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部侗族传统文化变迁的研究夏彩云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3-27 02:0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序号: 编码: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作品申报书

作品名称: 关于南部侗族传统文化变迁的研究

——以对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唐朝村的调查为例

学校全称: 内蒙古大学

申报者姓名

(集体名称): 夏彩云 刘殷 陈华 岑庆知 马良 杨振兴

类别: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

□科技发明制作A类 □科技发明制作B类

类型:

√集体项目 □个人项目 □

1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A2.申报者情况(集体项目)

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按要求填写;

2.申报者代表必须是作者中学历最高者,其余作者按学历高低排列;

3.本表中的学籍管理部门签章视为申报者情况的确认。 姓 名 学院全称 学 历 夏彩云 性别 女 出生年月 1986年9月 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年级 社会工作,2005级 本科 学制 四 入学时间 2005年9月 申报关于南部侗族传统文化变迁的研究 者作品名称 ——以对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唐朝村的调查为例 代毕业论文题目 表宿舍电话 0471-4990507 情宿 舍 主校区4-324# 移动电话 13848816772 况 学术科研情况及奖励情况 性别 年龄 学历 所在单位 女 21 本科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女 21 本科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女 19 本科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男 21 本科 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男 20 专科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 以上作者是否为2007年7月1日前正式注册在校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非在职的高等学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 √是 □否 □(学校签章) 2007年5月15日 本作品是否为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是 □否 □负责人签名: 2007年5月15日 其他作者情况 姓 名 刘殷 陈华 岑庆知 马良 杨振兴 资格认定 学籍管理 部门意见 负责人或 导师意见

2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B2.申报作品情况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说明: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填写;

2.本部分中的管理部门签章视为对申报者所填内容的确认。

关于南部侗族传统文化变迁的研究 ——以对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唐朝村的调查为例 作品全称 作品所属 ( C)A哲学 B经济 C社会 D法律 E教育 F管理 领 域 作品撰写的目的和基本思路 G政治 H艺术 I军事 历史、地理等特殊环境形成了当地独特的文化。以丰富的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文献资料,探讨影响当地文化变迁的各种因素。通过分析这些因素的分析,启发人们保护民俗传统文化,为民族文化变迁的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深入作品的科实地进行调查。我们运用了个别访谈法、集体访谈法、直接学性、先进观察法、间接观察法、文献法等一系列的社会学调查方法。性及独特我们与当地侗民同吃同住,深切感受当地的民族氛围,亲身之处 体会当地民俗风情、文化,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当地民族文化变迁状况。 作为发展大国,中国面临着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共同的问作品的实题: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现代化大潮对传统文化的冲击,际应用价特别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问题。本文针对这一现状,提出值和现实了影响文化变迁的若干因素,力求通过分析,找到经济发展指导意义 和文化传承的平衡点。希望能为民族文化的保留和传承贡献一分力量。

3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作 品 摘 要 侗族由于其特有的历史地理因素,形成了其独特的传统文化。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先进的生产方式、现代的文化,大规模进入原本封闭的侗族山区。随着“三通”政策的落实,人口流动的加大,传统民族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当地文化变迁主要受到经济发展、教育、外来事物等的影响。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尽管势必会打破当地原有相对封闭的状态,但民俗旅游也会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保存。 作品在何时、何地、何种机构举行的会议或报刊 上发表登载、所获奖励及评定结果

4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1. 《布迪厄的社会理论》高宣扬 著 同济大学出版社 2. 《人类与文化——童恩正学术文集》重庆出版社 3. 《生态旅游》,白光润主编 ,福建人民出版社 4. 《生态旅游》,原著:David Weaver ,杨桂华、王跃华、肖朝霞、成海 译 南开大学出版社 5. 《三江县志》,1992年版 6. 《侗族----贵州黎平县九龙村调查》,刘锋、龙耀宏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7. 《和谐的密码----侗族大歌的文化人类学诠释》,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8. 《侗族民间舞蹈文化述略》,民族论坛1990年第四期52-59页 9. 《侗族大歌与少数民族音乐研究》,[Z]杨秀昭,吴定国,中国文联出版社 请提供对于理解、审查、评价所申报作品,具有参考价值的现有对比数据及作品中资料来源的检索目录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调查方式 □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 □其它 主要调查单位及调查数量 广西壮族自治区 省(自治区、市) 三江侗族自治县 县(旗、区) 独峒 乡(镇) 唐朝 村(街) 单位 邮编 姓名 电话 调查单位 个 200 人次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学校学术委员会 意见 5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D.推荐者情况及对作品的说明

说明:1.由推荐者本人填写;

2.推荐者必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并是与申报作品相同

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或专业技术人员(教研组集体推荐亦可);

3.推荐者填写此部分,即视为同意推荐;

4.推荐者所在单位签章仅被视为对推荐者身份的确认。

推荐者情况 姓 名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单位电话 于存海 性别 男 年龄 40 职称 副教授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 呼和浩特市大学西路235号 邮政编码 0471-4992525 住宅电话 010021 推荐者所在 单位签章 (签章) 2007年5 月 14日 请对申报者申报 情况的真实性作出阐述 请对作品的意义、技术水平、适用范围及推广前景作出您的评价 其他说明

情况属实 本篇论文通过田野调查的形式,对广西地区侗族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通过对现代与传统的揉合,叙述了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浸润。文章对分析少数民族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文化变迁状况的研究,对研究其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演变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特此郑重推荐。 6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推荐者情姓 名 葛根高娃 性别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女 年龄 42 职称 副教授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 呼和浩特市大学西路235号 邮编 010021 况 单位电话 0471-4992525 住宅电话 推荐者所在 单位签章 签章日期2007年5 月14日 请对申报者申报情况的真实性作出阐述 文章通过广西唐朝村的访谈与调查,对侗族传统文化进 请对作品的意行了深入地研究。尤其对于当前社会转型与社会变迁的义、技术水平、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如何演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适用范围及推文章层次清楚,逻辑清晰,对于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传统广前景作出您文化特质及其变迁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显示意的评价 义。 其它说明 情况属实

7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作品简介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在这个历史潮流的推动下,建设和谐少数民族新农村更是迫在眉睫,这就要求各个少数民族村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注重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侗族由于其特有的历史地理因素,形成了其独特的传统文化。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先进的生产方式、现代的文化,大规模进入原本封闭的侗族山区。随着“三通”政策的落实,人口流动的加大,传统民族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当地文化变迁主要受到经济发展、教育、外来事物等的影响。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尽管势必会打破当地原有相对封闭的状态,但民俗旅游也会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保存。

本文通过首先论述侗族文化的源流、历史及特征,进而探讨经济、教育、外来事物与旅游开发对侗族文化的变迁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我们的结论,希望能为侗族文化的保存与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8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目录

绪 论…………………………………………………………….10

第一部分 南部侗族传统社会文化概述

第一章 侗族的源流及历史………………………………………12 第二章 南部侗族地区的地理环境………………………………14 第三章 南部侗族传统文化的特征………………………………17

第二部分 南部侗族传统文化变迁状况以及影响因素

第一章 经济发展对侗族传统文化变迁的影响…………….......24 第二章 教育对侗族传统文化变迁的影响………………………29 第三章 外来事物对侗族传统文化的影响………………….......33 第四章 旅游开发对南侗传统文化的影响……………………...40

结 语………………………………………………………………45

附 件……………………………………………………………….48

9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关于南部侗族传统文化变迁的研究

——以对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唐朝村的调查为例

作者:夏彩云、刘殷、陈华、岑庆知、马良、杨振兴

内容摘要:侗族由于其特有的历史地理因素,形成了其独特的传统

文化。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先进的生产方式、现代的文化,大规模进入原本封闭的侗族山区。随着“三通”政策的落实,人口流动的加大,传统民族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当地文化变迁主要受到经济发展、教育、外来事物等的影响。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尽管势必会打破当地原有相对封闭的状态,但民俗旅游也会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保存。

关键词:

南部侗族 传统文化 变迁 保护

绪 论

中国是农业人口大国,进入21世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重要的中心议题之一,同时而如何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成为其中的重中之重。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先进的生产方式、现代的文化,大规模进入原本封闭的侗族山区。随着“三通”政策的落实,人口流动的加大,传统民族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在现代化大潮的冲击下,不少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已被同化、异化,甚至流失。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稳定的基础,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因此保护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我国进行现代

10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化建设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在这个历史潮流的推动下,建设和谐少数民族新农村更是迫在眉睫,这就要求各个少数民族村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注重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我们进行此次调查就是为了发现侗族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分析影响其文化变迁的一些因素,探讨侗族传统文化如何能够更有效地得到保护。

此次所调查的侗族村寨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的唐朝村,属于典型的南部侗族(以下简称南侗),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近年来交通的改善为侗族社会经济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人口流动、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等因素所引起的文化变迁在唐朝村表现的较为突出和明显,所以颇具个案调查的典型性。 此次广西调查之行我们得到了本校大三吴学长的鼎力相助。他是唐朝村土生土长的侗家小伙,正是借助他在村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的调查一直进展的很顺利。我们很快得到了当地侗民们的信任,获得了丰富、详实、可靠的一手资料。与此同时,此次参与调查的六名小组成员皆不属于侗族,因而在调查过程中能够从较为客观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避免了调查中的一些主观因素。

完成这篇调查报告我们运用到了文化理论、民族学理论、社会学理论。但由于我们都还只是处于本科二年级的阶段的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驾驭能力仍有所欠缺,所以在实地调查和完成报告中难免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但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运用了个别访谈法,

11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集体访谈法,直接观察法,间接观察法等深入实地进行调查,并广泛收集、阅读有关的文献资料,尽力弥补我们调查中的缺憾和理论上的不足。希望我们的调查报告能为侗族的文化的和研究保护尽微薄之力。

第一部分 南部侗族传统社会文化概述

文化是人类的独特创造,文化的起源与人类的起源同步,民族文化的起源也与民族的起源同步。探索民族文化,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特点等问题,必定要涉及对民族的来源和民族生存空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特性的认识。这一部分将对侗族的源流、历史、地理环境以及民族文化特征作简要的介绍。只有对文化形成背景、文化发展有较全面地了解,才可能客观的认识到社会文化的本质和民族文化的特质。这些将作为探讨文化变迁和保护的基础。介绍将偏重于侗族文化保存较为完好的南部侗族地区,我们调查的唐朝村即为典型的南侗村寨。

第一章 侗族源流及历史

我国南方及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始于古代的百越民族(古越人),古越人是一个结构松散的民族集团, 其支系曾遍及长江以南、西南及沿海诸省的广袤地区,汉初百越已逐渐形成几个强大的支系,其中的东瓯、西瓯、骆越是今天我国壮侗语族壮语支、侗水语支、黎语支民族的先民。⑴ 地理分布上西瓯在广西中部东部北部和贵州南部,与今

⑴梁敏.论西瓯、骆越的地理位置及壮民族的形成 民族研究 1996.3 102-107

12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天侗族地区的分布基本相同。《博物志?异俗》称:“ 荆州极西南界至蜀,诸民曰僚子。”荆州极西南为武陵郡,今湘西、黔东和桂北包括在这一广阔地带。《宋史?西南溪峒诸蛮》记有“臣前知靖州时,……蛮僚乘时窃发。……乾道六年,泸阳西据僚杨添朝寇边”。文献具体提到的泸阳靖州等地为今之湖南芷江、新晃、怀化、黔阳、靖州、通道、会同及贵州玉屏、黎平等地的一部分,这些僚人生活的地区也正是唐宋以来侗族的聚居区,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指出:“僚者岭表溪峒之民,古称山岳,唐宋以来,开拓浸广”。故明末邝露明确了“侗亦僚类。……僚之有侗,犹僮之有大俍也”。

由上述古籍记载,可初步推断侗族的衍生轨迹大致可表述为:古越人支系---西瓯、僚----侗族。侗族的民族实体形成于唐宋时期,稳定的民族自称和他称源于宋代,自称为“仡伶”,宋人陆游《老学庵笔记》中已有“仡伶”集体做客唱歌的记载。

在中原王朝向南方的一次次扩张中,侗族先民在历史上先后经历了楚灭越、秦始皇开拓岭南、汉武帝灭南越,以及明清统治者屡次对贵州、广西苗瑶等一次次的战争征剿后,包括侗族先民在内的西南少数民族才被迫从平原地区向生存条件较差的山区迁徙。现在湘桂黔交界处的山区即成了侗族世世代代聚族而居的地方。朝廷向平原地区迁入大批垦民以实其地。地理和语言上的阻塞使得历史上这个地区的侗民鲜与汉人来往。

在民族实体形成的唐宋时期,唐宋王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不干预少数民族内部纠纷,尊重各民族习惯的羁縻政策,以及五代十

13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国时期的政治动荡,给西南少数民族提供了族众团结内聚、文化自主发展、社会有序演进的有利机遇,推动了侗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中央设臵羁縻州府,实施羁縻政策的主旨在体现了大一统的政治意义下,不谋求实际的政治控制权利和税赋利益,因此羁縻州府多能在行政上保持半独立状态,在政治上保留各自社会的自治权利。“合款”组织得到了充分发展的机会。侗族区域内独特和谐平等的政治制度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逐渐形成。

第二章 南部侗族地区的地理环境

人类的发展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各民族的生产力、经济关系、文化及其社会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南部侗族是以文化意义为主同时含有自然地理意义的特定概念。从自然地理位臵分布看,侗族居住在中国西南部,大约东经108度至110度,北纬25度至31度之间的黔湘桂三省毗邻区和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分县,东西350公里,南北600公里,为一长形地带,面积约50000平方公里。⑴ 充当我国长江和珠江水系分水岭的五岭山脉,从东西穿越侗族聚居区向西北延伸,侗区自然境域内因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的差别 ,把侗区分为南北两大块。在文化层面上看,南北侗族在语言、风俗习惯和建筑文化上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自古以来北侗文化就是楚汉文化的边缘区,其地交通较为便利,是楚汉文化与苗瑶、百越文化交接碰撞的地带双向传播的通道。侗族北部支系充当苗侗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汇集散的载体,在文化的文态结构中见此培养出开放的心理。⑵

⑴欧潮泉 姜大谦编著 侗族文化辞典 45-46页 香港 华夏文艺出版社 2002年版

⑵杨学军 “北侗”文化研究之我见 黔东南民族师范专修学报 哲社版 1995 3-4期 54-56页

14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相比较之下,南部方言区周边族群皆属百越民族,由于交通不便地处偏僻,得以远离汉文化的中心,而且南侗地区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有着得天独厚的繁衍生息的优势条件,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渔猎生活。在封闭独立的环境下,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并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在这种情况之下,南部侗族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社会群体的两极分化不明显,原生的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家庭经济长期共存,与此相适应的社会伦理道德文化具有浓郁的原始古朴性和群体普同性,构成了一种平等和谐的文化。

我们的目的地唐朝寨,属于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三江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地处湘桂黔三省(区)的交界处,介于东经108度53分至109度47分、北纬25度21分至26度03分之间。三江地处云贵高原边缘,属于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山区,由此形成了以山地为主、兼有低丘陵及河谷盆地的地形特征。全县河网密布,主流有溶江、浔江,二者于县域南部汇合后注入属于珠江上游的西江

水系融江。在三江,大自然在此营造了一个非常封闭的环境,只有不息的河水不断地流进流出。甚至在1956年以前,本县无公路,陆路交通全靠步行。独峒乡位于县北部三省交接之处。唐朝所在的独峒乡北部紧邻贵州黎平,说这里“九山半水半分田”一点都不夸张,当地的小

15

通往唐朝村的盘山公路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孩指着不远处的山坳告诉我们,翻过那座马鞍形的山就是贵州。独峒乡所在的三江县北部,地貌属于构造剥蚀中低山陡坡地形,海拔高度在500至1000米左右,相对高差一般在200到500米,局部地区可达400到800米。地形切割较深,坡度较陡,部份地方出现悬崖峭壁,

⑴山顶比较平滑,面积不宽的平顶山时有出现。乘车从县城古宜镇出发

向西北卡车一直都在爬坡,特别是进入独峒乡后,地势更为陡峭。我们在拜访当地长者的过程中得知,1998年通公路以前,这里的人们想出大山只能靠步行,路线也与今天的盘山公路不同。那时出山的路是依山势而铺凿

的漫长陡峭的石阶山路。在“隔山能说话,会面要半天”的山区,唐朝村的侗民想出一次山走到有公路的地方就得一天半,而且这种石阶小径车马不行,货物全靠人挑肩扛,与外界联系的难度可想而知。在柳州特产的山地客货两用农用车里,一路颠簸,一路上看到的只有茫茫的大山,无边无际,云雾笼罩,将云贵高原边缘体验得真真切切。

⑴三江县志 1992年 75.76页

16

山庙视角的村寨

鸡鸣、小孩的哭声、邻里谈话的声音、能飘扬到很远

的芦笙声,在这里汇合到了一起,让人感觉仿佛臵身于不知魏晋的世外桃源。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第三章 南部侗族传统文化的特征

侗籍学者将自己的文化比喻为月亮文化、绿色文化,具有宁静的生存态势,不扩张的文化色彩,性格质朴开朗、自信自尊、重情温情和热情,喜欢庄重淡雅的色调,穿着讲究朴实大方实用,鼓楼、风雨桥、大歌构成大自然融洽和谐的宁静美。⑴ “月亮文化是团圆、宁静、和谐与智慧的;月亮负载着侗民深刻的原始文化内容,凝聚着民族的

生命情感和审美情趣的文化原型。” 南部侗族又是一个崇拜女神的民

族,女始祖“萨岁”(大祖母的意思)是其最高的神。祭祀萨岁女神是民众最久远最普遍的宗教仪式活动,祭祀的气氛祥和温馨愉悦,体现了一种柔性的原生型宗教。在价值观上,区别于西方人过于重视本位价值和个体利益,侗族致力于个体道德的完善,重集体人际关系而轻个人,在文化心理方面表现的理智而容忍追求对个体的平等制约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是一种具有集体主义色彩的保守型心理。注意与自然和谐相处,主张天人合一,没有强烈的征服自然的欲望。 传统社会文化的成因

处于云贵高原边缘的黔湘桂三省毗邻地带,山峦起伏,溪河纵横,地势复杂,交通阻塞,在这崇山峻岭之间形成的溪峒(河谷平原、山间盆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山溪河流纵横,为农、林、渔、猎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在此基础上侗族聚居区形成了自给自足的溪峒经济。这是一种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整个社会被压缩到一个小小的家庭之内,一家一户是基本的生产单位;传统的生

⑴张泽中 论侗族文化之根性及其美学特征 怀化师专学报1999.468-7

⑵廖开顺 石佳能 侗族“月亮”文化的语言去诠释-----评张泽忠小说集山乡笔记 民族研究1994年 2期 47-61页

17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产技术世代承袭,社会分工不明显,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结合在一起,采集和渔猎长期在生活中占重要地位,除盐、铁等产品外,皆为自己生产自己消费。在唐朝村的调查中,即使是现在在公路修通以后,尽管出现了杂货店和茶叶收购等商业因素,一些典型的家庭作坊式的商品如豆腐等依然只是自己消费或送与邻里,并未作为商品进行买卖。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产品交换仅仅停留在以物易物的阶段,人们以丰衣足食为满足,不求扩大再生产,社会财富积累不足且过程缓慢,有限的剩余财产更多的用在祭祀和礼俗消费上。 人们耕田自食,伐木建房,编制竹器,狩猎捕捞,采集山野,溪峒经济几乎是可以不依靠外界经济作自我回旋和自我平衡的经济,在这种封闭的经济环境下,很少能受到大的冲击。一年又一年连绵若干世纪,使侗族社会

侗民侗民勤劳质朴,遇到陌生的客人尽管不

能用语言交流,依然会主动的打招呼,脸上含着友善的微笑。

处于相对凝固的状态。⑴ 长期的物质生产适应了这种温和的文化环境,养成了静的文化特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

而食”,贪婪、占有的欲望自然会很淡漠。 古朴自然的生活方式

由于这种对大山的依赖,侗族人民对家园自然生态环境有相当的

⑴史继中 西南民族社会形态与经济文化类型 108页 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7年

18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敏感力和判断力,对周围自然界的动植物资源和土地气候具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且以极为有效的方式利用了这些自然资源。通过世代的经验积累,他们构建了一套能够高效利用和有效维护自然生态的方法,创造了民族特有的地方性知识系统。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往往带有自然环境的深刻印记。

当地渔猎的习俗:“择而捕之,适可而捕,如不遵循则不祥,轻者生病,重者丧命。”1虽看似迷信,却隐含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遵循了生态平衡的自然法则,以最朴实最直接的方式道出了自然发展的一般规律。人们对自然环境十分审慎,任何生产和建筑都不允许触犯维系村寨兴败和个人祸福的龙脉、地脉、巨石、神树和流水, 使村寨环境得以维持在良好的自然状态。这是对自然的一种尊敬,也是对生命的尊敬。

村寨选址的风水观念:侗族村寨的基址大多趋同于风水中的理想村落基址。绝大多数村寨都据依山傍河之利,溪河似玉带环抱,明堂为河谷盆地。当我们客观地分析这些风水理论就会得到及其科学的解释,以风水中的理想村落为例:来龙山及左右护砂润泽则林木易生,

新出现的砖石结构底层对防腐防潮有一定好处

潘永荣 浅谈侗族传统生态关于生态建设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版 2004.5 43-49

19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良好的村落环境因之而得,同时有大量的木材、薪炭可供使用依傍后山;当洪水来临时可有后退之路,明堂方广意味着有充足的村落建筑及田亩用地,明堂不倾不斜则可减少水土流失,使农作物保持稳产高产;据河溪则生产、生活用水无忧。溪河似玉带意味着基址在溪河的包围下呈突弧形,由于河水的蛇形运动,基址位于凸岸,可减少洪涝带来的损失;此外,河水对凹岸不断冲刷及由上游带来的泥沙不断堆积于凸岸,使凸岸的土地不断扩大,其妙自不待言。⑴ 民居建筑

民宅往往近水坐北朝南,采用通风性好采光性强,适宜于亚热带多阴雨天气的干栏式吊脚楼杉木楼形制,杉木为柱,杉板为壁,层层出挑,使楼层面积上大而下小,占天不占地。这是钢筋混凝土的砖石结构所难以办到的。唐朝村展示给我们的就是这种最纯粹的干栏式

在建中的民居(摄于唐朝村) 古朴的风雨桥

传统的干栏式建筑依然是唐朝民宅的 这是我们拜访对面山寨时经过的风雨桥

主要形式,在侗族地区,这种建筑技 风雨桥是侗族地区必不可少的公共设施。 术比较完整的保存了下来,据说,这 这里山溪遍布,峡谷众多,风雨桥连接 种技术只有杨家人会,不传外人 了山谷两边的山寨,也能为过往的行人

挡风遮雨,故叫风雨桥,亦叫福侨

⑴韦玉姣 三江侗族村寨的地理环境与民族历史变迁 第24卷第5期2002年9月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

社会版,第6页

20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吊脚楼。他们的卯榫木构技术达到的高度使风雨桥鼓楼成为建筑精品 。 发达实用的歌舞艺术

在这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产生的歌舞艺术承载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精神。正所谓 “树有根,水有源古老的故事有歌篇。汉人有书记古典,侗家无文靠歌传”。民间舞蹈有多耶舞、祭祀舞、款会舞、多腱舞。婚丧嫁娶,生育献祭,播种丰收,驱病除邪,一切都离不开舞蹈。在劳动中不断孕育升华的舞蹈蕴含着多重文化意义,以赏心悦目的舞姿阐述着男女之间的吸引,吐述着真诚的感情,图绘着朴素的向往。祈求着对天的感应,具有“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

南部侗族民歌体系庞大,品种繁多。有耶歌、大歌、情歌、礼俗歌、曲艺歌、 戏歌等侗乡处处有歌、事事用歌、人人会歌。格的实际功能体现在:追忆历史,以歌叙述;男女相会,以歌传情;社交活动,以歌送迎:宴请酒席,以歌敬酒和答谢;娱乐喜庆,以歌助兴;产生矛盾,以歌调节;生产劳动,以歌解乏……“饭养身,歌养心”,人们把编歌、唱歌变成发自内心宣泄情绪并陶冶性情的精神活动。比如侗乡“行歌坐夜”的传统就充分说明了侗歌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行歌坐夜又称“行歌坐月”,是侗族男女青年以唱歌、对歌为主进行社交的一种常

侗民们边吹芦笙边跳芦笙舞(摄于唐朝村中楼广场) 21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见形式。晚饭后,姑娘们陆续集中到歌堂(又因夜晚有月光而称月堂)来,边做女工、边在等待小伙子的来访。稍后,小伙子也三个一群、五个一党地来到歌堂。青年男女在一起闲谈、嬉戏、唱歌,在这个充满欢乐和谐的氛围中,引起了青年男女的激情就对起歌来,气氛达到了高潮。青年在行歌坐夜的过程中,从相识、认识到不断地相互了解,有的从中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订下终身。

对于“以饭养身,以歌养心”的侗族人来说,侗族几乎所有的民间风俗都有特定歌唱方式参与,大歌的歌唱与展示是侗族人喜好“集体交往”的风俗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一方面,在诸多聚众交往活动中,年轻人通过歌唱相识相知,老年人在歌场叙旧摆古,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产生于集体歌唱的氛围中;另一方面,作为民俗方式,大歌的演唱有特定的礼仪规范。大歌的正式演唱,必须在代表村寨的中心建筑鼓楼进行,演唱的方式必须是来自不同村寨或房族的异性歌队;此外,还有诸多服饰、头饰、礼节等礼仪性要求。实质上,大歌参与并形的主要民俗方式在不断地强调“集体参与”和“全民投入”,个人以歌唱成员的身份进入歌队,歌队再以集体的名义进入更大的村寨社交场合,甚至以歌唱的名义走村串寨,不断扩大自己的交际网络。如此民俗,为每一个人提供了借助集体帮助而平等进入了本族社会的机会、渠道和舞台,也为侗族大歌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生存的生态环境。侗族地区是典型的稻作耕作区,其日常生活安排与水稻的生长周期息息相关,并由此形成了一套以农事、农时为纽带的传统生活习俗和民俗事项。而与侗族大歌相关的种种民间活动,正是在这一稻作文化在时空脉络

22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中的展开。侗族地区一年中有几个主要的节日与水稻的生长密切相关,代表着稻作生产的开始(秧门节)、转换(新米节)和终止(过年),而大歌的相关活动也在吃新节和过年达到高潮,并在秧门节之后被禁止。节庆时的以歌相娱;农忙时在血缘、地缘、歌缘的作用下互惠与互助,形成更为有效和密切的 生产生活共同体。⑴

这种在稻作文化下形成的艺术形式是事物发展规律的产物,有着极为重要的社会功效。当地长期稳定的稻作生产提供了文化产生的土壤,是歌咏文化得以

侗民们创造的人工奇迹——梯田

存在发展的根基。可以推断,传统的稻作方式一旦改变,歌咏文化也发生质的改变,具体是向好的方向变迁还是随着现代化的到来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而退出历史的舞台,或者沦为旅游经济下的商品文化 ,这不是凭主观感受就能做出的选择,如果侗歌剥离了侗家的日常生活而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就会脱离民族艺术为民族生活服务的实质,就像为食用而种的秧苗缺乏了赖以生存的土壤而放在水瓶里供人观赏,注定会因环境的改变营养元素的缺乏而枯萎。徒有其形式而不具其实质的失去社会功效的“文化”有没有存在的合理性,供局外人观赏的秧苗能不能成熟为侗家人的糯米饭,侗家人要不要花瓶里的秧苗,这

⑴杨秀昭,吴定国 侗族大歌与少数民族音乐研究[Z] 中国文联出版社,20

23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些事我我们将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所有致力于民族文化变迁与文化传承研究的人们都要考虑的问题。

第二部分 南侗传统文化变迁状况以及影响因素

民族传统文化深植于民族心理之中,是祖先遗业的积淀,亦是民族变异的核心2。依照布迪厄的观点,任何文化都以其自身的再生产作为其存在与维持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手段,因此,民族文化变异是不可避免的。而文化的时代性特征则决定了民族文化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当中。从某种程度上讲,民族文化的变异是民族适应时代需要的产物,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文化作为人类适应客观环境的手段,会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发生变迁,因此对客观环境当中各种因素的分析对掌握文化变迁规律与保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唐朝村的调查,我们发现商品经济的进入、基础教育的普及、外来事物的冲击以及生态旅游的开发是加速当地民族文化传统变迁的4个重要因素,在以下章节我们将分别进行具体阐述。

第一章 经济发展对侗族传统文化变迁的影响

侗族自宋代以来就生活在崇山峻岭形成的天然封闭的地理环境中。人们主要通过采集、狩猎、畜牧、农耕等手段,与自然界之间进行着一种实体的交换活动。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河流与山溪纵横,有利于种植水稻,也为渔猎,林业,种养业提供了丰厚的野生资源。除了盛产杉木、茶油、桐油、粘谷、糯米,侗族人民

《民族社会学》赵利生著 民族出版社 2003版 第118页

24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习惯在稻田里养鱼,在新开垦的林地种植红薯、芋头、玉米、马铃薯、花生,在农闲田里栽培各种蔬菜,自家养有猪、狗、牛、马、鸡、鸭、鹅等牲畜家禽,自己酿造米酒。这些经济活动给闭塞的侗族社会生活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保障。这是一种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缺乏与外部社会进行其他的能量和信息交换。侗族家庭内部分工,至今仍然保持着“男耕女织”的遗风。男子主要承担上山砍柴、伐木拉山、犁田耙地、运输等重活,女子则负责纺织、蜡染、刺绣及操持家务,此外还要从事一些田间的辅助性劳动。侗族家里农耕所获作为日常饮食、喂养牲畜,农副产品则常常采用腌制的方式存储。侗族的酸鱼、酸鸭几乎每家都备有,作节日佳肴及招待客人之用。侗族这种传统自给自足的经济决定了侗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交通极不便利、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空间使侗族人自然地群聚而居,并渐渐形成聚族而居的村寨文化。村寨一般以家族为单位,村寨内部几十户、十几户人家结合成按父系血统计算的自然关系集团“补腊”。落后的经济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相对弱小,人们对自然神灵的崇拜是很自然的事情。侗族由此也形成了自己的宗教文化。天然的生产环境及所种植的经济作物,决定了侗族“侗不离酸”,喜吃油茶,鱼生等饮食文化。其所处的环境气候,地形结构,地理色彩综合影响了侗族的建筑与服饰文化。传统自给自足的经济不仅决定侗族文化的形成,也对侗族文化的传承产生根本性的影响。首先,侗族的文化的形成是由其长期稳定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所决定的,侗族的口头文化,可以考察的民风、民俗、事象如诗歌、谚语、礼仪、信仰等无不是这种经济形态下孕育的文化的

25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具体体现。农耕经济是侗族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其次,封闭的地理环境一方面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效地阻挡了强势的文化与外来文明的渗入和介入,另一方面也使得其原生文化得以进一步地培育和成长。再次,人们以“丰衣足食”为满足,不求扩大再生产,社会财富积累不足且过程缓慢,有限的剩余财富更多地在祭祀和礼俗消费上。在自给自足的经济下,人们的生活节奏比较慢,因此一年之中有较多的闲暇时间。在这些闲暇时间里,侗族的各种节日活动、婚娶、走亲戚很频繁。妇女趁这时纺织衣服,男子则制作、吹奏芦笙。村民一齐修筑公共设施如鼓楼、路边凉亭、庙宇等。晚上男女青年则举行“行歌坐夜”。这些活动、仪式,能使年轻一代对本民族文化有切身的体验和了解,从而更好地继承民族文化。可以说,这种自给自足的经济是很大程度上是有利于侗族文化的传承的。

新添工具表

新添的工具 所占百分比 脚踏打谷机 碾米机 手扶拖拉机 电锯 97% 20% 9% 100% (占木匠) 电刨床 100% (占木匠) (占农户) (占全体) (占全体) 然而,时代是向前发展的,而世界又是息息相关的整体。侗族的山寨即使地处偏僻,依然不可避免开始受到外界的影响。在唐朝村调查的日子里,我们更感受到了外来新的生产方式对侗族文化的冲击。唐朝村在国家支持下于1998年通了公路,于1993年通了电。从此,唐朝村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各个方面:一.汽车、农用卡车、拖拉机、摩托车出现在了村里。有了运送出山的条件,唐朝村的农产品开始在市场上出

26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售,获得的利益让村民们不再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状态,他们把许多原本闲暇的时间用在了生产上,而不是完全奉献给传统习俗活动,虽然逢年过节仍旧举行各种活动,但很明显,部分活动的仪式简化了不少。外面的新鲜物品可以方便地送进山里后,寨子里出现了商店,开办商店的人务农的时间缩减了,他们从事的实际上应该属于第三产业。商店出售的商品与镇上的并无二样,村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在村里就能买上。有许多东西如牙刷牙膏、沐浴乳、香皂等,村民从从未见过到习惯使用,其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侗族人民一贯自织厚实耐用的土布来缝制家人的服装被褥,全部生产过程都在家庭内部完成,但当商店摆上了现成的布料,许多家庭不再自己织布,而是买好布料再动手做成衣服,甚至

阿妈绣给女儿陪嫁的背婴儿用的精美的侗锦

直接买现成的衣裳被褥。二.交通运输条件的提高对唐朝村的房屋建筑也有了很大的影响。调查中,我们发现唐朝村已出现了砖瓦平房与楼房,虽然数量不多,但大有上增的趋势。访谈中,许多青少年告诉我们他们更愿意住在砖房里,“因为那更时尚、舒畅,更代表有钱。木楼不仅不美,而且也不舒服。如果将来挣了钱,必然要建砖房。”陆续出现的砖瓦楼越来 越多,代表侗族文化的木楼正在减少,那些风雨桥,凉亭,庙宇,会不会被新的现代化的建筑所挤掉?三.通电后,唐朝村民有了良好的照明条件,

27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商店晚上营业到九点多十点,这样村民晚上的聚集地除了原来的鼓楼,又多了一个地方,那就是商店。聚集在商店的多是年轻人,他们没有举行“行歌坐夜”,而是在一起聊天,看电视,听流行歌曲等。四.有了较多接触

外面事物的机会,山民受外界影响,家里也逐渐摆上了现代化的家具,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是可以以其现代化家具的多寡来衡量的。寨老过去被认为是至高无上,寨老的权力在“富裕者王”的观念下被冲击

柳州市“八桂先锋行”科技进村入户大行动

了许多,如今经济上最富有的家庭的人说的话是有很大分量的。

五.在寨子的公告牌上,贴有政府科技下乡的宣传图片及购买新品种杂交水稻种子的通知,还有新式打谷机、碾米机的广告。由此可以看出,先进的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已经渗透到了侗族山寨,这对于山寨的习俗势必有不可忽略的影响,科技下乡使很多人思想意识提高,迷信风气有所下降,许多村民已不再恪守迷信的生产禁忌。六.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唐朝村许多青年纷纷外出打工,由于他们长期在外,极少能参与侗族的传统活动。在外面的世界,他们受到开放的现代文明的熏陶,其观念意识发 生了很大的改变。这必然会影响到侗族文化的传承,甚至会造成侗族文化的断层。 小结:

28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很明显,侗族文化在传统经济的变化下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侗族文化的研究者也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为民族文化的走向而担心。然而,任何文化只有根植于经济且适应时代有所创新却又不失去本色,才能真正生存与繁衍下去。经济向前发展,文化不是停滞的,而必然要在经济的影响下发生变迁,这是所有文化发展的共性。只有在变迁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特色的文化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国家经济正在高速发展,侗族经济势必也会渐渐提高,商品经济的浪潮将不断涌入侗族山寨,冲击着侗族的文化。正是发展的大好时机,侗族人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们的干劲更足了。但是,不要忘记,侗族的文化是需要好好保护的,如果一心发展经济,不顾环境与文化的保护,侗族人民的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

第二章 教育对侗族传统文化变迁的影响

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大计之一,在任何时间与空间区域内教育的关键性作用都不容忽视。教育是传承文化的纽带,是延续民族精神与历史的桥梁。尤其对于一个以少数民族人口为主的自治地方,教育如何发展,如何去影响文化的传承,更是关系到本民族、本地方的前途。对于本地区的教育不仅仅是让下一代努力学习到更多、更好、更新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尽可能的保留、保护民族传统的文化知识及经验,并落实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进一步促进对民族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文明与民族融和因素的积累不断冲击着各

29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少数民族的文化与传统习俗,尽管当下我国的大部分少数民族仍保留有许多文化和传统习俗,个性特征明显,但共性特征也日益增多。以本地区侗族为例,在教育方面既有一些鲜明的特色,同时也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应发挥它强而有力的作用,解决问题、发扬优点,保证民族文化得完整流传。

家庭教育现状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和社会化的最初、最基本场所,家庭教育也是人们最早接受的教育,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很大的作用。对

冬天穿着拖鞋背柴的小姑娘

于一个民族文化的保留,家庭教育同

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民族文化想要传承下去,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侗族家庭教育主要以教授语言、生活技能、社会道德为主。为了将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传承下去就应提倡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礼仪秩序、艺术技能的培养与传授。在唐朝村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地家庭教育中相关侗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当地很多孩子对本民族文化的掌握和了解较少,尤其是正在接受和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学生们在学业的压力下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本族的文

30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化,在他们当中很少有人会吹芦笙,唱侗族大歌,当地民族艺术等技能也大多只掌握在老年和一部分中年人手中,很少有青壮年能熟练的掌握这些本民族特有的技能。民族文化掌握情况出现断层,民族艺术在青少年中出现明显的流失现象,这就需要通过宣传教育来加强当地居民对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在家庭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重视对下一代关于本民族风俗习惯、礼仪秩序、艺术技能的传授,使宝贵的民族文化得以完好的传承下去。 基础教育现状

当地小学教育普及程度良好,因地施教地实行“双语教学”,这对保护本民族的文化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同时国家政策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对民族学生教育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即免学费、免书费,补助生活费用,同时对该民族中、高考考生实行加分政策,最大限度地实现该民族学生的教育普及,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促进民族的发展。

但是在唐朝村的实地考察中,也切实地感到了当地教育存在的很多问题。当地的中高等教育普及程度极差,很大范围上达不到基本的九年义务的基础教育。还有很多孩子在上完初中后不再继续高中阶段的学习,有的仅仅是小学毕业就辍学走向社会,成为了劳动力。长期在外打工导致他们对民族文化接触甚少,没有学习民族文化的环境和机会,而当地大部分青壮年在外打工的状况也是导致民族文化传承中出现断层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调查中还发现有些仍留在村里的孩子们对外面社会的流行文化非常痴迷,而对本民族文化则不屑一顾,觉得

31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本民族文化老土,根本不愿学习,这种对民族文化的排斥很不利于文化的保留和传承。长期下去只会恶性循环,使得当地侗族优秀的传统民族风俗和文化流失。

而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们由于学业压力重,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本民族的文化,这同样也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学校基础教育也仅局限于对书本上

摄于三江县中学

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

而忽略了优秀的侗族文化的讲授,这使得那些接受了高等教育有机会走出去的侗家孩子们对本民族文化知之甚少,走向社会后对本民族文化的宣传和发扬就更谈不上了。 发展民族教育设想

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不应仅仅局限在对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上,更应重视民族文化的教育。在此根据当地情况提出几点设想:1,学校课程调整上,加大双语教学力度,为民族语言的传承打下结实基础。同时还要从民族艺术和民族技能上加深培养,如开设手工课,学习具有民族特色的刺绣、制作民族服饰和民族乐器;开设美术课,以学习侗族建筑和设计服饰的花纹为主方向;开设音乐课,以学唱侗

32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族大歌,学吹奏民族乐器为主。这样学生不但能掌握知识、掌握技能,同时继承了民族传统文化,可谓一举多得。2,教学理念变革上,民族地区的学校应该重视对民族文化传承重要性的,老师在讲授外面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让侗家孩子们认识都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性,让他们热爱自己的民族、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并有意识的去传承、保护、宣扬自己的文化。

发展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重锤出击的项目。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给民族的发展注入了强劲持久的动力但却也给民族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困惑。如何在普及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保证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希望侗族自治地方的教育部门能够结合自身状况制定出有效的政策来发展民族教育,使独特的侗族文化很好的传承下去,为中华民族文化增添鲜亮的一笔。

第三章 外来事物对侗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外来,是指“从外地或外国来的”3,即原来本地没有的。对唐朝村来说,外来事物,也就是唐朝村原来没有的东西。是通过各种媒介,各种途径进入唐朝村的。据调查表明,外来事物对唐朝村侗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据调查,进入唐朝村的外来事物有:农业生产上如打谷机和先进的种养技术,杂交水稻,罗汉果的种植等等;各种服装,如西装,牛仔服,夹克等等;饮品如汽水,啤酒,可乐,果汁,各种膨化食品等

⑴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1998年

33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等;厨具如高压锅,电饭锅,煤气灶,电磁炉,沼气灶等等;砖房如平房,楼房等;交通工具如拖拉机,摩托车,卡车,汽车等等;通讯工具如手机,固定电话等;家用电器如彩色电视机,电冰箱,DVD,VCD,音响设备等等;医疗设施如卫生所,诊所等;汉语言文字;流行音乐;村委会等等。

这些外来事物的进入是必然的。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唐朝村侗家的生活越来越好。1993年,政府为其通电。一名1993年出生的男孩,家人为了纪念通电为其取名为“灯亮”。1998年,自治区财政每公里路补贴5万元,村里投工修了一条简易的村屯路。2000年,电信光缆进村,村里多了100部电话,2004年,基本实现了家家通电话。同年,自治区财政用以工代赈的形式投入75万元,将已有的道路改造成四级公路。通电,通路,通电话,这三通,使唐朝村侗家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直接对侗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一节 电视等媒介对侗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各种电器进入侗家,尤其是电视机等传播媒介,不仅仅提高了侗家的生活质量,丰富侗民的精神生活,更重要的是开阔了侗民的眼界,改变了侗民的思想观念,对侗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调查中,侗民们尤其是年轻人,他们通过电视了解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他们意识到自己生活条件的落后。在调查中,95%以上的12至18岁间的孩子们都认为外面的世界的东西要比本民族的好,并且,当我们

34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问到“如果条件允许,你会选择砖房还是吊脚楼”时,100%的回答是“砖房”。因为木质的吊脚楼光线不好,不保暖,干燥易着火。而更多的回答是,吊脚楼太老土。而大多数的孩子说的汉话除了在学校就是通过电视媒体学的。通过电视媒体,他们认识了娱乐圈的歌星,影

星。并且一些人开始崇拜起这些明星。调查期间我们住的那个房间,原来住着一对已经外出打工的姐妹。墙壁上就贴着徐静蕾,林心如,

山坡上半砖半木头的侗家房屋

黎明,杨钰莹,王艳,古巨基,金喜善以及电视连续剧

《情深深雨朦朦》剧照的海报。时下流行的歌曲他们如数家珍。并且,在调查期间,每个傍晚当我们穿梭在寨子的小路上时,都会听见各种流行歌曲通过音质很好的音箱从吊脚楼传出。问及传统侗族大歌时,回答会唱者已寥寥无几。在调查中,100%的年轻人坦言喜欢流行音乐甚于本民族音乐。学校就有所创新,将侗族文化和流行音乐充分结合,即将流行歌曲的歌词译成侗语后教给学生。唐朝小学六年级的孩子们就用侗语给我们唱了一首《你在他乡还好吗》。可是,这并不是真正的侗族音乐。

第二节 打工对侗族传统文化产生的重大影响

通过电视媒体,他们了解外面世界生活的美好,向往着外面世界的美好生活。随着路的修通,人们外出也越来越方便,于是那些初

35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唐朝村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尽快脱贫,因为只有发展了经济,教育文化事业、医疗事业等才能跟上脚步,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无疑是一条捷径。然而,民俗文化旅游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看成是特洛伊木马,因为它在给当地带来巨大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对当地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程阳桥的开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我们在这里不妨将程阳桥看成是唐朝的未来,即开发之后的唐朝,探讨民俗文化旅游对于当地民族文化传承的各种意义,并从之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程阳桥的老人们在向我们兜售绣球

首先,民俗文化旅游会形成一种强加的外来价值观体系,冲击旅游地的传统美德和价值取向。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消费活动,因此旅游者的消费行为、价值观念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当地的民风民情。少数民族地区民风淳朴,人情味浓厚,然而伴随着旅游开发,旅游景点商业活动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带来了外界商品社会中重利轻义的道德观、拜金主义的价值观以及人与人之间不信任的交往方式,使得旅游目的地丧失了原有的淳朴的民风,另外旅游者与当地居民收入的差距,也容易引发抢劫、盗窃、欺诈等犯罪行为。这不仅仅是对旅游

41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资源的一种损耗,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大损失。

其次,民俗文化旅游会在一定程度上淡化旅游地原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远,独立于主流文化圈之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特定的文化“本底值”4。然而伴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发与旅游目的地的全面开放,外来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社会意识的介入会带来多种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同化民族文化与传统,使原来的文化“本底”融合、异化甚至消失。例如,程阳桥的居民大多数已经不再穿着传统服饰,而更加青睐与外界的流行服饰;许多由当地居民开设的旅店中已经有了汉堡、冰淇淋、咖啡等西餐类食品,这对当地的原有的饮食文化形成了很大的冲击;旅店的标题与菜谱也设计成了汉英双语,与当地翠竹、木楼的民族景观十分的不协调。

第三,在旅游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被赋予商业色彩,使得传统文化扭曲变形。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求资源的代表性,民俗文化作为旅游对象而被大众消费时,势必会被不正当地商品化,为了迎合游客,一些传统文化被从原始的生活土壤中抽离出来,被包装,被送上舞台,这不仅会丧失传统民俗文化中的乡土特色,也会使其原有的文化内涵遭到扭曲。例如传统的民族庆典活动原本只在传统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可是为了满足游客兴趣,往往会随时应要求而演出,并且被极大的浓缩化;民族传统手工艺品被大量

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环境组成的各要素,如大气、水体、岩石、土壤、植物、农作物、水生生物

和人体组织中与环境污染有关的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基本的化学成分。它反映环境质量的原始状态,此处笔者将其引申为一种文化的原生状态。

42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的机器化生产,不仅丧失其原有的精致度,也丧失了它的手工特色。这样一来,传统文化流入了一种不健康的变迁与传播状态当中,不能不说这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大损失。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旅游开发对文化保存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首先,民俗文化旅游的收入和雇佣能够提升当地的经济收益,为民族文化的传承

侗族鼓楼——侗民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与向外界传播奠定物

质基础。同唐朝相比,程阳桥的居民生活水平显然高于唐朝居民,仅就住房而言,寨子当中的民居已经出现了砖质结构的住房,而在唐朝,民居基本仍旧是木质住房。程阳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社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处于旅游的目的,程阳桥传统鼓楼的建设更加华丽与精致,与唐朝的相比较,其内部更加整洁;交通的便利使得程阳桥与外界的交往更加的频繁,旅游者不仅为寨子带来了外来文化,也带出了侗家的风雨桥文化、木楼文化、鼓楼文化,以及各种各样的民族刺绣等优秀的民族工艺品,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侗族,了解侗族文化;

43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在唐朝,由于地理位臵较为偏僻,文化交流基本上处于单向交流的状态,即外界文化进入的多,传统民族文化走出去的少,所以民族文化就在这样的冲击之下越来越被人遗忘。

其次,民俗文化旅游能够提升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民族自豪感,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建立精神基础。民族自信是民族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来源于经济的发展,同时来源于对本民族的自我认识,来源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5,而旅游开发恰恰能够做到这一点,旅游者对当地民族建筑、民族特色食品、民族手工艺品的关注、赞叹和喜爱,都会促使旅游目的地的居民有意识地保留其传统的优秀文化,并将其完整的展现在游客面前。根据实地了解,程阳桥的风雨桥建设、鼓楼建设都优于唐朝。通过对具有民族历史价值的人文旅游景观的再现和重组,一方面可以展示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唤起他们的自信心,增强内聚力,从而塑造良好的形象;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处于主流文化群体中的旅游者对民族文化获得新的理解与肯定的评价。从这两个方面都可以促进民族文化在现代化大潮当中的健康变迁。

民俗文化旅游“促进了社区稳定和健康发展,特别是如果伴随着高度的当地控制——就是理想的可替代性旅游”6。总而言之,只有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选择科学的开发模式,在保持和融合当地的特

《儒家伦理——秩序与活力》 刘宗贤著 齐鲁书舍 第138页

《生态旅游》原著:David Weaver 杨桂华 王跃华 肖朝霞 成海 译 南开大学出版社 第

170页

44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从根本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有力的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结语

尽管以上谈到了唐朝村的各种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唐朝村的传统文化保存得相对还是较完整的。

我们在当地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调查。由于时间所限,我们的调查并不能够囊括方方面面,加之本身不是侗族人,所以调查不能够非常深入。这是调查存在的不足之处。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目前唐朝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在教育方面,由于各种原因,九年义务教育无法在唐朝村顺利贯彻实施,当地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再例如,树木砍伐问题,木质结构的吊脚楼是侗民的传统住宅,因而周围山上的大量原木成为了被砍伐的对象。并且只伐不种,长此以往当地珍贵的生态资源必将遭到严重破坏。

我们调查小组一行六人,三个广西籍贯,和另外三个内蒙古人经过长途跋涉从内蒙千里迢迢的来到了广西,开始了为期半个月的调研。四个文科女生和两个理工科男生们知识互补、各尽其材。在共同努力下,我们基本完成了这次调查任务,在整理材料后完成了这篇调查报告。这次调查我们收获颇多,除了报告中的描述,仍有许多感触难以述诸笔端。在唐朝村的调查中,我们一直与当地侗民同吃同住,

45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感受他们的生活习惯与饮食文化。唐朝村侗民们热情纯朴,在生活上给我们许多关怀,在调查工作中更给了我们许多帮助。一直给我们当翻译兼导游的侗家孩子们,他们的天真活泼给我们的调查注入了许多快乐,而他们的认真负责也让我们感动不已。我们还和这群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

和我们朝夕相伴的唐朝村的孩子(摄于唐朝村水库大坝)

友谊。刚开学就收到孩子们托吴学长转交来的信,信中诉说了他们对我们的思念。同样的,我们也很想念那群天真烂漫的侗家孩子们,希望他们能快乐的成长,一直保有这份宝贵的淳朴和善良。将来学有所成建设他们美丽的侗乡,使侗乡成为富饶且具有浓郁侗族风格的宝地,这也是我们的愿望。在报告的最后,要特别感谢吴学长和当地侗民的配合以及他们热情款待。

46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参考文献:

1 《布迪厄的社会理论》高宣扬 著 同济大学出版社 2 《人类与文化——童恩正学术文集》重庆出版社 3 《生态旅游》,白光润主编 ,福建人民出版社

4 《生态旅游》,原著:David Weaver ,杨桂华、王跃华、肖朝霞、成海 译 南开大学出版社 5 《三江县志》,1992年版

6 《侗族----贵州黎平县九龙村调查》,刘锋、龙耀宏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7 《和谐的密码----侗族大歌的文化人类学诠释》,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8 《侗族民间舞蹈文化述略》,民族论坛1990年第四期52-59页

9 《侗族大歌与少数民族音乐研究》,[Z]杨秀昭,吴定国,中国文联出版社

47

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附件:

访 问 调 查 提 纲

1、 性别 2、 年龄 3、 民族 4、 文化水平 5、 职业

6、 家庭人口及受教育状况。 7、 家庭经济主要来源有哪些?

8、 现在较过去都新添了哪些劳动工具? 9、 常去鼓楼参加活动吗? 10、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和活动? 11、会不会唱大歌、吹芦笙? 12、(1)如果会,这些是跟谁学的?难不难? (2)如果不会,为什么不会?以后打算学吗? 13、是喜欢本民族音乐还是喜欢流行音乐? 14、都喜欢穿什么样的衣服?

15、家里一般吃些什么?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的吗? 16、村里什么时候出现的砖房?

17、如果条件允许,你会选择住吊脚楼还是砖房? 18、多长时间去一趟县城? 19、生病时上哪就医?

20、学校教学时使用的是什么语言?有双语教学吗? 21、都看些什么样的电视节目?有侗语节目吗?

4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h9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