准:编制检定、校准计划,并经相关资质部门(人员)对计量器具进行定期检定、校准,确保能源计量器具的准确性。

(3)能源计量管理制度的建立:建立完善的计量管理体系,明确岗位工作职责,组织能耗限额管理、能源计量器具检定等培训,提高能源计量数据基础管理能力,规范能源计量管理制度。

4.2.2 计量和监控系统的功能要求

现场计量和监控系统对能源输送、生产、应用控制系统进行计量、监测及必要的控制,为能源数据的采集、传输、调控提供用能现场数据支撑。

(1)能源输送监控系统:对电、水、气(氧气、压缩空气、特种气体等)、燃气、蒸汽、煤、油等多种形式能源介质输送环节进行监控,以能源供应的自动启闭、机械装填等自动化控制代替人工操作,实现能源输送数据的自动采集和上传。

(2)能源生产监控系统:对余热发电、废气回收、废水废渣处理再利用等环节进行监控,实现动态管理、实时监测。

(3)关键生产环节监控系统:对生产经营状况、产品工艺、结构、优化升级等过程

4

进行监控,降低工序能耗,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实现企业生产与能源管理中心的有效对接。

4.3数据采集系统

企业各能源介质存在于工业现场的不同环境中,因性质不同,计量设备的计量方式差异较大,针对不同介质和不同计量方式,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采用不同采集方式建设的数据采集系统。

4.4信息管理系统

通过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基础硬件、现场视频监控和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现能源管理的集中控制。

(1)基础软件:软件建设是能源管理中心数据采集、传输、存储的基础,是完成系统监控、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加工的先决条件。应包括网络监管软件、操作系统、开发工具软件、备份软件、远程运行维护软件、实时数据库、操作站监控软件、服务器平台软件、服务器驱动、Web发布客户端授权、现场操作站软件、实时库客户端授权软件以及与省节能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的接口软件等。

(2)应用软件:应用软件是在基础软件的基础上开发的应用软件系统,企业根据行业特点采用不同的应用软件系统。一是监控系统,对采集的不同能源介质实时数据进行集中处理,呈现实时调配的“人机界面”。二是基础能源管理系统,进行能源计划管理、能源调度管理、用能过程管理、能源计量管理、能耗数据统计分析、能源指标绩效管理考核、能源成本结算等。三是运行维护系统,能源管理中心的数据采集、网络支撑、基础和应用软件系统是同步运行的整体,依靠运行维护系统保障整体的持续稳定运行。 (3)基础硬件:硬件建设是构筑能源管理中心的基础,包括计算机设备、通讯设备、通讯线路以及其它建设安装材料和设备等。

(4)现场视频监控:视频监控是通过监控装置实现对生产环节和用能环节的现场实景展示,是保证调控可靠性的直接反映。主要是在生产、水电油气(汽)各主要控制点安装视频,通过远程监控实施协调调度,进行扁平化的故障监测及分析处理等。 (5)能源管理监控中心建设。能源管理监控中心是企业能源调度指挥中心,是实现能源调度、分析、调控的核心组成。包括能源管理中心机房、大屏幕显示系统、空调和电源系统、通信和安防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

5

5 基础类规范

5.1区域分类标准规范

佛山市节能监测服务平台监测的能耗数据按照区域分类,方便区域识别和处理,是为平台实现分区域分析功能提供的基础标准,属于强制执行类型规范。

本规范制定的能耗数据的区域分类,按照自然行政划分原则。具体区域划分和编码情况见表5-1。

表5-1 区域划分编码表

区域 佛山市 禅城区 南海区 顺德区 高明区 三水区 代码 000100000 000101000 000102000 000103000 000104000 000105000 其中,代码的前三位和后三位作为扩展位使用,以方便向上和向下两个方向的功能扩展。

5.2数据来源标准规范

佛山市节能监测服务平台包含多个各级平台,数据生产者很多,数据来源标准规范定义了平台数据交换过程中数据的生产者,属于强制执行规范。具体数据来源定义见表5-2。

表5-2 数据来源规范

数据来源 市级综合平台 禅城区平台 南海区平台 顺德区平台 高明区平台 三水区平台 代码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6

5.3行业分类标准规范

行业分类标准对平台监测的能耗数据所在用能单位行业分类,各个平台对能耗数据按照行业识别和处理,为平台实现分行业的分析功能提供基础标准,所有强制执行标准规范。

本规范制定的行业分类及编码是按照国家统计局统一的分类和编码,并结合平台监测目标的行业分布实际情况取舍的原则制定。具体行业分类和编码情况见附表1。

5.4能源品种参考规范

能源品种参考规范对平台监测的能源品种进行分类,系统对能耗数据按照能源品种识别和处理,为各平台分析用能结构提供分类基础。该规范属于指导性参考规范。 本规范制定的能源分类及编码,是按照国家统计局统一的能源品种分类和编码,并结合利用平台进行能耗监测的业务需求,抓住主要能源品种的原则进行。具体的能源分类和编码情况见附表2。

5.5折标系数参考规范

折标系数参考规范对平台监测的各类能源的折标系数作出统一的规定,为平台进行用能单位能耗统计、能耗比较、分析用能单位能源利用效率、能效对标等功能提供基本参考。该规范属于指导性参考规范。

本规范采用国家最新发布的常用能源和耗能工质的折标系数,并参考佛山市统计局能源统计报表基础上制定,同时为终端采集器保留采用对煤炭类、燃气和生物质能等实测发热值折算标煤当量系数的接口。各类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见附表3,耗能工质能源等价值见附表4。

5.6计量单位参考规范

计量单位参考规范对各类数据物理量的单位作出参考规定,保证平台数据单位有一个确定的标准。本规范中的单位作为相关计量数据的标准单位在平台间数据交换时使用,各个平台可以在该标准单位的基础上制定和其具有相应换算关系的其他度量单位以适应平台的不同数据生产和使用环境。该规范属于指导性参考规范。

本规范规定采用国际标准单位以及各行业常用单位。具体内容见附表5。

7

6 行业指标数据规范

行业指标数据所有指标规范都具体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说明:

(1)原始数据采集

原始数据是指用能单位的用能量数据和相关经济技术指标数据,该文件规范各行业数据采集的基本原则,确定了数据采集对象及其范围。 (2)数据指标规范

数据指标规范是基于行业认可的,充分反映行业能效水平,实现节能管理需要的指标数据集合。每个指标数据都是该行业或者特定监测用能单位的用能量数据或用能效率数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评判用能单位、行业甚至一个区域的用能状况和能效水平;同时,遵循指标规范产生的指标数据能够被所有遵循该规范的平台所理解和识别,是各个平台和相关能源管理系统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基础。 (3)相关采集和计量国家标准

本规范引用相关文件列出了用能单位用能监测对象、用能统计、分析、评价所涉及的国家标准、导则等文件内容以供参考,同时它们也是制定本规范的指导性文件,是本规范的上位标准规范文件。

6.1工业指标数据规范

6.1.1原始数据采集

原始用能数据主要按照分级计量原则采集,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完成采集: (1)企业基础信息

企业基础信息是理解和分析企业用能数据的基本依据,各个平台应该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有针对性地收集企业基础信息。企业基础信息一般需要采集下面几个方面的信息: ①企业识别关键信息数据;

②用于企业行业、区域管辖、节能主管部门管辖等分类归属信息数据; ③用于企业规模(面积、人数、产能等)分析的静态数据; ④企业能源管理者的信息数据。 (2)企业层面用能数据采集

企业层面数据采集应该根据系统业务需求定义采集哪些数据,通常情况下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数据: ①综合能耗

8

综合能耗是指用能单位在统计报告期内实际消耗的各种能源实物量,按规定的计算方法和单位分别折算后的总和。

综合能耗包括工序或者工艺能源消耗量和辅助系统、附属系统能源消耗量以及损耗分摊在内的综合能耗。 ②单位产品能耗

单位产品能耗是指用能单位在统计报告期内生产某种产品所消耗的各种能源总量与该产品产量之比。包括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单位产品电耗等。在主要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费的主要能源品种也要采集相应单耗。

(3)主要工序、主要产品系统等车间层面的用能数据

车间层面用能数据的意义在于考察工序或工艺直接能源利用状况。主要包括工序或工艺用能总量、产品单耗等。 (4)重点耗能设备层面用能数据

重点耗能设备采集数据的目的在于监测和统计关键重点耗能设备用能量、用能效率。平台可以针对业务需求采集重点耗能设备的基础信息数据,统计各类设备的数量、耗能情况、淘汰情况,掌握基本运行状况信息。

6.1.2指标规范

(1)基础指标

基础指标定义了企业能源分类消耗量指标。该指标结合一定统计期(时间范围)使用,同时指定工业企业中一定行业或者区域统计范围(对象范围)使用。该指标属于强制执行标准规范。具体指标见附表6。

(2)工业企业产品能耗和能效指标

工业企业产品能耗和能效指标主要包括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单位产品电耗等指标项。该规范的指标项主要来源于国家或者地方各种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随着节能业务的不断深化和对用能企业主要产品的了解及其用能关注程度而逐步添加和完善,从而有针对性的加强监管,巩固监管目标和成果。在使用该规范的时候应该及时获取最新版本的指标规范。该规范属于强制执行标准规范。具体指标项见附表7。

(3)经济技术指标

工业企业经济技术指标项见附表8。

9

6.1.3用能数据采集相关采集和计量国家标准

原始能耗数据采集依赖于现场计量基础,应该在国家标准规范和相关通则下加强计量器具配备,对于数据采集及采集后数据的指标计算也均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规范执行。

6.2公共机构指标数据规范

6.2.1原始数据采集

原始数据采集参照能源分类、分项、分功能区计量原则,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单位基础信息

单位基础信息是理解和分析单位用能数据的基本依据,各个平台应该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基础信息。基础信息一般需要采集下面几个方面的信息: ①单位关键识别信息数据;

②用于单位行业、区域管辖、节能主管部门管辖(科、教、文、卫、体)等分类归属信息数据;

③用于单位规模(面积、人数、产能等)分析的静态数据; ④单位能源管理者的信息数据。 (2)用能单位总体层面用能数据采集

用能单位总体层面用能数据采集应该根据系统业务需求定义采集哪些数据,通常情况下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数据: ①综合能耗

综合能耗是指用能单位在统计报告期内实际消耗的各种能源实物量,按规定的计算方法和单位分别折算后的总和。

②主要服务或者活动能耗

用能单位主要服务或活动的用能量和用能效率。 (3)重点区域能耗数据

根据科教文卫体的不同用能特点有针对性的对重点用能区域所承载的用能行为和用能效率进行数据采集,比如机房、锅炉房等。 (4)重点耗能设备层面用能数据

重点耗能设备采集数据的目的在于监测和统计关键重点耗能设各(变压器、电动机、风机、水泵等)用能量、用能效率。平台可以针对业务需求采集重点耗能设备的基础信息数据,统计各类设备的数量、耗能情况、淘汰情况,掌握基本运行状况信息。

10

6.2.2指标规范

(1)基础指标规范

基础指标定义了用能单位能源分类消耗量指标。该指标应该结合一定统计期(时间范围)使用,同时也可以作为一定行业或者指定区域的统计范围内用能单位汇总(对象范围)指标。具体指标项见附表9。

(2)能效指标和经济技术指标

公共机构能效指标和经济技术指标项见附表10。

6.2.3用能数据采集相关采集和计量国家标准

用能数据采集相关采集和计量具体参考国家标准规范。

6.2.4建筑对象

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用能特点,将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分为8类。 (1)办公建筑; (2)商场建筑; (3)宾馆饭店建筑; (4)文化教育建筑; (5)医疗卫生建筑; (6)体育建筑; (7)综合建筑;

(8)其它建筑。其它建筑指除上述7种建筑类型外的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

6.2.5建筑基本情况数据采集指标

建筑基本情况数据采集指标根据建筑规模、建筑功能、建筑用能特点划分为基本项和附加项。 (1)基本项

基本项为建筑规模和建筑功能等基本情况的数据,8类建筑对象的基本项均包括建筑名称、建筑地址、建设年代、建筑层数、建筑功能、建筑总面积、空调面积、采暖面积、建筑空调系统形式、建筑采暖系统形式、建筑体型系数、建筑结构形式、建筑外墙材料形式、建筑外墙保温形式、建筑外窗类型、建筑玻璃类型、窗框材料类型、经济指标(电价、水价、气价、热价)、填表日期、能耗监测工程验收日期。

11

(2)附加项

附加项为区分建筑用能特点情况的建筑基本情况数据,8类建筑对象的附加项分别包括:

①办公建筑:办公人员人数。

②商场建筑:商场日均客流量、运营时间。

③宾馆饭店建筑:宾馆星级(饭店档次)、宾馆入住率、宾馆床位数量。宾馆饭店档次见《酒家酒店分等定级规定》(GB/T 13391-2000)的相关规定。

④文化教育建筑:影剧院建筑和展览馆建筑的参观人数、学校学生人数等

⑤医疗卫生建筑:医院等级、医院类别(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就诊人数、床位数。 ⑥体育建筑:体育馆建筑客流量或上座率。

⑦综合建筑:综合建筑中不同建筑功能区中区分建筑用能特点情况的建筑基本情况数据。

⑧其它建筑:其它建筑中区分建筑用能特点情况的建筑基本情况数据。

6.2.6能耗数据采集指标

(1)分类能耗

根据建筑用能类别,分类能耗数据采集指标为6项,包括: ①电量; ②水耗量;

③燃气量(天然气量或煤气量); ④集中供热耗热量; ⑤集中供冷耗冷量;

⑥其它能源应用量,如集中热水供应量、煤、油、可再生能源等。 (2)分项能耗

分类能耗中,电量应分为4项分项,包括照明插座用电、空调用电、动力用电和特殊用电。电量的4项分项是必分项,各分项可根据建筑用能系统的实际情况灵活细分为一级子项和二级子项,是选分项。其它分类能耗不应分项。 ①照明插座用电

照明插座用电是指建筑物主要功能区域的照明、插座等室内设备用电的总称。照明插座用电包括照明和插座用电、走廊和应急照明用电、室外景观照明用电,共3个子项。 照明和插座是指建筑物主要功能区域的照明灯具和从插座取电的室内设备,如计算

12

机等办公设备;若空调系统末端用电不可单独计量,空调系统末端用电应计算在照明和插座子项中,包括全空气机组、新风机组、空调区域的排风机组、风机盘管和分体式空调器等。

走廊和应急照明是指建筑物的公共区域灯具,如走廊等的公共照明设备。

室外景观照明是指建筑物外立面用于装饰用的灯具及用于室外园林景观照明的灯具。

②空调用电

空调用电是为建筑物提供空调、采暖服务的设备用电的统称。空调用电包括冷热站用电、空调末端用电,共2个子项。

冷热站是空调系统中制备、输配冷量的设备总称。常见的系统主要包括冷水机组、冷冻泵(一次冷冻泵、二次冷冻泵、冷冻水加压泵等)、冷却泵、冷却塔风机等和冬季有采暖循环泵(采暖系统中输配热量的水泵;对于采用外部热源、通过板换供热的建筑,仅包括板换二次泵;对于采用自各锅炉的,包括一、二次泵)。

空调末端是指可单独测量的所有空调系统末端,包括全空气机组、新风机组、空调区域的排风机组、风机盘管和分体式空调器等。 ③动力用电

动力用电是集中提供各种动力服务(包括电梯、非空调区域通风、生活热水、自来水加压、排污等)的设备(不包括空调采暖系统设备)用电的统称。动力用电包括电梯用电、水泵用电、通风机用电,共3个子项。

电梯是指建筑物中所有电梯(包括货梯、客梯、消防梯、扶梯等)及其附属的机房专用空调等设备。

水泵是指除空调采暖系统和消防系统以外的所有水泵,包括自来水加压泵、生活热水泵、排污泵、中水泵等。

通风机是指除空调采暖系统和消防系统以外的所有风机,如车库通风机,厕所排风机等。

④特殊用电

特殊区域用电是指不属于建筑物常规功能的用电设备的耗电量,特殊用电的特点是能耗密度高、占总电耗比重大的用电区域及设备。特殊用电包括信息中心、洗衣房、厨房餐厅、游泳池、健身房或其它特殊用电。

13

6.2.7指标规范

(1)用能量指标

大型公共建筑用能量指标项见附表11。 (2)能效指标和经济技术指标

大型公共建筑能效和经济技术指标项见附表12。

7 数据采集规范

7.1采集方式规范

佛山市节能监测服务平台能耗数据采集方式包括网上直报方式、在线监测方式、与其他平台共享数据方式。

7.1.1网上直报方式

通过网上直报方式采集的数据包括企业基础信息、用能数据,以及能耗和能效指标等,具体见行业指标数据规范,主要是用能单位基本情况数据采集指标以及其它不能实现在线监测的能耗数据,如用能单位消耗的煤、人工煤气、汽油、柴油等能耗量。

7.1.2在线监测方式

通过自动计量装置实时采集,通过自动传输方式实时传输至数据中转站或相关平台,采集能源品种主要为电、热、气等能实现在线监测的能源品种的消费量。

7.1.3与其他系统平台共享数据方式

与佛山市节能监测服务平台内的各级平台数据互联互通的方式。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数据共享:

(1)下层平台将数据上传到佛山市节能监测服务综合平台,支持佛山市整体用能的综合分析。

(2)佛山市节能监测服务综合平台数据供市级专业平台和区平台下载,支持市级专业平台和区平台分别实现分行业、分区域的对标分析。

(3)与企业内部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进行共享,企业原有监测设备将监测数据传输到企业后台数据库中,由佛山市节能监测服务综合平台与企业数据平台通过数据共享的方式进行数据交换。

14

7.2采集范围规范

7.2.1平台监测对象范围

佛山市重点用能单位。

7.2.2平台监测能源品种范围

通过7.1节中的三种采集方式的灵活组合,工业专业分平台实现全能源监测,公共机构专业分平台实现5.4节中所述的能源品种,区平台根据自身情况对监测的能源品种范围进行界定。

7.3采集设备规范

7.3.1系统连接方式

(1)计量装置和数据采集器的连接

①计量装置和数据采集器之间应采用符合各相关行业智能仪表标准的各种有线或无线物理接口。

②对于电能表,参照行业标准DL/T 645-1997《多功能电表通信规约》执行。 ③对于水表、燃气表和热(冷)量表,参照行业标准CJ/T 188-2004《户用计量仪表数据传输技术条件》执行。 (2)数据采集器接入网络

数据采集器应使用基于IP协议承载的有线或者无线方式接入网络。 (3)数据中转站、相关平台和部级相关平台接入网络

数据中转站、相关平台和部级相关平台应使用专线方式接入传输网络,并具有固定IP地址或者网络域名。

7.3.2数据采集器功能要求

(1)数据采集

①数据采集器应支持根据相关平台命令采集或主动定时采集两种数据采集模式,且定时采集周期可以从1分钟到1小时灵活配置。

②单台数据采集器应支持对不少于32台计量装置设备进行数据采集。

③数据采集器应支持不同接口、不同规约,同时对不同用能种类的计量装置进行数据采集,包括电能表(含单相电能表、三相电能表、多功能电能表)、水表、燃气表、热(冷)量表等。

15

(2)数据处理

①数据采集器应支持对计量装置能耗数据的解析。

②数据采集器应支持对计量装置能耗数据的处理,具体包括: ·利用加法原则,从多个支路汇总某项能耗数据;

·利用减法原则,从总能耗中除去不相关支路数据得到某项能耗数据; ·利用乘法原则,通过典型支路计算某项能耗数据。

③根据远传数据包格式,在数据包中添加能耗类型、时间、楼栋编码等附加信息,进行数据打包。 (3)数据存储

数据采集器应配置不小于16MB的专用数据存储空间,支持对能耗数据7-10天的存储需要。

(4)数据远传

①数据采集器应将采集到的能耗数据进行定时远传,一般规定分项能耗数据每15分钟上传1次,不分项的能耗数据每1小时上传1次。 ②在远传前数据采集器应对数据包进行加密处理。

③如因传输网络故障等原因未能将数据定时远传,则待传输网络恢复正常后数据采集器应利用存储的数据进行断点续传。

④数据采集器应支持向多个相关平台(服务器)并发发送数据。 (5)配置和维护

①数据采集器应具有本地配置和远程管理功能。

②数据采集器应支持接收来自相关平台的查询、校时等命令。

③数据采集器应支持对数据采集子系统故障的定位和诊断,并支持向相关平台上报故障信息。

④对于故障计量装置的更换不能影响数据采集器其他部分的正常工作。

⑤数据采集器应具各自动恢复功能,在无人值守情况下可以从故障中恢复正常工作状态。

(6)其它

①数据采集器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电磁兼容性标准要求。 ②数据采集器的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应不小于3万小时。

16

③数据采集器应使用低功耗嵌入式系统,不应使用基于Windows的操作系统。 ④严禁在数据采集器上设计后台程序,使数据采集器受到非法远程控制或私自远传数据包到其它服务器。 (7)设备性能

根据本节中的功能要求,数据采集器的性能指标和电磁兼容性指标应分别满足7.3.3、7.3.4的要求。

7.3.3数据采集器性能指标要求

表7-1 数据采集器性能指标要求

参数 采集接口 采集通信速率 采集通信协议 支持计量设备数量 采集周期 数据处理方式 存储容量 远传接口 远传周期 支持数据服务器数量 配置/维护接口 网络功能 指标要求 至少具有RS-485/232、RJ45、USB、CAN、无线以太网等接口 最大速率不小于9600bps 内置丰富的标准常用通信规约库,可根据现场需求进行特殊规约的开发,每个接口独立可配置 不少于32台 根据相关平台命令或主动定时采集,定时周期从1分钟到1小时可配置 解析协议,加、减、乘运算,添加附加信息 不少于16MB 至少1个有线或无线以太网接口 根据采集周期实时远传 至少2个 具有本地配量/维护接口 接收命令、上报故障、数据加密、断点续传、DNS解析 7.3.4电磁兼容性要求

(1)GB/T 17626.2-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3级或以上;

(2)GB/T 17626.3-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实验》2级或以上;

(3)GB/T 17626.4-200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3级或以上;

(4)GB/T 17626.5-200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3级或以上;

(5)GB 9254-2008《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合格; (6)GB/T 17618-1998《信息技术设备抗扰度限值和测量方法》合格。

17

8 数据传输规范

8.1计量装置和数据采集器之间的传输

计量装置和数据采集器之间应支持多种网络传输通信方式,例如:主-从结构通信,令牌、星形、总线等网络,以及其它有线或无线局域网等。

数据采集器应支持根据相关平台命令和主动定时向计量装置发送请求命令两种模式。

计量装置和数据采集器之间应采用符合各相关行业标准的通信协议。对于电能表,参照行业标准DL/T 645-1997《多功能电表通信规约》执行。对于水表、燃气表和热(冷)量表,参照行业标准CJ/T 188-2004《用户计量仪表数据传输技术条件》执行。支持Modbus开放式协议,参照国家标准GB/T 19582-2008《基于Modbus协议的工业自动化网络规范》执行。

对于无行业通信标准的计量装置,可使用数据采集器支持的其它协议。

8.2数据采集器和相关平台之间的传输

数据远传应使用基于IP协议的数据网络,在传输层使用TCP协议。

数据远传时相关平台建立TCP监听,数据采集器不启动TCP监听,数据采集器发起对相关平台的连接,数据采集器定时向相关平台发送心跳数据包并监测连接的状态,一旦连接断开则重新建立连接。

TCP连接建立后,相关平台应对数据采集器进行身份认证。 数据采集器和相关平台中间传输的数据和命令应进行加密。

身份验证完成后,相关平台通过心跳包对数据采集器进行授时,并校验数据采集模式。

在主动定时发送模式下,当网络发生故障时,数据采集器应存储未能正常实时上报的数据,待网络连接恢复正常后进行断点续传。

当因计量装置或数据采集器故障未能正确采集能耗数据时,数据采集器应向相关平台发送故障信息。

数据通信过程见附图1所示。

18

8.3平台之间指标数据传输

8.3.1数据传输形式和原则综述

平台之间传输的数据都是依据指标规范定义的指标项数据,各个平台均应具有依据该指标规范解析和理解相应指标项数据的能力,能够按照对方需求为对方提供指标项数据,也能够接收和处理对方传递的指标项数据。对指标规范定义的指标项及其数据在平台之间传输的具体形式规定如下:

(1)所有数据传输和数据验证均基于XML文档;

(2)使用XML Schema文档实现对所传递数据的严格验证,从而形成事实上的应用层数据接口规范;

(3)使用XML文档传递指标项名称和指标项数据; (4)指标规范中的所有指标项均可以组合使用;

(5)指标规范中的指标项数据可以在文档中表明范围属性,以指出数据是某一个用能单位的数据,或者是某些用能单位汇总或者综合数据,也能够指出数据的统计期范围。

8.3.2指标数据传输规范文件

在指标项定义规范的基础上,各个能源管理中心与佛山市节能监测服务平台之间的数据传输格式及数据结构采用佛山市节能监测服务平台建设规范的规定格式,统一传输。指标数据传输接口规范是一个XSD文件,详细定义了指标数据传输所需要的数据结构。详细代码参见佛山市节能监测服务平台的相关规范文档。

8.4数据传输网络安全

随着攻击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攻击对系统所构成的安全威胁也越来越大,攻击者利用系统或网络服务的漏洞,可能导致数据窃取、甚至网络瘫痪等严重安全问题。

本系统平台遭受的攻击可能来自广域网其他节点和系统覆盖的相关单位,网络攻击对业务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所以需要进行网络安全控制。

9 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规范

对于佛山市节能监测服务平台而言,系统采用分布式数据采集和集中存储结构,数据从下而上分别位于数据采集设备、数据中转站(在复杂数据环境中配置)、区平台、专业平台、综合平台,另外还有部分在线直报数据(专业平台直报数据和综合平台直报数

19

据),综合平台实现所有数据的集中存储。从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和互为备份手段的角度合理定义数据存储的时效性和存储成本。对于数据的存储、分析、展示等内容,应由节能监测信息系统来完成。

信息管理系统要求由专业的应用程序平台,基于浏览器方式的访问界面和完善的数据库系统,具有在线监测运行数据库和综合数据库组成。

9.1数据采集器存储

数据采集器应配置不小于16MB的专用存储空间,支持对能耗数据7-10天存储需要。数据采集频率可根据具体需要灵活设置,采集频率在1分钟/次到1小时/次之间。

9.2相关平台数据存储量的计算

设1个相关平台涵盖的用能单位为X,每用能单位有Y个数据采集点,每10分钟采集1次(1小时采集6次),每个点采集1次的数据量约为200个字节(Byte),那么1个相关平台1天的最大能耗数据量约为(X*Y*6*24*200)字节。1个相关平台1年的数据量约为(X*Y*6*24*200*365)字节。1个相关平台的能耗数据需在线存储20年,则总数据存储量约为(X*Y*6*24*200*365*20)字节。

9.3服务器硬件要求

服务器是信息管理系统的硬件核心,运行各种软件,采集各站的过程数据,担负着整个系统的实时数据库和历史数据库的管理、网络管理等重要工作。为提高可靠性,主要的服务器采用冗余配置。其性能应适合工业用硬件和软件的标准,应具有容错和自诊断能力。

服务器应为市场和国内外面向服务、互联互通架构体系的主流产品。服务器应在满足功能和性能要求的前提下,价格适中、易用、易维护、维护费用低。服务器构建应以松耦合为主。如果已有服务器系统满足要求,则建议使用原系统。服务器主要包括:命令接收/发送服务器、数据接收/发送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处理服务器、信息展示服务器、防火墙、防病毒、文件存储/数据备份服务器。

在最大工作负荷下,服务器的资源利用率不应超过60%~70%。为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服务器均采用基于实时操作系统(至少可支持10个用户)。

9.4操作系统要求

操作系统应为国内外主流操作系统。具备高可靠性、易学易用性、易管理性、易维护性、和易互联互通性。能够和硬件服务器完美结合,充分发挥服务器的处理能力。应

20

该充分支持国际或者国内主流关系型数据库系统。如果已有操作系统满足要求,则建议使用原系统。

操作系统软件应满足下列要求:

·实时多任务(至少可支持10个用户); ·符合国际标准和工业标准; ·支持多种计算机硬件设备; ·支持众多应用软件; ·通用性强; ·网络功能强;

·支持客户机/服务器结构; ·支持分布式服务器结构; ·支持冗余服务器和网络;

·可同时支持中文和西文的语言环境,可采用标准简体中文输入法进行文字编辑。

9.5计算机监控软件系统要求

软件系统应具备工业自动化应用中的实时数据采集,报警和事件管理,数据控制,良好的设计和组态功能。该软件应容易使用,有面向对象的图形化的开发环境,并具备采用开放式的C/S架构。该系统应具备内建的灵活性允许在规范或用户需求变更时实现容易的组态和快速容易的修改。

软件系统应包括从同一软件供应商提供的按模块化组件方式紧密集成的套件,来完成系统要求的所有功能。该软件系统应包括用于过程可视化的HMI软件,存储历史数据的实时数据库,用于查询、分析、报表等功能的数据库客户端工具,该工具可嵌入HMI软件也可独立使用,远程的电话报警和语音报警功能以及与多种PLC/RTU进行通讯的驱动,还应包括用于Web服务的信息门户软件。软件系统的结构必须足够的灵活使单机系统能容易地扩展到具备单一的或冗余历史数据库和设备通讯系统的大规模的分布式网络系统。

系统的监控软件应不小于7000点(中间点不包括其内),且至少可支持10个用户。通常监控系统软件应满足以下要求:

·全开放式设计;

·适用多种操作系统平台; ·模块化结构设计;

21

·支持客户机/服务器结构; ·支持分布式服务器结构; ·支持冗余服务器和网络; ·支持多屏幕显示;

·支持离线组态(即操作必须暂停执行)和在线组态(即在不影响操作的情况下,允许对全部或部分应用程序进行修改);

·基于专业的实时控制系统,并采用体现先进水平的最新网络技术;

·能够重建系统架构而不影响客户端的应用。这包括重新分配应用到新增的计算机; ·不依赖任何特殊硬件的开放式软件; ·基本组件允许集中或远程的管理及部署; ·支持一对一或者相互备份的灵活的冗余架构; ·支持低到128kbps带宽的慢速甚至断续网络; ·提供一个直观的、对用户友好的操作界面; ·强大的图形库和图形编辑功能; ·保证安全访问;

·历史数据库优先采用标准数据库,如ORACLE、SYBASE数据库等; ·数据库管理; ·报警和事件管理;

·报告生成及管理,可完成随机、定时、按要求的条件触发等生成打印中文报表/报告;

·可根据需要编制中文操作员在线帮助; ·通信管理;

·支持多种标准编程语言,如C++、JAVA、FORTRAN、PASCAL、BASIC等编写的外部应用程序;

·支持中文环境,可无障碍的在标准简体中文操作系统平台上运行,可调用标准简体中文字库用于显示、打印;可采用标准简体中文输入法进行文字编辑;

·在操作模式下,可调用的外部或内部程序; ·支持世界大多数知名PLC和RTU的通信协议。

系统供货商在投标文件中应对所提供的监控系统软件的结构、各项功能、数据采集及处理、数据库及其对它的管理方式、各功能模块之间的关系、安全系统等进行详细的

22

描述,有可能时应提供软件的DEMO版。

9.6数据库系统要求

数据库系统是数据存储的关键部分,各种类型的数据被存储其中,这些数据是系统运行的基础。灵活的、开放的、高效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是衡量系统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从功能上,应具有实时数据库、历史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数据库应具有简单易行、方便用户的在线和离线编辑、维护、查找、修改、链接等功能,对数据库的所有变更都应是可跟踪的。应采用标准接口和语言与第三方数据库进行无障碍连接。数据库应为基于行业标准数据库的开放关系数据库,以便为第三方软件提供支持。数据库应支持多种数据类型,包括整数、浮点数、字符串(字符)、二进制对象等。

数据库应提供一组应用程序实现数据库的脱机管理。应用程序提供数据库的备份、恢复和报表打印的功能。备份和恢复功能允许业主把数据库备份到CD和磁带上,重建数据库和恢复选定的数据项。打印功能允许业主以一定的格式打印选定内容。

所有对数据项的存取应通过SQL命令或一个标准的程序实现。应能够无损压缩原始数据(即不能使用内插法、阶梯/坡度法、以及数据中值法)。数据库应支持检测边界的能力(上边界和下边界)。

数据项的存取通过数据库和数据项的特征名称即可实现,而不必知道数据的格式和存储地址。以安全为先决条件,业主用标准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应可以访问数据库所有的数据项。

应采用简单易读的方式将对数据库的任何修改信息记录保存,信息应包括修改内容和修改人。数据库应支持检索随机存储定期存储的数据的能力,不管数据是随即存储的还是定期存储的。

9.7人员队伍建设

(1)系统管理员,主要职能包括:系统配置和数据同步,系统用户管理和授权,表记采集参数配置,数据共享和交换管理等。

(2)数据录入人员,主要职能包括:监管基本信息的录入和维护,辅助能耗数据录入,其他相关的系统信息录入。

(3)网络和设备管理人员,主要职能包括:采集网络的监测和维护,数据远程传输网络的监测和维护,相关设备的监测和维护。

(4)数据库管理员,主要职能包括:数据备份和恢复,数据检索和数据存档等。

23

(5)能耗监测和分析人员,主要职能包括:能耗数据监测、预警与预报,能耗数据报告和报表管理,能耗信息发布,能耗业务数据建模,能耗数据查询、统计和分析等。

9.8管理制度建设

数据中转站和相关平台必须具各相应的责任管理制度,比如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度,能耗监测系统维护和监管制度、网络和设备管理制度。

9.9数据中转站和相关平台维护

(1)数据中转站和相关平台的日常维护包括日常设备维护、日常数据维护、系统安全维护、新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新的运用开发等等。

(2)数据中转站和相关平台的运行管理包括通讯运行管理、服务器运行管理、软件运行管理、防病毒软件运行管理、故障实时处理与上传等等。

9.10数据存储安全

需要保证用能单位信息资料和能耗数据资料的安全性,所有入库的数据资料需要相应的备份策略和安全策略,对外共享或者对外提供的数据资料要严格按照“用户级别及权限”的规定来授权用户对资料的访问,防止越权访问。

为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上传数据包可采用加密方式压缩,加密口令可由上下级相关平台约定。

应有系统数据定期备份和灾难恢复机制,有条件者可实行数据异地备份。

10 信息系统安全和数据质量规范

10.1信息系统安全规范

计算机监控系统内的信息传递是通过各种网络实现的。信息的安全、可靠是保证计算机监控系统稳定、有效运行的基础。系统供货商应根据本系统的实际情况,从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角度出发提出有针对性的安全策略,以身份鉴别、访问控制、网络隔离、数据加密等安全技术为基础的安全体系结构整体实施方案。信息安全系统应考虑人为的信息威胁,无论其是否是恶意的和非人为因素导致的威胁。

安全体系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及规定和技术标准。

10.1.1设计原则

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计算机监控系统安全建设必须能够符合我国关于信息安全的法

24

律法规。所采用的产品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国家有关部门的销售、使用许可和认证(如获得公安部最新销售许可证、国家信息安全测评中心认证、被列入国家保密局安全产品推荐名单的产品)。

整体安全原则:计算机监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安全的需求是任何一种单元技术都无法解决的。必须从一个完整的安全体系结构出发,综合考虑信息网络的各种实体和各个环节,综合使用各层次的各种安全手段,为信息网络和业务系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全网统一原则:全网统一综合考虑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安全。从而可集中有关各方的力量和资源,使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得更加系统、完善、严密;可包容现存的和将要改进的计算机监控系统对于安全普遍的、特殊的要求,使安全体系更趋科学和适用;可通盘考虑所有通信分系统的安全互通。

分级分步实施原则:设计全面的安全保障体系,该体系可以分阶段、分系统地实施,以便将来系统的扩展。

标准化与一致性原则:计算机监控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安全体系的设计必须遵循一系列的标准,这样才能确保各个分系统的一致性,才能使整个系统安全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需求、风险、成本折中原则:任何信息系统都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安全,而且真正绝对的安全也是不必要的,计算机监控系统也不例外。鉴于这种情况,在设计信息系统安全时,要在安全需求、安全风险和安全成本之间进行平衡和折中。过多的安全需求、过低的安全风险追求必将造成安全成本迅速增加和复杂性的增加。因此,在设计计算机监控系统时应遵守三项要求折中的原则。

实用、高效、可扩展原则:安全保障系统所采用的产品,要方便工作、实用高效。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监控系统业务的不断扩展,计算机监控系统将会发生各种变化,信息系统安全设计必须能适应这种变化。在系统实施过程中,系统的结构、配置也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系统的安全工程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来适应这种变化,比如做到层次性、体系性,既有利于系统的安全,又有利于系统的扩展。

技术与管理相结合原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安全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单靠技术或单靠管理都不可能实现。信息网络的安全应该与运行管理机制、技术培训、安全规章制度建设相结合,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综合考虑。

25

10.1.2设计目标

计算机监控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在保证物理安全与网络运行安全的基础上,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确保信息在产生、存储、传递和处理过程中的保密、完整、可用和抗攻击。

计算机监控系统保障体系建设目标为: (1)统一的认证与授权机制

适应计算机监控系统分级、多管理域的管理模式,针对种类繁多、多种密级的信息安全需求,提供全网统一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手段,防止内部人员(合法用户)滥用权力。

(2)动态安全保障与内容安全

建立计算机监控系统动态安全保障体系,提供网络监视、审计、漏洞扫描与入侵检测等手段,抵御来自内部或外部的黑客针对网络基础设施、主机系统和应用服务的各种攻击,保证网络和系统服务的可用性,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防止有害信息(如病毒)的传播等。

(3)建立信息系统安全反应能力

在发生问题时采取报警、关闭、切换、跟踪、取证等措施使系统免于遭受更大的破坏, 对安全事件进行审计。

(4)高可靠性与可用性

提供一定的容错能力,在系统软硬件故障时提供数据恢复手段,保证系统的可靠性。提供一定的容灾能力,在自然灾害或人为的物理破坏发生时,提供有效的灾难恢复机制,保证网络的可用性。

10.1.3系统设计

(1)防火墙访问控制

防火墙是一种保护局域子网的有效手段。它有助于建立一个比较广泛的网络安全策略,并通过网络配置、主机系统、路由器以及身份认证等手段来实现这些安全策略,以便确定网络所允许提供的服务和访问。

防火墙的目的是要在网络之间建立一个安全控制点,通过允许、拒绝或重定向经过防火墙的数据流,实现对进出计算机监控系统各部分服务和访问的审计和控制。

防火墙主要实现的基本功能:禁止外部用户进入内部网络,访问内部机器;计算机监控系统中使用防火墙进行边界隔离以加强对系统业务和应用的各种访问控制。

26

(2)病毒防范系统

在计算机监控系统中,有各种服务器和工作站。如不加防范,可能会通过个人携带的光盘、软盘、文件等介质感染病毒,因此计算机监控系统中的病毒防范也是计算机监控系统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环节。在计算机监控系统中,需要对所有工作站及相关文件服务器进行病毒防范,并建立一个集中统一的防病毒管理系统,对全网病毒进行防杀和管理。

(3)备份/恢复和容灾系统

备份与故障恢复是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信息系统在遇到各种不测事件受到破坏时,能尽快投入再使用的重要保证。按照信息系统所受到的破坏程度,需要采取不同的恢复措施,对备份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为了对付重大灾难性破坏,如地震、水灾等,对存放重要信息的主机系统应设置异地系统备份,以备主机系统不能正常运行时启用。

对于那些非重大性灾难的破坏,主机系统经过重新启动即可继续运行的情况,则可通过专用备份设备,进行全系统备份、部分系统备份或增量信息备份,确保系统停机后经重启即可正常运行,而且不会造成有用信息丢失。各种热备份,如双机热备份、磁盘双工、磁盘镜像等,则是确保系统在局部故障情况下不间断运行的必要措施。

10.2数据采集器和相关平台间数据安全要求

数据认证信息、数据安全、数据加密是信息管理系统安全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佛山市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传输加密需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通用技术要求》(GA/T 390-2002)中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第三级-安全标记保护级别的相关规定。

11 功能性规范

在功能性规范制定过程中参考的国家标准如下: GB 6422-2009《用能设备能量测试导则》 GB 16615-1996-T《企业能量平衡表编制方法》

GB 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GBT 13234-2009《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 GBT 15587-2008《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

27

11.1平台功能规范

为实现平台实现数据互连互通,必须对各平台建设进行功能规范,要求各平台必须具有但不局限于这些功能。平台应具备功能要求如下。

11.1.1能耗监测与用能数据分析功能

(1)用能单位实时监测能源数据分析管理

在线监测的电、气、热数据的实时记录、实时运算、趋势分析、比较分析和异常判断。

(2)行业、区域实时监测能源数据分析管理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在线监测行业或区域内的电、气、热数据的实时运算、趋势分析、比较分析和异常判断;

②在线监测行业内电、气、热数据的横向比较分析; ③在线监测区域内电、气、热数据的横向比较分析。 (3)用能单位用能总量分析管理

综合计算和比较在线监测数据与在线填报数据,实现用能单位综合能耗和各分项能耗的趋势分析、比较分析和异常判断。 (4)行业、区域用能总量分析管理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行业或区域内的用能单位的综合能耗和各分项能耗的趋势分析、比较分析和异常判断;

②行业内的用能单位综合能耗和各分项能耗的横向比较分析;

③区域内的用能单位综合能耗和各分项能耗的的横向比较分析。

11.1.2节能考核监管功能

(1)总量目标和单耗目标信息管理

①对行业、区域和用能单位的总量目标和单耗目标进行分类存储和管理; ②用能单位用能总量目标完成情况分析考核;

③根据政府下达年度总量目标,按照一定方法或原则分解成阶段性总量目标(月度),以月为周期分析用能单位用能总量目标完成情况。 (2)行业、区域用能总量目标完成情况分析考核

28

根据各用能单位年度总量目标和阶段性总量目标,形成行业、区域年度总量目标和阶段性总量目标,以月为周期分析行业、区域用能总量目标完成情况。 (3)用能单位单耗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分析考核

根据政府下达年度单耗目标,按照一定方法或原则分解成阶段性单耗目标(月度),以月为周期分析用能单位单耗目标完成情况。 (4)行业、区域单耗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分析考核

根据备用能单位年度单耗目标和阶段性单耗目标完成情况,分析行业、区域单耗目标整体完成情况。

11.1.3对标管理功能

(1)能效标准管理

对各行业主要耗能产品、工序和服务的行业平均水平单耗、行业先进水平单耗、国内先进水平单耗和国际先进水平单耗,以及国家和地方制定的限额标准进行管理。 (2)用能单位单耗分析和对标管理

确定用能单位对标产品、对标工序或对标服务等对标项,分析用能单位实际单耗和趋势,实现对标项实际能效同各种能效标准的比对管理,掌握用能单位能源利用水平。 (3)行业对标完成情况分析管理

根据各用能单位对标情况,分析行业能效水平状况,掌握具有相同对标项的重点用能单位在行业中所处水平。

11.1.4节能潜力分析功能

(1)用能单位节能潜力分析

根据用能单位实际单耗和行业先进单耗水平(或者指定的行业能效标杆)差异,结合用能单位相关经济数据,分析用能单位节能潜力。 (2)行业、区域节能潜力分析

根据用能单位节能潜力汇总分析行业、区域节能潜力,并分析和找出重点节能行业、区域和用能单位。

11.1.5节能预测预警功能

(1)能耗总量预警值和单耗预警值管理

管理用能单位、行业、区域能耗总量阶段性预警值和阶段性单耗预警值。 (2)用能单位用能总量预测预警

29

根据用能单位月度综合能耗趋势分析预测用能总量,并且与预警值比较判断用能总量节能目标实现情况。

(3)行业、区域用能总量预测预警

根据行业和区域用能总量趋势分析预测行业和区域用能总量,并且与行业、区域预警值比较判断用能总量节能目标实现情况。 (4)用能单位单耗指标预测预警

根据用能单位月度单耗趋势分析预测单耗,并且与预警值比较判断单耗节能目标实现情况。

(5)行业单耗指标预测预警

根据各用能单位单耗指标预测预警情况,预测预警行业单耗指标变化情况。

11.1.6能耗统计分析及报表管理功能

(1)统计分析功能

提供统计分析功能,可以自动计算选定时间段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能比较每天每小时、每周内每天或者每年内每周的历史能耗平均值和实际值,今年和往年同时期能耗比较等。

(2)能耗报表管理功能

可基于系统已有模板,系统可以将显示界面上的图形根据管理者的需求针对不同区域自动生成Excel或PDF格式报表。报表可以是手动或根据预设时间表定时自动生成。

(3)能耗等价转换功能

具备等价转换功能,用户可以在不同单位和计量表达方法之间互相转换,例如可以将耗电量转换为CO2排放,节约的电能可以转换为植树量、节约的资金金额等。

11.1.7碳排放分析模块

碳排放分析模块针对用户需要对碳足迹进行跟踪的需求。通过使用此模块,用户可以搜集、跟踪并报告当前的碳足迹,可以对一个或多个能源消耗地建立碳排放的报告,跟踪比较其环保成绩,帮助用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碳排放模块的部分主要功能如下:

(1)用户可以选择一定的时间范围如月或年,对排放数据和目标值进行比较显示; (2)用户可以查询显示本年度到目前为止的排放数据并与目标值比对;

(3)用户可以对同一时段的排放数据进行目标值比对分析,如不同年份的同一月数

30

据;

(4)用户可以使用图形方式或数据表方式查询显示排放实绩和排放目标的数据; (5)用户可以选择一组或多组数据进行报告,在报告中可以显示所选择的部门、楼层或区域的总计和分计数据;

(6)用户可以输入排放目标值,单一年度值或每月目标值。

11.1.8日期和时间管理

日历定义是对能源分析的基本需求。能源管理系统中可以允许用户根据定义的基本时间单位进行快捷地数据对比和信息分析工作。

通过对日历定义,用户可以预定义若干时间段,能源数据的汇总计算和分析报告均可以根据预定义的时间段进行,同时,用户可以选择定义的时间段,快捷地获得所需的数据报告和图表展示。

11.1.9用户管理

用户管理是基于系统安全性定义的一部分。能源管理系统可以定义不同的用户角色,根据不同的用户角色的权限来定义其所需的信息展示。能够使用户按照自己的需求远程分析能耗数据,系统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层面不同,他们看到的监测信息,能源报告类型也不尽相同。这些都可以由用户或者管理员自定义,反映在基于Web的访问页面上。

针对不同需求层面使用者的其应用视图也不相同,允许用户设置自己个性化的访问环境,用户登录以后,自己所关心的数据和个性界面便自动展现出来。

为了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用户权限管理能够防止未经授权的操作。可以定义不同级别用户的登录名、密码及操作权限,为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11.2功能模型

11.2.1能耗预警功能

能耗预警功能的设计充分发挥在线监测系统的及时性优势,使政府主管部门能提前发现整个佛山市(或某区县、某区域)的能耗问题,也使企业的节能主管部门能提前发现自身的能耗问题,真正做到服务于政府,服务于企业。 (1)能耗预警功能架构

能耗预警子系统的功能包括制定能耗预警指标体系、制定能耗预警指标预警临界值、制定预警处置方案库,功能架构如图11-1所示。

31

能耗预警指标体系指标预警临界值预警处置方案库 图11-1 能耗预警功能架构图

(2)能耗预警功能目标

从预警指标体系内容上包括定额预警、责任目标预警、弹性预警、重点耗能设备预警等内容。指标预警临界值一是从用能节能监管要求中获取,一是根据具体企业和行业从其历史数据中统计分析获取。

从预警的管理维度上可以进一步设置用能单位预警、行业预警、区域预警、全市预警等管理层级。

从预警的时间维度上可以设置统计期预警、累积预警、增量预警、倒计时预警等不同方式。

(3)能耗预警数据来源

能耗预警数据来源于用能单位和行业的统计期在线监测和手工填报数据、历史数据、节能监管业务相关系统共享数据。

11.2.2能耗数据分析功能

利用平台系统采集的数据,结合适当的数学模型对能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是佛山市节能监测服务平台最基本的功能。 (1)能耗数据分析功能

①分析平台监测范围内佛山市整体能源消费总量及能源消费结构; ②对整个平台监测范围内的用能单位进行能耗总量的排名; ③进行区域能耗总量的排名; ④进行行业能耗总量的排名;

⑤进行同类型重点耗能设备的能耗总量的排名;

⑥分析某一区域(或行业、用能单位)的能源消费总量及能源消费结构; ⑦对某一区域(或行业、用能单位)进行同比、环比分析。 (2)业务分析功能数学模型

32

①某个基础统计期内的企业综合能耗

对于一个企业,基础统计期内的企业综合能耗按式(11-1)计算:

Eq?j?{?(ek)??(ek)} ????????(11-1)

式中:Eqs—第j个基础统计期内的企业综合能耗,吨标准煤;

eiq—企业消耗某种能源实物量,单位用吨、千克、立方米、标准立方米、千瓦时等: eif—企业购用的某种耗能工质,单位用吨、千克、立方米、标准立方米、千瓦小时等; ki—某种能源折标准煤系数; kig—某种耗能工质折标准煤系数; n1、n2—能源种数、耗能工质种数。

②某一统计时段内的企业综合能耗

ni?1iqin1i?1ifigEqs??in?1Eqsi ????????(11-2)

③对同类型交通工具单位里程能耗进行对比分析; ④进行同类型能耗指标的分区域(或分用能单位)排名;

⑤分析监测范围内佛山市、区、行业和企业的单位产值能源成本和单位产品能源成本;

⑥计算监测范国内佛山市、区、行业和企业的不同统计口径节能量。 (3)业务功能

本项功能主要是通过采集企业产值、产品产量、能源消耗数据、能源价格、能源折标系数等数据,实现对企业的单位产值综合能耗、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产值节能量、产品节能量、单位产值能源成本、单位产品能源成本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同时,通过对全市各主要用能企业和行业的监测,分析各行业单位产值综合能耗、单位产品综合能耗等指标,为政府制定淘汰高耗能行业、调整产业结构提供基础支撑。 (4)数学模型

①企业综合能耗

企业综合能耗按式(11-3)计算:

Eqs??(ek)??(ek)式中:Eqs—企业综合能耗,吨标准煤;

33

ni?1iqinsi?1ifig ????????(11-3)

eiq—企业消耗某种能源实物量,单位用吨、千克、立方米、标准立方米、千瓦时等; ②单位产值能源成本

单位产值能源成本按式(11-4)计算:

n1nC?(?(ep)?? qw i?1iqii?1(eifpi))/G ???????(11-4)式中:Cqw—单位产值能源成本;

eiq—企业消耗某种能源实物量,单位用吨、千克、立方米、标准立方米、千瓦时等; eif—企业购用的某种耗能工质,单位用吨、千克、立方米、标准立方米、千瓦小时等; pi—某种能源或购入耗能工质的价格; n、n1—能源种数、耗能工质种数。 G—统计报告期内产出的总产值。 ③单位产品能源成本

企业中某种产品的单位产品能源成本按式(11-5)计算:

Cci?(?(ep)??(ep))/Pi????????(11-5)

ni?1icini?1ifi式中:Cci—第i种产品单位产品能源成本;

eic—产品生产系统消耗某种购进能源或耗能工质实物量,单位用吨、千克、立方米、标准立方米、千瓦小时等;

eij—辅助、附属生产系统为生产某产品消耗的购进能源或耗能工质量,单位用吨标准煤;

pi—某种能源或耗能工质的价格; Pi—第i种产品合格产品的产量。 n—能源种数 (5)数据需求

实现此功能需要采集的数据有企业总产值、企业各种合格产品产量、企业所消耗各种能源及耗能工质的实物量及折标系数,所消耗各种能源的价格。 (6)名词解释

综合能耗:用能单位在统计报告期内实际消耗的各种能源实物量,按规定的计算方法和单位分别折算后的总和。对企业,企业综合能耗是指统计报告期内,主要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和附属生产系统的综合能耗总和;对企业的某一种产品,产品综合能耗是

34

在统计报告期内,生产该产品的生产系统消耗的能源量与辅助生产系统、附属生产系消耗的能源量应摊入的量之和。

单位产值综合能耗:统计报告期内,综合能耗与期内用能单位总产值的比值。 单位产品综合能耗:统计报告期内,用能单位生产某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的产品综合能耗与同期该合格产品产量(工作量、服务量)的比值。

节能量:满足同等需要或达到相同目的的条件下,能源消费减少的数量。

产值节能量:用统计报告期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与基期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的差值和报告期产值计算的节能量。

产品节能量:用统计报告期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量与基期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量的差值与报告期产品产量计算的节能量。产品节能量分为单一产品节能量和企业产品节能量,企业产品节能量是企业各种产品节能量之和。

单位产值能源成本:统计报告期内,用能单位实际消耗的各科能源费用的总和与同期用能单位总产值的比值。

单位产品能源成本:统计报告期内,用能单位实际消耗的各种能源费用的总和与同期合格产品产量(工作量、服务量)的比值。

11.2.3能效对标分析功能

通过对行业能效指标的排名,找到标杆能效水平,指导企业开展能效对标,结合专家小组的研究,切实为企业的节能管理服务。 (1)能效对标功能

①指导企业进行行业内能效指标的对标;

②指导地区政府进行区域间单位GDP能耗指标的对标;

③指导某地区(或行业、用能单位)进行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对标。

企业能效对标管理是一种科学、系统、规范的企业能源管理方法,是企业对标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指企业为提高能效水平,与国际国内同行业先进企业能效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确定能效标杆指标,通过节能管理和技术措施,达到能效标杆指标或更高能效指标水平的能源管理活动。企业能效对标管理涉及两个基本要素:最佳节能实践和能效度量标准。最佳节能实践是指国际国内同行业节能先进企业在能源管理中所推行的最有效的节能管理和技术措施;能效度量标准则指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能源管理绩效的一套能效指标体系、以及与之相应的作为标杆用的一套基准数据,如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指标、重点工序能耗指标等。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在于适当选择和确定标杆企业和标杆指标。

35

(2)能效对标解决方案核心内容 ①方案核心架构

确定一个目标、建立两个数据库、建设三个体系(图11-2)。“确定一个目标”即:基于企业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对标主题,并确定适当的能效对标指标改进目标值。“建立两个数据库”即:在建立企业能效对标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企业能效对标指标数据库;同时建立企业最佳节能实践库。“建设三个体系”即:建设能效对标指标体系、能效对标管理综合评价体系、能效对标工作组织管理体系。

一个中心能效对标指标数据库两个数据库最佳节能实践库三个体系能效对标指标体系能效对标综合评价体系能效对标组织管理体系 图11-2 能效对标管理方案核心架构图

②能效对标管理架构的应用

在能效对标管理系统的实施中应该遵循由简到繁分步骤实现的原则,首先实现企业内部的能效对标管理,建立企业内部对标的核心架构,其次在内部对标基础的情况下实现行业对标。

(3)能教对标数据需求

能效对标核心是两个数据库建设,指标体系应该包含经济指标、技术指标和管理指标。相应的数据来源于企业报告期监测数据或者手工填报数据,以及对企业开展其他业务监管获取的数据。行业指标以及最佳实践数据来源于对企业或者行业最佳实践活动和能源因素的识别和分析。

12 管理性规范

系统的管理工作按进度划分为:

36

(1)技术方案评审; (2)项目验收; (3)平台运行监管。

12.1技术方案评审

(1)各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的建设单位应组织相关人员编写系统建设技术方案,技术方案需经过评审。

(2)项目技术方案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项目概述;

②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③需求分析; ④总体建设方案; ⑤本期项目设计方案: ⑥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 ⑦人员配置与培训。

(3)技术方案采用分级评审制度。 区级技术方案由市经信局组织评审。 (4)技术方案评审采用专家评审方法。

(5)技术方案通过评审后方可以进行系统建设。

12.2 项目验收

12.2.1验收阶段划分

企业能源管理中心验收根据工程进度分为分项计量工程验收、能源管理系统初步验收和能源管理系统正式验收三部分。

(1)分项计量工程验收 ①验收条件

·完成分项计量装置安装;

·计量装置在真实条件下运行1周以上。对于有明显用能周期变化的计量装置,可独立验收;

·设计、施工资料齐全。 ②验收机构

37

分项计量工程验收由主管部门、设计单位、业主、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联合进行。 ③验收内容

分项计量工程验收以本规范相关技术要求为标准,着重验收计量装置安装的合理性、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能耗数据采集与分项计算的准确性。 (2)能源管理系统初步验收

①验收条件

·完成至少90%分项计量工程验收;

·完成相关平台机房建设,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安装和软件部署; ·能够正常接收能耗计量装置上传的数据并进行分项计算;

·能够按时、按质向上一级相关平台上传数据; ·设计、施工、检测资料齐全。

②验收机构

能源管理系统初步验收由设计单位、业主、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上级能耗监测平台维护部门联合进行。

③验收内容

能源管理系统的验收以本规范相关技术要求为标准,着重验收以下内容: ·能源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及功能配置的合理性; ·能源管理系统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能耗数据采集、汇总与计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能源管理系统对能耗分析的准确性和适应性。 (3)能源管理系统正式验收 ①验收条件

·完成所有分项计量工程验收;

·完成整个能源管理软硬件系统的3个月试运行; ·完成能源管理系统系统软件的第三方检测;

·能够依据试运行阶段积累的历史数据进行相应的能耗计算、分析; ·能够按时、按质向上一级相关平台上传数据;

·设计、施工、检测、监理资料齐全,并取得相关部门的试运行评估报告。

②验收机构

能源管理系统正式验收由主管部门、上级能耗监测平台维护部门、设计单位、业主、

38

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联合进行。

③验收内容

能源管理系统的验收以本规范相关技术要求为标准,着重验收以下内容: ·能源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及功能配置的合理性; ·能源管理系统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能耗数据采集、汇总与计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能源管理系统对能耗分析的准确性和适应性; ·试运行阶段能源管理系统的实用性。

12.2.2验收组织单位

各级能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单位,是相应级别能源管理系统的验收组织单位。

39

附件

附表1 行业分类编码表

附表1 行业分类编码表

代码 类别名称 门类 大类 制造业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C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40

农副食品加工业 食品制造业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烟草制品业 纺织业 纺织服装、服饰业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家具制造业 造纸和纸制品业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金属制品业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通用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汽车制造业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仪器仪表制造业 其他制造业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44 D 45 46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批发和零售业 F 51 52 批发业 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H 61 62 住宿业 餐饮业 教育 P 82 教育 卫生和社会工作 Q 83 84 卫生 社会工作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R 85 86 新闻和出版业 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 41

87 88 89 文化艺术业 体育 娱乐业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90 91 S 92 93 94 95 中国共产党机关 国家机构 人民政协、民主党派 社会保障 群众团体、社会团体和其他成员组织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42

附表2 平台系统数据能源分类列表

附表2 平台系统数据能源分类列表

能源品种 原煤 无烟煤 炼焦烟煤 一般烟煤 褐煤 洗精煤 洗中煤 其它洗煤 煤制品 煤泥 型煤 焦炭 焦炉煤气 其它焦化产品 发生炉煤气 重油催化裂解煤气 重油热裂解煤气 焦炭制气 压力气化煤气 水煤气 其它煤气 油田天然气 气田天然气 液化天然气 煤层气(煤田) 煤矿瓦斯气 原油 43

编码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计量单位 吨 吨 吨 吨 吨 吨 吨 吨 吨 吨 吨 吨 万立方米 万立方米 万立方米 万立方米 万立方米 万立方米 万立方米 万立方米 万立方米 万立方米 万立方米 吨 万立方米 万立方米 吨

汽油 煤油 柴油 燃料油 液化石油气 炼厂干气 石脑油 润滑油 石蜡 溶剂油 石油焦 石油沥青 其它石油制品 煤焦油 渣油 粗苯 热力 电力 蒸汽(低压) 高炉煤气 转炉煤气 煤矸石用于燃料 城市垃圾用于燃料 生物质废料用于燃料 余热余压 其它工业废料用于燃料 燃料甲醇 氢气 沼气 蔗渣(干) 44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吨 吨 吨 吨 吨 万立方米 吨 吨 吨 吨 吨 吨 吨 吨 吨 吨 百万千焦 万千瓦时 吨 万立方米 万立方米 吨 吨标准煤 吨标准煤 吨标准煤 吨标准煤 吨 吨标准煤 立方米 吨

树皮 玉米棒 薪柴(干) 稻壳 锯末刨花 其他燃料 水煤浆 58 59 60 61 62 63 64 吨 吨 吨 吨 吨 吨标准煤 吨

45

附表3 平台系统折标系数规范列表

附表3 平台系统折标系数规范列表

能源名称 原煤 无烟煤 炼焦烟煤 一般烟煤 褐煤 洗精煤 洗中煤 平均低位发热量 约5000千卡/千克 约6000千卡/千克以上 约6000千卡/千克以上 约4500-5500千卡/千克 约2500-3500千卡/千克 约6300千卡/千克 约8363千焦(2000千卡)/千克 约2500-4000千卡/千克 折标准煤系数 0.7143吨标准煤/吨 0.9428吨标准煤/吨 0.9000吨标准煤/吨 0.7143吨标准煤/吨 0.4286吨标准煤/吨 0.9000吨标准煤/吨 0.2857吨标准煤/吨 GB/T2589-2008 工业统计报表制度其它洗煤 0.4643吨标准煤/吨 (2011年定期统计报表) 工业统计报表制度煤制品 约3000-5000千卡/千克 0.5286吨标准煤/吨 0.2857-0.4286吨标准煤/千克 (2011年定期统计报表) 煤泥 约2000-3000千卡/千克 GB/T2589-2008 工业统计报表制度(2011年定期统计报表) 备注 GB/T2589-2008 型煤 能源、水统计报表制0.5000-0.7000吨标准度(2009年统计年报煤/吨 0.9714吨标准煤/吨 5.714-6.143吨标准煤/万立方米 和2010年定期统计报表) GB/T2589-2008 GB/T2589-2008 能源、水统计报表制焦炭 焦炉煤气 约6800千卡/千克 约4000-4300千卡/立方米 其它焦化产品 1.1-1.5吨标准煤/吨 度(2009年统计年报和2010年定期统计报表) 发生炉煤气 重油催化裂解煤气 重油热裂解煤气 焦炭制气 压力气化煤气

约1250千卡/立方米 约4600千卡/立方米 约8500千卡/立方米 约3900千卡/立方米 约3600千卡/立方米 1.786吨标准煤/万立方米 6.571吨标准煤/万立方米 12.143吨标准煤/万立方米 5.571吨标准煤/万立方米 5.143吨标准煤/万立46

GB/T2589-2008 GB/T2589-2008 GB/T2589-2008 GB/T2589-2008 GB/T2589-200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o8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