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片断分析-2019年文档

更新时间:2023-12-31 01:4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片断分析

一、引言 教学案例是指包含有一定的教学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对教学案例(包括片断)书写或分析是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与改进的有效途径。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教师通过案例可以真正触及到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笔者在同年级的两个班级进行同课题、不同设计方法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在许多方面力求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并且结合观看课后教学录像、专家及同事的评论以及学生的课堂表现,对不同设计下的教学实践作有益的反思。以下就对《找规律》(苏教版《数学》第七册)中的两组典型教学片断作分析与研究。 二、案例分析与反思

案例片断1:通过观察小白兔家的物体探求间隔排列的简单规律。

设计1:要求学生在小白兔家寻找一个间一个排列的物体,并数一数看发现了什么,再通过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过程如下: 1.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发现小白兔家的篱笆和木桩,蘑菇和兔子,手帕和夹子是一个间一个排列的物体。

2.学生通过数数,发现木桩比篱笆多一个,兔子比蘑菇多一个,夹子比手帕多一个。

3.小组活动,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设计2:先与学生共同用5个手指夹住4只笔,再让学生到小

白兔家寻找具有类似情形的物体,通过小组讨论总结这几组情形的共同特征并汇报。过程如下:

1.学生边思考边观察小白兔家的各类物体,逐渐发现兔子和蘑菇,手帕和夹子,篱笆和木桩与手指和笔的情形类似。 2.小组活动,在组内讨论自己找到的物体,并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两个物体一个间一个排列,两边的物体相同,两边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个。

设计1中学生观察与归纳的结果似乎令人满意,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观察得到了相应规律,成功是肯定的;而设计2中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与手指和笔类似情形的物体,在总结共同规律时也不是那么轻松。那么,是否说明设计1比设计2更好呢?反思设计1的教学,学生是根据老师提出的明确的要求进行观察与归纳的,在观察与归纳的过程中并不需要进行过多的深层次的思考,其观察和归纳还只是低层次的被动的按照老师的要求看一看,数一数,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完全的显现,主体地位还不够突出。在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很容易发现了结论,小组活动尽管气氛活跃但似乎只有交流而没有讨论和争执,没有实现小组活动中应该有的百家争鸣,互帮互助现象和效果。而设计2的教学,尽管有的学生并没有成功的找到观察的对象,归纳出相应的规律,但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学生没有一开始就目标明确的找一个间一个的物体,而是找与手指和笔情形类似的物体。在总结其共同特征时,学生并不知道从数量这个角度去分析,自主探究的空间

和自由扩大了,探究的味儿更浓了,因此探究出来的结果就不仅仅是木桩比篱笆多一个,兔子比蘑菇多一个,夹子比手帕多一个这样对现象简单的陈述,而是总结出了其本质:两边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个。除了数量上的规律外,学生还归纳总结出两个物体是一个间一个排列的,两边的物体一样等等这些规律,使学生真实的亲自经历了感知规律,寻找规律的完整过程。其间,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很快有几个小组向大家汇报了本组讨论的结果。

案例片断2: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试一试,运用规律,内化规律,深化对规律的认识。

设计1:要求学生在课桌上用木棍和圆片摆出满足间隔排列物体的规律的情形,并向全班展示。过程如下:

1.学生在下面摆一摆、试一试,将木棍和圆片摆出了满足间隔排列物体的规律的情形。

2.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摆放结果,并说出木棍和圆片在数量上的差异。

设计2:教师让学生在课桌上用木棍和圆片摆一摆、试一试,思考并小组讨论为什么两边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个。过程如下:

1.学生自主的摆放木棍和圆片,使之间隔排列。

2.小组活动,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寻求两边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个的原因。

从教学过程来看,设计1和设计2都有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都从操作中获得了体验和感受,也都有数学交流,体现了新课改的先讲理念;从课堂气氛看,设计1中学生表现积极,气氛活跃,都争着到前面展示自己的成果,而设计2中学生表现得不够活跃,有的小组甚至没有讨论出原因,显得不知所措。似乎设计1比设计2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学得更开心,但笔者认为,设计2比设计1更值得我们学习。首先,设计2中动手操作的目的是探究为什么两边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个,学生从一开始的不知所措,到摸索摆出满足规律的情形,再通过尝试摆出不满足规律的情形,以通过比较研究,探究规律的本质。其次,设计2中学生通过探究认识到规律其实是计数原理中两物体一一对应数量相等的表现,实现对规律深层次的认识。最后,在情感体验方面,设计2中并不是每个学生,每个小组都能探究到规律的本质,即使成功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既经历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苦闷,又体会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的喜悦。情感体验较设计1更丰富,更贴近生活,更真实! 三、小结

让学生真正的在新课改中获得最大的发展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必须一切从从实际出发,从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学习内容出发,在自然的教与学的生态环境下,反复研究学生、研究教材,集思广益,

结合客观合理的评价,使教学更加有效,同时也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良好的途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jm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