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更新时间:2023-06-05 09:5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上海九五计划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1996年2月9日上海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 “八五”回顾和基本经验

第一节 “八五”回顾

“八五”时期,是上海起步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开发开放浦东,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重大战略决策的重要时期,是上海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全面推进的时间,也是上海解放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领导下,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经过全市人民奋力拚搏,胜利完成了“八五”计划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全面实现了邓小平同志向上海人民提出的“一年变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奋斗目标。

一、历史性的成就

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上了一个新台阶。1995年,上海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2.7亿元,五年平均递增13.0%;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7.9%;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23.8%;国民经济的总体经济效益同步提高,1995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27.3亿元,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保持在120。

2.产业结构从适应性调整转向战略性调整,第三产业、工业六大支柱产业和搞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生长点。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30.8%,提高到1995年的40.1%。六大支柱产业迅速崛起,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34.5%,提高到1995年的45.1%。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2 ~3%,提高到1995年的10%左右。城郊型农业得到较快发展,保证了城郊口粮和城市副食品供应,加快了现代化、集约化农业示范点的建设。

上海九五计划

3.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旧区改造全面展开,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八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33亿元,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1/3左右。先后建成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内环高架路和南北高架路、地铁一号线、合流污水综合治理一期主体工程,以及一批邮电通信、电力、燃气、给排水等工程建设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同时,通过利用土地级差地租,加快旧区改造步伐,大规模改造和建设外滩、人民广场、南京路、淮海路、四川路、豫园、新客站不夜城、徐家汇等重要地区,使这些地区成为上海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标志性区域和重要景观。

4.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教育的战略地位初步确立。“八五”期间,上海共获得重大科技成果1.02万项;1995年,各类专业人员总量已达121万人。上海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比 “七五”期间增长了1.65倍;五年共培养了26.4万各类专业人才。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1993年上海率先在全国实现人口自然变动负增长。全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历史最低水平,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等指标都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文化、体育事业自我发展能力有了显著提高,相继建成了上海博物馆、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等一批标志性设施。

5.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现代化大市场体系,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八五”期间,上海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市场为龙头、区域性市场为骨干、地方性市场为基础的市场体系。1995年,商品期货交易总额达到2.57万亿元,证券成交总额5.52 万亿元。积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在组建和培育企业集团、综合商社,发展连锁企业、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正在形成以基本保险、补充保险和社会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 ;住房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住房商品化程度有了新的提高。政府职能转变取得较大突破,经济调控体系逐步完善,市和区县“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格局基本形成。

6.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对内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初步形成。“八五”计划安排的浦东新区十大基础设施工程提前完成,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等重点开发小区,逐步进入功能开放的新阶段;闵行、虹桥、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取得了明显的先发性效益。在浦东开发开放的推动下,上海初步形成对内对外开放的新格局。1995年,上海已有“三资”企业13000多家,内资企业13000多家;200多家跨国公司和 154家外资银行及代表处进驻上海;五年累计外商直接投资的协议金额31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1亿美元。1995年,上海外贸出口总额达到115.7亿美元,上海海关进出口总额达到481.3亿美元。

7.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八五”期间,扣除价格因素,市区居民生活费收入年均增长9.1%,郊区农民纯收入年均增长3.3%。住宅建设竣工面积五年累计达3536万平方米,有140多万居民搬入新居,市区人均居住面积近8平方米。市区民用煤气化率达到85%,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14%,郊区基本实现自来水化。同时,

上海九五计划

采取多种帮困措施,使一些低收入居民和困难企业职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8.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八五”期间,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交出物质文明建设和文明建设两份答卷的要求,上海人民以强烈的进取精神,开创了具有“上海水平、上海风格、上海效率、上海精神”的新局面。广泛开展“学知识、学科学、学技术”活动与“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实施“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的凝聚力工程与“百千万”育人工程,文明礼貌、助人为乐、团结互助的社会风气得到进一步发扬。

二、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上海在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传统体制遗留和历史欠帐积累的矛盾。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冗员多、社会负担重,企业转制与改造任务仍很艰巨;城市交通、环境治理等有待进一步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区改造任务十分繁重。二是改 革开放和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带来的劳动力转移和动拆迁安置的难度加大,同时也面临与全国同样的高物价压力。三是经济环境变化遇到的暂时困难。城市建设、企业改造资金短缺,筹资难度加大。此外,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我们要正确运用已经积累起来的成功经验,充分依靠全市人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的过程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第二节 基本经验

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上海人民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勇于开拓,大胆实践,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1.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抓住有利机遇,敢于迎接挑战,善于为压力为动力,用改革的办法妥善解决经济加快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有市场、有质量、有效益的前提下,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增强上海经济综合实力。

2.必须努力贯彻“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方针,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持以“三、二、一”作为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导向,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

上海九五计划

先导、第三产业和工业六大支柱产业为主导、城郊型农业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增强以金融、贸易等为主的城市功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上海产业结构从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移。

3.必须积极探索适合特大型城市特点的发展新路,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步伐。在城市建设方面,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加快旧区改造。在城市管理方面,实行“两级政府、两级管理”模式,调动市与区县两个积极性。在综合经济平衡方面,实行积极平衡、动态平衡、内外平衡,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深化改革方面,率先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积极推进“企业、市场、社会、政府”四位一体的整体配套改革。在对内对外开放方面,坚持“长江牌”、“中华牌”、“世界牌”,为全国经济发展服务。

4.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把握好三者关系的最佳结合点。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求稳定,以稳定保证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在战略上按改革、发展、稳定的顺序安排工作,通过改革解决发展和稳定中的问题。在战术上按稳定、发展、改革顺序做好工作,根据群众的承受能力和社会稳定的程序,确定改革的力度和发展的速度。

5.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序为目标,注重领导重视、群众参与,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普及高雅艺术。提倡“七不”行为规范,倡导良好看社会风气。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标志兼治,从体制、机制、法制的“三位一体”上探索党风廉政建设的新路子。

第二章 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是本世纪最后一个五年计划和下一世纪开局第一个十年的发展纲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亲上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计划,也是上海跨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

今后15年,是上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迈向 21世纪的上海,肩负着在下一世纪第一个十年为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奠定基础的重要使命,肩负着带动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共同繁荣的历史重任。

综观国际、国内形势,处在世纪之交的上海具有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着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上海必须紧紧抓住机遇,积极迎接挑战,加快

上海九五计划

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大根本性转变,大幅度地激发上海经济的内在能量,否则,就有可能在世纪之交新一轮竞争中再次丧失发展机遇。因此,要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善于把握机遇,抓住机遇,创造机遇,化压力为动力,以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使命感、责任感去完成历史赋予上海的重托。

第一节 2010年的奋斗目标和指导思想

一、奋斗目标

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到2010年,为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奠定基础,初步确立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主要标志是:

1.基本形成世界大都市的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经济中心城市的水平。

2.基本形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心城市格局。到2010年,上海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85%,形成由主城——辅城——郊区城市——集镇组成的“多心、多层、组团式”的城市形态布局,并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共同组成中国最大的城市群。

3.基本形成国内外广泛经济联系的开放格局。上海要积极参与高水平的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成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国内经济循环与国际经济循环的连接点。

4.基本形成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到2010年,完成“企业、市场、社会、政府”四位一体的整体配套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上海市场配置资源的中心作用,要形成沟通国内外资金流、商品流、技术流、人才流和信息流的现代大市场体系,发挥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集散、生产、管理、服务和创新功能。

5.基本形成现代化国际城市基础设施的构架。到2010年,建成以浦东国际机场为主体的国际航空港,成为上海的现代化空中门户;建成以集装箱运输为主体的深水港,并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建成以信息资源网络化为主体的国际信息港;建成现代化的城市综合交通、公用设施、环境保护、抗灾防灾等基础设施系统,从数量上和质量上满足城市综合功能的发挥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6.基本形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体系和人与自然较为和谐的生态环境。到2010年,上海要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生态环境改善,实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共同进步。

上海九五计划

二、指导思想

全面实现今后15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奋斗目标的指导思想是:始终坚持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进取,继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特大城市特点的发展新路;努力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拓展城市功能,面向世界,服务全国,带动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共同发展繁荣;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相互促进,为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奠定基础。

第二节 “九五”计划的指导方针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方针

按照上述奋斗目标和指导思想,“九五”期间在各项工作中在切实贯彻以下指导方针:

1.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努力做到速度和效益相统一,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统一,微观活力和经济调控相统一。在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增长质量、增进整体效益的基础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保持社会稳定,关键是要注意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最佳结合点,全面考虑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稳定的程度。要善于把握住各个时期三者关系的关键环节,解决好三者关系的关键问题,及时疏导和化解前进中的各种矛盾,做到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3.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继续坚持“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方针,进一步产业结构及各产业内部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力度。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不断优化生产力布局和城市功能布局,促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级化和现代化发展,增强经济建设的发展后劲,强化经济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

4.整体推进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中心环节的综合配套改革。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个中心环节,整体推进“企业、市场、社会、政府”四位一体的综合配套改革,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新的市场发育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和改善适应特大城市发展的经济调控体系,加快上海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进程。

上海九五计划

5.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坚持“长江牌”、“中华牌”和“世界牌”,积极发挥浦东开发开放的“龙头”作用和“辐射”效应,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使上海成为全国资金流、商品流、技术流、人才流和信息流的集散地和交汇枢纽,成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连接点。

6.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要善于抓住对全局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环节,明确有限目标,突出工作重点,发挥整体优势,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起来,办好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大事,加快建设进度,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7.不断完善“两级政府、两级管理”体系。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强化区县政府职责,赋予相应的权限;区县政府要按照加强社区管理的要求,相应扩大街道、乡镇的管理权力和财力,积极探索并逐步完善市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和郊县“三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新格局。

8.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和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注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做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建设。

二、主要任务

1.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坚持有市场、有质量、有效益、有后劲的经济增长方针,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科技产业化和产业科技化,大幅度提高全社会科技投入。调整完善教育结构,巩固科技、人才优势。2000年,上海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力争由“八五”期末的30%提高到50% 。

2.继续坚持“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方针,初步完成阶段性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基本形成第三产业与工业并驾齐驱的格局,2000年第三产业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到45%左右。基本确立六大支柱产业在工业结构中的主导地位,2000年六大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升到50%以上。基本确立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战略地位,200 0年高新技术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升到20%左右。初步探索出一条农业由城郊型向都市型转变的新路,逐步构筑集约化、规模化和设施化的农业体系。

3.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基本还清历史旧欠的基础上构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基本框架。在继续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旧区改造的同时,重点转向连接国内外、辐射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沿岸城市的枢纽型骨干工程建设。广泛运用国际先进技术装备城市基础设施,强化城市综合管理,重点建设以“三港两路”为核心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系统,为把上海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奠定基础。

上海九五计划

4.调整和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和生产力布局,初步形成现代国际城市新格局。加大产业布局调整的力度,强化区域性功能开发,分片调整、改造和发展中心城区,加快郊区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集约化进程,形成若干个与新的城市功能相适应并各有侧重的城市功能区。在内环线以内地区,实行“退二进三”战略,重点建设中央商务区和中心商业区,形成以金融、贸易为主体的富有活力的城市功能区。在内环线两侧地区,实行“工业园区化”战略,重点调整改造工业街坊和工业区,形成以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体的具有实力的城市功能区。在外环线以外地区,实行“中中外”战略,重点建设若干个制造业中心和六大农业生产基地,使之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

5.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中心,基本建立政府为主导、社区为基础的社会发展新机制。合理调整人口布局,深入开展“ 再就业工程”。加快文化产业化步伐,营造都市文化氛围。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全力办好重大体育赛事,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加强社区管理,充分发挥街道和居委会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居民生活方面的作用。

6.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整体推进以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四位一体”配套改革。按照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企业、市场、社会和政府“四位一体”的配套改革,建立与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的微观基础和调控机制。继续完成国有企业改制、改造和改组任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继续推进现代化大市场建设,形成新的市场发育机制;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基本保险社会化、补充保险市场化、社会救助制度化的新机制;继续完善适应特大型城市的经济调控体系,建立新的城市管理机制、新的投资机制和新的财政补贴与转移支付机制。

7.坚持“长江牌”、“中华牌”、“世界牌”,形成辐射长江、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继续打好“长江牌”、“中华牌”。商品流通要在注重自身万商云集的同时,积极促进长江沿岸城市及内地商贸的共同发展;工业结构要在注重内部战略性调整的同时,积极支持和推动长江沿岸城市及内地经济结构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要在注重城市内部建设和改造的同时,加强具有枢纽功能的重大项目建设;资金融通要在注重吸纳资金的同时,增强对长江流域及全国各地的融通;企业经营要在注重商品生产经营的同时,更多地从事跨地区的资产经营。继续打好“世界牌”。实行“机制大转变、发展大外贸、形成大口岸、搞好大服务、组建大集团”的方针,大力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拓宽利用外资新渠道,推动上海利用外资再上新台阶。

8.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确保重大建设项目和重点建设领域的资金需求。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力度、结构的把握上,要量力而行,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办几件大事,把投资的重点放在农业基础设施、支柱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交通运输和城市基础设施上。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上,要注重提高技术含量,走技术进步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在

上海九五计划

资金筹措上,要进一步加大利用外资的力度,积极开拓新的内资筹措渠道。

三、主要指标

1.发展速度。“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0~12%,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4%,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3.5%。

2.产业结构。2000年,三次产业的结构比重为2∶53∶45。

3.内外市场。2000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380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200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0亿元。

4.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

5.投资规模。“九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1万亿元,其中浦东新区投资额占三分之一左右。

6.利用外资。“九五”期间,外商直接投资的协议金额37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力争达到2 40亿美元。

7.人民生活。“九五”期间,职工工资和农民纯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3~5%。2000年,市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0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到70%;民用煤气普及率达到90%。

8.人口规模。2000年,户籍人口控制在1350万以内,常住人口控制在1500万左右。

9.物价指数。“九五”期间,物价上涨率要低于经济增长率。

第三章 经济发展

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基础,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环节,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主要途径。“九五”期间,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是,继续坚持“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方针,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壮大工业支柱产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调整改造传统产业,探索发展都市型农业,形成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完成阶段性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上海九五计划

第一节 第三产业

以辐射长江、服务全国为宗旨,以培育市场体系为主导,以现代化技术装备为基础,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商品流通、交通通信、房地产、旅游和信息咨询等六个行业,推动第三产业增长方式向辐射型、集约化转变,进一步增强经济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到200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5%左右。

一、金融保险业

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为目标,发挥上海金融先行的优势,强化为长江流域和全国的服务功能,完善金融运营体系,加强金融监管,扩大金融市场规模,丰富金融商品,实现金融保险业的商业化和国际化,加快金融手段的电子化,全面提高金融资产运行质量,使上海成为重要的市场化融资中心。到2000年,上海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2% 。

“九五”期间,要积极推进专业银行商业化。实行专业银行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分离,全面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资产风险管理。要加快金融保险业对外开放进程。逐步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扩大保险业的开放试点,大量引进各种金融性中介机构。要增强金融保险业的辐射功能。加强对长江流域及全国各地的资金融通和余额调剂,积极为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在上海发行债券和股份制企业上市创造条件,支持和促进各金融机构在长江沿岸城市设立金融网点。要规范和发展各类金融市场。规范发展证券、货币、外汇、保险等金融市场,探索建立黄金市场,争取试办离岸金融市场。到2000年,资金拆借规模达到17000亿元,外汇交易额2200亿美元,证券交易量占全国四分之三左右,保险费收入220亿元。要形成金融机构多元化格局。2000年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达到80余家,代表处150家以上,中资银行2 5家,保险机构(包括中介机构)近30家,金融营业网点3000余家。

二、商业流通业

以建设国际贸易中心为目标,按照“大贸易、大流通、大市场、大口岸”的方针,巩固和开拓国内外市场,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庞大的海内外销售网络,全面提高上海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到2000年,商品流通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5%,上海商品销往上海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的比重为2∶4∶4。

(一)内贸

上海内贸要在注重自身万商云集的同时,走出上海,面向全国,促进长江沿岸城市

上海九五计划

和全国大城市商贸的共同发展;走出传统经营方式,实现商业经营现代化;走出小商业格局,发展大流通;走出中心商业区,开发居住区商业;走出“重硬轻软”模式,提高商业服务质量。

“九五”期间,要全面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以大型商贸集团为主体,工商联手,商贸结合,点、线、面全面推进,在长江沿岸城市及全国主要城市,建设一批集展示、批发、零售为一体的工业品配货中心和综合商业中心,重组批发销售网络,建设长江商贸走廊,形成辐射全国的商品流通网络。要大力发展连锁商业。加快发展连锁超市、方便店、专卖店、配送中心以及仓储式销售,总经销、总代理等现代营销方式,推行直营连锁、自由连锁、特许连锁、加盟连锁,形成面向长江流域、面向全国的连锁网络。要组建以综合商社为主体的大型商贸集团。以大型商业企业为龙头,采取合营、合资、收购、兼并、参股等方式,组建一批连锁公司、商贸集团、综合商社。到2000年,要形成10个年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的商贸集团、 4个年销售额在100亿元以上的大型综合商社。要健全物资流通体系。完善上海商品、金属、粮油等交易市场,建立若干个重要物资批发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完善重要物资储备制度和物资市场监控体系。

(二)外贸

上海外贸要积极扩大对外贸易领域,提高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比重,增加支柱产业产品出口,实行出口市场多元化,大力发展跨国经营,降低换汇成本和交易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出口规模和效益同步增长,形成外贸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的新机制和新格局。

“九五”期间,要实施外贸出口龙头计划。重点扶持和发展100个年出口金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拳头产品,带动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支柱产业产品扩大出口,到2000年,机电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15%。要基本形成货物、技术、服务贸易三位一体的新格局。在大力发展货物贸易的同时,加快发展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 2000年技术进出口总额达到40亿美元,服务进出口总额为80亿美元。要逐步形成订单中心和代 理中心。大力发展国际营销网络、国内代理网络和货源生产基地,形成“上海接单、委托内地生产,内地生产、委托上海出口”的经营格局,到2000年,市内、外出口货源各占50%。要实行出口市场多元化。在巩固发展日本、美国、港澳、欧盟等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东南亚、南非、大洋洲、拉美、中东、独联体等新市场。要大力发展外贸企业集团。组建7~8家贸易主体型的综合商社和服务主体型的大型企业集团。

三、交通通信业

以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信息中心为目标,大力增强交通通信业的辐射能力,重

上海九五计划

点发展现代集装箱运输,加快发展邮电通信业。到2000年,上海交通通信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货物运输量3.1亿吨,旅客运输1.6亿人次,港口吞吐量2.2亿吨,邮电业务总量160亿元。

“九五”期间,要扩大航空航运的吞吐能力,重点发展现代集装箱运输。2000年集装箱吞吐能力增加到500万标箱,航空客运吞吐量达2200万人次。大力发展国际航运,组建上海航运网络。要加快邮电通信业的发展,建设高速度、大容量的信息传送网络。2000年通信业务、服务水平、通信平台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电话主线普及率达35%以上。要优先发展公交,改革公交经营机制,形成市、区县、企业共同办公交的格局。对部分公交线路及客运专线的经营权采取招标办法有偿转让,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或区县对国营公交企业实行委托经营、合资合作经营及租赁承包等办法,减少政府对公交的财政补贴。

四、房地产业

充分利用城市区位和土地级差优势,优化房地产资源配置,培育房地产市场,加快住房商品化进程,盘活房地产存量,提高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到2000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

“九五”期间,要发挥级差地租的杠杆作用,优化房地产资源配置。强化土地总量控制,调控土地一级市场,逐步形成土地收购、储备、转让机制,全面推行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盘活工商企业国有房地产存量,提高土地使用效益。要以住房制度改革为核心,加快住房商品化进程。对成套独用公房全部放开出售,2000年住房自有率达到70%以上。要以放开、搞活房地产交易二级、三级市场为重点,扩大房地产市场规模。“九五”期间已出售的公有住宅要加快进入市场,同时,降低房地产流通领域税费,形成对中低收入居民购房抵押贷款机制。要以平价商品房建设为主攻方向,调整房地产业结构。扩大利用外资建设内销商品房和平价商品房,规范健全房地产开发经营体系,加强房地产物业管理,发展房地产金融和房地产咨询中介机构。

五、旅游业

充分利用上海都市风貌和近代人文资源,发展国际商务观光旅游、国内购物观光旅游与大众化休闲年假旅游,寓科普、历史和人文知识于旅游,把上海建设成旅游商品丰富、服务水准一流的独具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到2000年,境外游客达到250万人次。 “九五”期间,要建设和完善旅游景点和布局。重点建设佘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建设淀山湖风景旅游览区、喜定主题公园娱乐区、芦潮港跨海游览区及浦东华夏旅游区,改造建设豫园旅游商城、龙华风景区、市政中心游览区及商业旅游购物区。要发展

上海九五计划

休闲度假旅游。组织旅游交通联运,开辟旅游文化、体育、娱乐、参观、休闲场所,增加市民参与性旅游项目。要扩大旅游服务业务。开展商务、会议、展览等旅游服务,组织国际旅游。要发挥旅游宾馆管理服务优势,提供一流宾馆服务。“九五”期间,宾馆客房率达到70~75%左右

六、信息咨询业

依托信息港,推广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推进信息咨询业向要素市场的渗透,实现信息咨询服务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网络化。到2000年,信息咨询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

“九五”期间,要建设覆盖全市并与国内外信息网相连的高速度、大容量和社会化应用信息系统。重点建设经济、社会保险、科技、教育、统计、行政决策、财税、金融及贸易等信息应用系统。要大力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和各类综合性、专业性信息咨询企业。形成会计、审计、广告、律师、公证、资产评估、资信评估、项目评估、市场调研等咨询及中介服务体系。

第二节 第二产业

一、工业

全面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工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壮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的支柱产业,调整改造传统产业,建立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市场占有率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提高上海工业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的能力。“九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 14%。

(一)支柱产业

集中力量培育、发展和壮大工业支柱产业,提高技术含量,扩大产业规模,提高支柱产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基本确立六大支柱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到2000年,六大支柱产业都将形成500亿元以上的产业规模,六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

“九五”期间,汽车制造业,要大力发展以轿车为主体的乘用车,桑塔纳轿车形成20万辆生产规模,合资建设新的10万辆中高档轿车以及汽车用汽油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等重大项目, 2000年工业总产值达900亿元(90年不变价,下同)。通信设备制造

上海九五计划

业,要大力开发大容量宽带通信、多媒体等各类通信产品,2000年形成数字程控交换机800~1000万线、移动电话30 万台、传真机50万台、卫星通讯设备3000套、光纤60万公里、光缆10万公里的生产能力,工业总产值达500亿元。电站成套设备及大型机电设备制造业,要重点发展电站成套设备、输变及输配电设备、数控机床、工程机械、电梯、冷冻空调等六大类产品,2000年发电设备生产能力达750万千瓦,电站成套设备及大型机电设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700亿元。家用电器制造业,要大力开发环保型、节能型、多功能的新一代家电产品,重点建设视像产品及彩电玻壳等重大工程,2000年形成500万台彩色电视机和彩色显示器、200万台冰箱、200万台家用空调、250万台洗衣机、30万台摄录一体机和270万套组合音响的生产能力,工业总产值达 640亿元。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工业,要重点发展以进口原油加工为基础的三大油品、有机化工原料、三大合成材料及其深加工产品、精细化工产品,重点建设60万吨乙烯、10万吨聚氯乙烯、6万吨聚丙烯、16万吨聚酯等重大工程,2000年形成1800万吨原油加工、55万吨乙烯、45万吨合成纤维的生产能力,工业总产值达60亿元。钢铁工业,要发展品种、提高质量、节能降耗,重点建设宝钢三期、上钢三厂不锈钢卷板、上钢一厂2500立米高炉、梅山炼钢等重大项目,2000年形成1400万吨生铁、1900万吨钢、1800万吨钢材的生产能力,工业总产值达500亿元。

(二)培育新的支柱产业

着眼于21世纪,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培育集成电路与计算机、现代生物技术与新药、新材料三大产业,力争在下世纪初成为上海新的支柱产业。到200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升到10%。

“九五”期间,集成电路与计算机产业,要加快发展电子计算机与外部设备、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与电子元器件等大类产品,重点开发大规模集成电路等产品,2000年工业总产值达 200亿元。现代生物技术与新药产业要重点发展以及了血管药物、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生育调节药物、抗衰老药物、消化系统药物、维生素和营养保健产品、畜用药和农药等八大类产品,拓展生物技术在生命科学、医药、食品等领域中的运用,2000年工业总产值达30 0亿元。新材料产业要重点发展新型金属材料、光电子信息材料、新型陶瓷材料、新型玻璃、有机高分子材料、分离膜功能材料、特种纤维材料、新型复合材料、环保节能材料等新一代产品,2000年工业总产值达150亿元。同时,加快航天航空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三)传统产业

依靠科技进步和存量盘活,加大对传统工业调整、改造的力度,通过产业梯度转移以及与国外企业合资合作等途径,提高传统工业的整体素质。

“九五”期间,要重点对轻工、纺织、仪器仪表、机械、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和造

上海九五计划

船等八大行业进行调整和改造。轻工行业重点发展现代办公用品、美容清洁用品、包装装材料、绿色方便食品等;纺织行业重点发展化学纤维、流行织物、中高档服装等;仪器仪表行业重点发展自动化仪表、精密科学仪器、真空玻璃器件、明照电子等;机械行业重点发展为电站、轿车、钢铁等支柱产业配套的机构产品以及轻工、纺织、印刷、食品机械等;有色金属行业重点发展铜与铜合金产品、铝与铝合金产品、稀土产品、硅材料产品等;建材行业重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绿色建材、室内装饰材料、卫生洁具与玻璃等;化工行业发展煤化工产品、橡胶加工制品、塑料加工产品等;造船行业重点提高造船修船能力,尤其是特殊用途船只的生产能力。

二、建筑业

“九五”期间,上海建筑业的发展要牢牢把握城市大规模建设和改造的大好时机,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逐步实现建筑规划、设计、施工向总承包、专业化方向转变; 努力降低建设成本,缩短建设周期,提高工程建筑质量、行业管理水平和产业整体素质。到 2000年,建筑业施工产值达1350亿元,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5%,海外工程承包额达3000万美元。

第三节 第一产业

上海农业要走出一条具有生态平衡、观光休闲、科技示范、出口创汇等多种功能的都市型农业发展新路,逐步建成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先进农业示范点,为下世纪实现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的奠定基础。“九五”期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5%。 “九五”期间,要从农业的“两个立足点”出发,建立农田保护区,优化农业用地结构。20 00年农业用地规模达34.9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8万公顷,一级、二级农田保护区分别控制在20万公顷和3.33万公顷。要增加农业投入,搞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和“米袋子” 工程建设。重点建设现代化温室100公顷,保护地设施3300公顷,到2000年,年供应蔬菜160 万吨,生猪出栏420万头,肉禽上市1.7亿羽,鲜蛋上市

1.4亿公斤,鲜奶28万吨,水产品2 7万吨;2000年全市粮食生产占用耕地面积16.7万公顷,总产量20亿公斤。要建设园艺化、观光型、生态型农业,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到2000年,林地面积达2.7万公顷,农田林网化面积23万公顷,果树2万公顷,花卉500公顷。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完善太浦河上海段及其配套工程,抓好农田地下暗管排水设施和农田明沟设施建设,抓好骨干河道疏浚,全面提高农业生产作业的机械化程度,到2000年,稻麦机械播种比例达30%,稻麦机收比例达70%和90%,蔬菜生产机械化程度达70%。

上海九五计划

第四章 科技教育

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速科技进步,加快教育发展,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奠定科技与人才基础。

第一节 科学技术

着眼21世纪,面向经济主战场,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开发新体制,在若干重要领域达到世界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的领先地位,使上海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研究开发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到200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

“九五”期间,要建立科技开发新体制,确立企业科技进步主体地位。形成大集团、大企业的技术开发优势,高起点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包括高校和独立研究机构的研究开发体系,建设技术交易、信息传递、器材供应、技术检测等科技支撑服务体系。要强化技术开发和推广,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重点解决信息、现代生物、先进制造、新材料和绿色技术五大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建设若干个工程研究中心,加快研究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加快重大装备的国产化和传统工业改造步伐。要加强基础研究和软科学研究,提高上海科技总体水平。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为重点,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储备,建设若干个基础性研究中心;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开展理论探索和咨询研究,力争出一批高质量的决策咨询研究成果。要建设标志性科技工程,加强科技普及工作。建设新一代同步辐射光源装置等科技工程,建成连接国际国内的科技信息网络,建设上海科技城和上海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等科普设施;积极开展当代科学与高技术知识的普及工作,全面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质。要建立科技投入新体制,大幅增加研究开发经费。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科技投入新体制及风险投资机制,到2000年,研究开发经费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确保市级财政每年投入科技三项经费和科学事业费的增长速度要高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

第二节 教育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增加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逐步建立开放式、现代化的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上海九五计划

“九五”期间,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调整教育资源。重点加强基础教育,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质量,结合城市布局调整,优化学校布局,建设一批示范教育小区和若干个具备现代化教育设施的高级中学,同时要重视发展特殊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完成“九十年代紧缺人才培训工程”。高等院校要减少数量,扩大规模,稳定提高基础学科,加速发展新兴、边缘交叉学科,重点建设列入“211工程”的大学。到2000年,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达16.4万人,研究生2万人,平均学生规模5000名以上,师生比提高到1∶1 2。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形成多元化办学新机制。有步骤、有选择地推进民间办学,积极促进高校之间协作办学,鼓励开展国际合作办学。要全面实施教育“八大工程”,完善教育硬件设施。建设新上海大学、中欧工商学院等项目;建成第三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配备先进教学装备。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培养敬业精神。要增加政府教育投入,开辟教育集资新途径。鼓励社会办学和国内外各界人士捐资助学,盘活教育资源存量,到200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至3%。

第三节 人才发展

把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高点,建立高度化的人才结构,努力把上海建成人才开发基地和国内外一流人才的集聚高地。到2000年,上海专业人才总量达到171 万人,每万人口中专业人才达到1224人,每万劳动者中专业人才达到2200人。

“九五”期间,要加紧培养和引进紧缺高级人才。加快培养复合型、外向型、国际通用型的高层次人才,加大高级人才再培养力度,采取特殊政策吸引国内外有用人才来沪工作,加快实施“百千万”工程,到2000年,高级人才发展到9万名。要加速调整与优化人才结构。大力培养和引进金融保险、房产产、信息咨询、交通通信等第三产业和工业六大支柱产业所急需的人才。要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改革现行用人制度,打破地区、单位等限制,使各类人才在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下,通过人才市场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

第五章 社会发展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以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建立政府为主导、社区为基础的社会发展新机制,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交出物质

上海九五计划

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份满意答卷。

第一节 人口与就业

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妥善处理人口、就业、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上海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九五”期间,要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合理调整人口布局。坚持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做好提高人口素质的早期工作。加强机械迁移和流动人口管理,到2000年,上海常住人口控制在 1500万左右,户籍人口控制在1350万以内;坚持人口布局与产业布局相适应、就业地与居住地相结合的原则,逐步降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要开展就业工程,保障充分就业。建立健全劳动力、人才市场和失业保险体系,设立再就业基金,注重发展服务业等吸纳劳动力多的第三产业和附加值高的劳动密集型城市工业,大力发展城乡集体经济,鼓励发展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拓宽就业渠道,鼓励企业尽可能多地吸纳下岗待工人员再就业,做到企业安置、个人自谋职业和社会分流相结合,积极安排和引导下岗职工、失业人员重新就业。

第二节 文化、卫生与体育

一、文化事业

坚持“两为”、“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繁荣文艺创作,加强文艺队伍与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发展文化市场,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初步形成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构架。

“九五”期间,要加快文化设施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集中力量建设上海大剧院、上海图书馆新馆、上海书城、上海东方马戏娱乐城、上海青年文化活动中心等骨干项目,重点充实完善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形成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文化娱乐设施网络和文化服务网络,运用高新技术装备大众文化传播媒介,扩大传播媒介覆盖面。同时,要加强各级各类档案馆建设。要繁荣文化事业,营造都市文化氛围。抓好“五个一”工程,力争出一批树得到、传得下的文化精品;大力发展广场文化和群众文化,扶持高雅艺术;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精华,发挥历史文化名城作用,形成上海独特的都市文化风貌。要培育各类文化市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电影、演艺、音像制品和书刊等各类文化市场,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培育与现代化国际城

上海九五计划

市相匹配的文化产业。

二、卫生事业

坚持“预防为主”方针,根据大卫生观念和新医学模式,把上海建成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和亚洲医学中心之一,全面提高市民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到2000年,上海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6.5岁,婴儿死亡率控制在9‰以下,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5.1万人,其中医生5.3万人。

“九五”期间,要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能。加快预防、医疗设施建设,加强老年病、常见病防治,提高城乡医疗水平,全面达到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根据人口布局、年龄结构及病谱变化,调整医疗机构布局和专科设置,加快床位周次数,进一步改善住院病房设施条件,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要追踪国际先进水平,巩固发展医学优势。强化医学科研先导地位,保持和发展烧伤救治、断肢(指)再植再造、显微外科、肝癌和肺癌诊治等临床研究在国内、国际上的优势。

三、体育事业

以增强人民体质为宗旨,以社会化、国际化为基本方向,加快体育产业发展进程,基本形成满足训练、竞赛、健身、娱乐等多种需求的体育设施网络,推动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体育协调发展。

“九五”期间,要积极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全面提高市民体质。到2000年,全市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全市总人口比重达到40%。要全力办好重大体育赛事,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加强体育科研、训练工作,使上海竞技体育水平继续列全国前茅;承办好全国农运会、八届全运会等重大比赛,积极开展国际间体育交流,争取举办世界级高水平综合运动会。要加快体育设施建设,开放体育场馆。加快建设八万人体育场等标志性场馆,重点建设和完善社区体育活动设施,到2000年,全市有50至60所体育场馆达到承办国际综合性运动比赛的水平。

第三节 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一、人民生活

在全市居民基本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基础上,稳步增加城乡人民实际收入,注重提

上海九五计划

高人民生活质量,重点抓好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工程。

“九五”期间,要提高居民实际收入,改善居民消费结构。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使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年均增长3~5%;逐步降低食物消费支出比重,提高居住、教育、娱乐、劳务等消费比重。要加快居民住宅建设,健全物业管理,提高居民居住质量。到2000年,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0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到70%,民用煤气普及率达到90%。要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社会联系便利程度。到2000年,市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4平方米以上,电话主线普及率达到35%以上。

二、社会保障

按照“抓好两头,规范中间”的要求,加强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和资金保值增值管理,规范有序地从事社会救助事业,逐步形成覆盖全体社会成员,切实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保障体系。

“九五”期间,要完善保险体系,提高保险水平。建立和完善基本统一的养老、失业、职工伤残、医疗和生育保险制度,扩大保险覆盖面,2000年,农村养老保险投保人数达应投保人员的90%以上;商业性人身、财产等险,逐步提高社会保险水平。要健全福利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建设若干所国家级社会福利设施,完善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福利设施和各项服务,依法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合法权益,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落实按比例安置就业。2000年全市福利院、敬老院收养能力达到2.2万人。要积极开展社会救助,保障基本生活需要。重点抓好“一卡多用”工程,切实保障最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需求。

第四节 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

重点建设社区文化、体育等配套设施,健全社区服务网络,加强社区管理,搞好社区服务,使社区成为“凝聚人心、保持稳定、方便生活、安居乐业”的重要基地。 “九五”期间,要推行社区综合开发计划,创建示范社区。开展卫生保健、教育科普、群众文体活动、劳动就业、保障困难人群基本生活需求、志愿服务和安全保障等工作,提高社区综合服务水平,方便居民生活。要发挥条块结合优势,建立社区组织网络。以街道、居委会为依托,积极发展初中以上学生普遍参加志愿者队伍,建立兼职志愿人员为主、专职工作人员为辅、社区成员和这中界广泛参与的社区组织网络。要开展社会互助活动,倡导社区文明、精心组织“凝聚力工程”与“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使社区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要加强群防群治,健全防患网络。理顺街道、

上海九五计划

乡镇治安管理体制,完善治保调解组织,发挥社区保证改革、发展和稳定协调推进的作用。

第五节 法制建设与公共安全

一、法制建设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城市管理的客观要求,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与新体制相适应的法规条例。

“九五”期间,要加强经济、社会和城市管理的法规建设。以经济立法为重点,通过立法程序继续制定和完善规范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改善和加强地方经济调控、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法规,依法整治和管理城市市容环境、卫生防疫、交通秩序、市场秩序,促进城市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和法制化。要加强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建立违法执法的追究制度和赔偿制度,坚决纠正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滥用职权等现象;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逐步使行政执法队伍力量的配置与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执法需要相适应。要增强全社会的法制观念。健全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法制培训制度,提高广大干部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加强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增强广大市民的法制观念;积极开展法律特别是行政、经济法律的研究和咨询活动,为社会广泛的法律服务。

二、公共安全

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工作放在首位,加强社会治安治理,基本形成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社会机制,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九五”期间,要坚持“严打”方针,完善防范机制。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健全和强化侦察破案机制,加强政法基层组织建设,保障社区安全。加强和完善安全防范建设,依靠各级政府和群众治安防范组织,搞好人防、物防和技防,逐步形成现代化的安全防范网络。要加强治安管理,疏解不安定因素。依法加强对营业性公共场所的治安管理和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坚决查禁“六害”等社会丑恶现象; 依法加强交通管理,确保道路交通安全、有序、畅通;提高社会抗御灾害的整体能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化解各种不安定因素;及时慎重处理各类群体性突发事件,防止事态扩大 。要增加资金投入,确保一方平安。加强对维护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je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