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更新时间:2023-04-29 07:5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唐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1月8日唐山市

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序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七届六次和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推进我市科学发展、争先进位,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唐山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策导向和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市人民在中共唐山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重点,扎实工作,克服了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圆满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469.08亿元,为2005年的1.88倍,“十一五”年均增长13.4%;人均生产总值59667元,年均增长12.7%;全部财政收入438.95亿元,年均增长14.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010.21亿元,是“十五”时期投资总量的4.3倍,年均增长32.6%。省域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构成由2005年的11.6:57.3:31.1调整到2010年的8.7:58.9:32.4。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率稳步提高,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310万吨,连续7年实现增产;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3.9%,比“十五”末提高20.7个百分点。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钢铁、能源、建材、装备制造、化工等主导产业支撑作用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9%。消费品市场更加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3%。

——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以曹妃甸为龙头的唐山湾“四点一带”开发建设迈出重大步伐,首钢京唐钢铁一期工程等一批大项目竣工投产,初步形成了以精品钢材、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生产性物流、基础能源等产业为主的现代产业格局。“十一五”末,唐山湾“四点一带”区域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分别占到全市的30.2%和26.4%。县域经济实力全面提升,全市11个县域单位全部入围全省县域经济实力前30强。园区经济快速发展,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港口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唐山港两大港区已建成矿石码头、原油码头和煤炭码头等生产性泊位52个,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5亿吨,成为国内第10个吞吐量突破2亿吨的港口。公路、铁路建设快速发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新增1745公里,达到1.3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新增219公里,达到507公里;铁路营运里程达到943.6公里。机场建设取得突破,唐山三女河机场建成通航。多元、立体、快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初具规模。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有企业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各项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累计37.18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2.6倍;2010年,全市进出口

总值93.89亿美元,比“十五”末增长2.5倍。对内合作取得新进展。2010年,全市引进省外资金266.14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7倍。

——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目标较好完成,在全省评比考核中名列第一。成功申办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成为国内首个地级承办城市。南湖生态城、唐山湾生态城、凤凰新城、空港城和环城水系“四城一河”开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城市框架迅速拉开,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形象和品位明显提升。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46.1%提高到54.9%,城镇化发展指数位居全省首位。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新民居建设逐步展开,城乡一体化水平大幅提升。

——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持续开展节能减排攻坚行动,“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完成。持续开展“绿化唐山攻坚行动”,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22.2%提高到30.2%。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711.16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覆盖率5.28%,形成了北部山区生态建设、南部沿海湿地保护、中部平原生态恢复为主的生态保护模式。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10年城市空气质量二级及优于二级天数达到330天,比2005年增加14天。

——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取得进步。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95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10元,年均分别增长13.3%和12.6%。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就业五年累计增加34万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城乡低保水平大幅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覆盖全市,参合率达到96.9%。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我市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和谐稳定局面不断巩固,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时期,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

展望“十二五”,我市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具备了加快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面临着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宝贵机遇。

一是世界经济已开始缓慢复苏。随着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应对危机政策措施效果的不断显现,世界经济呈现持续复苏的态势,美国经济步入了增长轨道,欧洲主要国家经济复苏看好,巴西、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势头强劲,预计世界经济将逐步回归到正常的增长区间。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新一轮国际分工格局的调整,为我市在更高层次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新技术和新产业提供了宝贵机遇。

二是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成功实施,使我国经济在世界上率先实现回升向好,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步伐将继续加快,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加速升级,区域经济合作加快推进,为我市经济在加快结构调整中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国家将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国家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即将出台,河北省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即将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市的发展将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毗邻京津的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国内“南资北移”呈加速趋势,我市已经具备承接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大规模聚集的比较优势,合作、对接的领域广泛,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承接产业转移、推动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唐山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我省明确把唐山定位为“十二五”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唐山是全省沿海经济隆起带的重要增长极,是河北两大省域中心城市之一。全省“十二五”发展的战略部署和围绕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为我市发挥区位优势、加速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平台。

四是我市经济基础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我市五大主导产业已成规模,基础设施、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特别是港口功能大幅提升,航空、铁路、公路等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支撑能力明显提高,我市已具备产业大规模聚集、实现跨越发展的条件。

三、“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缓慢且异常复杂,长期形成的一些矛盾和结构性失衡问题互相交织,世界经济正处在深度变革和调整时期。分析“十二五”的这五年,大体上前两年(2011—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仍将处于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

从国内看,随着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不断巩固,宏观经济政策已经出现重大调整。调整的目的是为了遏制通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实际运作的情况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退出,代之以经济常态下的稳健的货币政策。从国内外治理通货膨胀的历史经验看,这种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可能要贯穿于“十二五”的前两年。

从区域看,随着环渤海地区的加速崛起,特别是在天津滨海新区、辽宁“五点一线”地区相继进入国家发展战略,环渤海城市之间围绕资源、市场、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如果不能在新一轮的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就可能错失宝贵的发展机遇,拉大与先进地区的差距,陷入被动境地。

从我市看,经济运行中还存在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依赖性较强,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资源环境压力巨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资源型城市转型任重道远。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经济结构性矛盾

依然突出,工业结构偏重,钢铁等支柱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工业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财政收入增速减缓,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总体偏低;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较弱;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城市的功能、内涵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改革开放有待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水平较低,利用外资的规模偏小、质量不高,经济外向度低于全国33.4个百分点,开放带动能力较弱。四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不足,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创新平台数量偏少、规模偏小,推动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匮乏;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还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五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就业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明显,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解决。

综合分析未来五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是机遇大于挑战。“十二五”的这五年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五年。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唐山走过震后十年重建、十年振兴和十年快速发展的光辉历程后,进入了第四个十年。第四个十年的前五年已经过去,后五年对第四个十年唐山的发展将达到一个什么水平、能否实现腾飞至关重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未来五年复杂的形势和难得的机遇,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争先进位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抢抓机遇,应对挑战,以奋发向上、大有作为的精神状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在新一轮竞争中努力把重要战略机遇期转化为黄金发展期,实现科学发展、争先进位的宏伟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努力把唐山这块“黄金宝地”打造成为环渤海的“耀眼明珠”。

第一篇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第一章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七届六次和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奋发向上、大有作为这一基调,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争先进位这一目标,切实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实施科教立市、以港兴市、人才强市三大战略,强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以重大产业项目为抓手,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构建具有唐山特色的现代产业格局;以“两极”(曹妃甸新区增长极、市主城区增长极)率先突破,促进“三带”(沿海经济带、平原经济带、山前经济带)跨越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开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由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的转变,加快把我市建设成为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窗口城市、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和首都经济圈的重要支点,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人民群众幸福之都。

“十二五”时期,推动唐山科学发展、争先进位,最根本、最关键的是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我市由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转变;着力发展沿海经济,推动经济发展由内陆资源型向沿海开放型转变;着力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着力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结构由城乡二元向城乡一体转变;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我市由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生态城市转变。要切实把握以下原则: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按照“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大三产”的思路,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努力增加出口,不断增强“三驾马车”的协调拉动能力。立足区域资源、环境和产业优势,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加快向沿海和园区聚集,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强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金介一体化的创新体系,提高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建设创新型城市。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协调发展。调整优化国民经济收入分配格局,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强化公共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更加注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稳定,着力推进社会治理和谐化,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度。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把发展绿色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化全社会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建立健全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推动绿色增长,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围绕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难点问题,进一步推进行政、财政、金融、投资、文化、社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顺应国内外产业、投资转移趋势,努力拓展双向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在总体工作中,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十个方面的关系,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优化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发展沿海经济与加快沿海工业聚集区建设的关系、节能减排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城镇建设与发展第

三产业的关系、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科技创新与扩大开放的关系、深化改革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保障改善民生与做好群众工作的关系、转变干部作风与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关系。

第二章奋斗目标

按照以上指导思想和原则,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二五”时期要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区域综合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力争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0美元,到2015年基本达到全省经济总量的25%。全部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力争增长15.9%;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力争增长19%,占全省的比重分别达到23%和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传统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占工业的比重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2%,力争增长15.2%,到2015年,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36%,力争达到37%;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业产业化率达到70%。城镇化深入推进,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61%,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力争达到64%,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推进,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投资、财政、金融、土地和城乡管理等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更趋优化,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区域经济合作迈上新台阶。到2015年,实际利用外资确保年均增长15%,力争增长20%;进出口总额达到173亿美元,年均增长13%;其中,出口总额达到54亿美元,年均增长13%。

——科技创新实现突破。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突破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建设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0家,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0个,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15%以上。

——资源环境明显改善。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大幅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削减。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重点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循环经济和低碳生活方式广泛推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力争增长12.5%。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0万个。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更好地保障。人口工作扎实开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2‰以内(具体见附件1:《唐山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第二篇以“两极”率先突破促进“三带”跨越发展

按照沿海经济带、平原经济带、山前经济带的自然资源禀赋、区位特点和产业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布局,促进沿海与内陆腹地互动发展,构筑沿海与内陆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第三章打造曹妃甸新区增长极和市主城区增长极

第一节曹妃甸新区增长极

坚持基础设施先行,以港口、港区、港城一体化发展为方向,以港口为龙头,以园区为载体,以主导产业聚集为抓手,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打造曹妃甸新区增长极,努力在重大产业项目聚集上突破,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企业内部、行业之间、产业与

自然环境和社会之间循环上突破,在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突破,在提升经济外向度和开放度上突破,带动全市依托港口,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增量上为全市调整经济结构发挥重要作用。到2015年,曹妃甸新区经济总量比2009年翻两番,成为唐山湾“四点一带”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先导区、新型工业化基地和生态宜居区。

着眼于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以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国际大港为目标,加快港口建设步伐。“十二五”时期,在曹妃甸港区62千米可利用岸线上,规划建设以矿石、原油、液化天然气和煤炭为主的四大专业化、大型化码头26个。同步建设散杂货和集装箱码头,提升港口专业化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全力推进曹妃甸港区第四、第五、第六港池建设,建设通用、干散货、液体散货、钢铁等专用泊位,不断完善功能,形成对主港区的有效补充,实现港口建设率先突破。到2015年,曹妃甸港区吞吐能力达到4亿吨。

全力推进各产业园区市政路网、管网建设,完善配套设施,重点抓好变电站,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垃圾处理和口岸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园区功能,为加快产业聚集创造条件。积极推进京津唐曹城际铁路、蒙冀铁路、曹妃甸至天津滨海新区跨海大桥及滨海公路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四点一带”各区域间以及外部交通网络建设,逐步形成快捷方便的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经济腹地。加快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生产生活服务体系,营造聚集人口、提升人气、畅通人脉、舒适生活、适合人居的环境。

加快发展以陆海联运为特点的港口物流服务业,巩固和拓展面向“三北”的经济腹地,建成服务东北亚地区的能源、原材料物流中心。建立大型物流区和保税物流区,积极推进曹妃甸保税港区、公共矿石保税仓库建设,完善与周边地区和内陆腹地的保税物流体系,带动国际矿石、原油进口分拨以及工业品采购、配送、加工等现代物流业发展。依托我国能源矿石期货交易市场发展,逐步建立煤炭、铁精粉、钢材等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发展中远期合约电子交易,择机启动期货交易,将曹妃甸新区打造成为国际性物流节点,带动环渤海地区现代

金融、物流和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整合壮大地方航运资源,积极发展远洋贸易。进一步拓展腹地资源,大力发展集装箱业务。精品钢铁产业,建设具有二十一世纪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精品钢铁基地,启动首钢京唐钢铁公司扩建工程,生产汽车板、桥梁板、造船板、锅炉板、硅钢板等高附加值板材,培育发展钢结构、金属制品、精密铸件、机械配件等耗钢产业,形成较为完善的钢铁产业链条。“十二五”期间形成2000万吨钢铁生产能力。化学工业,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循环发展特点,以曹妃甸1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项目为依托,谋划实施下游产业;以实施超大型海水淡化项目为依托,谋划实施配套浓盐水综合利用项目,扩大盐化工生产规模,打造电力生产、海水淡化和盐化工一体化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以三友集团18万吨有机硅及下游产品深加工项目为依托,加快发展有机硅、多晶硅、硅油等下游产品,培植化工产业新的增长点。装备制造业,依托装备制造产业园区,重点发展修造船、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冶金设备、港口机械、石油钻探等为主导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冀东水泥曹妃甸装备研发及成套制造、唐山重型装备制造、文丰钢铁板材深加工、汽车零部件制造、修造船等项目建设。钢材加工量达到1000万吨,形成中国北方地区钢材与装备协同发展的临港装备制造基地。高新技术产业,深化与上海汽车等国内龙头汽车厂家的合作,加快实施电动汽车项目,推进镁基电池等配套项目建设;大力推进海上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研发与应用,发展风力发电设备制造、薄膜光伏电池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配套产业,优化提升激光显示、太阳能电池等产业的规模和水平;依托泡沫铝、非金属复合材料、有色金属材料及深加工项目,打造新材料基地。

以中日唐山曹妃甸生态工业园为平台,加速外资的引进和利用,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光电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承接北京产业转移为重点,加快北京临港产业园开发建设,实现京唐两市在更高水平、更大范围、更深领域的全面对接;以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煤炭深加工为重点,加快内蒙古临港产业园和山西临港产业园开发建设;立足生产力布

局向沿海转移,积极推进冀东北工业聚集区开发建设,加快曹妃甸县(市)区临港产业园产业聚集步伐,拓宽港口和港区发展腹地,实现沿海和腹地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加快唐山湾生态城开发建设。以科教城、滨海休闲基地、数字网络化工程、资源管理中心、风力发电、中瑞明日之城等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同步发展商住、贸易、金融、技术服务、人才交流等第三产业。保护和科学开发曹妃甸湿地和龙岛旅游资源,建设海中浴场、沙滩运动、湿地公园等旅游产业项目,打造国内知名旅游景区和沿海休闲度假胜地。

第二节市主城区增长极

市主城区(路北区、路南区、开平区、古冶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在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内涵和品位上突破,在加快先进生产要素聚集上突破,在生产性服务业剥离和发展上突破,在发展高端服务业上突破,在发展以机器人为标志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上突破,在发展城市旅游业上突破,在存量调整上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做出重要贡献。

加快重点区域建设,提高主城区产业承载力。南湖生态城,大力发展高档房产、商业、旅游、体育、会展、文化创意等产业,全面推进星级酒店、城市主题公园、唐山植物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凤凰新城,大力发展金融、商贸、总部经济等高端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建成区域性、现代化的商务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总部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完善主城区城市功能。空港城,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精密加工等产业,建成空港物流园区并投入运营。按照“退二进三”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鼓励生产和商贸企业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加快发展煤炭、钢铁、装备制造等专业性物流园区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发展消费性服务业,以引进沃尔玛等国内外著名大型连锁企业集团为重点,发展购物中心、大型超市和专业店、专卖店等现代商贸流通企业。努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以满足居民家庭需求为目标,完善服务设施,健全

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服务体制。全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壮大重型装备制造、焊接、汽车零部件、新材料、智能仪器仪表、节能环保、机器人、新能源等产业,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突破性发展。加快发展城市旅游业,围绕生态城市体验、工业文明和地震科普三大主题深入推进城区旅游业发展。到2015年,主城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

第四章沿海经济带倍增

第三节沿海经济带

沿海经济带(曹妃甸新区、乐亭新区、丰南区、滦南县、芦汉新区)充分发挥港口带动作用,强力推进沿海“四点一带”地区开发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合理利用岸线资源,加快港口建设,不断完善集疏港交通网络。加快港口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保税、装卸、分拨、配送、加工等现代商贸物流产业。以首钢、河北钢铁、渤海钢铁、中治恒通等大型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中厚板、高精度冷轧及镀锌薄板等高端产品,不断提高钢铁精深加工水平,加快建设精品钢材生产基地。以千万吨级炼油项目为突破口,打造全国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依托京唐港煤化工产业基地,谋划实施开滦能源化工股份公司6万吨/年聚甲醛一期工程、15万吨/年乙二酸和旭阳化工等项目,建设亚洲最大、全国产业链最长的煤化工产业基地。以华电集团、中材集团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水泥设备制造、风电设备制造、板材制造和深加工等产业,打造临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区位交通等优势,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五金制品加工基地、生物科技产业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服务外包产业基地、滨海生态旅游基地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到“十二五”末,沿海经济带实现倍增目标,即:经济总量比2009年翻一番以上,争取翻两番。努力把沿海“四点一带”地区建设成为全市科学发展先行区、现代产业聚集区、生态文明样板区、改革创新引领区,成为唐山跨越发展的引擎。

第五章平原经济带进位

第四节平原经济带

平原经济带(市主城区、丰润区、滦县、玉田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健全、产业基础良好的优势,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为载体,加快滦县司家营循环经济园、玉田工业聚集区、古冶区资源枯竭城区转型接续产业聚集区、丰润中国动车城和韩城新兴工业聚集区建设。重点发展钢材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生态环保、新型建材、煤化工等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与信息服务、软件和创意、商务休闲、商贸流通、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等服务产业。优化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扩大花生、乳业、生猪等特色农产品加工规模,构筑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到“十二五”末,平原经济带经济总量实现进位目标,开平区、丰润区、滦县、玉田县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排名比2009年分别前移三个位次以上。

第六章山前经济带争先

第五节山前经济带

山前经济带(迁安市、遵化市、迁西县)充分发挥资源丰富、主导产业突出的优势,以园区建设为重点,推进迁安西部工业区、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聚集区、遵化市工业园区、迁西县栗乡工业产业聚集区建设步伐,形成以传统优势产业升级为主的产业集群,加快推进资源型产业转型。改造提升钢铁等传统优势产业,继续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发展H型钢、硅钢、特钢等精品钢材,延伸钢铁产业链。优先发展冶金矿山装备、专用设备等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扩大绿色轻工、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等产业规模;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突出遗产文化,突出山水环境,将北部长城旅游带建设成为集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于一体,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观光游览、度假休闲、游憩娱乐旅游区域。大力发展山前特色农业,培育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扩大酸枣、安梨、板栗等特色产品生产规模;依托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切实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到“十二五”末,山前经济带经济总量实现争先目标,迁安市继续保持经济总量全省首强并进入

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前20强,遵化市、迁西县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前5强并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前50强。

第三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第七章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实现由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转变

第六节做优做强钢铁产业

按照“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的原则,以骨干企业为

龙头,着力抓好整合重组和技术改造升级,努力构建起产业集群化、装备现代化、产品

精品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的现代钢铁产业体系。

进一步优化钢铁产业布局。北部控规模提质量,依托首钢迁钢、长城、津西、建龙等重点企业整合地方钢铁企业,打造以H型钢、硅钢、特钢以及中高端建筑用材为主的精品钢生产基地。中部压规模促转移,加快淘汰中心城区及周边落后钢铁产能,推动钢铁产能向沿海地区转移。南部扩规模上水平,加快实施曹妃甸首钢京唐钢铁二期、渤海钢铁集团联合重组淘汰落后产能等项目,打造曹妃甸工业区、乐亭新区、丰南沿海工业区三大精品钢基地。

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生产工艺,推广节能减排和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和应用钢铁生产短流程技术,促其向“品种、质量、效益”的产业链高端发展,提升产品档次、实物质量和经济效益。产品结构由普通热轧板带、建材和型材为主,调整为高强度、高质量的汽车板、家电板、管线钢、桥梁板、造船板、高磁取向硅钢及无取向硅钢等高附加值产品。延伸钢铁产业链,培育一批钢铁深加工龙头企业,大力扶持以钢铁为原材料的终端产品制造业。

到2015年,将全市钢铁冶炼企业整合至5家企业集团,打造2—3家千万吨级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精品钢比例达到80%,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铁强市和耗钢大市。

第七节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以打造中国北方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带动性强、规模效益突出的整机产品和成套设备。做大做强高速列车、冶金矿山机械、选煤机械、水泥机械、焊接设备、机器人等比较优势产业。大力推进电动汽车、中低速磁悬浮列车、海洋工程装备等后发优势产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抓好高速动车组扩能及其配套产业,积极推进风力发电设备生产,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装备制造产业体系。重点抓好中国(丰润)动车城、曹妃甸装备制造产业园区、迁安西部工业区、开平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园区、路南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和高新区国家级焊接产业基地和机器人研发生产基地等特色工业聚集区和产业基地建设,促进装备制造业集群式发展。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广应用网络协同设计等先进设计技术,促进装备制造产业优化升级,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设计水平。推广和应用网络化制造技术,提高装备水平和制造能力。加快营销、服务、管理体系的信息化改造步伐,实现业务流程和管理的科学化。“十二五”期间,努力使先进装备制造业在第二产业中占主导地位,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第八节延伸发展化工产业

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重组、科学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资源、市场、区位等优势,依托现有基础,大力推进石化行业上下游协同发展,提升现有盐化工产业产量和质量,加快建设与钢铁和焦化工业发展紧密结合的现代煤化工体系,努力构建产业聚集、衔接配套、产业链特征的石油化工、煤化工、海洋化工“三化合一”的现代化工产业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化工临港产业基地。

石化产业。重点发展高端石化产品产业链,以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石油化工基地为目标,以建设曹妃甸1000万吨炼油项目为突破口,谋划建设一批下游项目,推进百万吨乙烯项目和下游产业。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原料和中间体领域产品,培育从炼油、乙烯、丙烯、

芳烃等原料产品到化工新材料、橡塑助剂、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医药中间体等深加工产品,延伸石化产业链条, 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

煤化工产业。抢占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制高点,重点发展碳一化工产业链。整合现有焦化产能及焦炉煤气资源后配套大型煤气综合利用项目,将与焦炭伴生的副产品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排放,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煤焦化式循环产业链,做成全省煤化工循环产业的样板区。以京唐港煤化工基地为依托,以骨干企业为龙头,重点实施60万吨烯烃等项目,提高产业集中度。努力实现煤气化与石化相结合的循环经济产业链,重点谋划建设煤气化制甲醇、甲醇制烯烃、聚丙烯、环氧乙烷等一批重大煤气化产业链项目。以开滦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建设曹妃甸百万吨级煤焦油深加工工程。以古冶区煤化工循环产业园为依托,重点实施焦油精炼、炭黑、精萘装置等化产深加工项目。

盐化工产业。依托三友集团大力发展盐化工,重点做大做强纯碱、化纤、氯碱、有机硅“四大产业”。打造盐—纯碱、烧碱—氯、氢深加工产品链。以曹妃甸工业区、南堡开发区两大盐化工聚集区建设为重点,实施三友集团年产230万吨纯碱技改扩能、曹妃甸海水淡化浓海水开发利用、制碱废液回收生产30万吨氯化钙扩能等项目。重点发展热电联产—海水淡化—原盐—盐碱化工产业链项目;加快发展有机硅、多晶硅、硅油等下游产品,培植盐化工产业新的增长点。

第九节调整优化建材等优势产业

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改造传统建材产业和发展新型建材产品,合理布局全市建材产业,狠抓产品质量,提升品牌意识。以冀东发展集团、陶瓷集团等骨干企业为龙头,以企业搬迁改造为契机,加快推进水泥、陶瓷等产业整合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以遵化金三顺木化产业基地等项目为重点,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的新型建材业,打造北方重要的新型建材基地。

按照“控制总量、合理布局、有序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原则,加快启新搬迁、冀东三友、曙光强兴等日产4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建设。实施陶瓷产业调整升级工程,

促进科技创新,推动整合重组,培育国际品牌,着力发展新型工业瓷、电用瓷、建筑卫生瓷和高档日用瓷,推动传统陶瓷向现代陶瓷转变,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北方瓷都”的地位。

到2015年,新型干法水泥占水泥总产量的比重达到100%,水泥深加工率达到50%以上;卫生陶瓷高压注浆产品比重和机械手施釉产品比重要分别达到30%和20%以上;日用陶瓷的标准化陶瓷机械设备使用率达到80%以上;新型墙材产量占墙体材料的比重达到98%以上。

第十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强力推进唐山暨曹妃甸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试点工作向深度发展。重点围绕钢铁、化工、装备制造、建材、能源五大主导产业,从龙头企业入手,以企业生产管理流程在线优化控制、供应链信息化、新产品网络化协同设计、电子商务等环节为重点,实施工业数字化提升工程,提高企业产品的智能化水平,促进节能降耗,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加快数据中心、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钢铁电子交易平台、曹妃甸工业区物流信息平台、产业协同平台、循环经济网格化监控平台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积极推进软件园区建设;加强两化融合政策、体制机制和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探索“两化融合”新路径、新模式;通过推进“两化融合”,实现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使信息技术在重点产业、关键领域的应用、渗透和融合不断深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大力发展信息化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普及应用。加强物联网技术应用与产业化发展,推进“数字城市”、“数字家庭”和多业务平台等技术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推动产业向高端发展。

第十一节加快产业聚集区建设

按照“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合”的思路,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实力大、关联度高、产业链长、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业聚集区,提升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在继续抓好每个县(市)区的10平方公里园区建设的同时,突出抓好省级工业聚集区和物流产业聚集区等重点园区建设,高标准做好园区规划,全面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出台引导和鼓励产业向各类园区聚集的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瞄准国际、国内500强企业,培育和引进一批产业前景好、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高端制造业龙头企业,促进一批配套项目聚集发展。加大对产业园区、工业聚集区政策扶持力度,优先配置土地资源,强化财税政策支持,搭建投融资平台,简化项目审批,建立高效管理体制。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消除行政壁垒,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到2015年,培育5个以上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产业聚集区,创建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第八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坚持科学谋划、精心培育、重点突破、跨越发展的指导思想,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聚集区和产业基地为平台,大力发展以新能源、生物医药、环保产业、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38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建设10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

第十二节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

抓住国家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有利契机,充分利用和发挥新能源资源比较优势,以新能源技术引进和研发为支撑,以骨干企业为重点,以新能源产业基地为载体,以新能源开发重点项目为抓手,加快发展风电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全面推进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多种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新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

有序开发风能资源。按照“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的指导原则,统筹规划陆上、海上风电场的开发建设。重点推进我市争列国家百万千瓦级沿海和海上风电基地示范项目建设和风电场有序开发。加快乐亭海上风电场一期工程60万千瓦、滦南及南堡海上风电场的开发建设并投入运营,乐亭海上风电示范项目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合理布局和积极推进陆上沿海风电场的开发;积极做好内陆山区等地风电资源勘察评价工作,实施合理布局开发。到2015年,全市风电装机容量力争达到150万千瓦。

推进太阳能开发利用。积极发展太阳能发电,支持有条件的区域利用荒山、荒坡或闲置土地建设1万千瓦以上风光互补光伏电站,确保唐山海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2万千瓦太阳能光伏电站建成投产。扩大太阳能开发利用领域和规模,加快顶热太阳能利用设备、阿波罗太阳能利用设备等一批项目建设。积极扩大城乡民用建筑推广普及太阳能热水器规模,农村大力发展太阳房和太阳灶,城市大型公用建筑建设太阳能集中供热水示范工程。到2015年,全市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力争达到3万千瓦,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运营。

扩大生物质能综合利用。重点支持和鼓励林果、棉花、粮食主产县(市)区利用废弃农作物秸秆建设生物质直燃发电站,合理布局和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发电站建设。积极推进绿色能源示范县、乡建设,推广农村户用沼气,鼓励大型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到2015年,全市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力争达到4.5万千瓦,沼气入户率由适宜户的60%提高到65%。

拓展新能源深度开发领域。加强地热资源勘察,在主城区和南部沿海、北部山区等地热资源开发适宜区,发展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和利用土壤供热、制冷。稳妥推进核电和低温核能开发利用前期工作。积极探索和组织开展海洋能、氢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壮大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充分利用国家风电特许权政策,依托风电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提升风力发电装备制造国产化、本地化能力和活力。重点加快冀东哈电曹妃甸华海风电装备制造公司1000台套风力发电机组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深化战略引进合作,加快推进一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h3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