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格式--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版面格式样本

更新时间:2023-04-21 06:2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毕业论文 格式 方法

安徽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小二号黑体字,加

粗、居中,行距18磅)

洪传春(四号楷体、居中,单倍行距)

巢湖学院 经济与法律系 安徽 巢湖 238000(五号楷体、居中,单倍行距)

18磅)

1978~2005年间,安徽省物质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为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两部分,其中间接贡献

31%。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隐蔽性要求我们重新认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 (小四号宋体,加粗,首行缩进2字符)

[1]

这两个模型分别为:

(1) Y A(t)K H

(2) Y A(t)K H1 h

K为资本投入,H即卢卡斯所指的有效劳动投入(H=L×h,L为劳动力,该模型内生地引

对上述两模型公式变形得其增长方程:

Y A(t) K H

YA(t)KH

Y A(t) K H h (1 ) YA(t)KHh

A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所谓全要素生产率即指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等)投A

K H H h

、 、(1 )和

HHhK

Y

分别为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它们除以经济增长率即得物质资本与人

Y

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入之外的技术进步变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因素[2]。

本文采用模型回归估计方法来确定各产出弹性的值。对两式两边取对数得:

毕业论文 格式 方法

lnY lnA(t) lnK lnH

(lnY lnH) lnA(t) (lnK lnH) lnh

(二)数据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的数据采用1978~2005年共28年度的安徽省相关经济与劳动力类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的安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及人口普查资料的安徽省部分。

1.产出(Y):采用按1978年不变价折算的GDP衡量安徽省的产出水平。 2.资本投入(K):采用由Goldsmith于1951年提出,其后为OECD国家广泛采

毕业论文 格式 方法

注:根据安徽省统计局编《安徽统计年鉴》(1980-2006);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编《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88-2002);

安徽省第五次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安徽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编《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98-2005);国家统计局编《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96-2002)》相关数据计算整理得。

二、安徽省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模拟结果

利用表1中1978~2005年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最小二乘法,用SPSS软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模拟结果为表2。

表2:安徽省经济增长相关模型的回归分析结果

由表2知:第一,由F检验值知各方程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其拟合优度也很高(R2≥0.982);由t检验值知方程中各自变量及常数项具有较高的显著性,其解释力较强。这说明在1978~2005年间安徽省GDP及相关投入要素符合相应的C-D生产函数。第二,由标准化系数知,资本投入的弹性系数要低于人力资本投入弹性系数,这表明在本考察时期里,安徽省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大于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当然,物质资本也有较高的产出弹性。第三,在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中,比较lnK-lnH与lnh的标准化系数知,在安徽省的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水平具有显著的外部性。

(二)各要素对安徽经济增长贡献率分析 1、直接贡献率

对式2变形得:Y A(t)K (L h)1 h ,由此可清晰地发现人力资本内生于劳动

毕业论文 格式 方法

h Y,其除以则得到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而人hY

力资本的直接贡献率为人力资本内生于劳动力有效劳动的贡献率与人力资本外部性贡

力有效劳动的贡献份额为(1 )

献率之和。

2、间接贡献率与总的贡献率

将有效劳动模型(式1)和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式2)中的人力资本存量H化为L与h的乘积,则其各自的差分方程为:

Y A (t) K L h

(3)

YA (t)KLh

Y A(t) K L h

(4) (1 ) (1 )

YA(t)KLh

式3中

A (t) K L

包含有人力资本的外部性作用,而式4中

A (t)KL

A(t) K L

则为纯粹的非人力资本作用,由此得人力资本的间接贡献额 (1 )

A(t)KL

I=

A (t) K L A(t) K L

-[] (5) (1 )

A (t)KLA(t)KL

人力资本的间接贡献率=人力资本的间接贡献额÷经济增长率,总的贡献率=间接贡献率+直接贡献率,

结合前述的增长方程与模拟所得的产出弹性及相关统计数据,可计算得不同模型下各要素对安徽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见表3。

表3 各要素对安徽经济增长贡献率

表3(附)

毕业论文 格式 方法

由表3分析得:

第一,在1978~1988年间,属于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人们在十年动乱的禁锢中得到了解放,经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改革的刺激,劳动热情空前高涨。在此期间,尽管资本投入呈负增长态势,但经济仍保持10.39%的高速增长,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43%,这主要依赖于高达7.07%的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率。在1989~1998年间,经济的增长转向主要依赖于物质资本的投入,在此期间,高速增长的资本投入(年均达21.2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79.21%。与此同时,人力资本增长率放缓,致使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到16.19%,这主要由于两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一,劳动力投入增长趋缓;其二,受商品经济的影响,“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思想在很大范围上影响了人们对教育的投资,致使人力资本水平增长率下降惊人,仅达年均0.94%。在1999~2005年间,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超大规模的物质资本投资,特别是重复性投资得到逐步遏制,同时,对教育的重视以及高校扩招效应的显现,使得人力资本水平得到较快的增长,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40.57%,稍低于物质资本的贡献率(53.47%),经济的增长向更理性化方向发展。

第二,在1978~2005年间,人力资本存量的平均增长率为4.77%,高于其劳动力数量的增长率(2.52%),这主要得益于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安徽省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78年的4.52年提高到2005年的8.12年。

第三,在1978~2005年间,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的贡献率保持着最大,其年均贡献率达到39.98%,高于物质资本的贡献率(35.21%)。奥内尔研究认为,教育对发达国家(地区)GDP的贡献率比发展中国家(地区)要低[4],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其研究结果。但更值得关注的是,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为8.38%,远高于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3.93%),这反映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同时,由图1可经验性得知,在短期内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更明显,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隐蔽。

35

302520151050

-5-10-15

毕业论文 格式 方法

图1:安徽省历年GDP

资料来源:由表1数据计算得。

三、结论并定量分析了安徽省1978~2005年间经济增长的变化和各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我们认为:

第一,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存在着正相关性,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投入保证了安徽省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要高于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这就说明,投资于人力资本的回报率要高于投资于物质资本的回报率,这从理论上告诉我们要进一步地加强教育等方面的人力资本投入。安徽省2005年文教卫投入占财政支出和GDP的比例分别为22.32%和2.96%,较全国平均水平(21.37%和2.04%)为高,位居各省市的中间位置(分别为第13和15位),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其投资力度仍是十分的有限。同时,人力资本正的外部性要求政府应当担负起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基础性的人力资本投资的重任。

第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为显性的直接贡献和隐性的间接贡献两部分,其中间接贡献占总贡献的比例为31%。间接贡献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加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隐蔽性,往往使人们对人力资本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为此,我们有必要转变观念,重新正视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限度的发挥,不可避免的要求两者合理有效的配合,这就与相应的制度体系不可分开,当然,这方面的研究在本文中没有体现。

本研究是初步的,对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尚未涉及,如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作用的程度和特点会是怎样?人力资本的投资、配置、使用及其作用的发挥与制度因素存在何种关联?这些问题都将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黑体四号字,加粗,左对齐)

[1]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44-46.

[2]易纲,樊刚,李岩,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2003(8):17-22.

[3]钱雪亚,章丽君,林浣,度量人力资本水平的三类统计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3(10):

毕业论文 格式 方法

9-10.

[4]张宏亮,周洪波,西北地区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实证分析[J].西北人口,2003(2):

35-37.

参考文献的内容要求:列出引用和参考的各类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按正文中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并用方括号标注在文中引用处的右上角(即所谓的“实引”)。文献在论文中只被引用一次的,在参考文献中须标注页码范围;同一文献在论文中被多次引用的,该文献只编一个号,引文页码范围在正文中标注,在参考文献中不再标注。参考文献必须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发表在公开出版物上的文献,同时须与所写论文内容相关。 参考文献的格式要求:“参考文献”为黑体四号字,加粗,左对齐。中文参考文献的字体为仿宋体五号字,行间距22磅,左对齐;英文参考文献的字体为Times New Roman五号字,行间距16磅,左对齐。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如下: (1)期刊:[1]著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

(2)著作:[2]著者,译者(指译著,所有译者全列).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名,出版年.起止页码.

(3)报纸:[3]著者.题名[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4)论文集:[4]著者.题名[A].见(英文用In):编者姓名.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5)会议论文:[5]著者.题名[Z].会议名称,会址,会议年份.

(6)学位论文:[6]著者.题名[D].[学位论文].保存地:保存者,年份.

(7)电子文献:[7]著者.题名[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或DB/MT(磁带数据库),或M/CD(光盘图书),或CP/DK(磁盘软件),或J/OL(网上期刊),或EB/OL(网上电子公告)].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8)引用未公开发表的资料,请随文在引用页下方用脚注标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mh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