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氏族谱资料

更新时间:2024-01-15 16:3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据《汉书地理志》云,自交趾以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在百家姓中,欧姓是一个望族族中有声誉,而为族人仰望。它出于伏羲,传至勾践。伏羲有孙勾芒氏,官为木正。其后有共工氏,子句龙,佐禹治水有功,世为土正。夏少康中兴,封其裔于会稽,遂有越国。春秋时传至勾践,图强并吴,遂有今江浙及山东东部之地。越自勾践至七世无彊立国一百六十三年, 其间,欧姓由此而生。

战国时期,越王无彊在位,整军经武,逐鹿中原。任儿子蹄为军中统帅,与齐国作战,迫使敌方订城下之盟。后来,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在浙江吴兴(今湖州市)东部,子孙遂以欧为姓,其著名者有善于铸剑的欧冶子。是故《唐书·宰相世系表》称,欧氏以地名为姓。是故《唐书·宰相世系表》称,欧氏以地名为姓。南宋罗泌撰的《路史》说得较详细,越王无彊之次子,封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望出平阳(郡)。又据史籍载,蹄受封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其子孙一支,以爵号为氏,取姓欧阳。对欧余山,《环宇记》亦有载: “欧余山一名欧亭山,王羲之为吴兴太守时,尝登临此山,题记其盛。”

欧氏族谱及祠堂书联,对此事都有记载。如广东雷州市东里镇霞湖村欧氏宗祠大门对联,概括了欧氏源流的起因:世族始夏朝大禹少康帝皇是祖;毫光冲斗极纯钩巨阙天地为炉。联中的“毫光冲斗极”,形容欧冶子炼剑的铸炉烈火冲天。“纯钩”、“巨阙”为古代剑名,由欧治子造。粤西东海岛开发区北海村欧氏族谱的对联,同样如此云:鼻祖自夏朝大禹少康传启;耳孙到春秋越王无彊加封。又云:祖自乌程启发宏基传世族;孙从泉地广开华宇绍宗支。“泉地”既可指遂溪县(东海岛古属遂溪)的泉水,也可指浙江省龙泉县的龙泉水,欧冶子在泉边铸剑。雷州市附城镇土角(也称地角)村,欧氏祖祠的对联表明:曾记东江流世泽; 还从岭表振家声。说明欧姓起源于江东(越地),岭表两广的欧氏从那里转辗徙来的。又据《中华五百姓氏源流》载,到了唐初,陈元光开漳(州),有欧氏、欧阳氏随之入闽。这是从江浙一带,大批移闽的欧姓先人。以后,他们再向东移南迁。欧姓出现,又有由欧阳姓演变而来之说。

自越形成欧阳氏者,几经生繁,到了唐初太宗皇帝时,出了个率更令(古代掌管漏刻计时的官)、大书法家欧阳询,生三子,名肃、恺、通。据广西北流《秧地坡欧氏族谱》载,那时武后乱政,有凤岗舍人张金嘉等上表,奏立武后之侄承嗣为皇嗣。当时为武后重臣的欧阳通,认为不妥,奏请暂立。大忤诸武,坐以谋反罪,于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十月初一已酉日,家族数十人被诛。通子平湖从金陵逃至福建(一说为通之兄欧阳恺,时任上司州提督、宣武元帅),更姓为欧,又更为区。后来,其第三子区信登开元进士,唐明皇复其欧姓,在区字上御笔加欠字。欧信官历江南西道访使,后升岭南节度使,年老疏辞致仕,卜居广东南海龙江乡(今属顺德),其后子孙繁衍,分居各地。

上世纪六十年代,广州社科院干部信宜人欧盛芬,下放南海县某生产队劳动,任大队食堂炊事员的宗亲欧信后人,向他提供一首诗,说明欧阳、欧、区氏源出一家,诗云:金陵避乱始南源,犹有曾昌八代传。一在汀洲三石璧,二居西滘四秦川。家从棉甫移高广,世起梁唐迄

宋元。支派莫将加欠别,闽溪桥上总根源。

博铺欧氏教育基金会表彰欧氏学子

汀洲、石璧、西滘、秦川,指各房欧姓子孙分布的地方,这里的欧氏后人均是从金陵棉甫移民而来。

这里由欧阳氏转化为欧氏,并不是欧姓的始祖。欧姓最早出现于春秋末期。据东汉袁康、吴平著的《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第十三》(此书比《史记》成书早)载,越王勾践有宝剑五柄,闻名于世,都是欧冶铸造,名为: 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欧冶铸剑技术高超,天下人尽知。欧冶,即欧冶子。欧为姓,冶,善铸之意。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又据清代《康熙字典》,对欧字的解释同样照此说:“欧,又姓。欧冶子古善铸剑者,见《越绝书》。又水名,《山海经》滏水东流注于欧水。”欧冶子的生活年代是春秋晚期,此时已有欧姓及以姓氏所冠的水名。可见,欧姓的得姓始祖是欧冶子。其后越亡,欧冶子后人潜到闽粤边境避祸,改欧为区姓。其两支仍在欧余山居住,开枝发叶,壮大欧族。上面提及的欧阳平湖更姓为欧区、姓。这仅是局部地区姓氏的转化,但从中可看到欧与欧阳与区三姓的血缘关系,同宗同祖。

两广西部的欧氏生发各地,共尊博铺欧姓为始祖。

博铺,是吴川市的一个街道,欧姓占人口较多,以相邻的大山江街道上岭圩、下岭圩、莲塘、林井、竹城、那靖、边岭等村的欧姓一起,生齿在万数以上。据《博铺欧氏族谱》、雷州市雷高镇《溪打村欧氏族谱》等谱本载,始祖简静公,谥文忠,福建闽侯人,生于南宋理宗年间(公元12251264年),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进士,出任广东雷州府通判,其位次于府长官,掌握府署的公事和监察官吏的实权。他精通经史,立品涓洁,广有政绩,为民所诵。

未几,风云突变,元朝立,南宋灭。简静公不愿在异族麾下任事,爱高凉山川秀丽,喜潘水人杰地灵,乃携子带孙定居于那碌、莲塘、博铺。刚到不惑之年的他,教民习诗书、倡礼仪、勤务实,以后人口日增,散居于粤西的雷州、徐闻、遂溪、廉江、化州、高州、信宜、茂南以及广西的北海、北流、博白、玉林等市县。历经七百多年,生发子孙苗系四万多人。现存的世系高的是二十世,小的为三十一世,宗亲中人才辈出,服务社会。和睦团结,愤发进取,继承乃祖遗风,共创文明。博铺欧氏祠堂左侧门口的对联,记述了此事,云:源本南台绵厚泽。

远居东越扩宏图。“南台”,也称南台山。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云:山名,在今福建

闽侯县(今属福州市台江区)。可见博铺欧氏的始祖来自福建。祠堂大门的对联云:台山启茂山大启千秋土宇;闽水通潘水会通百代源流。台山,山名,在浙江宣平县北三十里,前有松溪,后有桃溪,山色秀丽。茂山,指博铺。晋代楼船将军王浚曾于博铺创建茂山书院。潘水,唐代曾在博铺建潘水县。这里道出岭南欧姓的祖先简静公,是来自浙江的越人。博铺欧氏祠堂兴建于明朝永乐辛卯年(公元1411年),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这些记述是可信的。祠堂右侧门口有这样的对联:流润家苗蕃岭海,长生奕叶裕高凉。

高凉,高州府的古称。岭海,两广西部地域。它说明了这一带的欧氏宗亲,转辗由博铺迁徙而来,各地牒谱上均有记载。遂溪县下六镇泉水村一带有十二条村为欧姓,约有一万多人。是由八世祖信公从博铺南迁而生发的。乾隆戍午(公元1738年)编写的族谱,祠堂大门的对联为:台山启茂山再启眉山百代箕裘如山重;闽水通潘水三通泉水千秋俎豆似水长。 泉水村外有小山,名眉山,有清溪,名泉水。“俎豆”是古代祭祀用的两种器具。有青铜制,也有木制漆饰的。《史记·孔子世家》:“常陈俎豆,设礼容。”引申为祭祀、崇奉之意。这里指泉水欧姓宗亲怀念先人文忠公。

泉水的欧氏血脉,接自博铺,对博铺宗亲有深厚的骨肉情谊。旧时,博铺欧氏兄弟挑鱼种到这一带出售,都会得到宗亲一宿二饭的热情招待。以后,来的人多了,出现鱼目混珠。为认明宗亲,乃想出一法,就是能熟诵博铺欧氏祠堂的几副对联者,才作招待。

又如茂名市电白县小良镇白沙村的欧姓,族谱上记载着始祖孟扬公,乃博铺十一世人士,后移居小良,劳作生息,人口繁昌。谱本上写着这样的寻根追源诗句:博铺支连潘水香,白沙派衍世绵长。子孙永远昌繁盛,道德遗风显名扬。广西北流县秧地坡村欧氏,其始祖为博铺十一世应宾公。族谱记载此事,宗祠内的对联也有说明:溯祖自东粤而来每当竟委穷源最难忘茂岭发踪窦江衍派;聚族居北流之胜相与承弓继冶庶无负荻书遗训竹帛铭勋。联中的“承弓继冶”,是指逐鹿中原的先人蹄、善于铸剑的欧冶子。博铺欧氏祠堂悬有清代同治辛未科(公元1871年),进士欧德芳书写的一幅对联:数百年堂构相承闽水溯渊源越地潘高丕振家声传博铺;廿余世箕裘勿替茂山系统绪连第科甲宏开祠宇仰平阳。此联同样传递了这样的信息:欧氏祖先来自闽地越国及其郡属。

“堂构相承”、“箕裘勿替”这两个典故,在《幼学琼林·祖先父子》篇中说:“父子创造,曰肯构肯堂。”“绍箕裘,子承父业。”“箕裘”语出《礼记》:“良冶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统绪”指先人之业。意为在科举上考取功名,在朝里为官。“祠宇仰平阳”,是说欧族归属于古代的平阳郡。

平阳郡,今浙江省西部温州、台州以及福建省东部的一带地属。春秋末期,为善铸剑的欧治子所居住。他曾为越王作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亦称纯钧)五柄锋利无敌的宝剑。其铸剑处为温州瓯江上游的龙泉。《清统一志》云:“浙江省龙泉县,南有水曰龙渊,唐时避高祖讳,改曰龙泉??相传欧冶子尝铸剑于此。”

后来,越败于楚,勾践的裔孙句摇、句无诸分别在瓯越、闽越称雄抗楚。《四库全书·百越

先贤志》载:“南方之国越为大,自勾践七世孙无彊为楚所败,诸子散处海上。其著名者,东越无诸,都东冶,至漳(州)泉(州),故越闽也。东海句摇,都永嘉,故瓯越也。后为秦所并。秦末,他俩分率所属,佐汉灭西楚。”《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汉高祖得天下,复立摇为东海王(东瓯王),无诸为闽越王。后人立庙以祀。《史记·封禅书》又称,东欧(瓯)王寿至一百六十岁,盖秦汉之际一异人也。故此,瓯江、闽江一带欧氏名世者,遂冠以出于平阳郡之称,以纪念先人开发越闽山地江流的业绩。所以鉴江梅水欧氏的居家大门,多有这样的对联:平阳世泽;梅水家风。在雷州半岛的欧氏,亦有此称,归属平阳郡。如土角村欧氏祖祠的对联云:东带百川万派朝宗行见平阳澜锦绣;南环五指群峰顾祖坐视头角笋峥嵘。联中的平阳,即为平阳郡。

现在,博铺欧氏祀祖祭礼的活动场所,是为祠堂。始建于明代永历年间,后经七次重修。初四世祖文湛公兄弟五人,均获贡士选,广东学政赵公赠予“五桂联芳”匾额。子孙把文忠公、莲庄公肖像设生祠安放。到五世祖宗实公时,遂将生祠重架覆瓦为宗祠,以荫祖先。 嘉靖十四年,欧氏外甥李邦直时为吏部尚书,念舅父抚育恩深,请旨钦赐“欧氏祠堂”称号。困斋祖与宗亲将宗祠扩建为祠堂。第五次维修是万历四十四年,第六次重修于清光绪三十三年。

第七次大规模重修,是共和国成立后的1995年,次年10月才竣工。雕梁画栋,重檐飞翘,廊庑相接,壮丽可观。

同时,重修了太史祖墓。文忠公过世后,葬于距博铺10公里远的海边秀岭俗称南蛇出海。是一口砖灰砌的坟茔,清明之日,粤西及广西的欧氏后人,集会奠祭,缅怀先祖。 继承乃祖遗风,激奋后学,读书长进,服务社会是广大宗亲的心愿。祠堂重修庆典之日,集资数十万元,设立博铺欧氏教育基金会。对考上大学、研究生的子弟,均给予奖励。从1997年至2006年,已发出奖学金30多万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gi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