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文检课开课前后调查问卷对比分析10

更新时间:2023-03-14 21:46: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校文检课开课前后问卷调查对比分析

图书馆

郭燕平 许亮

摘 要 对大学生信息素质进行评价,充分了解学生在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能力方面的实际水准,

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图书馆用户教育中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提高《科技文献检索》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教育教学效果,推动信息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关键词 科技文献检索 信息素质教育 本科生 问卷调查

0引言

信息和能源、材料一起并称为支撑人类社会进步的三大关键要素,可见其在现代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信息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一起构成高等学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信息素质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完成终身学习、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综合能力,其中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检索技能和信息道德。未来社会,谁掌握的信息多,谁具备有效筛选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谁就可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中赢得市场、赢得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读者的信息需求及信息获取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图书馆传统的纸质资源利用模式让位于大量购买的电子信息资源,让位于互联网上的谷歌和百度。这些都使得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科技文献检索》课原有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读者需求有了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为此,我们在总体把握信息素质教育概念的基础上,在我校建筑学院、经管学院05级本科生中做了开课前后两次信息素质问卷调查。

1、问卷调查题目的设定

信息素质现状研究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比较通用的,基于问卷调查的定量研究方法,以确定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基准线;二是通过掌握学生个体查找信息时的行为,开展多种方法的定性研究。《科技文献检索》是一种通识基础教育,以学生的共性特征为依据,确定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属于通用信息素质状况调研范畴,利用指标评价方法开展定量研究比较适宜。所谓指标评价是根据一定的目标,将这种目标逐级分解为指标,构成指标体系,然后按照指标体系逐项收集有关的原始数据、资料和信息,经过整理和分析,得出评估结果。我们这次设计的问卷采用贴近读者实际的评价指标,从学生对图书馆资源、服务的了解及使用程度等八个方面进行了指标分解,重点调查学生的信息意识及信息检索能力在上课前后的变化情况。调查题目既能反映学生信息素质的基本状况,又易于调查对象的理解与回答。信息素质评价结果具备科学性与真实性,对《科技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选择具有多重指导意义。

2、选择目标人群

在我校,《科技文献检索》课有三种选课方式:一是院级限选课,等同于必修课;二是院级任选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分情况进行选择;三是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由于课程性质不同,总学时、期末考查方式都不一样,再加上学生专业不同,问卷调查的目标人群选择就显得很重要了。一方面要考虑问卷的发放率和回收率,另一方面要考虑文科类学生和理工类学生在信息需求方面的异同。为此,我们以本学期开设限选课的建筑学院、经管学院176名05级本科生为调查对象,一是保证调查对象处在同一环境因素下,并且是同一名教师授课,在研究其课前信息素质水平差异及课后信息检索能力提高程度时,有利于排除许多人为干扰因素;二是本科生作为未来学术研究队伍的主要来源,以他们为调查对象,有利于信息素质教育基准线的确定,为层次性、阶段性教学提供现实依据;三是笔者身为他们的授课教师,能够根据课前调查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选择有针对性的案例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便于进行课前及课后的连贯性对比研究,更好地评价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实际效果,具备可操作性。

3、问卷调查对比统计分析

2008年9月开学初发放问卷154份,回收有效问卷154份。2008年12月17日,课程结束时发放同

一张问卷161份,回收有效问卷161份。此次调查问卷采用现场数据采集的方式,当堂发卷,当堂收回,并严格设定学生选项的唯一性或多选性,指导学生客观选择,不要互相参照,以保证问卷可以真实反映学生的各种信息素质现状及实际需求。 3.1关于信息资源获取路径的对比分析

课前统计结果表明:学生的信息意识比较强,尤其是58.4%的同学通过专业网站查询学科资料。再有就是知识共享意识比较强,同学之间的交流比较普遍,BBS、QQ等都是大学生知识显性化与显性知识内化的有效途径,这两个选项前后比例近似。在利用图书馆资源方面前后比例变化很大,其中“利用图书馆馆藏”和“查询网络数据库”是最突出的。课前调查结果出来后,通过与学生沟通,发现两方面问题:一是图书馆对自有资源的宣传力度不够,尤其是电子资源的使用人数只占10.4%;二是学生们主动学习的意识欠缺,显性需求不明显。根据调查结果,在后来的教学中,我们开展了基于资源的教学活动,重点介绍图书馆购买的各种数据库。课后调查显示有54%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了网络数据库的使用,结果虽不令人满意,但反映出我们的教学重点选择是正确的。关于馆藏实体资源的利用,我们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涉及到了,该项指标由58.4%上升到77.6%,可见宣传和辅导使用图书馆各类资源是非常必要的。利用网络搜索引擎及广播、电视的比例有所下降,说明通过课程学习,同学们已经开始使用一些专业数据库以增加信息检索的专指度。

3.2关于信息检索方法的对比分析

这是一项考察学生信息检索技能的单选题,重点检验学生对信息检索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上一题中有82.5%的同学使用搜索引擎获取各种信息,58.4%的学生经常使用专业网站查询资料,我们预计这个选项应该有不低于60%的人选择“结合使用”或“高级检索”,结果却是不到1%。学生们反映说知道如何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但不知道如何定义自己所使用的检索方法,或者说是不懂得信息检索语言的选择以及检索表达式决定检索结果,学生们在信息检索基本知识的掌握方面是欠缺的。通过课堂理论讲解及学生上机实践,“高级检索”的选项比例由0.7%上升到47.2%,但是与教学目标还有距离,这说明在教学内容重点选择上还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地方。应当增加相应的课时,系统进行理论讲解,再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 3.3关于检索技巧的对比分析

这也是一道单选题,按照很熟练、一般、不熟练三个层次考察学生是否能在短时间内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检索结果集中反映个人主题需求。课前调查结果中有74.1%的学生选择了“一般”,这一方面说明学生们只是掌握了一种信息获取方式,或可以理解为一种从众的检索方法,但对如何提高检索效率(即时间短、用钱少、准确率高)并不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说明网络的海量资源带给学生检索的困惑和困难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们对提高检索技巧方面的知识是渴求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实践环节,并以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个份检索报告(包括检索目的分析、检索项目内容分解、数据库选择、检索策略调整)的方式考查大家。但从后次调查看,能够熟练掌握检索技巧的人数比例仅从20.1%上升到39.1%,仍有60%的学生没有真正掌握方便、快捷的检索技巧。分析原因一是课时少(只有16学时),学生的实践机会不多;再就是在案例的选择上还没有做到针对具体专业,学生兴趣不高;再有由于不是考试课,学生只满足于“Pass”这个结果,对过程不重视,这种教学效果也值得我们深思。 3.4关于获得信息检索帮助途径的分析

这个多选题的目的是从学生的角度检验图书馆的服务是否到位,换句话说就是哪些服务得到了读者认可,哪些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从课前统计结果看,在满足个人信息需求方面,学生们对图书馆的信任程度不是很高,图书馆具备的教育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尽管在第一项问题中,58.4%的学生选择了利用图书馆馆藏,82.5%的学生选择使用搜索引擎,但通过口头调查发现:许多同学除了写课程作业,平时不会就某个研究项目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或使用网络获取信息。更多的时候学生们利用网络不过是聊天、打游戏,或是解决一些很实际的生活问题,在拓宽知识视野、加深专业学习层次方面缺乏主动性,因而表现在信息获取以及知识传递方面是机械的、被动的,或者说是自我封闭的、自我满足的,知识共享的对象也是单一的。尽管我们在课堂上重点强调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拥有一批爱岗敬业的馆员,能够给读者提供全方位的帮助,但仍然还是有58.4%的同学满足于同学、朋友之间的交流,而只有37.3%(课前是27.1%)的学生选择主动向馆员寻求帮助,这说明图书馆的被动服务方式已经对读者缺乏吸引力。 3.5关于最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对比分析

这个题目是要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以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在课前调查中,反映了学生如下需求:(1)希望学习新的检索技能,以便更好地收集信息;(2)希望通过学习信息检索知识,提高个人信息评估能力,即能将所获信息记载并建立个人的管理信息系统,能辨别出所获信息的类别,能逐列举出从所获信息中引证的材料,能独立评估所获信息的正确性,能确定对所获信息是综合运用还是摒弃。针对第一种需求我们进行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讲授,但前后下降的比例很小。尽管我们对学生的第二种需求有深入的了解,但由于国内教材“对检索结果评价”方面的内容很少涉及,我们在这方面的教学也没有经验,致使课前课后调查比例没有明显的下降,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 3.6关于经常使用的数据库的对比分析

考虑到是参与调查的是大四学生,他们对图书馆的熟知程度应该远高于低年级学生,所以我们没有在题目上做过多的注释,想学生们至少应该了解图书馆拥有的一部分电子资源,或是同学之间交流使用过相关数据库,但表中显示只有40.3%的人使用过CNKI,其它数据库均不超过20%选择比例,这个结果让我们汗颜。课上,我们以提高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率为目的,加大了对各种资源的宣传,使得课后调查中各选项的比例有所提高,但与我们理想的比例相去甚远,特别是在西文数据库教学方面还有很大的缺失。 3.7关于经常使用的搜索引擎的对比分析

这道多选题最初的设计想法包含下级选项,即上每个网站查询的内容是什么,上网的目的是什么?考虑到学生在选择这类问题时很难有统一的答案,无法体现共性特征,故没有做进一步的分解。百度、谷歌的高比例选择和新浪、搜狐形成鲜明对比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潜在地反映出学生们上网“只限于自己专业课学习”,或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是“为了全面掌握各类信息”,丰富知识,目的性比较强,这也说明我们在激发读者潜在需求方面存在着服务需求。 3.8关于检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的对比分析

从课前课后分析结果看,除了学生对图书馆资源的不了解人数略有下降之外,其它困难选项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足以证明在我校开设《科技文献检索》课是学生的实际需求,而且必须面向所有院系。此外,外语能力也是学生们普遍认同的一个检索难点,所以应该加强对一些西文专业数据库的讲授及检索实习,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检索技巧,提高外语能力。在对资源了解程度一项的调查中,前后有了些许的比例变化。但由于平时接触和使用全文数据库少,学生们总体上对该类资源缺乏了解,需要我们在课程中加入一些有关文献、信息方面的基本内容,让学生先有理性认识,再通过上机实操,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个人综合运用各种信息资源的能力。

4、存在问题分析

通过对课前课后调查问卷的分析,笔者对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喜忧参半。喜的是: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比较强,信息获取手段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忧的是:大学生对网络搜索引擎以外的信息获取领域——图书馆资源和服务感到陌生,信息检索知识匮乏。通过开设《科技文献检索》课,针对各专业学生开展基于图书馆资源的信息素质教育,对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确实起到一定作用。从教学前后的调查对比情况看,凡是老师讲授过的内容,学生选择比例或提高或降低,凡是课堂教学没有涉及到或是教学实践环节中没有具体操作要求的选项比例前后没有实质性的变化。针对这一特点,我们认识到:作为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文检课是高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可以说是效果最明显,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教育形式。我校也从90年代初开始开设该课程,但至今还只限于部分专业,如经管学院、建筑学院、环能学院。教学内容成单一模式,缺乏层次性、阶梯式、递进式课程体系设置,学生无法实现从基础信息素质到高级专业信息素质的飞跃。同时,教材建设及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是文检课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但我们在这方面缺乏必要的投入。一方面是没有建筑工程专业适用的教材,影响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在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上还缺乏足够的经费和人员支持,没有专属教室用来满足教学实践需要,学生很难有更多的机会课后进行实践,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再有就是文检课虽然已经通过了学校的合格课程评估,但始终没有纳入学校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效果还是处于教学监管的真空地段,教学质量缺乏控制。文检课教师没有像其它专业教师那样得到来自学生的满意度评价,缺乏质量约束,继续教育又常常被忽视,不利用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5、问题解决路径

我校图书馆不仅拥有一批熟悉文献信息源又擅长文献信息加工和检索的馆员,还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与完备的检索体系以及教学实践场所(书库、阅览室)。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和资源优势,在图

书馆与读者之间搭建一个信息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5.1建立信息素质教育专题网站

根据我校专业特点,建立专门的信息素质教育网站,实现与读者的近距离交流;在网站上提供完整的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测试题;利用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开设《科技文献检索》网络课程,采取学分制教学,将网络自学和面对面辅导有机结合在一起,拓宽信息素质教育路径;利用MSN、QQ、虚拟咨询台等实时交流工具开展辅助教学,向学生提供数据库使用指导;开辟“信息素质教育论坛”,在图书馆主页面上设置入口,开展定题交流或自由问答;设置读者信箱,专门解答个体问题。 5.2不间断、分层次开展读者教育活动

根据读者的不同需求及其已经掌握的信息技能, 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不同层次的信息素质教育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应根据读者的需求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形式多样,增加互动内容。例如:结合学生论文写作、科研活动等需要,聘请专家来馆讲座,结合各种案例,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请数据库开发商详细解读各种数据库的检索策略、检索技巧等,开展丰富多样的检索知识竞赛活动,激发读者利用电子资源的积极性。

5.3重点抓好《科技文献检索》课课程建设

我校《科技文献检索》课教学经历了从手工检索到计算机网络检索两个发展阶段,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了符合工科院校学生特点的教育模式。近几年,随着全面素质教育在高校的重点开展,我校本科生接受信息素质教育的人数逐年成上升趋势,需求越来越旺盛。面对需求,从长远看应该开设全校性的公共检索基础课(建议所有学生都选修),围绕图书馆的纸质资源利用,让学生在大一或大二的时候掌握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在高年级时开设专业信息检索课程(限选课),将信息检索结果评价内容渗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帮助学生实现信息检索能力的递进式提高。针对目前的课程设置情况建议:第一,在全校各院、系大三学生中均开设《科技文献检索》课,课时为24学时为宜。可分文、理两个系列,课程性质由各学院根据学生选修课积分情况自己定(建议设为限选课),图书馆负责制定相关教学大纲并选择相应的教材或自编适合我校专业特点的教材;第二,积极开展教研室建设,将文检课教学工作等同于学校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加强师资培训,开展三方评教,激活各种教学积极因素,全面提高我校文检课的教学质量;第三,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和网络中心合作开辟固定实习场所,为学生提供即时的上机辅导;第四,增加与信息素质教育相关的其它课程,提升文检课内容的层次性。如增开知识产权、专利知识等方面的校级选修课,开拓学生视野;在内容选择上着眼于学生未来工作和学习的需要。 5.4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职能

图书馆是提高学生信息素质的极佳实践场所,图书馆有能力、理应成为信息素质教育的生力军。但从调查结果看,在校大学生利用图书馆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还有待提高。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除了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经增多之外,图书馆自身的职能没有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也是重要因素。由于高校图书馆评估还将拥有馆藏数量作为主要指标,一些高校图书馆只注重馆藏数量的增加,忽视了对馆藏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与利用辅导;虽然意识到学生信息素质是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的关键,但仅仅把信息素质教育的责任交予文检课教师,寄希望通过少量教学人员提高所有学生的信息能力,显然是不是现实的。因此,要加强对馆员自身信息素质的培养,让信息素质教育渗透在图书馆的每一个业务环节,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6、结束语

信息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社会终身学习必备的基本技能。实践证明,通过开设文检课、举办各种信息资源培训讲座,不仅使学生增强了信息素质观念,提高了掌握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也有效地提高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陈延寿、张伟丰.大学生信息素质评价因素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08(4),151-153. [2]盛秋艳等.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质状况调查[J].情报探索,2008(3),14-1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kh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