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公民的媒介素养问题研究
更新时间:2023-12-25 04:3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自媒体时代公民的媒介素养问题研究
一、自媒体的内涵和传播特性
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介迅猛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逐渐走向融合,媒介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媒介技术发展与政治变革和社会演化历来密切结合,媒介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社会的变革。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博客、SNS社交网站、微博、移动媒体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通过文字、图片、语言等多媒体方式上传到网络空间,发布信息,发表评论,参与互动,浏览新闻,受众从原来单纯的接受者转变成为了传播者、发布者和接受者,媒介技术的发展让人们真正进入到“自媒体时代”。
1、自媒体的内涵阐释
在谈到当代传媒的发展趋势时,喻国明教授曾经指出,大众媒体时代正在让位于个人和参与性媒体时代,数字化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极其重要的变化就是“微内容”的崛起。这里所说的“个人和参与性媒体”应就是自媒体或个人媒体。关于自媒体的概念,学界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最早是由美国专栏作家吉尔莫在2003年出版的《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上撰写的《下一代新媒体:我即是媒体》的文章中提出自媒体的概念,并指出自媒体是未来的主流媒体。①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对自媒体的定义是:“它是通过数字技术链接全球知识,从而提供一种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和分享自身经历和新闻的途径。”具体说,是“利用以博客为代表的网络技术来进行自主信息发布的个体传播主体。”② 关于自媒体的定义,国内也有很多的说法,多数学者多引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社会大事件与网络媒体影响力研究》提出的,“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如邮件、手机、博客等,想不特定的多数或特定个体传递信息的新媒体,称为自媒体。”③ 自媒体即我媒体,个人媒体,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已经让新的传播形式走到受众身边,受众可以随时随地的利用媒介资源,传播手段,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传统的传播模式已经改变,博客、微博、移动媒体等新媒介的迅猛发展,昔日由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所主导的传播模式正在日渐受到颠覆,媒介受众逐渐由被动转向主动,受众由原来信息的“接受者”一重身份转变成接受者、传播者和发布者的三重身份,受
众的“声音”也逐渐在成为传播的主流,并积极参与到公共议程中,发表民间的话语和声音,监督政府工作,促进社会信息透明,构建着自由民主的舆论环境。 二、自媒体引发的信息传播变革特征
随着媒介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媒介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媒介生态环境也日新月异,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各种媒介传播形式层出不穷。借助互联网这一互动性强、信息海量丰富,受众广泛的传播平台,自媒体发展迅猛,自媒体已成为整个传播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信息的传播形态也发生着变革。
1、传受主体:交互性强,传受双方一体化增强
在传统的传播模式中,受众只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只能通过电视、广播接收固定的信息,不能参与其中,没有对信息内容的反馈和互动。在自媒体时代,得益于数字科技的发展,没有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任何时间、地点,受众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新媒体来经营自己的“网络空间”,及时发布自己对信息内容的观点和评论,与网友进行交流,也可以与节目主持人进行互动,信息迅速传播,时效性大大的增强。在自媒体时代,受众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和APP对传统广播电视节目进行互动交流,发表评论,而且可以把自己随时随地的所见所闻上传到网络上,与网友分享,俨然自己就是一个“电台”、“电视台”,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如温州动车事故中,就是由乘客通过移动媒体把事故信息发布到网络上的。个人成为了媒介的主体,不仅是媒介信息的接受者、消费者和用户,也更是主动的信息的生产者、创造者、传播者。传受互动频繁,更重要的是传受集于一身,个人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传播者,传者和受者的身份不再固化,两者的界限打打的被模糊,颠覆者传统的传者主导的传播模式,传受双方不平等的关系和地位正在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充分突出了个体的“人”,以人为本。
2、传播内容:微内容,“碎片化”、个性化传播
“微内容”是跟引起普遍关注的,有重大意义的“巨内容”相对的。自媒体所传播的内容不像传统媒体那样传播的具有重要性、时效性、显著性等新闻价值的内容。互联网用户或移动媒体用户在“网络空间”上的一个评论、看法,一张图像,一则语音,一篇网志,短短几个、几十个字等都是微内容,这些传播语境
呈“碎片化”,不像传统媒体上的信息是经过加工编辑过的,是呈现事件全貌的,有头有尾的信息,自媒体上的微内容可能只是个人的一个感想,感情的发泄,对所见所闻的简单的描述,寥寥几字而已。自媒体的使用者也呈“碎片化”、“去中心化”,不仅包括精英群体,也包括草根、大众群体,各行各业的人都通过自媒体来进行个性化的传播,如今就是个张扬个性的时代,而自媒体正是展示自我、张扬个性最好的平台。每一个自媒体人都通过个性化得语言、独特的方式来传播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虽然这些“碎片化”的内容集中在个人话题,私人领域,随着自媒体的使用,他们的话语已参与到公共领域,政治空间,发表自己的声音,维护本阶层的利益,其中有些言语过于个性,未免过激。特别是受媒介娱乐化的影响,自媒体人过度追求娱乐化,在追求中张扬个性。话语的个性化表达,娱乐的个性化追求的特点本身就迎合了自媒体所代表的草根文化,大众文化的通俗性特征,而草根文化、大众文化正是时下所流行的。 3、传播过程:非专业化,个人化传播(把关的弱化)
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对传播内容和传播者都有着严格的要求,需要对内容进行加工制作,需要编辑人员具有较好的媒介素养,要专业化,对新闻文本、图片、视频进行专业化的处理,特别是对传播内容进行“把关”,重在意识形态的把关,传统媒体中的“把关”是必然存在的,而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而自媒体则不同,个人将自己的所想所感,所见所闻,拍摄的图片视频上传到“网络空间”,并不需要专业化处理,也不需要按照新闻价值标准去衡量信息的内容,因此信息的传播是非专业性的,这就往往忽略了信息的真实性。
在自媒体传播中,个人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习性进行的传播,这就突出了个人传播。个人传播是指在网络传播背景下,个人凭借一定的网络知识,自主掌握一个属于个人的“媒体”,自主接受和传播各种信息的一种传播方式。④ 传统的媒体对受众的传播,是一对多或多对多的传播,可以看做是群体传播或大众传播,因为媒体本身就是组织群体。而个人传播是通过自媒体的形式把个人的信息或所见所闻的信息传播出去,信息的开始是个人,面对的或是个人或是群体,而这个传播过程更像是人际传播,而不应是大众传播,只是这一人际传播凭借自媒体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个人传播中,个人是信息的传播者、创造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个人可以自由的传播和接受信息,个人成为了主体而
不再受到媒介的制约,这也意味着一个个人传播表达时代的到来。 4、传播效果:传播即时性,信息可信度低
信息社会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在即时报道方面自媒体有着其他媒介难以企及的优势,在事件正在发生时,通过自媒体就可以把信息几乎同时的呈现在受众面前,特别是对于突发事件来说,事件现场的人们就可以通过移动媒体第一时间的来报道事件,发布信息。在突发事件方面,自媒体传播信息即时,“人人都是记者”,这也是传统媒体无法办到的,突发事件无法预料,传统媒体的记者无法及时的赶到现场,还要有一定的制作时间,自媒体在这方面优势凸显。
自媒体在即时报道和传播速度方面优势明显。但由于自媒体所传播的内容是个人自己的所见所闻,自己拍摄的图片和视频,不会去考虑内容的真假,事件背后的真相,不会有传统媒体严格的“把关”,传播到网络到的内容难免有虚假、不真实的。特别是对一些事件的网络舆论,自媒体打破了时空局限,传播的即时性更是加快了舆论形成的速度,虽为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便利,但也为谣言的扩散推波助澜,自媒体更是充分释放了个人话语,经常发表一些不顾后果的言论,导致信息的失真和不良信息的泛滥,致使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有的自媒体过分追求信息发布速度或为了追求点击率而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降低了自身的道德底线。这都导致了自媒体所传播的信息的可信度低。
5、受者地位:话语权下移,个人拥有话语权(公共空间扩大,个人拥有话语权)
“话语即权力”,话语生产赋予事件以特定的含义,代表了话语生产者的态度和主张,是权力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受身份、地位、知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话语权是不平等的。长久以来,话语权一直掌握在精英群体,掌握着媒介资源,而普通大众则无法通过媒体自由的表达意见和观点,只能是被动的观点的接受者,而不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民众的话语、声音和利益诉求没有渠道传播开来,上传到政策的制定者,决策者那里。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有了话语表达的工具,“人人有了麦克风”---自媒体,自媒体为人们发表和分享意见、观点和见解提高了平台,个人成为了传播主体,使话语权下移,导致话语权泛化,打破了社会话语权的分布和媒介一统天下的格局,逐渐形成了民间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并行,并不断影响着官方舆论场。在自媒体时代,个体话语权得到充分尊重,公民可以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对公共部门的行为进行
监督,推动着社会的民主化和政治文明。
三、从媒介接触到公共事务参与看公民的媒介素养现状和问题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的著名观点:媒介是人的延伸。不同的传播媒介是人的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媒介从人体“延伸”出去的过程,也是媒介不断获得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过程,会拥有自己的运动规律,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反过来制约和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改变人类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媒介和人类社会密切联系,相互制约和影响,这就需要人们处理好与媒介的关系。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关于媒介对儿童不良影响的研究中,媒介的抵牾和冲突受到西方重视,英国最早提出了媒介素养和进行媒介素养教育。那何谓媒介素养?简单来说,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的各种讯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讯息能力。也再可简化为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形式媒介讯息的能力。其实质是人们怎样处理与媒介关系的问题。⑤ 这个定义把受众放在了被动的地位,受众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理解和质疑信息,从而运用信息,在自媒体时代,还应该包括使用媒介使用能力,传播信息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媒介素养,是在自媒体时代公民应有的媒介素养,这也正是公民在面对自媒体所缺乏的素养和能力。作为现代公民素养的重要部分,媒介素养格外关心两个问题-------受众如何处理所接触的媒介以及公民怎样使用媒介、多大程度介入到媒介内容的生产和创造。
1、公民接触方面:接触媒介、选择、获取信息的能力
伴随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高度媒介化社会的到来,公民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其接触媒介的渠道更加的多元化,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已经深入到公民的日常生活,网络也日益的普及。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手机微博用户规模2.02亿,占所有微博用户的65.6%,接近总体人数的三分之二。⑥ 可以看出网民规模日益扩大,自媒体用户也在迅速增长。然而受年龄、地域、文化
等因素的影响,公民接触媒介的种类不同,接触媒介的目的也不明确。传播学认为文化水平的高低在公民选择何种媒介类型上有比较明显的作用,文化程度低的多选择传统媒体广播、电视,而文化程度高的,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都会接触。受年龄和地域、文化的限制,乡村的公民多是接触传统媒体,接触媒体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娱乐生活,而不是获取新闻、资讯信息来指导生活和工作。而网络和新媒体则日益在青少年中普及,在媒体接触上青少年更开放、自由,对新兴媒体接受能力快但又不抵制传统媒体,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多渠道地获取信息,但在利用信息方面却不积极,公民在网络上多是获取娱乐信息、游戏等,而不是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资源来发展、提升自己,在获取信息的能力方面公民有待加强,网络的信息是海量的,如果不能很好的获取信息,就会被淹没在信息的漩涡中。 2、公民认知方面:解读信息、批评接受媒介信息的能力
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公民要有解读信息、对信息的真假进行辨别以及批判式接受信息的能力,媒介的批判力是公民媒介素养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媒体向受众呈现的环境并不是真实的客观的现实环境,而是媒介建构出的“拟态环境”,媒介信息是建构出来的“真实”,而且在信息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中,难免有记者和受众的主观偏好因素,导致信息传播的偏向性,这都需要公民有一定的解读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公民还应从对媒介的信任度、对报道的真假辨别的能力、媒体报道对公众的影响三方面来批评性的接受媒介信息。首先,公民对媒介的信任度是接受其信息的关键因素,对媒介的信任度是一个长期积累和积淀的过程。媒介的信誉包括客观、公正等条件以及专业权威性这两者构成媒介可信度的基础。如南方周末历来高举“新闻专业主义”的大旗,以敢说、批评报道为公众所喜欢,公民对其的信任度也高。其次,公民应学会理性地辨别信息的真伪,不盲目相信媒介上的信息,运用自己的理性思考,对各类信息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批评性意见。如日本地震核辐射造成的抢盐潮事件,就是因为公众盲目的接受信息,没有理性的思考,致使东南沿海和内陆各省都出现了抢盐事件,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最后,公民要从报道对公众的影响方面,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和道德素养,自觉地分析、接受健康的、积极的信息。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娱乐化的影响,电视、网络等媒介上的非法信息、暴力信息、垃圾信息、庸俗信息等愈演愈烈,媒介逐渐走向了庸俗
化、低俗化,受众应认知其危害性,提高对这些负面信息的免疫力。
特别是在自媒体时代,各种不同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对重要事件和突发事件,传统媒体信息发布缓慢以及对信息有意的遮掩,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受到了影响,传统媒体的声音逐渐变弱,人们不再接受被一个“统一的声音”告知对或错,每一个人都在从独立获得的资讯中,对信息做出判断。然而,由于自媒体的信息是个人上传到网络上,把关弱化,虽信息传播即时,但可信度较低,更有甚者,利用自媒体的便利,在网络发布虚假信息,制造谣言,致使近年来虚假新闻愈来愈多,《新闻记者》每年都会评出十大假新闻,警醒着媒体从业者和公众。中国的公民是很好的信息接受者,却不是很好的信息批判者,公民在解读信息,批判的接受信息方面的能力,需要公民自身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了解媒介传播的规律,认知媒介,理性思考,才能正确解读信息,运用信息,有效地利用媒介,完善和发展自我。
3、公民使用方面:媒介的运用能力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力丹认为:“媒介素养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公众对于媒介的认识和关于媒介的知识,另一个是传媒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和一种职业精神。”⑦ 作为“第二媒介时代”的公民,既是受众,也可能是传者,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成员都是媒介公民。由此也提出了媒介素养研究的另一个方向,即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研究媒介素养。然而这里所说的传播者角度不是传媒工作者而是公民本身,从公民作为传播者,怎样使用媒介,多大程度介入到媒介内容生产和创造说起,这可以分为认知、态度、行动三个层面来探析:
在自媒体时代,公民已经拥有了媒介的使用权和传播权,然而,公民在对自媒体的认知、态度和行动方面
泼面女事件 娱乐化
可信度低 把关弱
4、公民参与方面:媒介参与和话语表达的能力 公共事件参与,政治参与 网络反腐
5、公民自律方面:媒介的道德认知、自律能力
网络隐私 相关法律不健全
四、提升公民媒介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第一,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同时作为规则的制定者,首先应该在立法和执法层面加强监管,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政府更要注重舆论引导
第二,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但是对于成长在互联网环境中的当代青少年来说,媒介素养教育又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互联网企业作为重要的网络信息源之一,集制作者、传播者和把关人于一体,政府的监管相对滞后,这就使得互联网企业的严格自律显得非常重要。
第四,现如今,网络可以说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因为如此,作为网民,我们更应该在平时主动学习网络相关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网络媒介素养,文明上网。
五、结语
【1】张彬 《对自媒体的概念界定及思考》, 《今传媒》, 2008年第8期。 【2】谭旭东 《论自媒体的信息革命》, 《新闻与传播》2008年第3期。 【3】《社会大事件与网络媒体影响力研究》,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4】赖浩锋 网络环境的受众分化与个人传播:下[EB/OL] , 浙江在线﹒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
【5】黄永宜: 《浅论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新闻界》,2007年第3期。 【6】《2012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 彭少健、王天德,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
【7】陈力丹:《媒介素养与新闻教育》,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35928/3653/4321956.html
正在阅读:
自媒体时代公民的媒介素养问题研究12-25
我迷上了追星作文450字07-01
2016届高考成语辨析题(含答案)03-29
高三抒情散文4篇02-06
老师我感谢你作文02-04
曾国藩日记12-07
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总结03-05
201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英语学科考试大纲(试行)04-20
班级流行风作文800字07-02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素养
- 媒介
- 公民
- 媒体
- 时代
- 研究
- 问题
- 后天改运的九种方法
- 《操作系统》基本课程实验指导书-2014
- 从特朗普的自恋说自恋型人格障碍
- 自考2006年7月资产评估试题及答案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备课资料苏教版 - 图文
- 外脚手架施工方案
- 燃气从业人员考核大纲
- 好邻居的品质 Qualities of A Good Neighbor
- 对宪政问题的一些看法
-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单元测试题3(精)
- 并购行为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 丁昌陆赴深圳学习心得体会
- 尚城 六年级语文试卷A
- 水的流量与管径的压力的计算公式
- 改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
- 学习全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
- 生产运作管理复习题
- 微课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 应用探究
- 2015年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
- 中小学学校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