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剥壳机

更新时间:2024-06-10 08:1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第一章 绪论

1.1引言

我国的核桃栽培面积约130万hm2以上,主要种植区域在西南和西北。在国际市场上,核桃与杏仁、腰果、榛子一起并列为世界4大干果,核桃作为保健食品早已被国内外所认识。我国核桃总产量约31万吨,全国人均占有0. 24kg。这与国际上一些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如美国人均占有核桃1. 5kg,是我国的6倍。针对核桃加工存在的问题和市场的需求,确定核桃加工工艺,除脱青皮、分级、清洗、脱水、烘干、去壳、仁壳分离与包装外,还可进一步深加工。在加工中,存在的问题是核桃脱壳比较困难,主要由人工完成。人工剥壳难以满足生产发展的要求,故研制高效剥壳机已成当务之急。

核桃也是我国干果类传统出口商品之一, 加工和出口的季节性比较强。核桃取仁我国历来靠手工, 一人一天平均仅能砸30斤核桃, 取仁约12斤, 以天津口岸年出口核桃仁5000吨计,仅取仁一项需占用劳力80多万个劳动日, 而且, 加工和出口的时间正值三秋和农田基本建设大忙季节, 任务重, 时间紧, 形成与农业争劳力的局面, 所以, 实现核桃取仁机械化, 对解放劳动力, 支援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核桃出口国家较多, 进口国家比较集中, 国际市场斗争十分激烈, 实现核桃加工机械化, 有利于我们抢时间, 争速度, 支援外贸。从经济上说, 国际市场核桃仁各质量等级的差价甚大。机械取仁有希望提高取仁质量,增加外汇, 同时, 大规模集中加工, 便于综合利用。核桃仁中约占5%的碎末可以集中榨油,大量的核桃壳是做活性炭的好原料。手工分散加工, 这些碎末和壳都浪费了。研制核桃取仁机的具体任务是寻找适当的、特别是保证取仁质量的破壳工艺方法,研究实现这一工艺方法所要求的机器。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为了了使坚果食品增值,近年来各国都在加工制造成品方面想办法。目前整体核桃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是带壳核桃的几十倍,且核桃带壳保存容易霉烂。因此,寻求效率高.质量好的脱壳方法,是发展的必然。我国核桃资源丰富,1993年全国产量达到21.3万吨,如何有效去壳,对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和换取外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1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坚果类破壳问题的研究,如苏联专利破裂松果的仿佛,日本专利破除栗壳的方法,我国对棉核桃壳剥取仁机理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做了有益的探讨,但均未解决好核桃去壳取仁的问题。

在我国,如陕西、山西的核桃剥壳机,性能不甚好,我国出口的核桃仁全都是手工砸取,劳动生产率低,且菌感染指数高于国际食品卫生法规定的标准,影响了桃仁的品质,降低了换汇率。在国内的市场销售,对人民不利。

————————————————————————————————————————————

2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第二章 核桃的基本性能

2.1核桃的分类

2.1.1类群

形态特征和生态类型具有统一性的品种群称为类群。我国核桃品种分为核桃类群和铁核桃累群。通常称前者为北方核桃,后者为南方核桃。 2.1.1.1核桃类群

各品种群的核桃外表近似球形。壳表面沿纵径方向分布着长条沟纹,结合 线下半部平,上半部微隆起,约1~2mm 2.1.1.2铁核桃类群

个品种群的核桃外表近似球形,壳表面分布较深的坑点,结合线宽而隆起约2~3mm

2.1.2品种群

核桃壳厚薄,含仁率高低相近似的一些品种称为品种群。我国核桃品种基本上可划为四个种群,划分标准件表2-1及图2-4 2.1.2.1品种

品种的命各主要是依据坚果大小形状、核桃壳表面特性、产品地等。

表2-1 核桃品种群的划分标准

品种群 纸皮核桃 薄壳核桃 中壳核桃 厚壳核桃 核桃壳厚度 含仁率 横隔壁 退化 呈膜质 呈膜质 呈膜质 内褶壁 退化 退化 不发达 发达 取出仁 全仁 半仁 1/4仁 碎仁 <0.9 1~1.5 1.6~2.0 >2.1 >65 50~60 41~49 <41 注:1、横隔膜是指分隔开两半仁的十字架式的薄膜。

2、内褶壁式指凹凸不平的内壁。

从表中可见,纸皮核桃、薄壳核桃和中壳核桃品种群易于用机械剥壳取仁剥

————————————————————————————————————————————

3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壳比较完整。而厚壳核桃品种群难以剥壳取仁,起原因是横膈膜成故知,内褶壁发达,把仁夹嵌在壳里。人工取仁只能用锥子挑出桃仁,机械只能取碎仁。因此,根据核桃

图2-4 核桃的内部结构

剥壳难易程度,可将各品种核桃分为两类:

(1)绵核桃

指核桃壳厚小于2mm,横膈膜退化或成膜质、革质,内褶壁退化或不发达,可取得1/4或半仁。它包括纸皮、薄壳和中壳核桃品种群。

(2)夹核桃

指核桃壳厚超过2mm,横膈膜呈骨质,内褶壁发达的厚壳核桃品种群。 目前,绵核桃的总量占全部核桃的80%~90%,随着无性繁殖的推广和品种的进一步改良,夹核桃的机械剥壳取仁。由于绵核桃品种很多,对于本课题不能全部都进行试验研究,只能选取若干种有代表性的绵核桃品种。本课题先用郧阳地区的核桃作为研究对象。

2.2绵核桃的测定和分析

2.2.1三维尺寸

用游标卡尺测量出100个绵核桃的三维尺寸,统计处理后得出均值、方差等见表

————————————————————————————————————————————

4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2-2,直方图如图2-6,对三维尺寸进行方差分析见表2-3

图2-5 绵核桃的三维尺寸

图2-6三维尺寸直方图

表2-2绵核桃的三维尺寸统计表

位置 纵径 横径 棱径 均差 均方差 变异系数 近似球体直径 球度 32.33 31.82 31.24 2.64 2.64 2.35 8.1% 8.3% 7.5%

31.86 0.979 绵核桃三维尺寸方差分析表2-3

————————————————————————————————————————————

5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方差来源 位置之间 误差 总和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值 临界值 84.19 2 42.10 640 6.91 1952 2036 297 299 6.57 6.81

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1)绝大多数绵核桃的三维尺寸都在27~37之间,其数量占总绵核桃量的95%左右。

(2) 绵核桃的三维尺寸存在纵径、横径、棱径,但在?=0.001水平下三维尺寸 有高度显著变化,可近似简化为球。

(3)绵核桃外形近似为球,近似程度用球度来表示,球度的定义为

DE球度=

DC式中,DE---是与物体体积相同的球体直径 DC---最小外接球体直径。

假定绵核桃的体积等于截距为A、B、C的三维尺寸椭球的体积,外接球的直径是椭球的最大截距A,则球度表达式为:

?ABC?球度=

A1/2= 几何平均直径/最大直径=近似球体直径/最大直径

2.2.2绵核桃的厚度

对于整个绵核桃,除了结合线上的壳厚度较大以外,其它各个位置的壳厚基本上是一样的。为了说明问题,对于每个绵核桃,我们测量了四个位置的壳厚,即顶端1、底部2、结合线附近3及最凸处4,随机测量了20个绵核桃,故样本N=20,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处理,结果见表2-4。对表面2-4进行方差分析,当显著性水平?=0.10时,不同位置间的壳厚差异不是显著的,因此,可以认为绵核桃的厚度是均匀的。

————————————————————————————————————————————

6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图2-8棉核桃壳厚

内容 最小间隙 最大间隙 均值 0.67 1.86 均方差 0.385 0.546 变异系数 57.5% 29.6% 2.2.3壳、仁的含水率

壳碾压成碎粒,仁切成薄片,各称取5克,在105度下烘干至衡重W,则含水率为

5?W?100%,根据这种测定方法,对壳,仁各测定了5次,统计平均值见表2-7 5表2-7 壳,仁含水率

内容 壳 仁 均值(%) 10.4 4.3 均方差(%) 0.98 0.42 变异系数(%) 9.4 4.0 2.2.4压碎绵核桃仁所需的挤压变形量

随机地取出20个绵核桃,砸取出两个完整的半仁,再随机地取出30个半仁,半仁竖直地放置在单轴压力测定仪的上下平台之间,测定仁上出现裂纹所需的挤压变形量,挤压时由于仁中间部位弯距大,因而仁都在中间位置出现裂纹。手摇转速为1转/秒。对挤压变形量进行统计处理,结果见表面2-8。因此,当仁上承受的挤压变形量大于0.7~1时,仁将破碎。

————————————————————————————————————————————

7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表2-8 仁破裂时的挤压变形量

均值 0.84 均方差 0.118

变异系数 14.1% 2.3绵核桃机械特性的测定和分析

2.3.1静刚度

为了测定绵核桃的静刚度,只需测出绵核桃在一定压力下的变形即可,为此,我们用单轴压力测定仪。上平台与钢环连接成一体,当摇动手柄使下平台上升挤压绵核桃时,钢环受到压缩,压缩量由千分表读出,换算成相应的压力P,绵核桃壳的压缩变形量?决定于摇动圈数N,而?与N的关系为??0.2N-C,在挤压破裂之前,压力和压缩变形基本上保持线性关系,即K?P,K称为压缩刚度,相同的K,意味着力学性质基本相同。为了

?说明问题,挤压方向选取四个水平,即横径、纵径、棱径和任意方向,静刚度K的方差、均值和变异系数见表,当显著性水平?=0.10时,不同位置间的静刚度差异不是显著的,因此,可以认为绵核桃壳的静刚度是均匀的,静刚度为23.47

————————————————————————————————————————————

8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第三章 绵核桃剥壳的力学分析

前面对绵核桃的物理机械特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认为绵核桃可简化为各向同性的均匀的薄球壳,为了找到绵核桃剥壳取仁最合理的挤压方式、集中力的对数、挤压速度及挤压块结构参数等。需分析绵核桃受力时的内力和位移规律。

3.1均匀薄球壳在一对法向集中力作用下的内力

图3-1表示一对法向集中力P作用在均匀薄球壳上,球壳的每一个微小截面上都存在着两类内力,即薄膜力N?,N?,弯曲力矩M?,M?及横向剪力Q?。它们的正方向示于图3-2中。

图3-1 一对法向力集中作用在球壳上

图3-2 两类内力示意图

————————————————————————————————————————————

9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当均匀薄球壳受到一对法向集中力作用时,在远离集中力作用点的区域中主存在的是薄膜力,弯曲力矩很小,可不加考虑。但在集中力作用点附近区域弯曲力矩很大,不能忽略。因此,整个球壳分两个区域计算内力,对于远离集中力作用点的区域采用无矩理论计算薄膜力N?,N?。在集中力作用点附近区域采用弯矩理论计算内力N?,N?,M?,M?,

Q?。

3.1.1远离集中力作用点区域的薄膜力

取出球心角为?的圆截面及顶部。在圆截面上的内力N?可由静力平衡关系得。在圆截面上的内力总和为

2???N??Sin??rSin?d???2?rN?Sin2?

0应等于外力P,即 p??2?rSin2??N?

所以 N???p (3-1)

2?rSi2n? 根据无矩理论可得N???N?,N???0

因此 N??p (3-2) 22?rSin?任意过上,下极点的圆截面上的薄膜力N?与球心角?的关系曲线。当 ?= 最大圆截面 上的N???N??p2?r?时,即2。当?=0时,即集中力作用处的N?,N?均趋于无穷大,

这与实际是不相符的,这是因为没有考虑弯矩作用的缘故,这也说明了无矩理论在集中力处是不适用的。

3.1.2集中力作用点附近区域的内力

根据弯矩理论的基本方程可推出

pl21?u1? N?????Ker???2??? (3-3)

?r??2l??pl2 N???r???11u?1???Kei??Ker??2?2?Ker??Kei?????2l?????(3-4)

————————————————————————————————————————————

10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pM???2? M????? (3-5) 1??Ker???1?u??Kei??????r??1??uKe?p2??u?1???eK? i (3-6) ? Q??pl?u?Ke?r??2l22?r??K??e?i (3-7)

?式中Ker??,Ker?,Kei??,Kei?都是零阶汤姆生函数,无为复杂的无穷级数展开式。这些函数的展开式及其导数的递推关系:

??2l?

2 l?3r2?1??2?h2u2? 4 式中?,h分别为壳的柏松比和厚度

因为绵核桃壳是脆性材料,几乎没有塑性变形,?值接近于零,故可认为?=0,于是式(2-3)~(2-7)可简化为

pl2?11? N??? ??Ker???2? (3-10)

?r????pl2 N???r M????11?? (3-11) Kei??Ker???2?????? K??e?i (3-12)

?p?1Ke?r?2???? M???p1Ke??i (3-13) 2??Q??plKer?? (3-14) 2?r?2?3rh (3-15) 因此,当均匀薄壳的r,h给定时,在集中力附近区域内任一角的圆截面上的内力就可以算出。那当然准确地求出这些内力值是比较复杂的。下面讨论集中处的内力值。

————————————————————————————————————————————

11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当?=0时,由式(2-8)可得?=0,零阶汤姆生函数的数值为

Ker???0??? Ker????0??? ?0

Kei???0???4 Kei????0?11???Ker??? ?2?????08????1?Ker??Kei???? ???????0?11???Kei??Ker???? ?2??????08??1??Kei???? ???????0因此,在集中力处的内力为

N??N???3p 8h Q???? M???? M????3.1.3结论

(1)对整个球壳而言,内力N?,N?在集中力处最大,在最大圆截面上最小,两者相差的倍数K为

K?3p8hp2?r?23?r (3-16) 8h根据第二章中对绵核桃的物理特性的没定结果表明,取r=15.93,h=1.564代入式中,可得K=13.586。因此,当均匀薄球壳受一对法向集中作用时,破裂裂纹将首先出现在集中处。

(2)作用在球壳上的外力越大,球壳越容易发生破裂。

(3)不同厚度的均匀薄球壳受相同的外力作用时,薄壳所产生的内力要比厚壳大,因此,薄壳比厚壳容易发生破裂。

3.2均匀薄球壳在一对法向集中力作用下的位移 与内力计算一样,整个球壳上的位移也分为两个区域加以计算。

3.2.1远离集中力作用点区域的位移

根据无矩理论推出经线方向位移U和法线方向位移W的基本公式。由于是轴对称变形,故在球壳纬线方向上的位移V为零。

————————————————————————————————————————————

12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p (3-17) rc?h?u?r?1 (3-18) w?ch???? ?? 式中 p? ?1?

2pr?1????? (3-19)

?Eh1N???N?? (3-20) ?Eh??lntg?2 (3-21)

sin? (3-22)

ch??1对于绵核桃,可认为U=0,于是式可简化为 2pr? (3-23) p??Eh1?1?N? (3-24)

Eh根据式(3-1)

N???2p??ch2? (3-25) 22?rsin?2?r把(3-25)代入(3-24)得 pch2? (3-25) ?1??2?rEh把(3-23)代入(3-17)中

2p?? ?? (3-26) ?Ehc?h把(3-25),(3-26)代入(3-18)中,导化简得 p2?41??th??ch?? W???? (3-27) 2?rEh?式中ch?,th?分别为双曲余弦正切函数。根据式可计量某一球心角的经线方向位移U和法线方向位移W。

由于集中力是沿法线方向作用的,法线方向的位移W要比切线方向的位移U大得多。 因此,讨论法向位移W及其与外力P之间的关系。

————————————————————————————————————————————

13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令 C? 则W?1?4?1??th???ch2???? (3-28) 2?p?C (3-29) Eh根据式(3-28),(3-21)就可算出不同的?时的C值

? C 0 5 -22.3 15 -2.95 30 45 51.4 60 0.149 75 0.324 90 0.578 ?? -0.730 -0.177 0 在集中力作用处,W趋于无穷大,这是因为没有考虑作用的缘故。?角越大,W就很快衰减,当?=51.4时,W=0,即薄壳在这一点即不产生压缩也不产生外伸位移。当?角大于51.4时,位移的方向由向内变为向外,向外拉伸薄球壳。当?=90,外拉伸位移达到最大值。

即W?3p 2?Eh3.2.2法向位移W的相对比值

根据地式可算出不同角时的法向位移W?与集中力处的法向位移W0的比值B,即

B?W?W0?pp??所以不同?角?C???2.205??,因为表3-2中给出了不同的?角下的C值,

EhEh??的比值是很容易算出的,表给出了几个特殊的?角下的B。

表3-2 不同?下的比值

?(度) B 0 1 45 0.080 60 -0.067 90 -0.262 3.3绵核桃剥壳取仁机理理论分析

根据第二章的分析,绵核可简化为球形薄壳,根据薄壳理论,球形薄壳受压能力强,受弯能力差,概据断裂理论,应力集中点和裂纹处是断裂源。因此,绵核桃受力点和裂纹越多,越容易剥壳。弯矩越大,越容易剥壳,为了说明问题,在分析均匀薄球壳在一对法向集中力作用下的内力和位移的基础上,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比较,从而得到最合理的参数。

3.3.1不同个数集中力作用下的位移

压缩变形量是机器上的挤压装置作用在壳上一点向里挤压的压缩量,当然这种压缩量

————————————————————————————————————————————

14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是由外力产生的。壳在这一点的实际压缩变形量称为位移;外力与位移成正比。当壳上作用着一对集中力时,压缩变形量为?,则位移也为?。但当壳上作用均匀的二、三、四对法向力时,位移与压缩变形是不相等的。这是因为各对集中力之间有相互影响,为了简化计算,计算二、三、四对集中力时,采用线性叠加的方法,为此,我们先计算一对集中力作用下,几个特殊位置的位移 ,根据表3-2,当?分别为90,60,45时,其压缩变形量分别为?0.262?,?0.0676?,?0.080?,“—”表示壳在这个位置不是压缩而是向外伸长,再在集中力作用点处线性叠加,根据此法,当壳上作用均匀的二、三、四对法向集中力时(3-3),压缩变形量均为?,壳上集中力处的位移分别计算如下:

二对集中力下的位移为: ??0.262??1.262? 三对集中力下的位移为: ??2?0.0676??1.134? 四对集中力下的位移为: ??0.262??2?0.080??1.102? 根据计算结果得,在二对法向集中力作用下,壳上的位移最大。

根据计算结果得,在二对法向集中力作用下,壳上的位移最大,则作用在壳上的外力最大。根据内力分析研究的几点结论,壳中产生的内力也是最大的,壳最容易民生破裂。

集中力个数越多,分布曲线越陡,弯曲应力越大,核桃容易破裂,但是集中力个数越多,薄壳所能承受的外力越大,核桃反而不易实现。综合考虑,二对集中力作用下效果最佳。

————————————————————————————————————————————

15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图3-3不同对数的法向集中力作用在壳上

3.3.2绵核桃旋转有得于壳的全面破裂

根据二对集中力挤压作用下的位移分布曲线,如果说让绵核桃旋转,则绵核桃任意一点将由压缩应力逐渐转变为拉伸应力,所以,实际上绵核桃受的是交变应力,根据断裂理论,交变应力有利于裂纹的产生和扩展。另外,绵核桃旋转使应力集中点沿着绵核桃壳表面逐点接触,而每一应力集中点,就是一破裂源,因此,绵核桃旋转有利于壳的全面破裂。再者,当壳上挤压处的压缩变形量达到一定值时,在挤压处首先出现初始裂纹。绵核桃旋转使初使裂纹不断定向未破裂的区域扩展。

3.3.3齿纹有利于裂纹的产生和扩展

齿纹一方面使剥壳机构与绵核桃的接触点面积减小,接触点应力增加,应力较集中,根据前面力学分析,有利于裂纹的产生和扩展.另一方面, 齿纹有利于增加摩擦力,使绵核桃与剥壳机机构处于纯滚动,而绵核桃旋转有利于壳的全面破裂,因此, 齿纹有利于裂纹的产生和扩展

3.3.4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两对集中应力,采用滚动,在剥壳机构上铣齿纹有利于绵核桃的剥壳取仁。

————————————————————————————————————————————

16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第四章 核桃剥壳取仁机的机型研制

4.1国内研究慨况

到目前为止,国内有几个单位研究核桃剥壳取仁机理及试验机型,各有所长,.但上述两指标均较低。因此.有必要对核桃剥壳取仁方式进行研究。现将其原理简单介绍如下:

4.1.1陕西核桃剥壳机采用定向对刀挤切原理剥壳取仁

由于核桃结合线截面与两半仁的结合面(横隔膜平面)交叉成90度.壳上沟纹方向与纵径方向一致.因此.采用两把刀头沿纵径两端作用(挤压兼切割).刀头形状见图4-1。每把刀头均匀地镶入五块刀片.刀片做成弧形轮廓.以尽可能接触核桃外壳。挤切的两刀头.其刀片相对错开.使得碎壳瓣小而数多.有利于壳的完全破裂.提高剥壳质量。

图4-1 刀头形状示意图

4.1.2山西核桃剥壳机采用挤搓原理剥壳取仁

挤搓原理剥壳取仁石磙半径120mm.凹板形状曲线由圆弧段和直线段联接而成,圆弧半径140mm.直线长度即工作行程为30mm。由于石硫以50r/min的转转动.凹板固定.核桃本身将产生转动。这样.核桃不是在一点而是在一条线或一个区域上受到挤搓作用.有利于壳的完全破裂。(如图4-2所示)

4.1.3北京农业机械学院、襄樊农机化研究所研制的核桃剥壳机

核桃剥壳机原理如图4-3。当绵核桃喂入到克剥装置中.齿盘的旋转带动绵核桃边旋转

————————————————————————————————————————————

17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边向里挤入.一间距的齿尖不断地沿着壳表面克压.使得裂纹不扩展.部分壳和仁掉离出来.最后壳基本上完全裂,碎壳和仁通过最小间隙向下掉出。

根据对绵核桃壳、仁挤压破裂的试验结果,对于绵核桃完全破裂所需的变形量一对力为4.017,二对力为2.271,三对力为2.854,一对滚动力为2.862,而壳与仁之间的间隙为0.67—1.86mm,仁不被挤破的挤压变形量为0.7—1.0 ,因此当挤压变形量大于1.37—2.86mm时,仁将破碎,当二对滚动力作用是挤压变形量小于1.638时,壳不能完全破裂。如按上面的方法取仁,必须将核桃分类,一般以中径分,每两毫米为一级,由于核桃不是球体,各方面尺寸有差异,即使是同一方向,同一级中大的有可能仁破,小的有可能不能完全破裂,影响剥壳质量和高露仁率。为了保证剥壳质量和高露仁率,我们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结构。

1 调节机构 2 凸版 3 石磙 4 喂入斗 5 核桃

图4-2 山西古县核桃剥壳机

————————————————————————————————————————————

18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图4-3 北农机绵核桃剥壳取仁原理

4.2绵核桃剥壳取仁的机构原理及参数确定

4.2.1工作原理

根据前面分析,我们得到如下结论:两对集中力、绵核桃旋转、剥壳机构带齿纹有利于核桃的剥壳取仁。为了即满足上述条件又避免由于核桃大小的变化,我们采用了两个斜V块,如图所示,大核桃搁在上,小核桃搁在下,一块板定距上下运动,保证挤压变形量不变;一块板左右运动,保证挤压后的核桃仁和壳落下,下面决定其参数。(如图4-4)

————————————————————————————————————————————

19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图4-4工作原理图

图4-5两种破裂核桃的方式

4.2.2两种破裂核桃的方式的比较

按上述原理,挤压破裂绵核桃基本上有两斜V形板和一斜V形板与一竖直V形板挤压破裂二种方式,如图4-5所示: 4.2.2.1两斜V块挤压破裂 4.2.2.2一斜V块与一竖直V形板

图中绵核桃近似直径为D的圆,两种方式如果假定绵核桃移动距离相等,则径向变形相等,根据此假设,?与?1、?2有如下关系:

?1?L1?tg?2?tg?1 ?2?L2tg?

因为L1?L2,?1??2

所以 tg??tg?2?tg?1 (4-1) 为了自锁,?与?1、?2很小,所以(4-1)式可简化为???2??1 (4-2) 下面从绵核桃的旋转角度、压缩变形曲线等方面去比较两种破裂方式的剥壳取仁质量。

4.2.3绵核挑的旋转角度

二种破裂方式中,绵核桃均绕接触点,D1 (D2)旋转。假定两板表面是粗糙的,摩擦力比较大.因而,绵核桃向下滑移的速度很小,可认为等于零.运动过程简化为绕瞬心D1 (D2)点作向上纯滚动.其速度如图3所示. C1(C2)点的速度等于平板在这一点的线速度V。

————————————————————————————————————————————

20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图4-6 运动分析简图

从图4-6可见,D1 (D2)点是速度瞬心,因此,可把绵核桃的运动分解为绕质心的转动和质心的平动.实际上,绵核桃在挤压破裂过程中要发生变形和破裂,运动速度和外形将发生变化。但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出发,由于挤压破裂过程很短,可把绵核桃视为刚体.运动速度和外形的变化不大,因而可认为绵核桃在挤压破裂过程中是匀速转动和匀速平动.设匀速转动的角速度为w1、w2,匀速平动的速度为V1、V2。

dd则V1cos?1?w1?cos?2?V V2?w2?cos??V

22dd 式中V1?w1?,V2?w2?

22所以

V1?V1V (4-3) V2? (4-4)

1?co?scos?1?cos?2w1?2V2V(4-5) w2?(4-6)

cos??cos?d1?co?sd???12?当绵核桃开始受挤压时,上下移动板带动绵核桃一边转动,一边向上平动.设斜板移动的距离为L,绵核桃的旋转角度为?,?和L的关系可由下面几个式子推导得出。

L 右板向上移动的时间为t, t?

V 绵核桃的旋转角为

?2VL2L?1 ?1?w1t???? (4-7)

cos??cos?dVdcos??cos??12??12?————————————————————————————————————————————

21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2?w2t? 式中

2L?1??? (4-8) d?1?cos?? 因为 ???2??1 ??0 ?1?0 ?2?0 ??2??

当L、d一定时,?与?、?1和?2成正比。

因为1>cos?1,cos? >cos?2,所以?1>?2,则第一种破裂方式比第二种破裂方式有利于剥壳取仁。

4.2.4绵核桃的压缩变形曲线

设上下移动的速度、距离相等,先求出上下移动的时间.再决定平移量,最后决定压缩变形算原理如图4-7所示。

图4-7 变形计算原理图

t?L V L1?V1t? L2?V2t?cos?1?cos?2?1VL? ?L1?L?L1?L

cos?1?cos?2cos?1?cos?2VV1Lcos?? ?L2?L?L2?L

1?cos?V1?cos? 两种破裂方式的绵核桃的压缩变形量?与平板移动距离L的关系式如下:

?1??L1??tg?2?tg?1??Lcos?1?cos?2?1??tg?2?tg?1?

cos?1?cos?2————————————————————————————————————————————

22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L??1????1???tg?2?tg?1? (4-9)

cos?1?cos?2?cos?1??L?tg??L??1???tg? (4-10) 1?cos?1?cos????2??L2?tg??又tg??tg?2?tg?1 ?1??2

?cos??cos?2 1?cos?1 ?cos?1?cos?2?1?cos? ?1??2 第一种方式利于剥壳。

4.2.5理想的移动距离L和倾斜角?1、?2

理想的挤压破裂过程要求绵核桃从挤压开始到破裂结束转过半周,即??180,保

o证绵核桃在整个圆周上都产生裂纹,使得壳的破裂全面而均匀.提高剥壳质量.从式(4-7)可得出?为180o时的上移板的行程L,即

dL?????cos?1?cos?2? (4-11)

2推导式(4-7)时,假定绵核桃在挤压破裂过程中是匀速转动和匀速平动.实际上,壳要发生挤压变形和破裂,因而转动速度和平动速度要发生变化,因此,根据(4-11)式算出的L作为移动量是偏小的,应加以修正。即

d L?????cos?1?cos?2???L (4-12)

2保证较大的绵核桃都能转过半转,使壳得以全面破裂.

另一方面,在绵核桃转过180o以后,其压缩变形量应为1.37~2.27左右.不能大也不能小,根据式(4-9)得 ?1?L?cos?1?cos?2?1??tg?2?tg?1? (4-13)

cos?1?cos?2d????cos?1?cos?2? 2 式中L?根据式(4-13)、(4-11)用计算机算出当0??1?3o,0??2?6o时,约束条件为

?1??2?6o,?1??2?0时,理想的移动距离L=110和倾斜角?1?2o,?2?4o最有利于剥

壳。

4.2.6移动速度对性能的影响

————————————————————————————————————————————

23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对上下移动速度进行单因素试验,采用不同的速度,分别测量其剥壳率和高露仁率,其结果如附表1。

表1 速度对性能影响的统计表

速度(m/s) 0.47 0.63 0.73 0.78 0.84 0.94 剥壳率(%) 76.4 82.5 91.3 94.4 92.1 87.7 高路仁率(%) 70.5 76.2 81.6 84.7 82.3 77.1 从中可知,当移动速度0.78m/s ~ 0.84m/s时,剥壳取仁性能最好。

4.2.6剥壳机构传动原理图

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绵核桃剥壳取仁传动原理如图5所示.当绵核桃喂入到克剥装置中,左V型板向上移动带动绵核桃边向上旋转,边向里挤入,一定间距的齿尖不断地沿着壳表面克压,使得裂纹不断扩展,部分壳和仁分离出来,最后壳基本上完全破裂,,右V型板向右运动,壳、仁向下掉出。

电机通过带传动带动减速器,再通过V带传动带动控制上下移动的凸轮以妹分钟80.08转的速度旋转,同时通过一对锥齿轮带动控制左右移动的凸轮同步转动,最后再通过一对锥齿轮带动送料轮同步转动。当绵核桃喂入到克剥装置中,左V板向上移动带动绵核桃向上旋转,边向里挤入,一定间距的齿间不断地沿着壳表面挤压,使得裂纹不断扩展,部分壳和仁分离出来,最后壳基本上完全破裂,右板向右运动,壳和仁向下掉出。在作了大量实验入理论推导后,确定了剥壳机的一些结构及运动参数,作为设计核桃剥壳取仁机的已知条件:

?1?2o,?2?4o

生产率:100KG/H 电动机功率:1KW左右

————————————————————————————————————————————

24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1、料斗 2、送料轮 3、右V块 4、凸轮 5、带轮 6、锥齿轮 7、减速器 8电动机 9 左V块 10凸轮

图5剥壳机构传动原理图

————————————————————————————————————————————

25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第五章 核桃剥壳取仁机的设计与计算

基本性能及要求:

外形尺寸(长宽高) 780?580?1010

上下移动板移动的速度 1.1m/s 喂入槽轮轴转速 80.08r/min 功率 1.1KW 生产率 100KG/H 未破壳率 5%

5.1主要部件选择

5.1.1电动机的选择

选择电动机的类型和结构形式、功率、转速和型号,在实验中,我们用人力就很轻易地破碎核桃,破碎核桃需力在40KG左右,因此,主要考虑空载功率,我们选用Y90L-6型号的电动机,额定功率为1.1KW,满载转速为910R/MIN

5.1.2减速器的选择

由前面实验得核桃平均92个/KG,为达到设计要求的生产率,在并排两个V型块的条件下,每个V型块每小时应完成4600个。

每个工作循环周期为0.75s

两个凸轮转速也就是喂入槽轮轴转速80.08r/min 减速器的传动比为i=910/80.08=11.363

由以上数据按强度并校核散热功率,确定选择减速器ZLA112-11.2

5.2主要部件的设计

5.2.1凸轮的设计

为了保证左、右V型块和送料轮三者之间是严格的相对运动关系,达到预期设计效果,凸轮设计为传动系统的关键部分。 1)推杆运动过程分析

————————————————————————————————————————————

26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推杆运动过程由核桃剥壳的过程来确定,核桃剥壳分四个阶段:待料、破壳、落料和复位,由此确定推杆运动的四个阶段如下: 推杆1不动(T1) 推杆1不动(T1) (待料) 推杆1上移(T2) 推杆1不动(T2) (破壳)

推杆1下移(T3) 推杆1右移(T3) (落料) 推杆1前进(T4) 推杆1不动(T4) (复位) 2)左凸轮的设计

(1) 推杆运动规律的分析计算

对于对心平底盘形凸轮机构,凸轮的理论廓线即为实际廓线,其人坐标方程为:

dsx??r0?s?sin??cos?

d?dsr?(r0?s)cos??sin?

d?式中推杆的位移分段计算

Ⅰ、推程阶段(T2)

在推程阶段,已经确定为等速运动,因而在运动开始和终止的瞬时,因速度的空变产生很在的冲击力,有利于剥壳。 已知条件:H=0.019m V= 1.1m/s 所以T=H/V=0.019/ 1.1=0.175(s) Ⅱ、回程阶段(T3)

为减少回程阶段对凸轮机构产生冲击 T3= 0.20 s

————————————————————————————————————————————

27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Ⅲ、静止阶段(T1、T4)

(2) 解释法设计凸轮的轮廓曲线 确定凸轮机构对心平底推杆盘形凸轮机构 A粗步确定凸轮的基圆半径 r0=25mm B理论轮廓线

a. 静止阶段:?01??04?180o 此时,?1由0~96o ,r=25不变 ?4由0~ 84o,r=44不变

b. 推程阶段:?02=84o等速上升 s2?h?2/?02 ?3由0~96o

???dshc. 回程阶段: ?03= 96o等速下降 s3?h?1?3? ???d??0303??

dsh??02 d??4由0~ 84o

C画理论轮廓线如下图

左凸轮的理论轮廓线

3)右凸轮的设计

————————————————————————————————————————————

28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设计与左凸轮的类似,按上面的方法计算 右凸轮理论轮廓线如下图

右凸轮的理论轮廓线

5.2.2V带传动的设计与参数选择

(1)、确定计算功率Pc

Pc?KAP=1.1KW

(2)、选择V带型号

根据计算功率Pc和小带轮转速n1

当在两种型号的交线附近时,可以对两种型号同时计算,最后选择较好的一种。 (3)、确定带轮基准直径dd1和dd2

为了减小带的弯曲应力应采用较大的带轮直径,但这使传动的轮廓尺寸增大。一般取

dd1?ddmin,并取标准值

(4)、验算带的速度v

FV由P?可知,当传递的功率一定时,带速愈高,则所需有效圆周力F愈小,因而

1000————————————————————————————————————————————

29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V带的根数可减少。此处V??dd1n160?1000=0.37(m/s)

(5)、确定中心距a和V带基准长度Ld

根据结构要求初定中心距a。中心距小则结构紧凑,但使小带轮上包角减小,降低传动的工作能力,同时由于中心距小,V带的长度短,在一定速度下,单位时间内的应力循环次数增多而导致使用寿命的降低,所以中心距不宜取得太小。

一般初定中心距a0为可取0.7?dd1?dd2??a0?2?dd1?dd2? 初选a0后,V带初算的基准长度Lc可根据几何关系由下式计算: Lc?2a0?2?2?dd1?dd2??d?dd1??d24a0?582mm

由于V带传动的中心距一般是可以调整的,所以可用下式近似计算?值

??a0??Ld?Lc??310mm

2考虑到为安装V带而必须的调整余量,因此,最小中心距为考虑到为安装V带而必须的调整余量,因此,最小中心距为

amin?a?0.015Ld?mm??180mm

如V带的初拉力靠加大中心距获得,则实际中心距应能调大。又考虑到使用中的多次调整,最大中心距应为

amax?a?0.03Ld?mm??210mm

(6)、计算小带轮上的包角?1 小带轮上的包角?1可按式?1?180o?(7)、确定V带根数z 根据计算功率Pc由下式确定

z?dd2?dd1?57.3o?180o aPcPc??3 ?P0??P0?vP0?KaKL(8)、确定初拉力F0

适当的初拉力是保证带传动正常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初拉力小,则摩擦力小,易出现打滑。反之,初拉力过大,会使V带的拉应力增加而降低寿命,并使轴和轴承的压力增

————————————————————————————————————————————

30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大。对于非自动张紧的带传动,由于带的松驰作用,过高的初拉力也不易保持。为了保证所需的传递功率,又不出现打滑,并考虑离心力的不利影响时,单根V带适当的初拉力为

F0?500Pc?2.5?K??zv?K??2??qv?133N ?(9)、确定作用在轴上的压力FQ

传动带的紧边拉力和松边拉力对轴产生压力,它等于紧边和松边拉力的向量和。但一般多用初拉力FQ用下式求得

FQ?2zF0sin?12?798N

(10)、V带传动的张紧、安装及维护

胶带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其塑性变形和磨损会导致带松弛,张紧力减小,带的传动能力因之下降。因此伟动机构必须具有将带再度张紧的装置,使带保持传动所需的张紧力,定期检查胶带,发现其中一根松弛或有损坏,就应该全部换上新带,不能新旧带并用。旧胶带如尚可使用,可测量其长度,先长度相同的旧带组合使用。严防胶带与矿物油、酸、碱等介质接触,以免变质;胶带不宜在阳光下暴晒。

5.2.3锥齿轮的设计

设计条件:轴交角?=90,传动比i?1,载荷中等冲击,按中等冲击,无限寿命计算。 齿轮设计:材料选择45号钢调质,按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设计,齿轮基本参数: m?2.5 , z?32 , ?R?0.3

经进行齿根弯曲疲劳强度校核,齿轮强度足够。齿轮的基本尺寸:

7m d1?80mm R?56.5m da1?83.5m 4m df1?75.7m b1?24mm 6m本传动用了两对锥齿轮,另一对的传动比为1:2,大锥齿轮的基本尺寸:

7m d1?160mm R?56.5m da1?164mm

df1?152mm b1?36mm

5.2.4主传动轴的设计

1、选择轴的材料

由于该轴没有特殊要求,因而选用调质处理的45钢

————————————————————————————————————————————

31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2、求轴的功率P和扭矩T

P?P?2?1.1?0.972?1.034KW

P1.034T3?9.55?106?9.55?106??123310N?mm

n80.083、初步估算最小轴径 dmin?C3P1.034?110?3?25.38mm n80.084、主传动轴的结构设计

下图给出了轴上主要零件的相互位置关系,轴两端用轴承固定,轴承装在轴承座上,还装有弹性挡圈,圆螺母,皮带轮,锥齿轮等,设计时选择合适的尺寸确定轴上主要零件的相互位置,根据要求确定了各轴段的直径和长度,如下图所示。

i. ii.

装凸轮段1-2,d12?30mm,l12?45mm; 装轴承段2-3 d23?35mm,l23?70mm;

————————————————————————————————————————————

32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iii. iv. v. vi. vii.

装带轮段3-4,d34?40mm,l34?100mm; 轴环段4-5,d45?50mm,l45?10mm; 自由段5-6,d56?40mm,l56?100mm; 装轴承段6-7,d67?35mm,l67?70mm; 装锥齿轮段7-8,d78?30mm,l78?130mm;

5、轴的强度验算 1)齿轮上作用力的大小

齿轮的分度圆直径为 d2?mtz?80mm 则 Ft?2T32?123310??3083N d280tan?n?1135N Fa?Fttan??441N cos? Fr?Ft2)计算轴承的支反力 (1)水平面上支反力 RHB?Ft?L33083?163??2214N L2227Ft?L23083?227??1794N

L2?L3227?163 RHD?(2)垂直面上支反力

Fr?L3?Fa?L2d22?1135?163?441?40?737N

227d22?1135?227?441?40?111N

227?163 RVB? RVD?3)画弯矩图

Fr?L2?Fa?L2?L3(1)水平面上的弯矩 MHC?231400N?mm

————————————————————————————————————————————

33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2)垂平面上的弯矩

MVC1?32400N?mm MVC2?164000N?mm (3)合成弯矩M

MC1?M2HC?M2VC1?141345N?mm MC2?M2HC?M2VC2?152316N?mm 4)扭矩

T?123310N?mm 5)计算弯矩

因单向回转,可将扭矩视为脉动循环,?????1b??0.6,则截面??0b?D处的当量弯矩为

————————————————————————————————————————————

34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Me1?1413452??0.6?123310??159538N?mm

2Me2?MC2?152316N?mm

6)按弯扭合成应力校核轴的强度

截面D的当量弯矩最大,故校核该截面的强度

M159538?4.7MPa ?e?e1?W0.1?703???1b??60MPa。因?e????1b?,故安全

5.3其它一些零部件的选择

5.3.1轴承与轴承座的选择

轴承是用来支承轴及轴上零件,保持轴的旋转精度和减少转轴与支承之间的摩擦和磨损,滚动轴承的摩擦系数低,起动阻力小等,在一般的机器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在这里选用滚动轴承7207AC GB/T292,该轴承的基本尺寸为: d?35mm D?72mm B?17mm

将轴承放在轴承座里,利用两边支承固定一根轴,这里选用CKS1507型向心球面滚动

轴承座

5.3.2键、圆螺母、止动垫圈、弹性挡圈的选择

5.3.2.1键的型号

轴上的零件与轴应有可靠的定位和固定,这样才能传递运动和动力。轴

上的零件与轴的定位和固定分为轴向和周向两个方面:轴向的定位和固定常使用轴肩和套筒等;周向的定位和固定则常用键和花键以及其他的连接方式,这里周向定位和固定选用键,选用了键8?25GB/T 1096-2003,键12?36 GB/T 1096-2003,键12?28GB/T 1096-2003。如下图:

————————————————————————————————————————————

35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5.3.2.2圆螺母和止动垫圈的型号

左凸轮的右边用轴肩定位,左边用圆螺母定位,圆螺母用止动垫圈,如下图:

这里选用了螺母 GB/T 812 M42?1.5和垫圈GB/T 858-1988 40,螺母GB/T 812 M27?1.5和垫圈GB/T 858-1988 24,螺母 GB/T 812 M33?1.5和垫圈GB/T 858-1988 24 5.3.2.3弹性挡圈的型号

利用弹性挡圈也是轴向固定的一种方法,一般用于结构紧凑、简单、装拆方便,但受力较小,且轴上切槽将引起应力集中。选用了挡圈GB/T 894.1 24, 挡圈GB/T 894.1 30, 挡圈GB/T 894.1 40,如下图:

————————————————————————————————————————————

36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第六章 控制部分

6.1电动机的控制

电动机的控制应用起保停电路,起保停电路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记忆功能。

图6-1

图6-1是可编程序控制器控制系统的外部接线图,其中SB2为起动按钮,SB1为停止按钮,FR是热继电器,在电动机过载时,其常闭触电断开,使KM1的线圈断电,电动机停转。下图(6-2)为梯形图:

————————————————————————————————————————————

37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图6-2是可编程序控制器控制系统的梯形图,当按下起动按钮SB2时,起动信号X1变为ON时,X1的常开触点接通,Y1的线圈“通电”,它的常开触点同时接通。放开起动按钮,X1变为OFF,其常开触点断开,“能流”经Y1的常开触点和X2的常闭触点流过Y1的线圈,YI仍为ON。当按下停止按钮SB1时,停止信号X2变为ON时,它的常闭触点断开,停止条件满足,使YI的线圈“断电”,其常开触点断开,以后即使放开停止按钮,X2的常闭触点恢复接通状态,Y1的线圈仍然“断电”。

6.2V块运动的控制

左V块上下移动,右V块左右移动,第一步是左V块向上移动,此时右V块不动,进行的是破壳的工序,第二步是左V块不动,右V块右移,第三步是左V块下移,右V块不动,第四步是左V块不动,右V块左移。

当按下起动按钮X1后,左V块上行,碰到限位开关X3后,停在该处,此时右V块右行,0.2秒后左V块开始下行,此时右V块停在该处,0.175秒后左V块不动,右V块左移。

编程如下图:

————————————————————————————————————————————

38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

39

毕业设计(论文)专用纸

第七章 总结

本次毕业设计历时两个多月,虽然时间比较短,但我确实感觉到学了好多知识,学会了怎样查取资料,应用资料到设计中去。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道了设计的总体过程,培养了我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两个月以来,在指导老师的悉心帮助下,在自己的不断努力和进取中,自己独立地完成了设计,尽管有很多不足和错误,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在自己的努力,特别是在高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大部分都解决了。

还记得刚开始设计时,一点头绪都没有,幸好那时有老师的指导,但在设计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例如怎样摆放架子,应该在什么地方摆架板,轴承座的选择与画法,到后来的

这次设计,为我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我知道作为一个设计员应该具备哪些条件。这次设计也是学校考查我们知识,作为一个大学生获得学士学位评估的标准。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以后,我的信心大增。

在这段时间,我感觉到我活的特别充实,因为我巩固和加深了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也会让我以全新的面貌迎接以后的工作。

设计让我收获很多,和同学讨论时就增加了我们之间的友谊,自己动手时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个人的思维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周绍荣 2009年6月

————————————————————————————————————————————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hb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