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阳光启学标准模拟信息卷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更新时间:2024-04-24 23: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8届高三阳光启学标准模拟信息卷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实现了全覆盖,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这一目标是非常了不起的。可是有一个问题始终未能完全扭转过来,即医药领域逐利的体制机制。这个机制刺激了过度医疗、过度用药,使得医药生产流通体系的既得利益膨胀之势未受遏制,导致医疗费用快速上升,医患矛盾难以缓解。财政投入未能高效率地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和医务人员的正向激励,医改效果与社会期待仍有差距。

我国的医疗卫生制度,由医疗卫生治理体系、筹资体系、医疗服务体系、药品耗材保障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构成,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深化医改就是要通过制度再造和系统重构,从根本上破除逐利创收的旧体制,建立公益性的新体制,以及符合行业特点的医务人员激励机制,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引导群众有序合理就医。

从这个角度看,医改的核心是改革治理体系,要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协调好领导、保障、管理、监督等各方面的责任,整合医疗卫生各个子系统,把我们政治制度的优势发挥出来。这包括对医药卫生制度的整体设计、区域医疗资源的规划、医保资金的有效使用、对公立医院的合理投入,对医务人员的正确激励以及对公立医院运行的监管和药品人才保障,等等。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治理权限分割过大,超过16个部门有相关职能,但缺乏更高层面的统筹。因此,提升医疗卫生领域治理体系的协同性,是医改必须迈过的关口。

实际上,近年来各地医改在这方面的试点实践丰富多彩,也有不少值得推广的经验。如福建三明市的医改,就是充分发挥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通过强化医改领导小组职能,整合医疗、医保和医药的改革为一体,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卫生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部门交叉、职能分散等问题。三明创造了一整套顶层设计、系统改革、综合治理、制度转换、推动实施、巩固完善的综合改革方法,按病种付费仅仅是其中一个动作。三明医改的实践证明,实施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破除逐利创收的旧体制,突出公益性导向,才能让患者、医院、医生受益,让财政和医保可持续,让改革赢得民心。

医疗卫生制度是现代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较小的成本保障人民健康,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体现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深化医改,要精心设计,实施医保、医疗和医药各个子系统的协同改革,既留有制度接口,时间节点也能衔接得上。但更要紧的是,不迷失在局部改革里,以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视角去推动医改,彰显社会公共利益这个最重要的价值。

第页

1

(李玲《医改核心是革新治理体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实现了13亿人口全覆盖,但财政投入低效这个根本问题没有解决。 B. 医改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医药领域逐利的体制机制,在改革的过程中始终未见大的改变。 C. 过度医疗、过度用药,既得利益膨胀,导致医疗费用快速上升,医患矛盾难以缓解。 D. 深化医改,就是要合理配置投入,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引导群众有序合理就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肯定我国医改取得重大成绩的前提下,指出了现行医疗体制存在的弊端。 B. 第二自然段,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心论点再造和重构公益性医疗体制。 C. 第三自然段,提出改革医疗治理体系的切入点,并针对制度、资源等提出改革措施。 D. 作者主要从医疗体制改革、地方医改两个角度展开论述,借此探索医改的新途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我们把政治制度的优势发挥出来,就会对医疗体制的改革起到保障、监督等作用。 B. 只有对我国现行的医疗体制进行改革,才能提升医疗卫生领域治理体系的协同性。 C. 福建三明市充分发挥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通过医改解决了卫生管理体制的问题。 D. 如果不从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视角去推动医改,医疗领域的问题难以彻底解决。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但财政投人低效这个根本问题没有解决”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为“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实现了全覆盖,在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这一目标是非常了不起的。可是有一个问题始终未能完全扭转过来,即医药领域逐利的体制机制”。C项,“过度医疗、过度用药,既得利益膨胀,导致……”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为“这个机制刺激了过度医疗、过度用药,使得医药生产流通体系的既得利益膨胀之势未受遏制,导致医疗费用快速上升,医患矛盾难以缓解”。D项,“就是要合理配置投入,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引导群众有序合理就医”说法错误,原文是“深化医改就是要通过制度再造和系统重构,从根本上破除逐利创收的旧体制,建立公益性的新体制……”。故选B。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D项,“主要从医疗体制改革、地方医改两个角度展开论述”说法错误,作者主要论述医疗体制改革问题,文中谈到的地方医改,是从实践的角

第页

2

度论述医疗体制改革。故选D。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项,“通过医改解决了卫生管理体制的问题”表述不严密,原文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卫生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部门交叉、职能分散等问题”。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包子的香味儿

伍中正

那年高考结束后,我没有在家里等录取通知书,而是去了壮叔包子铺。

王镇是大山脚下一个热闹的小镇。壮叔的包子铺就在王镇上,离我家有二十多里地。每逢集日,镇上更热闹,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赶集。

壮叔包子铺生意很好。一个理由是壮叔的包子做法很有讲究,肉馅菜馅挑料好,蒸出来的味道不一般,很香很香的。另一个理由就是壮叔在镇上经营了30年,人脉资源广。镇里镇外的人认识的多,回头客也多。在王镇,几乎没有不知晓他的。

时间一天天过去,我在壮叔包子铺干了一个月活,也等了一个月,最终没等来我的录取通知书。我就下定决心在壮叔的包子铺里干。壮叔也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干吧!都是些粗活,哪天不干了也行!

第页

3

起初来的时候,几乎是打杂,挑水、劈柴、扫地、关启店门。渐渐地,壮叔就让我揉面、做馅、包卷、蒸包子了。

那年寒假放后的第一天,我在包子铺前看见一个小男孩。那男孩大概八九岁的样子,头发稍微偏长。穿在身上的一件特旧的棉袄上少了两粒扣子,扣得不是很紧。好在那天不是很冷,男孩却很安静地站包子铺前,不跟任何人说话,只是看着蒸笼里冒着热气的包子。看样子,男孩像买包子,又不像买包子。每出一笼热乎乎的包子,男孩的脸色就很快改变一下,变得好看一些。

男孩是早晨9点钟来的,临中午的时候才走。这中间,我没有问男孩要不要买包子,也没有私底下给他包子。

我看着男孩转身离开。男孩走得不是很快,很久了,他转过身,还朝着壮叔包子铺回望,实际上,他是朝着蒸笼里热气腾腾的包子望。

我把男孩站在包子铺前的事跟壮叔说了。壮叔不以为然,还大声地提醒我,像这样的小男孩,要提防着点,他冷不防会从蒸笼里快速拿了包子就跑,你拿他没办法的。

快到年底,包子铺的生意仍是往常一样地好。预定包子的人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腊月二十八,壮叔跟我说,蒸完最后的八笼包子,就不蒸了。我知道,那八笼包子蒸完,就意味着过年了。

那天中午,男孩来了,跟上次不一样,头发剪短,棉袄上的扣子钉上了,仍然很文静地站在那里。从中午来,到下午离开,他足足站了4个钟头。我没有看出那个男孩有拿走包子的迹象。看来,壮叔的眼力出了点问题。

等我跟壮叔卖完包子,那个男孩也回家了。临走,男孩眼里憋着的两串泪终于掉了下来。男孩不是走,几乎是一路跑开的。

我跟壮叔辞别,就回家过年了。过年后,我随打工的人流去了南方的一个城市,一去就是十年。 十年后,我又回到了家,在家里,我看到一档寻亲情类电视节目。帅小伙跟他娘几乎用了十年时间,在他爹打工的工地,在他爹去过的城市寻找已经疯掉的爹,电视里,帅小伙终于找到了爹。节目中,我看到当年的那个男孩长成了帅气的小伙。他给电视机前的观众讲了一个故事。那个故事的题目就叫《包子的香味儿》。

帅小伙说,在我九岁那年,我爹在一家建筑工地上打工,打了一年工,老板跑了,爹一年的工钱一分没有拿到。爹不敢回家,也没有回家。我跟娘过年,没有买一片肉,更没有买其他的年货。快过年的时候,我就跑到王镇的包子铺去闻包子的香味。闻好了闻够了,就回家。好在包子铺的老板很善良,他没有赶我走,让我在他的铺子前闻了一下午的包子味道。

回到家里,我把这种味道告诉娘,过年不用买包子了。娘很满足。我跟娘说,要是爹在城里能闻到包子的香味过年就好了。娘一听,双手抱紧了我,娘的眼泪吧嗒吧嗒地落在我的脸上。

第页

4

帅小伙的故事还没有讲完。我已泪流满面。

过完年,我再去找壮叔。壮叔在铺子里忙活开了。我私藏了一个想法,不管壮叔同意不同意,往后,只要站在包子铺前的男孩女孩,我都会送他们两个包子。我要让他们的舌尖,真正感受包子的香味。

(2017年第7期《小小说选刊》)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壮叔的包子做法讲究,挑料好,味道不一般,他人脉资源广,回头客也多,包子铺生意很好,但是他对穷孩子挺冷淡的。

B. 小说描写站在包子铺前的孩子,看蒸笼里冒着热气的包子以及神情的变化,为下文写其电视里讲述“包子的香味儿”做铺垫。

C. “我”跟壮叔辞别,就回家过年了,年后便去南方打工,一去就是十年,因为“我”对壮叔对待孩子的态度反感,不想见他。

D. “我要让他们的舌尖,真正感受包子的香味儿”,就是让他们吃到香味包子,体会人的善良、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5.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写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 小说以“包子的香味儿”为核心谋篇布局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1)增强真实感,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写故事,讲述“我”的见闻,增强故事、人物的真实感。(2)有助于表达思想情感,突出主题。小说中“我”被帅小伙的故事感动,“我”要行动起来劝壮叔改变对待孩子的淡漠态度,促其乐善好施等,都得到了自然的表达。(3)映衬人物,“我”对孩子的关注,衬出壮叔对孩子的冷漠;“我”的“自立”与“孩子”的孝情,相互映衬。 6. (1)从情节的角度看,“包子的香味儿”将跨越十多年的孩子“闻包子的香味儿”与帅小伙讲述“包子的香味儿”的故事结合在一个人物身上,结构巧妙。(2)从人物角度看,“包子的香味儿”不仅反映了小男孩一家人生活的艰辛,而且表现出他们的克制与坚强。(3)从主题的角度看,“包子的香味儿”蕴含着对社会生活中善良、温情的期待与呼唤。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C项,“因为‘我’对壮叔对待孩子的态度反感,不想见他”说法错误,根据文章的叙述,“我”比较关注孩子,而壮叔却对孩子十分冷淡,二者态度是有差别,但是从文章内容来看,这与“我”去南方打工,确实没有必然联系。故选C。

5.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写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是针对小说叙述人称作用设题。人称的作用题型是针对文章中运用的人或人称变化设置。解答这类题目基本思路

第页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lg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