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3-11-06 09:0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探究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的第三节内容,这节课既是第一节《透镜》和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知识的延伸,又是这两节知识的升华,同时它又是第四节《眼睛和眼镜》和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理论基础,因此它在本章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是初中学生必做的分组实验,也是学生到高中进一步学习光学的基础。教材中对于实验探究是这样安排的:先给出或自测凸透镜的焦距,再让学生观察u>2f、2f>u>f、u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知道、物距、像距的概念。

(3)、知道物体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2、 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二、说学情、说学法

学情:通过前面的小孔成像实验和平面镜成像实验,学生已经能区分实像和虚像,同时也具备了利用刻度尺读取数据的能力。但学生对于凸透镜还是不太了解,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的就更少。在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介绍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三种光学仪器,通过这些光学仪器的成像实例能使学生建立凸透镜能成像的概念,而此阶段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归纳能力,这样他们对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就会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它们对像的放大、缩小,虚与实还处于不解状态,只有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才能完成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才能引发他们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道理。

学法:为了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教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确定本节学生主要学法为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

三、说教法

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探索规律,获得研究。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实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条件。在规律的探究过程中,通过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和共同动手实验,分析猜想结果,设计表格,实验记录,分析论证,从而体验过程,完成猜想——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目标,让学生成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发现者”。因此,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研究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本节采用的教学是以学生分组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性教学法。

四、说教程

(一)、采用实验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5分钟)

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没有感性认识,而它又是整个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此,如何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有感性认识,把学习兴趣放到课堂上来就显得特别重要。所以一上课,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把凸透镜对准近处书本上的字和远处的窗户、房屋,问他们发现了什么?当倒立缩小的窗户、房屋,正立放大的字出现在面前时,学生们开始兴奋了,许多问题很自然地就从他们的嘴里提出来了:怎么会有像的呢?怎么一会儿大,一会儿小呢?怎么一会儿倒立,一会儿正立呢?我趁机就提出了今天的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二)、新课教学(35分钟) 1、提出问题

复习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三种光学仪器成像特点,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得出: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系,进而提出: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2、猜想

通过比较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三种光学仪器成像特点启发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

3、设计实验

提出猜想后,在制定具体的实验方案时,考虑到学生从未接触过光具座,我先展示器材并介绍构造,再示范如何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在光屏上找到像;此时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如何测凸透镜的焦距?(2)如何测物距和像距?(3)怎样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4)怎样观察虚像?

对于测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在第一节《透镜》中介绍过,学生能测量。

对于测物距和像距,我通过导入一ppt形象介绍其物理概念并演示如何从光具座上读取物距与像距。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物、镜不动,光屏前后移动时,光屏上所成像会变模糊,通过观察学生感悟到:物、镜一定时,清晰像的位置是一定的。为学生实验做好铺垫,此时我再演示从光屏上得到清晰像的操作要领。

对于如何观察虚像,我通过演示当物由远及近靠近凸透镜时,光屏无论怎样移动都不成像,这时把眼放在凸透镜这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成虚像,与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相同。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养成积极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去除实验中可能影响学生探究的干扰因素,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完成探究实验。

根据所给实验器材和相关实验操作要领,组织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经过展示和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后,告知学生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f =10 cm,把学生分为三大组,每个大组分一个独立的任务,分别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缩小、倒立的像,放大、倒立的像、正立、放大的像,并测量相应物距和像距,把数据记录表格中。

凸透镜焦距 f =_____cm

像的性质 实验次数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cm 虚实 大小 正倒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cm 1 2 3 4 5 6 7 8 9 此环节的设置主要是因为学生处于实验探究的初级阶段,对于表格的设计会有一定的差异,为了后面的教学能够顺利展开,此处我直接给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让学生自主实验,收集数据,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师巡视,辅导实验,从而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论。

5、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后,我将实验数据统一输入Excel表格进行多组数据的处理,各选取一大组中三小组学生实验数据为例,通过对表格中物距排序的处理,使学生很明显的发现放大、缩小的分界点及虚、实像的分界点,此时我再次说出凸透镜的焦距f是10厘米,让学生归纳出物距在什么范围内,凸透镜成什么像,此时像距在什么范围内,这样学生自然会把10厘米(f)、20厘米(2f)作为分界点,进而由学生归纳出凸透镜在u>2f、f

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用来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找到两个分界点并从数据中分析出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通过教师的引导对比不同大组的数据找到与物距的关系,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带给他们的成功与快乐。

6.评估、交流与合作

分析得出这些规律后,启发学生思考:

1、如果把物体放在2倍焦距处,即u=2f处会是怎样的像?放在u=f处呢?(让学生先猜后试)

2、物体放在u=2f的外侧、内侧,成像有什么区别?放在u=f的外侧、内侧,成像又有什么区别?

(通过对这两问题的思考,启发学生总结实验,重点突出“两个分界点”:焦点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凸透镜的2f处是缩小像和放大像的分界点。)

3、凸透镜成像时,什么情况下像和物体在凸透镜的两侧?什么情况下像和物体在凸透镜的同侧?

4、当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的减小,像距是怎样变化的?像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通过学生对这两问题的思考后我导入一ppt,引导学生总结得出:1、实像都是倒立的,能用光屏接收,像和物体在凸透镜的两侧:虚像都是正立的,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像

和物体在凸透镜的同侧。2、成实像时:当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也变大(物和像移动的方向相同)

此环节的设计使得学生探究出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更加完整。为方便学生记忆,对以上规律我编成顺口溜: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虚正物像同,实倒物像异;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五、小结(5分钟)

此处我采用二道能覆盖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的例题来小结整节课的内容。 例1:小宇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其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示:

a b c d e 2F F F 2F a,b,c,d,e是主光轴上的五个点,F点和2F点分别是凸透镜的焦点和二倍焦点,则在这五个点中:

(1)把烛焰放在a点上,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烛焰放在c点上,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烛焰放在e点上,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烛焰逐渐从a点移至d点时,物距__________,像距__________,像__________。 例2: 某同学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5cm处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像.当蜡烛距透镜9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这个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 A.10 cm B.8 cm C.6 cm D.4 cm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jp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