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翰林大学士解缙流寓南疆纪实

更新时间:2024-06-16 23:1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明代翰林大学士解缙流寓南疆纪实

“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对于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知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你们看,像不像?”这段文字引自毛泽东批判主观主义学风的宏文《改造我们的学习》,该文原载于1942年3月27日的延安《解放日报》,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由于引用了古代对子而尤显形象生动,令人过目不忘。

文中的古代对子,传说出自明代翰林大学士解缙的手笔。解缙,史称“风流才子”,但老百姓更喜欢称其为“对子大王”。民间还有许多“出身贫寒”的解缙,以对子彰显急智之才的传说。如“神童解缙智斗曹尚书”这一段中,曹尚书出上联“小犬无知嫌路窄”,解缙对“大鹏展翅恨天低”;曹尚书出上联“出水蛤蟆穿绿袄”,解缙对“落汤螃蟹着红袍”;曹尚书出上联“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解缙对“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等,均是男女老少耳熟能详的名对。这些闪烁着民间智慧之光的传说口口相传至今,惜乎并非史实。而清代历任广西巡抚、两江总督的梁章钜,在其编撰的《归田琐记》“卷三·陈实百问策”中,倒是转载了一段解缙善用对子的史实:“陈实……登林环榜进士,负才不相下,疏言取状元不公……(明)成祖命解缙发策,以?七十二贤,贤贤何德;二十八将,将将何功?为问……悉对无遗……事载《闽书》,实策载《福建通志》,实杰构也。”此事发生于永乐四年(1406年),尽管这一次解缙不是应对方而是出题方,但脱口而出如此暗含玄机的对子以作为殿试题目,让状元林环、进士陈实来各做一篇“政论文”,亦可见解缙才智之一斑——看来民间传说其实也有所本啊!

梁章钜作为任职广西的一代楹联大家,为什么对解缙善用对子一事津津乐道?恐怕和解缙曾被谪降广西不无关系。解缙很喜欢这里的青山绿水、风土人情,留下了很多诗文;广西的老百姓也很喜欢这位大名鼎鼎的翰林大学士,在民间传说里为解缙立下了口碑。 1、六岁能诗 十九登第

解缙,字大绅,又字缙绅,号春雨,又号喜易,洪武二年(1369年)十一月初七生于吉水鉴湖(今江西吉安市吉水县文峰镇)。解家乃当地的官宦世家、书香门第,绝没有民间传说中那么寒酸。受家风影响,解缙接受启蒙教育较早,学习成绩也让父母十分满意,据说“七岁能著文,赋诗有老成语”。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礼部郎中都穆的《南濠诗话》更夸张,称解缙刚刚学会说话就已“应声成文”,令大人都吓一跳。该书写道:“解学士缙,自幼能言即颖敏绝人,郡守令至其家,或抱置膝上,应声成文,皆错愕惊叹。尝闻学士六岁时,其族祖戏之曰:?小儿何所爱??即应声作诗四绝……其三云:?圣人有《六经》,天地有日月。日月万古明,《六经》终不灭。?其四云:?小儿何所爱?夜梦笔生花。花根在何处?丹府是吾家。?”简直聪明得不像话!解缙毕竟狂生,长大后被人提及童年往事也毫不谦虚地承认“确有此事”,还不无得意地补充说明:“予未能言时,颇知人教指。梦五色笔,笔有花如菡萏者。当五六岁来,遂盛有作。然未甚能书,往往忘不复记。”解缙和他的乡里都在吹牛吗?倒也

不尽然。清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张廷玉等主持纂修的《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五·解缙”记载:“缙幼颖敏。”这小孩,聪明到惊动史官的地步,可见民间盛传的“神童”一说不假。

洪武二十年(1387年),解缙在江西乡试中名列解元,次年在全国会试中登第进士,选为中书省庶吉士,常在明太祖朱元璋身边跑前跑后。这样勤快、多才又善解人意的小伙子,自然颇得朱元璋信赖。朱元璋一时高兴,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这个老朱狡猾啊,居然以这么肉麻的话来考验解缙,鼓励这个刚出社会的小伙子多开动脑筋,多出创意,多提建议。血气方刚的解缙信以为真,“即日上封事万言”,还再接再厉,又上疏《太平十策》(后收入明兵科给事中陈子龙等选辑的《皇明经世文编》“卷十一·解学士文集”),大谈治理天下之道。说到这里,许多机关单位里的“老油条”已经猜到解缙的下场了:叫你提你就提了?对上级领导的业绩说三道四还能有好果子吃?解缙啊解缙,你还神童呢!怎么傻到这种程度! 2、上疏万言 回家种田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五·解缙”记载了解缙的这篇“万言书”,什么“国初至今将二十载,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什么“官妓、淫祀、冗官、威刑”,以及“近年以来,台纲不肃”等等,几乎全盘否定了朱元璋的丰功伟绩,直指朱家暴政独裁、滥杀无辜,简直“反动透顶”。动不动就搞文字狱诛人九族的朱元璋当然知道这是真话,真话能好听吗?但朱元璋这次居然没发火,反而夸解缙“您太有才了”(帝称其才),说不定还和解缙亲切握手,“代表明政府感谢你说了大实话”呢!之后,解缙还被提升为御史,看吧,我老朱多重视知识分子,多爱护青年才俊啊!但其实解缙已不再应诏到驾前了,“万言书”也没被采纳。接着,《明史》如是说:“时近臣父皆得入觐。缙父开至,帝谓曰:?大器晚成,若以而子归,益令进学,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朱元璋太幽默了,什么叫“大器晚成”?六岁就能诗文那叫早熟才对吧!不管怎么说,朱元璋横竖是要撇开解缙了,请解缙的老爸解开把这个孝子领回老家去,慢慢调教吧,当官?他还嫩了点!十年以后再说吧!

热血青年解缙就这样从京官变成了平民,老老实实地跟着八旬老父回到江西老家,规规矩矩地读书、著述,间或锄草植花,享受田园之乐。受此贬谪,你以为解缙就能从中吸取教训,从此驯服了?没有!解缙一直保持着爱说真话这个“缺点”,使得他的宦途坎坷不断。话又说回来,解缙倒能借此机会远离官场,静下心来研究学问,也不是坏事,“《元史》舛误,承命改修;及踵成《宋书》,删定《礼经》”,过得挺充实。不料十年之期未到,朱元璋就已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十日亥时驾崩,继位的是朱允炆(建文帝)。解缙闻讯入京,不料被指违背“十年再来”的圣旨,更犯下“母丧未葬,父年九十,不当舍以行”的人伦大罪,立即被贬谪到河州卫(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做个被呼来唤去的小吏。解缙的好友董伦已做到礼部侍郎,而且颇得建文帝宠信,便进言极力举荐解缙。建文帝便下谕召解缙还京,暂时安置在翰林院任待诏。民间有九品芝麻官一说,待诏仅为从九品,比所谓九品芝麻官的正九品还低半级!这还是建文帝碍于董伦的面子才赏赐的!解缙知道自己在建文一朝没戏了,只好坐在翰林院的冷板凳上,规规矩矩地读书、著述,韬光养晦吧。

四年过去了,建文帝被自己的四叔朱棣篡位夺权,死于非命。满身杀气的朱棣毫不客气地登上金銮殿,是为明成祖。朱棣大肆屠杀建文一朝的高干,令天下文人为之切齿又胆寒,只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几乎被世人遗忘的解缙。朱棣诛灭宁死也不肯起草《登极诏》的文学博士(这是高干的职名,不是学位)方孝孺十族,正在为找不到写文章的好手发愁,解缙站出来了:“让我试试?”这一试不要紧,竟试出了一个文动星斗的一代文豪!朱棣对解缙所拟《登极诏》龙颜大悦,立即赐封解缙为翰林侍读(六品)。为这事,从古到今不知道多少文人雅士痛斥解缙不厚道,“为什么不学建文一朝的其他高干自尽殉国”?骂解缙的人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痛,你想啊,建文帝以前是怎么对待解缙的?从九品!打发叫花子哪?我解缙干吗要忠于你这个瞎了眼的皇帝?货卖识家,懂吗!要说殉国啊,您先请吧!

两个月后,朱棣又命解缙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组建内阁,行宰相之职权,主持朝政,内阁制也由此确立。解缙被升为侍读学士(从五品),奉命总裁《明太祖实录》及《古今列女传》。永乐二年(1404年),解缙又被升为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正五品),并受命为太子(朱高炽)侍读。朱棣和解缙的关系很好,“朝夕左右”。明万历年间南京刑部主事蒋一葵的杂家类私人笔记《尧山堂外纪》“卷八十一·国朝·解缙”,还宣称解缙曾调戏朱棣的女儿,朱棣居然无所谓:“解学士访某驸马不值,公主闻其名,欲观之,隔帘使人留茶,解索笔题曰:“锦衣公子未还家,红粉佳人叫赐茶。内院深沉人不见,隔帘闲却一团花。”公主怒其谑己,遂奏闻,太宗(明成祖)曰:“此风流学士,见他做甚。”这是野史,还是看正史——《明史》吧,这个风流学士其实“成绩还是主要的”,朱棣不但嘉其勤慎,还表示“愿共勉”。一个皇帝和你掏心窝地“共勉”,你还有什么话说?赶紧谢主隆恩,下去更玩命地干活吧! 3、编修大典 无忌进言

到这里,不得不说《永乐大典》了。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朱棣命解缙、王景、邹辑等人仿照《韵府群玉》《回溪史韵》体例纂修一部全新的大型百科全书,次年十一月,书成,朱棣赐名《文献大成》。不过,该书由于编修时间过于仓促,朱棣越看越不舒服,于永乐三年(1405年)再命解缙担任总裁,增派姚广孝、刘季篪担任总监、副总裁,在文渊阁重修该书,参与编集、抄录、修订的官员前后多达三千余人。编纂时,采用宫中文渊阁所藏宋元两朝御府藏书作为基本资料,同时又派人分赴各地采购图书,集中了经、史、子、集、释藏、道经、北剧、南戏、平话等各类古今图书达七八千种,依照《洪武正韵》韵目,按韵分列单字,再从群书中汇辑和这一单字有关的各项资料,一字不易地照原书整部、整篇、整段地编入,因之有许多古籍由于该书的辑录而得以保存流传。该书至永乐五年(1407年)十一月才全部编竣缮写完成,改名《永乐大典》,共两万两千八百七十七卷,分载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全书约四亿字。《永乐大典》功在当(明)代,利在千秋,堪称国之瑰宝,可惜书成之日,身为总裁的解缙却早已远离京师,被贬广西。这是为什么呢?还是和解缙爱提意见有关。

由于帝位是抢来的,心虚(不是虚心)的朱棣要营造重视知识分子的帝王气势来证明自己是天下百姓最明智的选择,刚开始时还是听得进意见的。解缙等内阁大臣“从容献纳”,朱棣则“虚己以听”。解缙以为遇到明主了,放开胆子提意见,放开手脚振朝纲,结果不但“帝

怒”,还得罪了众多同僚。朱棣让解缙点评朝中大臣,解缙在奏折中,说这个“不知顾义”,说那个“颇短于才”,或“虽才不端”,或“刻于用法”,或“戆直而苛”,没几个看得上眼的。朱棣一看,我宠信的大臣在你笔下都成什么了!当然也不高兴。《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五·解缙”记载:“缙少登朝,才高,任事直前,表里洞达。引拔士类,有一善称之不容口。然好臧否,无顾忌,廷臣多害其宠。”永乐四年(1406年)七月,朱棣要发兵讨伐安南,解缙力谏“不可”,朱棣不听,而后明军取得了重大胜利,朱棣开始怀疑解缙的政治眼光和治理朝政的能力了。 4、离京赴桂 飞鸟投林

更要命的是,解缙极力维护朱高炽摇摆不定的太子地位,让权势、军功皆占优势,急于夺嫡的汉王朱高煦火冒三丈。眼看朱高煦的封赐已高于朱高炽,解缙上奏称,封赐有违礼秩,不行啊,再这样下去将会引发更大的争端!朱棣大怒:解缙你就不能管管自己的嘴巴,我的家事,你来掺和什么!这不是挑拨皇室的父子关系嘛!“谓其离间骨肉,恩礼浸衰”,解缙失宠了。朱高煦接着来个火上浇油,举报解缙到处宣传“淇国公邱福建议改立太子”,泄露了宫廷机密。朱棣更加震怒,又不好把家事再闹得沸沸扬扬的,就找了一个“解缙出任甲申科廷试主考官时徇私,录取的状元、榜眼、探花以及二甲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全是江西老表”的由头,改任解缙为广西布政司右参议,赶快离京赴任去吧!

清两广总督吴兴祚、广西巡抚郝浴、广西布政使崔维雅、广西按察使黄元骥等纂修的《(康熙)广西通志》“卷二十七·迁客(附流寓)·解缙”,则坚持认为解缙是因为劝谏对安南作战一事被贬谪的:“解缙,永乐间为翰林学士,直(值)文渊阁时,上方用兵交趾,公力言交趾古羁縻国,通正朔,时宾贡而已,得其地不足郡县。上遂踈公,出为广西参议。” 曾有过两次被贬外放经历的解缙,只能又一次收拾满腔豪情与梦想离开。解缙于永乐五年二月初五从南京启程,乘舟赴广西。其时,解缙的外甥彭云路、好友王恭等特地为解缙饯行。王恭字安仲,福建长乐沙堤人,出身贫寒,时任翰林待诏,是与解缙一起编修《永乐大典》的同僚,解缙曾赞美这位比自己年长约二十岁的忘年交“布衣萧然,不慕荣宠,强起决志,若朝阳孤凤”。君子之交淡如水,值此临别之际,王恭题诗一首相赠: 《送解学士之广西参议》

金銮召对暂辞朝,供帐都门折柳条。 芸阁几人同视草,桂林千里独乘轺。 苍梧云尽蛮空远,黄叶风清瘴雨消。 想是丹心常恋阙,晴楼高起见京遥。

解缙在广西的行迹,正史未载,此处主要依照明奉议大夫、尚宝司卿、翰林院侍讲黄谏编集的《解学士文集(十卷本)》中,解缙的一系列有关诗作进行考据。解缙在广西诗兴大

发,进入了一个创作高峰期,黄谏在该文集“序”中赞叹:“先生……往来湘桂、苍梧、海南、思明、龙州、钦化,题咏甚多,此盖得其半耳。昔为兴慨,兹喜过先生故里,与所经行之地,所得之富尤倍于昔,又非有所待乎!”

进入广西全州(今桂林市全州县)后,解缙马上就被这里的奇山异水所吸引,心情大佳,杂乱无章的朝中往事也被抛诸脑后,连连赋诗: 《全州舟中作》

万里西风一棹轻,那堪滩水作波声。 虽然险不如巫峡,不到天池不肯平。 《过全州四首》之一

陶生岩畔草青青,唐介坟前江水声。 两岸鹧鸪啼不尽,画船挝鼓到全城。 《过全州四首》之二

全城三面临湘水,扑地闾阎百姓家。 溪女晚来争渡处,满船荷叶杂荷花。 《过全州四首》之三

清湘书院何年起,共说湘州柳仲塗。 想见臯比弦诵处,云迷山鸟自相呼。 《过全州四首》之四

国朝太守章君复,种得青松夹路长。 夏日行人多驻马,全城一万树甘棠。

诗中字字清新,真是乡情野趣扑面而来!可见解缙此次被贬外放,心境已和前两次完全不一样了。没有悲切,没有惆怅,没有抱怨,解缙不复当年稚嫩,在跌宕起落中变得冷静了。他像一只久困牢笼的鸟儿,被放飞到了一望无际的大森林,找回了暌违多年的自由心境。 1、寄意山水 挥洒才情

解缙此次来到广西赴任,心思根本已不在官场上,所以心情闲适、纪律散漫,一路只顾游山玩水,磨磨蹭蹭不肯轻易到任。游完全州的清湘书院、湘山寺等名胜后,解缙又流连于兴安的灵渠、灵川的百丈山、阳朔的素王庙、临桂的宣圣书院、平乐的铜鼓岭,留下诸多吟咏山水的名篇佳句,《解学士文集(十卷本)》中就收入了《兴安渠》《灵川发舟》《平乐偶成》等诗篇。

俗话有道是“物以类聚”,还有“物伤其类”的说法。解缙在阳朔游玩时,特地去瞻仰了曹邺读书岩,对曹邺这位同样是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晚唐诗人心有戚戚焉。曹邺乃阳朔人氏,幼时曾在读书岩苦读,于唐大中四年(850年)考中进士,历任天平节度使掌书记、太常博士、祠部郎中、吏部郎中、洋州刺史等职,后受排挤而被迫辞官,隐退回乡,过上“扫叶煎茶摘叶书”的生活。曹邺诗作甚多,与刘驾、聂夷中、邵谒、苏拯齐名。曹邺读书岩位于阳朔县城北天鹅山下,岩洞入口高八米、宽十米,旁有城北寺(现已无存),风景秀雅,历代文人到此多有吟诵。解缙亦题诗一首: 《阳朔二首》(之一)

阳朔县中城北寺,人传曹邺旧时居。 年深寺废无僧住,惟有石岩名读书。

尽管这首七言绝句只是随手写来,文辞平淡、意蕴不足,并非解缙笔下佳作,但是当地人却如获至宝,还将此诗镌刻于岩前石壁上。由此,解缙在广西一路游历的题诗,均被当地人宝之,或印书、或刻碑、或制匾、或摩写、或拓印,掀起一股“学士诗歌热潮”。 在桂林府签了个到之后,解缙又乘舟前往梧州府继续旅游。梧州府乃千年古郡,又是明代军政重镇,地居冲要,势所必争。曾于清康熙年间参与《大清一统志》编修的江苏史学家、地理学家顾祖禹,在其历史地理巨著《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八·广西三·梧州府”中记载:“梧州府……周为百粤地。秦属桂林郡……元曰梧州路。明初,改为梧州府,领州一、县九。今因之。府地总百粤,山连五岭,唇齿湖湘,噤喉桂广。汉以交州治广信,控南服之要。会明时,亦设重臣于此,固两粤之襟带。形势所关,古今一辙矣。”解缙到此亦不禁肃然,所写诗篇也是气势雄奇,颇具古风: 《过苍梧峡》

广西下来滩复滩,三百六十长短湾。 潭心绿水缓悠悠,长湾短湾凝不流。 涓涓千尺净见底,隔岸空行鱼曳尾。 忽然路绝山势回,峡石水声如怒雷。

石齿凿凿森鲸牙,龙腾虎跃鸾回车。 我行已过正月半,一夜水声浮汉槎。 龙潜虎伏杳不见,但见满江圆浪花。 浪花飞雪掩万瓦,船下高滩疾如马。 浪船起向空中击,举舵齐桡不容力。 舟师持篙眼如虎,指向石头轻一掷。 直下水痕奔箭急,老稚忧怀行感泣。 齿声剥剥叩神灵,抛纸烧香齐起立。 为言水浅仅容舠,下滩失手争纤毫。 水声怒起两岸迫,撇旋指顾下洪涛。 龙君水伯似相晓,此水不大亦不小。 烧楮沥酒谢神功,好似春游在灵沼。 翻思初下象鼻山,怕问行人多苦烦。 惊心落水昭平驿,虑患防危不渐闲。 忽见苍梧山下日,耳闻莺语自间关。 岂知平地风波恶,何处安流不险艰? 此心常似初来日,三峡沧溟正往还。

解缙游遍了梧州八景——金牛仙渡、鳄池漾月、龙洲砥峙、鹤冈返照、云岭晴岚、桂江春泛、火山夕焰、冰井泉香,但觉心旷神怡,乃诗以记之: 《苍梧八景》

千古苍梧剑气明,白云深锁鹤回程。 孤洲系住龙潜见,双井中分水洁清。 牛粪黄金遗古迹,鱼生丙穴出嘉亭。

鳄鱼已去无消息,皓月清风一舜庭。

解缙对这里的青山绿水充满好奇,所以每到一处就有感而发,下笔如有神,几乎在广西各地均留下了山水诗。现存解诗五百余首,其中在广西创作的就有近五十首,而解缙其实在广西不过待了短短三年多!由此可见,广西山水果有刺激灵感之神效。解缙学识渊博,才高八斗,尤工五言诗,精绝之处有唐代风韵;古体歌行,气势奔放、想象丰富;解缙亦喜七绝,时人称其直追王昌龄。明万历举人、文史大家沈德符在为《解文毅公集(十六卷本)》所作的“序”中赞道:“(解缙)七言古诗,奔放中不同零驾,得李太白遗意;律诗、绝句,具近唐人。”

2、藤县讲学 水月清心

解缙一转身,又“驴行”到了藤县。当地素有好学之风,人才辈出,宋代曾出过连中三元的大才子冯京。解缙乃当时的大文豪,藤州官民慕名已久,闻讯无不又惊又喜。当地官员甚至一大早就在藤县郊外的金鸡驿候着。解缙亦喜当地民风、学风,乃寓居于绣江边、石壁山中的水月岩。水月岩可是个养生净心的好地方,清代知藤县事边其晋、藤县儒学教谕蒙秉仁、训导韦贞元等修纂的《藤县志》“卷四·舆地志·山川”记载:“水月岩,在县南山之麓,旁临曲涧,水光月白时最为清绝。”应当地群众的强烈要求,解缙还开了一个“短期培训班”,讲经授道。《藤县志》“卷十二·名宦·流寓·明·解缙”记载:“解缙……过藤州,爱藤山水,寓水月岩。盘桓旬月,藤人士多就学焉。”藤县的美好记忆,解缙以一首七言律诗述之: 《藤县即事》

绣水东流古郁江,古藤城郭镇南邦。 山云桥渡飞虹并,江月楼空乳燕双。 晴日莺花红绵帐,春风烟树碧油幢。 吹箫唤起蛟龙舞,金鸭焚香倒玉缸。

如今在藤县还流传着解缙与当地文人傅为宗(当地人则称,其名实为傅惟宗)亦师亦友、结伴同游、吟诗作对,甚至“沾花惹草”的故事,还有今人打着“正说历史”的由头创作“解缙新传”等“纪实传记”时,煞有介事地描写解缙、傅为宗友情如何坚固、游历如何有趣云云。但本人考证之下,发现这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且不说解缙传世的《解学士文集(十卷本)》《解文毅公集(十六卷本)》及《春雨杂述》中只字未提傅为宗,也无与傅为宗相和的诗赋,只需查看清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广西巡抚谢启昆主修的《(嘉庆)广西通志》的相关记载就全明白了。

《(嘉庆)广西通志》“卷二百六十四·列传九·梧州一·明·傅为宗”如是说:“傅为宗,字肇本,藤县人,幼英敏好学。解缙……过藤,寓水月岩,为宗从而授业焉。中永乐癸卯举人,授茶陵训导。年二十四即弃职归,逍遥林居,吟咏自适。”永乐癸卯年为永乐二十一年(14

23年),傅为宗在该年中举,就算马上授官,辞职也要到第二年吧?如果傅为宗于永乐二十二年辞职,其时二十四岁;也就是说,解缙于永乐五年三月寓居藤县时,傅为宗才七八岁!在解缙的“短期培训班”里,傅为宗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蒙童,如何能与解缙结伴同游甚至“沾花惹草”?

解缙在藤县还另有一段浪漫传奇呐!据说,泗罗江也因为解缙改名为思罗江!泗罗江发源于容县大容山,经无数山峦、村庄,一路蜿蜒,素有三滩九洲十八弯之称。最后在窦家寨(今藤县石表山风景区道家村)注入绣江。民间传说,解缙与傅为宗乘舟从绣江往南游玩,至窦家土司驻地——窦家寨一带,见这方风景别致,便泊舟上岸。两人眼前突然一亮,只见到泗罗河口正在上行的疍家船上,一疍家美眉眉眼含春,正往两个才子这边张望哩。解缙觉得这女子长得很像自己年轻时未能娶到的曹美眉(莫非是传说中的曹尚书之女?),赶紧与傅为宗回到自家船上,命船家追踪而去。至泗罗江中段的仙女把水口处,终于追上了。傅为宗见老师不好开口,便上了疍家船代其打听。原来,这疍家美眉姓罗,见到解大学士玉树临风,已是芳心可可,只是她早已有婚约。解缙听得傅为宗如此一说,只能仰天长啸,复大叹苍天弄人。辞别疍家船,解缙只得与傅为宗回到窦家寨投宿。既失曹美眉,又失罗美眉,解缙不胜感慨,一夜辗转难眠,次晨憋出一首好诗: 《窦家寨》

窦家寨前朝雨晴,思罗江内水初生。 杨梅果熟春将暮,豆蔻花开鸠乱鸣。

傅为宗一听,不对呀,泗罗江在解缙的嘴里怎么变成“思罗江”了?老师啊,你是过于思念罗美眉而走火入魔啦!但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傅为宗乃堂堂儒家弟子,怎能给老师挑刺?还是闷声发大财吧。于是这首诗一字未改,很快就在藤县流传开了。老百姓也坚决站在傅为宗这一边,认为内阁大学士是皇上身边的人,看来也沾了不少皇气,又学富五车什么的,绝对不会错!要错,也是这条江的自己的名字起错了!泗罗江从此改名思罗江(今为思罗河)。以上风流韵事于史无载,姑妄听之吧。 3、南疆绥靖 上表贺颂

别看解缙游山玩水好不惬意,其实南疆并不平静。

早在洪武元年(1368年),安南即上表称臣入贡。洪武六年(1373年),陈叔明权知安南国事,朝贡不辍。其后,陈日焜为安南国王,陈朝由国相黎季犛掌权,其心怀叵测,窥伺中原,称兵拒命,曲解诡辩史志典籍中明确议定的地界条款,侵占丘温、庆远等五县之地。明政府多次派遣使臣与安南方面商议,但久而不决。朱元璋以元明战争方息,重在安抚,不愿再起干戈,竟置之不理。建文帝下旨削藩那一年(1399年),边事又有变化。黎季犛弑陈日焜,次年灭陈朝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大虞,自己也改名胡一元,与其子胡汉苍共理朝政。胡一元自称是上古虞舜的后裔,遣使奉表到南京,诡称陈氏宗族已绝,胡汉苍为陈明宗之外孙,

因此暂时登基理政。当时建文帝与朱棣正处于“靖难之役”,无暇它顾,对胡一元的请示又是置之不理。朱棣篡位登基后,胡汉苍遣使者上南京朝贺,同时请封。内阁首辅杨士奇等纂修的《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二十五·永乐元年十一月至闰十一月”记载:“丁卯,遣礼部郎中夏止善等賫诏往安南……诏曰:特命尔……为安南国王……作善降祥,厥显有道,事大恤下,往馨乃诚。”

明政府正要松口气,忽然又冒出个安南陈朝王室后裔陈天平,还上南京告御状,在朱棣面前悉数胡一元、胡汉苍篡夺陈朝始末。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要陈天平“治任以行”,命使臣聂聪陪同,并命广西总兵、征南将军韩观派左副将军黄中、右副将军吕毅、大理寺卿薛品等人率官兵五千人护送其回安南归位。行至芹站,安南伏兵突出,劫杀陈天平。朱棣闻报大怒,乃有征讨安南之意,既为陈朝讨个公道,也为自己挣回颜面。解缙当时极力劝谏,招致朱棣呵斥,并从此失宠。朱棣命成国公朱能佩征夷将军印为总兵官,统率大军八十万远征安南,军中将领多是随朱棣起兵“靖难”的功臣宿将。途中,朱能病逝于龙州,右将军张辅临危受命,继续率军南进。明军兵分两路,京畿兵、荆、湖、闽、浙、广西兵由张辅率领,出广西凭祥;另一路明军由蜀兵、建昌、云南、贵州兵组成,在西平侯、征夷副将军沐晟率领下出云南蒙自,两路明军斩关而进。胡氏父子倾安南之兵,号称两百万,依宣江、洮江、沱江、富良江,伐木筑寨布阵。但胡氏父子多行苛政、民心不附,军心亦不稳,在明军强大攻势下,安南军纷纷溃败。十二月,张辅军攻入安南东都。

永乐五年年初,解缙在广西乐山乐水的同时,张辅军正在安南苦战。张辅命降将陈封攻击扼守天险盘滩江的安南大将胡杜及其水师,大败之,尽夺其舟,遂定东潮、谅江诸府州。其他各州县也纷纷纳款于明军,张辅辑吏民,抚降附,分遣降将李彬、陈旭领军继续推进,来归者日以万计。三月,胡氏父子军残部搦战于富良江,张辅率水陆两军迎战,安南兵大多被歼。张辅代上安南军民降表,言陈朝前王无后,乞复郡县。五月,张辅军在当地百姓协助下擒获胡一元、胡汉苍,全部押送南京。安南遂平,俘敌竟达两百余万。《明史》“卷三百二十一·列传第二百九·外国二·安南”记载:“五年正月,大破季犛于木丸江,宣诏访求陈氏子孙。于是耆老千一百二十余人诣军门,言:?陈氏为黎贼杀尽,无可继者。安南本中国地,乞仍入职方,同内郡。?辅等以闻……五月……安南尽平,群臣请如耆老言,设郡县。” 朱棣认为平安南乃得神人相助,沾沾自喜。群臣纷纷上疏大拍马屁,并认为将安南划归明政府版图乃顺理成章之事。朱棣为胜利冲昏头脑,一改初衷,不再寻找所谓陈朝王室子孙,而是琢磨着开疆扩土。六月,朱棣以平安南诏告天下,改安南为交趾(亦作交阯、交址)布政使司,设三司:以都督佥事吕毅掌都司事,黄中副之,前工部侍郎张显宗、福建布政司左参政王平为左、右布政使,前河南按察使阮友彰为按察使,裴伯耆授右参议,又命尚书黄福兼掌布、按二司事。设交州、北江、谅江、三江、建平、新安、建昌、奉化、清化、镇蛮、谅山、新平、演州、乂安、顺化十五府,分辖三十六州,一百八十一县。又设太原、宣化、嘉兴、归化、广威五州,直隶布政司,分辖二十九县。自此,交趾正式成了明政府的一个行政区。

曾进言反对朱棣对安南作战的解缙这时坐不住了。尽管解缙深知朱棣不立陈朝子孙,反而把安南划归明政府版图,肯定引发安南民众不满,后患无穷;但是,自己一带罪之身,人

微言轻,夫复何言?只好违心地上表贺颂,希望能够让朱棣念及旧好。《解学士文集(十卷本)》“卷一·应制·文”中,收入了解缙的《贺平交趾表》这一篇肉麻的“大作”:“圣人得位,寰宇同春,弘敷济众之深仁,克广普天之鸿业,华夷一统,海岳均安。恭惟皇帝陛下德合重华,功高神禹,万里救民于水火,六师致讨于渠魁,肃清岭徼之余,风光复唐尧之旧境,实有同于开天辟地之功,启运肇基之盛也。臣某职守南□(原书缺字),躬逢盛事,同欢情于亿兆,祝圣寿于万年。” 4、小人谗言 外放交趾

解缙如果真的不问政事,安心做一潇洒儒士、风流才子,享受外放的“带薪公休假”,可能让朱棣放心之余,也会产生几分对“超凡脱俗的高儒雅士”的敬意;但《贺平交趾表》这样的马屁大作,朱棣见得多了,心知肚明你不就想讨我欢心、回京做官嘛!俗!搞政治,你还差远了!于是,朱棣将《贺平交趾表》束之高阁,更加轻视解缙。

却说解缙在桂林的广西布政司官邸每天眼巴巴地等着朱棣的“回信”,《贺平交趾表》却是如泥牛入海,希望一天天的越发渺茫了。郁愤之下,解缙喝酒!写诗!练书法!或许,还说了几句牢骚话。这下,就被朝中小人李至刚抓住把柄了。

李至刚,名钢,以字行,松江华亭人。《明史》“卷一百五十一·列传第三十九·李至刚”记载:“至刚为人敏给,能治繁剧,善傅会。首发建都北平议,请禁言事者挟私,成祖从之。既得上心,务为佞谀……初,至刚与解缙交甚厚。帝书大臣姓名十人,命缙疏其人品,言至刚不端。缙谪广西,至刚遂奏其怨望,改谪交阯。”永乐二年时,李至刚是左春坊大学士,解缙则是右春坊大学士,二人作为同事,关系不错。后来因为朱棣请解缙给朝臣作评语时,解缙认为李至刚“诞而附势,虽才不端”(见明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金幼孜撰《北征录》),事后李至刚知晓了这一评语,就和解缙闹翻了。

看到旧仇人落难,李至刚来个落井下石,上奏称:“解缙对皇上的处分有不满情绪啊,被派到广西做官不知感恩,还嫌那儿是穷乡僻壤,离家乡江西太远。这是以言犯上的典型案例啊!”朱棣一声冷笑:“嫌远?没有最远,只有更远!解缙这小子不是喜欢对交趾事务说三道四吗,挺能啊,就派他到交趾玩儿去吧,钦此!”

《明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七十八·永乐六年四月”记载:“乙酉……升户科右给事中陈敬宗为广西按察司佥事,擢黄冈县学教谕罗拱为兵科给事中,改广西布政司右参议解缙、林兴祖俱为交址(趾)布政司右参议。”解缙接旨大惊,广西虽属边远,但毕竟山水秀美、民风淳朴,挺好玩的;交趾乃化外之地,据说尽是毒虫猛兽,这是要我的老命啊!但,皇命难违,38岁的解缙收拾收拾,又拖着沉重的肉身,上路了。 1、诗赠名将 歌吟交趾

解缙从广西布政司调往交趾布政司担任右参议,自然免不了和主持交趾布政司军务的张辅打交道。二人虽是一文一武,却也惺惺相惜,留下不少佳话。

张辅乃将门之后,曾随其父张玉参加“靖难之役”,为朱棣成就帝业立下汗马功劳,而且其妹乃朱棣的妃子,所以张辅还是朱棣的“小舅子”呢。张辅先后四次入交趾平叛,皆大捷,武勇韬略一时无匹,世称良将。朱棣得知交趾方面忌惮张辅的威名,乐得物尽其用,乃令其长期镇守交趾,间或协理广西军务。《明史》“卷一百五十四·列传第四十二·张辅”记载:“张辅,字文弼,河间王玉长子也。燕师起,从父力战,为指挥同知。玉殁东昌,辅嗣职……皆有功……禄千石,予世券。妹为帝妃……辅凡四至交阯,前后建置郡邑及增设驿传递运,规画甚备。交人所畏惟辅。”

永乐六年五月,张辅将上京觐见朱棣,临行前,解缙手书自己的诗作相赠: 《游七星岩诗》之一

早饭行春桂水东,野花榕叶露重重。 七星岩窟髯灯火,百转萦回径路通。 右溜滴涂成物象,古泽深处有蛟龙。 却归为恐衣沾湿,洞口云深日正中。 《游七星岩诗》之二

就日门前春水生,伏波岩下钓船轻。 漓江倒影山如画,榕树交柯翠平城。 村店午时鸡乱叫,游人陌上酒初醒。 殊方异俗同熙皞,欲进讴谣合颂声。 《游七星岩诗》之三

度水穿林访隐君,七星岩畔鹤成群。 犹疑仙李遗未实,几见蟠桃结绛云。 石乳悬崖金烂烂,瀑泉瞪洞雪纷纷。 流莺满树春风啭,共坐高吟把酒闻。 《游七星岩诗》之四

桂水东边度石桥,酒旗村巷见渔樵。

葭祠歌吹迎神女,野庙频繁祀帝尧。 附郭有山皆积石,仙岩无路不通霄。 日长衣乡观民俗,行乐光辉荷圣朝。

(诗后附言:永乐戊子五月十一日为文弼书荐识)

由这一纸本草书,可知解缙书艺已臻成熟自化,笔墨奔放,傲让相缀而意向谨严,为明代狂草中难得的佳作。张辅亦极为珍爱此作,藏之深宅以为传家之宝。这一纸本草书至清代为乾隆帝得之,又变成御府藏品。《游七星岩诗》原作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堪称国宝。 解缙当年此举,或有暗示张辅为他在朱棣面前多美言几句,最好取消对自己的处罚之意吧。可惜,朱棣只管给张辅加官晋爵,甚至为之赋《平安南歌》,却依然对解缙不闻不问。《明史》“卷六·本纪第六·成祖二”记载:“(永乐六年)六月……丁亥,张辅、沐晟还。秋七月癸丑,论平交阯功,进封张辅英国公,沐晟黔国公,王友清远侯,封都督佥事柳升安远伯,余爵赏有差。”

再说解缙在交趾,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艰苦,眼中山川风物与粤海相差无几。这么一来,解缙又转忧为喜,诗兴大发,写下了七言绝句《交趾和友人》《市桥赠友》《市桥会郭千户作(二首)》《交州即事》《交趾还途中赠士谦(三首)》,七言律诗《交趾即事(二首)》《交趾回送安成谢礼献(二首)》等杰作。其中,描述自己眼中新奇事物——铜鼓、红树林、孔雀、长发渔女、台风的这两首诗作最为清丽可人: 《交趾即事(二首)》之一 交趾名藩百雉雄,高骈塔在古城东。 弓刀选士军容肃,铙角操舡节奏同。 粤女艳妆争长发,夷人村皷共鸣铜。 可怜新息犹遗庙,铜树风烟杳蔼中。 《交趾即事(二首)》之二 富良江与海潮通,五月风涛吼玉龙。 飓毋奔雷鱼卷雨,归人争渡马嘶风。 碧天露下舆梁湿,大将舟移岛树红。 卧病思明惊岁晚,驿书先许觐重瞳。

另外,从这些有关交趾的诗作可知,解缙交游广泛,又遇友、又和友、又赠友,其实颇不寂寞。

2、交结土司 传薪南疆

解缙被贬南疆,对他个人来说是祸事,而对于南疆好学之士来说则是福缘到了!从进入广西地界开始,解缙所到之处,官民均纷纷请求他讲学。一方面当然是盛情难却,另一方面解缙其实在广西也无心公务,整天无所事事,给大家讲讲诗、书、礼、乐,也好打发时间嘛!而解缙此举,对广西教育事业带来了深远影响,历代儒家弟子多有赞誉,一些地方的学校的祭坛上甚至出现了解缙像与文昌帝君像为伴的现象!随着解缙被贬交趾,这股学风更是愈演愈烈。

清初广西古文大家、岑溪大儒高熊徵在《思明书院祀解先生记》中,追忆前贤,痛斥小丑(李至刚)之余,对解缙的景仰之情,真的有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先生真奇才也,其学似董江都,其直似汲长孺,其文似贾太傅,其正似韩昌黎,遭际开创之英君,而不得一行其夙志。谪广西,不已,又谪安南,李至刚之奏胡为乎……而交夷沐先生之化,渐染华风,迄今其俗喜购书甚于中土,春秋释奠,称为先师,如朝鲜之有箕子也。非其德盛感深,何以得此乎!”高熊徵甚至认为,思明府(今崇左市宁明县)的儒学教育,就是始于解缙,并号召莘莘学子学习解缙精神,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今思明僻隅,名贤罕至,文教之兴,始于先生……诸生隶业于斯,诚尊崇而效法焉,将见……文可名世,正不阿时”! 高熊徵还津津乐道于解缙在太子泉书院与思明府知府、壮族土司黄广成的一段君子之交:“考太子一泉,旧为土府书院,永乐八年,先生谪交趾参议,尝寓于此,与其郡守黄君广成寻芳咏诗,结欢岁余……今其长老犹能指其所过之处、所题之景,历历言之不置也。”太子泉书院位于明江城(今宁明县明江镇)西门外,创办人即黄广成,后改名明江书院,于清康熙年间移至明江城南门外。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高熊徵将其改建为南坡书院,可惜今已无存。解缙在太子泉所作的诗,却并无书卷气而多有仙气: 《思明州太子泉(三首)》之一 思明江上涩如灰,太子泉甘玉一杯。 见说马跑非异事,渥洼原自产龙媒。 《思明州太子泉(三首)》之二 马跑泉头曙色开,隔溪遥见白云回。 汲泉摇动天边月,天上银河欲下来。 《思明州太子泉(三首)》之三

太子泉头数举杯,镇南营垒尚崔嵬。 当年假道来交趾,此地曾经玉节回。

回到当年的太子泉书院,由于有了解缙的明星效应,吸引了一批有为青年上门求学,人气鼎盛,学风大炽,形势喜人,解缙、黄广成倍感欣慰,乃举杯相庆,赋诗作文,汉壮之间的情谊自是又有提升。

思明府土司黄氏家族,从宋代起实施统治,是历史上壮族黄姓土司中最著名也最为强大的家族。黄广成为黄氏家族中的佼佼者,其父乃洪武元年(1368年)归顺朱元璋的黄忽都。曾参与纂修《明史》的清翰林院检讨朱彝尊,在其抄录于海盐郑氏的明土司案牍文件集《土官底簿》“卷下·广西·思明府知府”中记载:“黄忽都世袭土官……(洪武)二年开设衙门,授思明府知府,故。男黄广平袭,故,无子。次男黄广成署事,二十八年奉圣旨准他袭。”黄广成文武双全,并非只懂守成之人,于边事多有倡议,还多次上京觐见皇帝,可惜未受重用。得遇解缙,自是同病相怜,一见如故。二人交结的佳话,载于《(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三十九·建置略十四·学校七·太平府·宁明州”:“太子泉书院,在明江城西门外。明永乐间,土知府黄广成建。解缙谪交趾,尝于此与广成赋咏结欢。”今人作什么“解缙新传”,拍什么“解缙传奇”,居然对这一段促进民族大团结、推动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史实视而不见,只字不提,却去穿凿附会什么“解缙和傅惟宗联袂游广西”,也是怪事一桩。 3、三地游宦 横州遇旧

解缙在广西、交趾期间还有一好友,就是曾协助他编修《永乐大典》的同事、福建永泰县人氏王偁。王偁,字孟敭,也是自小文名鹊起的神童才子,在修典期间深得解缙器重。清大学士光地之孙广平府知府李清馥编撰的学林传记类史籍《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四十二·简讨王孟敭先生偁”记载:“偁少孤,其母手疏先人之绩与古今豪杰大略教之。从父友吴海学于书,无所不通,弱冠领乡荐……永乐初,以荐授翰林院简(检)讨进讲经筵。修《永乐大典》时,内外儒臣及四方韦布麕集阁下,惟偁学博思深,解缙第偁人品当在苏子瞻之列,其文亦相类,诗则力追汉唐,每拟荐以自代。顾其为人,气节英迈,议论爽发,常有壁立千仞、抗举浮云之志。”不过,王偁在朝中意气风发的时间不长,很快也遭遇和解缙同样的命运——被贬南疆。“名誉虽彰,谤亦随之,寻坐事谪交趾,从总兵张辅幕下。时解缙出为交趾参议,督饟化州,言偁于辅,携以自随”。当朝两大才子都聚到广西“度假”了,可见子承父业的朱棣,对士人的反复摧折已使之生气丧尽。

解缙、王偁在广西、广东、交趾三地东游西逛不说,还穿岩钻洞,颇有“驴友”的冒险精神。明万历年间南京刑部尚书王世贞在《艺苑卮言》“卷六”记载:“解大绅……词笔敏捷,为一时冠,而意气阔疏,又性刚多忤,上闻之,亦弗善也。出参议广西,日与王检讨偁探奇山水自适。”明翰林院修撰焦竑的《玉堂丛语》“卷七·任达”中亦有相同记载,可见两人不务正业到了朝野闻达的地步。也有可能,解缙、王偁等文人表现消极、佯狂废业,是为了让多疑的朱棣放心,不再对贬官穷追不舍、痛下杀手。就算时至今日,这一招也是官场必习之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ks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