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及内容

更新时间:2023-12-08 16:5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及内容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1】为什么说心理学史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答:人的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概念〗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脑功能不健全的孩子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的心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是在大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的。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各种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现实事物反映的不同形式;客观环境不同人就产生不同的心理。

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它不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于现实。 (二)心理学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概念〗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广义的学前期,指人从出生到进入小学之前(0~6岁)这段时期。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一)个体心理的发生

各种心理活动都在学前阶段开始发生。儿童出生时只有最简单的感知活动,难以与生理活动区分;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包括知觉、记忆、表象和想象、思维和 言语、情感和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出生后的早期阶段产生。因此,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存在个体差异,但其过程都是从简单、具体、被动、零乱,朝着较复杂、抽象、主动和成体系的方向发展,其发展趋势和顺序大致相同; 2.相同年龄儿童的心理,一般具有大致相似的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受遗传、教育、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规律的。

这一切说明,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这些规律包括:

(1)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本身的规律;(2)制约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作用的规律。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2】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答: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表现为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每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发展又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具体规律。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 1.发展心理学

【3】学前儿童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有何关系?

答:发展心理学又称年龄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个体从出生到衰老整个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又可分为儿童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它更多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 熟时期心理的发展,即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主要是儿童心理的发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各阶段也可以分别独立成为一些学科,如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 心理学等。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除研究个体心理发展外,还研究人类心理种系发展,即从动物进化到人类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又可分为动物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民族心理学主要研究原始人类的心理。

学前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而且是内容最充实的分支。 2.普通心理学

【4】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有何关系?答:普通心理学研究正常的、成熟了的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儿童的心理活动,服从人类心理活动最一般的 规律。学前心理学应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应以普通心理学知识为基础。学前心理学,不仅利用普通心理学的知识,反过来,其研究资料和成 果,又可以丰富和促进普通心理学的研究。

3.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研究学前儿童教育的规律。学前儿童是在成人教育下成长的,他们的心理发展,离不开教育。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必须了解学前教育学。同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又可以且应该为学前教育学提供理论和实际资料的依据。 4.儿童解剖生理学

它研究儿童身体结构和机能的发育。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必须了解儿童生长发育和成熟的规律。心理是脑的机能。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更是需要以儿童神经系统和高级神经活动发展的知识为依据。 5.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揭示自然、社会、思维现象的最普通的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离不开一定哲学思想的指导。科学的学前儿童心理学,应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同时,学前儿童心理学又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依据。

一、注意的概念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执行和集中,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动的积极的状态。〖概念〗 特点:1.指向性:指在某一时刻人的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个对象而离开了另外一些对象,能使人有选择地反映事物,从而获得清晰印象。2.集中性:指同一时 间内各种有关心理活动聚集在其所选择的对象上;或这些心理活动深入于该对象的程度,即心理活动在一定方向上的强度和紧张度。

【论述】二、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使儿童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做出选择性反映并接受更多信息。

2.维持功能,使儿童心理活动对所选择的对象保持一种比较紧张、持续的状态,从而维持儿童的游戏、学习等活动顺利进行。3.调节功能,使儿童能够发觉环境变化,调整行为,为应付外来刺激作相应准备,从而能更好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 (二)注意与心理过程

1.注意与知觉的发展。凡是注意的对象,人们对该对象的知觉就最完全、清晰、突出;注意是感知的先决条件;注意是研究幼小婴儿感知发展的指标。

2.注意与记忆的发展。注意使感知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系统。注意发展水平低的儿童,记忆发展水平也低。

3.注意与坚持性的发展。注意能加强行动力量和坚持性。幼儿只有在集中注意时,才能坚持某一行动。注意力差的学生,不但智力发展受到影响,甚至影响到纪律、交际,形成道德不良。

4.注意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注意是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是学习的先决条件,注意的范围、稳定性、分配、转移等品质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学习的效果。 儿童注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活动本身性质的变化、注意对象的变化。 【1】简述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

答:一、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

1.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原始的定向反射是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应,也是儿童最早出现的最初级的注意。最初的定向性注意,主要由外物特点引起,即无意注意的最初形式。本能的定向性注意随年龄增长占据的地位日益缩小,但不会消失。

2.选择性注意的发生发展。选择性注意,指儿童倾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选择性注意在新生儿时已出 现,其发展表现在两方面:(1)性质的变化,由取决于刺激物的物理特性转向刺激物对儿童的意义;(2)对象的变化,即范围的扩大和对象的复杂化。

【2】二、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1.无意注意,指无预定目的,不需意志的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无意注意与生俱来,但也有发展过程,表现在注意的性质和对象不断变化;稳定性增长,对象范围扩大。

2.有意注意,指有目的、有意识支配的、主动的注意,2岁以后开媾萌芽,幼儿期开始发展。有意注意的发展,使儿童注意发生变化,心理能动性增强。 一、新生儿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最初形态定向性注意出现。定向反射性注意在新生儿瓣出现,婴儿期较明显,成人也可观察到,这是本能的无条件反射,也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态。

2.选择性注意的萌芽,视觉偏爱法研究表明选择性注意在新生儿期已经萌芽。视觉搜索运动轨迹的实验,也证明了新生儿选择性注意的萌芽。 二、1岁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注意选择性的发展上,其基本特征是:

1.注意的选择性带有规律性的倾向,这些倾向主要表现在视觉方面,也称视觉偏好。 2.注意的选择性的变化发展过程,从注意局部轮廓到较全面的轮廓;从注意形体外周到注意形体的内部成分。

3.经验在注意活动中开始起作用。 三、1~3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

1.注意的发展和“客体永久性”认识密不可分;客体永久性:即能够找到不在眼前的物体,确信在眼前消失了的东西仍然存在。在这之前,物体在儿童眼前消失,他就不再找,似乎物体已经不存在。是儿童处于智慧的萌芽阶段的标志。

2.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表象的影响;3.注意的发展开始受言语的支配;4.注意的时间延长,注意的事物增加。

四、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一)无意注意占优势,其发展表现为:

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2.与兴趣和需要关系密切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二)有意注意初步形成,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依赖成人的组织和引导,有如下表现特点:

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要求下发展的;

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4.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活动中实现的。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属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联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等。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食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它反映刺激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简答】二、感觉和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

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占优势; 4.幼儿的记忆、情绪和意志也受感知觉的影响。 三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感觉与生俱有,出生后不久,知觉就在感觉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对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很低。

【简答】四、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出生后第一年,婴儿认识事物依靠知觉的恒常性,2岁后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水平逐渐提高;3岁多常按照某个事物的明显特征来辨认物体;4岁随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性逐渐向思维的概括性过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ku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