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江苏省徐州市高三考前模拟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

更新时间:2024-06-25 04: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徐州市2017~2018学年度高三年级考前模拟检测

历史试题

说明:1.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处填涂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 3.请将所有答案按照题号直接填涂到答题卡相应位置处。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2017年11月,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我们通过甲骨文可以

A. 了解商朝的社会历史 B. 研究书法发展的历程 C. 确定中华文明的源头 D. 印证汉字是最早文字 【答案】A

【解析】甲骨文是殷商时期的文字,往往记录殷商时期的社会历史,故A正确;材料只反映了甲骨文,并不能体现书法发展的整个历程,故B错误;甲骨文并不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故C错误;材料没有将汉字与其它文字比较,不能说明汉字是最早文字,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甲骨文是殷商时期的文字,记录殷商时期的社会历史,同时,注意区分易混淆概念的不同点,例如:书法发展的历程、中华文明的源头。据此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或缺乏依据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 《秦律·工律》规定:县及工室听官为正衡石羸、斗用(桶)、升,毋过岁壶(壹)。秦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 运用法律手段,抑制商业发展 B. 加强经济控制,巩固中央集权 C. 重视制度建设,规范手工生产 D. 统一生产标准,实现政府垄断

- 1 -

【答案】B

【解析】材料“听官为正衡石羸、斗用(桶)、升,毋过岁壶”反映了秦朝加强工商业规范,统一度量衡,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故B正确;加强工商业规范不等于抑制商业发展,故A错误;秦朝最主要的制度建设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故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实现政府垄断的信息,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听官为正衡石羸、斗用(桶)、升,毋过岁壶”,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统一度量衡,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 南宋刘一止《苕溪集》载:“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吹胜闻蛙。”这可以佐证 A. 冶金工具革新 B. 农业技术进步 C. 风能普遍利用 D. 小农生活富足 【答案】B

【解析】材料“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风轮共转相钩加”反映了宋代利用风力的水车进行农业灌溉,体现了当时农业技术进步,故B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冶金工具的革新,故A错误;“风能普遍利用”说法过于绝对,故C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小农生活富足,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风轮共转相钩加”,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利用风力的水车进行农业灌溉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4. 王阳明曰:“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这说明王阳明 A. 重视道德修养 B. 强调格物致知 C. 倡导知行合一 D. 主张人性本恶 【答案】A

【解析】材料“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四者备而祸全”反映了王阳明对四种违背道德素养的行为的批判,说明王阳明重视道德修养,故A正确;“格物致知”属于理学思想,王阳明是心学代表,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知行合一的主张,故C错误;材料只反映了四种违背道德素养的行为,不能说明人性本恶,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学生应该结

- 2 -

合所学知识从道德修养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的信息,进行正确判断。

5. 明大学士李东阳疏言“内阁与瑾(宦官刘瑾),职掌相关,凡调旨撰敕,或被改再三,或径自窜改,或持归私室,假手他人。臣虽委曲匡持,而因循隐忍,所损已多。”李东阳所述主要是由于 A. 内阁只是内侍机构 B. 宦官职掌裁定权 C. 皇帝专制皇权至上 D. 丞相制度被废除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朝宦官专权的现象,内阁的地位、性质与宦官专权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A错误;宦官没有裁定权,裁决权属于皇帝,故B错误;宦官专权是皇帝专制皇权至上的产物,故C正确;丞相制度被废除与宦官专权之间也没有因果关系,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宦官刘瑾……职掌相关,凡调旨撰敕,或被改再三,或径自窜改,或持归私室,假手他人”,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宦官专权的根源出发,即可得出“君主专制”的结论。

6. 天王的伯、叔称国伯叔,其兄弟称国兄弟,各王的伯、叔皆称贵伯叔,其兄弟称贵兄弟。一般官员以官职的大小而定,官大见官小的都称之为弟,官小见官大的都必须称其为兄。这是不能有半点僭越的,如有违犯,必死无疑。由此可见太平天国 A. 摆脱阶级局限 B. 推行等级制度 C. 遵从伦理道德 D. 建设和谐关系 【答案】B

【解析】材料“官小见官大的都必须称其为兄。这是不能有半点僭越的,如有违犯,必死无疑”反映了严格的尊卑等级制度,说明太平天国推行等级制度,故B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太平天国摆脱农民阶级局限,故A错误;伦理道德并不等于等级制度,故C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太平天国建立和谐关系,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不能有半点僭越的,如有违犯,必死无疑”,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严格的尊卑等级制度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7. 严复在《救亡决论》中说:“驱夷之论既为天下之所废而不可行,则不容不通知外国事。欲通知外国事,自不容不以西学为要图,此理不明,丧心而已。救亡之道在此,自强之谋亦在此,早一日变计,早一日转机,若尚因循,行将无及。”这表明严复主张

- 3 -

A. 通晓夷情抵抗列强侵略 B. 坚持变法维护清朝统治 C. 反对守旧宣传进化思想 D. 提倡西学挽救民族危亡 【答案】D

【解析】材料“欲通知外国事,自不容不以西学为要图……救亡之道在此,自强之谋亦在此”反映了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的主张,故D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通晓夷情,而是提倡西学来达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变法维护清朝统治的内容,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进化思想,故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以西学为要图……救亡之道在此”,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的正确答案。 8. 武昌起义爆发前夕,刘复基、杨洪胜、彭楚藩三位革命党人不幸被捕,在回答清政府官员“为何要造反”的责问时,彭楚藩答称:“庚子之役,仇教仇洋,引起战祸,及至兵临城下,又将汉族良善臣民任意杀戮,甚至瓜分倡议,不惟无以挽救,犹谓将中国送与外人,不予家奴。”材料可以说明 A. 清政府卖国行径引起中国人民反对 B. 武昌起义为被杀戮的良善臣民复仇 C. 部分政府官员同情革命党人暗中支持 D. 《辛丑条约》签订刺激列强瓜分中国 【答案】A

【解析】材料“将汉族良善臣民任意杀戮,甚至瓜分倡议,不惟无以挽救,犹谓将中国送与外人,不予家奴”反映了《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宁愿将中国让给列强,也不给予国人,说明其卖国行径引起中国人民反对,故A正确;武昌起义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不是为被杀戮的良善臣民复仇,故B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部分政府官员同情革命党人暗中支持,故C错误;《马关条约》签订刺激列强瓜分中国,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瓜分倡议,不惟无以挽救,犹谓将中国送与外人,不予家奴”,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合流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9. 《点石斋画报》中有不少形象反映当时社会习俗的内容,下表就是根据其内容整理的1884年至1896年间中国婚嫁服饰构成。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地区 性别 服装 配饰 获得方式 - 4 -

领衣、官服或领结、西式礼帽、西式鞋男 发达地区 女 式礼服 落后地区

A. 婚姻观念落后,婚嫁服饰传统难以改变 B. 地区发展差异,婚嫁服饰选择样式多元 C. 民主意识增强,婚嫁服饰获得方式自由 D. 社会转型加速,婚嫁服饰完全趋向西化 【答案】B

男 女 对襟红袍或常服 大襟袄裙、马面裙或常服 色头纱、西式鞋履等 领衣、官帽 大襟袄裙、马面裙或中西合璧对襟红袍或西式大礼服 履等 凤冠霞帔、红巾、金银首饰、玉佩或白自制、购买、定做 自制、购买、定做 自制、租借 凤冠霞帔或红巾、绣花弓鞋、木底鞋等 自制、租借 【解析】材料反映了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婚嫁服饰的不同点与相同点,这说明因为地区发展差异,导致婚嫁服饰多元化,故B正确;“西式大礼服……白色头纱、西式鞋履”说明发达地区婚嫁服饰传统有所改变,故A错误;民主意识与婚嫁服饰获得方式没有直接联系,故C错误;“婚嫁服饰完全趋向西化”说法过于绝对,故D错误。故选B。

10. 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发起时,其立意在通过救人来救国;而1919年学生运动及其后续种种相关运动,则转为先救国后救人了。这种转变表明 A. 民族意识日益增强 B. 社会矛盾发生改变 C. 民族经济迅速发展 D. 十月革命影响扩大 【答案】A

【解析】“1919年学生运动”指五四运动,“先救国后救人”反映了五四运动反帝爱国的性质,说明当时民族意识日益增强,故A正确;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没有发生改变,故B错误;当时民族经济只是“短暂春天”,不是迅速发展,且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实业救国”,与“先救国后救人”无关,故C错误;十月革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与五四运动时期“先救国后救人”没有直接联系,故D错误。故选A。

11. 20世纪50年代的某重要国际会议称:“尊重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的民族独立、主权、统一和领

- 5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hx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