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哲学视角解析

更新时间:2023-06-07 13:2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 1年第 2 01 3期总第 3 1期 0

前沿Fo wa d Po i o r r st n i

No 23 2 . 0l1

S m . 0 u No 3 1

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哲学视角解析

唐晓英唐绍洪( .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泸州 6 6 0;2 1 4 0 5 .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四川南充 6 7 0 ) 30 9

[摘

要]生活是人类除生产之外的又一重要活动,社会生活方式也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社会范畴。从哲学视角把握

社会的生活方式,把握生活方式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辩证关系,丰富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倡导科学、健康、文明、节约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键词]社会生活方式;哲学视角;解析关[中图分类号] C 1 92[献标识码] A文 [章编号] 10— 27 (01 3 0 8 0文 0 9 86 2 1 )2— 05— 4

内,反映了人的生活活动形式的一切要素的有机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体系中,生产方式是一整体。 个重要的基本范畴。但是,生产方式并不包括生活

生活方式的内涵界定

概念,包括人类的生存、发展、享受等一切活动在

方式,因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反映和概括的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活动,前者为生产领域,后者是生

二、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互动关系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必须首先进行生产,然后

活领域。生活一般是指人们在生产领域之外为了生才能生活。“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物”l 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而消费生存资料、享受资料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_生产方式变和发展资料的价值,以及为此人们之间发生生活上革之后,生活方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生活方的联系和交往。生活是一种非常复杂和多层次的社式归根到底受制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质和量的会现象,涉及到劳动、家庭、社会关系、社会意识状况归根到底都是由构成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和社会心理,以及个人的意志、生活习惯、审美意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性质与变化所决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等领域。生活方

式所要反定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生活方式的量的规定映的就是生活领域人们活动的形式。 性,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导致生活资料的充裕和更

不同的学科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生活方新,从而从量上揭示出生活方式的变化。社会生产式,在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中,通常从狭义和广什么,人们才能消费什么;同时,随着生产力的提义两个方面理解生活方式的内涵:狭义的生活方式高,人们用于劳动的时间 E益减少,人们就有更多 t是指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日常生活活动内容;广义时间用于从事更高层次的消费活动和自由活动。因的生活方式是指包括物质的、政治的、精神的等一此,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改变人们的劳动方式,而且切生活活动领域的内容。作为一种哲学范畴的生活通过提高劳动效率和产品品种以及自由时间的不断方式是在广义的含义上来使用的,它是一个综合性增加、消费结构不断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作者简介]晓英 (94 )女,唐 16一,四川泸县人,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社会问题;绍洪 (94 )男,唐 16一,四川仪陇人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社会学。

8 5

而制约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化决活的认识,离不开主体对生活价值目的选择,离标定生活方式的质的规定性。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不开直接影响人的行动的主体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理 不同的生产关系决定了人们社会地位的不同,从而想,而主体的生活理想、价值观念很显然会直接或决定生活资料的分配方式和多寡不同,由此造成人间接地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政治上层建筑也们之间生活方式的差别。列宁也指出,“每个社会往往通过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影响人们的生活阶层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习惯、自己的爱方式。 好。 _总之,社会的生活方式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2 尽管上层建筑对生活方式有着强烈的制约作生产方式决定的,虽然其他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如地用,但是,生活方式也会这样或那样地影响上层建理环境、人口因素、民族习惯、宗教信仰等历史文筑。一种文

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所造成的生化传统对生活方式也具有深刻的影响,但并不起决活环境和社会风气,给人们以熏陶,有助于个人确定性的作用。 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有助于把握生活意义、理想和在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的同时,生活方式并幸福的进步观念。在一定意义上说,选择一种生活不是消极被动的,它会反过来影响生产方式,对生方式,主要就是选择一种人生理想。生活方式是人产方式有反作用。历史事实证明,人们怎样生产,类灵魂的一扇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到不同 他们就怎样生活;同样,人们怎样生活,他们也就社会和个人的生活价值定向和精神文明状况。 怎样生产。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没有消费,也四、小康社会倡导的生活方式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不这样,生产就没有目 的。不难理解,适宜的增长消费不仅为生产的进 纵观人类生活方式的变迁过程,我们发现在自 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而且直接表现为一种然经济时代生产就是生活,人类自身的生活和生活新的社会需要,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正如今天的方式被忽略;而进入到工业经济时代,生产与生活消费信贷、人们的消费心理、习惯已经在很大程度分离,生活方式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领域;再进入上影响了社会生产。同时,生活方式对生产方式的到知识经济时代,生产与生活高度统一,生活方式影响还表现在对劳动者素质的影响上,劳动者是生将涵盖生产方式,生活过程也是生产过程。 产力的重要因素,劳动者的素质如何,对生产力的“面建设小康社会”是 2全 1世纪中国现代化过发展和社会进步将起直接的影响,而生活方式对劳程中头 2 0年的阶段性目标。而“面小康”包括全动者的体力、智力,以及技能、审美、道德等因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两个方面。在进入素,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可以促进劳动者小康社会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体力的恢复、智力和技能的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高,人们有了更多的金钱、时间、精力来追求更多的提高,最后反过来促进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的生活内容;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人们的思

想、生活获得了空前的自由,生活方式个性三、生活方式与上层建筑的互助关系化,多样化已经成为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在不久生活方式与社会生存条件是一致的,但是,仅的将来,工作和休闲的界限将模糊化,劳动活动将仅承认这一点还不够,因为生活方式关系到每个人生活方式化;终身学习和政治参与也将成为大众的的具体生活活动,总是通过每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制生活方式等,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也是社会进步度下的生活活动得以表现,生活总是个人的生活,的表现。但是,由此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在生 是个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选择的生活。这种个体差活方式问题上,人们该坚持什么和反对什么,倡导异还说明生活方式不仅同社会制度相联系,而且同什么和抵制什么,在一些情况下变得不那么清晰。 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主观因素相联从上个世纪 5 0年代起,支配着人类特别是西方资系。而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都会直接或本主义国家的五种价值观念依然存在于当今的社会间接地受到社会上层建筑的影响。一种生活方式的生活中:消费主义:把最大限度地进行消费作为生形成和演变,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政治体制的战略活的宗旨,不是商品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生产,而转变的结果,一种生活方式的变革及其方法步骤的是人类为了消费商品而存在;享乐主义:最大限度 取舍,也主要取决于政治权利机构的决策。可以地满足自己的感官刺激,及时行乐,醉生梦死;现说,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是实主义:只关注眼前的切身利益,告别崇高和理形成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活方式的重要社会条件。想;个人主义:不责手段地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 而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与生活方式的关系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科学主义:把人类的命更为密切,这是因为生活方式离不开主体对社会生运寄托在科学的发展上,凡是“符合”科学的人类一

8 6

都必须去做,在科学面前完全放弃人类的主动权。 这些消极的价值观和不良的生活方式已经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影响到人的全面发展;影响了我国的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的全面进步

;甚至影响我们已经很脆弱的自然环境;影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以及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可持续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所展示的不是单纯经济学概念,而是体现社会全面进步的概念和更深层次的生活方式概念。归结起来,“全面小康”不但要实现“民富国强”的目,而且也要实现“标生活幸福”的价值目标;不仅要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更重要的是实现人的幸福的最大化。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沉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无论是理论化的价值取向还是现实的生活态度以及生活的时

我国经济经过 3 O多年的持续增长,人们在享

空选择都越来越科学、健康、理性,人们的私人生活领域正广泛地受法律的保护,已经形成了现代生活方式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态势。当今中国人明白了个深刻的道理:如果整个社会一味追求物质财富的巨大增长,而最终付出痛苦代价的是人类自身。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党中央与时俱进地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一

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既是科学的生产发展、经济发展观,也是科学的生活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 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生活。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物质生活条五、构建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意义件得到改善之后,我们应更加关注社会的生活方式的问题,通过运用市场机制、上层建筑的力量影响 1 .健康生活,远离生活方式病。生活方式病是社会的生活方式,通过社会的教育机制、媒体网络指由于人们衣、食、住、行、娱等日常生活中的不倡导健康、科学、文明、节约的生活方式,通过大良行为,以及社会、经济、精神、文化各方面不良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加强社因素导致躯体或心理的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共同的料证实,人类的健康寿命问题 4%在于遗传和生存

0社会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荣辱观念,提高人们的的环境条件:其中 1%为遗传因素,1%为社会因 5 0%%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人们的生活方式素,8为医疗条件,7为生活环境和地理气候条件,而 6%需要靠自己努力,去“ 0建设”良好健与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与我国中国特 0 5年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相适应,实现生活康的生活方式。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 2 1 0与生产良性互动,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生活方式病将成为人类的头号杀手。在北京,每 2 分钟就有 1人死于心脑血管病,有 13的成年人患/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生。的全面进步。由此,“全面小康”不但要实现“ 上了“活方式病”在北京,血脂异常者占民 51 17 07富国强”的功能性目标,也要实现“生活幸福”的 1.%,高血压者占 1.%,肥胖者占 1.%,糖尿病患者占 44,冠心病患者占 38,脑溢血 .% .%价值目标。因为,“ 民富国强”不等于“活幸生 .% .%福”,只有把社会发展的成果内化为每个具体的个患者占 0 8,肿瘤患者占 0 7,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占 04。这说明,只有健康生活,身心 .%人和具体家庭的幸福感受和行动,才是对人的终极才会健康。 关怀,才是幸福的真谛!

受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开始有了“富裕不等于幸福”的生活体验,我国人民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越来越关注幸福指数,因此,我们必须“一也种非常深刻的方式重构我们的生活方式。中国人”正在艰难地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生活方式。有人主张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的基本模式应该是民族的、开放的、和谐的、公正的和学习化的。 我认为;所谓民族的,是指我们在构建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我们生活方式的内涵必须继承古人在生活方式方面的优良传统,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生存观、生活观、时空观、发展观等方面保存浓厚的民族特色;所谓开放的,是指我们在寻求新的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善于吸收世界各民族生活方式的精华,生活方式是一个动态的范畴,善于吸收才能够使

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更加科学化、文明 化;所谓和谐的,是指我们的生活方式应该推动人与自、人与社会、人与人、人自身内部的身心平然衡,形成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所谓公正的,是指国家要合理配置生活资源,平等提供生活安全及保障系统,民众要平等享有生活资源,生活安全及保障系统以及生活的多元化,公正、民主必须是社会主义生活的基本价值和行动指南;所谓学习化的, 是因为未来社会是信息化社会,是以“知识“为核心动力资源的社会,同时,“知识”也将是个人生活的主要存在方式和生活得好不好的根本因素,因此,学会学习、善于学习才能学会生活、善于

87 『

2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谋求人发展必须要服从和服务于人在政治、经济、文化、 .

与自然的和谐。节约资源、能源和适度消费生活资料,科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有利于形成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的状态。因为生活方式对美好生活的界定既包括对物质的耗费,又包括对生活资源的合理配置。到 2 2 0 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 25 00年我国要达到那时的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合理利用资源、环境,合理配置生活资源,构建生态型生活方式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另外,生活方式对生活安全及保障系统具有建构功能。在人们对食品、药品、环境等安全缺乏信心的今天,大众对生活安全及保障系统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而生活方式的转变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生活安全及保障系统的建构。

个性人格等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牺牲人的生命、健康、个性、自由为代价换取 G P的不断翻 D番,其核心正是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另外,一个民族的生活品位、生活境界、生活质量直接彰显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因为文化的实质就是生活方式,一定的文化引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即文化往往以其深层的底蕴,潜移默化地规范、导引着一定群体的生活意向和生活方式。 6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科的生活方式有利于 .建设政治文明:吉登斯曾经指出:在当今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政治取向 调整的总方向发生了从“解放政治向生活政治的转变”。他说:“解放政治”是摆脱压迫的自由,社会一

3建立

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寻求人 .与社会的和谐。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总是社会的人,因此,人的生活不仅要打上一定的社会烙印,而且深刻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改变着人与社会的相处模式。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的自由意志获得自由体现, 人的各种需要、潜能素质,个性获得最充分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获得高度丰富既依赖于社会的全面发展又成为社会全面发展的直接动力。人类寻求科学生活方式的过程同时也是找寻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终极价值的过程,因此,科学的生活方式有利于缓减人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有利于正确处理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

正义以及消除社会经济不平等,摆脱包括传统、专制、物质贫困、剥夺不合理的事物;而“活政生治”是一种生活决定的政治,是生活方式的政治, 是社会认同和选择的政治。我们正走在“解放政 “治”的路上,逐渐向“活政治”迈进,而这也我生们实现政治文明的目标之一。 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从历史发展上看,现代化倾向本身就是人类传统文明 的健康的继续和延申,它一方面全力吸收以往人类历史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一方面又以传统所从来未曾有过的创造力和改造能力,把人类文明退向另一个高峰。诚然,现代化过程必须使人们与某些传统的生活和习俗决别,但从一种新的意义上发展。 讲,现代人比传统人更能真正维护、珍惜和保存传 4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人统。 _在通往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珍惜古人 .建”5 际和谐。几千年来,我们一贯信奉“人际和谐”崇尚自然、古朴优美的生活方式,同时,结合中国, 主张“时、地利、人和”天,而且天时不如地利,国情和时代特色,不断创新,培育具有即具有中国 地利不如人和。思路决定出路,性格决定命运,细特色又适应时代需要的社会生活模式。总之,中国节决定成败。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违背常理、伦理、倡导和建立健康、科学、文明、节约的生活方式是 甚至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相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

社会、建设节约型社关法律法规相勃,要想构建人际和谐,促进事业发会,推进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展是不可能的。因此,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治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全面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有利于人际和谐,有利于事业发展,使得人的幸福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感倍增。

[参考文献] 5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 .经济和文化的良性发展。虽然人类的生产方式决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2卷 ) M]京:民出版社 . 1第[ .北人 1 72: 2 9 8.其生活方式,但生活方式对生产方式具有巨大的反 2第 O卷[ .人 18:8. 作用。生活是人类生产的原动力,也是生产的最终[]列宁全集 ( 2 ) M]北京:民出版社,944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2卷 ) M] 3第[ .北京:民出版社人目标。提倡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 17 9 . 9 2:4科学发展观的体现。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 4英安东尼 登斯 .控的世界[ .吉失 M]周红云译 .昌:南 观,是全面发展观,是协调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江西人民出版社, 0 . 2 1 0 观,而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终极目标是让人民生活得[]英格尔斯 .的现代化 . M] 5人[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 5. 98 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求,

,

.

(责任编辑:吉雅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gi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