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生》中刘巧珍的形象
更新时间:2024-05-07 05:5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文学院函授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 浅析《人生》中刘巧珍的形象 姓 名 鲁建萍 函 授 站 景东 年 级 2011级 学 号 118580376 指导教师 王霞 职称(学历) 讲师(博士)
2013年12月18日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制
浅析《人生》中刘巧珍的形象
摘 要:《人生》是一部在建设四化的历史新时期,为青年人探讨“人生”道路,“人生”要义的作品.它描写了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一对男女青年的爱情悲剧故事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着力塑造了刘巧珍这样一个“圆形人物”形象.这个人物身上集聚了中国农村妇女的许多传统的美德,同时又充满着对于现代文明的向往.而她与高加林的爱情悲剧则更多地汇聚了今天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矛盾的因素。
关键词:刘巧珍;爱情;女性形象
《人生》这部作品是段朴实而又凄美的爱情悲剧,而这段悲剧之所以凄美,就是因为有刘巧珍的存在。刘巧珍,是当时朴素善良农村妇女的写照,她和平凡的世界中的郝红梅一样,一样有一种对爱情的追求。她甚至比郝红梅更痴迷,更陷的深,对爱情更执着。高加林的背叛,对于她来说是一种致命打击,但是,“刚强的姑娘,她既没寻短见,也没神经失常,人生的灾难打倒了她,但她又
[1]
从地上爬起来了!”因为“她留恋这个世界,她爱太阳,爱土地,爱劳动,爱
清朗朗的大马河,爱大马河畔的青草和野花??她不能死!她应该活下去!她要劳动!她要在土地上寻找别的地方找不到的东西!”这一是体现出她的坚强、坚韧;又体现出她对生活,对土地,对自然,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因此,看着那愈来愈远的背影,最终她选择了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一种更热爱土地的生活??在刘巧珍身上看得到很多东西。现将她的这一形象作如下分析:
一、执着爱情,背离传统
任何功利性的,甚至充满了无私和奉献的爱情精髓。她没有答应那些城里工人和干部的亲事,也没有应承家境殷实、老实能干的马栓的求亲。却愿意为加林出山干活,而让加林当农民也能休星期天。这一切的选择表明,她的爱情梦想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 [2]在高加林上学期间,巧珍就暗暗爱上了他,但是她一直没有勇气表白,因为农村家庭对女孩的偏见和歧视使她成了“睁眼的瞎子”—文盲。这个懂事的姑娘深知自己配不上有文化、有前途的高加林。当高加林没有考上大学回到村里时,她的心里又有了点希望,但高加林当上了民办教师后,巧珍相信高加林会有希望成为“公家人”,所以她只能再一次把对高加林深深的爱恋埋进了心底。她觉得她配不上加林这个有文化、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尽管有好多城里工人、县乡干部主动想和她成亲,也有朴实的农家汉子马栓一次次上门求亲,但对纯洁爱情的向往让巧珍始终坚守内心的追求。如果高加林
1
不是被下了教师、处于生活和精神的双重困境之中,也许巧珍的爱会永远埋在心底。当看到高加林被下了教师后,善良的巧珍一方面为加林的遭遇而不平,同时也再一次产生了追求加林,追求美好爱情的希望。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她对爱情的选择没有就是和心爱的文化人在一起,无论穷富,无论困苦。应该说巧珍的选择是基于现实的,也是所有渴望真爱的人共有的选择,她为之付出过,努力过,抗争过,也被高加林和人们所接受(包括反对这门亲事的刘立本最后也默认了)。而实际上她所得到的爱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高加林在她的眼中是完美的,她甚至在爱情完全迷失了自己,只为高加林的爱而活着。而在高加林的眼里,她只是他心灵苦闷中的一种慰籍,他始终没有全身心的爱过巧珍。
巧珍对爱情的表白是主动的,但在恋爱中却始终是被动的。她把心全扑在了高加林身上,却换不来同样的回应。但高加林进城之后,选择了黄亚萍的掺杂各种功利性的爱情。当他委婉地对巧珍表达了他的这种选择后,巧珍却含泪接受了。她却并没有过多地责怪高加林,反而更担心高加林以后的生活,劝他到外地多操心。这种无私的爱才是真正的爱,也正是读者读到此处,不禁为巧珍的爱情悲剧而泪下的原因。高加林伤害的不仅是美丽善良的巧珍,也伤害了我们心目中纯真爱情的化身。诚然,巧珍在感情上的付出是无私的,毫无保留而不求回报,在如此痴情,如此炽热的姑娘的内心,我们也能隐隐发现潜伏在她滚烫心灵上的美丽的瑕疵,这也是所有中国女性的通病——对男性的依赖和顺从。巧珍对加林的感情投入就仿佛是一个信徒对神的崇拜和仰慕,以至她缺少一种自我意识,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显得被动、自轻、盲目。她不是想通过高加林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而是希望通过高加林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可以说,在精神上,她是富有而又贫乏的,她的纯真,善良的外表内也掩藏着一些简单和愚昧的东西,她的谦让和自卑实际上也是对自我价值和否定。
二、善于接受新事物
刘巧珍爱的不是[3]“高干子弟”,也不是有钱人,而是“穷得满窑里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的农民的儿子——高加林。原因就是高加林是她认为“更有意思的人”。 [4]“她爱他的飘洒的风度、漂亮的体型和那处处都表现出来的大丈夫气质??她同时也非常喜欢他的那一身本事:吹拉弹唱,样样在行;会按电灯,会开拖拉机,还会给报上写文章哩!再说,又爱讲卫生,衣服不管新旧,常穿得干干净净,浑身的香皂味”。可是,就因为从小被耽误了上学,巧珍深深感到自卑。她每天望着高加林的身影暗自伤神,她想讲出来,可是又没有勇气。真可谓是“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不重家庭重个人,不重金钱重人品,巧珍的择偶标准就是在今天看来都不
2
过时,在80年代的农村,有这样想法的是少之又少的。何况是没有文化的农村姑娘,那就太难得了。她虽土而不俗,不知书却达理,自卑而不自贱。
巧珍的身上闪耀着新时代的光彩,她能勇敢的追求自由恋爱就是一个明证。她的父亲是村里有钱的“二能手”,巧珍本身又有着“白杨树般苗条的身材”和可爱美丽的脸庞,而她的品行也是为全村老少所称道的。就凭巧珍的条件,
,她找个干部、工人都没有问题[5]但是这些人都“不合她的心”。她所要的,是
一份和别人都不一样的、更加有意义的情感。她的心里,部分女性个性解放,追求自己爱情的观念已经觉醒,她虽然不是“社会主义新人”。但她身上在某种程度上也有新的光辉在闪耀。比如她坚决地站在高加林一边在村里闹“卫生革命”,两个人骑一辆自行车买漂白粉时引起的热闹,作者是这样描述的:“村里立刻为这事轰动起来。没出山的婆姨女子、老人娃娃,都纷纷出来看他们。对面山坡和川道里锄地的庄稼人,也把家具撤下,来到地畔上,看村里这两个洋人。可是巧珍不畏惧这一切,她是骄傲的,让众人看看吧!她,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姑娘,正和一个多才多艺、强壮标志的先生,相跟着去县城啰!”
但是,旧文化旧道德又限制了巧珍精神世界的发展,她根本没有看清她自己和她所处的环境,她只是在懵懂的崇拜加林哥,爱着加林哥。在巧珍的爱情失败后,她决定嫁给邻村的马栓时,提出按照旧时风俗出嫁。巧珍选择用古老的风俗出嫁是她对束缚着她思想的、势力强大的封建传统的一种主动妥协。她只是感觉到时代的变化,并没有达到自己也投入到变革洪流中的地步,毕竟她不识字,缺少“文化”这个导师对她的正确指引,她找不到方向,她是盲目和软弱的。而巧珍在高加林这里的失败,也使得她对爱情从此失去了信心。也许爱情的火焰在她的心里已经彻底熄灭,永不再燃了。这时她脑海里由来已久的传统的思想便主宰了她——她认命了!她不再追求、不再争取。只要马栓不嫌她“名誉不好”,她就愿意嫁给他过平平常常的生活,千百年来农村媳妇不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吗?巧珍对爱情的绝望是震撼人心的,像这样只有“丈夫”,没有“爱人”才是巧珍真正的悲哀。
三、慈爱温柔,归顺传统
她用一种温柔体贴的方式,细心地培育着爱情的果实,表现出家庭伦理生活中尤如母亲对儿女,姐姐对弟弟般的骨肉情长。请看一下关于高加林和刘巧珍在夜晚幽会的描写:
[6]
“夜晚,天黑以后,他和巧珍站在村外的庄稼地相会了??走累了的时候,
他们就找一个僻静的地方,加林躺下来,用愉快的叹息舒散着劳动的疲乏,巧珍就偎在他身边,用手梳理他落满尘土的乱蓬蓬的头发,或者用她小巧的嘴巴贴着他的耳朵轻轻地,轻轻地给他唱那些祖先留传下来的古老的歌谣,有时候,
3
加林就在这样的催眠曲中睡着了,拉起响亮的鼾声。”
既没有山盟海誓,也没有激情的喷发,刘巧珍像一位年轻的母亲,正在哼着儿歌,哄着自己的孩子悄悄地进入睡眠,这是一幅多么宁静、温馨的家庭生活的图画啊!在这类情感模式中,母性之爱特别具有一种完全的自我奉献精神。对于男人,从相爱的第一天起,她们就把自己的命运和对方紧紧地连在一起,毫无保留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受尽艰难困苦,心里也感到甜蜜和幸福,他们正是通过这种无私的给予和奉献,才能体验到自身生命的存在与价值。刘巧珍痴情地爱着高加林,看着心爱的加林哥在地里劳动受苦她心里疼得难受,刘巧珍甘愿用自己终生的劳累,来换取高加林生活中的愉快和轻松。为了表达对爱情的真诚,她不顾世人的讥笑,爹娘的打骂,公然和高加林一块骑车进城,在高家村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当高加林到县城参加工作以后,她不断问寒问暖,在家中则尽情尽意地照顾好公婆。高加林提出分手时,尽管一场感情的风暴撕扯着她痛苦的灵魂,但是,在理性的约束下,她不仅没有进城报复,反而对加林的行为给予体贴和理解。即便高加林抛弃她后,被县里清退回村时,刘巧珍也阻止了姐姐巧英欲对加林的侮辱行为,坚决站在高加林一边:巧珍一下子跪在巧英面前,把头抵在姐姐的怀里,哽咽着说:“我给你跪下了!姐姐!我央求你,你不要这样对待加林!不管怎样,我心疼他!你要是这样整治加林,就等于拿刀子捅我的心哩??”
她那颗受过伤害的心灵里,居然还为加林的困难处境感到痛苦和忧愁,并设法托人情给加林安排教学工作。这种不惜压抑、牺牲自我,向所爱的人做出最真诚、最无私的奉献,被人们称为是金子般珍贵的感情,而实质上所体现的乃是母性之爱的伟大。这样带有传统意味的女性,不仅具有牺牲自我的精神,而且与此相关,都有一副菩萨般的仁慈心肠。这主要体现在她们这类人并不企求腰缠万贯的富家子弟,也不高攀炙手可热的权贵人物,更鄙视自许风流的花花公子和傲慢自负的男子汉。她们所钟情的往往是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不惜把自己主动地献给那些生活中的弱者,因此,在这种爱情中,便往往渗透着同情与怜悯,而怜与爱的结合就进入了母爱的层次,它体现出这类女性通过对落难者的庇护,自身能充分体会到儿女般的柔情和强烈的责任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满足。
恐怕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形容巧珍对高加林的爱意,她对高加林的忠贞与爱恋已无以复加,可以说,这是一种充满牺牲精神的爱,只要高加林幸福,她愿意放弃一切,只要高加林快乐,她愿意给予一切,她虽然离不开高加林,却又不忍心看到他受苦受累的样子,鼓励他出去工作,即使高加林去城里当了通讯干事,她也毫无怨言,痴心不改,给他送钱,替他照顾父母,这种对爱情的无私执着奉献精。
4
四、性格的双重性
[7]
别林斯基认为:“??生活就意味着:感觉和思索,饱受苦难和享受快乐;一切其余的生活都是死亡。??我们先得有饱受苦难的能力,然后才会有享受快乐的能力,不知道苦难的,也就不知道快乐,没有哭泣过的人,也就不知道喜悦。”高加林提出分手后,受沉重打击的巧珍仍刚强地爬起来,“像一匹带着病的、勤劳的小牝马一样,又开始了土地上的辛劳。”在此前自己一直没有接受的马拴面前,她反思自己与加林的差别,决定按自己的条件来生活,即使是无爱的婚姻。接受了大马川河流淌千年的生活哲学:“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方面不满意,就灰心。”巧珍爱情悲剧是一个坚强、无奈和令人心酸的结局,突出地表现她按老乡俗行婚礼的选择上。小说原著对这一场面作了浓墨重彩的铺陈,爱情追求失败的巧珍,马拴又来向她求婚。她觉得在自己声名狼藉的时候,马拴还这般热情,是难能可贵的。她甚至不相信马拴还会要她,所以见到马拴后,她问:“马拴,你真的要娶我吗?”“我已经在村庄名誉不好了,难道你不嫌??”可见传统贞节等旧观念是怎样钳制着爱情偶像抽身离去的巧珍的心,让她越发产生文化自卑和对自身生存价值的重重顾虑。她终于接受了现实给她安排的只有丈夫没有爱人的命运,在匆忙中按老乡俗违心地嫁给了马拴。巧珍选择了马栓,无论她与马栓会不会有一个幸福美满的结局,无论这个悲剧给她留下的伤口多长时间才能愈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巧珍和高加林的分开在艺术形式上是一个悲剧,但站在现实的角度上去分析:与其把幸福寄托在这岌岌可危的爱情上,不如选择另一种爱,所以说,这恰恰是悲剧的结束。
巧珍当然是个好姑娘,她的心是晶莹透亮的,她的灵魂是高尚无私的。她对高加林的爱既真诚又热烈。但是,由于农村的落后,由于他的父母没有让她受教育,她内在的丰富性没有被打开,她对爱情的追求,基本上还是传统的郎才女貌式的爱情,一种单一的奉献而缺少心灵共振的爱情,即上面所说的一种母性的爱。所以,路遥安排了巧珍在爱情上的彻底失败,而其实是传统文明的失败。
刘巧珍的性格,还没有摆脱小生产者思想的束缚,既有高尚开阔的一面,又有守旧促狭的一面,既有刚强的一面,也有软弱的一面,自我意识的谈泊使她在爱情上缺乏一种自强自立的精神,我们赞美巧珍的善良、热情,纯洁的美好品质,但并不意味着肯定她的悲剧性格——把自己的全部的价值维系在爱情与婚姻这个狭小的圈子内,她始终都没有突破这种观念的束缚,她所有的梦想和追求,无非是找到一个幸福浪漫的爱情,在《人生》中,我们不难看出刘巧珍对生活的态度,她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一个“爱”字。经过这样一次感情生活的洗涤,她没有绝望,没有自暴自弃,但也没有痛定思痛后的大彻大悟,却
5
[8]
有一段令人心酸而又心寒的呼喊:“她在爱情上的追求是多么天真,悲剧不是
命运造成的,而是她和亲爱的加林哥差别太大了,她只能接受现实的宣判”。
当然,除了这些我们还应该在刘巧珍身上看到很多东西。高加林的背叛,对于她来说是一种致命打击,但是,“刚强的姑娘,她既没寻短见,也没神经失常,人生的灾难打倒了她,但她又从地上爬起来了!”因为“她留恋这个世界,她爱太阳,爱土地,爱劳动,爱清朗朗的大马河,爱大马河畔的青草和野花??她不能死!她应该活下去!她要劳动!她要在土地上寻找别的地方找不到的东西!”⑾这一是体现出她的坚强、坚韧;二是体现出她对生活,对土地,对自然,对家乡的深厚感情。这正透露出路遥对土地、劳动对故乡自然的深切热爱和依恋。他塑造刘巧珍这个人物,写人在极其困难的景况下战胜苦难的“崇高而光彩的道德力量”,基源于他对现实生活的道德忧虑,其目的就是要借“困难的时候”人们心灵的“高尚美好”,来“折射今天的现实生活”。路遥认同传统的美德,赞美利他的牺牲精神。在他看来,克己利他的仁爱之心和道德善良,与人类生活的意义和进步密切相关。
总之,我们通过对巧珍这一形象的文化分析,发现其爱情的追求和爱情悲剧的发生,都缘于她独立人格和自尊意识的未完全觉醒和她所处的环境对她精神文化视野上的局限,而她的这种性格局限性的形成,社会和历史不无责任。所以,刘巧珍在中国文学中的形象也具有了新时代内涵,以及新式爱情的过渡意义。她的爱情追求虽然不成功,但也给后来者追求地久天长的爱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典型的现实意义: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加。这生活,除了物质生活,还有那不容忽视的男女双方与时俱进的精神生活的同好。
参考文献
[1]瞿世镜.论小说与小说家瞿世镜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125-131. [2]林为进.高加林和巧珍“本末倒置”[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884:45-47. [3]阎纲.给路遥的信[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12-16.
[4]满涛译.别林斯基选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319-327. [5]路遥.路遥散文随笔[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0:89-97.
[6]刘万元.从观众的错觉看《人生》的不足[J].济南:山东文学出版社1984(2):3-4. [7]王富仁“立体交叉桥上的立体交叉桥”.——影片《人生》漫笔[J].复旦学报,1984,(11):8-9. [8]宗元.路遥小说情爱模式解构[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10-13.
6
正在阅读:
浅析《人生》中刘巧珍的形象05-07
第七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间件05-12
葛店科技新城总体规划10-05
反渗透调试技术10-22
delphi控件数组-基于Delphi的VCL控件开发与实现10-08
民主生活会500条互相批评意见精选04-26
农作物施肥效果分析04-13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浅析
- 形象
- 人生
- 刘巧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