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4-07-11 19: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

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的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或理论?

答:(1)适合他们生活、生产劳动,是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

(2)不仅是生存发展的需要,还是适应繁衍的需要; (3)从其产生就是有意识进行的,是生活中的言传身教。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

答:母系氏族:5万年前-5千年前;父系氏族:5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生产劳动的教育(石器); (2)生活习俗的教育(成人礼); (3)原始的宗教教育(灵魂崇拜); (4)原始的艺术教育(歌唱、舞蹈、给饰、雕刻等); (5)体格和军事训练。 3、试述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

答:(1)教育的目的一致,教育的权利平等;

(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括了多个方面; (3)教育活动在生活、生产中进行; (4)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5)男女的教育是有区别的,根源在于社会分工; (6)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的人员。

第二章 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的教育

1、“六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答: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西周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按其学科性质分为三个方面:(1)礼乐,属于政治教育的范围,是“六艺”教育的中心。礼包括了奴隶社会的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各种仪节,着重于训练人的外在行为规范。乐包括器乐、诗歌、舞蹈等,是各门艺术的总称,包含了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着重于陶冶人的内在精神情操。 (2)射御,是军事教育方面的内容。射指射箭技术的训练,御指驾驭战车的技术训练。西周时期以车战为主,常以拥有战车的多少来衡量一国武力的大小。因此,射、御是当时主要的军事技术。 (3)书数,是基础文

1

化课。书,即识字、习字教学。数的教学,包括教儿童数数、学习记日法,以及一般计算能力的培养。书、数的教学,主要是在儿童时期进行,因而它们被称为小艺。

2、春秋时期历史性教育变革有何表现?

答:(1)官学衰退。原因:○1世袭制度导致贵族不重视教育;○2贵族的统治力量衰落;○3动乱阶段,战争频繁。

(2)私学兴起。直接原因是文化学术下移与士阶层的崛起。

(3)私学代替官学。这是学校教育与自然形态分离的重要阶段的阶级联盟。 3、简述孔丘在教育历史上的贡献?

答:○1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2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

家争鸣的先驱;○3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4培养从政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5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编订“六经”,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6首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7实行因材施教,造就各类人才;○8重视道德教育;○9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等等。 4、简述孔子的教学方法?

答:(1)学、思、行并重。孔子在论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是基础,在有了知识材料的条件下,则需要进一步思考,才能使认识深入和提高,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他还强调学习要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为社会实践服务,能够行,也就证明己有学。

(2)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主张教学就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要建立在对学生个性深切了解的基础之上,可通过与学生谈话、个别观察等方法来实现。

2

(4)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1好学、乐学的态度。“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 ○2有不耻下问的态度。不耻下问即虚心地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而不感到可耻。 ○3实事求是的态度。学习?求知?求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有疑问时,要“阙疑”,把不确定的问题留下,不要妄加判断。

5、你对孔子提出的“为师”的基本条件有何看法?

答:(注意:本题主要是要谈谈你个人对这些条件的看法)孔子提出教师应具备以下六个基本条件:○1学而不厌。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孔子终身好学乐学,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 ○2诲人不倦。主张教师以教为业,也以教为乐,要树立“诲人不倦”的精神。孔子对学生的爱和高度负责的精神是其有诲人不倦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 ○3温故知新。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既要注意继承,又要探索创新。 ○4以身作则。主张以身作则,并把以身作则作为教育的重要原则。孔子多次论述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爱护学生。孔子很爱护学生,也能客观公正地看待所有学生,特别是那些有特殊经历的学生。孔子爱护学生,也受到学生们尊敬。 ○6教学相长。孔子已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

6、解释“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不耻下问”。

答:(1)有教无类:指不分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地域差别、智力程度,都应作为教育的对象。这是孔子私学接受弟子的基本原则,也是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基本主张。历史作用:A.扩大了教育对象。B.促进了文化下移,对战国时期文

3

化学术的繁荣和百家争鸣的出现直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学习达到德业优异的程度就应该入仕从政。孔子倡导贤人政治,此语意在鼓励读书人做官,让大量主要来自平民的“贤士”从政,以改变官僚队伍的结构,促进世袭政治向“贤人”政治的转化。

(3)不耻下问:即虚心地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而不感到可耻。 7、简述乐教的作用?

答:乐教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乐包括器乐、诗歌、舞蹈等,是各门艺术的总称,包含了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1)个人作用:它可以陶冶人的内在精神情操;(2)社会作用:乐教常与礼教共同体现其政治、伦理作用。乐教是礼教的一种补充,也是完成礼教的有效手段。礼教对人的地位等级做出规定,并保证在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有效实施。如果单纯运用礼来强行约束人们的行为,就会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关系紧张,这时统治者往往用乐来缓和由礼产生的“离别疏远”,从而达到更好的统治目的。如荀子所言乐教的功能是“移民易俗”,即化民。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1、分析战国时期“私学”兴盛的原因?

答:养士之风盛行

①一个原因是各诸侯国经过长期发展,经济日益繁荣,旧的军事封建经过周天子失德,田氏代齐,三家分晋,日趋崩溃,伴随着七雄争霸,新的政治理念的提出成为当时游士阶级的责任。而游士阶级在军事封建崩溃的过程中兴起为私学兴盛提供了基础;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西周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井田制,逐步被地主的私有制代替后,新的社会经济形式急需要一种适合的思想意识来支撑,而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在原来的周礼经典主义的时代过去后,并没有迅速形成一种统一的形式,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的国情也不相同,所以在各国内部所产生的理论和各种私学相继存在。 2、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和意义?

答:(1)性质:A.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官办私持);B.集讲学、著述、育才、咨政于一体的高等学府(以学术为主)。

(2)特点:A.学术自由:容纳百家,各家各派地位平等;B.待遇优厚:来去自由,使各学派交融、争辩,体现在两方面:政治上,不治而议论;物质上,教师待遇优厚甚至惠及其弟子。

4

(3)意义:○1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2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4给人的思考(学术思想、教育不能决定齐国的政治,政治霸道)。 3、比较儒家与墨家主要教育思想的异同。

答:(1)相同点:○1都重视实践;②儒家与墨家两者都是热爱音乐的,都承认

音乐有政治作用。儒家学派的代表孔子就是一个十分热爱音乐的人,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据《韩诗外传》记载:孔子访问卫国时,遇到旧友师襄,师襄是著名琴师,当时正中卫国宫中,于是,孔子便向他学琴。他热爱音乐,学习音乐,重视音乐教育。道家的老子也提出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的意思是最完美的音乐是听而不闻的;

(2)不同点:○1学术风格:儒学植根于贵族文化,继承了西周以来的文化传统,比较重视传统、情感,有深厚的人文色彩。墨家主要植根于“农与工肆之人”,重视实用,强调下层人民的利益。○2人性论;儒家有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墨子认为“人性素丝说”。 ○3教育内容:儒家教育的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技能技巧的训练三个方面,而墨家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4儒家倡导启发诱导,“叩则鸣,不叩则不鸣”,而墨子强调教育者的主动和主导,“虽不叩必鸣”。○5儒家强调“述而不作”,而墨子提出“述而作”,主张既要继承古代的文化,又应该创造出新的文化。○6儒家的行主要指道德实践,而墨家的实践除道德的和社会政治的之外,还有生产的、军事的和科技的。 “儒”由孔子最早提出,泛指掌管教育和文化的职业,后来作为文化的通称。后人把孔子创立的,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学派称为“儒家”。综合儒家的教育思想,可概括为“以德为本,积极人世”。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曾入儒门,但他不满儒家烦琐扰人的“礼”和弦歌鼓舞的声乐,不赞同儒家的厚葬和久丧,反对儒家的命定说,从而另立新说,聚徒讲学。墨家学派不仅是学术上独树一帜的派别,而且是一个组织严密的政治团体。两家在教育思想上的异同如下: 一、关于教育的作用

儒家认为教育是一种统治手段,同时优于政治、法律,可以感化和征服人心,产生一种道德信念的力量,从而收到“德礼为治”的效果。“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同时提出了“人性论”,虽然性本善和性本恶在这一时期没有达成共识,但儒家都一致认为教育可以使人性向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j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