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第四版(宏观部分)完整答案高鸿业第四版课后答案

更新时间:2023-10-17 16:5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四版 课后答案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1.下列项目是否计入GDP,为什么?

(1)政府转移支付; (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 (3)购买普通股票; (4)购买一块地产。

答:(1)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组织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因此不计入GDP。

(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不是存量。购买一辆用过的车,这辆车在以前已计入往年的GDP了,现在购买是财富转移,不能重复计入GDP。

(3)购买股票不能计入GDP。购买股票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是一种产权转移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购买股票对个人而言是一种投资,但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活动,因为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是增加或减少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

(4)购买一块地产不能计入GDP。土地不是最终产品,它用于生产产品或劳务时,只有当产品或劳务的价值得到实现时,土地的价值才能得到补偿。这时如果计算土地的价值将会使价值重复计算。购买土地只是一种所有权的转移活动,不属于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活动,故不能计入GDP。

2.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DP、NDP、NI、PI和DPI这五个总量中哪个总量有影响?为什么?

答:社会保险税实质上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一般是社会保险局)按一定比率以税收形式征收。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NDP和NI,但影响个人收入PI。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减少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直接影响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决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3.如果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 答: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影响。原因如下:

(1)甲乙两国未合并为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P,对两国的GDP总和不会有影响。

(2)合并以后甲乙两地区间的贸易就会对总的GDP产生影响。

举例来说,甲国向乙国出口10台机器,价值10万美元,乙国向甲国出口800套服装,价值8万美元,从甲国看,计入GDP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计入乙国的GDP有净出口(-2)万美元;从两国GDP总和看,计入GDP的价值为零。如果这两个国家并成一个国家,两国贸易变成两地区间的贸易。甲地区出售给乙地区10台机器,从收入看,甲地区增加10万美元;从支出看,乙地区增加10万美元。相反,乙地区出售给甲地区800套服装,从收入

看,乙地区增加8万美元;从支出看,甲地区增加8万美元。由于甲乙两地是一个国家,因此,该国共收入18万美元,而投资加消费的支出也是18万美元,因此,无论从收入还是从支出看,计入GDP的价值都是18万美元。

所以,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影响。

4.某年发生了以下活动:(a)一银矿公司支付7.5万美元给矿工开采了50千克银卖给一银器制造商,售价10万美元;(b)银器制造商支付5万美元工资给工人造了一批项链卖给消费者,售价40万美元。

(1)用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GDP;

(2)每个生产阶段生产多少价值?用增值法计算GDP。

(3)在生产活动中赚得的工资和利润各共为多少?用收入法计算GDP。 解:(1)项链为最终产品,价值40万美元。即用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的GDP为40万美元。

(2)开矿阶段生产10万美元,银器制造阶段生产30万美元,即40-10=30万美元,两个阶段共增值40万美元。

(3)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工资共计:7.5+5=12.5(万美元) 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利润共计:(10-7.5)+(30-5)=27.5(万美元) 用收入法计得的GDP为:12.5+27.5=40(万美元)

可见,用收入法、增值法和最终产品法计得的GDP是相同的。

5.一经济社会生产三种产品:书本、面包和菜豆。它们在1998年和1999年的产量和价格如下表所示,试求: 书本 面包(条) 菜豆(千克) 1998年 数量 价格 100 10美元 200 1美元 500 0.5美元 1999年 数量 价格 110 10美元 200 1.5美元 450 1美元 (1)1998年名义GDP;

(2)1999年名义GDP:

(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和1999年的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

(4)以1999年为基期,1998年和1999年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

(5)“GDP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GDP的基期的价格。”这话对否?

(6)用1998年作为基期,计算1998年和1999年的GDP折算指数。 解:(1)1998年名义GDP=100×10+200×1+500×0.5=1 450(美元)。

(2)1999年名义GDP=110×10+200×1.5+450×1=1 850(美元)。 (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的实际GDP=1450(美元),1999年的实际GDP=110×10+200×1+450×0.5=1525(美元)。这两年实际GDP的变化=(1 525-1 450)/1 450≈5.17%。

(4)以1999年为基期,1998年的实际GDP=100×10+200×1.5+500×1=1800(美元),1999年实际GDP=1 850(美元)。这两年实际GDP的变化=(1 850-1 800)/1800≈2.78%

(5)题目中所给的结论是不完整的,原因如下:

①名义GDP的变动由两个因素造成的:一是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的变动,一是

物品和劳务的价格的变动。由于价格变动导致的名义GDP变化并不反映实际产出的变动,故将名义GDP折算为实际GDP,通过实际GDP来比较GDP的变化。

②基期的选择不同,计算出来的实际GDP就不一样,但是GDP的变化趋势应该不变的,所以“GDP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GDP的基期的价格”的说法只说出了后一个因素,是不正确的。

(6)用1998年作为基期,1998年的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 450/1 450=100%,1999年的GDP折算指数=1 850/1 525≈121.31%。

6.假定一国有下列国民收入统计资料:

单位:亿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 总投资 净投资 消费 政府购买 政府预算盈余 4 800 800 300 3 000 960 30 试计算:(1)国内生产净值;(2)净出口;(3)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4)个人可支配收入;(5)个人储蓄。

解:(1)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消耗补偿,而资本消耗补偿即折旧等于总投资减净投资后的余额,即800-300=500(亿美元),因此国内生产净值=4 800-500=4 300(亿美元)。

(2)从GDP=C+I+G+NX中可知,NX=GDP-C-I-G,因此净出口NX=4 800-3 000-800-960=40(亿美元)。 (3)用BS代表政府预算盈余,T代表净税收即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收入,则有BS=T-G,从而有T=BS+G=30+960=990(亿美元)。 (4)个人可支配收入本来是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本题条件中没有说明间接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等因素,因此,可从国内生产净值中直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即yD=NNP-T=4 300-990=3 310(亿美元)。

(5)个人储蓄S=yD-C=3 310-3 000=310(亿美元)。

7.假设国内生产总值是5 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 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 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都是亿元),试计算:(1)储蓄;(2)投资;(3)政府支出。 解:(1)用S代表储蓄,用Yd代表个人可支配收入,

则S=Yd-C=4 100-3 800=300(亿元)。

(2)用I代表投资,用Sp、Sg 、Sr分别代表私人部门、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的储蓄,则Sg=T-G=BS,在这里T代表政府税收收入,G代表政府支出,BS代表预算盈余,本题中,Sg=BS=-200(亿元)。

Sr表示外国部门的储蓄,则外国的出口减去进口,对本国来说,则是进口减去出口,在本题中为100,因此I=Sp+Sg+Sr=300-200+100=200(亿元)。

(3)从GDP=C+I+G+(X-M)中可知,政府支出G=5 000-3 800-200+100=1 100(亿元)。

8.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的储蓄恒等于计划的投资?

答: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完全是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则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

供给和总需求的恒等关系。只要遵循储蓄和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通货膨胀,即是否均衡。但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愿意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等于企业想要的投资。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这和国民收入的核算中实际发生的投资总等于实际发生的储蓄这种恒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

答: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存货投资一般不为零,而非计划存货投资必然为零。原因如下:

图13-1 总需求曲线

假设消费函数为c?a?byd,税收函数为T?T0?ty,AD表示总需求曲线,且有

AD?c?i?g?[a?i?g?b(tr?T0)]?b(1?t)y,如图13-1所示。

??????在图中,B线为没有计划投资i时的需求线,B?[a?g?b(tr?T0)]?b(1?t)y,AD线和B线的的纵向距离为i。图中,45°线表示了收入恒等式。45°线与B线之差称为实际投资,从图中可以看出,只有在E点实际投资等于计划投资,这时经济处于均衡状态。而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一般不为零。除了E点以外,实际投资和计划投资不等,存在非计划存货投资UI,如图所示;而在E点,产出等于需求,非计划存货投资为0。

?? 2.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零而小于l?

答:一般情况下,可以说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零而小于l,但是对平均消费倾向该结论不成立,原因如下:

(1)消费倾向就是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又称消费函数。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是考察消费支出变动量和收入变动量关系,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

(MPC=

?c?y或MPC=

dcdy),二是考察一定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量和该收入量的关系,这就

是平均消费倾向(APC=

cy)。边际消费倾向总大于零而小于1。因为一般说来,消费者增加

收入后,既不会分文不增加消费(即MPC=

?c?y=0),也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用于增加消费

(即MPC=

?c?y=1),一般情况是一部分用于增加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增加储蓄,即△y=

△c+△s,因此1。

?c?y??s?y?1。所以,

?c?y=1-

?s?y。只要

?s?y不等于1或0,就有0<

?c?y<

(2)可是,平均消费倾向就不一定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当人们收入很低甚至是零时,

也必须消费,哪怕借钱也要消费,这时,平均消费倾向就会大于1。

图13-2

例如,如图13-2所示,当收入低于y0时,平均消费倾向就大于1。这是因为,当收入低于y0时,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相连的连线与横轴所形成的夹角总大于45°,因而这时>1。

3.依据哪种消费理论,一个暂时性减税对消费影响最大?依据哪种消费理论,社会保障金的一个永久性上升对消费影响最大?依据哪种理论,持续较高的失业保险金对消费影响最大?

答:(1)依据凯恩斯消费理论,一个暂时性减税会增加人们的当前收入,因而对消费的影响最大。凯恩斯认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c=f(y),减税使得收入增加进而使得消费相应的增加。而其他的消费理论认为,如果减税只是临时性的,则消费并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收入的变动对消费的影响都是较小的。

(2)依据生命周期理论,社会保障金的一个永久性上升可以减少老年时代的后顾之忧,减少当前为退休后生活准备的储蓄,因而会增加消费。

cy

(3)依据持久收入消费理论,持续较高的失业保险金等于增加了持久收入,因而可增加消费。

4.哪种消费理论预言总储蓄将依赖于总人口中退休人员和年轻人的比例?这种关系是什么?哪种理论预言消费将不会随经济的繁荣与衰退作太大变化?什么?

答:(1)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年轻人要为自己年老生活作储蓄准备,因此,年轻人对退休人员比例提高时,总储蓄会增加。反之,退休人员对年轻人比例上升,总储蓄会下降,因为退休人员不储蓄,而消耗已有储蓄。

(2)持久收入假说认为,消费行为与持久收入紧密相关,而与当期收入较少有关联,即消费不会随经济的繁荣与衰退作太大变化。原因如下:

①短期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当收入上升时,人们不能确信收入的增加是否会一直继续下去,因而不会马上充分调整其消费。当然,当收入下降时,人们也不能断定收入的下降是否一直会如此。因此,消费也不会马上发生相应的下降,短期边际消费倾向仍较低。只有收入变动最终证明是永久的,人们才会在最终证明是较高或较低的永久收入水平上充分调整其消费。

②根据该理论,当经济衰退时,虽然人们收入减少了,但消费者仍然按永久收入消费,故衰退期消费倾向高于长期的平均消费倾向。相反,经济繁荣时尽管收入水平提高了,但消费者按永久收入消费,故这时消费倾向低于长期平均消费倾向。

所以,消费将不会随经济的繁荣与衰退作太大变化。 5.假设你和你邻居的收入完全一样,不过你比她更健康从而预期有更长寿命。那么,你的消费水平将高于还是低于她的消费水平?为什么?

答:可根据生命周期假说来分析此题。分两种情况讨论:

(1)当我和我的邻居预期寿命小于工作年限WL,即未到退休就已结束生命时,尽管我比邻居长寿些,但两人年年都可把年收入YL消费完,两人的消费会一样多。

(2)当我预计在退休后寿命才结束。这样无论我邻居是在退休前还是在退休后结束生命,我的消费都应比他小。因为我每年消费为C1=WL×YL/NL1<YL(WL>NL1);而我的邻居的消费如下:(a)当邻居在退休前死去,它每年消费为YL。显然,他比我多消费。(b)当邻居在退休后死去,他的消费为C2=WL×YL/NL2。而根据题意,NL1>NL2,显然就有C1<C2,即我比邻居少消费。

6.根据生命周期理论,社会保障系统对你的(可支配)收入的平均消费倾向有何影响? 答: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认为人的愿望是使一生平稳消费,消费者总是追求整个生命过程的消费效用最大化。人们会在一生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整个生命周期的消费效用最大化。社会保障系统等因素会影响居民的消费和储蓄。当社会保障系统健全从而可以有更多的人享受养老金待遇时,人们就会减少当期的储蓄而增加消费。平均消费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APC=c/y。当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消费的总额增加会使平均消费倾向增加。相反如果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人们预期退休后生活无稳定的生活来源,人们就会为了以后的生活考虑而减少当期的消费增加储蓄,从而平均消费倾向就会相应的降低。

7.下面描述了某人一生中的收入情况:此人一生经历四个时期,在其生命周期的前三个时期先后赚取收入30万美元、60万美元和90万美元,而在退休时期没有任何收入,假设利率为零。

(1)若此人想在生命周期中能均匀消费,试决定与其预算约束相符合的消费水平,说明

哪个时期以什么规模此人进行储蓄和负储蓄。

(2)与上述(1)相反,现在假定不存在借款的可能性,信贷市场不对个人开放。在此假定下,此人在生命周期中将选择什么样的消费流?在解答该问题时继续假设(如果可能的话)该人偏好均匀的消费流。

(3)接下来假设该消费者的财富有所增加。新增财富为13万美元,那么在可利用信贷市场和不可利用信贷市场这样两种情况下增加的财富将在生命周期中分别被如何配置?如果所增加的财富为23万美元,你的答案又将如何呢?

答:(1)由于该人想要在其一生中平稳的消费,则其一生的收入应等于各个时期的均匀消费支出之和。

则每期消费为:(30+60+90+0)/4=45万美元,

也就是在第一期要有15万美元的负储蓄,第二期有15万美元的正储蓄,第三期有45万美元的储蓄,第四期有45万美元的负储蓄。

(2)当没有受到流动性约束时,平稳消费水平为每期45万美元,比第一期收入要大。现假设该人受到流动性约束,则在不存在借款的可能性时,该人第一期只能消费其全部收入30万美元。

从第二期开始,假设没有受到借款约束,平稳消费水平为(60+90+0)/3=50万美元,小于第二、三期的收入。故借款约束的假设对这几期的消费不产生影响,第三、四期的消费为每期50万美元。

(3)①若新增财富13万美元,在存在信贷市场时,每期消费48.25万美元,就是将新增财富等分为四份进行消费,每期储蓄额和第(1)题一样。

若不存在信贷市场时,第一期的财富=新增财富13万美元+收入30万美元=43万美元,仍小于有信贷时的平稳消费水平48.25万美元,故该人将在第一期消费完全部新增财富13万美元,其消费为30+13=43万美元。第二、三、四期的消费仍同(2)中的50万美元。

②当新增财富为23万美元时,有信贷时,每期消费50.75每期储蓄同第(1)题。

无信贷时,第一期的财富=新增财富23万美元+收入30万美元=53万美元,大于有信贷时的平稳消费水平50.75万美元,第二、三期的收入均大于此值,故在这里,信贷约束的假设实际上对消费不产生任何实际的影响消费者平稳的消费其全部收入和新增财富。其每期的消费量均为50.75万美元。

8.假定有两个老太都有购房行为,其中一个老太说,我积累了一辈子钱,昨天总算买了一套房,住了一夜就来到天堂;另一位老太说,我也很辛苦,住了一辈子的房,直到昨天才还清买房的贷款,今天就来到天堂。如果真有这样两位老太,你认为哪位老太聪明些?为什么?

答:显然,后一个老太聪明些。根据持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单个消费者并不是简单地根据当前的绝对收入来做消费决策,而是根据终生的或持久的收入来做决策。当目前收入和储蓄不足以支付大宗消费品时,凭借信用手段贷款致富,用以后收入进行还贷的方式可以使消费者提前享用消费品。也就是说,消费者不只单单考虑本年度可支配收入,还把他们在将来可能获得的可支配收入考虑进去,当他们购买住宅或汽车之类需要大量资金,而他们目前的收入和已积累起来的货币又不足以支付如此巨大的金额时,就可以凭借信用的手段用贷款来完成购买行为,用以后逐年逐月获得的收入来归还贷款。这样,消费者就可以提前获得消费品的享受。所以,后一位老太太更聪明些。

9.假定某人消费函数为c=200+0.9yp,这里yp是永久收入,而永久收入为当前收入yd

和过去收入yd-1的如下加权平均值:yp=0.7yd+0.3yd-1。

(1)假定第1年和第2年的可支配收入为6 000美元,第2年的消费是多少? (2)假定第3年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到7 000美元并且在以后年份保持在7 000美元,第3年和第4年及以后各年的消费是多少?

(3)求短期边际消费倾向和长期边际消费倾向 解:(1)由于消费者连续两年的可支配收入都是6 000,根据题中持久收入的形成公式,第2年的持久收入为:y2=0.7y2+0.3y1=0.7×6 000+0.3×6 000=6 000, 则消费为:c2=200+0.9y2=200+0.9×6000=5600(美元)。

(2)第3年的持久收入为:y3=0.7×7 000+0.3×6 000=6 700(美元) 第3年的消费为:c3=200+0.9×6 700=6 230(美元)

第4年的持久收入为:y4=0.7×7 000+0.3 ×7 000=7 000(美元) 第4年的消费为:c4=200+0.9×7 000=6 500(美元)

由于以后各年的收入一直维持在7 000,则第4年以后的持久收入均为7 000,因而以后各年的消费均是6 500美元。

(3)短期边际消费倾向表明的是消费和当年收入之间的关系,将持久收入公式代入消费函数,有:

c=200+0.9(0.7yd+0.3yd-1)

短期边际消费倾向为:

长期边际消费倾向表明的是消费和长期收入(持久收入)之间的关系,直接由消费者函数可得到长期边际消费倾向为:

10.假设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投资为i=50,政府购买性支出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亿,税率t=250。(单位均为10美元)

(1)求均衡收入。

(2)试求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3)假定该社会达到充分就业所需要的国民收入为1 200,试问:1)增加政府购买;2)减少税收;3)以同一数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以便预算平衡)实现充分就业,各需多少数额?

解:(1)由方程组

c=100+0.8yd

yd=y-t+tr

y=c+i+g

可解得:y=100+0.8(y-t+tr)+i+g=1 000,故均衡水平为1 000。 (2)可直接根据三部门经济中有关乘数的公式得到乘数值: 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等于政府购买乘数和税收乘数之和,即:

(3)原来均衡收入为1 000,现在需要达到1 200,则缺口为:△y=200 1)增加的政府购买:?g??ykg?2005?40

2)减少税收:?t?3)由题意有:

?ykt?2004?50

1 200=100+0.8[1 200-(t+△t)+tr]+i+(g+△g),且△g=△t 解得:△g=△t=200

即同时增加政府购买200和税收200就能实现充分就业。

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1.请对下列各题中可能有的情况作选择并说明理由。 (1)自发投资支出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 1)右移10亿美元; 2)左移10亿美元;

3)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4)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2)如果净税收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 1)右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2)左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3)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4)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3)假定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不变,货币需求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则收入增加时: 1)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 2)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下降; 3)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上升; 4)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下降。

(4)假定货币需求为L=ky?hr变,货币供给增加10亿美元而其他条件不变,则会使LM:

1)右移10亿美元;

2)右移k乘以10亿美元;

3)右移10亿美元除以k(即10÷k);

4)右移k除以10亿美元(即k÷10)。

(5)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右上方,LM曲线的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 1)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2)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 3)投资大于大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4)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答:(1)选择3)。由IS曲线方程知,二部门中均衡收入与各项的关系为:

y=(a+e-dr)/(1-b),

可看出y的变化△y与自发投资a的变化△a的关系为:△y=△a/(1-b),

因此,当△a=10,则△y=10/(1-b),△a>0,则△y>0,而且投资增加会引发国民收入增加,因此IS是右移,且右移10/(1-b),即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2)选择2)。与(1)道理相同,在三部门经济中,均衡收入与各项的关系为:

y=(a+e+g-bT-dr)/(1-b),

可看出y的变化△y与净税收的变化△T的关系为:△y=-b/(1-b)×△T,

与(1)同理,△y=-b/(1-b)×10,且△y<0,而且增加税收会引起国民收入减少,因此IS曲线左移,且移动10b/(1-b),即左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3)选择1)。货币需求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而实际货币供给不变(题设),因此出现需求大于供给,会引起利率上升。

(4)选择3)。由LM曲线方程知,y=(1×k)×m+hr/k,可以看出y的变化△y与m的变化△m的关系为:△y=(1/k)×△m,因此m增加10,则y增加10/k,且大于零,因此LM右移10/k。

(5)选择1)。在IS-LM模型中,选取一点满足题设,如图14-5中A点,过A点作横轴与纵轴的垂线,分别交横轴与纵轴于yA和rA,交IS和LM于B和C,如图示,此时,A、B、C三点位于相同的利率水平上,意味着iA=iB,由于yA>yB,sA>sB,而B点位于IS曲线上,意味着iB=sB。所以,iA<sA,即在A点上投资小于储蓄。又由于yA<yC,在相同利率水平上,货币需求LA<LC,而点C位于LM曲线上,LC=m(假设LM曲线对应的货币共给为m),所以LA<m,即在A点上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同理,先假定y不变,由A向横轴作垂线进行分析,亦可得出相同结论。

r rA B 0 yA

图14-5 LM—IS模型

2.一个预期长期实际利率是3%的厂商正在考虑一个投资项目清单,每个项目都需要花费100万美元,这些项目在回收期长短和回收数量上不同,第一个项目将在两年内回收120万美元;第二个项目将在三年内回收125万美元;第三个项目将在四年内回收130万美元。哪个项目值得投资?如果利率是5%,答案有变化吗?(假定价格稳定。)

解:据题意,有R=100 当i=3%时,

第一个项目预期收益的现值为:

IS y AC LM

P1?F(1?i)F(1?i)F(1?i)432?1201.031251.031301.03432?113.1115?R,值得投资。

第二个项目预期收益的现值为:

P2???114.3927?R,值得投资。

第三个项目预期收益的现值为:

P3???115.5042?R,值得投资。

若i=5%,

第一个项目预期收益的现值为:

P1?F(1?i)F(1?i)F(1?i)432?1201.051251.051301.05432?108.8435?R,值得投资。

第二个项目预期收益的现值为:

P2???107.9797?R,值得投资。

第三个项目预期收益的现值为:

P3???106.9531?R,值得投资。

3.假定每年通胀率是4%,上题中回收的资金以当时的名义美元计算,这些项目仍然值得投资吗?

解:由题知,每年的通货膨胀率为4%,R=100 ①当实际利率为3%,通货膨胀率为4%时, 方法一:利用名义利率

第1年的名义利率为i1=(1+3%)(1+4%)-1=7.12%

2

第2年的名义利率为i2=[(1+3%)(1+4%)]-1=14.75% 第3年的名义利率为i3=[(1+3%)(1+4%)]3-1=22.92%

4

第4年的名义利率为i4=[(1+3%)(1+4%)]-1=31.67% 则此时,

第一个项目预期收益的现值P1=120/(1+14.75%)=104.57>R,值得投资。 第二个项目预期收益的现值P2=125/(1+22.92%)=101.69>R,值得投资。 第三个项目预期收益的现值P3=130/(1+31.67%)=98.73<R,不值得投资。

方法二:计算项目的实际报酬率

2

第一个项目的实际报酬率为:i=120/[100×(1+4%)]-1=10.95%>i,值得投资。 第二个项目的实际报酬率为:i=125/[100×(1+4%)3]-1=6.68%>i,值得投资。 第三个项目的实际报酬率为:i=130/1100×(1+4%)4]-1=2.58%<i,不值得投资。 ②由①题同理可知,则当实际利率为5%时, 由方法一:

第一个项目预期收益的现值P1=120/[(1+5%)(1+4%)]2=100.62>R,值得投资。

3

第二个项目预期收益的现值P2=125/[(1+5%)(1+4%)]=95.99<R,不值得投资。

4

第三个项目预期收益的现值P3=130/[(1+5%)(1+4%)]=91.422<R,不值得投资。 方法二可得出相同结果。

4.(1)若投资函数为i=100(美元)-5r,找出利率r为4%、5%、6%、7%时的投资量;

(2)若储蓄为s=-40(美元)+0.25y,找出与上述投资相均衡的收入水平;

(3)求IS曲线并作出图形。

解:(1)投资函数i=100(美元)-5r 当r=4%时,i=100-5×4=80(美元); 当r=5%时,i=100-5×5=75(美元); 当r=6%时,i=100-5×6=70(美元); 当r=7%时,i=100-5×7=65(美元)。 (2)储蓄s=-40+0.25y,根据i=s有

当i=80(美元)时,有:-40+0.25y=80,得:y=480(美元); 当i=75(美元)时,有:-40+0.25y=75,得:y=460(美元); 当i=70(美元)时,有:-40+0.25y=70,得:y=440(美元); 当i=65(美元)时,有:-40+0.25y=65,得:y=420(美元)。 (3)储蓄函数:s=-40+0.25y, 投资函数:i=100-5r,

根据I=S,联立得IS方程:r=28-0.05y, IS曲线如图14-6所示。

图14-6 IS曲线

5.假定:

(1)消费函数为c=50+0.8y,投资函数为i=100(美元)-5r; (2)消费函数为c=50+0.8y,投资函数为i=100(美元)-10r; (3)消费函数为c=50+0.75y,投资函数为i=100(美元)-10r。 1)求(1)、(2)、(3)的IS曲线;

2)比较(1)和(2),说明投资对利率更敏感时,IS曲线的斜率发生什么变化; 3)比较(2)和(3),说明边际消费倾向变动时,IS曲线斜率发生什么变化。 解:1)由c=a+by,i=e-dr和y=c+i可知,y=a+by+e-dr 此时IS曲线将为:

r?a?ed?1?bdy

于是由(1)的已知条件c=50+0.8y和i=100-5r可得: (1)的IS曲线为r?100?50105?1?0.8105y,即 r?30?y50y40y25 ①

由(2)的已知条件可得(2)的IS曲线为 r?15?由(3)的已知条件可得(3)的IS曲线为 r?15? ② ③

2)由(1)和(2)的投资函数比较可知(2)的投资行为对利率更为敏感,而由(1)和(2)的IS曲线方程①和②比较可知(2)的IS曲线斜率(绝对值)要小于①的IS曲线斜率,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资对利率越敏感即d越大时,IS曲线的斜率(绝对值)

越小,即IS曲线更平坦一些。

3)由(2)和(3)的消费函数比较可知(2)的边际消费倾向较大,而由(2)和(3)的IS曲线方程②和③比较可知(2)的IS曲线斜率(绝对值)要小于(3)的IS曲线斜率,即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即b越大时,IS曲线的斜率(绝对值)越小,即IS曲线更平坦一些。

6.假定货币需求为L=0.2y-5r:

(1)画出利率为10%、8%和6%而收入为800亿美元、900亿美元和1 000亿美元时的货币需求曲线;

(2)若名义货币供给量为150亿美元,价格水平P=1,找出货币需求与供给相均衡的收入与利率;

(3)画出LM曲线,并说明什么是LM曲线;

(4)若货币供给为200亿美元,再画一条LM曲线,这条LM曲线与(3)这条LM曲线相比,有何不同?

(5)对于(4)中这条LM曲线,若r=10%,y=1 100亿美元,货币需求与供给是否均衡?若不均衡利率会怎样变动?

解:货币需求L=0.2y-5r (1)当收入y=800时,

r=10,L=0.2×800-5×10=110 r=8,L=0.2×800-5×8=120 r=6,L=0.2×800-5×6=130 当收入y=900时,

r=10,L=0.2×900-5×10=130 r=8,L=0.2×900-5×8=140 r=6,L=0.2×900-5×6=150 当收入y=1000时,

r=10,L=0.2×1 000-5×10=150 r=8,L=0.2×1 000-5×8=160 r=6,L=0.2×1 000-5×6=170

由以上数值,得货币需求曲线L1(y=800)、L2(y=900)、L3(y=1 000),如图14-7(1)所示。

图14-7(1) 货币需求曲线

(2)在价格水平不变P=1时,若已知货币需求函数为L=0.2y-5r和名义货币供给为150,则LM曲线为:

0.2y-5r=150,即r=-30+y/25

可见,货币需求和供给均衡时的收入和利率为:

y=1000,r=10 y=950,r=8

y=900,r=6 ??

(3)由货币需求函数L=0.2y-5r、货币供给函数M=150(因为P=1)和L=M得LM曲线方程:r=-30+y/25,则LM曲线如图14-7(2)所示。

图14-7(2) LM曲线

LM曲线是描述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利率等于收入关系的曲线。假定m代表实际货币供给量,M代表名义货币供给量,P代表物价水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m=M/P=L=ky-hr,推导出LM曲线的表达式y=hr/k+m/k或r=ky/h-m/h。以y为横坐标,r为纵坐标,画出的满足等式的曲线即为LM曲线。

(4)若名义货币供给为M′=200,由L=M,即0.2y-5r=200,得LM曲线方程为:

r=-40+y/25

即图14-7(2)中的LM′曲线。将图14-7(2)中LM′曲线与(3)中LM曲线r=-30+y/25相比会发觉,(4)的LM'曲线位于(3)的LM曲线的右下方,且两者平行,这说明货币供给增加会导致LM曲线向右下方平移。

(5)当r=10,y=1 100时,货币需求量为L=0.2×1100-5×10=170,对于(4)中LM曲线来讲,货币供给200,此时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处于非均衡状态,存在利率下降的压力。所以利率会下降,直到出现新的均衡。

7.假定货币供给量用M表示,价格水平用P表示,货币需求用L=ky-hr表示。 (1)求LM曲线的代数表达式,找出LM等式的斜率的表达式。

(2)找出k=0.20,h=10;k=0.20,h=20;k=0.10,h=10时LM的斜率的值。 (3)当k变小时,LM斜率如何变化;h增加时,LM斜率如何变化,并说明变化原因。 (4)若是k=0.20,h=0,LM曲线形状如何?

M解:由L?可知LM曲线代数表达式为:

PkY?hr?MP

假设P=1,可得LM曲线代数表达式为: kY?hr?M 即:r?(?Mh)?khY

其斜率代数表达式为

kh。

kh20?0.2010?0.02。

(2)当k?0.20,h?10时,LM曲线斜率为:当k?0.20,h?20时,LM曲线斜率为:

kh?0.20?0.01。

当k?0.10,h?10时,LM曲线斜率为:(3)由于LM曲线斜率为

kkh?0.1010?0.01。

hh越大时,LM曲线斜率也越小,其曲线也越平坦。

(4)若k=0.20,h=0,则LM曲线为0.2Y=M

,因此当k越小时,LM曲线斜率越小,其曲线越平坦,当

即:Y=5M

此时,LM曲线为一垂直于横轴Y的直线,h=0表明货币与利率的大小无关,这正好是LM的古典区域情况。

8.假设一个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二部门经济中,消费c=100+0.8y,投资i=150-6r,货币供给m=150,货币需求L=0.2y-4r(单位都是亿美元)。 (1)求IS和LM曲线;

(2)求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解:(1)由y=c+i,可知IS曲线为:y=100+0.8y+150-6r 即:y=1 250-30r

由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相等,可得LM曲线为:0.2y-4r=150 即:y=750+20r

(2)当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LM和IS相交于一点,该点上收入和利率可通过求解IS和LM方程而得,即

y=l 250-30r

y=750+20r

解得:均衡利率r=10,均衡收入y=950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选择并说明理由:

(1)货币供给增加使LM右移△m·须是:

1)LM陡峭,IS也陡峭; 2)LM和IS一样平缓; 3)LM陡峭而IS乎缓; 4)LM平缓而IS陡峭。 (2)下列哪种情况中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

1)LM陡峭而IS平缓; 2)LM垂直而IS陡峭; 3)LM平缓而IS垂直; 4)LM和IS一样平缓。

(3)政府支出增加使IS右移kg·△G(kg是政府支出乘数),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IS的移动量,则必须是:

1)LM平缓而IS陡峭; 2)LM垂直而IS陡峭; 3)LM和IS一样乎缓; 4)LM陡峭而IS平缓。 (4)下列哪种情况中“挤出效应”可能很大?

1)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2)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敏感。

1k,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LM的移动量,则必

3)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4)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敏感。 (5)“挤出效应”发生于:

1)货币供给减少使利率提高,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2)私人部门增税,减少了私人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和支出;

3)所得税的减少,提高了利率,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4)政府支出减少,引起消费支出下降。

答:(1)选择3)。本题考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移动的是LM曲线,由“IS平LM峭货币政策好”,得知IS平缓、LM陡峭时均衡收入变动接近LM的移动量。

(2)选择3)。在凯恩斯极端情况下,货币政策完全失效。

(3)选择1)。本题考察财政政策的有效性。移动的是IS曲线,由“LM平IS峭财政政策好”,得知LM平缓、IS陡峭时均衡收入变动接近IS的移动量。

(4)选择4)。本题考察“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由于“挤出效应”大小与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负相关,与投资的利率系数正相关。

(5)选择1)。本题考察“挤出效应”的概念。政府增加支出扩大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引起物价上涨,在货币名义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量会下降,从而使利率上升,排挤私人投资。

2.假设LM方程为y=500亿美元+25r(货币需求L=0.20y-5r,货币供给为100亿美元)。

(1)计算:1)当IS为y=950亿美元-50r(消费c=40亿美元+0.8yd,投资i=140亿美元-10r,税收:t=50亿美元,政府支出算g=50亿美元);和2)当IS为y=800亿美元-25r(消费c=40亿美元+0.8yd,投资i=110亿美元-5r,税收t=50亿美元,政府支出g=50亿美元)时的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政府支出从50亿美元增加到80亿美元时,情况1)和情况2)中的均衡收入和利率各为多少?

(3)说明政府支出从50亿美元增加到80亿美元时为什么情况1)和2)中收入的增加有所不同。

解:(1)①将IS曲线y=950-50r和LM曲线y=500+25r联立,有:

y=950-50r y=500+25r,

解得:均衡利率为r=6。

将r=6代入y=950-50r得:均衡收入y=650(亿美元)。 将r=6代入i=140-l0r得:投资为i=80(亿美元)。 ②同理,由IS和LM联立,有:

y=500+25r

y=800-25r,

解得:均衡利率r=6。

将其代入IS得均衡收入y=650(亿美元),代入投资函数得i=80(亿美元)。 (2)若政府支出从50增加到80时,对于①和②而言,其IS曲线都会发生变化。 对①来说,由y=c+i+g知,IS曲线将为y=40+0.8(y-t)+140-l0r+80, 化简得IS曲线为:y=1 100-50r,

与LM曲线联立得

y=1 100-50r y=500+25r,

解得:均衡利率为r=8,均衡收入为y=700。

同理,对②有:y=c+i+g=40+0.8(y-50)+110-5r+80, 化简得IS曲线为y=950-25r, 已知LM曲线为y=500+25r,

联立,解得:均衡利率r=9,均衡收入y=725(亿美元)。

(3)收入增加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在LM斜率一定的情况下,财政政策效果受IS曲线斜率的影响。在①这种情况下,IS曲线斜率绝对值较小,IS曲线比较平坦,其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比较敏感,因此当IS曲线由于支出增加而向右移动使利率上升时,引起的投资下降也较大,从而国民收入水平提高较少。在②这种情况下,则正好于①情况相反,IS曲线比较陡峭,投资对利率不十分敏感,因此当IS曲线由于支出增加而右移使利率上升时,引起的投资下降较少,从而国民收入水平提高较多。

3.假设货币需求为L=0.20y,货币供给量为200亿美元,c=0美元+0.8yd,t=50美元,i=140亿美元-5r,g=50亿美元。

(1)导出IS和LM方程,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若其他情况不变,g增加20亿美元,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各为多少?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4)用草图表示上述情况。 解:(1)由y=c+i+g可知:

y=90+0.8×(y-50)+140-5r+50 =0.8y+240-5r

解得:y=1 200-25r..............................IS方程; 由L=M得:

200=0.2y

解得:y=1 000..................................LM方程; 将IS和LM方程联立:

y=1 200-25r y=1 000

解得:均衡收入y=1 000(亿美元),均衡利率r=8, 代入投资函数,得投资i=100(亿美元) (2)y=90+0.8×(y-50)+140-5r +70

=0.8y+260-5r 解得:y=1 300-5r...............................IS方程 解方程组:

y=1 300-25r

y=1 000

解得:均衡收入y=1000(亿美元),均衡利率r=12, 将r=12代入投资函数得:

i=140-5×12 =80, 即:投资i=80(亿美元)

(3)投资变化可以看出,当政府支出增加时,投资减少相应份额,这说明存在“挤出

效应”,由均衡收入不变也可以看出,LM线处于古典区域,即LM曲线与横轴y垂直,这说明政府支出增加时,只会提高利率和完全挤占私人投资,而不会增加国民收入,可见这是一种与古典情况相吻合的完全挤占。

(4)如图15-2所示。

图15-2 挤出效应

4.假设货币需求为L=0.20y-10r,货币供给为200亿美元,c=60亿美元+0.8yd,t=100亿美元,i=150亿美元,g=100亿美元。

(1)求IS和LM方程。

(2)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3)政府支出从100亿美元增加到120亿美元时,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何变化? (4)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5)用草图表示上述情况。 解:(1)由y=c+i+g

=60+0.8yd+150+100 =310+0.8×(y-100)

化简得:0.2y=230

y=1 150.........................................IS曲线; 由L=0.20y-10r,M=200和L=M得:

0.2y-10r=200

化简得:y=1 000+50r................................LM曲线; (2)由IS-LM模型联立方程组:

y=1 150

y=1 000+50r

解得:y=1 150(亿美元),r?3,i=150(亿美元)

即均衡收入、均衡利率和投资分别为1 150亿美元、3%和150亿美元。 (3)由c=60+0.8yd,t=100,i=150,g=120和y=c+i+g得IS曲线为:

y=c+i+g

=60+0.8yd+150+120

=330+0.8×(y-100) =250+0.8y

化简得:0.2y=250 即:y=1 250.........................................IS曲线; LM曲线仍然为:y=1 000+50r 由IS-LM模型联立:

y=1 250

y=1 000+50r

解得:均衡收入为y=1 250(亿美元),均衡利率r=5,投资i=150(亿美元)。 (4)当政府支出增加时,由于投资无变化,可以看出不存在“挤出效应”。这是因为投资是一个固定的常量,不受利率变化的影响,也就是投资与利率变化无关,IS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y的直线。

(5)如图15-3所示。

图15-3 挤出效应

5.画两个IS-LM图形(a)和(b),LM曲线都是y=750亿美元+20r(货币需求为L=0.20y-4r,货币供给为150亿美元),但图(a)的IS曲线为y=1 250亿美元-30r,图(b)的IS曲线为y=1 100亿美元-15r。

(1)试求图(a)和(b)中的均衡收入和利率。

(2)若货币供给增加20亿美元,即从150亿美元增加到170亿美元,货币需求不变,据此再作一条LM'曲线,并求图(a)和(b)中IS曲线与这条LM'相交所得均衡收入和利率。

(3)说明哪一个图形中均衡收入变动更多些,利率下降更多些,为什么?

解:本题是一个假定LM曲线斜率不变来讨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数学模型。据题设,绘(a)和(b)如图15-4(a)、(b)所示。

(1)(a)150=0.2y-4r可化简为y=750+20r,

解方程组 y=1 250-30r

y=750+20r 得均衡收入:y=950(亿美元),均衡利率:r=10。 (b)解方程组 y=1 100-15r

y=750+20r

得均衡收入:y=950(亿美元),均衡利率:r=10。

图15-4 IS-LM图形

(2)(a)170=0.2-4r可化为y=850+20r, 解方程组 y=l 250-30r

y=850+20r

得均衡收入:y=1 010(亿美元),均衡利率:r=8。 (b)解方程组 y=1 100-15r

y=850+20f

得:均衡收入y=992.9(亿美元),均衡利率:r=7.1。 所作的LM′曲线如图(a)和(b)所示

(3)图形(a)的均衡收入变动更多些,图形(b)中的利率下降更多些。这是由于二者IS曲线的斜率不同。由于情况(a)的IS曲线比情况(b)平缓,即投资的利率弹性较大,所以货币供应增加引起均衡收入较大幅度的上升,(b)比(a)陡峭,相同货币供给增加,引起利率较大幅度下降。

6.假定某两部门经济中IS方程为y=1 250亿美元-30r。

(1)假定货币供给为150亿美元,当货币需求为L=0.20y-4r时,LM方程如何?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收入和利率为多少?当货币供给不变但货币需求为L'=0.25y-8.75r时, LM'方程如何?均衡收入为多少?分别画出图形(a)和(b)来表示上述情况。

(2)当货币供给从150亿美元增加到170亿美元时,图形(a)和(b)中的均衡收入和利率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什么?

答:(1)①由ms=L,得到150=0.20y-4r,

解得:y=750+20r,此即为LM方程。 ②联立方程 y=1 250-30r y=750+20r

解得:均衡收入为y=950,均衡利率为r=10。

③当货币供给不变,但货币需求为L'=0.25y-8.75r时,LM'方程为:

150=0.25y-8.75r, 即:y=600+35r。

④将LM'方程与IS方程联立有 y=1 250-30r y=600+35r, 解得:均衡收入为y=950,均衡利率为r=10。 ⑤以上情况如图15-5所示。

图15-5 IS-LM图形

M=M0+mY=2+0.1y (单位:10亿美元) 试求该国的均衡产出与贸易赤字(或盈余)。 解:收入恒等式为:Y?C?I?G?X?M 且:C?28?0.8Y?28?0.8(Y?T)?28?0.8(Y?25?0.2Y)?8?0.64Y

I=I0=20 G=G= 26 X =X=20

M=M0+mY=2+0.1y 代入收入恒等式有:

Y?8?0.64Y?20?26?20?2?0.1Y

解得:Y=156.5 此时,M?2?0.1Y?2?0.1?156.5?17.65

则X?M?20?17.65?2.35,即贸易盈余为2.35亿美元。

10.IS曲线的斜率在封闭经济中和开放经济中有何不同?

答:在封闭经济中,总需求由个人消费、投资及政府支出三个部分所组成,AD =C+I+G,由Y=AD的恒等式推导出产品市场的均衡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的反向关系,即IS曲线。但在开放经济中,由于加入了国际经济部分,最大的变化是国内产出水平不完全取决于对本国商品的国内消费。国内的消费中的一部分是对本国商品的消费,而一部分则来自于对外国商品的消费;同时,本国商品亦要提供给国外消费。对国内商品的总需求必须加入国外对国内商品的需求,即出口,再减去国内对外国商品的消费,即进口,AD=(C+I+G)+(X-M),其中,(X-M)表示国外对本国商品的消费与本国消费的国外商品的差额,即净出口。如果外国的需求相对恒定时为X,而国内对外国商品的需求依据收入、汇率水平而变化,则收入提高时国内进口增加,净出口减少。由此可推导出开放经济下当国内产出等于国内总需求,即商品市场达到均衡时的IS曲线。

由于在开放经济中总需求一方加入了净出口,利率变动对影响支出的因素增多了,利率的上升不仅会减少投资,还会提高汇率(这是因为,本国利率上升,会吸引更多国外资金流入本国,从而增加对本国货币需求,促使本国货币升值),从而减少净出口和总需求,因此,开放经济中的IS曲线比封闭经济中的IS曲线更平坦一些。更平坦的IS曲线使支出的乘数作用要小一些,即由于开放经济中收入增加会同时导致进口的增加,因而国内开支增加时,其作用的影响要小于封闭经济中的影响,

如图20-5所示。

AD AD1(封闭经济下需求线的移动) AD1′(开放经济下需求的移动)

(需求减小)

45° O Y1′Y1 Y0 Y

AD0

r r1 r0 (利率上升)

O

Y1′ Y1 Y0

Y

IS′(开放经济下的IS曲线) IS(封闭经济下的IS曲线)

图20-5 IS曲线的斜率在封闭经济和开放经济中的异同

可以得到IS曲线在封闭经济中的斜率为经济中的斜率为

。易知

,其中0<b<1,β>0。IS曲线在开放,即开放经济条件下的IS曲线更陡峭一

些,使得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支出乘数的作用要小一些。

11.设一国的经济由下述方程描述:

Y=C+I+G+NX

C=80+0.63Y

I=350-2 000r+0.1y

MP

= 0.1625y-1 000r

NX=500-0.1y-100(EP/PW)

EP/PW=0.75+5r

其中G=750,M=600,Pw=1, (1)推导总需求曲线的代数表达式;

(2)若本国价格水平P=1,求均衡时的Y,r,C,I,NX的数值。 解:(1)Y=C+I+G+NX

=80+0.63Y+350-2 000r+0.1Y+750+500-0.1Y-100×(0.75+5r) =1 605-2 500r+0.63Y

得:0.37Y=1 605-2 500r

Y?16050.37?25000.37r IS曲线方程;

由货币市场均衡得:

0.1625Y?1000r?600P

即:r?0.16251000Y?6001000P LM曲线方程;

将LM代入IS方程得总需求曲线:

Y?16050.37?25000.37??(0.16251000Y?6001000P)

即2.0979Y?或Y?16050.3715000.37P

?15000.37?209797P?2067.64?1932.371P16050.37?209797

(2)若该国的价格水平为1,则有:

Y?r?1500?16050.37?2.09790.16251000?4000; 6001000?0.05;

?4000?C?80?0.63?4000?2600;

I?350?2000?0.05?0.1?4000?650;

NX?500?0.1?4000?100?(0.75?5?0.05)?0

12.设一个经济由下述关系描述: Y=C+I+G+NX Y=5 000 G=1 000 T=1 000

C=250+0.75(Y-T)

I=1 000-50r NX=500-500e r=r *=5%

(1)求该经济的储蓄、投资、贸易余额以及均衡汇率。

(2)设G增加到1 250,解出新的储蓄、投资、贸易余额以及均衡汇率的值。 解:(1)消费C=250+0.75(5 000-1 000)=3 250

储蓄S=Y-C=5 000-3 250=1 750

投资I=1 000-50×5=750

均衡汇率可以通过下式求出:

5 000=3 250+750+1 000+500-500e 解得:e=1

贸易余额:NX=500-500×1=0 (2)消费C=3 250

储蓄S=1 750 投资I=750

均衡汇率由下式决定:

5000=3 250+750+1 250+500-500e 解得:e=1.5

贸易余额:NX=500-500×1.5=-250

13.在不考虑资本流动和汇率变动的情况下,某经济的情况有以下方程和数据描述: 消费函数:C=40+0.8Y 进口函数:M=30+0.2Y 投资:I=25 政府购买:G=25 出口:X=100

求:(1)该经济均衡的产出水平和相应的贸易收支; (2)使贸易收支平衡的产出水平。 解:(1)Y?C?I?G?(X?M)

?40?0.8Y?25?25?(100?30?0.2Y)

解得:Y?400

进口为M=30+0.2×400=110

贸易收支余额为NX=X-M=100-110=-10,即存在-10的贸易逆差。 (2)当贸易收支平衡时,X=M,即: 100=30+0.2Y

解得Y=350,即当贸易收支平衡时的产出Y=350。

第二十一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1. 说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通常被规定为产量的增加,这里,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经济增长可具体表述为:(1)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地区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持续增长,即实际总产出的持续增加。(2)经济增长是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实际产出,即人均实际产出的持续增长。(3)库兹涅茨认为经济增长是为人们提供各种经济物品的能力的长期增长,这一能力的不断增长是由于技术进步以及体制和意识的相应调整。这一定义强调生产的可能性,而不是实际的生产。

经济增长的程度可以用增长率来描述。若用Yt表示t时期的总产量,Yt-1表示(t-1)期的总产量,则总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可表示为:

Gt?Yt?Yt?1Yt?1,式中,Gt为总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

若用yt表示t时期的人均产量,yt-1表示(t-1)期的人均产量,则人均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可表示为:

gt?yt?yt?1yt?1,式中,gt为人均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

经济发展是与经济增长既相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密不可分的。经济增长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和必要的物质条件,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但是,经济增长又不同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且强调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平衡的保持,环境污染的治理,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经济生活质量的变化等。

(1)经济发展所指的“发展”是从经济生活内部自行发生的,而非从外部强加于它的变化。如果情况是,在经济领域本身中没有这样的变化发生,而所谓的经济发展现象在实际上只不过是建立在这一事实之上,即数据在变化而经济则继续不断地使自己适应于这种数据,那么我们应当说,并没有经济发展。这样说的意思是:经济发展不是可以从经济方面来加以解释的现象;而经济在其本身中没有发展,是被周围世界中的变化在拖着走。

(2)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社会的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的长期增加,即按不变价格水平所测定的充分就业产量的增加。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NP(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来测度,GNP的增长描述了一国整体生产能力的扩增,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表示了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研究发达国家的问题。研究发达国家国民经济长期发展问题的理论。其发展主要经历了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三个阶段。

(3)经济增长研究的是发达国家如何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增加的问题,经济发展研究的是发展中国家如何由不发达向发达过渡的问题。经济发展涵盖的范围比经济增长要广,不仅

包括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还涉及社会制度的改良等一系列的问题。

虽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都指人均国民收入增加,但经济增长一般是指经济发达国家人均实际国民收入的增加。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质”的概念。从广泛的意义上说,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即它不仅指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而且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因此,经济增长理论专门研究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问题,而经济发展理论则专门研究一个国家如何由不发达状态过渡到发达状态,因而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

2. 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

答: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社会的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的长期增加,即按不变价格水平所测定的充分就业产量的增加。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NP(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来测度,GNP的增长描述了一国整体生产能力的扩增,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表示了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研究发达国家的问题。研究发达国家国民经济长期发展问题的理论。其发展主要经历了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三个阶段。

导致经济增长的因素就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包括生产要素的增加和技术水平的进步:生产要素由劳动和资本存量两部分组成。其中劳动的增加不只是量的增加还包括质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年龄等)。技术进步包括发明和应用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出。技术进步是通过使生产要素的使用更有效率而促进经济增长的。

关于经济增长的源泉,宏观经济学通常借助于生产函数来研究。宏观生产函数把一个经济中的产出与生产要素的投入及技术状况联系在一起。设宏观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式中,Yt、Lt和Kt顺次为t时期的总产出、投入的劳动量、和投入的资本量,At代表t时期的技术状况,则可以得到一个描述投入要素增长率、产出增长率与技术进步增长率之间关系的方程,称其为增长率的分解式,即:

式中,GY为产出的增长率;GA为技术进步增长率;GL和G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率。α和β为参数,它们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

从增长率分解式可知,产出的增加可以由三种力量(或因素)来解释,即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换句话说,经济增长的源泉可被归结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及技术进步。

有时,为了强调教育和培训对经济增长的潜在贡献,还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单独的投入写进生产函数。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个人身上的获取收入的潜在的能力的价值,它包括天生的能力和才华以及通过后天教育训练获得的技能。当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单独投入时,按照上述分析的思路可知,人力资本也可以被归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

3.什么是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它有什么涵义? 答:离散形式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为:

△k=sy-(n+?)k

其中k为人均资本,y为人均产量,s为储蓄率,n为人口增长率,?为折旧率。 上述关系式表明,人均资本的增加等于人均储蓄sy减去(n+?)k项。(n+?)k项可以这样来理解:劳动力的增长率为n,一定量的人均储蓄必须用于装备新工人,每个工人占有的资本为k,这一用途的储蓄为?k。另一方面,一定量的储蓄必须用于替换折旧资本,这一用途的储蓄为nk。总计为(n+?)k的人均储蓄被称为资本的广化。人均储蓄超过(n+?)k的部分则导致了人均资本k的上升,即△k >0,这被称为资本的深化。因此,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可以表述为:

(2)在图(a)中,LM方程变为y=850+20r, 与IS方程联立求解,解得:r=8,y=1 010, 即均衡收入为:y=1 010(亿美元),均衡利率为:r=8。 在图(b)中,LM'方程将变为y=680+35r, 和IS方程联立求解,解得:r=8.77,y=987。

可见,(a)中利率下降比(b)中更多,故收入增加也更多。原因是(a)中货币需求利率系数小于(b)中的利率系数(4<8.75),因此,同样增加货币20亿美元,(a)中利率下降会更多,从而使收入和投资增加更多。

7.某两部门经济中,假定货币需求L=0.20y,货币供给为200亿美元,消费为c=100亿美元+0.8yd,投资i=140亿美元-5r

(1)根据这些数据求IS和LM的方程,画出IS和LM曲线。

(2)若货币供给从200亿美元增加到220亿美元,LM曲线如何移动?均衡收入、利率、消费和投资各为多少?

(3)为什么均衡收入增加量等于LM曲线移动量? 解:(1)两部门经济中,y=c+i,且y=yd,

得IS曲线方程为:y=100+0.8yd+140-5r=100+0.8y+140-5r, 化简得y=1 200-25r,

由L=0.20y、M=200和L=M得LM曲线方程:y=1 000。 与IS曲线联立,解得均衡收入为y=1 000,均衡利率为r=8。 LM曲线和IS曲线的图形如图15-6所示:

图15-6 IS-LM图形

(2)若M'=220,则LM变为LM':0.2y=220, 即y'=1 100。

因此LM曲线向右平移100个单位,如图LM'所示, 将LM'与IS联立: y=1 200-25r y?=1 100,

求解得:均衡收入y=1 100(亿美元),均衡利率r=4。

将y与r代入c与i得:均衡时的消费c=100+0.8y=980(亿美元), 均衡时的投资i=140-5r=120(亿美元)。

(3)LM=0.2y垂直于横轴,即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为零,说明人们不愿为投资需求而持有货币,收入水平会提高到正好将所增加的货币额全部吸收入交易需求中。所以均衡收入增加量等于LM曲线移动量。

8.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现在政府要改变总需求构成,增加私人投资而减

少消费支出,但不改变总需求水平,试问应当实行一种什么样的混合政策?并用IS—LM图形表示这一政策建议。

答:如果社会已是充分就业,政府要改变总需求构成,增加私人投资而减少消费支出,但不改变总需求水平,为了保持充分就业水平的国民收入不变,可采用扩大货币供给和增加税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组合。前者可使LM向右移动,导致利率r下降,以增加私人部门对利率具有敏感性的投资支出和国民收入,为了保持总需求水平不变,抵消国民收入增加超过潜在国民收入的状况,政府应配合以增加税收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因为当税收增加时,人们可支配收入会减少,从而消费支出相应减少,这使IS曲线左移,使总需求下降,从而使国民收入水平下降。政府税收增加的幅度以国民收入正好回到潜在的国民收入为限。如图15-7所示。

图15-7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影响

图15-7中,Y1为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政府增加货币供给使LM1移至LM2,利率由r1

降至r2,与此同时,政府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使IS1移至IS2,国民收入维持在Y1水平。在上述行为中,私人投资增加了,而私人消费相应下降了。

9.假定政府要削减税收,试用IS—LM模型表示以下两种情况下减税的影响: (1)用适应性货币政策保持利率不变。

(2)货币存量不变。说明两种情况下减税的经济后果有什么区别? 答:如图15-8所示。

图15-8 减税效果

(1)政府减税,会使IS0曲线向右上移动到IS1,这使得利率上升至r1,国民收入增加至Y1,为了使利率维持在r0水平,政府应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时LM曲线至LM1处,从而利率仍旧为r0,国民收入增至Y2,均衡点为LM1与IS1的交点E2。

(2)货币存量不变,表示LM曲线不变,这些减税使IS曲线向右移至IS1的效果使利率上升至r1,国民收入增至Y1,均衡点为LM0与IS1的交点E3。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两种减税政策的经济效果是不同的。第一种情况下,减税的同时由于同时采取了货币政策,使得国民收入水平增加,而利率保持不变;第二种情况下,减

税的同时保持货币存量不变,使得利率上升,国民收入虽有所增加,但只增至Y1(Y1<Y2)。

10.假定政府考虑用这种紧缩政策:一是取消投资津贴,二是增加所得税,用IS-LM曲线和投资需求曲线表示这两种政策对收入、利率和投资的影响。

答:取消投资津贴和增加所得税虽都属紧缩性财政政策,都会使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从而使利率和收入下降,但对投资的影响却不一样,因而在IS-LM图形上表现也不相同,见图15-9(a)(b)。

图15-9 紧缩政策效果

(1)取消投资津贴。取消投资津贴等于提高了投资成本,其直接影响是降低了投资需求,使投资需求曲线左移了,在图15-9(a)中,投资需求曲线从I0左移到I1,如果利率不变,则投资量要减少I1I0,即从I0减少到I1,然而,投资减少以后,国民收入要相应减少,IS曲线要左移,在货币市场均衡保持不变(即LM曲线不变动)的条件下,利率必然下降(因为收入减少后货币交易需求必然减少,在货币供给不变时,利率必然下降),利率下降又会增加投资,使取消投资津贴以后的投资减少量达不到I1I0。在图15-9(b)中,设IS曲线因投资需求下降而从IS0左移到IS1,结果使收入从Y2降到Y1,利率从r0降到r1,在图15-2-9(a)中,当利率降为r1时,实际的投资就不是下降到I1,而是下降到I1′,因此少降低I1I1′的数额。

(2)增加所得税。增加所得税会降低人们可支配收入水平,从而减少消费支出,这同样会使IS曲线左移。假定左移情况也是图15-9(b)中的IS0到IS1,则收入和利率分别从Y2和r0降到Y1和r1,由于所得税提高并不会直接降低投资需求,因而投资需求曲线仍为I0,但是由于利率从r0降到r1,因而投资得到刺激,投资量从I0增加到I0′,这就是说,所得税提高虽然使消费、收入和利率都下降了,但投资却增加了。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验

1.选择

(1)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哪一个因素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1)政府转移支付; 2)政府购买; 3)消费支出; 4)出口。 (2)假定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

1)政府支出增加; 2)政府税收增加;3)政府税收减少; 4)政府财政赤字增加。 (3)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1)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2)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

3)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 4)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4)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

1)吸收的存款太多; 2)未找到那么多合适的贷款对象; 3)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 4)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5)市场利率提高,银行的准备金会:

1)增加; 2)减少; 3)不变; 4)以上几种情况都可能。 (6)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会使银行准备金:

1)增加; 2)减少; 3)不变; 4)以上几种情况都可能。 (7)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是企图:

1)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 2)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3)减少流通中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 4)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答:(1)选择3)。政府的收入政策(税收和公债)通过个人可支配收入影响消费支出,进而影响国民收入。 (2)选择2)。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政府税收随国民收入的提高而自动增加。

(3)选择1)。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总需求起刺激作用,从而能缓和经济萧条,但以增加政府债务为代价。

(4)选择4)。形成超额准备金的原因有多种:银行找不到合适的贷款对象,吸收的存款太多,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 (5)选择2)。市场利率上升,说明市场对资金的需求增加,银行会让更多准备金(特别是超额准备金)通过信贷进入市场,故银行准备金减少。 (6)选择1)。贴现率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借款就会增加,意味着商业银行准备金增加,进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 (7)选择3)。控制流通中的基础货币数量是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重要目的之一。

2.什么是自动稳定器?是否边际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答:(1)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减轻各种干扰对GDP冲击的内在机制。自动稳定器的内容包括政府所得税制度、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在混合经济中投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比私人部门的变动小,原因是当总需求由于意愿投资增加而增加时,会导致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但可支配收入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因为在国民收入增加时,税收也在增加,增加的数量等于边际税率乘以国民收入,结果混合经济中消费支出增加额要比私人经济中的小,从而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累积增加也小一些。同样,总需求下降时,混合经济中收入下降也比私人部门经济中要小一些。这说明税收制度是一种对国民收入波动的自动稳定器。

(2)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值与私人经济中支出乘数值的差额决定了税收制度的自动稳定程度,其差额愈大,自动稳定作用愈大,这是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的条件下,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越小,说明边际税率越高,从而自动稳定量愈大。这一点可以从混合经济的支出乘数公式

11?b(1?t)中得出。当t愈大时,该乘数愈小,从而边际税率的变动的稳定经

济作用愈大。举例来说,假设边际消费倾向为0.8,当税率为0.1时,则增加1美元投资会使总需求增加3.57美元[1?11?0.8?(1?0.1)11?0.8?(1?0.25)?3.75],若税率增至0.25时,则增加1美元投资

只会使总需求增加2.5美元[1??2.5],可见,税率越高,自发投资冲击

带来的总需求波动愈小,说明自动稳定作用越大。

3.什么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答: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逆经济风向行事,主动采取一些措施稳定总需求水平。在经济萧条时,政府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降低税率、增加政府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目的是刺激总需求,以降低失业率;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提高税率、减少政府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这就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同理,在货币政策方面,西方经济学者认为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也要逆经济风向行事。当总支出不足,失业持续增加时,中央银行要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提高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从而刺激总需求,以缓解衰退和失业问题;在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持续上涨时,中央银行就要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削减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这就是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

4.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和功能财政思想有何区别? 答:(1)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主要分为年度平衡预算、周期平衡预算和充分就业平衡预算三种。年度平衡预算,要求量入为出,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即当年收入等于当年支出。这是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前普遍采用的政策原则。周期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政策,有意安排预算赤字,在繁荣时期实行紧缩政策,有意安排预算盈余,以繁荣时的盈余弥补衰退时的赤字,使整个经济周期的盈余和赤字相抵而实现预算平衡。这种思想在理论上似乎非常完整,但实行起来非常困难。这是因为在一个预算周期内,很难准确估计繁荣与衰退的时间与程度,两者更不会完全相等,因此连预算也难以事先确定,从而周期预算平衡也难以实现。充分就业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应当使支出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净税收水平。这类平衡预算思想的本质仍然是收支平衡,是一种消极的财政预算思想。

功能财政思想强调,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当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功能财政思想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思想。他们认为不能机械地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当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时,政府有义务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以实现充分就业。如果起初存在财政盈余,政府有责任减少盈余甚至不惜出现赤字,坚定地实行扩张政策。反之亦然。总之。功能财政思想认为,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了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

(2)显然,二者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是为了设法使得经济保持稳定,而区别在于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强调的是财政收支平衡,以此作为预算目标,或者说政策的目的;功能财政思想强调,财政预算的平衡、盈余或赤字都只是手段,目标是追求无通胀的充分就业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5.假设-经济中有如下关系:

c=100+0.8yd ???????????????????????????(消费) i=50 ??????????????????????????????(投资) g=200 ????????????????????????????(政府支出) tr=62.5 ????????????????????????? (政府转移支付) (单位都是10亿美元)

t=0.25 ??????????????????????????? (边际税率) (1)求均衡收入。 (2)求预算盈余BS。

(3)若投资增加到i=100时,预算盈余有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

(4)若充分就业收入y*=1 200,当投资分别为50和100时,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为多少?

(5)若投资i=50,政府购买g=250,而充分就业收入仍为1 200,试问充分就业预盈余为多少?

(6)用本题为例说明为什么要用BS*而不用BS去衡量财政政策的方向? 解:(1)据题意,可构造模型:

c=100+0.8yd yd=y-ty+tr y=c+i+g i=50 g=200

解之得均衡收入为:y=1 000

(2)当均衡收入y=1 000时,预算盈余为:

BS=ty-tr-g=0.25×1 000-62.5-200=-12.5 (3)投资增加到100时,有方程为:

y=c+i+g=100+0.8(y-0.25y+62.5)+100+200 解之得:y=1 125

此时预算盈余为:BS=ty-tr-g=0.25×l 125-62.5-200=18.75。 由于投资增加,从而国民收入增加,税收增加,所以预算盈余改善。 (4)投资为50时,有:

BS*=t(y*-y)+BS=0.25×(1 200-1 000)-12.5=37.5 投资为100时,有:

BS*=t(y*-y)+BS=0.25×(1 200-1 125)+18.75=37.5 (5)投资为50,政府购买为250时,

y=c+i+g=100+0.8(y-0.25y+62.5)+50+250 解之得均衡收入:y=1 125

BS=ty-tr-g=0.25×1 125-62.5-250=-31.25

BS*=t(y*-y)+BS=0.25×(1 200-1 125)-31.25=-12.5 (6)从表面上看,预算盈余BS的变化似乎可以成为对经济中财政政策方向的检验指针,即预算盈余增加意味着扩张的财政政策。然而,如果这样简单地用BS去检验财政政策的方向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自发支出改变时,收入也会改变,从BS也发生变化。在本题中,当投资从50增加到100时,尽管税率和政府购买g都没有变化,但预算盈余从赤字(-12.5)变成了盈余(18.5),如果单凭预算盈余的这种变化就认为财政政策从扩张转向了紧缩,所得结论就是错误的。

而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衡量的是在充分就业收入水平上的预算盈余,充分就业收入在一定时期内是一个稳定的量。在此收入水平上,预算盈余增加,则是紧缩的财政政策,反之,则是扩张的财政政策。在本题(4)中,充分就业收入y*=1 200,当i=50时,由于财政收入和支出没有变化,故用y*衡量的BS*没有变化,仍等于37.5。但是本题(5)中,由于ty*未变,而g从200增加至250,故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减少了,从37.5变为(-12.5),因此,显示出财政扩张。所以要用BS*而不是用BS去衡量财政政策的方向。

6.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其大小主要和哪些变量有关?

答:货币创造乘数指中央银行创造一单位的基础货币所能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如果是活期存款,它还能通过活期存款派生机制创造货币,公式为D?Rrd和D?Rrd?re(D为活期

存款总额,R为原始存款,rd为存款准备金,re为超额存款准备金)。如果在存款创造机制

中还存在现金流出,即贷款并不完全转化为存款,那么货币创造乘数为:k?1rd?re?rc,

其中rc为现金-存款比率。此时,仅把活期存款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如果把活期存款和通货都考虑为货币供给量,即M=D+Cu,同时,引入强力货币H(银行准备金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此时的货币创造公式如下:

MHCu?DCu?Rd?Re?1rc?1D??CuRRrc?rd?re?d?eDDDCu?

从上式可见,货币创造乘数的大小与法定准备率(含超额准备率)、中央银行贴现率、市场借款利率及现金对存款的比率有关,现金存款比率、法定准备率和超额准备率越大,货币

乘数越小。

7.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

答: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货币政策目标是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来实现的。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三种:

(1)公开市场业务。所谓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的一种政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的最经常使用的政策手段,也是最灵活的政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不足,因而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使政府债券价格提高到现有市场价格以上,而债券价格的上涨就等于利率的下降。同时,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增加会使活期存款多倍扩大,活期存款即货币供给的增加也使利率下降。利率的下降会引起投资上升,从而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的上升。反之,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过大,因而价格水平有持续上涨的趋势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从而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的下降。

(2)再贴现率政策。再贴现是指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再贴现率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中央银行可以根据经济情况改变再贴现率。当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就降低再贴现率,扩大再贴现的数量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刺激投资。再贴现率的下降表示货币当局要扩大货币和信贷供给,再贴现率的上升表示货币当局要收缩货币和信贷供给。中央银行在降低或提高再贴现率时,用控制银行准备金的办法迫使商业银行相应地降低或提高贷款利率。

(3)改变银行准备率。银行准备率是银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例,由于这一比例是法定的,因而又名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可以在法定的范围内改变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准备率来调节货币和信用供给,如果要突破法定准备率的最高限或最低限,就必须请求立法机构授予这项权力。改变法定准备率被认为是一项强有力的手段,这种手段由于影响太强烈而不常使用。中央银行逆经济风向改变银行准备率。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可以降低银行准备率,便商业银行能够按更低的准备率,也就是按更多的倍数扩大贷款;也可使商业银行形成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扩大了商业银行增加信用的基础,增大了贷款能力。反之,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有持续增长的趋势时,可以提高银行准备率,使商业银行必须按更高的准备率也就是按较低的倍数扩大贷款;也还使商业银行准备金不足,从而减少了贷款能力。不过,目前西方国家一般不主张提高银行准备率。

除了上述公开市场业务、改变再贴现率和改变银行准备率三种重要政策手段外,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有时还采用一些次要手段,例如,道义上的劝告、选择性控制和证券信贷的控制,以及分期付款信贷控制和抵押信贷控制等,这些工具通过影响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来影响货币供给。

8.假定现金存款比率rc=

=0.38,准备率(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r=0.18试问货

创造乘数为多少?若增加基础货币100亿美元,货币供给变动多少?

解:(1)货币创造乘数k?rc?1rc?r?0.38?10.38?0.18?2.4643

(2)货币供给变动额?M??H?k?100?2.4643?246.43(亿美元) 即若增加货币100亿美元,货币供给增加246.43亿美元。

9.假定法定准备率是0.12,没有超额准备金,对现金的需求是1 000亿美元。 (1)假定总准备金是400亿美元,货币供给是多少?

(2)若中央银行把准备率提高到0.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假定总准备金仍是400亿美元。) (3)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政府债券(存款准备率仍是0.1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

解:(1)货币供给M=C+D=1 000+400/0.12=1 000+3 333.33=4 333.33(亿美元) (2)当准备金率提高到0.2,则存款变为D'=400/0.2=2 000(亿美元),现金不变。 则货币供给为:M'=C+D'=1 000+2 000=3000(亿美元),因此△M=M'-M=-1 333.33(亿美元),即:货币供给减少1 333.33亿美元。

(3)若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政府债券,即基础货币增加10亿美元,则△M=10/0.12=83.33(亿美元),即:货币供给增加83.33亿美元。

第十七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为什么在IS—LM模型中,由P(价格)自由变动,即可得到总需求曲线?

答:(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一个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国外需求。总需求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价格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了说明价格水平对总需求量的影响,引入了总需求曲线的概念,即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理论中,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主要由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

(2)在IS—LM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被假定为是一个常数(参数)。在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且货币供给为已知的情况下,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收入(产量)水平。现用图17-6来说明怎样根据IS—LM图形推导总需求曲线。

图17-6 根据IS—LM模形推导总需求曲线

图17-6分上下两个部分。上图为IS—LM图。下图表示价格水平和需求总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当价格P的数值为P1时,此时的LM曲线LM(P1)与IS曲线相交于E1点,E1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顺次为y1和r1。将P1和y1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D1。

现在假设P由P1下降到P2。由于P的下降,LM曲线移动到LM(P2)的位置,它与IS曲线的交点为E2点。E2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顺次为y2和r2,对应于上图中的点E2,又可在下图中找到D2。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的变化,LM曲线和IS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y和P。于是就有许多P与y的组合,从而构成了下图中一系列点。把这些点连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线AD便是总需求曲线。

从以上对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中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相反方向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

2.为什么进行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般被称为需求管理的政策?

答: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的。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来调控宏观经济,所以称为需求管理政策。

p y0 AD y1 AD1r r1 r0 E LM(P0) E1 IS1 IS0 y p0 y0 y1 y

图17-7 需求管理政策

现用图17-7加以说明。图中上部分是对应于一定价格水平P0的IS0曲线和LM曲线。均衡点为E点,在图中下部分的AD曲线中有对应的E点。现假设增加政府支出,其结果是IS0曲线右移到IS1曲线。在原来的价格水平下,新的均衡点为E1,在下图中,也画出对应的E1点,该点是新的总需求曲线AD1上的一点。可见,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政府支出的增加也就意味着总需求的增加,进而影响国民收入及就业量。同理,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来调控宏观经济。因此,AD曲线就能直观地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影响总需求的需求管理政策。

3.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

答:总供给曲线描述国民收入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根据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推倒而得到。总供给指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其生产函数可表示为y=f(N,K),其中为y总产出,N表示整个社会的就业水平,K为整个社会的资本存量。宏观经济学假设总产出量随总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且技术不变,K为常数。因此,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总供给将主要由经济的总就业水平决定,而经济中的总就业水平由劳动力市场决定。从劳动均衡条件Ns(W/P)=Nd(W/P),解出均衡就业量N0,代入生产函数便可求出总供给。资本存量一定时,国民收入水平随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就业量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所以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于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理论。

4.为什么总供给曲线可以被区分为古典、凯恩斯和常规这三种类型?

答:总供给曲线的理论主要由总量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理论来反映,而在劳动力市场理论中,经济学家对工资和价格变化的调整速度的看法是有分歧的。

古典总供给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运行没有摩擦,在工资和价格可以灵活变动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得以出清,使经济的就业总能维持充分就业状态,从而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的产量总能保持在充分就业的产量或潜在产量水平上。因此,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的垂直线。

凯恩斯的总供给理论认为,在短期,一些价格是粘性的,从而不能根据需求的变动而调整。由于工资和价格粘性,短期总供给曲线不是垂直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是一条水平线,表明经济中的厂商在现有价格水平上,愿意供给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商品。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基础的思想是,作为工资和价格粘性的结果,劳动力市场不能总维持在充分就业状态,由于存在失业,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得所需的劳动。因而他们的平均生产成本被认为是不随产出水平变化而变化的。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古典的和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分别代表着关于劳动力市场的两种极端的说法。在现实中,工资和价格的调整经常介于两者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在以价格为纵坐标、产量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延伸的,这即为常规的总供给曲线。

因此,针对总量劳动市场关于工资和价格的不同假定,宏观经济学中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总供给曲线。

5.用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互动,说明宏观经济中的萧条、高涨(或过热)和滞胀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gv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