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辨析题、论述题

更新时间:2024-03-16 13: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辨析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社会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

本命题错误。社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它不是法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使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本命题错误。我国社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贯穿于社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明确并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就能迎刃而解。由于国际和国内的因素,阶级矛盾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是,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支配和影响其它矛盾的主要矛盾。 3.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的全部思想的总和。

本命题错误。这个命题的关键是要分清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思想。主要有两点。第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的全部思想,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包括正确的和有些不正确的思想。这些思想和毛泽东的科学体系是有区别的。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同时,毛泽东之外的其他许多卓越的领导人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总之,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的思想实既有联系又有严格区别的两个不同概念。

4.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与时俱进。 本命题错误。(1)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2)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内容,因此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3)与时俱进,是思想路线的内涵,而从严格意义上说,是贯彻实事求是路线的要求,并非实事求是路线的实质核心。

5.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中国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本命题错误。(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和消灭资本主义,相反,是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而言,它仍然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2)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这个革命就不是一般的、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它不是以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为目标,而是要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并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6.抗日战争时期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是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

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殊形式的联盟。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发生明显分化。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参加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公开降日,成了中国人民的敌人。因此,不能笼统地说抗战时期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是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

7.因为新民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所新民主主义社会也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两个概念虽然只有两个字的差别,但其性质确有很大的不同。前者因为其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所以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后者无论是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上,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但因为社会主义的

1

因素占主导地位,所以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社会。

6.过渡时期,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地主阶级、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我国的过渡时期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段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社会。但是,这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1952年年底,当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完成后,我国的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中国人民同三座大山的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党提出了过度时期的总路线,对生产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的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过度时期结束。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论断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本命题正确。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社会主义的新概括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二是突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对社会主义来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基础,是建成社义的必由之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离开了这个目标,也不能建成社会主义。

2.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就是社会主义。

本命题不完全正确。其中前一句是正确的,后一句是不准确的。(1)从前一句来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所以,前一句是正确的。(2)从后一句来看,当今世界,由于历史等原因,最富裕的是少数发达资义国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不富裕,甚至处于某种程度的贫困状态。目前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状态,还不富裕,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所以,后一句是不准确的。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实践自发的产物.

答:错误。毛泽东思想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绝不是偶然的。它的产生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产物。具体地说,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有1)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决生和形成的历史背景。2)近代中国社会和民族民主革命的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源泉。3)新的社会生产力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4)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引进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可见,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并不是中国革命自发的决物,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2、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

答:错误。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同志个人的杰出贡献和党的集体智慧的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共同构成的理论大厦。1)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工程的建设中,毛泽东的贡献最大、创造最多、水平最高,因此,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主要是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毛泽东的科学菱是它的集中概括。2)毛泽东思想又不是毛泽东同志的个人独创,党的许多领导人都对它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党的许多重要会议和文献都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因此,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不是毛泽东同志个人的独创。

3、中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答:正确。1)由于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生产方式的代表,具有狭隘、保守等弱点,他们

2

看不清斗争的前途,提不出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正确地总结经验教训,也难以抵制封建主义的影响,不能始终保持革命队伍的团结和巩固,因而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2)中国农民阶级有较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历史证明,中国农民阶级只有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是革命的“天然领导者”

答:错误。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原因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对象异常强大,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没有能力领导中国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无产阶级因为自身的许多特殊优点,能够担负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2)这种领导地位不是“天然”地落到无产阶级及其肩上,资产阶级会尽一切力量来争夺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民主革命的实践证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是通过不断的斗争来实现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的。无产阶级“天然领导权”的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5、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形式。

答:错误。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衔接了两个革命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阶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任务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因而这个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也就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是一种向着无产阶级专政过渡的形式。2)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我国开始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任务则由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因而这个时期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性质就由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的政权,变为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即由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权转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

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就是农民革命战争。

答:错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本质上是农民革命,但它并不能说就是农民革命。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裨上是农民革命战争,主要是由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决定的,农民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村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战略基地。中国共产党要积蓄和锻炼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和敌人进行决定胜负的战斗,那就必须领导农民,把落后的农村建设成先进的根据地,借以在长期的战斗中争取中国革命的胜利。人民军队的产生和发展必须依靠农村、依靠农民、依靠根据地建设。中国的武装斗争正是同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土地革命相结合,发动农民支持和参加革命战争,才形成了人民战争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武装斗争,不是简单的农民战争,而是在无产阶级领导(经过共产党)下的人民革命斗争。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具有坚强的领导核心,不可能有正确的理论指导。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农民武装斗争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

7、工农武装割据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 答:正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情决定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1)“工农武装割据”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2)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广泛动员和组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只有建立革命武装,进行武装斗争,才能有效地开展土地革命,保卫根据地的发展。只有建设巩固和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使土地革命有坚实的基础,武装斗争才有可靠的依托。3)工农武装割据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

8、大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之一,因此,它始终被排除在统一战线之外。 答:错误。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大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产要对象,推

3

翻大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之一。2)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国情,在特定的条件下,中国的大资产阶级有时也是民主革命的团结对象。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面对着共同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号召建立起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就包括一部分大资产阶级,这时,一部分大资产阶级就暂地成为统一战线的对象,而不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于大资产阶级必须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和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大资产阶级又成为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

9、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饮食着两个联盟,它们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样的。

答:错误。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一是劳动者之间的联盟,主要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也包括与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二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同一切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也包含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与一部分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的联盟。2)两个联盟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第一个联盟是基本的和主要的联盟,第二个联盟是非基本的,但是又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联盟,只有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才能推动中间势力向革命靠拢,才能建立和巩固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终孤立、分化、瓦解直到消灭敌人。

10、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赏的绝大多数来自农民,因而它不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答:错误。1)民主革命时期,农民党员占绝大多数,大量非无产阶级思想侵入党内,给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带来严峻的挑战。2)决定党的性质的主要是它的理论和纲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党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不仅要求党员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求党员首先在思想上入党,指导他们为实现党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因而保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11、中国共产党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

答:正确。1)旧中国是一个小生产者占多数的国家,中国决业工人人数少、农民占绝大比重,导致共产党能够吸纳的工人数量非常有限,而且大部分的产业工人也是从破产农民转化而来的。在民主革命时期,党和军队长期在农村革命根据地活动。从实际情况来看,加入党的队伍的还是以农民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人占大多数。2)在党内,不仅农民出身的党员占多数,而且党内存在大量的小生产者的思想意识和其他非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学内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思想与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特别是与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矛盾。3)为了解决这个特别重大的问题,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主张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即帮助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人、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意识,树立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在思想上达到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水平。1929年,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中,提出了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答:错误。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基本的胜利,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2)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酱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才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4

13、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关系问题上,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答:错误。1)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2)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改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目的是进一步锦旗和发展生产力。3)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有柱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道路,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14、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 答:错误。1)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有两类性质不同的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属于非对抗性矛盾。2)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疾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人民内部矛盾突出起来,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当然,敌我矛盾依然存在,但已不是主要矛盾,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1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因此,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

答:错误。1)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社会的前进。2)它们之间存在着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这一矛盾同以往社会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高速和完善加以解决。3)解决的方式、方法就是通过高速和改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

1.毛泽东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了中国革命自己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这一时期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把它称之为毛泽东思想。 2.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否定和超越。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不正确。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国化的马思主义,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它们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它们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间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三个代表”的三句话。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不正确。

“三个代表”的三句话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决不仅仅是三句简单的表述,它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有着丰富的内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5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毛泽东思想。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不正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有特定内涵的历史概念,其历史起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新时期。而毛泽东思想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不系统,不完整。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虽然在党的八大前后有良好的开端,但最终没有真正找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既然指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那么作为基础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就不包括在内。

6.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不正确。

就毛泽东思想来讲,20世纪上半叶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就邓小平理论来讲,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7.“三个代表”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行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8.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第一个伟大的理论成果。在内容上,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又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在形式上,体现了中国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

9.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与时俱进。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不正确。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核心。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10.解放思想意味着放飞思想,也就是意志自由。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不正确。

从解放思想的含义上看,是以马克思主义主义为指导,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必须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破除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主观主义的束缚,解放思想必须敢于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把实践当做最高权威,不做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奴隶。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上看,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规定了解放思想的出发点、目的和归宿,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从不断变化的“事实”中“求”到“是”,即认识到事物的规律用于指导实践。因此,解放思想不是主观臆想,也不是胡思乱思,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

6

相符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1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不正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基本观点中最本质的东西。实事求是这个精髓,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以创立发展,同时,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12.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不正确。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具体含义是不同的。

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它要求人们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在不断变革的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13.抗日战争时期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是抗日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不正确。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殊形式的联盟。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发生明显分化。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参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公开降日,成了中国人民的敌人。因此,不能笼统地说抗战时期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

14.新民主主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中国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不正确。

(1)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历史任务,即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证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能担当起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领导责任。这样,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就历史地落到了无产阶级的肩上。

(2)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两方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敌人仍然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和消灭资本主义,相反, 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因此,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而言,它仍然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3)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这个革命就不是一般的、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它不是以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为目标,而是要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并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15.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来领导。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不正确。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由于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它们不愿意也不能够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由于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

7

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充当领导者。

16.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只有当民族资产阶级拥护革命时,才要保护民族资本主义。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不正确。

民族资产阶级是带有两重性的阶级。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受帝国主义的排挤和压迫,又受封建势力的束缚和压制,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有矛盾,有反帝反封建的愿望和要求,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另一方面,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因而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具有软弱性和动摇性。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无产阶级政党对它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 17.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不正确。

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我们称这种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是因为: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它就不再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18.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优点之一。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战胜强大的敌人,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19.无产阶级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就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由于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它们不愿意也不能够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由于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充当领导者。 2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不正确。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不走资本主义道路,但也不是立即建立社会主义,而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 2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不正确。

8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22.建国初期,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不正确。

从国内客观环境来说,从1949年到1952年,党领导人民首先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经过三年的时间,到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已经完成,政治、经济及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国内局势的稳定,为将来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条件。 23.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2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已经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不正确。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25.在中国,没收官僚资本就其革命性质而言是新民主主义的。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近代中国的官僚资本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因此,没收官僚资本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同时,没收官僚资本,使这种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巨大经济力量集中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手中,成为对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开端,它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26.改革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不正确。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已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也充分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7.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断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二是突出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

9

28.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就是社会主义。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不正确。

其中前一句是正确的,后一句是不准确的。从前一句来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所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是正确的。从后一句来看,当今世界,由于历史等原因,最富裕的是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众多国家和少数社会主义国家并不富裕,甚至处于不同程度的贫穷状态。目前,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状态,还不富裕,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所以,后一句不准确。

29.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实现共同富裕。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不正确。

社会主义的根本的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和时代特点决定的。发展是硬道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推进的。通过发展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3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社会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起点阶段。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不正确。

本命题错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3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因为:在国内外仍然存在着敌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人民的各种反动势力,他们不断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妄图用和平手段和并不和平的手段使社会主义中国“演变”为资本主义和半殖民地的中国;在我国大陆,也还存在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分子,包括社会上极少数的严重刑事犯罪分子、党内和干部队伍中极个别的腐败堕落分子。他们严重损害人民利益,他们同人民群众的矛盾属于敌我矛盾。阴谋分裂祖国的犯罪分子同中华民族人民的矛盾,也属于敌我矛盾。

3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是辩证统一的。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两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 (2)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3)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33.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

10

我们的民主不是抽象的民主,而是具体的民主;不是照搬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而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我国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和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人们可以统一行使自己的国家权力,我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只能实行“议行合一”的民主集中制。我国立法、行政、司法也有必要的分工,也分设了三种机关各司其职,三权之中立法权居首位,行政、司法均从属于它。在国家机构体系中,掌握立法权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居最高地位。我国正是通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来体现国家权力的统一,保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5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理想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它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理想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不论哪个社会阶层、哪个利益群体的人们,都能够也应该认同和接受这个共同理想,并且为这个理想而奋斗,共产党人当然也要坚持这个共同理想。

(2)理想是有层次的,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个理想并没有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同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统一的。我们现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就是为将来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奋斗。

(3)因此共产党人在现阶段要坚持共同理想,然而这不是他们的最高理想,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5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社十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提供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整个文化的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由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和思想文化建设的性质决定的。

(2)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由意识形态本身的特点和社会功能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起指导作用的、具有统治功能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3)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繁荣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积极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新的挑战的需要。

(4)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

59、请运用所学知识辨析“仓廩食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1)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米仓充实,衣食丰足,人们物质条件好了,就会讲究礼节,知道荣辱,重视精神道德。

(2)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它说明精神文明是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的。但是,有了一定的物质文明并不意味着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就是说,无论从社会或者是从个人来说,物质生活好了,如果不抓精神生活、社会风气,它自然而然就会好起来。

(3)当前在改革开放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加强物质文

16

明建设,同时也要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59.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答案要点]观点正确。

(1)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是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产品的总称。

(2)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 多方面的功能。它是调节人际关系的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它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的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国将不国。

(3)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经念形态上的反映。上述说法强调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作用,但也不能由此把这种作用夸大为“文化决定论。

60.先进文化是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的,因此,在我国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不应提出建设先进文化的目标。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不正确。

这是对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关系的简单化、绝对化的理解,应特别注意不要陷入这类认识误区。先进文化固然是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的。

(1)生产力(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是文化(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一定的文化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两者从来就不是机械式地平衡发展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文化的发展也能发出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结出丰硕的果实,形成先进文化。 (2)先进的思想理论和先进的社会制度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巨大的作用。我国有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完全可以在现有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先进文化,命名之成为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力量。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化,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必须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发展先进文化。

17

论述题

1.试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包括: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全面发展,就是要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第三,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3)指导意义: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第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第三,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论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这一特征赋予了它根据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其具有了与时俱的理论品质。 (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灵魂,是一个国空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当新的实践同原有理论中的某些结论产生了矛盾的时候,一个新的重大理论突破,能给实践以强有力的指导,既为实践的发展确定正确的方向,又能开辟新的实践领域,同时为动员最广大群众参与新的实践提供精神动力,从而推进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同时世界发展大势保持同步,不断实现创新,是古今中外民族进步和国家兴旺的经验总结。

(3)党的理论和工作能否与时俱进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世界在变化 ,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上在发展,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的视野,做出新概括。

3.阐明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说明这条道路的提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启示。

(1)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武装夺取政权的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明确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因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革命只能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革命的敌人非常强大并长期占据着城市。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开展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改革,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 (2)中国国情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提供了可能性:因为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统治阶级内部的长期分裂与战争,经过大革命影响的地方,具有建立红色政权的群众基础;引起中国革命的矛

18

盾一个也没有解决并且日益激化,革命形势继续发展;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正确。

(3)这条道路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化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同样,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4)它对于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这一理论,今天对于我们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并制定出合乎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1、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理论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论断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 实践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不讲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和过程性特征的统一认识和把握,则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两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

第二,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1.试述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1)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只有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好地显示出来。

(2)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分散落后的小农个体经济不利于发展多种经营和举办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日益增长的需要。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必然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总之,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

2.论述20世纪50年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何启示。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成功地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今天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国

19

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正在探索一条有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因此,认真学习和研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启示。

第一,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之所以取得了成功,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出发的思想路线,成功地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第二,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充分依靠和发挥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党的正确领导是引导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朝着正确方向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第三,必须处理好改造或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触及千家万户和亿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处理不好它们与发展的关系,不仅不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反而危及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社会主义改造中,较好地处理了改造与发展的关系,保证了社会的平稳发展。

3.试述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兼评“补资本主义课”的观点。 (1)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民主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革命转变的途径是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2)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必须不停顿的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中国具备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第一,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第二,建立了居于领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第三,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 (4)“补资本主义课”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第一,它忽视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脱离了中国实际;第二,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早已证明行不通;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确立,再补资本主义课,是不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 1.论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们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2)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3)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是人民得到最多的实惠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

这些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在新的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既有过去积累起来的老问题,也有不断出的新问题,但不论解决什么问题最终都要靠发展。所以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鲜明特点是什么?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

20

党人在长期革命实践中,不断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倾向,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获得了克敌制胜的强大武器。(5分)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在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求实的革命精神,同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中共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斗争,毛泽东思想是在这一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5分) 第三,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理论。(5分)

1、用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理谈谈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用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的原理谈谈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入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正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既要讲究经济社会效益,又要讲究生态环境效益。要抓紧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时要着跟未来发展,坚决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源源不断、日益改善的生产生活条件,以利于中华民族和人类的长远发展。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它们辩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这个进程还在继续之中,它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 一是统一的理论基础; 二是统一的思想精髓;三是统一的政治立场和价值标准;四是统一的方向和路径;五是统一的历史任务和根本手段。

3、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答:第一,它们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这就是唯物史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运用唯物史观考察当代实际的必然结论。第二,它们有着共同的理论品格,这就是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个科学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又具有新的时代内容;既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别开生面,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第三,它们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这就是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取向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价值取向一脉相承。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一以贯之,是统一的科学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4、试述邓小平关于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及其现实意义。

答:1988年9月,在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方案的汇报时,邓小平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这是邓小平明确提出“两个大局”的思想。

21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很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可以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这是减缓区域经济差异扩大,逐步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根本所在,而且,也为发达区域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撑;同时,又可以继续发挥发达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增强我国的经济总体实力,为通过区域合作来帮助欠发达区域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通过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就可以有效地协调区域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这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试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 (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一个中心”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

(2)经济建设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而四项基本原则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障。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等于动摇了基本路线。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这两个基本点互相贯通,互相依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是统一的,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我国社会主义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健康发展,就在于改革开放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20年来我们党最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6、我们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框架为什么要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支点和梁柱?

(1)因为建国以后我们学习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尽管计划经济有它的历史作用,但它带来了许多弊端,而市场经济有如下几个优点:从信息机制来说,通过市场交易和相对价格的确定,每个经济活动的当事人都可以分享分散发生在整个经济各个角落的供求信息,从而解决了社会化生产中信息广泛发生同集中处理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从激励机制看,在市场经济中,各种资源配置决策是由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经济活动当事人根据市场信号,通过自己的计算自主作出并自愿地执行的决策,来达到局部利益同社会利益的协调;从创新机制来看,市场比政府更灵活,更能适应不断改变的环境,自发地刺激增长、创新和结构变革。当然,市场经济也有失灵之处,所以,我们要建立有宏观调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公司制。现代企业制度有两个要点:第一,有效地实现出资人的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第二,建立现代的企业组织制度,理顺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现代企业制度还可以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使企业成为能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二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正确处理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的关系。三是建立有效地选择经营者的机制。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框架要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支点和梁柱。

7、论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

答: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

22

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的意义:第一,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第四,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第五,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8、联系邓小平“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思想,谈谈你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的认识与理解。 答:“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思想主要内涵: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中,第二步战略所要达到的社会发展状态。21世纪头20年是一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既包括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指标,也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内容,体现出我国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本质特征。

9、 试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主要有:

(1)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点断。这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的变革作用,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科教兴国战略是根据我国国情及其它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提出来的,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产力落后,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要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赶上发达国家,必须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这是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全局的大事。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以保护环境为重要内容,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以实现经济和社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忽视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传统发展模式,使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对后人的需要不构成危害,要争取处理好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处理好资源利用、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好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思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发展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这是邓小平同志的先富帮后富,协调地区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的具体体现。到20世纪末,第二个大局已提上了议事日程,以江泽民为首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适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想,这是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这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的根本保证,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客观需求,是缩小地区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世界范围经济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不仅对振兴中西部地区经济、促进全国经济更大发展,实现现代化长远发展的宏伟目标,都将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都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0、怎样理解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23

答: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从性质上来看,二者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从内容上来看,二者都包含民主和专政两个方面,是民主与民主专政的统一;从历史使命来看,二者都是为了保卫无产阶级的政权,发展社会生产力,最后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因此,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创立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和国家政权的同时,就赋予它新的内容和中国特色。第一,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衔接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不同的历史时期。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在社会主,义时期。它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第二,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不仅包括工农联盟,还包括劳动人民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把民族资产阶级列入人民的范围,扩大了人民民主的范围。第三,人民民主专政在概念表达上准确鲜明,它准确在说明了我国的国家政权具有民主和专政的双重含义,比无产阶级专政的提法更符合中国实际,易于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和理解。此外,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权组织形式,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政。

11、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1)我国已经进人社会主义社会;(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原因是:(1)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2)要用相当长的时期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3)当前时代的特点和国际环境,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经历更长的时期。

12、如何理解邓小平关于地区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和当前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必要性?

(1)邓小平根据我国各地区的特点和条件,运用事物的不平衡发展规律,提出了地区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2)这一战略构想的内容是:沿海地区利用有利条件和时机,较快地发展起来。但大原则是共同富裕,发展到一定时候,沿海地区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内地发展。(3)这一梯次推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使沿海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并带动了全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但同时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扩大了。(4)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必要性在于:它可以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哪些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2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4、党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和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A.它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B.它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C.它解决了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课题;D.它使党成功地找到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E.它为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提供了科学的精神法宝。 15、为什么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 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中国要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阶级。 (2)辛亥革命的历史证明,中国资产阶级没有能力担负起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3)中国革命客观上要求有新的领导阶级走新的道路。中国无产阶级正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4)中国无产阶级不但具有一般无产阶级的优点,还有许多特殊优点,有利于它在中国革命中成为领导阶级。

首先,中国无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官僚主义、封建主义的三重压迫,因而革命性最强、最彻底。

其次,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农民有着天然联系,便于他们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 第三,中国无产阶级虽然人数不多,但比较集中,有利于组织和团结战斗。 16、中国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是什么? 要内容如下:

(1)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条件。

第一. 中国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小农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了白色政权间的长期分裂和战争,使红色政权能在其包围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第二. 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 中国革命的基本矛盾没有解决,革命形势在不断发展着。 第四. 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第五. 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的红色政权建设的总概念。 (3)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必要性。

第一.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中国革命不能进行长期合法斗争,而是一开始就要起义和占领农村。

第二.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力量,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国革命的力量源泉在农村。

第三. 城乡发展不平衡,国民党牢固控制着近代都市,相对薄弱控制着广大农村。 这一理论的重大意义是:

(1)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2)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

(3)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作出了独创性贡献,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树立了榜样。

(4)这一理论的形成与实践,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25

17、如何理解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道路”。

(1)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土地改革完成后,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在整个农业中还占有优势。这种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落后的生产关系同国家要求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之间形成了不可克服的矛盾。 总之,只有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解决这种落后生产关系同国家要求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解决当时国内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为了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放生产力就必须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所有制的根本改造。

只有完成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才能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有相应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因此,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逐步地改变生产关系。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8、江泽民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结合实际分析这一论断。

1)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所谓先进生产力必须具备4个条件:①高素质的生产劳动者. 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资料和高科技含量的劳动对象。②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先进. 科学的结合方式和管理方式。③环境破坏轻,资源消耗少,投入小,产出大的经济效益。④对社会全面发展起着积极的. 巨大的推动作用。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①就是要与这样的生产力保持直接的. 紧密的联系,把发展先进生产力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②就是要拥有和掌握先进生产力。表现在:第一,要拥有. 控制和掌握先进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第二,拥有. 控制和掌握生产要素即生产者. 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社会配置权;第三,拥有. 控制和掌握生产要素的科学结合方式;第四,拥有. 控制和掌握这种生产力的最终结果,有能力确保这种结果用来为工人阶级和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为巩固和发展自己执政党地位服务。③就是要走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最前面,把不断追赶世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当作自己的努力目标。

(3)中国共产党不仅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而且更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 路线. 纲领. 方针. 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19、为什么我国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世纪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确立起,到本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之所以要经历一个长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因为: 我国社会主义脱胎于贫困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底子薄,基础差,起点低。 虽然经过了5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生产力水平有明显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但是,总的说来,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教育还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还不成熟、不完善。

随着国际形势和时代的变化发展,我国还面临着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和综合国力竞争的不利压力。

初级阶段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

26

化的任务,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基础。 所有这些,决定了我国必须要经过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进入生产力发达、社会主义制度比较成熟的阶段。

20、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①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不改革只能在国际竞争中落伍。 ②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

A. 它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悦的体制。

B. 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凡是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或者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 (3)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①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 ②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改革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社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由这一结合而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它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在宏观调控上,实现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其都是市场经济而言,两者具有共性: (1)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 (2)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 (3)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

(4)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 (5)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22、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其基本根据是什么?

(1)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需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

(3)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23、为什么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7

2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报告强调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理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第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没有这一特征,社会主义就是不完整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第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不只是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方面的现代化,而且包括政治、文化等全面的现代化。 第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反作用于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为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25、为什么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把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这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重大理论贡献。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 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是和谐的社会。我们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经济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尽管距离马克思. 恩格斯当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仍有很大差距,但已经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具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政治前提和社会制度保证。

此外,正确理解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还需要充分认识: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是和谐的社会,这并不是说社会和谐能够自然而然地实现。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和逐步实现的持续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三是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远大目标,也是现实任务,必须从实际出发。 26、“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提出和成功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一国两制”构想及其初步实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二,“一国两制”构想及其初步实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法律理论; 第三,“一国两制”构想及其初步实现,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于处理一个国家内部的问题; 第四,“一国两制”构想及其初步实现,有利于推进祖国统一,壮大社会主义力量; 第五,“一国两制”构想及其初步实现,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新的思路,找到了新的办法。27、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

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从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国际矛盾中,抓住制约、影响其他矛盾的主要矛盾,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这两大问题是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和平问题是指在较长时期内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问题,其中包括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和制止局部战争的问题。现在虽然在较长时期内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可能的,但是人类仍然面临着战争的威胁。所以,和平问题是一个事关全人类的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发展问题所以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的核心,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使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形势恶化,贫富差距扩大。如果南北问题得不到解决,如果不能建立起平等的国际新秩序,那么整个世界经济就难以形成良性发展。所以,发展问题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而且是整个世界的发展问题。

28

和平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发展要在和平环境下才能顺利实现,和平也离不开发展,只有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起来,和平力量才能不断壮大,才能避免世界大战。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论断,科学地概括了当前时代的特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目前世界并不太平,局部冲突和战争仍时起时伏;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政治旧秩序并没有改变。因此,和平与发展这两个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

28、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一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无论搞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国共产党都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巩固自己的阶级基础。 二是由工人阶级的性质、特点所决定的。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现代工业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具有最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等优秀品格。它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着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发展,善于顺应社会前进的潮流不断发展自身的先进性。

三是由工人阶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决定的。工人阶级不仅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力量,也是最基本的推动力量,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党和国家的一条根本方针。在当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9、理解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有能力,而且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这是因为:

(1)中国共产党有深刻反映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科学理论的指导,这就是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能够变为激发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巨大动力,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前进。

(2)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制定了一整套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改革开放中各种复杂矛盾提供了有力武器。

(3)中国共产党有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事业的力量源泉。

(4)中国共产党有一支总体上适应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干部队伍,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事业的组织保证 1、、、、 为什么说新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什么说新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什么说新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什么说新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_r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劳动者,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分化出来的。即使成为私营企业主的那部分人,虽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但也不同于历史上的民族资产阶级。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首先,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为新的阶层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基础。我国从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使不少人陆续脱离原来的工作岗位,转而从事非公有制经济,或自主创业,或进入私企、外企,或成为自由职业人员,成为新的社会阶层的重要成员。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再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第一

29

产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大批被分流出来的职工和农民纷纷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其中一些人成为私营企业主或个体户。

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热爱祖国。他们为我国的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得出的科学结论。我们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没有也不会否认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2、、、、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如何理解以人为本是科学发的核心???? 重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 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是什么?如何理解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启示. 、

三个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思想精髓,也就是其中最具时代要求,被称之为“精神精华的东西”。它是整个思想理论体系赖以成立和富有生命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揭示了坚持解放思想对于党在新时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的重要作用,并强调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要继续解放思想。这就昭示我们,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是这个理论体系的精髓和灵魂,也是理解这个理论体系的钥匙。只有牢牢把握这个精髓,才能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坚持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和理论结晶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创立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这既是一个批判旧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和克服自身内在矛盾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一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批判的革命本质,坚决反对鼓吹迷信和把具体理论绝对化的教条主义。正如马克思所说:“恩格斯和我最初参加共产主义者的秘密团体时的必要条件是:摒弃章程中一切助长迷信权威的东西。”坚持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内在要求,是其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条件所在。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它来自人类的社会实践,批判和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成果。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在解放思想中创立的,是在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大量历史和现实材料的基础上揭示了贯穿上述领域的基本规律。人们推崇和信仰马克思主

30

义并把它称之为科学,就是因为它本身是解放思想的,它的基本原理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的局面,以巨大的政治胆略和理论勇气,进行了理论上的正本清源和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恢复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总结建国30年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也正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党一以贯之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进行探索,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和新论断,进而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我们党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与解放思想息息相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突破“两个凡是”和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开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能够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观念,是因为我们突破了把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之所以能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内容,就是因为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羁绊,突破了对社会主义就是“一大二公”、“一平二调”的传统观念;党的十四大之所以能够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也同样是因为我们突破了把社会主义等同于计划经济,把资本主义等同于市场经济的传统思维定式,等等。这些都是解放思想的必然产物和重大成果,同时又进一步推动了思想的新解放。

4、、、、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会建设的根本保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

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摆脱国家贫穷落后面貌,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是中国人民的百年追求和梦想。近代中国历史反复证明,企图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使中国实现现代化,根本行不通。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进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安居乐业。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历来是中国各族人民最关切的头等重要的大事。近代中国,深受外国入侵、军阀混战和政局动荡之害。中国人民对此刻骨铭心。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凭借其丰富的执政经验和驾驭全局的能力,统筹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且城乡之问、地区之问发展不平衡,差异较大,面临着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只有正确调整和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一切资源、力量和智慧,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顺利解决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才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共建美好未来。

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敌对势力仍然

31

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只有以坚强的政治核心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才能保证我国真正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一个能够把人民组织起来、团结起来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治核心。 5、、、、 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就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第一,这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顺利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当今时代是改革创新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给党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党已经成立80多年,在全国执政近60年,积累了治国理政和加强自身建设的宝贵经验,但也容易使一些党员、干部脱离群众。此外,党已经拥有7300多万名党员,新党员数量大量增加,新老干部队伍交替不断进行,这给党不断增添了新鲜血液,也使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要适应新变化、经受新考验、解决新课题,就必须大力倡导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机制和工作方式等方面的创新。

第二,这是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警 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世界上一些执政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大党、老党,先后失去政权,有的甚至走向衰亡。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复杂的,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这些政党不注重执政能力建设,执政成绩不能令人民满意。这些事实告诉人们,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和要求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永不自满,永不懈怠,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第三,这是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党执政半个多世纪以来,执政成就有目共睹,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在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领导下部和领导班子的素质及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相适应的问题,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形象和执政成效。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党才能保持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成为中同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6、、、、 试述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的依据及其相互关系? (1) 没收封建的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又是土地问题。因此,没收封建的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首要内容。 (2)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又一项重要内容。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是买办的封建的垄断的资本主义,是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具有民主革命性质,另一方面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3)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中国共产党将中国资本主义分成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两部分,并采取截然不同的政策,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保护政策。这是因为,用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替代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

32

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4)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整体,它们的实施,使民主主义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其中国营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决定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种过渡性经济,其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经济。

材料分析题:

以下是有关科学发展观的一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摘自《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2007.3) 材料2. 2004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环境资源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摘自《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2007.3)

材料3.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利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引自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

(1)材料2、材料3、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1、材料2、材料3体现了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它与我党的根本宗旨有什么关系? [分析提示]

(1)主要说明了以下三个紧密关联的问题。第一,它说明了为什么发展即我们的发展不是单纯为了经济增长,而是为了富裕人民、造福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第二,发展依靠谁的问题即发展的落脚点是人的发展,是要看人民是否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提高,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保障。第三,它说明了发展依靠谁的问题即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得到发展。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是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想前提和工作基础;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人民的具体体现和最终目的。

(2)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中共产党把始终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根本利益高于一切。我们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并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3

0000材料1. 从党的建立到抗日时期,中间有北伐战争和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我们经过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北伐战争胜利了,但是到一九二七年,革命遭到了失败。土地革命战争曾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红军发展到三十万人,后来又遭到挫折,经过长征,这三十万人缩小到两万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两次比较,我们才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

—摘自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1月30日)

材料2. 在抗日战争前夜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写了一些论文,例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替中央起草过一些关于政策、策略的文件,都是革命经验的总结。那些论文和文件,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产生,在以前不可能,因为没有经过大风大浪,没有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还没充分的经验,还 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

—摘自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1月30日)

材料3. ??过去。特别是开始时期,我们只是一股劲儿要革命,至于怎么革法,革些什么,哪些先革,哪些后革,哪些要到下一阶段才革,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没有弄清楚。

—摘自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1月30日)

综合材料回答问题:

(1)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初回顾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时期难艰难地但是成功地认识中国革命规律的这段历史,是要说明什么问题?

(2)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今天,如何看待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艰辛探索? 答案要点:

(1)对中国革命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是在经历了成功和失败的实践之后得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实践基础。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还缺乏经验。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我们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不怕失败。

(2)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既取得了成绩,也遭遇了挫折与失败。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所得的若干理论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探索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误,也为后人的成功探索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0000下面是一组 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处理国内矛盾问题的材料。

材料 1 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

摘自毛泽东:《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材料 2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材料 3 我国社会制度的改革,除了农业合作化和手工业合作化以外,私营工商业改变为公私合营企业,也在 1956 年完成了。这件事所以做得这样迅速和顺利,是跟我们把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当做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密切相关的。

摘自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34

请回答:

( 1 )根据材料 1 ,当时提出的“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否正确?为什么? ( 2 )在此之前,为什么把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

( 3 )材料 2 中所规定的“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否正确?试说明理由。

( 4 )参照材料 3 说明党是如何“把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当做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的?这样处理的依据是什么? [ 答案要点 ]

1.这一判断是正确的。因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已经被打倒,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而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

2.因为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要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统治的任务,民族资产阶级虽与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有着反对它们的一面,革命的一面,是无产阶级应该争取和团结的力量,所以称为中间阶级。

3.中共八大政治报告对“国内的主要矛盾”的分析是正确的,因为此时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4.即把私营工商业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改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对资本家进行思想改造,依据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3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gj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