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测量暂行标准》报批稿1

更新时间:2024-01-30 08:1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测量暂行标准》

(报批稿)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测量暂行标准》编制组

二〇〇九年五月十五日

1

前 言

为满足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技术及相关验收标准要求,规范、统一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测量技术要求,根据铁道部经规计财函[2008]8号”《关于委托编制2008年铁路工程建设标准及标准设计的函》”的要求,由主编单位中铁二局会同设计、施工和大专院校组成编制组,共同完成《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测量暂行标准》的编写工作。本《标准》为专业标准。

本《标准》共分十二章,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CPⅠ和CPⅡ平面控制网及高程控制网复测、轨道控制网CPⅢ测量、自由设站测量、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CRTSⅡ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枕式道岔施工测量、板式道岔施工测量、轨道精调测量。

本《标准》依据《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7]85号)、《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结合秦沈客运专线、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以及武广、郑西客运专线试验段的施工经验,参考国外有关无砟轨道的测量规范及标准编制完成。

希望各单位在执行本标准过程中,本着“精度合理、操作可行、满足运营、降低成本”的方针,结合工程实践,在测量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提高,使本标准更好的服务于生产。如发现需要补充和修改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和建议邮寄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工程部(成都市通锦路16号,邮政编码610031),并抄送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路甲8号,邮政编码:100038),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由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负责解释。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中铁二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三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卿三惠、胡建、杨维裕、卢建康、张冠军、刘成龙、吴明、陈顺利、方明、李劲、郑文军、程杰胜、孙永利、何义松、罗强

2

目 录

1总则???????????????????????????????????????5 2术语和符号????????????????????????????????????6

2.1术语?????????????????????????????????6 2.2符号?????????????????????????????????7 3 CPⅠ和CPⅡ平面控制网及高程控制网复测???????????????????????8

3.1 一般规定?????????????????????????????????8 3.2 平面控制网复测???????????????????????????????8 3.3 高程控制网复测???????????????????????????????9 3.4 复测成果整理????????????????????????????????9 4 轨道控制网CPⅢ测量??????????????????????????????10

4.1一般规定????????????????????????????????10 4.2 轨道控制网CPⅢ平面控制测量????????????????????????12 4.3 轨道控制网CPⅢ高程控制测量?????????????????????????14 4.4 CPⅢ控制网测量成果的整理与提交??????????????????????16 5自由设站测量???????????????????????????????????17

5.1一般规定??????????????????????????????????17 5.2混凝土工程施工测量自由设站?????????????????????????17 5.3基标测设、轨道板调整及轨道精调测量自由设站?????????????????17 6 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19

6.1 工作流程和一般规定???????????????????????????19 6.2 混凝土底座施工测量???????????????????????????19 6.3 凸形挡台施工测量???????????????????????????20 6.4 轨道板精调测量???????????????????????????21 7 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22

7.1工作流程??????????????????????????????22 7.2混凝土底座及支承层施工测量?????????????????????????22 7.3轨道板安置点与基准点测量?????????????????????????23 7.4轨道板精调测量?????????????????????????24 8 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26

8.1 工作流程?????????????????????????????????26 8.2 混凝土底座及支承层施工测量?????????????????????????27 8.3 工具轨排粗调测量?????????????????????????27 8.4 工具轨排精调测量?????????????????????????28

3

8.5 工具轨排竣工测量?????????????????????????28 9 CRTSⅡ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30

9.1工作流程及一般规定?????????????????????????30 9.2 混凝土底座及支承层施工测量?????????????????????????30 9.3支脚定位测量????????????????????????????31 9.4支脚精调测量?????????????????????????????31 9.5专用模板(配走行轨)放样测量?????????????????????????31 9.6横梁及轨枕框架密贴度检测?????????????????????????31 9.7工后承轨槽(台)检测?????????????????????????32 10 枕式道岔施工测量??????????????????????????????33

10.1 工作流程????????????????????????????????33 10.2 混凝土底座及支承层施工测量????????????????????????33 10.3 道岔控制基标及加密基标测量?????????????????????????34 10.4 道岔粗调测量???????????????????????????????34 10.5 道岔精调测量???????????????????????????????34 10.6 岔区与区间优化调整?????????????????????????35 11 板式道岔施工测量???????????????????????????????36

11.1 工作流程?????????????????????????????36 11.2混凝土底座施工测量?????????????????????????36 11.3 道岔板粗铺测量??????????????????????????????37 11.4基准点测量????????????????????????????37 11.5 道岔板精调测量??????????????????????????????37 12 轨道精调测量????????????????????????????????38

12.1轨道精调测量流程及一般规定?????????????????????????38 12.2轨道精调测量???????????????????????????????38 附录A 轨道控制网CPⅢ平面网和高程网的结构形式与编号要求?????????????40 附录B 轨道控制网CPⅢ平面控制测量自由测站测量记录?????????????????42 附录C 桥下水准点与桥上轨道控制网CPⅢ点高程联测?????????????????43 附录D 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专用精调框检验与校正??????????????????44 本标准规定用词说明????????????????????????????????45 条文说明?????????????????????????????????????46

4

1总 则

1.0.1为规范、统一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测量技术,保证其测量成果质量满足无砟轨道施工技术要求,适应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的需要,制订本暂行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工程施工测量。其它铁路无砟轨道工程施工测量可参照执行。 1.0.3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工程施工测量,应采用与设计相同的线路平面控制网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1.0.4本标准采用中误差衡量精度,规定极限误差为中误差的2倍。

1.0.5轨道控制网CPⅢ建立前,应复测CPⅠ、CPⅡ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 1.0.6 CPⅢ 控制网建立后,应进行评估并提交评估报告。

1.0.7测量仪器应定期检定,与之配套的测量设备应满足相关技术及精度要求,严禁使用超过检定有效期的测量仪器设备。测量仪器在使用前应作常规性检校。

1.0.8测量记录、计算成果和图表应书写清楚,签署完整,并应复核和检算,未经复核和检算的资料严禁使用。各种测量原始记录(包括磁卡、电脑记录)不得删改,并与计算成果和图表按有关规定妥善保存。

1.0.9测量工作应认真贯彻安全生产的方针,结合各阶段施工测量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测量安全措施。

1.0.10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测量除应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

5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 语

2.1.1 基础平面控制网CPⅠ

在基础框架平面控制网(CP0)或国家高等级平面控制网的基础上,沿线路走向布设,按GPS静态相对定位原理建立,为线路平面控制网和轨道控制网提供起闭基准。

2.1.2 线路平面控制网CPⅡ

在基础平面控制网(CPⅠ)上沿线路附近布设,为勘测、施工阶段的线路平面控制基准,也为轨道控制网测量提供平面起闭基准。

2.1.3 轨道控制网CPⅢ

沿线路布设的三维控制网,平面起闭于基础平面控制网(CPⅠ)或线路平面控制网(CPⅡ),高程起闭于线路水准基点。一般在线下工程施工完成后施测,为无砟轨道铺设和运营维护提供基准。 2.1.4 加密基标

在轨道控制网(CPⅢ)基础上加密,为无砟轨道铺设所建立的基准点,一般沿线路中线布设于混凝土支承层或底座混凝土上。不同板(块)式结构的加密基标名称不同,包括轨道基准点、轨道辅助点、支脚点等。 2.1.5 道岔基标

无砟轨道道岔铺设前,通过轨道控制网CPⅢ建立的用于道岔铺设调整的基准点。 2.1.6 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CRTSⅠS)

预制轨道板通过水泥沥青砂浆调整层,铺设在现场浇筑的具有凸形挡台的钢筋混凝土底座上,并适应ZPW-2000轨道电路的单元轨道板无砟轨道结构形式。 2.1.7 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CRTSⅡS)

预制轨道板通过水泥沥青砂浆调整层,铺设在现场浇筑的混凝土支承层或现场浇筑的钢筋混凝土底座上,并适应ZPW-2000轨道电路的连续轨道板无砟轨道结构形式。 2.1.8 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CRTSⅠb)

将预制的双块式轨枕组装成轨排,以现场浇筑混凝土方式将轨枕浇入均匀连续的钢筋混凝土道床内,并适应ZPW-2000轨道电路的无砟轨道结构形式。 2.1.9 CRTSⅡ型双块式无砟轨道(CRTSⅡb)

以现场浇筑混凝土方式将预制的双块式轨枕通过机械振动法嵌入均匀连续的钢筋混凝土道床内,并适应ZPW-2000轨道电路的无砟轨道结构形式。 2.1.10 枕式无砟道岔

将预制的混凝土岔枕组装成标准道岔轨排,以现场浇筑混凝土方式浇入钢筋混凝土道床内,并适应ZPW-2000轨道电路的岔区无砟轨道结构型式。 2.1.11 板式无砟道岔

将预制的混凝土道岔板通过砂浆(混凝土)调整层,铺设在混凝土底座上,并适应ZPW-2000轨道电路的岔区无砟轨道结构型式。

6

2.1.12 1″(0.5″、2″、6″)级仪器

1\(0.5\、2\、6\)级仪器是指一测回水平方向中误差标称精度为1\(0.5\、2\、6\)的测角仪器,包括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光学经纬仪。 2.1.13 CPⅢ控制网区段

轨道控制网CPⅢ独立平差计算的控制网长度。一条高速铁路的轨道控制网CPⅢ可分区段进行平差计算。

2.1.14 精密水准测量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工程高程控制测量中,测量精度介于二、三等水准测量之间、偶然中误差为2mm/km的水准测量等级。 2.1.15 自由测站边角交会

在线路中线附近架设全站仪,测量线路两侧多对轨道控制网CPⅢ点的方向和距离,并联测就近的基础控制网CPⅠ点线路控制网CPⅡ点,以获取轨道控制网CPⅢ平面坐标的测量方法。 2.1.16 自由设站

在线路中线附近架设全站仪,测量线路两侧多对轨道控制网CPⅢ点的方向和距离,以获取仪器中心点的平面和高程位置。

DS05、DS1、DS3—水准仪精度等级 D—水平距离 mD—测距中误差 mβ—测角中误差 mα—方位角中误差

fβ—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角度闭合差 W—水准环线高差闭合差

2.2 符 号

L—水准路线的测段长或环线周长

MΔ—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 MW—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 N—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环的个数 R—地球平均曲率半径 P—观测值的权 S—斜边长度 Hm—平均高程 h—高差

n—测段数

△—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

7

3 CPⅠ和CPⅡ平面控制网及高程控制网复测

3.1 一般规定

3.1.1 线下工程完工后,建设单位应组织线下工程施工单位、监理、设计单位向轨道施工单位移交下列测量成果资料:

1 CPⅠ、CPⅡ平面和高程控制点成果及技术总结。 2 CPⅠ、CPⅡ平面和高程控制桩点及点之记。

3.1.2 交桩后,轨道施工单位应及时进行同精度复测。

3.1.3 CPⅠ、CPⅡ控制点及二等水准点复测的精度和要求应符合现行《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的规定。增补平面和高程控制点时,应采用与原控制网相同的测量方法和测量精度进行。

3.1.4 复测时,外业测量的网形宜与原网相同。复测后,宜使用与原网相同的起算点进行平差计算,平差前,应对起算点的稳定性进行检验。当复测与原测量成果不符时应重新测量。当确认原资料有误或精度不符合要求时,应由建设单位组织相关单位协商解决。

3.1.5 分段复测时,搭接处选取的相邻共用平面控制点一般不应少于2个,坐标换带时不应少于4个;高程控制点不应少于1个共用水准点。

3.1.6复测使用的测量仪器设备应符合表3.1.6的规定。

表3.1.6 复测基础控制网和线路控制网的仪器设备及精度要求 测量类别 CPⅠ CPⅡ(GPS) CPⅡ(导线) 二等水准

3.2 平面控制网复测

3.2.1 基础平面控制网 CPⅠ的复测应采用GPS测量方法进行, 复测后的约束平差成果与原成果比较应符合表3.2.1的规定。超限时,应重测相关基线,确认复测正确后,采用新成果。

表3.2.1基础控制网CPⅠ复测的限差要求

边长较差的相对误差 1/130000 X、Y坐标较差(mm) 20 仪器名称 GPS接收机 GPS接收机 全站仪 水准仪 标称精度不低于以下要求 双频 双频 2″ 5mm +1×10 5mm +1×10 2mm +2×10 ±1mm/km -6-6-63.2.2 线路控制网CPⅡ的复测可采用GPS测量方法或导线测量方法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采用GPS测量方法复测时,复测后的约束平差成果与原成果比较应符合表3.2.2-1的规定。

表3.2.2-1 采用GPS测量方法复测线路控制网CPⅡ的限差要求

边长较差的相对误差 1/80000 X、Y坐标较差(mm) 15 2 当采用导线测量方法复测时,应采用三等导线测量精度进行。复测后,水平角和边长实测与原测成果较差应符合表3.2.2-2的规定。

表3.2.2-2 采用导线测量方法复测线路控制网CPⅡ的限差要求

8

等级 三等 控制点水平角较差(″) ≤3.6 测距边长较差(mm) ≤22mD 注:mD =(a+b×D)

式中:a—仪器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

b—仪器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mm/km) D—测距边长度(km)

3 复测后的成果与原成果较差符合表3.2.2-1或3.2.2-2的规定时应使用复测成果。超限时应重测相关边、角或基线。

3.2.3 当CPⅠ、CPⅡ平面控制点需要补设时,应同精度测量。完成测量后,应采用两个以上稳定的相邻控制点进行约束平差计算,并采用新成果。

3.3 高程控制网复测

3.3.1 高程控制网复测应采用与原控制网相同的测量方法和精度进行。高程复测限差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表3.3.1 高程复测限差要求(mm) 测量等级 二等 每千米水准测量 偶然中误差 1.0 往返观测不符值 或环闭合差 高差复测限差 4L 6L 注:L为测段或环线长度,单位以千米计。

3.3.2 当复测成果符合表3.3.1的规定时应使用原测成果。测段高差超限时应进行重测。确认点位有垂直位移或需要增补点位时,应采用两相邻稳定的水准点进行约束平差计算,并采用新成果。 3.3.3 完成复测后,为评价整体性高程变化情况,还应进行水准点高程成果比较。

3.4 复测成果整理

3.4.1 复测结束后,应编写并提交复测技术总结。技术总结应包括复测的技术标准、规范的执行情况、测量人员、设备、数据处理软件、测量方法、控制网示意图、起算数据稳定性检验与分析、内业计算以及超限原因分析和成果取用等内容。 3.4.2 完成复测后应提交下列复测成果:

1 平面复测成果资料应包括: 1)GPS边长对比资料; 2)坐标成果对比资料;

3)导线水平角、距离对比资料; 4)采用的坐标成果。

2 高程复测成果资料应包括: 1)水准点间高差对比资料; 2)水准点高程成果对比资料; 3)采用的高程成果。

9

4 轨道控制网CPⅢ测量

4.1 一般规定

4.1.1 轨道控制网CPⅢ平面控制网测量前,应确保线路两侧200m范围内可视的CPⅡ控制点密度达到纵向400m~800m左右,否则应同精度加密CPⅡ控制点;高程控制网测量前,应确保线路两侧500m范围内线路水准基点的密度达到纵向间距2000m左右,否则应采用同精度水准测量的方法加密线路水准基点。

4.1.2 轨道控制网CPⅢ的平面控制网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4.1.2的规定。

表4.1.2 CPⅢ平面网的主要技术指标 方向中误距离中误可重复性相邻点相对点测量方法 差 差 测量精度 位中误差 自由测站边角交会 1.8″ 1.0mm 1.5mm 1mm 控制网名称 CPⅢ平面网 注:1 可重复性测量精度是指:控制点两次测量,其X、Y方向坐标差的中误差。

2 相对点位中误差是指:相邻两点间相对点位误差椭圆长短轴平方和的平方根。 4.1.3 轨道控制网CPⅢ的高程控制网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4.1.3的规定。

表4.1.3 CPⅢ高程网的主要技术指标

可重复性测量测量方法 精度等级 MΔ MW 精度 水准测量 精密水准 2mm/km 4mm/km 2mm 相邻点高差相对点位中误差 1mm 控制网名称 CPⅢ高程网 注:1 MΔ为根据水准测量测段往返测高差较差计算的每千米水准测量的高差偶然中误差。

2 MW为根据水准测量闭合环闭合差计算的每千米水准测量的高差全中误差。 3可重复性测量精度是指:控制点两次测量,其高程差的中误差。 4 表中MΔ和MW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M???1???? (4.1.3-1) ??4n?L?MW??1?WW?? (4.1.3-2) N?L??式中:△——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

L——测段长或环线周长(km); n——测段数;

W——水准路线经过各项修正后的环线闭合差(mm); N——水准环数。

4.1.4 轨道控制网CPⅢ的平面控制网联测上一级控制点的纵向间距不宜大于600m。高程控制网联测上一级线路水准基点的纵向间距不宜大于2000m。

4.1.5 轨道控制网CPⅢ的测量标志应全线统一,其加工和安装精度应符合表4.1.5的规定。

表4.1.5 轨道控制网CPⅢ测量标志的加工和安装精度要求

测量标志误差类型 几何尺寸加工误差 重复性安装误差 互换性安装误差 精度指标 0.05mm 0.3mm 0.3mm 注:CPⅢ测量标志重复性安装误差和互换性安装误差是指:X、Y、H三方向的误差均应小于0.3mm。

10

4.1.6 轨道控制网CPⅢ点的埋设和编号应满足下列要求:

1 CPⅢ点应沿线路设置于路基两侧的接触网杆基础或独立基础上、桥梁防撞墙上、隧道边墙上或其它适宜的地方。桥梁上的CPⅢ控制点应设置于桥梁固定支座上方的防撞墙上。

2 CPⅢ点沿线路布置的纵向间距宜为60m左右,最大纵向间距不宜超过70m;横向间距不应超过结构宽度。同一对CPⅢ点的纵向里程差不宜大于1m。各CPⅢ控制点应设于轨道设计顶面以上30cm并应大致等高的地方。

3 CPⅢ点的预埋件应埋设稳固。当预埋件垂直埋设于接触网基础或独立基础顶面时应保证其铅垂;当横向埋设时宜使预埋件大致水平。

4 CPⅢ点的编号应满足本标准附录A的相关要求,并统一标识。 4.1.7 轨道控制网CPⅢ的区段划分应满足下列要求:

1 CPⅢ控制网(包括平面网和高程网)可分区段分别进行观测和平差计算,区段长度不宜短于4km。

2 CPⅢ平面网区段的两端应起止于上一级控制点(CPⅠ或CPⅡ)上,并应至少有连续的2个自由测站与上一级控制点联测。

3 CPⅢ高程网每一区段联测的上一级水准点不应少于3个,且CPⅢ高程网区段的两端应起止于上一级水准点上。

4 CPⅢ控制网区段搭接不应位于道岔区范围内。 4.1.8 轨道控制网CPⅢ区段之间的衔接应满足下列要求:

1区段与区段搭接范围内应有公共的CPⅢ控制点,平面控制点不应少于6对,高程控制点不应少于1对。两区段公共的CPⅢ控制点在各自区段中的观测和平差计算,应满足CPⅢ网的精度要求。

2相邻区段各自平差后,公共点的X、Y、H坐标较差均不应大于2mm。

3满足上述要求后,应固定前一区段或已施工区段CPⅢ控制网的平差结果,并对后一区段的CPⅢ控制网再次平差。后一区段再次平差时,除应采用本区段的上一级控制点约束外,还应选用上一区段或已施工区段连续的1~3对CPⅢ公共点约束。

4再次平差后,其他未约束的公共点在两个区段分别平差后的坐标较差不应大于1mm。 5完成全部平差后,公共点的CPⅢ网坐标应采用前一区段或已施工区段的平差结果。 4.1.9 轨道控制网CPⅢ施测前,应进行技术方案设计。技术方案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

1 CPⅢ点的埋设与编号。 2与上一级控制点的联测方案。

3 CPⅢ控制网的观测网形、测量方法与精度。 4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及内业数据处理方法。

5人员组织计划、质量保障措施、安全生产注意事项以及完成测量工作后应提交的成果资料清单等。

4.1.10 轨道控制网CPⅢ观测前应完成下列准备工作:

1 根据方案设计,实地埋设CPⅢ控制点并编号。

11

2全站仪、棱镜组件、木质脚架、温度计、气压计(或气象传感器)、水准仪、水准尺、尺垫、外业采集软件等测量仪器和设备的准备与检校。

3人员培训、组织与分工。

4.1.11 轨道控制网CPⅢ测量前,应将测量技术方案报建设单位评审。

4.1.12轨道控制网CPⅢ测量的仪器、设备和配件应分别符合表4.1.12-1、表4.1.12-2、表4.1.12-3的规定。

表4.1.12-1 轨道控制网CPⅢ测量全站仪精度要求

仪器类型 全站仪 方向中误差 ≤1″ 测距仪标称精度 ≤1mm+2×10 -6备注 具备自动测量功能 表4.1.12-2 轨道控制网CPⅢ测量水准仪精度要求 仪器类型 水准仪 水准仪每千米水准测量偶然中误差 ≤1mm/km 表4.1.12-3 轨道控制网CPⅢ测量设备精度要求

设备类型 棱镜组件 温度计 气压计 水准标尺 脚架 尺垫 精度指标 重复性安装误差和互换性安装误差 温度测量误差 气压测量误差 整体因瓦水准标尺 木质脚架 重量不应低于3kg 精度要求 ≤0.3mm ≤0.5℃ ≤50Pa 4.1.13全站仪自动观测的控制测量软件和CPⅢ控制网内业平差计算与精度评定的数据处理软件应通过铁道部组织的评审或鉴定。

4.2 轨道控制网CPⅢ平面控制测量

4.2.1 轨道控制网CPⅢ平面网的外业观测,应采用自由测站边角交会的测量方法。观测时,宜从区段的一端依次观测至区段的另一端。

4.2.2自由测站间距宜为120m,每一测站应观测6对CPⅢ控制点,每个CPⅢ控制点应有3个方向和3个距离交会。当遇施工干扰时,可按60m间距设站,每一测站应观测4对CPⅢ控制点,每个CPⅢ控制点应有4个方向和4个距离交会。平面控制网的网形结构及其与上一级控制点的联测,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相关规定。

4.2.3 轨道控制网CPⅢ平面网水平方向观测应满足下列要求:

1 水平方向应采用多测回全圆方向观测法观测。

2 同一测站的所有CPⅢ控制点可以一次或分组观测。分组观测时应保证分组的零方向相同,且

12

至少另有一个共同的CPⅢ控制点。两组观测中,重复观测的同一个CPⅢ控制点归零方向值较差不应大于6″。

4.2.4 轨道控制网CPⅢ平面网水平方向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2.4的规定。

表4.2.4 轨道控制网CPⅢ平面网水平方向观测技术要求

控制网等级 CPⅢ 仪器等级 0.5″ 1″ 测回数 3 4 半测回 归零差 6″ 6″ 不同测回同方向2C互差 9″ 9″ 同方向 方向值互差 6″ 6″ 4.2.5 轨道控制网CPⅢ平面网的距离应采用多测回距离观测,并满足下列要求:

1 CPⅢ平面网的距离观测应与水平方向观测同时进行。

2 水平方向观测时,盘左和盘右应分别同时测量同一CPⅢ点的距离。半测回间距离较差不应大于1 mm。盘左和盘右测量距离的平均值为一测回的距离测量值。

3 CPⅢ点距离测量的测回数应与水平方向测量回数相同,各测回间距离较差不应大于1mm。 4.2.6 轨道控制网CPⅢ平面网外业观测应满足下列要求:

1 每一测站应对测量的距离进行气象改正。温度读至0.5℃,气压读至50Pa。

2 自由测站附近有CPⅠ或CPⅡ时应进行联测。每个CPⅠ或CPⅡ被联测的测站数不应少于2个,宜为3个。

3 平面观测宜安排在夜间或阴天进行。夜间观测时应注意视线方向不能有强光直射,且测站附近不能有震动干扰。

4 置于CPⅢ控制点上的棱镜杆与预埋件应完全套合连接,并应确保棱镜在棱镜杆上安装到位后正对全站仪。

5 外业测量前,应按附录B的格式现场填写CPⅢ平面网自由测站的外业测量记录。

4.2.7 轨道控制网CPⅢ平面网平差计算前,宜检核由相邻测站观测值计算的相邻CPⅢ点对横向距离相对闭合差。由相邻测站观测值计算的相邻CPⅢ点对横向闭合差不应超过1/4000,超过时应重测相关测站。

4.2.8 轨道控制网CPⅢ平面网内业平差计算和基础控制资料的选用应满足下列要求:

1 CPⅢ平面网内业平差计算应在外业观测数据全部合格后进行。 2 CPⅢ平面网内业平差计算应分自由网平差和约束平差两步进行。

3 CPⅢ平面网自由网平差后,各 CPⅢ点的方向和距离改正数分别不应大于2″和2mm。 4自由网平差通过后,应采用约束联测上一级控制点坐标的平差方法进行约束平差。约束平差后,任意相邻CPⅢ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应符合表4.1.2的规定。不符合时应检测上一级控制点的稳定性和精度。

5约束平差后,当确认上一级控制点的稳定性欠佳、或精度不符合要求时,应与设计单位协商,由设计单位修正上一级控制点的测量成果。

6 当CPⅢ区段跨越投影带边缘时,该区段的CPⅢ平面网应在两侧的投影带中分别进行约束平

13

差,并同时提交控制点在左右投影带中的两套CPⅢ平面网的坐标成果,两套坐标成果均应符合表4.1.2的精度规定。用于约束该区段CPⅢ平面网的CPⅡ控制点也应有左右投影带中的两套坐标。 4.2.9 轨道控制网CPⅢ平面网约束平差后应符合表4.2.9的精度要求:

表4.2.9 轨道控制网CPⅢ平面网约束平差后的精度要求

CPⅢ点方向改正数 CPⅢ点距离改正数 验后单位权中误差 CPⅠ、CPⅡ的方向改正数 CPⅢ点位中误差 3″ 2.0mm 1.8″ 1.8″ 2.0mm 4.2.10 轨道控制网CPⅢ平面网的平差计算取位应符合表4.2.10的规定。

表4.2.10 轨道控制网CPⅢ平面网平差计算取位规定 等级 CPⅢ平面网 方向观测值(″) 0.1 距离观测值(mm) 0.1 方向改正数距离改正点位中误差点位坐标(″) 数(mm) (mm) (mm) 0.01 0.01 0.01 0.1 4.2.11 轨道控制网CPⅢ平面网的复测应满足下列要求:

1 CPⅢ平面网复测应采用与原测量相同的方法和精度进行。

2 CPⅢ平面网复测时,若建网测量和复测时联测上一级控制点的方法和数量相同,则约束平差后两次测量CPⅢ点坐标的较差不应大于3mm,否则应补测或重测CPⅢ平面网的复测数据。

4.3 轨道控制网CPⅢ高程控制测量

4.3.1 轨道控制网CPⅢ高程网的外业观测,可采用单程或往返测精密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CPⅢ点与上一级水准点的联测应采用独立往返精密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CPⅢ高程网的构网形式及其与上一级水准点的联测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相关规定。当采用单程观测时,每相邻4个CPⅢ点之间应构成水准闭合环。

4.3.2 轨道控制网CPⅢ高程网精密水准测量应符合表4.3.2的技术要求。

表4.3.2 轨道控制网CPⅢ高程网精密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水准测量等级 附合路线长度(km) 水准仪等级 水准尺 精密水准 ≤3 DS1 因瓦 观测方法 与上级水准点联测 往返 环线 单程或往返 4.3.3 轨道控制网CPⅢ高程网水准测量测站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3.3的规定。

表4.3.3 轨道控制网CPⅢ高程网水准测量测站的主要技术要求

水准测量等级 前后视距差(m) 视线高度(m) 两次读数之差(mm) 精密水准 ≤2 ≥0.3 ≤0.5 两次读数所测高差之差(mm) ≤0.7 4.3.4 轨道控制网CPⅢ高程网水准路线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3.4的规定。

表4.3.4 轨道控制网CPⅢ高程网水准路线的主要技术要求

14

限差(mm) 水准测量等级 测段前后视距累计差(m) ≤4 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 ±12L 往返测高差之差 ±8L 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 ±8L 精密水准 4.3.5 当桥面与地面间高差大于3m,地面水准点高程无法直接传递到桥面CPⅢ点上时,应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CPⅢ点的高程上桥测量。高程上桥测量可采用不量仪器高和棱镜高的中间设站三角高程测量与几何水准测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其测量方法及精度要求应符合本标准附录C的有关规定。 4.3.6 轨道控制网CPⅢ高程网外业观测应满足下列要求:

1 晴天观测时,应避免阳光直射仪器。扶尺时宜使用尺撑,使水准尺稳定、竖直。 2 各测段的一组往返观测宜安排在不同时间段内进行。

4.3.7 轨道控制网CPⅢ高程网外业观测成果的质量评定与检核内容应包括:测站数据、水准路线数据检核和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的偶然中误差。当CPⅢ水准网的环数超过20个时应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的全中误差。

4.3.8 轨道控制网CPⅢ高程网外业重测的规定:

1 当CPⅢ高程网水准测量观测值超过表4.3.3的要求时,该测站的数据应重测。

2 当CPⅢ高程网水准路线的观测不符值超过表4.3.4的要求时,该水准路线的数据应重测。 3 当根据水准测段往返测高差较差计算的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的偶然中误差超限时,首先应对往返测高差较差较大的测段进行重测;当根据闭合环闭合差计算的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的全中误差超限时,首先应对闭合差较大的闭合路线进行重测,重测后若MΔ和MW仍超限,则整个CPⅢ高程网水准测量的数据均应重测。

4.3.9 轨道控制网CPⅢ高程网内业平差计算和基础控制资料的选用,应满足下列要求:

1 CPⅢ高程网水准测量的内业平差计算应在外业观测数据全部合格后进行。

2 CPⅢ高程网平差计算应采用约束联测的上一级水准点高程的方法进行。平差后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的单位权中误差应满足表4.1.3中MΔ的精度要求。

3 当通过CPⅢ点联测的两个上一级水准点的高差与原高差比较,超过表4.3.4中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的限差,而本次联测的所有闭合环闭合差又满足表4.3.4中闭合差的限差时,应检测上一级水准点的稳定性和精度。

4当上一级水准点的稳定性欠佳或原精度未能满足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时,该水准点不能作为CPⅢ高程网约束平差的起算点。

5当确认设计单位资料有误或精度不符合要求时,应与设计单位协商,由设计单位对上一级水准点的成果进行改正。

4.3.10 CPⅢ高程控制网的平差计算取位应符合表4.3.10的规定。

表4.3.10 精密水准测量计算取位的规定

等级 往(返)测距往返测距离各测站高差往(返)测高差往返测高差高程(mm) 离总和(km) 中数(km) (mm) 总和(mm) 中数(mm) 15

精密水准 0.01 0.1 0.01 0.01 0.01 0.1 4.3.11 CPⅢ高程网的复测应满足下列要求:

1 CPⅢ高程网复测应采用与原测相同的方法和精度进行。

2 CPⅢ高程网复测时,若建网测量和复测联测上一级控制点的方法和数量相同,则约束平差后两次测量相邻CPⅢ点间高差的较差不应大于1.5mm,否则应补测或重测CPⅢ高程网的复测数据。

4.4 CPⅢ控制网测量成果的整理与提交

4.4.1 CPⅢ控制网测量成果的整理应满足下列要求:

1完成CPⅢ控制网测量任务后,应及时编写技术总结。技术总结应对CPⅢ控制网技术方案设计和技术标准执行情况、完成质量情况和主要技术问题的处理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技术总结应由单位主要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名后上交。

2 CPⅢ控制网测量成果应经测量单位检查和审核,并按区段进行资料整理、装订成册、编制目录和开列清单。

4.4.2完成测量后应提交下列成果资料:

1技术方案设计书。

2 CPⅢ平面网测量示意图、CPⅢ高程网水准路线示意图。 3全站仪和水准仪的外业观测原始数据电子文件。 4测段往返测高差统计表及其M△的计算结果。 5水准路线闭合差统计表及其MW的计算结果。 6 CPⅢ控制网约束平差的原始资料。 7 CPⅢ控制网的坐标和高程平差成果表。 8全站仪、水准仪和水准尺的检定资料。 9技术总结报告。

16

5自由设站测量 5.1一般规定

5.1.1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阶段应依据轨道控制网CPⅢ,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方法进行无砟轨道底座混凝土或支承层的模板施工定位测量、加密基标测量、轨道板(块)精调测量及检测、轨道精调测量以及轨道竣工测量。

5.1.2自由设站点应尽量靠近轨道中线,并宜设于相邻两对CPⅢ点中部位置。

5.1.3自由设站宜采用正倒镜观测法依次同时观测CPⅢ控制点斜距、水平方向和天顶距。当采用单镜位观测法观测时,应通过仪器内部设置,使全站仪进行2C、横轴误差和竖盘指标差的自动改正。 5.1.4 完成自由设站观测后,应检测CPⅢ控制点的坐标不符值和自由设站点的精度。

5.2混凝土工程施工测量自由设站

5.2.1混凝土工程施工测量自由设站使用的全站仪应符合表5.2.1的规定。

表5.2.1 混凝土工程施工测量全站仪精度要求 仪器类型 全站仪 方向中误差 ≤2″ 测距中误差 ≤2 mm +2×10 -65.2.2混凝土工程施工放样时,自由设站观测的CPⅢ控制点不宜少于3对。更换测站后,相邻测站重叠观测的CPⅢ控制点不应少于2对。

5.2.3混凝土工程施工测量全站仪自由设站点的精度应符合表5.2.3的规定。

表5.2.3混凝土工程施工测量自由设站点精度要求 X Y H 定向精度 ≤2mm ≤2mm ≤2mm ≤3″ 5.2.4 完成自由设站后,CPⅢ控制点的坐标不符值应符合表5.2.4的规定。

表5.2.4 混凝土工程施工测量CPⅢ控制点坐标不符值限差要求

X Y H ≤2mm ≤2mm ≤2mm 5.3基标测设、轨道板调整及轨道精调测量自由设站

5.3.1基标测设、轨道板调整及轨道精调测量自由设站使用的全站仪及设备和配件应符合本标准第4.1.12条的相关规定。

5.3.2基标测设、轨道板调整及轨道精调测量自由设站观测的CPⅢ控制点不应少于4对。观测最远距离不宜大于150m。更换测站后,相邻测站重叠观测的CPⅢ控制点不应少于3对。

17

5.3.3基标测设、轨道板调整及轨道精调测量自由设站点的精度应符合表5.3.3的要求。

表5.3.3基标放样、轨道板调整及轨道精调测量自由设站点精度要求

X Y H 定向精度 ≤1mm ≤1mm ≤1mm ≤2″ 5.3.4 完成自由设站后,CPⅢ控制点的坐标不符值应满足表5.3.4的要求。

表5.3.4 基标测设、轨道板调整及轨道精调测量CPⅢ控制点坐标不符值限差要求

X Y H

≤1.5mm ≤1.5mm ≤1.5mm 18

6 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

6.1 工作流程和一般规定

6.1.1 CRTS Ⅰ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工作流程如图6.1.1所示。

CP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Ⅲ

注:实框为测量作业工序,虚框为其他施工工序 图6.1.1 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流程

6.1.2 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前,应实测桥梁梁缝、隧道变形缝、路基沉降缝以及路隧、路桥过渡段施工缝的平面位置。根据实测资料调整凸形挡台纵向位置,为准确定位做准备。

6.2 混凝土底座施工测量

6.2.1混凝土底座施工前的模板定位测量,应依据轨道控制网CPⅢ,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极坐标法配合水准测量方法进行,也可采用自由设站配合混凝土底座模板适配器和棱镜的三维坐标定位方法进行。

6.2.2测量使用的全站仪应满足本标准第5.2.1条的规定,其它仪器设备和配件应满足标准第4.1.12条的相关规定。

19

6.2.3混凝土底座模板定位测量应满足下列要求:

1全站仪自由设站应满足本标准第5.2节的要求。

2模板定位测量的距离不宜大于90m。更换测站后,应检核前一测站的1~3个放样点。检测限差不应大于允许偏差的2倍。

3水准测量应起闭于相邻的CPⅢ控制点。 4模板定位测量允许偏差应符合表6.2.3的规定:

表6.2.3混凝土底座模板定位测量允许偏差 项 目 顶面高程 宽 度 中线位置 允许偏差(mm) 0 -5 ±5 ±10 6.2.4完成混凝土底座施工后,应采用与模板放样相同的精度进行竣工测量。断面间距一般为5m。

6.3 凸形挡台施工测量

6.3.1凸形挡台的位置应以轨道中线为基准,垂直于钢轨顶面连线,投影到混凝土底座表面上。直线地段凸形挡台中心与线路中线重合;曲线地段应考虑凸形挡台中心与线路中线的偏移量。 6.3.2进行混凝土底座模板放样时,应采用与混凝土底座模板放样相同的方法和精度同时放设凸形挡台中心。

6.3.3凸形挡台模板定位测量应依据轨道控制网CPⅢ,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极坐标法和水准测量方法进行,也可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配合安装于凸形挡台钢模标架上的棱镜进行。 6.3.4凸形挡台模板定位测量应满足下列要求:

1测量使用的仪器设备应满足本标准第4.1.12条的相关要求。 2全站仪自由设站应满足本标第5.3节的要求。 3每测站的测量距离不宜大于90m。

4更换测站后,应检测前一测站定设的1~3个模板定位点。检测限差不应大于允许偏差的2倍。

5水准测量应起闭于相邻的CPⅢ控制点。

6.3.5凸形挡台模板定位测量允许偏差应符合表6.3.5的规定。

表6.3.5 凸形挡台模板定位测量允许偏差

检 验 项 目 允许偏差(mm) 20

中线位置 挡台中心间距 顶面高程 6.4 轨道板精调测量

±5 ±5 +4 0 6.4.1 轨道板精调测量应依据轨道控制网CPⅢ,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配合合螺栓孔速测标架或T型测量标架进行。

6.4.2测量前应将线路的设计平面、纵断面和超高参数等录入轨道板精调软件。

6.4.3轨道板精调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量使用的仪器设备应满足本标准第4.1.12条的相关要求。 2全站仪自由设站应符合本标准第5.3节的规定。

3 轨道板精调测量应为单向后退方向,自由设站点与轨道板之间的测量距离宜为5m~30m。 4 精调测量前,应将螺栓孔速测标架或T型测量标架置于待调轨道板固定位置,测量4个棱镜的三维坐标。依据实测与设计值较差调整轨道板横向和竖向。

5轨道板精调后的限差应满足表6.4.3的要求。

表6.4.3轨道板精调后的允许偏差 项 目 中线位置偏差 支撑点处承轨面高程偏差 与两端凸形挡台间隙之差 相邻轨道板板缝处横向偏差 相邻轨道板板缝处高程偏差

允许偏差(mm) ±2 ±1 ±5 ±2 ±2 21

7 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

7.1工作流程

7.1.1 CRTS 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流程如图7.1.1所示。

测量准备混凝土底座及支承层施工测量底座混凝土浇筑支承层/底座混凝土检测轨道板安置点测设轨道板基准点测设轨道板初铺轨道板精调定位水泥沥青砂浆灌注轨道板纵向连接轨道板铺设线形检测安装扣件及铺轨轨道几何状态检测

图7.1.1 CRTS 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流程

7.2混凝土底座及支承层施工测量

7.2.1混凝土底座及支承层施工前,应依据轨道控制网CPⅢ,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极坐标法进行模板和引导线控制点放样。高程定位宜采用水准测量方法进行并起闭于相邻的CPⅢ控制点。 7.2.2测量使用的全站仪应满足本标准第5.2.1条的规定,其它仪器设备和配件应满足标准第4.1.12

22

条的相关规定。

7.2.3模板安装或基准线控制点定位测量应满足下列要求:

1全站仪自由设站应满足本标准第5.2节的规定。 2每一测站测量的距离宜小于90m。

3模板安装或基准线控制点定位允许偏差:中线5mm,高程3mm。

4更换测站后,应检测前一测站的最后一个放样点。检测限差不应大于上述允许偏差的2倍。 7.2.4完成混凝土底座、支承层施工后,应采用与模板安装或基准线控制点放样相同的方法和精度进行竣工测量。断面间距一般为5m。

7.3轨道板安置点与基准点测量

7.3.1完成混凝土底座或支承层施工后,应依据轨道控制网CPⅢ,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极坐标法测设轨道板安置点,依据轨道板安置点进行基准点初定位。

7.3.2基准点平面测量应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并联测轨道控制网CPⅢ的方式进行,高程测量应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进行。

7.3.3轨道板安置点放设和基准点初定位应符合下列要求:

1轨道板安置点和基准点应设于混凝土底座或支承层上。

2轨道板安置点与基准点连线应垂直于轨道中线,并分别向左和向右偏离轨道中线0.10m。 3曲线地段安置点和基准点应分设于轨道中线外侧和内侧,直线地段应将安置点与基准点分设于线路中线两侧。

4轨道板安置点的位置应以轨道中线为基准,垂直于钢轨顶面连线,投影到混凝土底座或支承层表面上。

5轨道板安置点定位应满足下列要求:

1)测量仪器设备及自由设站均应满足本标准第5.2节的规定。 2)轨道板安置点的放样距离不应大于100米。 3)轨道板安置点平面定位允许偏差不应大于5mm。

6 测设轨道板安置点后,根据基准点与安置点的相对位置关系,采用小钢尺初步确定基准点平面位置并埋设具有对中功能的标志钉。基准点初定位偏差不应大于10mm。 7.3.4基准点平面测量外业观测应满足下列要求。

1测量仪器设备应满足本标准第4.1.12条的规定。 2全站仪自由设站应满足本标准第5.3节的规定。

3自由设站点应尽量靠近基准点连线。左右线基准点应分别设站观测。

23

4 同一测站观测的CPⅢ控制点不应少于3对,观测的基准点宜为6~12个。

5 同一测站的CPⅢ控制点和基准点应采用全站仪正镜位多个半测回观测。观测顺序为:先依次观测所有CPⅢ控制点,再依次观测所有基准点。基准点观测不应少于3次。CPⅢ控制点观测不应少于4次。

6每测站重复观测上一测站的CPⅢ控制点不应少于2对。重复观测上一测站观测的基准点不应少于3个。

7.3.5 基准点高程测量外业观测应满足下列要求:

1基准点高程测量应采用水准测量中视法往返观测。 2左右线基准点高程测量应分别进行。

3每300m左右应与线路同侧的CPⅢ控制点闭合一次。 4每一测段间重复观测的基准点不应少于3个。 7.3.6基准点内业平差计算应满足下列要求:

1基准点平面坐标平差计算前,应检查CPⅢ控制点的坐标不符值。当CPⅢ点坐标不符值x、y大于2mm时不应参与平差计算。每一测站参与平差计算的CPⅢ控制点不应少于4个。

2基准点各半测回测量的坐标值与其平均值间的较差均不应大于0.4mm。

3重迭区内基准点的平面位置允许偏差:横向不应大于0.3mm,纵向不应大于0.4mm。 4单程水准测量起闭于CPⅢ控制点的闭合差应按式(7.3.6)计算。

fh?0.5?2?S (7.3.6)

式中:S-单程水准测量线路长度(km)。

5各基准点往返测高程值与其平均值间的较差不应大于 0.3mm;重叠区内基准点高程较差不应大于0.3mm。

7.4轨道板精调测量

7.4.1轨道板精调测量应在完成轨道基准点测量后,采用基准点配合精调框的方法进行。精调测量前,应准备轨道板精调所需的线路数据和基准点平差数据。

7.4.2精调测量使用的仪器设备应满足本标准第4.1.12条的相关规定。精调框的检校应满足本标准附录D的要求。

7.4.3轨道板精调测量应满足下列要求:

1轨道板精调前,应分别于待调轨道板首端承轨槽、板中央承轨槽、板末端承轨槽以及已调整完的上一轨道板首端承轨槽上架设精调标架。标架接触端应与承轨槽端部密贴。

2全站仪应设于待调轨道板端基准点上,并按下列要求进行定向:

24

1)精调第一块轨道板时,全站仪应根据待调轨道板端的基准点定向。

2)调整其余轨道板时,全站仪应以相邻已精调好的轨道板首端承轨槽上的精调标架定向。 3完成定向后,测量待调轨道板上6个棱镜的三维坐标,根据实测值与设计值较差,对轨道板进行横向和竖向调整。

4全站仪距待调轨道板的距离应在6.5~19.5m范围内。

5更换测站后,应依据待调轨道板末端的基准点,检测已调整的最后一块轨道板板首端承轨槽上的精调标架,检测的横向和竖向偏差均不应大于2mm,纵向偏差不应大于10mm。 7.4.4轨道板精调后的限差应满足表7.4.4的要求:

表7.4.4轨道板精调后的允许偏差 项 目 板内各支点实测与设计值的横向偏差 板内各支点实测与设计值的竖向偏差 轨道板竖向弯曲 相邻轨道板间横向偏差 相邻轨道板间竖向偏差 允许偏差(mm) 0.3 0.3 0.5 0.4 0.4 7.4.5完成轨道板精调后,应依据CPⅢ控制点,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方法检测轨道板线形,并满足下列要求:

1全站仪自由设站应满足本标准第5.3节的规定。

2检测时,应在轨道板首端、中央、末端承轨槽放设精调标架,依次测量棱镜的坐标。其横向和竖向较差均不应大于0.5mm。

3每测站检测的轨道板不宜超过6块。

4更换测站后,应重复检测上一测站检测的最后一块轨道板。

7.4.6轨道板的测量数据应通过专业软件处理,处理结果应能反映此段轨道板铺设的方向、高程、以及板与板之间的过渡搭接,评估轨道板安装精度。板间过渡搭接的横向和竖向偏差均不应大于0.5毫米。

25

8 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

8.1 工作流程

8.1.1 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流程如图8.1.1所示。

图 8.1.1 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流程

8.2 混凝土底座及支承层施工测量

8.2.1 测量前,应仔细核对设计数据,包括平面、纵断面、竖曲线、超高和控制点数据。 8.2.2 混凝土底座及支承层施工前,应依据轨道控制网CPⅢ,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的三维定位测量方法进行模板和引导线控制桩放样。高程定位也可采用水准测量方法进行并应起闭于相邻的CPⅢ控制点。

8.2.3测量使用的全站仪应满足本标准第5.2.1条的规定,其它仪器设备应满足标准第4.1.12条的相关规定。

8.2.4 全站仪自由设站应满足本标准第5.2节的规定。

8.2.5 当采用摊铺机施工时,引导线控制点放设应满足下列要求:

26

1 引导线控制点纵向间距直线段不应大于10m,曲线段一般为5~7m。 2 引导线控制点定位允许偏差:平面±5mm,高程±3mm。

3 引导线张拉到位后,相对于引导线控制点的允许偏差:平面5mm,高程2mm。 8.2.6 采用模筑法施工时,模板定位允许偏差:平面10mm,高程5mm。

8.2.7完成混凝土底座、支承层施工后,应采用与模板或引导线控制点放样相同的方法和精度进行竣工测量。断面间距一般为5m。

8.3 工具轨排粗调测量

8.3.1 轨排粗调测量应依据轨道控制网CPⅢ,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配合水准仪进行,也可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配合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或粗调机进行。

8.3.2 测量使用的仪器设备及配件应符合本标准第4.1.12的规定。

8.3.3 轨排组装前,应先依据轨道控制网CPⅢ,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方法放设道床模板及线路中线控制点或外移控制点,并满足下列要求:

1 全站仪自由设站应满足本标准第5.2节的规定。 2 道床模板和中线控制点的纵向放样间距不应大于10m。

3 中线放样允许偏差5mm。模板放样允许偏差:平面2mm,高程5mm。 4 每一设站放样距离不应大于90m。

5 更换测站后,应检测上一测站的1~3个放样点。检测限差不应大于上述允许偏差的2倍。 8.3.4 轨枕横向位置应根据道床模板线确定,纵向间距可用钢尺或定长量距控制。安装工具轨后,应在工具轨上划线,并用方尺校正轨枕,轨枕间距误差不应大于5mm。

8.3.5 当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配合水准仪或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进行轨排粗调测量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全站仪自由设站应满足本标准第5.3节的规定。 2 每一设站测量的距离不应大于70m。

3 轨排粗调应通过安放在轨排下部的千斤顶以及横向调整装置进行。 4 更换测站后,应检测已调整的最后一组轨排,检测较差不应大于2mm。

8.3.6 当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配合粗调机进行轨排粗调测量时,应通过测量每个粗调单元机顶部棱镜的三维坐标,计算轨排的方向、高低、水平和中心线位置偏差,通过粗调机自动调整轨排。 8.3.8 轨排粗调后的允许偏差:中线2mm,高程0?5mm。

8.4 工具轨排精调测量

8.4.1 轨排精调测量应依据轨道控制网CPⅢ,采用全站仪配合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进行。 8.4.2 轨排精调测量使用的测量仪器及配件应满足本标准第4.1.12条的要求。 8.4.3 全站仪自由设站应满足本标准第5.3节的规定。

8.4.4 轨排精调测量时,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应放置于轨排支撑架位置,测量步长为支撑螺杆间距。 8.4.5 通过测量轨排的轨距、水平、轨向、轨面高程和中线位置,计算实测与设计数据的偏差值,作为轨排精调的依据。

27

8.4.6 测量过程中,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应由远及近靠近全站仪。每一测站测量的距离宜为5~55m。 8.4.7 完成当前工作区域精调测量后,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应停于当前区域最后一对支撑螺杆调节器位置,并宜将其偏差调整到0,以此消除两站误差。更换测站后,应重复测量上一区域不少于5~10根轨枕。重复测量偏差不应大于2mm,交叠补偿量可参照1mm/10m的比例换算。施工测量时的补偿宜在下一测站测量区间进行。

8.4.8 完成轨排精调后,轨道几何尺寸应满足下列要求:

1轨顶高程与设计高程允许偏差:0?2mm;

2轨道中线与设计中线允许偏差:±2mm;紧靠站台为:0~+2mm; 3轨道静态平顺度标准应满足表8.4.8的规定。

表8.4.8 无砟轨道静态平顺度允许偏差(mm)

项 目 (mm) 设 计 速 度 值 250<v≤350km/h 弦长(m) 幅 高低 2 轨向 2 水平 2 扭曲(基长3m) 3 轨距 ±2 10 m 8.4.9 当轨排精调完成12小时后浇筑混凝土或轨温变化超过±15℃,浇筑混凝土前,应采用与轨排精调相同的方法和精度重新精调轨排。

8.5 工具轨排竣工测量

8.5.1 完成混凝土灌注后,在撤除工具轨排前,应采用与轨排精调测量相同的方法检测轨道线形。测量步长宜为1个轨枕间距。

8.5.2 工具轨排竣工测量应满足表8.5.2的要求。

表8.5.2轨道线形检测要求

序号 1 项 目 轨 距 弦长10 m 2 高 低 弦长30m 弦长300 m 弦长10 m 3 轨 向 弦长30 m 弦长300m 4 5 扭 曲 基长3 m 平顺度允许偏差(mm) ±2 2/10m 2/5m 10/150m 轨道几何状2/10m 态测量仪 2/5m 10/150m 3 2 检测方法 水 平 28

9 CRTSⅡ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

9.1工作流程及一般规定

9.1.1 CRTSⅡ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流程如图9.1.1所示。

混凝土底座、支承层施工放样 支脚定位测量 测量准备 支脚精确调整 模板(配走行轨)安装测量 道床板砼浇筑前横梁安装检测 道床板混凝土浇筑 轨枕嵌入后框架检测

工后承轨台槽检测

图 9.1.1 CRTSⅡ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测量流程

9.1.2施工测量前,应实测桥梁梁缝、隧道变形缝以及路基沉降缝的里程,通过内业计算确定支脚的里程,建立线路平面、纵断面以及曲线超高等数据库。

9.2 混凝土底座及支承层施工测量

9.2.1 混凝土底座、支承层模板和引导线控制点放样应依据轨道控制网CPⅢ,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三维定位测量方法。高程测量也可采用水准测量方法。全站仪自由设站应满足本标准第5.2节的规定。 9.2.2测量使用的全站仪应满足本标准第5.2.1条的规定,其它仪器设备应满足标准第4.1.12条的相关规定。

9.2.3 当采用摊铺机施工时,引导线控制点定位应满足本标准第8.2.5条的规定。

9.2.4 当采用模筑法施工时,模板定位允许偏差:平面10mm,高程5mm。

9.2.5 完成混凝土底座、支承层施工后,应采用与模板安装或引导线控制点放样相同的精度进行竣工测量。断面间距一般为5m。

9.3支脚定位测量

29

9.3.1完成底座混凝土施工后,应依据轨道控制网CPⅢ,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极坐标法进行支脚定位测量。全站仪自由设站应符合本标准第5.2节的规定。 9.3.2支脚定位测量应满足下列要求:

1测量使用的全站仪应满足本标准第5.2.1条的规定,其它仪器设备应满足标准第4.1.12条的相关规定。

2每一设站的测量距离不宜大于90m。

3支脚放样的纵向和横向间距应分别为3.27m和3.2m,特殊地段可适当调整纵向间距,但最大调整量不应超过15mm。

4支脚定位平面允许偏差不应大于3mm。

5更换测站后,应检测前一测站放设的2~4对支脚点,检测较差不应大于3mm。 6完成支脚点测设后,应于测点处标注“十”字线后钻孔或打入钢钉。

9.4支脚精调测量

9.4.1支脚精调测量应依据轨道控制网CPⅢ,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测量支脚顶部棱镜中心三维坐标的方法进行。

9.4.2支脚精调测量使用的仪器及配件应满足本标准第4.1.12条的规定。 9.4.3支脚精调测量应满足下列要求:

1全站仪应通过专用转接器设于待精调区的固定端支脚上,曲线地段宜设置于超高一侧。 2全站仪自由设站应满足本标准第5.3节的有关规定。

3支脚精调测量应同方向顺序进行,精调测量的距离宜为10m~60m。 4精调后,支脚顶部棱镜中心三维坐标实测与设计值较差均不应大于0.5mm。

5更换测站后,应检测上一测站精调后的支脚点,检测数量不宜少于3个。检测允许偏差:平面2mm,高程2mm。

9.4.4道床板混凝土浇筑前应采用与精调相同的测量方法和精度检测支脚点三维坐标。实测与设计三维坐标较差均不应大于1mm。

9.5专用模板(配走行轨)放样测量

9.5.1专用模板平面定位可依据轨道控制网CPⅢ,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极坐标法进行,全站仪自由设站应满足本标准第5.2节的规定。也可依据支脚点配合钢卷尺定位。

9.5.2专用模板高程定位可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或依据精调后的支脚定位。采用水准测量时应起闭于相邻的CPⅢ控制点。

9.5.3模板定位允许偏差:中线5mm,高程3mm。

9.6横梁及轨枕框架密贴度检测

9.6.1浇筑道床板混凝土前,待横梁安装后,应使用塞尺检查支脚顶端与横梁之间接触点的密贴程度,其间隙不应大于0.2mm。

30

9.6.2 轨枕嵌入道床板混凝土后,应采用与第9.6 .1条相同的方法检查横梁与框架之间接触点密贴程度,其间隙也不应大于0.2mm。

9.7工后承轨槽(台)检测

9.7.1完成道床板施工后,应依据轨道控制网CPⅢ,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配合专用设备检测承轨槽(台)的平面和高程,并满足下列要求:

1检测使用的仪器及配件应满足本标准第4.1.12条的规定。 2全站仪自由设站应满足本标准第5.3节的规定。 3每一轨枕框架应检测第1和第5根轨枕的承轨槽(台)。 4检测时,每测站测量距离宜为10m~86m,并应同方向顺序进行。

5更换测站后,下一测站距上一测站检测的最后一对承轨槽(台)的距离宜为10m。同时应重复检测上一测站检测的3至5根承轨台,三维坐标偏差均不应大于2mm。 9.7.2承轨槽(台)允许偏差应满足下列要求:

1相邻轨枕框架首根承轨槽(台)横向允许偏差不应大于3mm。 2轨枕框架内相邻承轨槽(台)横向允许偏差不应大于1mm。 3相邻承轨槽台(台)高差允许偏差不应大于0.5mm。

4同一轨枕左右承轨槽台(台)面超高(水平)偏差不应大于2mm,相邻点的超高变化不应大于1mm。

31

10 枕式道岔施工测量 10.1 工作流程

10.1.1 枕式道岔施工测量流程如图10.1.1所示。

图10.1.1 枕式道岔施工测量流程 10.2 混凝土底座及支承层施工测量

10.2.1 混凝土底座及支承层模板放样应依据轨道控制网CPⅢ,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三维测量方法进行;高程测量也可采用水准测量方法。全站仪自由设站应满足本标准第5.2节的规定。

10.2.2 测量使用的全站仪应满足本标准第5.2.1条的规定,其它仪器设备应满足本标准第4.1.12条的相关规定。

10.2.3 采用摊铺机施工时,引导线控制点定位应满足本标准第8.2.5条的要求。 10.2.4 采用模筑法施工时,模板定位允许偏差:平面10mm,高程5mm。

32

10.2.5 完成混凝土底座、支承层施工后,应采用与模板安装或引导线控制点放样相同的精度进行竣工测量。断面间距一般为5m。

10.3 道岔控制基标及加密基标测量

10.3.1 完成混凝土底座施工后,应依据轨道控制网CPⅢ,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极坐标法放设道岔控制基标和加密基标。高程测量应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精密水准测量精度要求施测。 10.3.2 道岔控制基标和加密基标测设应满足下列要求:

1测量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满足本标准第4.1.12条的规定。 2全站仪自由设站应满足本标准第5.3节的规定。

3道岔控制基标应分设于岔前、尖轨段与中间连接段轨缝中心、中间连接段与辙岔段轨缝中心、岔尾、侧岔尾以及距岔前和岔尾50~100m线路中心。

4道岔加密基桩应设于道岔外侧,纵向间距宜为4~7m,距线路中心距离宜为2.7m左右。 5 高程测量应起闭于相邻的CPⅢ控制点。

10.3.3 道岔控制基标及加密基标定位应满足下列精度要求:

1道岔控制基标横向允许偏差不应大于1mm。相邻控制基标允许偏差:间距2mm,高差1mm。 2道岔加密基标横向允许偏差不应大于2mm。相邻加密基标允许偏差:平面2mm,高差1mm。

10.4 道岔粗调测量

10.4.1 道岔粗调测量应依据道岔控制基标和加密基标配合道尺、支距尺等工具进行。使用道尺、支距尺等工具逐点检查控制基标和加密基标与道岔中线距离,并调整道岔直股及曲股的横向及竖向位置。

10.4.2 道岔粗调允许偏差:横向5mm,高程

0mm。 ?510.4.3 道岔粗调后,应根据加密基标安装道床模板。其定位限差:横向5mm,高程5mm。

10.5 道岔精调测量

10.5.1 道岔精调测量应依据轨道控制网CPⅢ,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配合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进行。 10.5.2 道岔精调测量使用的仪器设备应满足本标准第4.1.12条的规定。 10.5.3 全站仪自由设站应满足本标准第5.3节的规定。

10.5.4 完成道岔粗调后,应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配合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实测道岔高程、水平、轨距偏差,通过岔枕处的调节螺丝杆对道岔进行第一次精调。精调后,直股高程、水平、轨距偏差不应大于1mm,同时兼顾曲股。

10.5.5 立模后,应采用与本标准第10.5.4条相同的方法进行道岔二次精调。

10.5.6 完成混凝土浇筑后,应采用与本标准第10.5.4条相同的方法配合其它检测工具检测道岔的方向、高低、水平、轨距等几何状态指标。检测数据应满足道岔铺设验收要求,确保尖轨底部和滑板

33

床之间约有0.7mm的间隙。

10.5.7 道岔定位允许偏差:横向2mm,轨面高程

0mm。 ?510.6 岔区与区间优化调整

10.6.1 为保证区间线路与道岔正确衔接,当区间与道岔顺序施工时,岔区与区间之间的预留优化调整间距不应少30m,分阶段施工时不应少于50m。

10.6.2 完成道床施工后,应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配合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检测道岔几何线形。 10.6.3 通过以上调整仍然超限(道岔直股内部,直股与曲股连接,道岔与线路两侧衔接),可采用线形专业优化处理软件进行线形微调处理,并满足道岔线形尺寸要求。

34

11 板式道岔施工测量 11.1 工作流程

11.1.1 板式道岔施工测量流程如图11.1.1所示。

图11.1.1板式道岔施工测量流程

11.2混凝土底座施工测量

11.2.1混凝土底座及支承层模板放样应依据轨道控制网CPⅢ,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和水准仪进行混凝土底座模板的平面及高程定位。全站仪自由设站应符合本标准5.2节的规定。

11.2.1 测量使用的全站仪应满足本标准第5.2.1条的规定,其它仪器设备应满足标准第4.1.12条的相关规定。

11.2.3模板定位限差应满足下列要求:

1模板高程定位限差

?5 mm。 02模板中线定位限2mm。

11.2.4 完成混凝土底座施工后,应采用与模板放样相同的方法和精度进行竣工测量。

35

11.3 道岔板粗铺测量

11.3.1混凝土底座施工完成后,应依据轨道控制网CPⅢ,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和水准测量方法放设道岔板支撑块安装点、道岔板角点、道岔板支撑螺杆位置点及基准点,并满足下列要求:

1测量使用的全站仪应满足本标准第5.2.1条的规定,其它仪器设备应满足标准第4.1.12条的相关规定。

2全站仪自由设站应满足本标准5.2节的相关要求。放样距离不宜大于100m。

3道岔板支撑块安装点高程测量应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进行并起闭于相邻的CPⅢ控制点。 4道岔板支撑块安装点的平面和高程定位限差均不应大于5mm。

11.3.2完成道岔板支撑块安装点、道岔板角点、道岔板支撑螺杆位置点后,应采用相同方法检测。

11.4基准点测量

11.4.1 放设基准点后,应按本标准第7.3.2条的相关规定埋设基准点。 11.4.2基准点应符合本标准第7.3.4和7.3.5条的有关规定。 11.4.3基准点内业平差计算应符合本标准第7.3.6条的有关规定。

11.5 道岔板精调测量

11.5.1 板式道岔精调测量应采用基准点配合专用棱镜组测量方法进行。 11.5.2道岔板精调测量应满足下列要求。

1道岔板精调测量应按里程增加或减小方向依次进行。

2全站仪应架设于轨道基准点上,后视上一块已调整道岔板对应的基准点定向。全站仪距待调轨道板的最小距离不应小于2.5m。

3在待调整道岔板上安置专用棱镜组。全站仪依次测量各棱镜三维坐标,根据实测与设计值较值调整道岔板。

4每一设站调整的道岔板不应超过2块。

5道岔板精调后,实测与设计值横向、纵向和竖向偏差均不应大于0.3mm。 11.5.3完成精调后,在混凝土灌注前,应依据CPⅢ控制点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方式检测道岔板线性,并满足下列要求。

1测量使用的仪器应满足本标准第4.1.12的规定。 2全站仪自由设站应满足本标准第5.3节的要求 3每测站检测的道岔板不宜超过6块。

4每块道岔板允许偏差:竖向1.5mm,横向1mm,纵向3mm。 5道岔板与道岔板搭接允许偏差:横向和竖向均不应大于1mm。

11.5.4完成混凝土灌注后,应采用第11.5.3条相同的方法检测道岔板线性。

36

12 轨道精调测量

12.1轨道精调测量流程及一般规定

12.1.1轨道精调测量流程如图12.1.1所示。

图12.1.1 轨道精调测量流程

12.1.2轨道精调测量应在长钢轨应力放散并锁定后,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方式配合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进行。

12.1.3轨道精调测量使用的测量仪器设备应满足本标准第4.1.12条的规定。

12.2轨道精调测量

12.2.1轨道精调测量前,应将线路平面、纵断面设计参数和曲线超高值等数据录入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并复核无误。

12.2.2轨道精调前,应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配合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实测轨道三维坐标,测量步长宜为1个轨枕间距。

12.2.3当天测量前,应按仪器说明书要求校正相应的测量仪器和设备。 12.2.4全站仪自由设站应满足本标准第5.3节的规定。

12.2.5全站仪与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的工作距离应通过机载软件的施工模式确定。当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在施工模式时的测量数据变化范围小于0.7mm时,全站仪与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之间的距离即为工作距离。

12.2.6测量过程中,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应由远及近靠近全站仪,依次采集测量数据。 12.2.7更换测站后,应重复测量上一测站测量的最后6~10根轨枕(承轨台)。

37

12.2.8完成轨道测量后,应依据轨道测量成果调整轨道。

12.2.9完成轨道精调后,应采用与数据采集相同的方法和精度对已调整段进行检测。检测后的轨道静态平顺性应满足表12.2.9的规定。

表12.2.9无砟轨道几何状态静态平顺度允许偏差

序号 1 项 目 轨 距 弦长10 m 2 高 低 弦长30m 弦长300 m 弦长10 m 3 轨 向 弦长30 m 弦长300m 4 5 扭 曲 基长3 m 平顺度允许偏差(mm) ±2 2/10m 2/5m 10/150m 轨道几何状2/10m 态测量仪 2/5m 10/150m 3 2 检测方法 水 平 38

附录A轨道控制网CPⅢ平面网和高程网的结构形式与编号要求

A.0.1 轨道控制网CPⅢ的平面控制网宜采用图A.0.1-1所示的构网形式。平面观测测站间距应为120m左右,每个CPⅢ控制点应有三个方向交会。

CPⅢ CPⅢCPⅢCPⅡ60mCPⅢ 图A.0.1-1 测站间距为120m的CPⅢ平面网构网形式

因遇施工干扰或观测条件稍差时, CPⅢ平面控制网可采用图A.0.1-2所示的构网形式,平面观测测站间距应为60m左右,每个CPⅢ控制点应有四个方向交会。

CPⅠCPⅡ60m60m 图A.0.1-2 测站间距为60m的CPⅢ平面网构网形式

A.0.2 轨道控制网CPⅢ的高程网水准测量宜采图A.0.2-1所示的水准路线形式并进行单程观测,单程观测所形成的闭合环如图A.0.2-2所示。

11m60m

图A.0.2-1 矩形法CPⅢ高程网测量原理示意图

CP3-1CP3-3CP3-5CP3-7CP3-9CP3-11CP3-13CP3-29CP3-31CP3-3310mCP3-260mCP3-4CP3-6CP3-8CP3-10CP3-12CP3-14CP3-30CP3-32CP3-34

图A.0.2-2 CPⅢ高程网单程观测形成的闭合环示意图

CPⅢ高程网水准测量也可采用图A.0.2-3和A.0.2-4所示的水准路线形式并进行往返观测,往返观测所形成的闭合环如图A.0.2-5所示。

11m60m

A.0.2-3 CPⅢ高程网往返观测往测水准路线示意图

39

11m60m

A.0.2-4 CPⅢ高程网往返观测返测水准路线示意图

11m60m

A.0.2-5 CPⅢ高程网往返观测形成的闭合环示意图

A.0.3 轨道控制网CPⅢ的编号应由7位数组成,符号的含义及要求如下:

1编号从左到右前4位数表示CPⅢ控制点所在里程的整公里数。 2编号第5位是“3”,表示为CPⅢ控制点。

3编号后2位数表示点的顺序号。顺序号为单数时,表示该点在里程增加方向的左侧;顺序号为双数时,表示该点在里程增加方向的右侧。

4当整公里数不足4位时应以“0”填充。

A.0.4观测CPⅢ控制网时,自由测站点的编号也宜由7位数组,符号的含义及要求如下:

1编号从左到右第1位为大写英文字母“C”表示测站。 2编号第2、3、4、5位数为CPⅢ点所在里程的整公里数。 3编号第6、7位数字表示测站序号。 4当整公里数不足4位时应以“0”填充。

40

附录B 轨道控制网CPⅢ平面控制测量自由测站测量记录

B.0.1 CPⅢ平面控制网外业观测时,应按表B.0.1格式现场填写CPⅢ平面控制测量自由测站测量记录表。

表B.0.1 CPⅢ平面控制测量自由测站测量记录表

线 段 第 页共 页 测量单位: 天气: 测量日期: 年 月 日 自由测站点编号 CPⅢ点编号 温 度 CPⅢ点编号 自由测站、CPⅢ点编号示意图 备注 气 压 备注 线路里程方向 说明:将自由测站点和CPⅢ点的编号标记于上述示意图中。每一测站均应填写一张表格。 观测: 记录: 测量时间: 时 分

41

附录C 桥下水准点与桥上轨道控制网CPⅢ点高程联测

C.0.1 桥下水准点与桥上轨道控制网CPⅢ点的高程联测宜采用图C.0.1的设站方式。

BvSbAvhahbhabSa?aI?b

图C.0.1 不量仪器高、棱镜高的中间设站三角高程测量原理示意图

C.0.2中间设站三角高程测量应符合表C.0.2的规定。观测过程中,应确保棱镜高度不变。仪器到棱镜的距离宜小于100m。仪器到前后视棱镜的距离较差不宜超过5m。

表C.0.2不量仪器高和棱镜高的三角高程测量技术要求

垂直角测量 测回间竖直角互差(″) ≤5.0 距离测量 半测回读数互差 测回间距离互差mm mm ≤3.0 ≤5.0 测回数 测回间指标差互差(″) 4 ≤5.0 C.0.3观测时,应测量温度、气压值,并进行边长改正。

C.0.4中间设站三角高程测量的设站数不应少于2次,各次设站所测高差的较差不应大于1.5mm,合格后取其平均值。

42

4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o1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