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资料(全)

更新时间:2023-05-13 02:1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1.梭伦改革(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明治维新等等。

其实质来看,均体现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与原来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这时就要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否则,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受阻。由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断地由适应到矛盾,所以改革就不断进行,使生产关系及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无论发生在什么样的历史时期、什么地区的改革,其背景均体现了这一实质,这也是我国当前实行改革开放必然性之所在。

从改革的进程来看,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经济社会关系的组合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抵抗,这就决定了改革的复杂性。商鞅变法的矛头指向宗室贵族和世袭大臣,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剥夺他们的各种特权,必然受到他们的抵制和反对,甚至他们怂恿太子犯法借以破坏这次变法活动。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即位,公子虔报复商鞅,告其谋反,商鞅被车裂,并族灭其家。商鞅赤胆忠心,最终却劫难难逃。还有王安石罢官归隐、六君子戊戌喋血等等,均说明改革之路曲折而艰巨。

从改革的结果来看,这9场改革有成有败。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有:①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②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这就取决于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利的高低强弱,以及改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如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由于封建顽固势力、保守力量异常强大等因素而昙花一现,归于失败。

从改革的作用来看,成功的改革能极大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梭伦改革改变了雅典贵族专权的局面,把雅典导向了民主政治和发展商品经济的道路,迈出了雅典起飞的第一步。此后二百年间,雅典创造了政治、经济、哲学、艺术、科技全面繁荣的希腊文明;商鞅虽遭车裂,但新法未变,使秦国一跃而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为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欧洲宗教改革粉碎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禁锢,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思想条件;明治维新则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当时亚洲唯一一个近代化国家。

此外,在重大改革活动中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他们在改革中体现出的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值得后人学习。商鞅坚持公开颁行的法令,对于敢违犯新法的,坚决依法给予处罚,以大无畏的精神冲破层层阻力,将新法进行到底,取得了重大胜利。王安石面对守旧势力的阻挠、反对,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力行新政。北魏孝文帝除弊布新,排除鲜卑旧贵族的阻挠,平息反对派的叛乱,甚至处死反对改革的太子元恂,使改革得以顺利进行。虽然有的改革家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但他们勇为天下先、坚强不屈的意志以及改革所创下的丰功伟业却永载史册,为后人所乐道。

与古代的埃及、印度和中国文明相比,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有什么不同?这种环境造成了什么结果?

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与埃及、印度和中国背靠大陆,腹地开阔,依托平原大河的形势具有极为显著的不同。希腊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湾。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同时各区域间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并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地理环境的复杂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具有多样性。近海地区的居民,主要依靠捕鱼、制盐和经商谋生。山地的居民,主要从事游牧业。只有占据了那些谷地平原的居民,才能从事农业。这种多样化的适应方式和狭小的地理空间,从远古起,就使希腊人的商业航海贸易发达起来。这种地理环境,又不利于中央集权的专制政治的出现。如果说在大平原地区,极易通过军事征服实现统一,建立一个专制主义的大帝国,如古代埃及、中国,以及印度,从而将每一个人都纳入某种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体制之下,那么希腊这种被高山海洋分割成小块的山地半岛,就不便于做到这一点。这就是造成希腊城邦文明的地理根源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1.公元前770年,东周 春秋 战国

2.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

①经济: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②政治:社会的发展新兴地主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③军事: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 春秋时期:争霸战争 ④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

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五、商鞅变法对现今改革的借鉴意义:

①改革是促进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要与时俱进,进行改革 ②改革必须坚持不懈

③改革应该重视人才

④改革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来保障,强化以法治国

六、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

背景:前者是奴隶主贵族政治下,平民贵族矛盾尖锐,后者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 主要目的:前者是解决社会危机,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后者是富国强兵,赢得兼并战争 主导力量:前者是工商业奴隶主、平民,后者是新兴地主

核心内容:前者是扩大平民政治权利,打击贵族特权,后者是确立封建私有制与中央集权,奖励军功

性质:前者是奴隶主民主政治改革,后者是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结果:前者是奠定雅典及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和传统,后者是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使中国走上封建制道路

七、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对秦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秦国,农业是经济基础,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这一政策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封建制度的巩固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历代统治者在商品经济逐渐发展的时候,仍然推行此政策,抑制了商品经济和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明朝中期后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进而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同时,重农抑商政策,往往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历史上往往因为政策上的原因、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一定消极影响。如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

启示:商品经济、农业经济都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任何一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应该人为地禁锢它的发展;当今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发展,商品经济前途广阔,随着现代化步伐加快,它将居于主导地位。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背景、原因:改革前的的社会状况(必要性) 1、 北魏的崛起: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局面,但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汉族落后 2、 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为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内迁的少数民族改变了原来以狩猎、游牧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而转向以农业、定居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

(2)北魏初期还设立太学重用士人,这些经济、政治政策既得到了汉族地主支持,也使社会秩序日趋稳定,客观上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融合。

(3)有政治远见的孝文帝利用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趋势,适时地进行了促进鲜卑族封建化、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改革(目的)。

3、 社会矛盾尖锐: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是改革最主要的客观原因(目的)。

但由于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再加上鲜卑贵族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更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4、 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

5、 当时的经济、军事、政治的需要是改革最直接的现实原因。从北魏建国至孝文帝亲政前(公元386—490年),北魏社会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北魏面临的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6、 改革目的

(1)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2)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鲜卑族封建化,加快社会经济发展 (3)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加强对广大中原地区(黄河流域)的统治

二、主要内容、措施、情况

孝文帝于485年颁布了均田令,494年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一) 建立卓有成效的新制度——实行均田制、三长制、俸禄制度、任期考核制。 1、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485年,颁布了均田令

(1)内容:将掌握在国家手中的无主荒田,加上农民原有的土地,进行有限度的还授。把荒地分配给农民,成年男子每人露田40亩,妇女每人20亩,让他们种植谷物,另外还分给男子每人桑田20亩。 (2)作用:

① 开垦的田地多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促进了社会生产的恢复、发展,北魏政

权的收入也增加了。

② 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

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③ 发展了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政权,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彼

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2、设立三长制

(1)目的: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2)内容:486年,规定: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选择本乡“强谨”

的人充当(基层行政组织)。“三长”负责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3)作用: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控制,有利于推行均田

制。

3、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度、任期考核制,规定了官员的俸禄,严厉惩办贪官污吏。

(1)目的:为杜绝官吏贪污 (2)内容:

① 规定官员的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官吏无权到民间征收,不得接受馈赠,违者严惩

② 加强对地方官吏的考核,按政绩好坏决定地方官吏的任期。 (3)作用:

① 改善了吏治,减轻了赋役负担,使农民可安心从事生产

② 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发展

(二)巧设计迁都洛阳:孝文帝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

——以“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 1、原因:

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

经济上,气候恶劣,粮食供给经常出现困难; 军事上,时受柔然骚扰,很不安全;

地理上,地处偏僻不利于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乃历史故都。

2、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实现南北统一的愿望。

3、影响: 孝文帝借迁都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的中心。迁都洛阳,为孝文帝进一步的改革

奠定了基础。

(三)实行汉化政策,移风易俗

孝文帝宣布几条法令: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1、内容、措施: (1)改说汉语

(2)规定官民改穿汉人的服装:下令,禁止鲜卑贵族穿着胡服,一律改穿汉族衣服。 (3)改用汉姓。公元496年,孝文帝下令改变鲜卑贵族的姓氏。

(4)鼓励鲜卑人跟汉族的士族通婚:为了拉拢汉族地主,扩大统治基础,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而且,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5)延用了汉族的门阀制度。 2、胜因:

孝文帝迁都后,汉化改革之所以能够推行:

(1)首先得力于他知人善任。他重用主持改革、提倡汉化的鲜卑贵族,还重用了许多有才干的汉族人。

(2)他深知笼络汉族地主对于巩固北魏统治的重要性,一直不持民族偏见,重用汉人。

三、历史影响、评价、作用、意义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1)农牧业的发展。荒地得到更多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

高,兴修水利,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畜牧业的发展。。

(2)手工业的成就。民间、官府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丝织业较大发展,北方青瓷的出现。

——原因主要是农业、商业的发展,孝文帝的扶持政策。

(3)商业活动的活跃。洛阳市场繁荣,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商人实力雄厚;与朝鲜半岛诸

国、日本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都有贸易往来。 2、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政权的封建化

通过改革,鲜卑族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比起同期进入中原的其他民族,如羯、

氐等,鲜卑族的汉化程度是最高的。

鲜卑族经济的转型,推动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封建化的加速,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

化与制度,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适应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

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鲜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促使风俗习惯的改变,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习惯的主体,鲜卑族原有文化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1)生活习惯的汉化:鲜卑族经济方式的变化,鲜卑族的劳动者变成农民,贵族转化为地主, 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封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2)鲜卑族优秀文化的融入:各民族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4、小结:孝文帝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彻底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1)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从而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

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2)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表现:各地农民反抗不断,且愈演愈烈 2、原因:

①土地兼并严重 ②政府不断增加赋税

③连年战争和频繁的自然灾害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形成“积弱”局面的原因:

为加强皇权,集中了军权,结果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1)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调兵的没有统兵权,统兵的没有调兵权,使之相互牵制 2)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以达到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将无常兵,兵无常将的目的 2、形成“积贫”局面的原因:

为加强皇权,集中了行政权,结果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形成了“冗官”,增加了财政负担,形成“冗费”;军队数量激增,形成“冗兵”,增加财政负担,形成“冗费”,“三冗”最终形成积贫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1、核心:整顿吏治 2、内容:

①改革文官循资升迁的办法,依照政绩提拔官员 ②严格“恩荫”制,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 ③改革贡举制,着重策论和操行 ④慎选地方官员

⑤减轻徭役,重视农桑

3、失败原因: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新法被宣布废止

四、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①土地兼并严重,政府不断增加赋税,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百姓苦难,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②北宋强化皇权,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同时军队数量激增,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最终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③庆历新政的失败

方田均税法

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 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 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 依据 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 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 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 随夏秋两税归还 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 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服差役的 民户则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 为免役钱 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 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 产情况和政府与宫廷的需要情 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 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 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以十家 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 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 受军事训练 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 武器质量 将原来由政府的牧马监养马改 为由保甲民户养马。保甲户自 愿养马,可由政府给以监马或 者给钱自行购买,并可以免除 部分赋税 每将置正副将各 1 人,选派有 武艺又有战斗经验的军官担 任,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 练 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科,而 进士科的考试则以经义和策论 为主,增加法科 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 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 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设置 武学、医学、律学专科学校, 培养专门人才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 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 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 惠。 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 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 了阶级矛盾。(争议最 大) 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 来,保证了劳动时间, 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 政府财政收入 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 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 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 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 担,限制了富商大贾对 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 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 加强了农村封建统治秩 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 安;建立了全国性的

军 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 训练费用 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

依然沉重

青苗法

免役法

对贫苦人 是沉重的 负担

市易法

均输法

保甲法

强 兵 之 法

设军器监

保马法

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 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 马费用

将兵法

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 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 养和使用,为变法造了 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 进

取 士 之 法

改革科举制 度

整顿太学

历史选修 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六、变法的历史作用:

1、改善积贫积弱的局面:

①青苗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

②农田水利法:保证了农业灌溉,对防洪抗旱、扩大耕地面积有重要作用

③免役法:通过缴纳费用使人能够过从劳役中解放出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对穷人来说是沉重负担

④方田均税法:打击了隐瞒土地的豪强地主,减轻农民的负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⑤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打击了大商人的利益

2、改善积弱的局面

①保甲法:加强了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 ②保马法:使马匹质量和数量得到提高,节省了养马费用

③将兵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战斗力有所加强 ④设军器监:武器的质量得以改进,常量也大大增加

总之,租金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七、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

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④变法者个人的改革的意志坚定,失败后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④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

第五单元原因

欧洲的宗教改革

1、中世纪天主教加强对教会的整顿,和封建王权争夺势力,以征服“异教徒” 组织“十字军东征” 2、加之欧洲封建王权衰落,使欧洲的天主教会占据了支配地位。 经济方面 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天主教世界土地的 1/3,并向民众征收“什一税” 、兜售“赎罪券”等方式搜刮 钱财 教皇鼓吹教权高于王权,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 垄断教育、思想、文化和舆论机构,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 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影响无处不在。

天主 教的 神权 统治

表现

政治方面 思想文化领域 社会生活方面

影响 原因 形式 事件 宗教 “异 端” 运动 的

教会本身就是封建势力的代表; 它是维护封建制度的重要力量, 天主教的神权 统治已成为中世纪欧洲发展的巨大障碍 中世纪时,由于天主教会的专断,人们就开始了反封建斗争。 宗教“异端” (与天主教会说教不同的宗教思想) 起源:12 世纪后期法国南部的“异端”运动 高潮:14~15 世纪的英国人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捷克人胡司对教会的批 判。 1、认为现存的封建统治秩序和罗马教会都是魔鬼创造的 2、揭露了教会的虚伪与腐化 3、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和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 4、没收教会的财产; 5《圣经》是高于教会和教士的最高权威 6、教权服从于世俗的权力 7、用民族语言传教 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反映了市民阶层争取政治权利、 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和改革教会的愿望,对 16 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背 景

主 要 观点

作用

向近 代过 渡的 西欧 ( 社 会根 源)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 (经济上) 繁荣,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的开辟。伴随着西欧各国的海 西欧资本 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主义萌芽, 影响: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反对封建教会的束缚。建立适应资本主义发 发展 展的教会 原因: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反对教会和封建地主的特权地位,强烈要求 分享政治权利。不满教会的盘剥,希望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结 束分裂割据的局面,参与海外竞争。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摆脱天主 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 影响: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就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

重障碍,天主教会对西欧的控制受到挑战 原因,指导思想、内容、开始国、代表人物、代表作。 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开始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 强大冲击

(政治上) 民族国家 发展

( 思 想 文 化) 文艺 复兴运动 兴起 时 间 16 世纪

历史选修 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1)是由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格局决定的。在当时,天主教神权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也是支配着各国封建政治的重要权力,还是垄断了整个思想文化与教育的意识形态。人们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天主教会的严格控制,新兴资产阶级还找不到更为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封建主义同时,为了将具有浓厚宗教信仰的民众发动起来,也需要为这一斗争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

(2)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很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反封建斗争中,他们不得不借用宗教的力量,无力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手段实现自己的愿望

(3)是由新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加尔文教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主张建立民主的教会,这些思想和资产阶级早期的反封建思想相吻合,因而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三、加尔文宗教改革

四、比较加尔文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的异同

相同:都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不同:

(1)路德的神学关怀中人是出发点和目的,而加尔文的神学思想上帝是一切的出发点和目的 (2)路德宣称教徒“因信称义”,十分强调在精神领域里个人信仰在获救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加尔文也宣称 “先定说”,认为上帝预先的拣选才真正是决定一切的基础。

(3)路德使人的精神被赋予了神圣性。加尔文则使得现实的经济活动也获得了神圣性

(4)加尔文的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加尔文的主张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影响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特别对法国和英国的历史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六、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区别

相同点:

(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

(2)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3)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从《罗马书》中采用“因信称义”信条并将之引申为“唯信称义”

(4)两个运动在与统治者的关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义者需要教皇、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宗教改革与统治者关系更是紧密,马丁·路德就是得到萨克森选侯的保护,英国的宗教改革更是在亨利八世的领导下展开的。

以上这些相同点说明两者之间存在顺向关系,它们在同一时代的社会矛盾推动下,互为条件、互相影响地发展起来。

不同点:

(1)在人的问题上,前者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为中心

(2)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文艺复兴是一个信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一开始就容忍了异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

(3)从核心内容上看: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宣扬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世界观,肯定人性,反对神权,以把人从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最终目的;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和简化宗教仪式,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教,但最终还承认神的存在。

(4)从形式上看:文艺复兴是在“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下,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5)从实质和影响看: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不仅是思想领域内的反封建斗争,更是在宗教外衣下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对以罗马天主教会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运动,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开辟了道路。

第六单元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 在政治上, 任命各地的地方 长官, 18 世纪末架空甚至 到 可以废黜奥斯曼帝国派遣的 帕夏,马木路克控制政权 2、经济上,掌握包税权,控制 埃及土地,随意向农民征收 租税 3、军事上,单独组建近卫军, 争权夺利,互相攻伐。 包税制是改革前埃及封建社会形态的经 济基础,它是阻碍埃及社会发展最深刻的社 会因素 马木路克之间的相互征战,导致埃及的 分裂和经济的衰弱,从而给西方国家侵入埃 及造成可乘之机。 马木路克军事封建集团反动势力严重 阻碍了埃及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使埃及社会 动荡不安

内忧

马 木 路 克 反 动 势 力 统治

奥 斯 曼 的 威胁 背 景 外患 英 等 的 略 险 国 国 侵 危

自 16 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将其变为帝国的一个行省。阿里掌权后, 奥斯曼帝国准备扼杀新政权 拿破仑军队侵占埃及(1798~1801 年) ,对埃及实行殖民统治,这在一 定程度打击了埃及的封建势力,猛烈冲击了埃及封建社会结构,传播了西方 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英国为达到侵略埃及的目的,联合奥斯曼帝国或扶持马木路克势力,导 致埃及出现武装割据(1801--- 1803) 虽在阿里掌权后,法军早已撤离,也打退了英军(1807) ,但他们侵略 的步伐并没有停止,危险仍然存

在。

开 起 阿 掌 统 权

罗 义 里 握 治

第一(11789) 、二次(1800)起义是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民族斗争尽管都没取得 成功,但在反抗斗争中逐渐形成的独立民族意识,是穆罕默德·阿里崛起和改革最 深刻的社会意识因素 第三次起义(1804)反抗马木路克暴政的斗争,穆罕默德·阿里站到人民一边, 迅速崛起,掌握了对埃及的统治权(1805) 阿里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为巩固新生的政权,只有进行改革,迅速增强自己 的实力,才能消除危机,他想雄心勃勃想建立发埃及为中心的阿拉伯帝国,以取代 奥斯曼帝国。

时 1805~19 世纪 40 年代 间 目 直接目的:富国强兵 的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和对外扩张 措施 1、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包税制,没收违规宗 教地产,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2、改革赋税制度:征收单一的土地税 农 业 3、兴修水利 内 经 4、推广改良农具 容 济 5、引种新的农作物品种,发展经济作物,特 别是棉花 1、发展官办工厂,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同时 工 创办民用工业 业 2、引进西欧国家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 3、限制私营手工业生产历史选修 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影响 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 利于经济的发展 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有利 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为改革奠定经 济基础

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军队的强大, 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 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商 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开罗、亚历山大等城市日益繁荣 业 1、歼灭了残余的马木路克 2、削弱了宗教长老阶层的势力 巩固了国家政权为改革奠定了基础 结束了埃及长期的分裂和割据局面,有利于社 会的稳定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实质维 护其封建专制集权

政 3、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设立中央机 治 构国务会议和咨议会,建立省县乡村 各级行政机构) 1、创办学校 2、外聘专家 文 3、选派留学生 化 4、出版翻译学术著作和普通读物 5、创办了阿拉伯文的报纸 1、实行征兵制 2、加强训练军队 军 3、建军校培养军官 事 4、装备先进武器 5、建立船队 封建王朝的封建的专 制性和扩张性。大压迫 剥削民众、统治残暴, 民不聊生,起义暴动。 不断连续的扩张,使埃 及元气大伤,加重了人 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 矛盾,这就动摇着阿里 政权的根基。同时抑制 了缓慢成长的埃及资 本主义因素

推动了埃及文化事业的发展,为自己培养了各 类人才,传播了西方科技文化

使得埃及的军事实力空前提高,为对外扩张奠 定了基础

19 世纪 40 年代后期,阿里以发展经济为核心的全面改革已告失败 阿里对外扩

张前后 30 年,可分两阶段,第一阶段(1811~ 1831 年)为前 20 年,阿里打着素丹的旗号对外扩张,以维护 帝国统一为名, 打击分离势力、 实行对叛逆者讨伐的扩张手法。 先后出兵阿拉伯半岛、苏丹、希腊。 第二阶段 (1831~1841 年) 为后 10 年, 阿里在羽翼丰满后, 走上了直接与素丹正面交战,摆脱素丹控制追求独立自主的路 子。 通过扩张埃及成为事实上的独立主权国,且成为地跨西 亚、北非的大帝国。但长时间的对外扩张也给帝国带来了严重 的危害。

内 因 ( 局 结 限 果 性 )

列强的插手和干涉。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西欧以囊括世界为己任,埃及必定成为列强扩 外 张对象的重要选择,列强宁可维持腐朽的奥斯曼土耳其,也不愿埃及在中东地区称霸, 因 以避免成为他们拓展殖民地的障碍 性 是有利于埃及近代化发展的封建改革(未能对生产关系和政治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造) 质 1、政治上结束了埃及长期动乱、分裂、割据局面,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 2、经济上推进了近代化进程,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工厂,使长 期停滞的埃及社会焕发了生机活力,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这些都为埃及的经济独立、制 意 止西方资本的大规模渗透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 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推动 义 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3、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壮大了国力,使之成为维护独立主权的坚强后盾。使埃及实际 上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4、文化上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促进了文化繁荣。

历史选修 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洋务运动比较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俄国的农奴制

1、农奴制的发展过程: 2、农奴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

①农奴制引发社会危机,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了农奴的反抗

②在农奴制度下,俄国既缺乏工业革命必需的自由劳动力,也缺少工业投资,更不能提供必要的国内市场,使得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

二、新思潮的涌动 1、“十二月党人起义”

2、争论农奴制度的三大派别:

守旧派:主张自上而下通过地主和农民之间的自愿协调进行平缓的变革 改革派:提出必须解放农民,由农民向地主赎取份地 激进派:要求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

三、克里米亚战争——引发改革的直接原因/导火索 1、原因:俄国的对外扩张侵犯了英法的利益

2、过程:1853~1856年,俄国与英、法、奥斯曼在克里米亚开战,围绕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双方展开争夺,最终俄国战败

3、影响: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深深震撼了封建统治,迫使俄国不得不进行改革

四、农奴制面临社会危机的表现:

①农奴制下,农奴不断反抗威胁沙皇统治

②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发展,有识之士强烈要求废除 ③知识分子也纷纷要求改革落后的农奴制

④克里米亚战争使农奴制弊端暴露无遗,迫使沙皇决心改革农奴制

五、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①农奴制下的农奴承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他们不断反抗,社会矛盾尖锐

②农奴制下俄国缺乏工业革命必需的自由劳动力,也缺少投资,更不能提供必要的国内市场,使得俄国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

③“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知识分子要求变革农奴制的新思潮不断涌动

似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国际地位不断下降,国内矛盾激化,封建统治受到震撼,面对内忧外患,俄国不得不走上改革的道路

六、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861年3月3日,颁布“二一九法令”(解放法令) 1、内容:

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

②土地仍然归属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份地,付清赎金前要服劳役,交代租役;除了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③地主利用村社,加强对农民的控制 2、评价: ①进步性:

“二一九法令”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了俄国社会的发展,是一次历史的进步

1)它废除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2)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3)这次封建地主主持的资产阶级改革,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②局限性:

1)农民仍然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2)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农民仍受沉重剥削,社会矛盾依然尖锐,改革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

七、农奴制改革与俄国近代化 1、政治的缓慢改革:

①政治体制: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在卫生、教育以

及经济领域发挥作用

②司法制度:废除原来按等级审判的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③军事:缩短服役年限,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促进了军队的

近代化进程

④教育: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2、俄国改革对近代化的影响:

①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封建经济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农奴制废除,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社会分化,资本主义农业逐

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③农奴制改革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销售市场,加上政府对工业的政策扶植,19世纪后期,俄国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及其生产的过渡

④政治体制、司法等方面的变革使俄国开始向民主化道路迈进,促进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俄国传播,人们要求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3、改革的性质:由封建地主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是封建地主阶级同资产阶级妥协的结果,是资产阶级性质的

4、改革的根本目的: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5、改革存在的缺陷: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阻碍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矛盾依然尖锐,俄国资本主义水平仍远远落后于美国和西欧国家

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一、德川幕府的统治 1、时间:17世纪初 2、日本的社会状况: ①闭关锁国

②经济缓慢发展,19世纪初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③农民受到沉重剥削,起义不断;工商业者不满;中下级武士境况窘迫产生反抗思想甚至起义,社会矛盾尖锐

二、黑船事件

1、时间、人物:1853年 佩里 2、结果:签订《日美亲善条约》(1854年),其他列强纷纷效仿,日本陷入半殖民地危机中,锁

国局面被打破

三、日本社会危机的加剧 1.表现:

①列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使日本手工工场纷纷破产,失业剧增 ②钱价暴跌,经济混乱,人民生活更加困苦,纷纷起义 2.其他影响:

殖民地侵略客观上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陆续兴办许多近代工厂;西南诸藩改革自强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尊王攘夷”(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

1、背景:民族危机加剧,幕府对外妥协,对内镇压,中下级武士不满,走上政治舞台 2、活动:

①刺杀与西方势力勾结的幕府当权者 ②袭击西方列强

③组织“奇兵队”抗击西方入侵 3、主力:日本中下级武士 参与者:富农、工商业者 结果:尊王攘夷运动失败

五、倒幕运动运动的兴起

1、背景:尊王攘夷运动失败后,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改变现状,实现富国强兵,必须推翻幕府

2、过程:

①倒幕派在长州、萨摩掌权,并走向联合

②倒幕派获得京都朝廷支持,幕府“大政奉还” ③“辞官纳地”未果,戊辰战争爆发 ④鸟羽、伏见之战幕府投降

六、明治维新的背景:

①在幕府统治下,实行封建等级制度和闭关锁国 ②日本经济缓慢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③日本社会矛盾尖锐

④黑船事件,日本锁国局面被打破陷入半殖民地危机

⑤列强入侵,社会危机加强,同时刺激资本主义发展,西南诸藩改革 ⑥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明治政府成立

七、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1、政治方面:废除旧体制

①废藩置县,中央派官员直接进行,割据局面被打破,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建立 ②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皇族、华族、士族、平民),建立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的社会体制

2、经济方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①改革币制——有利于经济秩序的稳定

②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允许土地买卖 作用: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③实行地税改革——农村的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政府财政收入提高 ④核心: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

步骤:1)从西方国家大力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样板”企业

2)建设近代交通通信事业,为工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3)政府扶植私人资本的发展,无偿或优价转让国营企业给大资本家,鼓励他们发展

特点:1)政府主导下的工业化

2)得到政府扶持的大资本家控制了日本大部分近代工业 3、思想文化方面:学习西方,倡导“文明开化” ①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

②按照欧美模式,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1)成立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

2)建立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体制,其中小学为义务教育 3)教学内容增加自然科学知识

4)向学生灌输忠君的思想,封建色彩身份浓厚 ③生活习俗上,大力推进西化 4、军事方面:建立新军队

①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 ②购买先进武器,建立军工企业 ③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

特点:接受武士道教育,效忠天皇,只向天皇负责 5、颁布《日本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lp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