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之美

更新时间:2024-05-21 17:3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古典园林之美

一、

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高度的成就,而且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与欧洲、阿拉伯园林艺术并称世界三大园林体系。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欧洲的皇家园林等等,都充满了异域的气息,但是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加喜爱中国的古典园林,古老的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文化,而这气质也深深地融入了中国的古典园林中。假山、奇石、小桥、流水、曲径??往往能在一个不大的地方将大自然的各种美都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个幽静、神秘的让人身心放松的花园。相比起外国的园林,我个人觉得这个的古典园林更加精致自然,人工雕琢的痕迹不明显,置身其中,就如同来到的幽深的森林中,对于如今的钢铁森林更能够让人放松。即使森林让人感到一种无法反抗的恐惧,但不能否认的是,对于森林和大自然人类有着天生的亲近之情,进入其中就如同回到母亲的怀抱!毕竟人类最初也是来自其中的。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全得与一个顺应自然。

不过,对于园林我所知道的还很少,短短几周的时间并不足以让我读懂其中的皮毛。中国古典园林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可是,这确实来自于很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总体来看,中国古典园林很规整,至少在外观来说整体的轮廓多数都是对称的,就如同故宫就是这样,总体来看是个四方形,正中有着中轴线。说起来,中国古典的建筑似乎都是如此。另一方面,在园林的内部确实有错落有致,假山奇石、湖水溪流、树木百花看似胡乱摆放,可却不会让人觉得凌乱不堪。就如同大自然一般,在凌乱中自有一股神秘的规律在其中指挥。想必这其中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道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总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如假山峰峦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叠砌时要仿天然岩石的纹脉,

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状。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然。乔灌木也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

道家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道本无为而能生化万物,“独立不改,周行二不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是道家思想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庄子和道家哲学看来,自然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自自然然,不事人为造作。比如《老子》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也就是自然,三国魏晋哲学家王弼释“道常无为”云:“顺自然也。”顺自然即顺从万物自己如此,本来如此的规律而不加干涉,这是“道”的根本性质。另一种含义是推崇优美的自然环境,并视之为安放身心的家园。比如《庄子·知北游》云:“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在庄子看来,人只有归化于宇宙自然,回归天地之境,才能游于至乐。

“‘道法自然’的这一美学立场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及其设计提供了方向。中国古代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在自然之中融入个体的意识却又不着痕迹,这种意识的体现更多的是与自然亲和、平等,并融为一体。”道家对中国古代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与佛家和儒家文化相互溶合,共同作用于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甚至可以说:道家精神构成了中国古代园林美学最重要的文化底蕴。

二、

中国园林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的灵囿(“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形式,自成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是崇尚自然而又妙造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自然山水式园林。

中国古代园林之美体现于其巧妙置景,酿造意境美。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中,置景取得了最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构景手段很多,比如讲究造园目的、园林的起名、园林的立意、园林的布局、园林中的微观处理等。在微观处理中,通常有抑景、添景、夹景、.对景、框景、漏景、借景等方式。

借景是其中最重要的构景方式。大至皇家园林,小至私家园林,空间都是有限的。在横向或纵向上让游人扩展视觉和联想,才可以小见大,最重要的办法便是借景。所以计成在《园冶》中指出,“园林巧于因借”。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之分。借远方的山,叫远借;借邻近的大树叫邻借;借空中的飞鸟,叫仰借;借池塘中的鱼,叫俯借;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叫应时而借。

而最让我感到神奇的是中国古典园林能在一个小小的空间中营造出无限大的错觉,让人觉得这是个很大很幽深的园子。这就不得不提到空间分割了,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分隔空间力求从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为此,必须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静、因与借、真与假、有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种种关系。如此,则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比如漏窗的运用,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互相渗透的作用。在漏窗内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竹树迷离摇曳,亭台楼时隐时现,远空蓝天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

与西方系统园林不同,中国古代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

自然。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啊娜垂岸,桃花数枝盛开,乃至于树枝弯曲自如,花朵迎面扑香其形与神,其意与境都十分重在表现自然。道家哲学提倡”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由境界,认为这种境界即最高的美。在中国园林美学中极为重要的意境,渊源正在于此。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决定了中国式的园林不会是一处用以展示炫耀的场所,而是主人情感的寄托;交流的对象不是世俗的世界,而是自然一个更为本质的世界。

诗的意境,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更是其艺术之菁华了。“苏州拙政园中有个留听阁,阁前荷地,一到秋来,花残叶枯,此为构国者寄意于李义山的《宿骆氏亭寄吓崔雍崔衮》诗,“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有人特意择秋雨萧瑟之时,到那里去观赏诗意之景,真谓意境深邃。拙政园中还有一处小庭院,“海棠春坞”,一个院子,三面围廊,廊内书斋小室,院中花坛上植海棠数株。此亦是构园者之匠心,苏东坡有《海棠》诗:“东

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个小院,称得上是苏东坡《海棠》诗这“注疏”了。园中植梅,每至冬日,梅花盛开,亦能使人联想起陆游的《卜算子》词和林逋的《梅花》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同时又会联想起梅的精神,以及林逋的“梅妻鹤子” 的品操。文人墨客,诗情画意,都能在园林形象上得到观照。广东佛山梁园中有个寒香馆(今己圮),也崇尚梅花,今有盆栽梅花子庭中,每当冬日花开,红梢中亦能重温昔己情怀。

苏州网师园中有个“月到风来亭”,亭下设美人靠坐凳栏杆,人在亭中倚栏就坐,亦能引出诗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李白《清平调》)真谓诗情无限。这种栏杆形象,由于诗的渲染而更走向艺术文化。

上海豫园中有座建筑,楼下叫“仰山堂”,因在堂北隔池有大假山,故名之;而在它的楼上,另取名曰“卷雨楼”。此名之意出自唐代王勃的《膝王阁序》中句:“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当我们登斯楼,面对大假山,则因楼名而意象地联想到这篇佳作《滕王阁序》。这种审美心理,由景而生,亦由楼名而感,可谓意味隽永。”

以上都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几个著名的园子,我没去过,但听去过的人的描述与书中网上的资料却是让人神往不已。

西方园林喜用喷泉、人形雕刻、规整的或愿或方或多边形的植被来装饰,给人的感觉虽大气但也很严肃。当然,也有贴近自然的西方园林,但总觉得缺少那么几分意境,那么一点幽静。我无法形容那种感觉,可西方园林所缺少的那点或许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之处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gf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