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级体育心理学复习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4-03-10 23:2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版权所有,禁止盗版 章以寒

第一章 体育心理学概论

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

1.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 体育教学 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 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 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 体育锻炼 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4.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 体育教育 、 竞技体育 、 大众体育 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

5.体育学习活动既是一种 身体 活动,也是一种 心理 活动。

6.体育心理学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前 、 20世纪50年代后 。 7.Triplett于1898年调查了一个今天我们称作 社会促进 现象。 8.Griffith于1925年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 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

9.运动心理学家三种类型包括 实验运动心理学家 、 教育运动心理学家 和 临床运动心理学家 。

10. 1965 年国际运动心理学联合会成立。

11.1942年,吴文忠和肖忠国编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 《体育心理学》 。 12. 1979年成立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会。

13.应用运动心理学可进一步分为 临床应用心理学 和 教育运动心理学 。 14.教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集中于运动员的 正常行为 和 超长行为 。 15.临床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集中于运动员的 异常行为 。

二、单项选择题(将备选答案中正确的一个代码写在题后括号内) 1.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是三门 学科。( C ) A. 相同的 B. 认知的 C.不同的 D. 基础的 2.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 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A ) A. 体育教育教学 B. 竞技运动和比赛 C.体育锻炼 D. 娱乐

3.本书所指的体育心理学是对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 进行研究的科学。( C ) A. 情感和意志 B. 个性和意志 C.心理和行为 D. 认知和个性 4.体育心理学是一个包含 学科的研究和实践领域。( D ) A. 一种 B. 两种 C.三种 D. 多种

5.学习体育心理学是 的需要。( A ) A. 体育实践工作和体育科学研究 B. 体育实践工作 C.体育科学研究 D. 运动训练

6.体育心理学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 A ) A. 20世纪50年代前和50年代后 B. 20世纪40年代前和40年代后 C. 20世纪60年代前和60年代后 D. 20世纪30年代前和30年代后 7.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的实验是由Triplett于 年完成的。( D ) A. 1901 B. 1896 C.1905 D. 1898

8.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C ) A. Scripture B. Anshel C.Griffith D. Wann

9.中国体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 B )

A. 20世纪60年代前和60年代后 B. 20世纪80年代前和80年代后 C. 20世纪90年代前和90年代后 D. 20世纪50年代前和50年代后 10.在中国, 最早论述了体育心理学的有关问题。( B ) A. 吴文忠 B. 马约翰 C.肖国忠 D. 马启伟

11.众多的研究和实践表明,高水平的竞技运动比赛中,获胜的因素中 归于心理因素。( A )A.70% B.80% C.90% D. 60%

四、判断题(下列正确的说法用√写在题后括号内,错误的则用×写在题后括号内) 1.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这三门学科自成体系已初见端倪,也是发展方向。( √ ) 2.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心理现象。( × )

3.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体育教育教学、竞技体育恶化大众体育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 √ )

4.Pargman认为,运动心理学是通过运用人类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和原则试图解释、预测或改变与运动相关的行为。(√ )

版权所有,禁止盗版 章以寒

5.体育心理学是对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的科学。(√) 6.一个人学过体育心理学,就可以说明自己一定在体育教学或指导运动队方面取得成功。(×) 7.体育学习活动既是一种身体活动,也是一种认知活动。(× ) 8.Tripkett建立了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9.自行车选手在与他人比赛时速度会更快,这被称作“社会促进”现象。(√) 10.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期间,处于发展时期。(×)

11.运动心理学家被描述为三种类型:实验运动心理学家、教育运动心理学家和临床运

动心理学家。( √)

12.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我国体育心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3.未来的运动心理学将继续强化两个不同的专业领域,即教育运动心理学和临床运动

心理学。(×) 14.目前的趋势是体育心理学研究者们已开始重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结合使用。(√)

第二章 运动中的目标设置与目标定向

一、填空题(请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

1. 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它是人们一切活动的起点。 2. 成就目标定向是一种重要的动机变量,它是指个体参与某一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取向。

3. 成就目标定向不是具体要达到的行为的数量标准,而是个体内心所追求的成就取向。 4. 学习目标定向是指通过学习新的技能、控制新的环境来发展自己的能力。

5. 成绩目标定向是指通过寻求有利的评价和避免负面的评价来显示和证明自己的能力 。 6. 追求学习目标的个体认为智力是可以培养、发展的,因而力求掌握新的知识和提高自己能力。

7. 研究通常认为学习目标是适应性的,它与一系列积极的认知、动机、情感和行为中介变量以及积极的结果联系在一起,而成绩目标则是非适应性的,它与一些消极的结果相联系。 8. 在后天的教育过程中由父母、同学、老师所组成的环境因素和动机气氛是促使个体采取某目标定向的主要原因。

9. 具体、明确、可测量且容易观察的目标是可以用语言加以描述_和可用文字加以记录的目标,即可以用次数、米数、秒数等可测定的量来确定的数字目标。 10. 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结合最理想的是使用“阶梯型”目标设置。 11. 技术动作完成目标是指学生要完成的技术动作的标准,如在网球发球向前挥拍时,要伸直手臂。

12. 结果目标是指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最终是否能获胜上,如在比赛中要击败对手。 13. 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_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14. 团队目标设置的环节有目标确定环节、目标分解环节、目标执行_环节、目标检查环节。 二、单选项选择题(将备选答案中正确的一个代码写在题后括号内) 1.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理论属于_____________理论。(A)

A 动机理论 B 归因理论 C 本能理论 D 认知理论

2. 通过学习新的技能、控制新的环境来发展自己能力的目标定向是属于_______。( B) A 成绩目标定向 B 学习目标定向 C 自我目标定向 D 结果目标定向

3. 通过寻求有利的评价和避免负面的评价来显示和证明自己能力的是属于____。( A) A 成绩目标定向 B 学习目标定向 C 掌握目标定向 D 结果目标定向

4. 追寻成绩目标的个体认为__________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因而力求搜集与能力有关

的证据以获得对自己能力的有利评价,避免消极评价。( A)

A 智力或能力 B 性格或气质 C 性格或能力 D 智力或气质 5. 学习目标定向是_____________。( A)

A 适应性的 B 主观的 C 非适应性的 D 非主观的

6. 在后天的教育过程中,由父母、同学、老师所组成的_________________是促使个体采

取某种目标定向的主要原因。(A )

A 环境因素和动机气氛 B 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 C 动机气氛和家庭环境 D 课堂环境和学校环境

7. 在体育领域,无论家长、教练员和队员强调比赛获胜还是技术掌握,会在一个运动集体

版权所有,禁止盗版 章以寒

中造成不同的心理气氛,这被称为______________。(B) A 课堂气氛 B 动机气氛 C 教学气氛 D 目标气氛

8. “目标设置理论”是由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_______于1967年率先提出

了的一种激励理论。(B )

A 温伯克 B 洛克 C 拉瑟姆 D 马腾斯

9. 为了保证目标既有难度又有可能实现,可将学生 ______作为参考,并在必要时修正目

标以适应情况的变化。(B )

A 最近的能力水平 B 最近的比赛名次 C 入学以来的成绩 D 在班里的排名

三、判断正误题(下列正确的说法用√写在题后括号内,错误的则用×写在题后括号内) 1、成就目标定向是一种重要的动机变量。(√)

2、成就目标定向是个体参与某一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取向。它是个体具体要达到的行为数量标准。(×)

3、在目标定向理论的早期,研究者大多把目标定向分成两种目标倾向。(√) 4、成绩目标定向是指通过学习新的技能、控制新的环境来发展自己的能力。(×)

5、学习目标定向是指通过寻求有利的评价和避免负面的评价来显示和证明自己的能力 。(×)

6、追求学习目标的个体认为,智力是可以培养、可以发展的。(√) 7、追寻成绩目标的个体认为,智力或能力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

8、对于一个年轻的运动员来说,学习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都高是最好的结合。(√) 9、目标设置理论的提出主要是依据“有意识的目标影响人的行为”这一假设。(√) 10、在进行目标设置时,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成绩在班级排名情况掌握是设置成功目标的重要依据。(×)

11、目标最好是学生需要经过较大努力才能达到的。(√) 12、“在这次测验中罚球命中率达到70%”是结果目标。(×)

13、一般而言,长期目标比短期目标有效,对人的行动更最容易产生推动作用。(×) 14、对运动员或学生的阶段性反馈应以积极肯定为主,并指出其今后努力提高与改进的方向。(√)

15、团队目标是评价团队各项工作成绩大小、质量高低的尺度。(√)

第三章 运动兴趣

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

1.运动兴趣的效能高低主要表现为对实际行动的推动大小 以及起作用时间的长短上 。 2. 有趣 是人们对于新事物或有趣现象的直接兴趣,是在感知中由于兴奋性增强形成的一种不太稳定的愉悦倾向,属于始发状态的低层次兴趣,是由事物的新异刺激而引起的好奇心。

3. 乐趣 是继发状态的中层次兴趣。

4.运动兴趣的效能是指:运动兴趣对体育活动的推动产生的效果。 5.“有趣”不断地发展积累,由量变引起质变,由被动的、观赏性的兴趣转化为主动参与的兴趣,由不太稳定的愉悦倾向发展成为比较稳定的热爱倾向,其动力效应大大增强,从而形成 乐趣 。

6. 志趣和乐趣 是乐趣与志向的结合,是推动人实现远大理想目标的迷恋性的、最稳定的动力倾向,是学生获得好成绩的最宝贵的心理动力。

7.学生运动兴趣的产生、发展和形成,一般都要经历“ 有趣-乐趣-志趣 ”的过程。 8. 精神需要 是以人的精神需要为基础的兴趣,表现为对运动的偏好和渴望。

二、单项选择题(将备选答案中正确的一个代码写在题后括号内)

1.运动兴趣的 直接影响到运动兴趣的性质。( C ) A. 广泛性 B.有效性 C.倾向性 D.稳定性

2.以人的物质需要为基础的兴趣,主要表现在对运动用品(如对运动服装、运动器材等物品)的兴趣,即 。( A )

A. 物质兴趣 B. 直接兴趣 C.中心兴趣 D. 间接兴趣

3.由于对体育活动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如对参与体育活动、观看体育比赛等

版权所有,禁止盗版 章以寒

方面的兴趣,即 。( B )

A. 物质兴趣 B. 直接兴趣 C.中心兴趣 D. 间接兴趣 4.对踢足球感兴趣的人,满足于通过足球运动来锻炼身体的兴趣是 。 ( D ) A. 广泛兴趣 B. 直接兴趣 C.中心兴趣 D. 间接兴趣 5. 是兴趣发展必备的基础,自始至终由外部刺激引起,兴趣的范围很不明确。(C) A. 乐趣 B. 广泛兴趣 C.有趣 D. 直接兴趣 6.运动兴趣的发生以一定的 为基础。( A )

A. 运动需要 B.运动爱好 C.运动诱因 D. 技术基础 7.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必须首先由 开始。( C) A.乐趣 B.直接兴趣 C. 有趣D. 物质兴趣

8. 主要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自身价值(如趣味、娱乐、竞技、健身、健美等)所产生的一种渴求趋势,或想掌握某项体育运动技能的一种需要。( D )

A.运动兴趣 B.运动爱好 C.运动诱因 D.运动需要

9.在广泛兴趣的基础上,对某一类(项)体育运动(如球类运动)或体育运动的某一方面(如运动心理)有特别浓厚而稳定的兴趣是 。( A )

A.中心兴趣 B.核心兴趣 C.重点兴趣 D.唯一兴趣

10.学生对一切新知识和新技能都感到新鲜,但没有把精力集中到学习和练习中,这种兴趣是 。( B )

A. 乐趣 B.有趣 C.直接兴趣 D.物质兴趣

三、判断题(下列正确的说法用√写在题后括号内,错误的则用×写在题后括号内)

1.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重要动力。 (√) 2.运动兴趣可以发展为运动爱好。 (√) 3.一般来说,直接兴趣与无意注意相联系,间接兴趣与有意注意相联系。(√ ) 4.运动的稳定性是指运动兴趣总是指向于一定的体育项目或体育事件。(× ) 5.运动兴趣的效能水平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 (√ ) 6.间接兴趣不可以转化为直接兴趣,而直接兴趣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转化为间接兴趣。(×) 7.一般说来,在产生间接兴趣的体育活动中,不需要或很少需要一直努力。(×) 8.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具有年龄差异。 (√) 9.运动兴趣是对某项体育运动的表面关注和简单参与。 (×)

10. 在某一学习时期,运动兴趣针对很多项目,也可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第四章 运动动机的理论与应用

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

1. 推动学生参与运动学习与身体锻炼的内部心理动因是运动动机 。

2. 运动动机对学生的体育活动和锻炼行为起着发动、选择、 强化和 维持 的功能。 3. 根据学生参与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的心理动因是以生物性需要,还是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的,可将运动动机分为生物性动机 和社会性动机。

4. 根据学生参与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的心理动因是以生物性需要,还是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的,可将运动动机分为生物性动机和 社会性动机 。

5. 为了获得刺激、运动愉悦感觉和渲泄身心能量,满足个体的生理性需要,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属于生物性动机或原发性动机。

6. 为了在体育活动中与同伴接近、交往,得到认同,发展友谊,追求完美,施展才能,获得成功,赢得荣誉,满足个体的社会性需要,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属于社会性动机或者继发性动机。

7. 根据学生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参与的心理动因主要由自身内在需要转化而来还是由外界条件诱发而来,可以将运动动机划分为 内部动机 和外部动机。

8. 根据学生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参与的心理动因主要由自身内在需要转化而来还是由外界条件诱发而来,可以将运动动机划分为内部动机和 外部动机 。

9. 来自于学生自身好动、好奇或好胜心理,如渴望从体育活动中获得身体上的快感、乐趣、刺激,以及希望满足自尊心、上进心、荣誉感、义务感、归属感和自我实现等心理需要的动机,属于 内部动机 。

10. 由学生自身之外的诱因转化而来的动机,如教师的表扬、同学的赏识、竞争获胜的

版权所有,禁止盗版 章以寒

奖励、荣誉,或因为迫于压力、避免惩罚与升学考试等原因而参加体育运动活动的动机,属于 外部动机 。

11. 根据学生参与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的心理动因指向于体育活动过程还是指向于体育活动的结果,可以将运动动机分为 直接动机 和间接动机。

12. 根据学生参与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的心理动因指向于体育活动过程还是指向于体育活动的结果,可以将运动动机分为直接动机和 间接动机。

13. 指向于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的内容、方法或组织形式等当前、直接特征的动机,是 直接动机 。

14. 指向于体育活动可能带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延迟、间接结果的动机,是间接动机 。

15. 有机体由遗传获得的、与生俱有且不学而能的行为方式是 本能。

16. 斯金纳通过对操作条件反射的研究,提出有机体的操作性行为是通过强化形成的,且强化对行为还起着动机的作用。

17.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等称为基本需要;而将心理需要称为缺失性需要。

18. 班杜拉认为,人除了通过直接学习获得直接经验外,更多的时候是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获得的积极强化结果的观察来获得 间接经验。

19. 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某一行为任务的实际能力的推测与主观评价是 自我效能 。 20. 自我效能感是学生身体能力、技术水平与行为表现的一个中介因素 ,学生的身体能力、技术水平与行为表现是否一致受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21. 影响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主要因素有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和 情绪和生理状态 。

22. 面临某种不确定性情境而产生的激活状态被称之为好奇心 。

23. 德西和瑞安认为,奖励作为一种外部事件可能具有控制 和 信息 两种功能。 24. 促使学生从没有体育活动动机到形成活动动机的过程是 动机的培养,而将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动机充分调动起来的过程是 动机的激发 。

25. 个体积极主动地从事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活动,并力求达到完美、取得优异成绩的心理倾向是 成就动机。

26. 通过与学生的谈话、讨论,可使他们对与运动学习成就动机有关的自我行为产生 意识化。

27. 通过游戏、竞赛或其他相关活动安排,使学生认识到设置目标、采用实现目标的行为策略与成败的关系,以及成败对情感体验的影响,获得成功与失败经历的 体验化 。

28. 通过对与成就动机有关的“运动目标”、“心理定向”、“成功标准”等概念的讲授与理解,使这些观念在学生头脑中 概念化。

29. 对学生多强调其运动学习和锻炼前后的比较,可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变“常模参照”为自我参照。

30. 体育教师通过强调不同的教学目标(如,是竞争获胜、合作学习,还是个人提高)、反馈(如,是赞许获胜者、互动者,还是进步者)、制定成功标准(如,是战胜对手、小组成功,还是超越自我)等可以在教学中制造出竞争、 合作 和 个体化 的课堂教学气氛。

31. 一般来说,竞争可分为个体间、团体间和 自我竞争三种形式。 32. 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利用师生尤其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促进学习,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是合作性学习 。

33. 大多数的合作学习都是按小组形式进行的。每个小组4-6人,按照“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 ”的原则组成。

34. 将学生的测验成绩得分与他们以往测验的平均分相比,根据他们达到或超过先前成绩的程度来计算分数,这种计分方法叫做 提高分计分制 。

35. 许多合作学习的方法都将小组间的竞争作为激励学生们在组内进行合作的手段,简而言之,就是 组内合作、组间竞争 。

36. 体育教学中,教师采用“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某个学生”的形式进行的反馈,属于 社会性评价 。

37. 体育教学中,教师采用“在成绩单上给某个同学画小红旗”的形式进行的反馈,属于 象征性评价 。

38. 体育教学中,教师采用“根据学生的技术或能力表现给予分数”的形式进行的反馈,

版权所有,禁止盗版 章以寒

属于 客观性评价 。

39. 体育教学中,教师采用“以排名次的方法给学生打分”的形式进行的反馈,属于 标准型评价 。

40. 学生对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是 体育态度 。

41. 凯恩经过研究,提出体育活动具有六种价值,即健康和健身、社会交往、感官刺激、美感体验、 情绪宣泄 和 磨练意志 。

42. 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观看他人的行为表现,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新经验的过程是体育态度的 观察模仿 ;仿照别人的态度和行为举止采取行动,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榜样的一致是体育态度的 模仿学习 。

43. 学生通过榜样行为的示范,直接学到积极的体育态度和行为方式,是体育态度的 直接模仿学习。

44. 学生通过模仿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所展示的榜样来形成自己的体育态度和行为,是体育态度的象征性模仿学习。

45. 学生将各种榜样的体育态度和行为方式综合成全新的态度体系表现出来,是体育态度的创造性模仿学习。

46. 学生为避免惩罚或得到奖励,而从表面上接受社会、学校的规定、要求,听从体育教师的说教,在体育行为表现上与他人保持一致的过程,是体育态度转变的 服从阶段 。

47. 学生逐渐自愿地接受他人的体育观点和群体规范,使自己的体育态度与社会、学校和体育教师的要求逐步接近的过程,是体育态度转变的认同阶段 。

48. 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和接受他人的体育观点、信念,并把这些新的观点、信念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中,彻底转变了自己体育态度的过程,是体育态度转变的 内化阶段 。 二、单项选择题(将备选答案中正确的一个代码写在题后括号内)

1. 推动学生参与运动学习与身体锻炼的内部心理动因是 。( A ) A.运动动机 B. 体育习惯 C. 运动兴趣 D. 体育态度

2. 运动动机对学生的体育活动和锻炼行为起着动力和 的作用。( D ) A. 驱动 B. 引诱 C. 阻碍 D. 定向

3. 体育活动的愿望达到一定水平,推动采取学生行动,投入到体育活动之中。这是运动动机对学生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行为所发挥的 功能。( A )

A. 发动 B. 选择 C. 强化 D. 维持

4. 学生的体育活动行为具有特定的内容,趋向一定的活动目标。这是运动动机对学生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行为所发挥的 功能。( B )

A. 发动 B. 选择 C. 强化 D. 维持

5. 学生体育参与行为的努力程度、注意力水平、克服困难的决心大小等有所不同。这是运动动机对学生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行为所发挥的 功能导致的。( C )

A. 发动 B. 选择 C. 强化 D. 维持

6. 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持续的时间不等。这是运动动机对学生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行为所发挥的 功能造成的。( D )

A. 发动 B. 选择 C. 强化 D. 维持

7. 为了获得刺激、产生眩晕、运动愉悦感觉和渲泄身心能量,满足个体的生理性需要,这种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属于 。( C )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生物性动机 D.社会性动机

8. 为了在体育活动中与同伴接近、交往,得到认同、发展友谊,追求完美、施展才能、获得成功、赢得荣誉,满足个体的社会性需要,这种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属于 。( D )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生物性动机 D.社会性动机 9. 来自于学生自身好动、好奇或好胜的心理,如渴望从体育活动中获得身体上的快感、乐趣、刺激,以及希望满足自尊心、上进心、荣誉感、义务感、归属感和自我实现等心理需要的动机,属于 。( A )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生物性动机 D.社会性动机

10. 由学生自身之外的诱因转化而来的动机,如教师的表扬、同学的赏识、竞争获胜的奖励、荣誉,或因为迫于压力、避免惩罚与升学考试等原因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为(B)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生物性动机 D.社会性动机

11. 指向于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的内容、方法或组织形式等当前特征的动机,

版权所有,禁止盗版 章以寒

是 。 ( C)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直接动机 D.间接动机

12. 指向于体育活动可能带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延迟结果的动机, 是 。( D )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直接动机 D.间接动机

三、判断题(下列正确的说法用√写在题后括号内,错误的则用×写在题后括号内)

1、运动动机是由运动环境诱因引起的。 (×) 2、体育教师可从学生在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中的行为表现上观察和推测出他们的体育学习动机。 ( √ )

3、体育教学应注重互帮互助、人际交往、才能展示、合作与竞争等内容的安排,以满足学生的生物性需要。 (×)

4、行为强化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表明,对于初学某个运动技能或刚刚参加体育活动的参与者,在表现出正确行为后,立即给予表扬、肯定强化,效果较佳。(√ )

5、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适用于一般的任务情境。 (×)

6、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外部动机时应注意,不恰当的外部动因会削弱学生运动参与的内部动机,使学生从为了自身的乐趣参与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转变为为了获得教师的奖励和避免惩罚参与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 ( √)

7、就运动学习和锻炼动机而言,从表面上看,追求成功和逃避失败的倾向都能促进学生努力参与体育活动,并对学生心理和运动活动效果产生同样的影响。 (×)

8、在小组合作活动基础之上展开的中等程度的竞争活动,即适量和适度的小组合作与竞争方法的结合,才会发挥个体与小组间的广泛互动作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 √)

第五章 运动归因

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

1.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 分析、解释、推测的认知过程。 2.归因理论是对动机 进行认知分析的理论。归因活动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它渗透在人

们生活 和工作中 的各个领域。

3.归因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_海德_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们都有一种_理解 _、_

预测_和控制周围环境的需要。

4. 根据Heider的意见,行为的结果可以归因于个人 或 环境 的力量,或者同时归因于个

人和环境因素。

5.根据Heider的意见,有效的个人力量是由 能力 和 努力的因素所构成。环境力量是由任务的难度和 运气 所构成。

6. 目前,比较有影响的归因理论包括:_海德_理论、 Jones和Dais的相应推断 理论、Kelley

理论和 weiner的 理论。

7.所谓“相应推断”是指 外显 的行为是由行动者内在的_人格特征_直接引起的。 8. 根据Jones等人的观点,在从行动者意图到行动者个性本质的推断过程中,应考虑的三

个基本 社会赞许性 、 独特性 和 选择自由性 。

9. Kelley认为,人们在归因的过程中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 客观刺激物 、

和_行动者_。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 所处关系或情境 的立体框架。

版权所有,禁止盗版 章以寒

10.三度理论遵循的总原则是_协变性_。对三度理论的各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行为的 区

别性 、一贯性 和 一致性 三个变量。

11.Weiner提出,可以根据 内外源 、 稳定性 和可控制性 三个维度对成败的原因分类。 12.根据协变性原则,个体在对活动结果进行归因时,当自己与别人的成绩相一致时,会把

它归于外部 的原因;当自己与别人的成绩不一致时,会把它归于 内部 的原因。 13.再归因训练的具体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团体发展_、_强化矫正法_和观察法_。 14.研究已经表明,运动员把成功或失败归于稳定的原因,还是归于不稳定的原因,与_期

望_和_习得性无助感有关。

15.习得性无助感的概念最初是由seligmnn和他的同事研究 动物 行为时提出的。随后,

心理学家又证明,这种习得性无助感在 人类 行为中也会出现。

16.有关研究指出,我国青少年运动员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从内源性 归因为主逐渐地外源

性较为平衡的方向发展的趋势。这是心理 成熟 的表现。

17.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人经历了失败 与 挫折 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 、丧失信

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18.Weiner在对归因的研究中区别了两类主要情 结果 依赖情绪和 归因 依赖情绪。前者

的情绪反应中 设有归因 的成分;后者的情绪反应中有归因的成分。

19.习得性无助感个体的心理特征有: 成就动机水平低 、 自我意识消极 、 自我效能

低 、 消极思维 和情绪失调 。

20.对男女归因方面的差异,主要有下列不同的解释: 自信心 、 期望 和 成就目标 。 21. Vallerand提出的运动情境中的情绪模型涉及到 直觉 评价和反应性评价两种情绪过

程。前者是 生成的评价;后者是有归因过程 发生后 产生的评价。

22.Vallerand提出的运动情境中的情绪模型涉及到 直觉 评价和 反映性 评价两种情绪

过程。这种分类类似于Weiner的“ 结果 依赖情绪”和“ 归因 依赖情绪”的情绪划分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将备选答案中正确的一个代码写在题中括号内)

1.个体与他人行为的共同性因素 ,相应推断的可靠性就越高。( B ) A.越多 B.越少 C.越不确定 D.完全相同 2.习得性无助感的概念最初是由 研究动物行为时提出的。( D )

A.Dueck B.Vallerand C.Weiner D.Seligman 3.归因理论是对 进行认知分析的理论。( C )

A.行为 B.自我效能 C.动机 D.成就感

版权所有,禁止盗版 章以寒

4.三度理论是由 提出的。( B )

A.Rotter B.Kelley C.Chalip D.Dueck 5.当前归因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是 的归因理论。( A )

A.Weiner B.Heider C.Jones D.Kelley

6.“相应推断”理论认为,行动者外显的行为是由其内在的 直接引起的。( B )

A.思想 B.人格特征 C.道德理验 D.Kelley 7. 不属于常用的再归因训练的具体方法。( C )

A.团体发展法 B.强化矫正法 C.积极反馈法 D.观察学习法 8. 不属于Weiner归因理论中的一个维度。( A)

A.动机 B.稳定性 C.内外源 D.可控制 9. Kelley认为,人们在归因的过程中涉及到 个因素。( B ) A.2 B.3 C.4 D.5 10.最早对归因理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 B)

A.Weiner B.Heider C.Jones D.Kelley 11. 三度理论遵循的总原则是 。( D)

A.协调性 B.协商性 C.协同性 D.协变性 12.三度归因理论的提出者是 。( D)

A.Weiner B.Heider C.Jones D.Kelley 13.协变性原则是一种 的归因。( A )

A.符合逻辑 B.不符合逻辑 C.有时符合、有时不符合逻辑 D.与逻辑无关

14. 根据协变性原则,个体在对活动结果进行归因时,当自己与别人的成绩相一致时,会把

它归于 的原因。( A)

A.外部 B.内部 C.稳定 D.不稳定

15.根据协变性原则,个体在对活动结果进行归因时,当自己与别人的成绩不相一致时,会

把它归于 的原因。( B )

A.外部 B.内部 C.稳定 D.不稳定 16.期望的改变与个体归因的稳定性维度有着 相关。( C) A.低度的 B.中度的 C.高度的 D. 无

17.大量的研究发现, 这一要素,与期望改变未来的行为结果有着较大的相关。( D) A.运气 B.任务难度 C.能力 D.努力

版权所有,禁止盗版 章以寒

18.强化矫正式的归因训练方法的关键是掌握和灵活运用适当的 和奖励方法。( C ) A.泛化 B.分化 C.诱导 D.指导 19.“相应推断”理论的提出者是 。( C )

A.Weiner B.Heider C.Jones D.Kelley

20. Rotter的研究表明,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倾向于 归因的人更为成熟。( A ) A.内源性 B.外源性 C.稳定性 D.不稳定性

三、判断题(下列正确的说法用√写在题后括号内,错误的则用×写在题后括号内) 1.Heider对行为原因所做的个人-环境的划分一直是归因的基础。( √ ) 2. 三度理论过分强调归因的逻辑性,脱离了普通人归因活动的实际。( √ )

3. 根据协变性原则,当别人与自己的成绩相一致时,人们倾向于把它归于内部的原因。( × ) 4.Heider认为:行为的结果=个人的力量+环境的力量。 ( √ )

5. 行为的社会赞许性越大,本质归因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应推断的可靠性就越高。(×) 6. Rotter认为,倾向于外源性归因的人比倾向于内源性归因的人更为成熟。( × ) 7. 出身于经济地位低的家庭中的儿童倾向于外源性归因。( √) 8. 非语言的沟通方式,不能提高运动员积极的情感。 (×) 9.倾向于外源性归因的运动员受到成绩排列次序的影响。 ( √ ) 10.倾向于内源性归因的运动员不受到成绩排列先后的影响。 ( √ ) 11.“相应推断”是指内隐的行为是由行动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的。(×) 12.“相应推断”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人格特质是一致的。 (√ ) 13.三度理论遵循的总原则是共变性原则。 ( ×) 14.个体的归因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

15.个体归因为时向着内外源较为平衡的方向发展被看作是心理成熟的表现。( √) 16.把成功归因于内部的或可以控制的原因,则自我效能感将会降低。(×)

17.训练年限不对运动员的归因产生影响;而比赛结果则对运动员的归因产生影响。 (×) 18.当前归因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是Heider的归因理论。 (×) 19.个体的动机和行为受期望的驱使。 ( √)

20.期望的改变与个体归因的稳定性维度有着高度的相关。 (√)

第七章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版权所有,禁止盗版 章以寒

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

1.心理健康强调个体内部的协调极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它是指在智力正常的基础上所形成 良好的个性心理特质和稳定的情绪表现 ,它是一种能够有效处理内外关系的良好状态。

2.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体育锻炼对 认知功能 、 情绪的影响 、 和 人格 的影响。

3.研究体育运动对智力的影响之所以有较大的难度,其主要原因是 无法排除研究中的干扰因素 ,因而也就无法得出智力的变化就是由于体育运动而引起的结论。

4.关于 体育锻炼与情绪关系 的问题,是锻炼心理学领域中研究最多、内容最丰富、方法最成熟的热点话题。

5. 体育锻炼对情绪影响的最早理论研究是詹姆斯 提出的情绪学说。

6.著名的情绪心理学家坎农将其的理论归纳为 刺激的情景-身体反应-情绪体验。 7.以特殊的锻炼方式影响人类情绪的首次尝试,是雅各布森提出用 渐进性放松 来干预焦虑情绪。

8.列出与焦虑有关的三个心理生理指标: 血压 、 心率 、 肌张力 。 9.列出与健康体能有关的三个指标:心肺能力 、 肌肉耐力 、 柔韧性 。

10.体育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理学假说有: 、 、 、 。 12. 注意力分散假说认为: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 能分散对当前的挫折和忧虑的注意力,使消极情感 得以发泄 ,使 紧张情绪得以放松并趋向稳定 。

13. 20世纪70年代,人格与运动关系的研究大多是从横向 和 纵向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14.影响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人因素有:人口统计学变量、 个体生理状况、个人行为、 个人心理特征和状态。

15.影响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环境因素有:社会环境 、物理环境、体育活动的特征。 16.关于锻炼行为的理论主要有:健康信念模型 、合理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 、控制点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跨理论模型。

17.跨理论模型分为5个不同阶段:前意向阶段、思考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保持阶段。 18、人们行为改变的过程包括:一是 认知过程,它在 阶段变化早期比较重要;二是行为过程 ,它主要应用于阶段变化后期。

19.根据HBM模型的观点,人们一般不会主动进行体育锻炼,除非 他们具备了一定水平的锻炼锻炼动机和锻炼知识 ,或自己有潜在健康问题,或 明白进行体育锻炼的好处 ,或感到完成运动并不困难。

20.合理行为理论指出,行为由行为意向来决定,行为意向又由行为态度和主体规范来决定。

版权所有,禁止盗版 章以寒

21.目前采用的锻炼干预手段主要有四种:一对一方式、小群体干预、社会范围活动、政策干预。 22.常用的一对一干预和小群体干预的策略有:情景安排 、目标设置、积极反馈、决策评定、社会支持。

23、最早采用心理测量方法评定锻炼成瘾行为的学者是卡尔马克和马腾斯,他们设计了一种专心于跑步的量表用于测量锻炼成瘾。

二、单项选择题(将备选答案中正确的一个代码写在题后括号内) 1.下列活动中属于体育锻炼的是 。(D)

A.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 B.日常生活中偶然进行的身体活动 C.上班时骑自行车 D.有规律的持续一定时间的慢跑。 2.促进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研究发展最重要的原因是 。( A) A. 由于人们对身体与心理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B. 由于医疗费用上升、余暇时间增多

C.由于都市生活环境的变化 D.工业国家疾病发生率提高 3.唯心论对身心关系的看法是 。(D)

A.重视大脑的存在而忽视精神的作用 B.精神控制了大脑

C.精神与大脑产生交互作用 D.重视精神的存在而忽视大脑 4.突生二元论对身心关系的看法是 。( A) A.精神是大脑的一部分 B.精神控制了大脑

C.精神与大脑产生交互作用 D.重视精神的存在而忽视大脑 5.灵魂论对身心关系的看法是 。(B) A.精神是大脑的一部分 B.精神控制了大脑

C.精神与大脑产生交互作用 D.重视精神的存在而忽视大脑 6.唯物论对身心关系的看法是 。(D) A.精神是大脑的一部分 B.精神控制了大脑

C.精神与大脑产生交互作用 D.重视大脑的存在而忽视精神的作用 7.关于心理健康,下列哪种说法错误是 。(B)

A.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B.心理健康是一种绝对的十全十美状态

C.心理健康是一种在各种行为反应中能积极而适度表现的健全的心理状态 D.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

8.“体育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这些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

版权所有,禁止盗版 章以寒

情绪具有一定的抵抗作用。”这一假设是 。(A)

A.社会认知假说 B.心境状态改善假说;C.社会交互作用假说 D.心理控制感假说。 9.身体锻炼成瘾属于 。(B)

A.物质成瘾 B.过程成瘾 C.结果成瘾 D.状态成瘾 10.下列关于认知功能的论述,哪个是错误的 。(D)

A.认知功能是人类的高级活动功能,它是人体对外界信息的反应能力

B.认知是一组相关的活动,如知觉、记忆、思维、判断、推理、问题求解、学习、想

象、概念形成、语言使用等等

C.人的思维模型类似于一个复杂的计算机处理系统

D.人类的认知活动过程是一个被动地接受或加工信息、符号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11.体育锻炼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体现在 。(C) A.运动员的智力高于一般人的智力 B.小强度的体育锻炼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最大 C.不同的锻炼项目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不相同

D.体育锻炼对有心理障碍人群的认知功能不会产生影响

12.“个体行为的改变是由于个体对影响自己行为的因素进行的评价。评价这些因素是处于自己控制之下,而不是由他人或某种偶然因素所控制。“这个观念是下列哪一种理论的观点 。( A )

A.控制理论B.健康信念理论C.计划行为理论D.跨理论模型 13.关于体育锻炼对抑郁影响的正确说法是 。(D) A.临床上被诊断为抑郁的人从体育锻炼中不能获益 B.一次体育锻炼不能降低抑郁

C.体育锻炼对严重的抑郁症不能起任何作用

D.体育锻炼能够提高身体健康水平,但这对心理健康不是必需的手段

14.“体育锻炼的抗抑郁作用可能是由于长期有规律的运动可触发和增加神经肽的释放,激活中枢阿片系统(Thoren,1990),从而影响大脑分泌β-内啡肽。”这一假说为 。( C) A.单胺假说 B.心境状态假说 C.神经肽假说 D.心血管健康假说

15.“即使一个人对锻炼有积极的态度和正面的认识,但是,如果他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或足够的机会去锻炼,那么他/她的锻炼意图将会变得薄弱。”这一观点符合 。(C ) A.社会认知理论 B.健康信念理论 C.计划行为理论 D.控制理论

16.“体育锻炼可以通过促进5-羟色胺释放,有效地增进心理健康。”这一假说是 。(A)

版权所有,禁止盗版 章以寒

A.单胺假说 B.心境状态假说 C.神经肽假说 D.心血管健康假说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体育锻炼与幸福感之间存在正相关

B.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 C.体育锻炼对个体的生活满意度没有影响

D.多数研究发现,与女性相比,体育锻炼对男性的主观幸福感更大 18.体育锻炼能提高自尊的原因可能是由于 。(A) A.体育锻炼能提高身体自我价值和其他重要的身体自我认知 B.体育锻炼能有效地抵抗抑郁 C.体育锻炼能提高主观幸福感 D.体育锻炼能降低焦虑

19.以下四个研究方向中,目前研究最多的课题是 。(A) A.体育锻炼对情绪的影响 B.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影响 C.对锻炼成瘾的研究 D.体育锻炼对智力的影响 20.与健康有关的体能有 。( B )

A.速度 B.心肺耐力 C.力量 D.灵敏性

三、判断题(下列正确的说法用√写在题后括号内,错误的则用×写在题后括号内) 1.人类的认知活动过程是一个被动地接受或加工信息、符号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 2.心理健康强调个体内部的协调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它是指在智力正常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良好的个性心理特质和稳定的情绪表现,它是一种能够有效处理内外关系的良好状态。( √ )

3.体育锻炼与认知活动之间存在的关系可以被看作为是因果关系。 ( ×) 4.体育锻炼对正常人群和有心理障碍人群的认知功能的影响不相同。 ( √ ) 5.一些研究显示,短期的、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在短期内改善认知活动,长期的体育锻炼会缓解由于年老而导致的认知功能下降,但高强度的剧烈运动对认知功能会产生消极影响。( √ ) 6.由于体育锻炼可以改善认知功能,因而运动员的智力高于一般人的智力。 (× ) 7.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多层面的心理现象,它包含了情感、认知评价、生理唤起、面部表情以及非理性的思维向行为控制的转化等方面,它对人类的行为有着重大的调节作用。(√) 8.体育锻炼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和心理恢复手段的运用,如果将体育锻炼与心理治疗相结合,那么所达到的效果会更好。(√)

版权所有,禁止盗版 章以寒

9.身体活动能力强的儿童与活动活动能力差的儿童在智力水平上没有差异。(×) 10.根据培图塞路的元分析,体育锻炼必须坚持10周以上,才可能降低特质虑。(√) 11.渐进性放松练习与体育锻炼一样可以有效地降低状态焦虑,但渐进性放松比体育锻炼更能降低特质焦虑。(× )

12.体育锻炼对感受高度压力的个体不产生降低焦虑的效应。( × ) 13.从降低焦虑的效果来看,长期锻炼比短期锻炼更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14.体育锻炼与调节、降低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有关。(√) 15.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者显示了较高的身体自尊。 ( √ ) 16.体育锻炼对低自尊者的效果不明显。 ( × ) 17.增强体能能够使个体的自我概念得到提高。 ( ×)

18.锻炼计划与心脏病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和心理社会功能的提高无关。( × )

19.有氧体能协调着心理应激和身体疾病之间的关系,在降低应激产生的影响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

20.体育锻炼可以通过提高心理控制源的外控倾向,而有效地帮助个体积极地控制与其健康有关的环境。 (×)

21.体育锻炼之所以有助于心理健康,其可能的原因之一是由于认知评价所产生的作用。体育锻炼会使锻炼者体验到健康的感觉,而不一定是使其实际的健康程度发生变化。 (√) 22.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涉及人格与运动关系研究的侧重点大多集中在运动员和非运动员人格特征的差异上。 (√)

23.根据控制点理论,外部控制是预测锻炼行为的一个重要变量。(×)

24.健康信念理论认为,人是理智的,当他看到危险时会以一种最理智的方式做出反应,而意图是行为预测的最佳因子。 ( × )

25、根据控制点理论,个体、行为、环境三个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因素中的认知、思维和情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 × )

26.跨理论模型认为,行为的变化是动态进行的,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27.跨理论模型可以适用于所有损害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行为。 (√)

28.根据跨理论模型,自我效能感在早期阶段对于行为变化的预测作用是非常大的(×) 29.主张认知干预的学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无论是好是坏、是安全还是危险,都是后天习得的。因此,即使是不良行为也可以通过控制问题行为的刺激来进行改变。 ( ×) 30.与社会干预相比,一对一干预和小群体干预的成本太大。 (√)

第八章 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j9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