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及训练

更新时间:2024-07-05 21: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8年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及训练

【直击考点】

1.考试选材将继续以《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16篇文言文为主,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和精华段落,将会继续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2.题量和考点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是考查方式会更加新颖多变,特别是文言词语的解释,考查范围将不仅仅局限于本课,请广大考生在复习备考中注意融会贯通。

3.客观性试题越来越少,而且难度有所增加;主观性试题,特别是一些拓展性的题目,如对比探究、联系现实谈感悟的试题将逐渐增多。

4.此外,久违了的文学常识也在悄悄融入考题,这类题目看似简单,但是也需要同学们平时多关注、多积累、多复习,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技巧提升】

一、判断、划分节奏 1.了解题型特点。

古诗文重在朗读,而朗读就要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所以不少省市的中考语文试卷出现了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题。这种题型涉及文字、词义、语法以及古代文化常识,它综合考查了学生的文言语感,是中考文言文命题的一种常见形式。考查方式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选择题,要求选择朗读停顿的正确或错误项;一种是直接在原句上进行划分。 2.常见的几种划分方法。

(1)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故人具鸡黍。按“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故人/具/鸡黍。也可按“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为:故人/具鸡黍。

(2)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须停顿。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是”在古文中是两个单音节词,不得连读,这句话的节奏应该划分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句首发语词之后要停顿。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是句首发语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4)根据古代文学常识,正确划分节奏。例: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王毅”是姓名,“叔远”是字,姓名和字之间也要停顿,这句话的节奏应划分为: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5)根据语法结构划分节奏。例:先帝不以臣卑鄙。“先帝”是主语,“以”是谓语,“臣卑鄙”是宾语,“不”作“以”的状语,故这句话的节奏可以这样划分:先帝/不/以/臣卑鄙。 (6)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四字骈句,应该两字一顿,应划分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根据文意确定停顿。例: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一个“乐”,用作动词,以??为乐;后一个“乐”,名词,乐趣、快乐。据此,这句话可以这样划分节奏: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二、理解、辨析词义 1.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

古代的词义,有些是直到今天也没有变化的,例如“人”“手”“大”“小”“飞”等;有些则起了变化,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如果依照现代汉语来理解,那就可能闹出笑话。如:“涕”古代指“眼泪”;“臭”古代是“气味”的意思,包括好闻的香味;“江”“河”,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

我们读文言文,不怕陌生的字,而怕熟字。对于陌生的字,我们可以查字典来解决;至于熟字,我们就容易忽略过去,似懂非懂,容易弄错。比如古人所谓“去”,指的是离开某一个地方,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乃记之而去”的“去”意思就是“离开”。 2.依据语境确定实词意思。

要确定词义,必须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文言文中的实词大多有几个义项。如“生”,常见义项有:①草木生长,长出,如“多松,生石罅”(《登泰山记》);②生活、生计,如“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③对读书人的称呼,如“生固幸而遇予乎”(《黄生借书说》)。在文言诗文中,有许多名词一直沿用至今,它们主要出现在成语和书面语中,成为现代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积累一定数量的成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词语。这里以《桃花源记》为例:缘(沿着,顺着)溪行——“缘木求鱼”;落英(花)缤纷 ——成语“落英缤纷”出于此,意为落花繁多。

在确定、解释词义时还要注意实词的活用现象和古字的通假现象。如“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中的“亲”和“远”,本是形容词,但在句中活用为动词,解释时就应用现代汉语中的动词“亲近”“远离”;又如“斗折蛇行”(《小石潭记》)中的“斗”和“蛇”本是名词,在句中显然是表形状的状语,解释时就要表现状语的特点,用“像北斗星一样”“像蛇爬行一样”的形式来表述。通假现象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如“明日徐公来,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孰”,是“熟”的通假字,应从“熟”的义项中找到

相应的解释“仔细”。

要能够根据语言环境确定义项,其基础是实词的积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有150个字左右的积累量,而这150 个实词的积累与对课文内容的识记、熟读是密切相关的,到了一定阶段,还应进行必要的梳理,尤其是可以对初中课文中那些具有生命力的词句作一番梳理,把握它们的解释和用法。只有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了解虚词的含义或作用。

文言虚词的使用十分频繁,但初中课文中涉及的常用虚词并不多,大致有“而”“其”“虽”“为”“焉”“于”“与”“以”“之”等,因此初中阶段只要重点了解部分虚词的含义或作用就可以了。文言虚词可以分两种情况:一是能用相应的现代汉语来解释的,如“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于”与“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于”,就分别解释为“对”“在”;二是不必用现代汉语来解释的,如“夫”“而”等,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而”就不必作具体解释。

文言虚词含义或作用的了解,不必死记硬背,主要还是要有一定的文言阅读量,产生一定的语感,在解释句子的时候,能找到相对应的现代汉语词语,使句子的解释正确、通顺。 三、翻译、疏通句子 1.突破关键词语。

如果把翻译句子比作百米跨栏短跑竞赛,那么关键词语好比一个个跨栏。突破一个个“跨栏”,是关键,是基础。如《公输》中“荆国有余于地”一句,首先要知道“荆国”是指当时的“楚国”;其次要知道“余”是“多”的意思;最后,则是思考文言虚词“于”作何解释,联系上下文,疏通句义,可以解释为“在”。整句的意思可解释为“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多余”。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虽不单独考查,但在翻译句子时起很大的作用。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句子的语气,常常凭虚词表达出来,可见,常用文言虚词的一些用法也应大体了解。 2.注意句式特征。

文言语序和现代语序常常不同,用现代汉语翻译时,要按合乎规范的语言习惯作适当的调整和表述。如“??者??也”“??也”是判断句的标志,翻译时要注意这些标志性词语。《曹刿论战》“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句中,“夫战,勇气也”有一个表示判断语气的“也”。但句中无动词,翻译时应补上,准确的解释应该是“作战,靠的是勇气”。还有,“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常见固定句式”等文言文特殊句式特

征,在多读多看中,要能准确判断和正确理解。 3.掌握翻译步骤。

可以用一个口诀来概括:通读全文,领会大意;斟酌字义,揣摩语气;补、略通变,合情合理;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如无标点,审慎断句;解释完毕,检查仔细。翻译的总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其步骤是先释义,然后串意,最后调整。具体方法有①留:有的不用解释,保留原样,如地名、人名、官名、书名、年号、朝代等。②换:把文言文换成现代汉语,包括把古汉语特有的句式换成现代汉语句式。③增: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在翻译中要补充为相应的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如“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中的“伏(埋伏)”。 另外,将句子中省去的部分补上,数词、名词中间要加量词。④删: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解释时可删去,如果硬解释,句子反而不通了。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只是引起议论的作用。⑤调:解释时,需要对原句的词序作适当的调动,把某些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解释为“你真是太不聪明了”。 四、分析、概括主旨 1.概览全文,整体把握。

首先,一定要有整体阅读意识。在阅读过程中,即使碰到个别词义或句意一时把握不准的情况,也应毫不犹豫地读下去,一遍不行,就来两遍、三遍。在反复的阅读中,原先的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其次,在整体把握了文意,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去思考阅读时产生的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主旨了。 2.筛选文章的关键信息。

首先,是检索性筛选。对一些比较显性的语言材料能够准确地提取信息。如“在《曹刿论战》中‘忠之属也’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可以在“忠之属也”一句的前后,用推断的方法去辨认一下,即可确定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其次,是理解性筛选。例如,“上文通过列数字的方法说明了核舟的______,赞美了雕刻者技艺精湛”。如果仅仅理解为为了说明核舟的“小”,那只是浅层的理解。其实,作者意在强调小小核舟上竟然有那么多的人物、物件、题字等,从而说明核舟的“精致”程度。 3.读懂作者的情感态度。

有的文言文,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是借助抒情、议论的句式直接表达出来的,带有明显的赞颂或批评、肯定或否定,从文章的关键语句中就能找到。有的文言文,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通过对人、事、物、景的描述(说明、议论)中显现出来的,其观点和态度比较隐蔽,又

分散在各部分之中,这就需要在领悟、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去综合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注意从选文的开头句、中心句、结尾句入手,把作者对原文中的人、事、物的评价或事理的分析的句子找出来,以此为突破口,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文言文翻译顺口溜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谨慎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整齐。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重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三年真题】

2016年中考

一、【2016年中考江苏常州卷】阅读甲、乙两段文言。(共13分) 【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①,岳阳楼峙于江湖交会之间,朝朝暮暮,以穷其吞吐之幻态,此其所以奇也。楼之前为君山,如一雀尾香炉,排拆水面,林木历历可数。故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如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白溪练上②。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③,泫然不能自已也④。

昔滕子京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然其束发登朝⑤,入为名臣,出为名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己,不久报政最矣⑥,有何可哭?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l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