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教育改革与发展

更新时间:2023-10-19 15:0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十三章教育改革与发展

[内容摘要]

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过程中源于社会政治及经济需求的宏观变革,教育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创新成为教育进步的不竭动力。

20世纪是教育改革的世纪,教育改革的浪潮此起彼伏。本章回顾了20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程,20世纪前叶的教育面临着满足工业化和民主化的要求,经历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变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临着科技进步的挑战,世界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则是一场涉及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改革。

教育改革使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水平跃升,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受教育人数大幅度增加,教育体制和结构灵活多样。本章从教育制度出发,对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进行了描述和比较,尤其突出了我国当前的教育发展水平。

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体现出四个相关的特征:一是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二是从科学主义、经济主义到推崇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三是从国家主义教育到国际化教育;四是从阶段性教育到终身教育。

展望21世纪的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大致表现为:全民教育正从观念走向行动;教育民主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全球化和教育个性化。

[学习目标]

1.理解教育改革的意义,把握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2.分析20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阶段背景和特征。

3.掌握教育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明确我国在世界教育发展中的地位 4.了解世界教育思潮宏观演变的相关特征及其背景与影响。 5.分析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提出政府、学校、教师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教育改革教育发展发展水平教育思潮发展趋势

现代社会是一个不断变革和追求进步的社会,现代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中运行,改革必然成为它的存在方式。教育改革就是要把教育发展过程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或内容变得更好,以适应客观情况。因此,教育既在改革中发展,又在

发展中改革,同时教育发展又要求相对稳定。

第一节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

20世纪被誉为是教育改革的时代。一百年来,世界各国在追求国力强盛、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的现代化进程中掀起了此起彼伏的教育改革浪潮。从起源于19世纪末期、在20世纪初期达到高潮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新教育运动,到两次世界大战对教育的影响;从战后各国教育的恢复与重建,到60年代以后席卷全球的教育改革浪潮;从80年代世界各国新一轮教育改革运动的兴起,到90年代人们对教育改革运动的反恩和在21世纪对教育的期望,世界教育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过。

一、现代教育的曙光(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现代教育是大工业生产所孕育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工业生产进一步由机械化发展到电气化,世界贸易和城市化进一步发展,要求所有劳动者不但要有读写算的能力,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同时需求大量的中高级技术人才,这就为这一阶段教育的发展和变革规定了方向。20世纪前叶,教育改革的主题正是教育怎样满足工业化和民主化的要求。处于这一转型时期,传统教育的矛盾与弊端亟待克服,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开始崭露头角, (一)欧美教育革新运动

欧美教育革新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欧一些国家和美国兴起的旨在改造传统教育,使之适应观代社会变化的教育革新运动。西欧的教育革新运动被称为“新教育运动”,比利时的德可乐利(D. Decroty,1871—1932)和意大利的蒙台梭利(M.Montessori,1870—1952)等人创办了一些新学校,旨在于于破传统的形式主义教育的桎梏,提出了以“生活教育”、“尊重个性”、“自发学习”、“社会性”教育为主导的教育纲领。蒙台梭利的教育活动对世界幼儿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教育革新运动则被称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受儿童研究运动、欧洲新教育运动及美国本土进步主义社会政治思潮的影响,美国教育家纷纷开展革新教育的实验。如帕克赫斯特(Helen Parkhurst,lUUl—1973)的道尔顿制,华虚朋(C.W.Washbume,1889—1968)的文纳特卡制(Winnetka Plan)以及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Project Method)等。

欧美教育革新运动反对过分灌输知识、反对传统的学校课程、反对固定不变的学校生活和呆板的组织形式、反对学校在精神上对学生的压抑,其意义在于它逐步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改变了人们原有的对儿童、知识、教学、课程等的认识,相应地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念,影响了这一时期整个世界教育的发展。

(二)现代教育的倡导者——杜威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反映了教育要适应社会工业化、民主化和科学发展等新变化的要求。同时,杜威主张教育应积极参与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负担起改造社会的重任。

针对传统教育使学校教育同儿童现实生活经验相割裂的问题,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针对学校与生活隔离的问题,杜威提出“学校即社会”,强调学校应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使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相互连接、相互影响。针对传统教育惯用的儿童“静听”的学习方式,杜威提出“从做中学”,主张教学从儿童的经验和生活出发,让儿童主动地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

杜威的教育理论旨在解决教育与社会生活脱离、教育与儿童生活脱离、理论与实践脱离这三种弊端,其教育理论洋溢着现代精神,对20世纪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期的各国教育改革

为适应工业化的需求,这一时期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发展和改革呈现出几个主要的变化。

第一,延长普及教育年限。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各国进一步延长了普及教育的年限,推动了教育民主化的发展。英国的普及教育年限到1918年延长到9年(5~14岁)。美国多数州在20世纪前半期已把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先后延长至9年或9年以上。

第二,发展初等教育。各国工业革命对初等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学校数量增多,布局更加合理,教学内容更加丰富。除读、写、算课程外,大量增加自然科学的教学,自然常识、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等被列入正式课程。

第三,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由于工业化的需求,各国通过了在普及初等教育后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法令。1919年,德法两国通过法令,要求对受完义务教育

后至18岁的青少年实施义务职业教育。

第四,改革中等教育。为使中等教育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各国积极改革中等教育的课程,加强自然学科、实用学科,注重使传统学科和现代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生物学、天文学、气象学、自然地理等已作为独立学科出现在美国中学的课表中。

虽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背景、意识形态、经济水平、文化特征不同,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近代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主题。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序幕是在19世纪下半叶拉开的,以科举取土为核心的封建教育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冲击。中国教育近代化在对传统教育的改造与扬弃、对西方教育经验的吸收与接纳中艰难地推进。以科举制度为核心,以私塾、官学和书院为基本形式的传统封建教育体制分崩离析,代之而起的近代新学制的改革在实践中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扩大了接受近代新式教育的对象。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反映西方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许多仁人志土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教育救国的思潮经久不衰,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平民教育、乡村教育、生活教育等思潮和运动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二、“二战”后的教育大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70年代)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次改革的主要推动力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二战”后,世界各国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发展本国的经济和技术上,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的现代化,从而形成了对技术工人特别是对高技术工作者的更大需求,强烈刺激了教育的发展。以美苏为代表的两大阵营的国际竞争也成为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动力。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加剧了各国通过教育开展国力的竞争,成为世界教育改革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一)教育投资大幅度增加,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二战”后,各国都把恢复经济并取得经济的迅速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发展的要求最深刻地影响着教育,教育也被看成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富有潜力的因素。“教育先行”被许多国家作为重要的战略推行。而且,当时出现的人力资本理论把教育视为一种教育投资活动,指出教育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生产力功能,并在理论上确认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意义。这一理论很快被西方各

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接受,成为他们扩张教育、加速国民经济增长政策的理论基础。

各国政府大幅度增加教育投资,以美国和日本为例。美国1958年颁布的《国防教育法》规定,从1959年到1962年,联邦政府每年拨款八亿多美元援助各级学校教育。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既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又是日本教育投资大幅度增加并高于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的转折时期。日本政府和经济界极为重视教育投资,把其当作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重大问题。1975年,日本教育经费居发达国家第二位,其教育发展速度和水平仅次于美国。

教育投资的增加带来了教育规模的扩大和速度的增长,最主要的表现是在校学生人数激增。据统计,美国70年代初,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已达99%。(u 1975年,日本不仅完全普及了中小学义务教育,而且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92%的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1960—1970年,世界平均小学入学率由72.0%上升至83.7%,中学入学率由21.3%上升至33.3%,大学入学率由4.4%上升至7.1%。③发达国家基本上普及了中等教育,少数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走向大众化。 (二)教学内容科学化,教学手段现代化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重在改革教学内容中的陈旧部分,增加大量的科学知识,同时还特别注重天才教育及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的扩充,以应对经济发展和高科技竞争的紧急需要,尤以美国的改革为代表。美国实施《国防教育法》的目的是“加强国防并鼓励和援助教育方案的扩充和改进,以满足国家的迫切需要”。在《国防教育法》的影响下,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美国教育的改革由生活适应教育转向重视自然科学、数学和外语教学,中小学教育得到较快的发展。50年代末,美国出现了课程改革运动,旨在全国范围内重新形成整个课程内容。根据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对中小学课程进行改革,并编制了新教材。与此同时,欧洲主要国家和日本也进行了相应的课程改革,其核心都在于充实基础学科、提高科学技术教育,反映出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教学手段的变革,收音机、录音机、电视、电影、幻灯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始在工业化国家的各级学校运用。借助科学技术成果进行的正规学校之外的各种业余教育,特别是远距离的开放大学也发展起来。 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世界性教育改革运动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产生了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kw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