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更新时间:2023-09-24 17: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克斯创立,为他们后继者发展的,法对

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我们把承认这一类观点的成为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

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我们把承认这一类观点的称为唯心主义。

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

不能被认识的事物。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能被认识或者不能完全被认识,否社会发展

的客观规律,否认社会实践的作用。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富哦人事物

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辩证法 :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

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人们感觉

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

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实践性、自

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征。

联系:质食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

相互作用对的关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规律: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的意识活动受其制约。

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统一

分别体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又称统一性,使之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性质和趋势,包括两个反面的含义:矛盾着的对立方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着的对立方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

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而斗争形势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势,可分为对抗性丢证和非对抗及抗性斗争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

旧的矛盾解决,新的矛盾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时时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矛盾各有特点;同一事物矛盾在不同的发展

阶段和过程个有用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而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理论,即认为人的认识不是来自

天赋的观念,不是来自头脑本身,而是后天形成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感性认识 :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有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

物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的各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感知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运用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

上,达到关于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断三种形式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人类的认识活动

从总体上说是为了获得真理认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取得实践的成功。具有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 :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

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整的。

价值 :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

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具有客观性、主体性、会历史性、多维性。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

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存在的反映,上层建筑社

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有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

生产力 :是人类在生产时间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

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实在性和社会历史性,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生产关系 :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经济关系,是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

经济基础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其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有内在联系。

上层建筑 :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组织和设施,自原始社会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两部分组成。

社会形态 :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姿态的范

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

一体,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社会基本矛盾:是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始终,规定社会发展的基本性质

和基本趋势,并对历史的发展其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人民群众:从本质上说就是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从量上说社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是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精神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现有的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社会平均的劳

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及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剩余价值 :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产生的,剥削自劳动者劳动价值

中的利润(劳动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

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资本化,是

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深刻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将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hs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