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热不寒

更新时间:2023-09-13 21:57:01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但热不寒

【概念】

但热不寒是指热性病过程中,出现但发热而不恶寒的症状。

发热成因很多,一般分外感发热、内伤发热两类。通常外感发热起病急,热势高;内伤发热起病缓,常见低热。外感热初起,发热恶寒或恶风同时并见,当表邪入裡化热,多表现为但热不寒。《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指出:\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后世皆宗其说,作为外感热病辨证中病邪入裡的标志之一。

【常见证候】

邪热蕴肺但热不寒:发热而不恶寒,咳嗽胸痛,喀痰厚稠、黄腥,鼻煽气粗,口渴咽痛,舌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热炽阳明但热不寒:不恶寒,反恶热,壮热面赤,大汗出,大烦渴,小便黄少,舌质红,苔黄,脉洪大。 热结肠道但热不寒:壮热不恶寒,日晡为甚,腹满硬痛,按之坚实,大便不通或热结旁流,甚则神昏谵语、烦躁不安,舌苔黄燥或焦黑,脉沉实有力。 湿热鬱蒸但热不寒:身热起伏而不恶寒,午后转盛,汗出不解,渴不引饮,胸闷脘痞,身重纳呆,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暑热伤气但热不寒:发热不恶寒,头痛,面赤气粗,胸闷烦躁,口渴引饮,汗出过多,舌红苔黄燥,脉洪数。

热入营血但热不寒:发热入暮尤甚而不恶寒,烦躁不寐,口乾,甚则谵语发狂、神昏,斑疹透露,舌质红绛,苔少或光剥,脉细数。 【鉴别分析】

邪热蕴肺但热不寒:多由风热之邪上受,或外感寒邪鬱而化热,邪热犯肺,肺热灼津,炼津成痰,痰热壅阻,肺失清肃所致。初起可见恶寒发热,继则但热不寒,咳嗽胸痛,喀痰厚稠黄腥,鼻煽气粗。其辨证要点为发热不恶寒,咳嗽气粗,痰黄稠为特点,治宜清肺泄热,化痰止嗽。方选《千金》苇茎汤、合泻白散、或麻杏石甘汤加减。

热炽阳明但热不寒与热结肠道但热不寒:两证均属邪热入裡的阳明病。不同的是一为阳明经证,一为阳明腑证。《医宗金鉴 伤寒心法要诀 阳明热病脉证》曰:\白虎烦渴热阳明,汗出身热脉长洪,不恶寒

兮反恶热\。故热炽阳明的辨证要点是:大热,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邪炽阳明,气分大热,故不恶寒反发热;热甚则腠理开泄,故大汗出;邪热内扰,灼伤津液,则大烦渴而脉洪大。《医宗金鉴 伤寒心法要诀 阳明府病脉证》曰:\胃实脉大府阳明,大便难兮脾约同,蒸蒸潮热濈汗汗,满痛始可议三承\,故热结肠道的辨证要点是:日晡潮热,腹满硬痛,大便不通,甚则神昏谵语,舌苔黄燥或焦黑,脉沉实有力。邪热结于肠胃,则腑气不通;传导失司,则腹满硬痛,大便燥热,或热结旁流;邪热蒸迫,裡热内扰,神明逆乱,则神昏谵语,舌苔黄燥,焦黑。前者治宜清气泄热,方选白虎汤加减,若裡热灼伤气津,治宜清热泄火,益气生津,方选白虎加人参汤。后者治宜泄热迫腑,攻下燥结,根据热结之轻重,选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或调胃承气汤。

湿热鬱蒸但热不寒与暑热伤气但热不寒:两证常见于夏秋季节,病邪均在气分。但病因不同,临床表现亦各有特点。湿热鬱蒸但热不寒的发病多在夏秋之交及阴雨潮湿的季节,湿热相兼为患,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挟热熏蒸,故病程较长、缠绵难癒。初期发热伴有恶寒,继则邪热留恋气分,但热不寒。薛生白《温热病篇》:\湿热症,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辨证要点是身热不扬,朝衰哺盛,而见胸痞纳呆,恶心口苦,渴不引饮等湿阻气机的症状。暑热伤气但热不寒的发病多由夏月伤暑,或因汗出过多,伤津耗气;或因露宿贪凉,暑邪乘虚侵袭所致。辨证要点是壮热面赤,烦渴引饮等暑伤气分的症状。前者治宜宣气化湿清热达邪。方选三仁汤,连朴饮等;后者治宜清暑泄热,益气生津,方选王氏清暑益气汤,初期可配合白虎汤,后期可配合生脉散。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kd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