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德育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2-23 19:4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论学校德育实践要素的缺失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论学校德育方法的重心转移
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媒介和桥梁。在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与学生在德育教学中的地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一些学校教师居于重心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正如一位教授所言:“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面临着一个改革开放,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复杂的社会环境。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传递,轻思考,忽视了道德选择和澄清能力的培养;当代中小学生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增强,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灌输,轻交流,习惯于?我说你听……,缺乏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青少年道德观的建立,行为规范的养成,既需要静态的晓之以理,更需要动态的品德践行,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说教,轻交流,忽视了德育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青少年儿童良好人格和道德习惯的养成,既有赖于严格的要求和纪律约束,更有赖于学生自身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坚持不懈的自律慎独,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外律、轻内修。
忽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成长与身体成长一样,需要从多渠道汲取营养,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满足于开设了多少德育课程,开展了多少次主题活动,重显性、轻隐性,忽视了发挥教师示范、自然陶冶、校园文化、学科渗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①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学校教育培养大批有理
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敢想敢干,富于创造的新型人才。传统的德育方法体系与这一要求很不相称。要想顺应社会发展,真正实现德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使命,必须对现有的德育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笔者认为,学校德育方法重心的转移应是改革和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面对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培养道德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道德主体是在道德活动中具有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元利益主体共生的社会局面,使得人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积极的与消极的,传统的与现代的,东方的与西方的,多种价值观并存是当前社会价值体系的总特征。教育是培养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德育是塑造主体灵魂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引导学生接受社会主导价值观,使其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价值现象面前作出正确选择。当社会的价值导向比较单一时,学校德育通过制定道德规范,宣传唯一的价值观,向学生灌输价值准则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使命。然而,面对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学校再依照以往的方式方法进行道德教育就难以奏效了。
从教师方面看,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思想、新观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许多新的思想观点,不但学生闻所未闻,就是教师也颇感生疏。受教师生活时空和个人品质的限制,教师并不能够完全帮助学生顺利解决所有的道德难题。而且社会道德本来就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
判断。教师也需要认真学习和深刻思考,需要进行自我批判和选择。教师很难做到“先知先觉”,很难达到绝对正确。像以往那样由教师代替学生作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做法,恐怕过于简单了。对教师个人来说,也未免强人所难。
从学生方面看,当代青少年处于一个多元、开放、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在道德发展、价值选择和人生取向等方面都面临着多元选择。青少年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我判断、自我抉择、自我控制和自觉成长。这是道德主体必备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当代青少年自身也有成为道德主体的需要。有人撰文指出,当前学生的主导性道德需要已经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注重道德身份的获得转到注重道德尊严的确立。道德生活的主体性日益受到重视。求异性和主体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性,竞争与效益要求人们独立自主,大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取胜。缺乏创造,人云亦云的主体只能在竞争中失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着人的主体性的解放,也催发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当代青少年在道德生活中和价值选择中较强的主体意识,强烈的主体需要正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为学校教育培养道德主体提供了主观前提。从社会方面看,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引发了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国家、集体、个人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对教育的需求存在着内容上和层次上的不同。国家要求教育培养“经济人”和“政治人”,集体要求教育培养“组织人”,个体则想通过教育使自己成为“主体人”。
表面上看,三者是矛盾的。从本质上看,三者是统一的。个体发
展与社会发展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二者密不可分,互为因果。个体既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历史的生成物。没有个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就无所谓社会历史的发展。主体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社会总体道德的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每一个道德主体的觉醒与发展。培养道德主体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成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走向文明,创造辉煌的必要前提。
二、在走向学习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以学生为重心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
实现现代化,正成为当代中国不可阻挡的潮流。社会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依托于教育的现代化。现代教育的基本走向是学习社会和终身教育。传统教育观把教育看作是生活的准备,今天受教育为的是明天谋生。教育成为界定未来身份的阶梯,垒砌这些阶梯的材料就是知识。学生通过学知识、记知识、考知识逐级获得高学历,保证今后拥有优越地位。知识学习是贯穿传统教育始终的主题。现代教育观摒弃了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思想,但不是否定知识,主张终身学习,即生活本身就是学习。教育不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教育就是生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献中清楚地表明“终身学习始于生,止于死”。“学习为人们所必需,但并非总要受教于他人,学习将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这是未来学习社会的起码要求。”②在学习社会中,学习的目的不再是最大限度地积累知识,以备今后使用。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们度过闲暇, 、开发潜
发潜能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很显然,传统教育观以知识为核心,现代教育观以人为核心。以知识为核心必然强调“教”,教育的重点通常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知识的内容本身。以人为核心,必然强调“学”,教育的重点是学习者本身,因为学习是学习者的行为。由强调“教”转为强调“学”,“这种转变看起来似乎是微妙的,然而却具有极深刻的意义。??它充分考虑到学习者自身的作用,其着重点在于学习的过程和结
果。”③“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④
这说明,教育核心的转变必然使得教育的重心从教师转向学生。另外,现代教育以人为核心,实质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开发人的潜能为核心。学生的学习重点不再是掌握知识,而是学会做人,即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过道德的生活。这样的教育目的必然带来学校课程和教育内容的变化。知识课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技能课、修养课和实践课会明显增加。目的在于使学生提高能力和修养,善于实践。教育内容方面的变化是:僵死的、陈旧的知识会大幅度削减,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增长见识,身体力行的教育内容会大大增加。课程和教育内容的变化必然要求教育方法作相应调整。技能课、修养课和实践课必须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实践,实际操作。在实践中,在与人交往中,在解决困难中,促使学生学会分辨、积极思考、增加体验、积累经验。
总之,现代学校教育方法的重心必须转向学生,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长,它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剩余时间,使人们可以从事生产以外的其它社会活动。??人们可以在生产以外较全面地发展。因此,教育不仅是劳动力的教育,而且还应是社会主体人的教育;教育不仅是生产者的教育,还应是消费者、享受者的教育。”⑤
三、落实学生重心地位,学校德育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落实德育民主化,使德育方法由单向灌输向平等交流转变 落实德育民主化涉及教师与学生教育观的转变。教师要深刻认识到随着社会发展步代的加快,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和提高。教师要敢于承认自己在某些问题上不如学生。充分认可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辨能力。相信他们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有超过自己的思考,主动与学生交流,虚心接受学生意见,与学生平等沟通,共同提高。学生要消除对教师、对家长的依赖思想。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个人道德生活的主体,以对本人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感,主动进行道德学习,自觉磨炼道德意志,积极投身道德实践。以一种积极进娶自觉成长的生活观,与教师相互探讨,共同思考,日益走向道德成熟。以这样的德育观为指导,学校德育方法可以采取民主对话、主题辩论、质疑答疑、师生研讨、情感沟通、心理咨询、两难问题抉择、价值观辨析等方法。总体特征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双方积极性,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双向互动,实现道德的共同进步。
(二)落实德育实践化,使德育方法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道德品质的形成动力来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产生于具体的生活实践。脱离实践,学生的道德需要就会枯竭。另一方面,完整的道德品质由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共同组成。行为是一个关键因素,是道德品质的落脚点。如果道德教育仅仅满足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却不能使学生付诸于道德行为,这样的道德教育只能半途而废、收效甚微。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以往学校德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满足于讲解道德知识,对学生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相对薄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道德认识不少,道德行为却不多。改变这种局面,学校德育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开发、推行多种多样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模式。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
总之,今后的学校德育肯定要走出封闭的课堂,因为无论是德育理论还是社会生活都要求学生以具体的道德行为体现道德品质,参与道德生活。落实德育实践化,学校德育方法要加大实践环节。具体方法可以是:让学生担任班级干部、参与学校管理、负责学校事务、参与社会服务、承担社会义务、讨论社会事件、学军、学农、野营拉练、城乡“留学”(城市学生到乡村学习,乡村学生到城市学习)等。总体特征是:学生是实践的主体,从设计到联系,从实施到组织都要发挥学生的作用,最好是学生自己组织,自觉走向社会,教师主要起指导、建议、创造条件、提供方便的作用。
(三)落实德育理想化,使德育方法由传递知识向塑造人格转变 我国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说:“传授点文化科学知识,而忽视培养的方向,这样的教育是失败。”⑥道德教育的最高追求是要使人具有完美的人格。尽管这一目标对具体人来说,有些理想主义色彩。但正是这种理想,激励着人们发奋苦读,改革创新,具有更高的追求。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德育谈理想少了,道德教育也被纳入了“应试教育”的轨道,单纯传递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其结果是高分低能者随处可见,知识高深却缺乏道德者随处可见。一个人仅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一个国家的教育来说,仅仅传授知识也是远远不够的。
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漠视灵魂的塑造,这个民族肯定没有希望。学校德育承担着塑造青少年人格的历史使命。当代青少年人格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走向何方。每一个成年人,尤其是学校教师,具有不可推御的责任。务必使我们的青年一代拥有美好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和完善的人格。尽快使学校德育走出单纯传递知识的误区,以塑造健全人格为目标,是今后学校德育方法改革的核心。围绕着全面育人,推行素质教育的教改方向,学校德育方法可以考虑以下具体方式:生活辅导、心理咨询、挫折训练、角色扮演、人际交往训练、艺术陶冶、榜样模仿、偶像分析等等。总体特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判断、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做“四有”新人。
以上笔者从民主化、实践化和理想化三个方面粗略地设计了今后
学校德育方法落实学生重心的具体思路。三方面内容实际应构成一个整体,相互补充,综合运用,有所侧重,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重心地位。需要指出的是,笔者主张德育方法的重心向学生转移,无意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不否定教给学生必要的、有用的知识。主要是针对传统德育方法中学生主体地位丧失提出的。任何矫枉过正的做法对教育事业发展都是有害的。
论学校德育方法重心转移的必要性及对策 鸡西市第二十五中学 马书军 发表日期:2008年3月17日 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目标,完成德育任务的途径和手段,是师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媒介和桥梁。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与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出现了一定偏差,往往是教师处于重心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当代的中学生,他们面临的是一个改革开放、价值取向多元的复杂的社会环境,而我们的教育方法往往重传递,轻思考,忽视了道德选择和澄清能力的培养;当代中学生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很强,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灌输,轻交流,习惯于“我说你听”,缺乏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青少年道德观的建立,行为规范的养成,既需要静态的晓之以理,更需要动态的品德践行,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说教,轻交流,忽视了德育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青少年良好人格和道德习惯的养成,既有赖于严格的要求和纪律约束,更有赖于学生自身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和坚持不懈的自律和慎独,而我们的德育方法往往重外律,轻内修,忽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成长与身体成长一样,需要多渠道汲取营养,而我们德育方法往往满足于开设了多少德育课程,开展了多少次主题活动,重显性,轻隐性,忽视了发挥教师示范、自然陶冶、校园文化、学科渗透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要求学校教育培养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敢想敢干,富于创造的新型人才,而传统的德育方法体系与这一要求很不相称。要想顺应社会发展,真正实现德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使命,必须对现有的德育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我认为,学校德育方法重心的转移应是改革和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面对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培养道德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道德主体是在道德活动中具有认实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元利益主体共生的社会局面,使得人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积极的与消极的,传统的与现代的,东方的与西方的,多种价值观并存是当今社会价值体系的总特征。教育是培养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德育是塑造主体灵魂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引导学生接受社会主导价值观,
使其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价值现象面前做出正确选择。当社会的价值导向比较单一时,学校德育通过制定道德规范,宣传唯一的价值观,向学生灌输价值准则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使命。然而,面对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学校再依照以往的方式方法进行德育教育很难奏效。 从老师方面看,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思想、新观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许多新的思想观点,不但学生闻所未闻,就是教师也颇感生疏。受教师生活时空和个人品质的限制,教师并不能够完全帮助学生顺利解决所有的道德难题,而且社会道德本来就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教师也需要认真学习和深刻思考,需要进行自我批判和选择。教师很难做到先知先觉,很难达到绝对正确。像以往那样教师代替学生做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做法,恐怕过于简单了,对教师个人来讲,也未免强人所难了。 从学生方面看,当代青少年处于一个多元、开放、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在道德发展,价值选择和人生取向等方面都面临着多元选择。学生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控制、自觉成长,这是道德主体必备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当代青少年自身也有成为道德主体的需要。据调查,当前青少年的主导性道德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过去的注重道德身份的获得转到注重道德尊严的确立,道德生活的主体性日益受到重视。求异性和主体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竞争与效益要求人们独立自主、大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取胜,缺乏创造,人云亦云的主体只能在竞争中失败。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着人的主体性的解放,也催发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当代青少年在道德生活中和价值选择中较强的主体意识,强烈的主体需要正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这为学校教育培养道德主体提供了主观前提。 从社会方面看,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引发了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国家、集体、个人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对教育的需求存在着内容上和层次上的不同。国家要求教育培养“经济人和政治人”,集体要求教育培养“组织人”,个体则希望通过教育使自己成为“主体人”。表面上看,三者是矛盾的,从本质上看,三者却是统一的。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二者密不可分,互为因果。个体既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历史的生成物,没有个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就无所谓社会历史的发展,主体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的源泉。 社会总体道德的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每一个道德主体的觉醒与发展。培养道德主体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成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走向文明,创造辉煌的必要前提。 二、在走向学习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以学生为重心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
实现现代化正成为当代中国不可阻挡的潮流。社会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依托于教育的现代化。现代教育的基本走向是学习社会和终身教育,传统教育观把教育看作是生活的准备,今天受教育是为了明天谋生,教育成为界定未来身份的阶梯,垒砌这些阶梯的材料就是知识,学生通过学知识、记知识、考知识逐级获得高学历,保证今后拥有优越的地位,知识学习是贯穿于传统教育始终的主题。现代教育观摒弃了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思想,但不是否定知识,而是主张终身学习,即生活本身就是学习,教育不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教育就是生活。在学习社会中,学习的目的不再是最大限度地积累知识,以备今后使用,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的度过闲暇、开发潜能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很显然,传统教育观以知识为核心,现代教育观以人为核心。以知识为核心必然强调“教”,教育的重点通常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知识内容本身。以人为核心,必然强调“学”,教育的重点是学习者本身,因为学习是学习者的行为。由强调“教”转为强调“学”,这种转变看起来似乎是微妙的,然而却具有极深刻的意义,它充分考虑到学习者自身的作用,其着重点在于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老师的职责是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教育核心的转变必然使教育的重心由老师转向学生。另外,现代教育以人为核心,实质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开发人的潜能为核心。学生的学习重点不再是掌握知识,而是学会做人,即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过道德的生活。这样的教育目的必然带来学校课程和教育内容的变化。知识课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技能课、修养课和实践课会明显增加,目的在于使学生提高能力和修养,善于实践。教育内容方面的变化是:僵死的、陈旧的知识会大大削减,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增长见识,身体力行的内容会大大增加。课程和教育内容的变化必然要求教育方法做必要的调整,技能课、修养课和实践课必须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实践,实际操作,在实践中,在与人交往中,在解决困难中,促使学生学会分辨,积极思考、增加体验、积累经验。 三、落实学生重心地位,学校德育应做出相应调整 1、落实德育民主化,使德育方法由单项灌输向平等交流转变。落实德育民主化涉及老师与学生教育观的转变,老师要深刻认识到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和提高。老师要敢于承认自己在某些问题上还不如学生,充分认可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辨能力,相信他们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有超过自己的思考,主动与学生交流,虚心接受学生意见,与学生平等沟通,共同提高。学生则要消除对老师、对家长的依赖思想,真正认识到个人是道德生活的主体,以对本人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感,主动进行道德学习,自觉磨炼道德意志,积极投身道德实践,以一种积极进取,自觉成长的生活观,与老师相互探讨,共同思考,日益走向道德成熟,。以这样的德育观为指导,学校德育方法可以采取民主对话、主题辩论、质疑答疑、师生研讨、情感沟通、心理咨询、价值观辨析等方法。总体特征是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调动双方积极性,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双向互动,实现道德的共同进步。 2、落实德育实践化,使德育方法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道德品质的形成动力来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产生于具体的生活实践,脱离实践,学生的道德需要就会枯竭。另一方面,完整的道德品质由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共同组成。行为是一个关键因素,是道德品质的落脚点。如果道德教育仅仅满足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却不能使学生付诸于道德行为,这样的道德教育只能半途而废,收效甚微。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以往学校德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满足于讲解道德知识,对学生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相对较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道德认识不少,道德行为却不多。要改变这种局面,学校德育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开发推行多种多样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模式,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道德抉择。让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 今后的学校德育肯定要走出封闭的课堂,因为无论是德育理论还是社会生活都要求学生以具体的道德行为参与道德生活,体现道德品质。落实德育实践化,学校德育要加大实践环节,可以让学生担任班级干部、参与学校管理、负责学校事务、参与社会服务、承担社会义务、讨论社会事件、参加野营拉练、参与城乡手拉手活动等接受具体的道德训练和检验。总体特征是,学生是实践的主体,从设计到联系,从组织到实施,都要发挥学生的作用,最好是学生自己组织,自觉走向社会,老师主要起主导、建议、创造条件、提供方便的作用。 3、落实德育理想化,使德育方法由传递知识向塑造人格转变。教育家徐特立说:传授点科学文化知识,而忽视培养的方向,这样的教育是失败。道德教育的最高追求是让人具有完美的人格,尽管这一目标对具体人来说有些理想主义色彩,但正是这种理想,激励着人们奋发苦读,改革创新,具有更高的追求。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德育
谈理想的少了,道德教育也被纳入应试教育的轨道,单纯传递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其结果是高分低能者随处可见,知识高深但缺乏道德者随处可见。一个人仅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一具国家的教育来说,仅仅传授知识也是远远不够的。 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漠视灵魂的塑造,这个民族肯定没有希望。学校德育承担着塑造青少年人格的历史使命,当代青少年人格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走向何方,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具有不可推御的责任。务必使我们的青少年拥有美好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和完善的人格,尽快使学校德育走出单纯传递知识的误区,以塑造健全人格为目标,是今后学校德育方法改革的核心。围绕着全面育人,推行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学校德育方法可以考虑以下具体方式:生活辅导、心理咨询、挫折训练、角色扮演、人际交往训练、艺术陶冶、榜样模仿、偶像分析等。总体特征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判断、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做“四有”新人。 学校德育的民主化、实践化、理想化三方面内容实际上是统一的整体,在实际操作中应相互补充,综合运用,有所侧重,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重心地位。我强调学校德育方法的重心向学生转移,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不是否定教给学生必要的、有用的知识,主要是针对传统教育方法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提出的,任何矫枉过正的做法对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是有害的。 学校德育应抓住课改机遇 中央教科所所长、教授 朱小蔓 原载:中国教育报 时间:2007-12-21 ●新课改为解决以往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智德分离、知情分离、道德与生活相分离等二元现象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
●学校作为公共教育机构超越了家庭教育所包含的血缘关系,为现代人的成长提供了最初的公共生活领域。
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念、对人立身处世的评价,以及个体的自我价值选择都在相应地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加强学校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目前,学校道德教育在观念、内容和方法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急速转型和变化,学校道德教育需要调整与革新。
学校道德教育革新的目的不是为了抛弃传统,而是为了把握住传统与现代之间内在的承续性关联,在此基础上能动地适应和促进青少年的发展。笔者认为,革新的主要着力点应置于学校教育的基本元素:课程、教师和校园文化。
革新学校道德教育需抓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的机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立足点真正从传递知识调整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都强调实现道德及价值观教育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积极情感体验的态度目标,要求尽可能挖掘、展示不同学科在实现道德教育上的不同价值。而且,课程改革用生活德育的理念大
大改变了传统专设德育课程的面貌,强调在真实、开放的生命感受中构建个体的道德成长经验。就此而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解决以往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智德分离、知情分离、道德与生活相分离等二元现象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
此外,真正有教育意义的学科教学本身就具有道德教育的价值。笔者认为,应当在课程改革中将各学科教学变成与学生的道德学习同在的一种活动。首先,不同学科学习的内容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对学科教学内容和形式中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素材的发掘,可以激发师生教和学的兴趣和情感投入,在培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知情统一。其次,学科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道德的过程,因为其中既有个体生命能量的投入、积极情绪的感受、自我尊严的确认,又有群体交往中的合作与分享、奖励与惩罚、信守与承诺等。
就专设德育课程而言,虽然不同年段具体的科目名称不同,但其中却有一以贯之的思想,即让道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以感受体验为基础,以态度养成为表征,以情感和认知相互影响、彼此促进为发展过程,以形成丰满的道德人格为目标。当然,这些已经渗透在从小学到高中的专设德育课程大纲和教材中的构想,最终还必须借助课堂,借助教师的现场工作才可能得以创造性地实现。
革新学校道德教育需要激发教师成为有道德教育意识和能力的人。首先,需要激发教师道德教育的意识和自觉性。每一个教师,不管其在学校教育中肩负何职,都必须努力奉行在所有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核心价值观的传递。其次,需要唤起教师道德教育的热情。由于这种热情,
教师才会自觉地利用和挖掘不同学科在内容和材料中可能蕴含的道德教育资源,才会从教学设计、结构、策略、方法等方面研究、开发和创造道德教育的各种可能性,并对诸环节中的自我表现加以反思和调整,才会把课堂真正变成学生道德生活的基本场所,才会在课堂中自觉地依据道德交往情境呈现多元角色。
最后需要提升教师道德教育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有关道德教育的心理学、社会学、脑科学、伦理学等知识的支撑,也需要教师在职场中形成道德敏感性和教育机智。一个具有道德影响力的教师,是能发现学生生命内在的德性潜质、不断探索这种潜质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并为之创设各种有利的教育情境促其成长的教师;是能在开放的社会与学校教育中持续性地思考、探究和辩证处理新的道德难题、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教师;是既有人文情怀,又能践行人文关怀的教师。 革新学校道德教育需要创设以育人为本的学校制度和文化精神氛围。清醒的教育领导者需要考虑:如何形成校本发展的制度文化、如何形成鲜明的校风、如何构筑温馨的师生关系、如何培育学生精神成长的教育环境。笔者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学校作为公共教育机构超越了家庭教育所包含的血缘关系,为现代人的成长提供了最初的公共生活领域。一所学校究竟呈现何种质量的文化氛围将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和精神面貌。我们强调,学校教育应当确立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锤炼基于历史积淀和区域地方特色的校本文化风格,要把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应该遵守、且与学生发展阶段相符合的行为规范。
现在的确需要我们像对待智育、对待学科教学那样用心做德育,进一步说,只要我们转变道德教育观念,虚心了解、认识和探索未成年一代成长的精神状况和生存状态,认真研究未成年一代成长中的社会变迁,积极推进崭新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国未成年一代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可以进步的。
学校德育工作 面临挑战 应对策略
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致使学校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一是学生三观教育面临挑战,二是学生教育管理面临挑战,三是传统的德育工作手段和方法面临挑战,四是德育工作的外部环境面临挑战.面对挑战,我们应采取的对策是:①树立全局观念,实施全员育人:②增强计划意识,开展全程育人;③树立系统观念,丰富教育内容;④增强环保意识,优化育人环境;⑤优化教育手段,增强教育效果;③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⑦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教育质量.
浅谈新的教育思想与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新的思维、新的观念不断冲击着人
们的头脑。面对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文化多样化、信息多元化,社会道德也面临着考验,道德困惑、道德沦丧、理想消沉,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紧迫问题。
学校德育要直面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正视道德冲突,解决道德困惑,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分辨是非,学会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这就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如何透视变化发展的现实,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拓宽视野,开拓思路,认真总结经验,开拓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成为了学校德育创新的首要之急。
只有我们树立新的教育思想,才能把握时代的需求,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观念转变了,才能促使行为的转变。树立新的教育思想与德育工作的创新是紧密联系的。没有新的教育思想指导的创新,是无源之水,脱离时代的要求,没有生命力;没有创新行为为依托的新的教育思想是空中楼阁,没有实效。只有在新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德育工作的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和学生发展的要求,在继承与发展中前进。
我认为开展创新式德育工作,树立以下的教育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欲望,即把人作为道德主体来培养,促进人的道德发展和道德人格的提升。因为对人类讲,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争取自身的发展和全面进步,是更高的目标。从实现人的价值看,道德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提高、扩展人的价值,改善人的道德生
活,实现道德对人生的肯定、引导和提升。因此,德育工作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关心、教育、引导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换句话讲,就是要引导学生充满信心地生活,充满智慧地学习,充满快乐地成长。
学校德育工作就应改变过去封闭式的教育为开放式的教育。创新式的德育是开放式、发展性、主体化的教育。我们要真正给学生自主的权利,根本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真正当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理解他们。鼓励学生通过自主的实践,获得思想道德上的成熟,没有主体的参与不可能有思想道德的发展。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不是被灌输的客体。德育既是社会要求,也应当把它看作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要求。我们要善于把这种社会要求转化成学生的自我要求。因为任何教育只有转化成自我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这种自我教育的潜力愈是得到发掘,就愈能使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化发展和谐统一。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就应改变说教式的教育,变单向式为互动式的理性教育。以单向说教为主的德育,主体不是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并且得不到巩固。互动式的教育可以改变过去德育的被动局面,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家长、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将理性教育和行为训练相结合,把理想化的信念与自动化的习惯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学生自我内化过程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德,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学生易于接受,增强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在体验中获得了教育。
树立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的重要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类应当怎样存在,一个是人生应当怎样度过,也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掌握知识、学习知识是服务社会的手段。前者的学习是根本性的,后者的学习是工具性的。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看重的是智商;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更看重的是情商。素质教育的内涵,借用世界一位大哲学家的话,即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思想品质、道德人格要比知识的获取、谋生手段的训练、竞争能力的培养更重要要做到这一点,学校德育工作就要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变部分人的德育为全员的德育。全员德育,提了很多年,但在很多学校还停留在观念上,并没有真正落实。创新式的德育,不仅仅是班主任、年级组长、团队和教导处的事,而是学校各个部门、全体教职员工共同的工作。应该是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的德育。应该把学科教学作为落实全员德育的主渠道,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明确教学是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要让教师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唤起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促进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和思想素质的发展。
树立人文教育思想。人文教育主要是指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包含了社会科学的教育、审美艺术的教育,而且通常被称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在人的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
人文素质是提高道德责任感的基础。
人文教育是眼睛不容易看到的,它是将来时而不是现在时,它重在对人的培养和塑造,有助于开阔眼界、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人文教育具有两个作用:一个是道德素养的教育作用。美国的一项权威调查报告指出,人文教育告诉我们,如何设法对付生活中永恒不变的基本问题,那就是正义是什么,应该爱什么,应该保卫什么,什么是勇气,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卑鄙的。科学承认世界,人文关怀世界,只有既承认世界又关怀世界,才能同世界和谐,也就是同他人、同集体、同社会、同自然界和谐。另一个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人文教育还有利于形成优秀的思维品质。接受知识需要理性,创新的灵感依赖于悟性,科学创新不是前人知识的逻辑推理和理性演绎,而是感悟式的灵犀一点通,人文教育能够培养人的感情能力和形象思维。21世纪的人文教育,范畴越来越广泛,内涵越来越丰富,功能越来越突出,被称作高素质人才躯体的脊梁,生命的微量元素。
通过人文教育,可以形成高品位的文化素养和创造基因,达到培根所说的那种境界:历史使人聪慧,诗歌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细,自然科学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修辞学、逻辑学使人善辩。 现在的德育工作是说教式,有时显得苍白无力。如果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加强人文教育,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刺激,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认识与追求,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的德育工作在人文主义教育的尝试中,就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教育功效。如有的教师就要求学生读一读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作品,如《诗
经》、《论语》等等,充分地吮吸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精华,让学生感悟人生的哲理,提高道德素养。有的学校开设〈名曲欣赏〉专栏,让学生在对音乐美的追求中,净化心灵。
树立尊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个性是人的生理心理状况的总和。个性是教育的灵魂,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就没有创造性。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爱好、追求、特点、兴趣,塑造不同模具,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创新式的德育工作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改变过去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德育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良好的空间。
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没有个性发展的全面发展,很难说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没有全面发展的个性发展,可能是一种畸形发展。我们有些教师往往把全面发展误解为全科发展,要求学生样样都学,样样都精,事事都成,将来可能一事无成。。
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
证的作用。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小学德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为了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研究,其主要做法是:
一、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
进行学校德育管理,需要有一健全的组织机构。我们建立了校、处、班三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由校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德育领导小组,从校长到最基层的班,可形成一种垂直的联系并沟通教导处、总务处之间的横向联系,这就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从组织系统方面做到了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
二、明确责任,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类人员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实。要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首先应调动管理者育人的积极性。学好《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统一认识,一致行动,建立和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及工作步骤,使他们既明确自己的责任,又有一定的职权范围和利益。其次应调动教书育人者的积极性。一是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
为调动他们育人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细则,以及高于国家标准的班主任津贴,对班主任工作出色的同志在评先、评职、晋级等方面优先,如评职指标受限时,确有够条件的班主任,实行校内低评高聘的政策,并与工资挂勾,大大调动了班主任的积极性,使我校班主任队伍稳定。二是调动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学科教师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工作者,学校提出要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各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给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能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学校制定了科任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以及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级工作的具体要求,并对他们的工作在评选巴蜀好教
师工作中有所体现,同时也把他们此项工作的好坏纳入每期末的工作质量评价中。第三,调动服务者育人的积极性。学校的后勤人员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有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营造校园育人环境方面,需要他们有构思、有设计、有计划地实施。学校制定了有关服务育人的职责和制度,期末评价将成绩显著的同志评为巴蜀好职工,进行奖励。学校在德育管理中,重视了对各类人员的管理,运用激励性原则,调动了各方人士的积极性,达成了育人共识,形成了合力,充分发挥了学校各类人员的聪明才智,使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三、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认为应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必须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按李岚清同志提出的\六个学会\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即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和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
同时还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确立人在经济社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要求给人的个性和人格以充分的尊重,使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德育工作者的着眼点,应放在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身上,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
的健全,实现人格个性的社会化。为此,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着眼点的现代德育观。
要做好小学德育工作,必须提高学校干部和教师的素质。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通过教育理论学习,举办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德育工作者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传播者和建设者,要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因为,教师思想道德水 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是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德育科研是德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标志,是德育工作科学化的保证,也是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应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进一步加强以下六个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即:爱国主义教育、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艰苦奋斗教育、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我校多年来重视德育工作的研究和实践,参与了市、国家级科研实验,如\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评价\、\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及\以红岩精神为主导的小学生责任感启蒙教育\等。通过科研实验培养、锻炼、提高了干部、教师队伍素质,大家思想解放,努力实践,勇于探索,获得了丰硕成果。四、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
量,学校应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爱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我校有健全的教育阵地,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等,有统一用磁砖烧制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标志,让每一堵墙壁成为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和系列化的国旗下的讲演,丰富多彩的巴蜀艺术团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并形成了学校\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的大型活动传统。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五、树立整体观念,加强综合研究,强调整体效益。
当今社会,只靠学校教育难以完成培养下一代新人的任务,要用大教育观思想来指导小学德育研究。要树立整体观念,加强综合研究,要着眼在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改革中,加强德育;着眼德育研究的过程和成果转化,这才有利于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全面落实德育工作目标。
系统论的核心是\整体性原则\。小学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校中诸教育因素要互相配合,发挥自身的个性优势,形成整体功能,树立整体观念。从各育之间的关系看,德育与其它几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全面教育的整体。从学生本身来看,他们的各种个性、品质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从学校实施德育的途径来看,诸途径
各自发挥独有的教育功能,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形成有机的整体。从大教育观的高度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是一个整体,要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一致性教育。
实施证明: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大大提高了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取得显著成效。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红旗大队,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重庆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重庆市创造教育实验学校,全国德育实验学校等殊誉。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大大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学生个人获得市级奖630人次,省级奖215人次,国家级奖110人次,国际奖 83人次。其中,一名学生获国家标徽设计专利,两名学生获得\全国故事大王\称号,两名学生在全国首创出版了个人诗画专集,九名学生获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一名学生代表我国少年儿童出席了在日本举行的第五届亚太地区儿童福冈大会,一名学生3次举办了个人画展,成为世界书画家总会永久会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中央领导亲自接见。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大大加强了学校、家庭、社区的联系。家长走进了学校,学校走向了社会,并受到家长和社区的好评。他们在给学校的反馈意见中说:通过家长开放日教师的汇报、教育教学活动的展示,使他们深受教育和感动,教师寓教育于教学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同时也进行思想教育,我们认为这不仅仅是成功,而且是对学生、对家长的教益都菲浅。参加社区活动,街道分管教育
的领导,多次在会上表扬学校与街道配合好,学生参加街道活动热情高,完成任务好,他们夸奖巴蜀小学有良好的校风,学生素质高。今后,我们要进一步结合小学德育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巩固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几个重要途径
黟县二中 邵跃平
2004年5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和道德建设工作会议”。这次我党有史以来最高级别的关于未成年人的思想和道德建设会议的召开,表明我们目前面临的未成年人的思想和道德建设的形势已非常严峻,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这一方面也引起了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这是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是否存亡、后继是否有人的大事。
为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长期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已多年的教师,我亲自参加了无数次各种形式的未成年人思想和道德建设的活动。我认为,切实加强未成年思想和道德建设,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活动途径是丰富的,只要我们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认真悉心研究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方法还没有吗?!
一、课堂教学仍然是德育的主要阵地
胡锦涛总书记说:“要使广大未成年人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要使他们从小形成良好的精神和品质……。”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课堂仍然是教师的主要场所。每位教师都要自觉地把课堂中的思想道德教育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忘思想道德教育。把传授科学知识同一系列的思想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把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不断促进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坚持在本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科自身的特点,运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将抽象的道德认识,变成生动形象的视听对象,做到以情育人。各学科还要结合课程,开展一些社会调查和社会活动,举办各种形式的适合未成年人的年龄特征的如采集标本、收集数据、演课本剧、歌咏赛、知识竞赛、法制宣传、科技展览等活动,各级教育部门在进行各项教育制度改革的同时,应把德育工作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指标,使德育工作人人为之。
二、行知结合依旧是德育的有效规律
德育的主要过程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现在的学生,如果还
是沿用那些陈旧的、单一的、说教式的德育方法的内容对其教育,已根本不能适应要求。我们应该结合新课改的内容和《未成年人思想和道德建设纲要》的实施,摸索出一套适合国情、校情的德育工作新路子,再也不要搞那种流于形式的活动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若想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必须正确掌握和运用“行知结合”的规律。一切的良好行为都在“知”的基础上加以指导,“什么是错的?”“错在哪里?”“哪些不符合思想道德的要求?”“怎样做才对?”“为什么要这样做?”每次的教育过程都形成这样的认识习惯,这时的“知”才为以后理性的“行”真正体现作用,只有将知与行结合起来,德育才能真正收效。
行知结合,相互促进。人的认识过程只有经过深刻的理解和切身的情感体验,并且通过行,才可以深化。比如,在清理城区漳河的活动中,先让同学们通过实地观察,看看市民们丢弃的垃圾对环境污染的状况,切身体会一下你当时看到的、感受到的心情,然后再带领大家一起劳动,结束后又反过来体验劳动的愉悦,看看漳河在我们的手里又变得多么美丽,不少同学把自己的感想写成倡导、批评、建议、赞美等形式的小论文,收到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而这高层次的认识又会激发他们更好地行为,以至上升到良好的道德规范,知行又能起到相互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把未成年人成长的规律,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
三、养成教育必须是常抓不懈
据说,一次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瑞士,有记者采访其中的一位,问:“您获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应该感谢幼儿园的阿姨,她教我按时睡觉,按时起床,饭前洗手……。”多么质朴的语言,却道出了人生成长的真谛。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少人从小在家娇生惯养。有的任性,懒惰,不拘小节;有的经常出口骂人,说话带“脏”字;有的见到师长不理不睬,缺乏应有的文明礼貌;有的厌恶劳动,怕苦怕累,没有一点劳动观念;有的以“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毫不关心他人。这些现象不是危言耸听,的确存在于我们的学生中间,要使这些不良现象得到改进,养成教育必须常抓不懈。习惯是后天养成的,没有日常的养成教育,就不可能培育成合格的接班人。如对初一新生进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教育时,可以采用先领会内容,发动大家寻找身边发生的不良行为,分清“哪些是习惯?”“哪些是坏习惯?”“判断好坏习惯的标准是什么?”“不同的习惯会带来什么不同的后果?”然后再由学生编成《小品》等形式进行表演,使得大家在娱乐中自我教育,最后分班(或组)进行知识竞赛。这样,他们从刚刚踏进中学大门就得到了很好的养成教育,好的习惯一旦养成,终身受益。我们也要充分地认识到,习惯的形成需要反复训练、示范、矫正,才能得到巩固和稳定,有时还必须以强化的手段,做到自律与
他律相结合。另外,良好习惯的养成还要发挥家长、社会的积极监督作用。
四、校园文化应该是锦上添花
校园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竞争性和针对性,是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之一,是优化育人环境、进行德育氛围感染的最佳途径,这一点普遍得到了大家的共识。但是,也有不少学校根本没有引起重视,有的学校悬挂的国旗颜色几乎退尽,依然飘扬在上空;教室里黑板上方的班训已是字迹模糊,满是灰尘还在“训人”;墙壁上、教室门窗上、桌椅板凳上到处是污言秽语,无人理睬;这些现象对我们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起到了潜移默化的负面作用。最近初三毕业会考,我校外出监考的老师看到的两种现象更值得深思:一件是教室后面的班刊中的两则“幽默”内容与学习环境极不相称——①在某某旅游区山顶亭子的柱子上有人留下醒目的一行字“××带太太到此一游,真快活!”不两日,醒目字旁又增加一行字“××未带太太到此一游,更开心!”②一位妙龄小姐嫁给一个富翁,洞房花烛夜,妻子委屈地对丈夫说:“你都和我爷爷一般大了,我真亏。”丈夫接着对妻子说:“我更倒霉,你爷爷只比我大两岁,我还要叫他?爷爷?。”另一件是看到校园内写有“我喜欢三大法西斯”、“日军是天下无敌的”等字样,在崇拜的人后面居然还列举了我国人民深恶痛绝的日本战犯“东条英机”我估计这是一些游戏软件造成的严重后果。校园即社会,
没有空白点,如果我们不去占领,必定有其它不健康的“东西”会乘虚而入。这些现象进一步表明,校园文化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是一定要重视,非狠抓、常抓不可。
综上所说,现在的学生,他们的可塑性强,只要我们真正引起重视还来得及。“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可见家长和学校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在工作中,我们要遵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客观规律,在方式和方法上有所创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我们人人出力,出出同心,共同营造出有利于未成年人发展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正在阅读:
论学校德育 - 图文12-23
课程设计《数字式智力抢答器》04-06
数据交换共享整合系统平台建设方案07-04
2018年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836无机化学(不含配位化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04-28
园林绿化养护应急预案01-26
小学毕业了作文06-15
义务教育实验版山东美术出版社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05-15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公开课)05-24
尊重作文500字02-05
核酸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04-06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德育
- 图文
- 学校
- 格式搭心理学在高等职业本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doc - 图文
- 必修4unit4教案
- 选择题(单选或多选)
- 常用金相组织图片总结
- 年终奖项评比方案
- 十六大以来中央出台的三农政策
- 学风建设优秀个人申请书
- 《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700字
- 安全质量标准化检查及跟踪处理制度
- 2016年度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生产考试题
-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案 - 图文
- 创先争优活动领导点评党员情况登记表
- 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题整合练习人民版必修2
- 六年级语文上册18只有一个地球精彩片段2019年秋部编版
- 北师大数五下《分数乘法》(一)word说课稿
- 德园学校首届读书节启动仪式发言稿
- Parzen窗估计与KN近邻估计实验报告 - 图文
- 电视原理现代电视系统(期末考试 - 及答案)
- 照明灯饰及LED展邀请函
- 苏教版三年级劳技上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