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抄版中学 教育学
更新时间:2023-03-29 02:46:01 阅读量: 互联网资料 文档下载
- 缩小版小抄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考试用
2011最新(完美的印版)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章(一节) 教育的发展 1、教育概念 界说?
(1)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联系在一起是孟子;《孟子.尽心上》对教育的理解“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教育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3)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才被正式用来言说教育。 2、教育定义?
广义: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学校教育: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包括三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4、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5、为什么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1)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2)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3)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简述学校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从教育者的角度看: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选择教育影响并向受教育者施加教育教育影响的过程。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和主观愿望选择教育影响,并将教育影响内化为自己的身心发展内容的过程。
7、、学校教育制度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8、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历史发展(基本类型)?
(1)双轨制学制(19世纪欧洲);(2)单轨制学制(19末20初世纪美国);(3)分支制学制(20世纪上半叶前苏联)。(4)我国:
1902年 “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就是“六三三”学制。
9、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10、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一)古代教育:(1)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2)古代学校教育(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 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二)现代教育:(1)现代学校教育(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2)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11、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
(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12、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1)教育终身化。(2)教育全民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多元化。(5)教育技术现代化。
一章(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概念、构成要素? 含义: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构成要素:教育现象:是对教育活动的基本概括,是各种各样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教育问题:是具有矛盾与冲突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以及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1)孔子: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其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之中,重视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学内容:上主要继承西周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上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育教学原则。(2)战国后期:《学记》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其中的教学相长,启发诱导、秩序渐
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来而道尊等思想,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此外:先秦时期的孟子和墨子、汉代的董促舒、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王夫之等)。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1)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3)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4)古罗马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3、试述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独立。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代表作:(1)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了出来;(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代表作:《大教学论》。主要贡献:1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2提出了“泛智”思想,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3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4提出了学年制思想,并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3)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4)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则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5)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 “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其代表作为《教育漫话》。(二)试述规范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1)、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主要思想观点和贡献: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必须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在教学上:1他把哲学中的统计学观念移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教材的时候,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2突出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兴趣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3他结合学生心理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四段教学法,4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主为教学是手段,教育是目的,二者是统一的。5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的作用、教材的重要性和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2)、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主要思想观点和
贡献: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人 现代教育理论的首要代表。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1将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2在教育目的上,认为教育“于其之外无目的”,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组织力量保证儿童的成长;3在师生关系上,他主张儿童中心。与其教育基本观点一致。4教学上他倡导“做中学”,提倡活动课程,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目的与活动统一、智慧与探究的统一,形成了以儿童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色的教学思想。(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诞生与发展:1939年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出版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教育学》,把教育育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个部分,主要特点:1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3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4、简述教育学在当代的新发展情况?
(1)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2)教育理论异彩纷呈;(3)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
5、当代著名的教育理论有哪些?其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是什么? (1)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在其代表《教育过程》中强调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出了早期学习和发现学习的理论。(2)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在其代表作《教学与发展》中,以一般发展为出发点,提出了:一“高难度教学”、二“高速度教学”、三“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四“理解学习过程”、五“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五大教学原则。(3)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4)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著作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教育思想。由于他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上的,他的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二章(一节——三节)
1、试述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的关系?
(一)教育与生产力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一定的要求,并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又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社会越发展,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也就越密切。(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①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③制
考试用
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③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二)、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①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③决定着教育目的;④决定教育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促进作用:①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②为政治培养专门的人才;③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④可以加速民主进程。 (三)、文化与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①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②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③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③教育具有更新和创新文化的作用。
2、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3、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舒尔茨 《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它体现在人的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4、试分析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一方面: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另一方面:是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体现在:一是: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了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对生存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二是:一定的社会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对教育活动起着无形而又强大的影响作用。(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方面:表现在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时它与文化构成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另一方面:它的实践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成为文化本体。 5、学校文化建设: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构成?
学校文化含义: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学校文化构成: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观念文化的四种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规范文化三种表达方式:组
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物质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
6、学校文化有哪些特点(特性)和功能?
学校文化特性:(1)是一种组织文化。(2)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学校文化的功能(作用):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规范功能。
7、学校文化形成过程是怎样形成的?
(1)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2)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3)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4)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
二章(四节) 教育相对独立性 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㈠、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⑴教育是培养人的的社会实践。⑵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⑶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⑴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⑵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㈢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⑴教育相对独立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⑵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章(五节)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如何认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1)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2)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3)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4)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领域。
2、如何切实落实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1)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2)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3)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4)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5)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6)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3、什么是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所谓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内容包括:1教育观念现代化;2教育目标现代化;3教育内容现代化;4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5教师队伍现代化;6教育管理现代化;7教育设备现代化;8教育制度现代化。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三章(一节)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1、人的本质及其教育学意义 人的本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有的质的规定性,是人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原因的根据。人与其他事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现:(1)人是认识和实践、社会和历史的主体。(2)人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改造的客体。(3)人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意义:确立正确的人的本质观,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正确理解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也有助于准确地把握师生关系。
2、、试述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1) 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要求)教育培养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必须依据社会关系的需要并在社会关系中进行。同时,教育也要重视人的自然性,要按照人的发展规律进行教育。(2) 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要求)教育必须充分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客体,更要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主体;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3)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要求)一方面要坚持统一的教育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特长。
3、、什么是人的身心发展?包括哪些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何? 含义: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包括方面: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识两方面的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1)人的身心发展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的发展不仅寓于身体发展之中,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而发展。(2)同样,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征,也总是制约着身体的正常发展。因此,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必须是促进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 4、试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秩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2)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年龄特征:指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形成的一般、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要求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与此同时,还应看到各年龄阶段又是相互联系的,要注意各阶段的衔接和过渡。(3)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基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4) 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的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5) 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5、 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其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1) 遗传决定论::英国的高尓登和美国的霍尓。观点:人的发展是由人的本能决定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2) 环境决定论:美国的华生。观点:人的发展是由后天的环境决定的;(3) 二因素论: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观点: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三章(二节)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影响人身心发展有那些因素?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 2、什么是遗传及其作用? 遗传是:上一代将特征传递给下一代的活动。遗传作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为人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3、 什么是遗传素质?如何理解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遗传作用:(1)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2) 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最初的可能性;(3) 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4) 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
4、 什么是环境?如何理解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围绕在人的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作用的因素。作用:(1) 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2) 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3) 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
5、试分析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及其表现?
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表现:(1)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6、 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
考试用
师来进行的;(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三章(三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1、初中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1)12、13岁至15、16岁,是人生过程中后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心理学家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学生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2)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是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理想自我;(2)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3)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4)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理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5)自我能力方面,应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 3、高中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1)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2)青年成为人生最富有浪漫和锐气的时期,也是人生的定向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和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的时期。 4、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负有重要的责任;(2)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使学生会对今后生道路作出正确自主选择的重要条件。
第四章 教育目的
四节(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 1、什么是教育目的、概念?培养目标和教育方针?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教育目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总的方向。包含教育目的,但二者的角度不同(教育方针主要从政策角度规定教育目的及其实现;教育目的主要从学术层面表达教育的理想。)。 2、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
3、关于确立教育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是什么?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1)个体本位论: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观点:个
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2)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康德观点:个人德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实现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
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观点:(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3)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4)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5)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四章(二节) 我国教育目的的构成
1、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2、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一)五育的相对独立性,各自都有自己特定的内涵、任务、内容和方法。
德育含义: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较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智育含义: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教育;体育含义: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的教育;美育含义: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含义: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能力。(二)五育之间的联系,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德育在:全面发展中起着灵魂与统帅的作用,它为人的发展提供方向;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它为人的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和智力支持;体育在:全面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体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着动力作用,美育使学生在求真、向善、趋美的过程中达到身心发展; 劳动技术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它是实现个体与社
会协调统一、和谐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四章(三节)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1、什么是素质教育?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定义: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基本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试述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3、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1)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2)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二)建立素质教育保障机制:(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2)加大教育督导力度。(3)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4)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三)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1)改革内部管理体制。(2)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3)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
4、素质教育应避免哪些误区? (一)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这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素质教育要使每个学生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发展。(二)素质教育就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三)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主动和愉快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要学生刻苦学习,因为只有刻苦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努力与成功的关系,才能形成日后所需要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信息和毅力。(四)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这种对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这种观点忽视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略了学生的特点。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就决定了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五)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这是对素质
教育形式化理解。素质教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在新形势下的体现,因而它一方面体现了新形势对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要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人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在接受人类文化精华的过程中获得发展,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六)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并没有错,要说错的话,那就是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是学习的目的。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七)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这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误解。首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升学率只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其次,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不会影响升学率,是因为素质教育强调科学地学习、刻苦的学习、有针对性的学习。这样有助于升学率的提高。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五章(一节) 教师
1、简述教师职业的性质?
(1)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化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 教育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
2、简述教师的作用?
(1)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2)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3) 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3、教师的一般角色有哪些?教师在新课程条件下有哪些角色? 一般角色:(1)传道者;(2)授业解惑者;(3)榜样;(4)管理者;(5)朋友。新课程下角色:(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一表现在学生学习的能力的培养者,二表现在是学生的引路人。);(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以研究者心态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之中,用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育教学跌各种问题并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3)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一具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二了解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内容及其关系;三提高增强课程建设能力;四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 4、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和创造性;(2)示范性;(3)系统性。
5、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1)依法执教,严谨治教;(2)爱岗敬业,廉洁从教;(二) 热爱学生:(1)全面关心学生;(2)尊重和信任学生;(3)严格要求学生;(4)理解和宽容学生;(5)解放和放飞学生;(三) 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1)善于与同事合作;(2)善于与家长和社会合作;(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考试用
(1)加强修炼(2)言行一致。 6、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知识素养?
(1)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2) 精深的学科知识; (3)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 7、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能力素养?
(1) 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能力;(2) 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3) 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4)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5) 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6) 较高的教育机智;(7) 教育科研能力
8、 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条件有哪些?
从客观上来看,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和资金支持;从主观上来看,需要教师的个人努力。 9、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
(1)加强教师教育;(2)制定法律法规;(3)提供经济保障 10、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
(1)善于学习;(2)恒于研究;(3)勤于反思;(4)勇于实践
五章(二节) 学生
1、试分析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 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1)学生是人:一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二学生是具有思想情感的个体;三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性。(2) 学生是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需要的人: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二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三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二)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3)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2、试分析学生学习的特殊性? (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3) 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3、学生的社会地位、权利与义务?
(一)学生的社会地位及其保障:(1)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2)学生的身份法律地位:第一是国家公民;第二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第三是接受教育的示成年公民。(二)学生的合法权利:(1)受教育权;(2)人身权。(三)学生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1)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2)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3)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4、《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5、为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学校和教师应履行的职责是什么?
特殊的保护责任:身心健康权、人
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7、试分析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 (一)积极因素:(1)智力发展水平较高;(2)进取心较强;(3)求知欲强,兴趣广泛;(4)思想活跃;(二)消极因素:(5)自我中心;(6)依赖性强;(7)心理承受能力差;(8)娇气十足。
五章(三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试分析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
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观点:学生的成长完全依仗教师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宰作用;
儿童中心论:杜威;观点: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成长,所以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都要围绕着儿童转。两者不足:教师中心论仅仅看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实践中使教育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以致难以到达预期的效果。儿童中心论则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是教育对象这一基本事实,结果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2、试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一)教学上的授受关系:(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2)学生主体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2)真正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的关系。(三)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人”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感化的社会互助关系;(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智力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
第六章 课程
六章(一节) 课程概述
1、什么是课程?简述课程的内涵? 含义:广义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课程指学校开展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内涵:(1)课程指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等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2)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3)课程规定了各门学科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课程的类型有哪些?
(1)按设计形式:学科课程、活动课程;(2)按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3)按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4)按课程的制定者: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
与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基础。 4、简述课程理论的发展情况? (一)萌芽:(1)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朱熹《朱子全书.论学》“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2)西方是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含有:引导学生继续前进并达到预期培养目标的意思;(二)产生与发展:(1)美国学者博比特 “活动分析法”;(2)拉尓夫*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编制课程四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现代课程理论:学科中心、学生中心、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六章(二节)课程设计
1、课程计划的含义、意义?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含义: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习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意义:课程计划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构成要素: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设置、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编制课程计划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1)以教育目的与任务为前提,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2)以科学的课程理论为依据,体现基础性与多样性。(3)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体现知识的衔接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4)以课堂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活动。
3、课程计划对中学教师的指导意义与要求有哪些?
(1)认真学习和熟悉课程计划,了解中学教学和其他活动的全面安排和要求;(2)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开设的年级、顺序、教学时数,了解自己任教学科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3)了解自己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衔接;(4)综观学校教学、教育全局,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自己的教学、教育工作。 4、什么是课程标准?
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5、课程标准结构包括哪些内容?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6、怎样理解和执行课程标准? (1)认真研究和把握课程标准;(2)全面系统地理解课程标准;(3)严格执行课程标准;(4)以课程标准作为自己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
7、什么是教材?试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
系: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2新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编写的多样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4教材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8、什么是教科书?其作用有哪些?
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作用:(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材料;(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教科书是统筹教学与各种活动的根据。
9、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正确使用教科书?
(1)整体把握教科书; (2)重点设计教科书; (3)充分利用教科书; (4)及时引进新知识; (5)适当补充乡土材料 ;(6)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
10、什么是课程资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和狭义的课程资源的区别是什么?
课程资源含义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狭义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广义的课程资源:包括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素材性课程资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条件性课程资源)。区别:前者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来源;后者是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和环境等,因而这类要素也叫条件性课程资源。 11、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发途径和方法?
(1)进行社会调查;(2)审查学生活动;(3)开发实施条件;(4)研究学生情况;(5)鉴别校外资源;(6)建立资源数据库。
12、怎样理解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
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且他本身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信息、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奇异多彩的想法,这些应该是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是动态的,新的思想、新的问题、新的态度都是可以成为教育学生的素材,同时也是影响师生互动的条件。因此,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课程资源。
六章(三节)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1、什么是课程实施?影响课程实施因素有哪些?
含义: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影响影响因素:(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2)交流与合作;(3)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4)教师的培训;(5)各种外
考试用
部因素的支持。
2、试述我国中学课程实施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点,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3、什么是课程评价?怎样理解课程评价的内涵?
含义: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内涵:(1)课程评价的对象应是多元的;(2)课程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3)课程评价必须对实现教育目的作出贡献;(4)课程评价的直接意义是对被评价的课程提出质疑并为改进课程指明方向。
4、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有哪些? (1)目标评价模式、(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3)CIPP评价模式(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4)CSE评价模式。
六章(四节)我国当前中学课程改革
1、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什么?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以加德纳为代表多元智力理论,人的智能多元化9种:(1)言语或语言;(2)逻辑或数理;(3)视觉或空间关系;(4)音乐或节奏;(5)身体或运动;(6)人际交往;(7)自我反省;(8)自然观察者;(9)存在。
2、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理解?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现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过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遵循代性、基础性、选择原则;(2)增设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课程领域或课程门类,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3)建立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4)建立样本教学研究制度;(5)完善校本评价,优
化外部评价;(6)赋予一所学校
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 4、试述我国中学课程设置的要求?
(1)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2)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4)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5、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包含哪几部分?
定义: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的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内容:指定性内容与非制定性内容。指定性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四大领域。
6、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为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七章教学
七章(一节) 教学概述
1、什么是教学概念?教学的含义有哪些?
定义: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包括:(1)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的活动;(2)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与教育、智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一)、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教育。(二)、教学与智育: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践,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3、教学的意义有哪些? (1)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4、中学教学的任务有哪些?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
七章(二节) 教学过程
1、什么是教学过程?历史上关于教学过程的观点有哪些?
教学过程: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
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历史上教学观点?
(1)孔子 “学”“思”“行”;(2)孟子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子”;(3)赫尔巴特 “预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五段教学法;(4)杜威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步教学法。
3、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定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1)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2)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特殊性:1间接性和简捷性;2交往性与实践;3教育性与发展性;4引导性与指导性。
4、试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简接经验;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主。(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要求: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既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又要探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3) 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要求: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的关系,既要避免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又要避免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大套思想教育的偏向。);(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1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一教师主导着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二教师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三教师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2学生具有主动作用。 5、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七章(三节)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1、什么是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2、 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一)直观性原则:基本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二)启发性原则:基本要求:1调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形成思维能力;3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三)巩固性原则:基本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复习;3在扩
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四)循序渐进原则:基本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潜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五)因材施教原则:基本要求: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基本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什么是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含义: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年龄特征;(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5、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运用这些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讲授法(1注意启发诱导;2认真组织教学内容;3讲究语言艺术;4要组织学生听课)。(2)谈话法(1做好提问准备;2善于启发诱导;3做好归纳小结)。(3)讨论法(1充分准备;2对生启发引导;3结束做好小结)。(4)读书指导法(1明确目的、要求和思考题;2给生读书方法;3加强评价和辅导;4组织交流读书心得)。(5)演示法(1做好准备;2明确目的、要求与过程;3讲究演示方法;)。(6)参观法(1做参观前准备;2参观时及时具体指导;3参观后及时总结)。(7)练习法(1精心设计实践活动;2及时指导学生的练习;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秩序渐进逐步提高)。(8)实验法(1做好前准备;2做好实验组织和指导;3做好小结)。(9)实习法(1做好实习准备;2做好实习指导;3做好实习总结)。
七章(四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基本环节
1、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较有影响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简述各自的优缺点?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组织形式:(1)个别教学制:优点: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2)班级授课制:优点:教学效率高,能同时教几十个学生,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3)分组教学制:优点:比班级授课制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缺点是不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形成;(4)道尔顿制:优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缺点是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对教学设施和条件要求较高;(5)特朗普制:
考试用
2、教学基本组织形式什么是班级授课制?其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含义: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或掌握知识能力发展的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表课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为全班学生集体上课。优点:(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2)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3)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4)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不足:(1)难以因材施教;(2)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3)缺乏灵活性。 3、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和辅助形式是什么?
特殊形式:复式教学。辅助形式:现场教学和个别教学
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一)备课: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要求:(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设计教法。(2)写好三种计划:1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2单元计划3课时计划,即教案。
(二)上课: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键要求:(1)目标准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组织有效;(5)体验积极。(三)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1)课外作业的形式;(2)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3)及时批改课外作业。(四)课外辅导:要求:(1)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的因材施教;(2)有目的明确,采用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3)注意态度,师生平等相处,共同讨论,使学生有问题可问;(4)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辅导效果。(五)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评价。 5、什么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有哪些类型?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含义: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类型:(1) 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2)根据评价对象,可分为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3)根据评价所用的方法和标准,分为相对性评价(常模参照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目标参照性评价)。 6、什么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有哪些基本方法和方式?
含义:学习学业成绩评价是教学评价中的基本内容,它是以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发展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方法: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方式:考查和考试
第八章:德育
八章(一节)德育概述 德育的概念、特点与意义? 含义:广义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
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德育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狭义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德育特点:(1)社会性;(2)历史性。德育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 2、德育的构成?
(1)道德教育;(2)政治教育;(3)思想教育;(4)法制教育;(5)心理健康教育。
八章(二节)德育过程与德育原则 1、德育过程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概念:德育过程是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也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构成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德育内容;(4)德育方法。
2、德育过程的规律?
(1)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2)是组织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的过程(3)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各级转化的过程。(4)是一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3、德育原则概念?
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4、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是什么?
(一)导向性原则:(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二)疏导原则:(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三)尊重与严格要示相结合原则:(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以确保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五)因材施教原则:(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八章(三节)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1、德育的主要途径?
(1)思想品德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4)共青团活动;(5)班主任工作。 2、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2)情感陶冶法;(3)实际锻炼法;(4)榜样示范法;(5)评比竞赛法;(6)奖励与惩罚法。 八章(四节)德育模式 当代影响较大的德育模式有哪些?
(1)认知模式;(2)体谅模式;(3)社会模仿模式。
八章(五节) 我国中学德育改革 1、当前我国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1)中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得到落实;(2)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3)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4)知与行分离,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轻轻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5)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2、我国中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1)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2)确立符合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丢弃内容;(4)积极改进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形式;(5)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6)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
第九章 班级管理
九章(一节) 班级管理概述 1班级管理的含义、功能(作用)? 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功能(作用):(1)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2)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锻炼学生能力,提高自治水平。
2、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管理中的组织者和灵魂;(2)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3)班主任是保证各种影响协调一致的协调员;(4)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的、班级与学校的纽带。
九章(二节) 班级管理的过程和原则
1、制定班级管理计划的一般步骤?
(1)明确教育目标的要求,认识组织开展班级活动的意义;(2)分析班级情况,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了解学生的需求;(3)构思班级活动计划的基本框架;(4)就活动计划的基本框架交全体学生或班干部讨论,由学生参与制定计划,确定班级活动计划的思路;(5)将比较完善的活动计划写成文字,并予以公布。
2、班级管理的概念及其原则? 含义:是根据班级管理规律和实践经验制定的,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原则:(1)科学性原则;(2)民主性原则;(3)自觉性原则;(4)整体性原则;
九章(三节) 班级管理的内容 1、班集体的特征与作用 特征:是由班主任带领学生有意识创建的并具有积极作用的集体。(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作用:(1)形成学生的集体意识;(2)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各部分的基本要求?怎样培养和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一)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前进的导向和动力。是班主任及班级相关成员根据教育目的、学校工作计划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共同制定的班集体经过努力而实现的预期发展结果。基本要求:(1)要将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结合起来;(2)要把“明天的快乐”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3)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共同商量来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4)班集体的奋斗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班级实际情况。(二)培养积极分子,形成班主任及班集体核心;基本要求:(1)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2)班主任应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三)形成良好班风;基本要求:(1)确立班风目标;(2)培养正确舆论;(3)强化行为训练;(4)加强榜样示范。(四)健全班级规章制度;基本要求:(1)认真讨论,科学合理;(2)严肃慎重,相对稳定;(3)反复学习,坚决执行;(4)教育为主,不断完善。(五)加强班级常规管理;基本要求:(1)健全班级规章制度;(2)建立组织体系;(3)坚持一贯。(六)加强非正式群体教育;基本要求:(1)班主任要了解非正式组织的特点;(2)认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3)加强教育和引导。(七)组织形式多样教育活动;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
考试用
(2)要精心设计活动内容;(3)注意形式的适龄化;(4)力争把活动的开展过程变成教育学生的过程。
3、主题班会的形式与组织? (1)主题班会的主要形式:主题报告会、主题汇报会、主题讨论会、科技小制作成果展评会、主题竞赛、主题晚会。(2)主题班会的组织。一般包括确定主题、精心准备、具体实施、效果深化等几个阶段。(3)组织主题班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注意:主题不能过杂,要有的放矢;班主任要做好“导演”而不是“演员”。
《4》、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5》班集体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明确的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6》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1)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 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第十章教育科学研究
十章(一节) 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1、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1)是促进教育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2)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3)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可靠保证;(4)是繁荣教育科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 2、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念与实践相结合原则;(4)教育性原则
十章(二节)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
研究方案的设计过程?
(1)确定研究类型的方法;(2)选择研究对象;(3)分析研究变量;(4)形成研究方案。
十章(三节)
1、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个案法;(5)比较法。
2、几种新兴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教育行动研究:(1)含义:教育行动研究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2)教育行动研究的类型:根据组织形式分为:1个体独立型行动研究、2小组协作型行动研究3组织合作型行动研究;(3)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2拟定研究计划;3实施行动研究;4进行总结评价);(4)教育行动。(二)教育质性研究。类型:(1)生态心理学;(2)教育叙事研究;(3)交流民族志;(4)人种学;(5)象征互动主义。(三)教育叙事研究:类型:(1)自我陈述式叙事;(2)他人记述式叙事。叙事研究实施:1观察并提出问题;2事件的记录与描述;3反思与分析;4总结与提升;5交流与评价。 3、一项优秀的教育研究,必须坚持以哪些原则?
(1)事件真实可信;(2)情境典型有意义,反思深刻独到;(3)叙述清晰,细节描写生动,心理刻画细腻,矛盾冲突突出;(4)主题鲜明;(5)对他人有思考价值和启迪意义。
十章(四节)研究成果的分析与表述
1、研究成果的撰写?
(1)确定研究报告或论文的题目;(2)确定研究报告或论文的类型;(3)拟定写作提纲;(4)写作初稿;(5)修改定稿。 2、研究成果撰写的基本要求? (1)标题与内容的一致性,既不能大题小做,也不能小题大做;(2)观点和材料和一致性;(3)正确处理借鉴吸收他人研究成果与自己独立思考的关系,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借鉴吸收,习题体现创新性;(4)语言文字精练简洁,表达准确完整;(5)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章(一节) 教育的发展 1、教育概念 界说? 2、教育定义?
3、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4、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5、为什么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6、简述学校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7、、学校教育制度概念? 8、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历史发展(基本类型)?
9、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国际交流。
10、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11、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
12、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一章(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概念、构成要素? 2、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
3、试述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4、简述教育学在当代的新发展情况?
5、当代著名的教育理论有哪些?其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是什么?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二章(一节——三节)
1、试述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的关系?
2、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3、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4、试分析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5、学校文化建设: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构成?
6、学校文化有哪些特点(特性)和功能?
7、学校文化形成过程是怎样形成的?
二章(四节) 教育相对独立性 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二章(五节)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如何认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2、如何切实落实教育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3、什么是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三章(一节)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1、人的本质及其教育学意义 2、、试述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3、、什么是人的身心发展?包括哪些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何?
4、试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5、 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其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三章(二节)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影响人身心发展有那些因素? 2、什么是遗传及其作用? 3、 什么是遗传素质?如何理解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4、 什么是环境?如何理解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5、试分析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及其表现?
6、 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三章(三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1、初中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3、高中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4、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第四章 教育目的
四节(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 1、什么是教育目的、概念?培养目标和教育方针?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2、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
3、关于确立教育目的依据的两种对立观点是什么?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
四章(二节) 我国教育目的的构成
1、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2、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四章(三节)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1、什么是素质教育?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2、试述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3、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4、素质教育应避免哪些误区?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五章(一节) 教师
1、简述教师职业的性质? 2、简述教师的作用?
3、教师的一般角色有哪些?教师在新课程条件下有哪些角色? 4、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5、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知识素养?
7、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能力素养?
8、 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条件有哪
考试用
些?
9、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
10、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
五章(二节) 学生
1、试分析学生的本质属性? 3、学生的社会地位、权利与义务?
4、《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5、为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学校和教师应履行的职责是什么? 7、试分析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
五章(三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试分析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
第六章 课程
六章(一节) 课程概述 1、什么是课程?简述课程的内涵?
2、课程的类型有哪些?
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4、简述课程理论的发展情况?
六章(二节)课程设计
1、课程计划的含义、意义?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2、编制课程计划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3、课程计划对中学教师的指导意义与要求有哪些? 4、什么是课程标准?
5、课程标准结构包括哪些内容? 6、怎样理解和执行课程标准? 7、什么是教材?试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8、什么是教科书?其作用有哪些?
9、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正确使用教科书?
10、什么是课程资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和狭义的课程资源的区别是什么?
11、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发途径和方法?
12、怎样理解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
六章(三节)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1、什么是课程实施?影响课程实施因素有哪些?
2、试述我国中学课程实施的结构?
3、什么是课程评价?怎样理解课程评价的内涵?
4、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有哪些?
六章(四节)我国当前中学课程改革
1、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什么?
2、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理解?
3、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
要求是什么?
4、试述我国中学课程设置的要求?
5、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包含哪几部分?
6、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第七章教学
七章(一节) 教学概述
1、什么是教学概念?教学的含义有哪些?
2、教学与教育、智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教学的意义有哪些?
4、中学教学的任务有哪些?和良
七章(二节) 教学过程
1、什么是教学过程?历史上关于教学过程的观点有哪些? 2、历史上教学观点?
3、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4、试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5、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七章(三节)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1、什么是教学原则?
2、 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3、什么是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4、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运用这些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七章(四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基本环节
1、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较有影响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简述各自的优缺点?
2、教学基本组织形式什么是班级授课制?其优缺点分别是什么?3、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和辅助形式是什么?
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5、什么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有哪些类型?各自的含义是什么?6、什么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有哪些基本方法和方式?
第八章:德育
八章(一节)德育概述 德育的概念、特点与意义?
八章(二节)德育过程与德育原则 1、德育过程的概念与构成要素?2、德育过程的规律 3、德育原则概念?
4、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是什么?
八章(三节)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1、德育的主要途径? 2、德育的方法?
八章(四节)德育模式
当代影响较大的德育模式有哪些?
八章(五节) 我国中学德育改革 1、当前我国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2、我国中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第九章 班级管理
九章(一节) 班级管理概述 1班级管理的含义、功能(作用)?2、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九章(二节) 班级管理的过程和原则
1、制定班级管理计划的一般步骤?
2、班级管理的概念及其原则?
九章(三节) 班级管理的内容 1、班集体的特征与作用 2、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各部分的基本要求?怎样培养和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3、主题班会的形式与组织? 《4》、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5》班集体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6》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第十章教育科学研究
十章(一节) 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1、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2、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十章(二节)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
研究方案的设计过程?
十章(三节)
1、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几种新兴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总结与提升;5交流与评价。 3、一项优秀的教育研究,必须坚持以哪些原则?
十章(四节)研究成果的分析与表述
1、研究成果的撰写?
2、研究成果撰写的基本要求?
正在阅读:
小抄版中学 教育学03-29
6263个国家、国际标准05-06
汉语句子话题与英语句子主语对比分析与翻译08-05
表3.0.7三宝、四口防护检查评分表04-25
全市工业园区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04-15
康山乡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问题研究模板06-17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计划10-07
北京用德语怎么介绍02-12
- 2009年【中考数学压轴题汇编(含解题过程)】(十)
- PEST、波特五力分析
- 教你们怎么从菜鸟级别到电脑高手
- 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新手入门建议
-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 自我评价中的最经典的十个“自我”
- 一种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新领导力_李锡炎
- 影响中国物业管理未来命运的因素
- 红领巾心向党教案
- 关于做手抄报的作文欣赏 三年级
- 插入式涡街流量计使用说明书
- 17章 反比例函数教案全章
- 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事业编考试职业能力测试每日一练带答案解析(2
- 青岛李村河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的设计与运行
- 中级维修电工计算题
- 化学工业出版社重点书推荐
- VMware5.0版本区别及功能介绍
- 国内人员个人所得税申报表(空白)
- 行政助理工作手册
- 雅思口语第三阶段问题与答案(1)
- 教育学
- 中学
- 政务系统三级等保要求
- 郭沫若《女神》读书心得
- 装饰苹果吹塑模具毕业设计任务书
- 2014年广州市中考各批录取分数线02
- 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办法
- 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印发《再制造产品认定实施指南》
- lipofectamine2000_man
- 迷宫电脑鼠的硬件设计简介
- 基于蚁群-遗传算法的改进多目标数据关联方法
- 中央电大计算机网考
- 压电陶瓷片耦合振动模态的ANSYS模拟分析
- 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每课词语解释汇总
- 论农业银行-华泰证券联合营销活动实施细则
- 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对肺癌中医药治疗特点的初步研究
- 三去一降一补学习心得体会
- 单片机的超声波传感器测距仪论文(完整版)
- 中国铁建基本情况3.24
- 物联网技术在博物馆藏品管理中的应用分析——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 关于净水厂沉淀池排泥设备的选用
- 贴一个为公司写的年终尾牙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