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详细笔记

更新时间:2023-09-10 11:4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绪论: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提纲)

探讨四个问题: 1、新闻传播学的内涵? 2、总之,日常生活中,在人与人相互交往的过程中,相互传递新闻信息的活动是大量的、不断的、普遍地存在和进行着,了解和传播新闻这样一种新闻传播活动是一个普遍的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对象和范围;3、学习新闻传播理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如何学习新闻传播理论这门课(简要介绍学习和研究这门课的途经和方法) 。

一、新闻传播学的内涵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我们只要一谈到新闻,总要联想到报纸、广播、电视和通讯社等。报纸、广播、电视、通讯社、新闻性刊物在新闻学上,人们习惯上将它们总称之为新闻传播事业,简称新闻事业。尽管这种称谓有不全面的地方。

但是,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和威力,使得它对当今社会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成为当今衡量一个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

众多的受众调查结果分析证明,现在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或者工矿、小镇,甚至是边陲山寨,听广播、看电视、读报刊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生活内容,人们需要通过这些传媒来了解国内外、省内外、市内外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需要沟通信息,交流认识,消遣娱乐,这是当今人们获取信息的第一个渠道。

当然,除新闻媒体之外,人们获取信息的另一个渠道就是:通过其它各种人际传播的手段来相互传递信息。(所谓人际传播是指新闻传播以外的通过人与人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活动。) 如:在饭桌上、公共汽车上、回家的路上或者是亲戚朋友聚会的时候,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互交换沟通信息,传递新闻。地震或空难事件发生了、南方发洪水了,人们在来往的电话、信件和日常交谈中,总要打听一下最新动态(如宁夏周文吉以权谋私案件、俄罗斯库尔斯克号号核潜艇沉没事件、厦门远华走私案、克林顿与莱温斯基丑闻案、9。11事件真相、中共十六大等); 甚至我们在开会、听报告、领导人研究工作中,同样也在了解着本部门、本单位的不少信息。

社会现象。

那么,新闻传播学是干什么的呢?

新闻传播学就是研究人类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现象和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变化状态,探讨其客观规律的一门科学。 新闻学和其它学科一样,不是在有了新闻传播事业后就有的,而是人类的新闻传播事业在发展到了一定规模后才产生的,准确地说是17世纪中叶首先在德国产生。 学习中外新闻传播事业我们知道:早在远古时代、原始社会,人类最小的社会单位——原始群,起初只有几十个人,以后逐渐扩大为成千上万的部落;为了争夺生活资源,部落与部落之间进行战争,要打仗就需要情报,于是为了进行共同的生产和争夺生活资料的需要,传递新闻的活动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但这仅仅一种原始形态的新闻传播活动,当时人类还没有形成“新闻”这个概念,当然更不可能产生新闻学。

大约到1200多年前的唐朝(公元618年李渊建唐朝,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即777年设立邸务留后使,约公元731年有开元杂报,见孙櫵《经纬集》记载——至公元887年有《几进奏院状》),封建王朝设立了专门发布新闻的机构——邸,才出现了当今新闻史学界公认的最早的手抄报纸,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发展成为印刷报纸。就古代报纸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它仍然是一种古老的、由宫廷控制的“新闻事业”,这种“新闻事业”与现代意义上的新闻事业有本质上的不同。 现代新闻事业的基本特征: 1、定期 2、公开发行

3、面向社会、面向大众

新闻传播活动作为一种社会事业,是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具体说:近代报纸是17世纪初首先在欧洲出现的,18世纪在英、法等国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现代报纸(便士报)又问世了。

20世纪20年代,广播事业开始兴起, 30年代(英国1936年建立世界上第一座电视

台BBC)电视媒体又宣告问世,50年代以后,新闻传播事业开始大踏步地向电子时代迈进,至90年代有出现了第四媒体——因特网,并且正在一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发展着。

人类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发展过程有力地证明:

新闻传播事业不断发展的客观现实,提出暸研究新闻传播学的要求。由于早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只有报业,因此最早的新闻传播学实际上只有报学。具体説,17世紀中叶,在近代报纸向现代报纸过渡的过程中,德国首先开始有人研究报学,后来随着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新闻传播形式的日益增多,新闻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也从单一的报学发展为新闻传播学,乃至发展成为当今西方国家盛行的传播学、大众传播学。(这个问题后面要专门讲,这里暂不多说)

新闻传播学从内容上分析,往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传播学,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新闻传播实务、新闻传播史和新闻传播理论。 1、新闻传播实务 -------也叫应用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和新闻摄影、新闻广播、电视以及新闻传播事业经营管理的原则、方法和基本规律。

2、新闻传播史 -------也叫历史新闻学。主要是评述和研究有史以来人类社会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重点是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历史。揭示其发展规律,展示其发展趋势,既为新闻传播理论提供历史材料,又为当前的新闻工作提供历史借鉴。

3、新闻传播理论 -------也叫理论新闻传播学。它是从人类新闻传播实践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主要研究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现象和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总结、阐明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更好地指导我们当前的新闻实践。

狭义新闻传播学,则专指理论新闻传播学。即新闻传播理论。我们这门课主要是针对狭义新闻传播学而言的。

以上我们考察分析了新闻传播学的内涵,并从新闻传播史的角度交代了新闻传播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指狭义新闻传播学)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如、文学理论“它是以人类社会的一切文学活动、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目的就在于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基本规律。 同样,新闻传播理论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一切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现象以及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变化状态,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目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旨在阐明新闻传播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人类新闻传播事业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总结、探讨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譬如:前面讲到,人类社会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新闻传播活动。那么,我们要问:人类社会为什么必然存在着新闻传播活动呢?是什么力量驱使人们不可避免地进行这种新闻传播活动呢?人们从事这种活动的目的又何在?需要我们给予新闻理论上的答复。

再譬如: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社会的生产方式可以说已几经更替:从游牧---农耕---商业----大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那么,社会的生产方式与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新闻传播事业对社会的发展又都起了些什么样的作用?这也需要新闻传播理论予以回答。

生活在当今社会里,人们几乎离不开看电视、听广播、读报纸和上网,那么,我们的社会为什么必然会产生这些传播工具呢?这些传播工具,它们又是怎样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到繁地发展起来的?发展过程中,到底遵循了哪些规律?如:从新闻传播史上我们知道,当广播出现时,人们担心报纸的命运;当电视出现时,人们又担心广播和报纸,可实际上是谁也没吃掉谁。这是为什么?今天第四媒体出现后,人们同样又担心着传统三大媒体的命运。分析、预测它们到底该如何发展下去,这也需要我们从理论的高度予以研究解答。

就说人类当今赖依生存的空间——地球村吧:论社会制度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

阵营,论阶级主要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对立,可以说不同的社会制度、对立的阶级、党派和集团之间,都存在着根本的利益冲突,即便是在同一社会制度下,不同的社会集团也各有自己的利益。但对待新闻媒体,我们说它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想从不同的利益角度出发来利用新闻传播工具,为该社会制度、该阶级、该党派、该社会集团服务。那么,我们要问: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党派和不同的社会利益集团,它们是怎样运用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为该社会制度、该阶级、该党派、该社会集团的利益服务的呢?是随心所欲想怎么利用就怎么利用呢?还是其中也遵循了某些规律呢?

如果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和国外尤其是西方的新闻传播事业做粗略的比较,我们会立即感到两者有明显的不同。那么,这里我们还要问:它们的不同是如何产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传播事业和西方新闻传播事业相比又有哪些特点?针对我们现在从事的新闻工作,这些特点又给我们新闻工作者提出了哪些特殊的要求?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我们新闻理论所要研究、探讨的。

再譬如,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那么新闻传播,尤其是第四媒体在全球化发展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目前第四媒体的发展已呈现什么特点?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从新闻理论的高度予以答复。

总之,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范围既广又专。 说“广”是因为新闻传播理论来源于新闻传播实践,是新闻传播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内容既涉及新闻实务,又涉及新闻传播史。

说“专”是因为,新闻传播实践中碰到的各种问题都需要新闻传播理论给予答复,都要在理论的坐标系中找到位置。

当然,大家也许会说,现实存在的问题是新闻传播理论无用,学不学都能干工作。我觉得新闻传播理论无用,这仅仅是暂时的错觉,这种错觉不足以否定理论学习的重要

性,相反证明了理论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究其原因:其一是新闻传播理论研究,长期以来滞后新闻传播现实的发展;如报团、媒体经营管理、新闻体制改革等。 其二,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经常受到不正常的政治干扰造成的。(这个问题不仅仅限于新闻理论研究上存在,是我国社会科学理论界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三、学习新闻理论的必要性、重要性 (一)必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新闻传播理论这门课是大学新闻系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是合格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门思想武器。不学新闻传播理论而能培养出合格的新闻传播人才,是比较困难的。

有人说,你这说法恐怕不对,过去和现在有许多高级记者、特级记者,如特殊年代的名记者:范长江、彭子冈、邓拓、穆青、李普等,改革开放时代的田流、金凤、柏生、南振中等,他们并没有专门学习过新闻传播理论,但人家照样写出专业理论水平很高的文章来,甚至是专业论文。我说,这并不等于说他(或她)没有专门学习过,实际上如果你详细地调查了解后,就会发现虽然他(或她)没有象你们这样专门坐在课堂上学习新闻传播理论,但是人家却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已扎扎实实地自修了这门课。

当今社会的发展,新闻工作的现实,已向未来从事新闻工作的人们昭示:只有那些具有正确发展的新闻理论观点和知识的人,才是将来专业理论素质合格的有发展前途的新闻工作者。具有发展新闻理论观点的人是未来新闻传播人才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 第二,新闻传播理论是新闻学的理论基础。对新闻传播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并不能代替对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摄影、广播电视的录制、播放等具体新闻实务的学习和研究。但新闻传播理论对新闻实务有指导作用。学习新闻传播理论有助于新闻工作者正确而有效地从事新闻工作。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新闻工作中,无论采、写、编,还是摄、录、播,都是在一定的思想和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缺乏理论的指

导,工作中就会陷入盲目性。

因此,从减少新闻工作的盲目性,增强主动性方面分析,我们也很有必要学习、研究新闻传播理论。

这一点,我个人的感觉体会很深。比如:我们到银南和银北、固原采访,和一些市、县级的记者、通讯员打交道,就发现相当多的通讯员,甚至有的记者(包括我们新闻系的很多学生),他们把新闻工作看得很简单,认为只要会采、会写、会摄影、会编稿就行了,稿件能见报或能播出便祘完成了任务。 其实回到报社写稿、编稿一段时间,你就会明白:做为一名记者或编辑,一般性的写稿、编稿确实不是什么难事,但是,要写得好、编得正确、巧妙,做到有创造性,从理论层面搞清楚为什么只有这样写才好,只有这样编才正确,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 譬如:1993年92级新闻班去灵武狼皮梁吊庄采访,写的稿件给银南报:一版有一篇,二版有一篇,那末为什么报社要这样处理? 1998年中央台新闻联播:国际新闻中克林顿访俄放第二条,而俄杜马开会否定叶利钦提名总理人选放头条,请问为什么?

再譬如:我写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成功范例——牛焦虫病疫苗的推广使用使40万头牛得到保护》,初稿就没有注意把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标在标题中,是一位老编辑给标出的。

新闻的采、写、编、评、摄都需要掌握一定的业务技能。对业务技能我们不可小看,而且要精益求精;但业务技能是为了表达内容服务的,选择什么样的事实,表达什么样的内容,为什么此时此地要表达这个内容,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表达方法,这样表达能收到什么效果,对内容和表达方法的选择又是根据什么原则来决定的,这种“原则”纯粹是上级领导规定的呢?还是有其客观的依据??等等,这些问题就不完全是业务技能本身所能回答得了的。因此,新闻界有一位名记者,他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他说:“要善于掌握运用新闻技能,还得要有新闻理论的指导。”没有新闻理论指导的业务是盲目的。 这就好比一位照像馆的摄像师,也许技术很

好,但如果要他做摄影记者,他一定会碰到

不少难题。因为当他走出照相馆的摄影室,他很有可能不知道镜头该对准什么拍摄,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条应该肯定,就是他仅有技能,而没有理论去指导的缘故。也就是说,在照像馆摄像师的头脑中根本就没有新闻这种概念,当然他不可能拍出好的新闻照片来,即使勉强拍出来,也很可能是摹仿,照猫画虎,他的工作肯定是盲目的,是没有主动性的。

(二)重要性(这个问题我不想再过多阐述):具体有以下3点: 1、(学习新闻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新闻理念。 比如:首先是新闻不能假,假了就不是新闻。采写新闻是让事实说话,学会把观点和倾向隐藏在对事实的叙述和描写之中,还是观点加例子?

再譬如:是事实第一,新闻第二?还是新闻第一,事实第二?或者是“事实要为政治需要服务?”

社会主义条件下,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王”,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公仆? 新闻工作应该是政治第一、技术第二,还是技术第一、政治第二?

新闻为什么必须真实?为什么我们中国的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党性原则?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工作应该遵循哪些法律规范。

对上述这些诸如此类的根本性问题如不搞清楚,工作中就会误入歧途,甚至是犯错误。 2、(学习新闻理论)可以使我们了解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新闻传媒沟通信息,反映、引导社会舆论,充当党和人民的“耳目”与“喉舌”的作用。 3、(学习新闻理论)可以提高我们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为进一步搞好我们的新闻改革荐言献策。

我们知道,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这几种传播工具是极其锐利的思想武器,它们掌握在为人民大众着想的政党和领袖手里,就能发挥极大的宣传、教育、激励和组织的作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引导人民走向团结和胜利。 而一旦这

些传播工具被少数野心家、阴谋家篡夺、利用,它们就会变成杀人不见血的“屠刀”。这一点已被我国50多年来的新闻实践所证实,特别是“文革十年”的经验教训所证实。

(二)方法:

学习和研究新闻传播理论毫无疑问要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历史启示我们:学习和研究新闻传播理论极为重要,只有这样,才不会在复杂的现实斗争中迷失方向。

尽管这些年我们国家发生了许多有碍于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事件、风波,但我们毕竟已进入一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阶段。可以预见,加入WTO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生产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市场经济的最终确立和完善,对外交流的逐年扩大,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必将还会得到更大的发展,这是必然趋势。怎样进一步加强舆论监督?加强新闻工作的科学性?如何更好地发挥新闻传播媒体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尤其是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如何搞好我国新闻传播媒体在全球传播中的竞争能力,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我们从理论的高度作出科学的解答。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已欣喜的看到:在近十年来,对新闻传播理论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已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认同。最突出的标志就是,国务院学科评审委员会于1997年决定,将新闻传播学列入国家一级学科,归文学门类。

四、学习新闻理论的途径和方法 (一)途径:有两个。

1、听人讲述。我当学生时是听我的老师讲,现在是你们听我讲,或者是我们大家坐在一起共同讨论。(教学计划中安排了5-6次讨论,具体详见教师工作日历) 2、靠大家课后或将来参加工作后继续自学。其实我讲主要还是为大家引个路,在头脑中建立起目前我国新闻传播理论的大致框架、概念、结构,至于具体到哪一位同学学的如何、新闻理论水平是不是真正提高,恐怕主要还是要靠自己课后或参加工作后的继续自学。因为我讲毕竟是个外因,而真正要发生变化的还在于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

思想为指导,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各种新闻现象。这是一个总的哲学式的学习方法,如果具体说,就需要我们注意以下五点:

首先,要有开阔的视野和正确、科学的研究方法:

要有开阔的视野意味着:首先我们要能够站在人类的高度看待一切社会问题,看待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现象和新闻传播问题;第二,既能够从宏观、全局层面看问题,又能够从微观、个案层面研究探讨问题。 强调四种学习研究方法:即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陈云的话)的研究方法;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第二, 中国的新闻工作者尤其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要做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我们要能够站在人类的高度,认真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关于新闻工作的论述和中国共产党关于新闻工作的决议和文件,认真分析、研究历史的和现在的、中国的和外国的、正面的和反面的新闻实践经验,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这里最重要的是,要事实求是,勇于探索。

正确对待马、恩、列、斯、毛、邓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新闻工作的论述,坚持他们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但不能流于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要结合中国国情和今天的时代特点来贯彻这些原理和原则。

第三、要能正确对待我国的新闻工作传统 无产阶级报刊工作和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有着光荣的传统。比如,新闻一定要真实,要坚持群众办报,坚持党对报刊的领导,报刊要对实际工作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实际工作产生指导作用等等。 这些传统不仅对从事实际新闻工作的同志有积极作用,对我们进行新闻传播理论学习和研究的同志

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我们既要继承、发扬和完善对我们今天的新闻工作、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仍起着积极作用的那些好的新闻传统; 同时,我们也要抛弃那些已被历史证明了的或已不适应当今新闻传播实践,甚至是束缚、阻碍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继续向前发展的那些条条框框。一句话,我们要继承对的、正确的传统,抛弃已被新闻传播实践证明是束缚、阻碍当今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传统。 譬如,“新闻事业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这一说法,实践证明是错误的。

再譬如,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个传统观点。但当党的十四大确认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后,新闻界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条件的深刻变化,重新审视新闻事业的归属问题,逐步形成一个共识:新闻事业就它生产带有强烈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而言,属于上层建筑; 但同时,就它为全社会提供经济活动和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知识和文化娱乐来看,它又属于第三产业—文化产业。

这个理论上的突破,带来了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新思路,即“事业性质,企业管理”,也就是用企业管理的方法经营新闻事业。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因此,1992年以来,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在经营管理上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实力大幅提高。

总之,对待我们的新闻工作传统,我的看法是只要做到既不墨守成规,又敢于开拓、创新就可以了。

当然,任何一门科学研究要开拓、创新,一般都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对待过去的传统,另一个就是如何对待国外同一学科的成果问题,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谈的第四个问题。 第四,正确对待来自国外新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我们既不能盲目崇拜,全盘照搬,但也不能象过去那样全部排斥,凡是国外的东西都一概斥之为资产阶级的毒素和祸水。过去我们这种全面肯定或否定的简单化做法造成的恶果是:

1、当提倡学习国外新闻工作的经验时,我们就只抓住中外新闻传播事业的共同点,大讲特讲,而忽视了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特殊性,造成的结果是西方国家的一切都好,西方的月亮也比中国的圆。

2、当提出要抵制国外新闻工作中不适应中国情况的一些做法,批判一些错误的新闻观点时,我们又往往只讲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特殊性,忽视了中、外新闻传播事业所具有的共同点,造成的结果又是夜郎自大,思想僵化,闭关锁国。

在这方面我们的教训尤其深刻。因此,我希望我们大家在学习和研究新闻传播理论的过程中,一定要克服掉上述两种做法,阅读国外的新闻传播理论专著或论文要采取有分析、有批判、有鉴别的方法,把中外新闻传播事业的共性和个性联系起来,区别对待,取其精华,废其糟粕,大胆探索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闻传播学理论的新内容和新体系。

第五、在学习和研究新闻传播理论的过程中,要注意及时阅读、吸收和参考本学科及其它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途径:主要靠阅读新近出版的专业报刊杂志和书籍等来获取。这样做有两个好处:1、了解这门学科科研前沿阵地上的最新情况; 2、启发、引导自己进行更好的学习和研究。 细细想想:实际上新闻传播学中的许多分支学科,如新闻伦理学、新闻社会学、新闻哲学、新闻美学、新闻语言学、新闻心理学等边缘学科,都是在吸收了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上述五点是我根据自己这些年来的学习体会以及一些从事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工作的学者所谈的经验概括而成的,仅供大家参考。

为了便于大家课后的自学,我给各位提供了一个阅读书目。这些必读书请各位想办法找到读一读。因为课堂上讨论的问题,往往也就是必读书里的问题。请大家务必提前做好阅读准备。

现在和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新闻传

播理论工作者正在思考、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体系和框架问题。

俗话说,无论做什么事情,了解过去,就可以知道现在;研究现在,才能预测未来。 我想:新闻传播理论的研究也是如此。因此,有人开始以报业为研究对象撰写学位论文。 1845年,德国学者普尔兹编著出版《德国新闻事业史》 ,同年,德国的又一名学者科赫教授在海特和堡设立新闻学研究所。 1884年,德国的巴塞尔大学和莱比锡大学正式设立了新闻学课程。

美国:美国的新闻学研究开创于19世纪初这就引出我们下面要讲的问题。

第一讲: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讲授提纲 )

一、西方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二、以马克思、恩格斯创办的报刊以及前苏联、 中国、前南斯拉夫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

三、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四、创建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体系问题 ( 讨论:中国的新闻改革问题 )

第一讲: 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7世纪中叶,德国人最早开始研究报纸,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年轻学科。 在3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世界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和发展大致是沿着两个脉络发展的:

一个是以德、美、英、法、日等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的西方新闻传播学; 另一个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创办的报刊以及前苏联、中国、前南斯拉夫、朝鲜、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

一、西方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德国:早在17世纪中期,德国的一些大学就

期。1810年出版的《美国印刷史》(汤姆生著)一书中,有一部分关于报纸的论述。 1873年,美国的第一本新闻学专著《美国新闻史》(哈德生著)出版。

1893年,美国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开设新闻学讲座,这是美国新闻教育的正式开始。 到20世纪初,随着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1908年创建)、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1912年创建)的相继建立,美国的新闻学研究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日本: 1899年,日本的第一本新闻学专著《新闻学》(松本君平)出版。 1929年,日本学者小野秀雄首先在东京帝国大学设立新闻研究室(后来改名为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标志着日本的新闻学研究也纳入正规。

英、法 :

从新闻事业的产生年代看,英、法和徳国不相上下(英国、法国的近代报业都是17世纪初期产生,德国也是17世纪初期产生); 再从资本主义的发展看,英、法比德国、美国、日本发展都早

但就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来说,英、法却又落后于德国。

德国人约翰-古登堡1450年发明金属活版印刷术

纵观西方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历程,基本上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界线的: “报学”研究阶段 (二战以前) 新闻学研究阶段(二战以后)

(一)报学研究阶段(二战以前):

1、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 1608----1674年,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家,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奠基人。

1644年,《论出版自由》

2、安德沃德?马利特(Edward Mallet): 英国第一家日报《每日新闻》(1702年)的创办人,也是英国报人中第一个提出报道应该准确的人。他还提出报纸要报道而不评论的观点。他说:“报纸的义务在于将事实叙述出来,结论应该由读者来作。”这是关于客观报道的最早理论。(载《世界十国新闻史纲要》P8)

3、约翰?利尔本(John Lilburne): 1614——1657年,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治活动家,杰出的出版自由战士。

1640年,出版《贵族暴政的剖析》

4、托马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 1743——1826年,是美国的一位报人,1791年,他创办了《国民公报》。后来,竞选为美国第三任总统(1801—1809年)。

5、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西方各国都比较重视对新闻立法的研究工作。有的国家如法国、德国很早就有了专门的新闻法。 1819年法国就制定了《塞尔新闻法》,是法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新闻法。

德国1874年制定了《帝国新闻法》

6、此阶段内,还需要我们尤其注意的一件大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资产阶级报学理论逐步走向成熟的同时,伴随着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和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1917年) ,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理论也基本上得到了确认。

(二)新闻学研究阶段:

新闻学研究阶段:最突出的标志就是报刊四种理论的提出: 即:集权主义新闻理论、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社会责任论新闻理论、苏联共产主义新闻理论

1、集权主义新闻理论的内容概括起来有以

下几个核心观点:

(1)对新闻机构实行君王和国家监督,新闻机构对皇室、统治者要绝对服从;

(2)在经营管理和所有权方面,新闻机构归皇室和统治者所有,私人经营可以存在,但必须经皇室、统治者许可;

(3)用颁发营业执照来控制新闻事业; (4)实行事前检查制度,国家可以禁止发行某些新闻,对社会实行新闻封锁;

(5)对新闻机构实行经济制裁,常采用罚款或不供应纸张等强制性手段;

(6)在新闻传播的管理上,实行强制性的纪律。

2、自由主义新闻理论:起源于17世纪的英国(弥尔顿、利尔本等是奠基人)和18世纪的法国(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的《人权宣言》),19世纪30年代产生并开始在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盛行。

自由主义新闻理论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中产生的,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达到了顶点。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争取言论自由,建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要求。自由主义新闻理论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经济是相适应的,舆论上的自由竞争正是经济上自由竞争的反映。 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核心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⑴ 主张新闻媒介全部实行私人经营,提倡自由竞争与自由发展;

⑵ 主张报道实行全面的新闻出版自由,包括采访、发表、交流和批评的自由,反对除法律之外的任何国家政权的干预;

⑶倡导新闻有报道消息,推销产品,娱乐大众,坚持真理,监督政府五大功能; ⑷提倡新闻传播的法治化管理。

3、社会责任论新闻理论:

产生的原因和背景:第一, 社会背景及发展原因

第二,自由主义新闻理论自身发展的原因

社会责任论新闻理论中心内容:主张报刊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公众有了解世界的权利”,不仅有财力的人可以自由办报,而且新闻媒介还应创造条件,让每个人有同等机会使用新闻传播工具发表意见。

社会责任论者承认,新闻媒介可以为某些人所私有,可以为赚钱而经营它,但是有一点要明确----就是要负有社会责任,要为公众的利益和安全服务着想。

社会责任论新闻理论还主张,如果某一报刊不能对社会负责,新闻同行或政府机关必须对它加以“纠正”和“干预”。

社会责任论新闻理论的核心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⑴要求新闻媒介在享受新闻自由时,也要对社会承担责任;

⑵新闻报道要做到灵通\\真实\\准确\\客观\\平衡;

⑶要求新闻媒介要对法律\\社会习惯负责,要遵守社会伦理道德;

⑷主张新闻报道要考虑传播后的社会效果问题;

⑸提倡新闻媒介和报道形式的多样化。

4、苏联共产主义新闻理论:

西方学者提出的这一理论,主要依据是前苏联20世纪50年代时期的报刊理论和实践。 中心内容及核心观点:

(1)新闻媒体受党和国家的直接控制; (2)新闻媒体不允许私人经营,由国家经营; (3)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是宣传、教育和告知,且把宣传功能摆在第一位,告知放在了后面;

(4)实行新闻审查制和新闻追惩制相结合的办法控制新闻传播媒体;

(5)把支持世界各国进步运动作为新闻传媒的一项重要任务;

发展主义新闻理论:

发展主义新闻理论的中心内容: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新闻媒体是一个国家维护民族独立、团结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社会舆论工具。新闻界应当拥护政府,与政府合作,帮助政

府同危害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邪恶势力、暴力作斗争,加强社会和政治的和谐,倡导媒体要为国家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行积极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 其核心观点主要有:

(1)媒体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党和国家的领导,成为一个国家维护民族独立、民族团结和国家发展的社会舆论工具;

(2)媒体的主要功能要受国家发展计划和目标的限制。

(3)媒体的经营管理实行法治,经营模式可多种多样,既可国家经营,也可私营; (4)提倡积极的新闻自由,但更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

(5)十分注重新闻媒体的守望、整合、教育功能。

(三) 传播学研究阶段:

1、传播学的兴起及其内涵: 传播学的兴起主要原因: 第一,传播学的兴起和西方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第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Carl I .Hovland ;1912-1961)

几个结论: 1,传播学的兴起是20世纪40年代后跨学科研究的产物。

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D ?Lasswell ;1902-1978)

心理学家:库尔特? 卢因(1890—1947) 社会心理学家:保罗? 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 新闻学家:韦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namm 1907-1987) 2,传播学的兴起是对新闻学的发展和补充。 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比新闻学要广的多。

传播学的内涵界定: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探寻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科

学。

还有人把传播学的内涵界定为: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科学。

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 英语为 16家,他先后在60多家报刊上发表上千篇

的通讯、政论以及其它的文字材料。 1、《莱茵报》: 全称《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

1842年1月—--1843年4月,德国科伦市出communication ,指“通讯、交流、传播”的意思。

2、大众传播学:

自我传播:(个人内向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指现代化的大众传媒机构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通讯社、电影、书籍、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面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二、以马克思、恩格斯创办的报刊以及前苏联、中国、前南斯拉夫、朝鲜、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 (一)马克思的报刊活动及对无产阶级新闻学的贡献

A、马克思的报刊活动 马克思(Marl ? Marx): 1818年5月----1883年3月,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理论家、报刊政论家。 马克思一生创办、编辑和领导出版的报刊有

版。 2、《德法年鉴》(杂志):1844年2月在巴黎创刊,是德国“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刊物”。马克思和阿?卢格主编。 3、《前进报》: 马克思1844年8月参加了由卡?贝尔奈斯任主编的《前进报》的编辑工作。 4、《社会明镜》:月刊,恩格斯和莫?赫斯1845年7月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创办,马克思参与了编辑和领导工作。

1845年7月出版第一期,1846年出至第12期停刊。 5、《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1848年2月,是一张大型日报。 6、《新莱茵报》:1848----1849年,是马、恩创办的唯一一张大型日报。1848年6月1日在德国科伦出版。 7、《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杂志):1850年3月在德国汉堡出版,至11月第5、6期停刊。 8、《寄语人民》(周刊):1851年在英国创刊,琼斯主编。 9、《人民报》(周报):1852年出版,琼斯主编,是英国工人宪章派报纸。 10、《改革报》:1853年出版,是美国的工人报纸。 11、《人民报》:1859年出版,德国工人报。 12、《工人辩护士报》:1865----1866年2月10日,是第一国际的机关报。 13、《共和国》周报:1866年2月11日创刊,该报是第一共产国际的正式机关报。1867年7月,因财政困难停刊。 14、《国际先驱报》:第一共产国际英国联合委员会的机关报。马克思1872年领导过。 15、《法兰克富报和商报》:德国小资产阶级报刊,马克思1875年领导过。 16、《社会民主党人报》: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机关报,马克思1879年领导过。

B、马克思对无产阶级新闻传播学的贡献 1、关于人民报刊的思想 2、关于出版自由的思想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议会记录的辩论》 3、关于报刊与社会舆论的问题 4、关于报刊的文风问题 5、关于记者工作问题

6、提出要按新闻规律办事的思想

(二)列宁的报刊活动及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发展

A、列宁的报刊活动:

列宁(1870-------1924年)是布尔什维克报刊的组织者和创始人,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苏联的革命事业,也献给了革命的报刊事业。报刊活动是他革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列宁的报刊活动大致可分两个阶段:十月革命前和十月革命后。

十月革命前,列宁创办、编辑和领导过的报刊、杂志有20家左右。其中: 1、《火星报》:是列宁创办的第一 个全俄政治报纸。1900年12月24日在德国 莱比锡出版,当时对俄国来讲属地下报纸。 2、《曙光》杂志:由《火星报》

编辑部在斯图加特出版。列宁领导过该刊。 3、1905年------1907年间,列宁还创办和领导了以下报刊: 《前进报》:1905年1月4日在日内瓦创办; 《无产者报》:列宁主编,1905年5月27日在日内瓦创办;

《新生活报》:1905年11月2日在彼得堡创办;

《浪潮报》:1906年5—6月; 《回声报》:1906年7月; 《视觉报》:1907年2月; 《新光线报》:1907年3月; 《工人的话》、《我们的话》等。 4、《工人报》:1910年10月在巴黎秘密创办,是列宁创办的一张通俗报纸。

5、《明星报》:1910年12月在彼得堡公开出版。 6、《思想》杂志 、《启蒙》杂志:政治与文学月刊,莫斯科 7、《真理报》:1912年5月5日在彼得堡出版,受列宁领导,由斯大林等人创办。 8、《社会民主党人报》:1914年10月,有列宁领导创办。

9、在此期间,列宁还在日内瓦创办了《共产党人》杂志,参加了国际社会主义青年联合会机关刊物《青年国际》的编辑工作。

10、十月革命胜利后,

列宁直接领导过的报刊有两家: 《贫农报》和《经济生活报》 B、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最大贡献:对党报新闻工作规律的总结和阐述。

2、对报刊作用的认识进一步加强。

3、提出了办报的群众路线:即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4、提出了报刊的公开性原则。

(三)苏联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学理论对其它社会主义国家 报刊宣传的影响

世界无产阶级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中心转移到莫斯科

匈牙利共产党机关报:《红色报》; 捷克与斯洛法克共产党机关报:《红色权利报》;

南斯拉夫共产党机关报:《战斗报》; 意大利共产党机关报: 《团结报》; 比利时共产党机关报: 《红旗报》; 波兰共产党机关报: 《人民论坛报》; 保加利亚共产党机关报: 《工人事业报》; 罗马尼亚共产党机关报: 《火花报》; 西班牙共产党: 西班牙自由广播电台; 越南共产党机关报;《铁锤报》;

中国共产党机关报:《向导》周报。

第三共产国际领导各国的工人运动:创办《共产国际》杂志,用英、 法、德、俄、西、日、中七种文字出版,从1919年-----1943年,长达24年时间。

南斯拉夫的自治型新闻理论

铁托1950年提出:工人自治的思想 1952年, 南斯拉夫的自治制度确立 南斯拉夫的自治型新闻理论核心观点:

1,所有党报都改为社会主义劳动组织的机关报,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报刊的主人,南共联盟只管自己的少数几份机关报;

2,对新闻机构实行企业化的经营管理,自负盈亏;电台,电视台对听众,观众收取收听,收视费;新闻工作者的收入由电台,电视台,报社根据国家的政策决定高低; 3,各新闻单位都成立自治委员会,作为该新闻单位的最高管理机构;

4,国家制定了新闻法,通过新闻法依法管理新闻传媒;

5,新闻从业人员(包括领导)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三、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一)萌芽与初创阶段:

我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工作萌芽于19世纪70年代。

1873年《申报》发表《论中国京报异于外国新报》是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较早的新闻传播理论的研究文章。

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报人:王 韬、郑观应等。 王 韬 :《循环日报》的创办人, 箸有《弢园文录外编》 发表《论各省会城市宜设新报馆》(1878,2,

19,《申报》):

办报的目的是“立言”;

“上行而下达,朝令而夕颁。” “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 “达内事于外,通外事于内”,能够“察政绩, 辅教化”。

郑观应: 《盛世危言》

资产阶级维新派报人:康有为、 梁启超; 资产阶级革命派报人: 孙中山

《民报》发刊词:办报主要是为了“求其斟时弊以立言”,他说:“夫缮群之道,与群俱进,而择别取善,惟其最宜。”

“抑非常革新之学说,其理想灌输于人心,而化为常识,则其去实行也近。”

把新闻学作为一门科学介绍到中国是20世纪初期的事情。

1903年商务印书馆翻译了日本松本君平的《新闻学》

1913年广学会又出版了史青翻译的美国记者休曼《实用新闻学》 (二)初兴阶段: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新闻学研究开始进入初兴时期。

1918年春,北京大学政治系开设新闻学课程 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 1919年,徐宝璜出版新闻理论专著《新闻学》

(三)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三次高峰:

中国第一批无产阶级报刊的先声是: 创刊于1915年9月15日的《新青年》。 因此,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起步教晚,大致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 学术界认为:1922年2月12日,李大钊《在北京大学记者同志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词》是目前看到的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新闻现象、新闻事业和记者活动的代表作。

20世纪30-----40年代: 瞿秋白 邓中夏 中国新闻学研究会 戈公振

邹韬奋 张友渔 萨空了 恽逸群

毛泽东 刘少奇 陆定一 范长江等。

20世纪40年代至今产生三次大的研究高峰:

第一次: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的整风改革时期。

提出报刊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的“四性原则”

第二次:1956年《人民日报》的改版时期。

第三次: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 四、创建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新闻传播学体系问题

讨论:当前我国的新闻改革问题 第二讲、信息 新闻与宣传

主要探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新闻的本质是什么? 二、新闻的特点

三、新闻与信息的关系

四、关于信息量、新闻信息量问题

五、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 第二次讨论课 )

一、剖析新闻的本质? 本质 新闻的本质 1、商品说:

(1)奇特反常说: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美国《太阳报》新闻部主管约翰-博加特

“凡是能让女人读了之后大叫‘我的天呀!’的就是新闻。”

——美国《太阳报》总编查尔斯-戴奈

(2)邪恶说:

“新闻就是三个W,即女人、金钱和罪恶的记录。”

woman wealth wicked

——美国报人 斯坦利-瓦利克尔 2、事实说: “新闻者,是最近时间内所发现与人类生存有关联的事实与现象。” ——徐宝璜《新闻学》

“新闻就是把最新的事实现象在最短的时间间距内连续介绍给最广泛的公众。” ——德 柏林大学埃米尔-多维法特 范长江:“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白莱耶:“新闻是最近发生的、能引人兴趣的事实。”

前苏联《真理报》消息部主任哥捷夫:“新闻是有共同兴趣、有典型意义的事实。” 3、宣传说: 甘惜分:“ 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 4、传播说: 王中:“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 5、报道说: 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载《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新闻是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李大钊1922年在北大记者同志会上的演说词

“新闻是根据自己的使命对具有现实性的事实的报道和批判,是用最短时距的有规律的连续出现,来进行广泛传播的经济范围内的东西。”(小野秀雄《新闻学原理》) 《辞海》中的新闻定义:“新闻是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

结论:新闻的本质及其内涵 新闻是传播新近发生的、受众关心的事实的信息。

具体说,有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层:新闻是事实的信息

第二层:新闻是新近发生的、受众关心的事实的信息

第三层:新闻是一种公开传播的信息,传播是事实成为新闻必不可少的条件。 6、信息说:

二、新闻的特点 1、真实 2、具有新意 3、讲究时效 4、公开传播

三、新闻与信息的关系 (一)信息的内涵 :

1948年,克劳德-香农(Claude E.Shannon)提出“信息”概念。1949年,《传播德数学理论》(与W-韦弗合写)出版,提出“信息论”。

“凡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减少受信者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都叫做信息。” 哲学意义上的“信息”概念: 信息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外界作用于人主观(大脑)的东西。 (二)信息的特点: 1、共享性 2、扩缩性 3、组合性 4、多角度性 5、相对性 6、滞后性 7、可储存性

(三)新闻与信息的关系

二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种属关系。 1,种属关系: 新闻是“种”,信息是“属”。 2,所反映对象和范畴 3,认识功能

4,时效上的区别与联系 5,社会功能上的区别与联系 6,传播方式上的区别与联系

小结:新闻与信息的关系 大家需要加深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新闻作为一种信息,是具有特殊形态和含义的信息,新闻是对事物运动的最新状态的及时反映。

第二,由于新闻具备信息的属性,它同样可

以消除接受者认识上的某种不确定性或改变原来的模糊认识。

第三,客观事实在成为新闻的过程中,已成为一种可供传递的物化了的观念形态,它包含了传播者——主要是记者编辑对客观信息的主观反映。

第四,新闻既来源于客观物质,同时,又依赖于客观物质载体和能量,才能够进行传播。

(四)信息概念的发现给新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教材 P43

四、关于信息量、新闻信息量问题 (一)信息量

信息量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消除接受者不确定性量的多少程度。

(二)新闻信息量

新闻信息量: 指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报道消除受众不确定性量的多少程度。

版面(节目)新闻的信息量:

单元新闻信息数

新闻作品信息量 = ————————— x 100%

信息符号之和

(三)影响新闻信息量大小的因素

报道者;新闻作品;版面节目容量;受众;传播的条件环境等。

五、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 讨论课 ) (一)宣传的内涵:

宣传是指个人或组织借助一定的媒介,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观点、

思想),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活动。 (二) 宣传的特点: 1、主观性强 2、功利色彩浓 3、讲究针对性 4、传播观念

(三)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新闻与宣传是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联系的交叉关系。

新闻与宣传的相互区别 ? 总的来说:新闻与宣传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

? 其根本区别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 1、这两种社会现象的起源不同

2、它们所传播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的各不相同:

3、新闻和宣传所追求的价值观也不同: 4、各自所遵循的规律不同:

新闻与宣传的相互联系 ? 从相互联系的角度来看:新闻和宣传之所以发生联系,主要在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宣传向新闻的单向渗透 2、宣传利用新闻的公开传播特点为其服务,效果好,而且成本很低;

3、新闻媒体所具有的宣传功能所致; 4、从事实到新闻,报道者隐藏在新闻中的倾向性所致;

(四)如何利用新闻作宣传?

首先要区别:新闻性宣传、 宣传性新闻与媒体宣传

新闻宣传的实质是利用新闻为宣传服务。 利用新闻作宣传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二,必须遵循新闻规律,按照新闻规律来作宣传,这样才能赢得受众,才能收到好的宣传效果。

第三,必须讲究真实性和时效性;

第四,要在树立新闻单位的可信性、可信度上作文章;

第五,一定要讲究宣传艺术; 第六,还要搞好新闻策划; 第七,要尽可能地寻求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的最佳结合。

课后阅读思考:新闻策划与新闻宣传

新闻策划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围绕一定的主题或目标,对传播的全过程所进行的决策和谋划过程。

新闻策划与西方对应的词是:media campaingn

可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为什么这几年我国新闻传播实践领域新闻策划的现象火爆、流行呢?

★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是不是一回事? ★倡导新闻策划违背新闻传播规律吗?为什么?

★新闻策划需不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如果需要,应遵循哪些规则?

★新闻策划的理论命题对新闻传播实践带来哪些好处和弊端?

提示:第二讲概念小结: 注意区别下列几组概念: 1、新闻 宣传 新闻宣传 2、宣传性新闻 新闻性宣传

3、信息 新闻信息 宣传信息 4、信息量 新闻信息量

5、新闻的特点 信息的特点 宣传的特点 6、新闻价值 宣传价值 新闻策划 7、新闻的价值 宣传的价值 8、新闻宣传 媒体宣传 第三讲:新闻价值--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之一

讲授提纲

一、新闻价值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

二、新闻价值规律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三、新闻价值规律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

四、西方的新闻价值观

五、两种新闻价值观的不同之处 一、为什么说新闻价值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

新闻价值问题贯穿于整个新闻传播的过程之中。

新闻传播过程(图表)

首先,新闻价值是记者、通讯员衡量新近发生的事实能否写成新闻的标准。

第二,新闻价值也是编辑筛选稿件、安排版面(制作节目)的一面“筛子”。 第三,新闻价值还是媒体评判新闻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

第四,新闻价值也还是广大受众选择、评价新闻好坏、优劣的一把“尺子”。

从人类社会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进程看:新闻价值是一个可以超越社会制度、社会意识形态乃至于权力和任何个人意志的带有某种客观性的东西。

二、新闻价值规律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本身所包含的能够满足社会和受众特定需要的信息素质的总和。 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构成要素: 1、新鲜性:①时间新; ②内容新; ③角度新; 2、重要性: ①与国家、社会和广大受众关系密切的事实一般重要;

② 播发之前或播发以后,可能回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事实一 般也重要; ③带有发展性特点的事实也重要; 3、显著性: ①事件显著; ②人物显著; ③地点显著;

④时间的显著,数字的显赫; 4、接近性: ①地理上的接近,

②年龄\\职业\\兴趣\\爱好上的接近;

③心理上的接近; 5、趣味性:

①事实本身具有趣味; ②写作形式上的趣味;

小结:要正确认识上述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新闻价值规律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 (一)新闻传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实现新闻价值的过程。

要实现这个过程,一般必经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记者、通讯员要通过深入细致的采访调查,运用自己的业务素养和政治眼光及时发现、开采、初步表现事实中的新闻价值;

第二环节:编辑和新闻机构要及时给予已经发现和初步表现了新闻价值的新闻稿件以适当的处理;

第三环节:及时地传播,包括报纸的印刷发行、广播电视的制作播出等; 第四环节:新闻信息能够顺畅地被广大受众接受,并产生社会效果,这是新闻价值的最后实现。

(二)影响新闻价值实现的因素: 影响新闻价值实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第一,记者、通讯员、编辑的业务素养和政策理论水平是和新闻价值的能否被发现和能否得到正确认识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 第二,搞好新闻的编排、印刷、发行、播发工作,加强与受众的联系,经常广泛地倾听他们的意见、要求,往往也都对新闻价值的充分实现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第三,在现实社会中,新闻价值的实现往往不可避免的还要受到一定阶级、党派和利益集团的影响和制约。 影响和制约的突出表现:要考虑宣传价值问题

(三)关于宣传价值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详见教材P294 宣传价值:指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宣传

者,能够解释、证明宣传者主张的那种素质。 具体说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构成要素: 认可的:

1、及时性(Time-Lines): 1、一致性: 2、针对性: 3、普遍性: 4、典型性: 5、时宜性:

四、西方的新闻价值观 (一)什么是新闻价值观?

新闻价值是事实中内含的一种客观信息要素,人们认知和评估这种客观要素是有标准的。

在长期、频繁的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传播者与受传者逐渐已形成了判断事实中新闻价值是否存在的比较稳定的看法,这种个人或团体判断新闻价值的主观标准就是我们所说的新闻价值观。也叫新闻价值取向。

(二)西方的新闻价值观

? 新闻价值(News Value)这个概念,是19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大众化报纸时期首先提出来的。

?大众化报纸的兴起和发展,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普遍确立,使资本主义报纸成为资本主义企业。报纸和其他商品一样,私人所有,私人经营,可买可卖。精神产品完全商品化,通过办报获取利润,是报纸经营的直接目的,报纸只有赢得利润,才能生存。 ?西方的新闻价值理论正是在新闻商品化这一客观过程中产生的。它反映了新闻商品化的现实,并在理论上肯定了新闻的商品价值观念,为新闻的商品化服务。

?西方的新闻学者把新闻作为满足社会信息需求的商品来研究,他们按照商品交换的观念,研究什么样的新闻最能吸引读者,销路最广,能够带来更多的利润;于是,他们提出了新闻价值这个概念,把交换价值作为衡量新闻的标准,由此形成了他们的新闻价值观。

(三)西方新闻价值观的核心构成要素 那么,新闻价值都有哪些要素构成呢?西方的新闻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说法,但求同存异,其中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构成要素是共同

2、接近性(Proximity): 3、显著性(Prominence): 4、重要性(Significance):

5、人情味(Human Interest): 具有人情味的东西是:冒险、冲突、幽默、悲欢离合、两性、反常和个人利益等。

上述5项要素中,西方最强调的是“人情味”,也叫“趣味性”。因为他们认为“趣味是吸引读者的良方。”著名的学者约斯特就说,趣味是新闻的第一因素,是新闻的试金石。那么, 如何看待西方的新闻价值观呢?

五、两种新闻价值观的不同之处 对于西方的新闻价值观,我们吸收了他们认识中的带有规律性的合理内核。综括起来,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认识的着眼点不同:

2、运用新闻价值规律的方式、目的不同: 3、对新闻价值规律构成要素中的诸要素所强调的侧重点不同: 新闻理论课堂作业

欢迎来到免费考研网www.freekaoyan.com

第四讲、媒介、新闻传播的发展与当代社会(讲授提纲)

主要探讨以下八个方面的问题: 一、弄清五组概念

1、传播 、 媒介 、 传播媒介 、新闻传播媒介;

2、媒介 、 媒体;

3、新闻传播 、 大众传播 、 网络传播; 4、新闻传播媒介 、 大众传播媒介、 网络传播媒介;

5、新闻传播媒体 、 大众传播媒体、 网络传播媒体;

6、手机短信 、 手机媒体;

7 、传统媒体 、 网络媒体、 新媒体; 8 、第四媒体、 第五媒体; 二、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语言媒介产生口语新闻:“口头新闻”、“口传新闻”

口语新闻的特点:

(二)文字媒介产生手抄新闻: (三)印刷媒介产生印刷新闻: (四)音响电子媒介产生广播新闻:

(五)图像、音响电子媒介产生电视新闻: 语言媒介—文字媒介— 印刷媒介—---------- 音响电子——图像---- : 计算机互联网络

媒介 音响电子媒介

(六)20世纪 60年代至今,通讯卫星、光导纤维、有线电视和计算机互联网等新媒介出现,网络新闻时代到来: 三、第四媒体的内涵及其特点 (一)计算机互联网与第四媒体: (二)第四媒体的内涵及产生过程: (三)第四媒体的特点:

(四)第四媒体近几年在全球的发展现状: 四、第四媒体与信息高速公路建设问题 (一)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

(二)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三个发展阶段: (三)各国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情况: 五、第四媒体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讨论) (一)积极的影响: (二)消极的影响:

六、关于手机短信与第五媒体(讨论) (一)手机短信与手机媒体

(二)手机媒体的产生及其特点 (三)手机媒体的未来发展 七、新闻传播与当代社会

八、媒介文化与新闻文化问题

一、弄清以下几组概念:

1、传播 、 媒介 、 传播媒介 、新闻传播媒介;

2、媒介 、 媒体;

3、新闻传播 、 大众传播 、 网络传播; 4、新闻传播媒介 、 大众传播媒介、 网络传播媒介;

5、新闻传播媒体 、 大众传播媒体、 网络传播媒体;

6、手机短信 、 手机媒体;

7 、传统媒体 、 网络媒体、 新媒体; 8 、第四媒体、 第五媒体;

人 类 新 闻 传 播 发 展 概 念 图

口语新闻—手抄新闻—印刷新闻(含图片)--广播新闻—-电视新闻 : 网络新闻

泛记者 文字记者(含摄影记者)— 广播记者— 电视记者 : 网络记者(泛记者时代)

(因特网)

人的嘴巴 ——— 报 刊 ———— 广 播 —— 电 视 : 计算机国际互联网 (计算机互联网)

人际传播 —————— 新闻传播 ————— 大众传播 : 网络传播

新闻传播媒体 ——— 大众传播媒体 : 网络传播媒体

传统媒体 : 新媒体 第四媒体 第五媒体

概念辨析1:传播 、 媒介 、 传播媒介 、新闻传播媒介

传播是人们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活动。 传播------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 、接受和反馈行为的总称。 英文:communication

媒介----- medium (复数media), 指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中介体和传导体。 媒介就是负载信息的载体。

传播媒介--指负载信息,以供传递各种信息符号的载体。

新闻传播媒介--指以负载新闻信息为主,讯社 、广播 、电视 、互联网 、手机短信面向社会大众传递各种信息符号的载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

概念辨析2: 媒介与 媒体

加拿大的著名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鲁)汉

马歇尔-麦克卢(鲁)汉(Marshall McLuhan ,1911---1980 ),多伦多大学文化与技术中心主任。 代表作品:《传播工具新论--人的延伸》; 《理解媒介》;

《谷登堡的灿烂群星:印刷文人的诞生》; 提出的媒介理论观点: 1,媒介延伸论 2,媒介凉热论 3,媒介讯息论

我的观点:实际上,把报纸、广播、电视叫“媒介”,从概念上说,是不准确的。 正确的叫法应该是“新闻传播媒介”,或者叫“新闻传播媒体”。

概念辨析3:新闻传播 、大众传播 、网络 新闻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报纸、新闻性杂志、通讯社 、广播 、电视 、互联网 、手机短信等现代化的新闻传播媒介,面向社会广大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西方传播学术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报纸、杂志、通讯社 、广播 、电视 、互联网 、手机短信、电影 、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面向社会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网络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等新兴网络传播媒介,面向全球网民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概念辨析4,5,6,7,8

4、新闻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网络传播媒介;

新闻传播媒介 :指报纸、新闻性杂志、通

大众传播媒介:指报纸、杂志、通讯社 、广播 、电视 、互联网 、手机短信、电影 、书籍等

网络传播媒介:指计算机互联网等

5、新闻传播媒体 、大众传播媒体、网络传播媒体;

新闻传播媒体 :有报社、新闻性杂志社、通讯社 、广播电台 、电视台 、互联网站 、通信公司等

大众传播媒体:有报社、杂志社、通讯社 、广播电台 、电视台 、互联网站 、通信公司、电影公司、出版社等 网络传播媒体:互联网公司等 6、手机短信 、 手机媒体;

7 、传统媒体 、 网络媒体、 新媒体; 8 、第四媒体、 第五媒体; 二、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阶段:

新闻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起源于人类的群体社会活动。它是适应人类的社会需要,主要是人类沟通信息、交流情况、交流思想和经验的需要而产生的。 原始社会:

“体语”和“手势语”: 劳动产生了“语言”。 (一)语言媒介产生口语新闻:“口头新闻”、“口传新闻” 口语新闻的特点:

(二)文字媒介产生手抄新闻: (三)印刷媒介产生印刷新闻: (四)音响电子媒介产生广播新闻:

(五)图像、音响电子媒介产生电视新闻: (六)20世纪 60年代至今,通讯卫星、光导纤维、有线电视和计算机互联网等新媒介出现,网络新闻时代到来:

尼葛洛庞帝 : 《数字化生存》----- 比特新闻时代

考察分析新闻传播历史发展阶段后的启示 1、人类的新闻传播产生于人类的社会需要,新闻传播的发展绝不是孤立的、单方面的发展,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

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2、传播媒介是新闻传播的核心因素,在新闻传播发展过程中,不同传播媒介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新闻传播发展的不同阶段。

3、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尤其能够推动新闻传播的进步与发展。

三、关于第四媒体

(一)计算机互联网与第四媒体:

所谓计算机互联网络是指互相隔离的单个计算机通过电缆、光纤、电话线等通信手段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新息中心,而一个信息中心或几个新息中心之间再互相连接,进而形成共享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的计算机信息传播系统。

从目前看,由于物理结构、使用范围及用途的不同,计算机互联网络又大致分为两类: 地区性互联网(局域网、广域网)和国际性互联网。

地区性互联网,眼下在世界各国、地区大量存在;而国际性互联网目前全球最大、最流行的是Internet(因特网) ,我们所说的第四媒体就是指这个网。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召开年会,正式提出了第四媒体的概念,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会上指出,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图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国际互联网,以加强新闻传播工作。因此,计算机互联网与第四媒体之间,严格地说是两个概念,不能完全划等号。

(二)、第四媒体的内涵及产生过程:

第四媒体最早起源于美国国防部在1969年创办的一项工程,名叫阿帕计算机(Arpanet)工程。 起初,国防部的计算机科学家们只用4台计算机互联进行实验,发展到1977年网节点达57个,连接各类计算机100多台。在Arpanet网发展的同时,美国一些机构也开始建立自己的面向全国的计算机广域网,并

且这些网络大多使用与Arpanet网相同的网

际协议(IP)进行运作。

到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建立覆盖全国的Usenet,连接美国所有的大学及研究机构,通过以校园网为基础的区域网,再互联各地的区域网形成全国性的广域网(1)。 与此同时,美国国家宇航局、能源部等部门的计算机网络也相继建成。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等,亚洲的日本、新加坡、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以及北美加拿大等国也在积极发展本地的网络。大约到1990年前后(2),上述各国和地区的计算机互联网又先后联网,形成了Internet网。

Inter英文的意思是“相互的” 、 “在??之中” ;net英文的意思是“网络”。 如果仅从英文字面上看,Internet是一个网络之间的网络,或者说是一个网络的集合体。 因此,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国曾一度有人意译Internet为“互联网”、“国际互联网” ,也还有人译为“网际网”等。

为避免概念使用混乱,1997年7月18日,国家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式规范此译名为“因特网”。 由此可见,所谓因特网就是指世界各国的计算机互联网相互联网后,所形成的共享人类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的国际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

因特网名称及编码分配公司(ICANN)是1998年11月在美国加州注册设立的一个非政府、非赢利的因特网自治管理机构,负责因特网域名的注册和管理及域名争端解决,1999年底该组织通过了《统一域名争端解决规则》及其执行细则,目前,该规则正在成为国际通行的域名争端解决程序。

(三)、第四媒体的特点: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高速、海量传递信息,所传信息极大丰富,且形态各异;

2、可以进行实时、交互传播;

3、第四媒体上的信息可以自由传递、自由交流,在网上所有网民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4、第四媒体是一种跨国界传播信息的媒体; 因特网最终要实现的信息传播目标是,让任何人(who )、任何时侯( when )、在任何地方(where)、向任何一个人(whom)、2亿 2亿多十4000多万 1亿多 7000多万

十近2亿

2007年 16.7亿

2010年 近20亿(预计) 提供或获取任何信息(what)成为现实,这是第四媒体信息传播的五个W目标。

5、网上信息以超级链接(super—link)方式发布,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强。

6、第四媒体传递信息还具有匿名性; 7、第四媒体上的信息还可以低成本的进行复制。

(四)、第四媒体近几年在全球的发展现状:

1、 在外国的发展情况:

第四媒体在全球的发展概况

年 代 全球统计数 亚 洲 欧 洲 拉丁美洲 大洋洲 非 洲

1969年 4台组成计算机互联网 美国

1990年 几十万台 日韩新马 英法德荷 美加 澳

印尼香台 瑞芬挪 1992年 2000万 1994年 3500万 1995年

1996年 7000万

1997年 9996万 1000多万 800多万 5468万 100多万 十100多万

1999年 1.8亿 6600万 4000万 7000万 1000多万

2000年 3亿 1.1亿 6800万 9000多万 3000多万 几十万 2003年 5亿 1.6亿 1.1亿 1.2亿十4600万 4000多万 2000多万 2004年

2005年 10.8亿 1.2亿十近1亿十1亿多 近2亿 1.98亿十3000多万 1亿多 5000多万

十1亿多

2006 12亿多 1.37亿十近1亿十1亿多 近

2、中国的发展情况 :

CNNIC历年中国互联网统计数字

发布时间 网民数 上网计算机 CN域名 宽带用户 拨号用 户

2007.07.06 16200万(含3700万农村网民) 2007.01.19 13700万 2006.07.19 12300íò 5450íò 1190617 7700íò 4750íò

2006.01.19 11100íò 4950íò 1096924 6430íò 5100íò

2005.07.19 10300íò 4560íò 622534 5300íò 4950íò

2005.01.19 9400万 4160万 432077 4280万 5240万

2004.07.20 8700万 3630万 38万 3110万 5155万

2004.01.15 7950万 3089万 34万 1740万 4916万

2003.07.21 6800万 2572万 25万 980万 4501万

2003.01.16 5910万 2083万 17.9万 660万 4080万

2002.07.22 4580万 1613万 12.6万 200万 2682万

2002.01.15 3370万 1254万 12.7万 未统计 2133万

2001.07.17 2650万 1002万 12.8万 未统计 1793万

2001.01.17 2250万 892万 12.2万 未统计 1543万

2000.07.27 1690万 650万 9.9万 未统计 1176万

2000.01.18 890万 350万 4.8万 未统计 666

1999.12.05 400万 146万 2.9万 未统计 256万

1998.06.30 117.5万 54.2万 9415 未统计 46万

1997.10.31 63万 29.9万 4066 未统计 25万

1994.4. 接入

四、第四媒体与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问题 (一)、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

指一个前所未有的全国——最终是全世界的四通八达的电子通信网络,它将每个人都连在一起,并能提供你能想象得出的任何电子通信。诸如远距离的聊天、教学、医疗诊断、电视会议及商场购物、纳税、点播电影、

1、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2、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3、对科技、教育的影响

4、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银行业务等。

信息高速公路的最早提出者: 美国副总统戈尔----1993年9月15日,美国政府公布了一项计划:美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NII)

(二)、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三个发展阶段:

初级阶段——Internet、新媒体; 中级阶段——Internet2、Internet3 高级阶段——大媒体阶段。即全世界各国及各大洲的信息高速公路再次联网 出现“大媒体”时代。

(三)、各国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情况

美国: 日本: 韩国: 欧洲: 澳大利亚:

加拿大, 墨西哥: 巴西,阿根廷:

马来西亚: 新加坡: 印尼: 泰国:

中国: ( 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 ) 印度:

非洲:

五、第四媒体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一)、积极的影响:

? 对报刊媒体的影响: 从目前情况看,第四媒体对报刊的直接影响突出的表现是:

(1)时效冲击。因特网可一天24小时不间断滚动发布信息,而报刊做不到。 (2)编排手段、方式的冲击。

(3)对报刊传播范围、读者市场的冲击。 (4)对报刊经济效益的冲击。网络广告的出现,无疑影响报刊广告客户,使报刊广告收入减少;同时,第四媒体的迅猛扩张,使得报刊的发行、征订也受到一定影响。 针对上述冲击,报刊采取的措施:

首先,主动向第四媒体靠拢,利用其特点和优势,出版电子报刊。即出版发行者通过因特网,“读者”通过网络终端读取的定期连续出版物。目前的这种电子报刊大致又分两类:专门在因特网上创办发行的网络报刊和现有正式出版的印刷报刊在因特网上发行的电子版(如《人民日报》网络版)。电子报刊出现后,无疑又拓展了报刊发展的新空间。

其次,增加出版次数,调整截稿时间,加快印刷、投递速度,以此提高印刷报刊的时效性。

第三,挖掘潜力,苦练内功,进一步提高办报质量。 第四,进一步强化读者意识,完善读者服务。第五,加强报刊经营管理,因地制宜,实施多种经营战略。

? 对广播媒体的影响: 第四媒体对广播的最大影响是: (1)、它大大削弱广播在三大传统媒体中的时效性优势,尤其是国际广播电台所受影响最大。

(2)它的实时、交互传播,使这些年广播

在与报纸、电视竟争发展中,普遍推行的让听众多参与节目的看家本领,又变得灰色乏力,使广播在今后的竟争发展中,一时陷入了有史以来的艰难困境之中。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一方面广播也向第四媒体靠拢,发展网上广播,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在现有基础上,改革运行机制,西、俄、阿6种文字和图片、图表、音频、短信、彩信、手机报等多种形式,24小时不间断地向全球发布新闻信息,日均发稿达1.2万余条。

(以上数据截至2007年11月,来源新华网创办10周年座谈会)

引进新技术,探索新方法,寻求新形式,扬长避短,发展数字音频广播。让广播不仅能听,而且也能看,并且看的清晰、舒适。目前,西方国家正在开发研制,我们也应迎头赶上。

? 对电视媒体的影响:

由于第四媒体自身存在的不足,如传递电视信号的诸多技术问题还有待完善、语言使用单一等,使得它对目前全球影响最大的电视媒体,虽也产生一定影响,如争夺电视观众市场、影响电视台的经济效益,争抢新闻时效,为观众提供大信息量的服务,能满足各层次观众的兴趣和爱好等,但所造成的冲击比广播、报刊要小得多,即使是这样,电视媒体也未雨绸缪,主动向网上靠拢,占据有力地形,利用第四媒体的高速、互动,加强媒体与观众的双向交流与沟通。

同时,电视媒体还进一步加强经营管理,改革运行机制、节目内容,网罗人才,引进新技术,发展高清晰度电视、数字电视,为传播领域新的竟争夯实基础。 ? 对通讯社的影响:

作为向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提供消息总汇的通讯社,以往发出的新闻必须通过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刊播,即所谓“落地”才能得以实现。而如今,通讯社再也不用担心“落地”的问题,它们纷纷在第四媒体上建立网站,使自己有了一个向全球用户直接播发新闻和提供信息的窗口。应该说,第四媒体出现后,受益最大的是通讯社。 目前,世界各国的通讯社在因特网上十分活跃。譬如:新华社主办的新华网创建于1997年11月7日。10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新华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国内新闻网站中保持“一路领先”,在全球新闻网站中位居前列。目前,新华网以中、英、法、

(二)、消极的影响: 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

1、利用计算机网络犯罪问题:譬如:黑客、病毒、电子炸弹问题;

2、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渗透问题; 3、假新闻假信息传播层出不穷;

4、色情信息泛滥成灾,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5、个人隐私得不到有效保护; 6、知识产权遭到侵犯;

7、网上信息泥沙俱下,充斥“噪音”,出现了信息垃圾问题;

8、网上的语言使用比较单一;

(三)、网络传播学产生

? 讨论小结: 第四媒体的出现,把我们已经带入了网络新闻时代。历史地看,这是人类新闻传播的又一次飞跃,在人类大众传播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新老媒体相互间的竟争虽然是激烈的,但是由于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特点,老媒体并不会因为新媒体的出现而消亡,它必然也要在新的形势下继续发展,如目前报纸的一日三刊、电子报刊,数字音频广播,数字电视,数字通讯社等。

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往各种媒体截然分开、互不相干的情况在今天也已发生巨大变化,而一种相互扬长避短、融合的趋势已成现实,并且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也已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现实。

对于我们21世纪的新闻从业人员来说,人类的新闻传播进入网络新闻时代已是21世纪中国新闻工作者的必经之路。眼下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熟悉网络,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提高素质,迎接挑战。因为

第四媒体的物理基础是高新技术,没有一定的科技水平,在网络新闻时代做出成就是很困难的。

第四媒体打破了民族、国家、地区和行业的限制,直接面向全球传播,在这种环境下,他形式的多媒体文件都属于流媒体之列。流媒体是在流媒体技术支持下,把连续的影像和声音信息经过压缩处理后放到网络服务器上,让浏览者一边下载一边观看、收听,而不需要等到整个多媒体文件下载完成就可以即时观看的多媒体文件。 新闻工作的思维方式也必须要调整,视野要更开阔,要树立全球传播的意识,树立新的受众观念(网众),要具有更高的文化修养和认知能力,这在今天看来已是势在必然的事情。

第四媒体必将改变我们的新闻工作方式,改变我们人类的生活、生存方式。

六、关于手机短信与第五媒体 (一)手机短信与手机媒体

手机短信与第五媒体的概念之争? (二)手机媒体的产生及其特点 A. 产生:

2004年7月18日,我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 正式开通,读者通过手机看报纸,听新闻已经成为现实。

2005年7月11日,我国第一个手机电台“S:MG手机电台”在上海开播。 B. 特点: 1,快速 2,便捷

3,可实时交互传播 4,实现个性化传播信息

(三)手机媒体的未来发展

手机媒体发展当前所面临的困难: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终端限制 2,费用相对较高

3,缺乏符合手机要求的特定传播内容 4,受众问题

手机媒体通往一种成熟媒体的路程到底还有多远?目前我们还无法预料。但传播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会加速这一进程。

手机媒体的未来发展问题?

流媒体(Streaming Media)技术:指的是在因特网上以数据流的方式实时发布音、视频多媒体内容的媒体,音频、视频、动画或者其

3G 技术(Great Global Grid):也叫“网格技术”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解释说,网格实际上是继传统因特网、万维网之后的第三代因特网应用。传统因特网实现了计算机硬件的联通,万维网实现了网页的联通,而网格试图实现互联网上所有资源的全面联通,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等,最终实现网络虚拟环境上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消除信息孤岛和资源孤岛。

七、新闻传播与当代社会

(一)新闻传播与社会的关系:

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互动互约关系。 具体包含以下两层意思: 第一层:社会的发展决定和制约着新闻传播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往往决定着新闻传播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社会制度的结构方式也决定着新闻传播的体制和运行规则。

第二层:新闻传播功能的发挥,反过来又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

个人-群体-团体-组织-行业-社会 社会舆论

媒体的议程设置理论

(二)新闻传播在当代社会所呈现出来的特点

第一,多种新闻传播媒体并存发展,形成各种优势和差异,加上国际广播、卫星电视、因特网和手机等传播媒体的普及和发展,使新闻传播的速度和传播范围都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和广;

第二,各种新闻媒体为争夺时效和受众,各自都在扬长避短,使新闻传播领域内的竞争

越来越激烈;

第三,各类新闻媒体并存发展与竞争的结果,已经使得人类的新闻传播朝着全球一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完全变成了现实,并且严重影响着当今世界的政治与经济;

第四,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新闻传播不仅可以对其政治、经济以及民众社会心理的发展起积极促进的作用,而且可以替国家发展充当瞭望台;

第五,科学技术的进步,使采用先进传播手段采集信息,并保证信息传递迅速、准确、及时成为现实,加之传播手段向着高技术、高效能发展的结果,使得传统繁琐的人工处理信息的过程已完全被计算机互联网取代; 第六,新闻传播媒体面向社会大众,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合理的体制,大规模复制信息和日夜传递信息的结果,已促成了能为大众所接受、共享的新闻文化的出现。

八、媒介文化与新闻文化问题: 文化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总称。包括建筑、产品、著作、宗教信仰、风俗习惯、 饮食器服、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思维方式等 等。

狭义的文化,是专指能够代表一个民族 特点的精神成果。

文化有浅层和深层之分:

浅层文化一般是指物质层面的。譬如建筑、产品、风俗习惯、 饮食器服等;

深层文化一般是指精神层面的。譬如著作、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思维方式等。

还有人把文化分为物质层、制度层和心理层三类。认为“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而审美趣味、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思维方式等,属于最深层;介乎二者之间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 (庞朴) 媒介文化,是指在文化大系统中,以媒介为影响人的主要方式而构成的社会亚文化系统。

新闻文化,是媒介文化的一种。但新闻文化是媒介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课后阅读思考(第四讲):

新闻文化的特点及其对社会大众的影响

一、 媒介文化与新闻文化的关系

二、新闻文化的特点?

三、新闻文化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五讲 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性质、特点和功能 ( 讲 授 提 纲 )

一、人类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和出现 (一)新闻传播事业的内涵: 职业 —— 事业 —— 行业

“事业是人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而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P1042

任何事业的出现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条件: 1、是有目的、有意识的、经常性的活动; 2、要有一定的规模; 3、有一定的体系和系统;

4、要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实际的影响。 新闻传播事业是指人类通过新闻传播机构所进行的传播新闻,反映、引导舆论的经常性社会活动。

(二)结论性观点:

从人类社会总的历史发展情况看: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和出现,并不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萌芽於古代封建社会,形成於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於现、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

具体到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上考察:新闻传播事业是在人类新闻传播活动达到了一定规模时才产生和出现的,它是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具体说: 人类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与报纸有关 古代报纸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新闻传播事业

的萌芽

人类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具体说是在16世纪中期出现。(详见教材P65) 二、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

新闻传播事业是指人类通过新闻传播机构所进行的传播新闻,反映、引导舆论的经常性社会活动。新闻传播事业是满足社会公众信息需求的信息传播工具,也是反映、引导舆论的社会舆论工具。同时,阶级社会中,新闻传播事业往往又因为阶级(或阶层)的不同,表现为一定阶级(阶层)或党派的舆论工具。

三、新闻传播事业的特点 1、具有独特的新闻性 2、具有突出的舆论性

3、面向社会和广大受众传播,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4、对社会公众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量

5、阶级社会中,还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突出表现: 媒体的党派性 报道内容的倾向性

四、新闻传播事业的功能 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监视环境;协调反应;传递遗产。

1957年,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书:娱乐。 20世纪60年代,韦尔伯?施拉姆针对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提出过五点研究意见: 1、守门人的功能; 2、决策功能; 3、教师功能; 4、娱乐功能; 5、商业功能;

人类新闻传播事业的六大功能:

目前大家普遍认可的六大社会功能是: 第一,报道新闻,传递信息 (信息功能) 第二,反映舆论,引导舆论 (舆论功能) 第三,传播知识,普及文化 (知识功能)

第四,提供娱乐,有益大众 (娱乐功能) 第五,刊登广告,推销商品 (商业功能) 第六,服务社会,指导生活 (服务功能)

其基本功能:信息功能 舆论功能

派生功能: 知识功能 娱乐功能 商业功能 服务功能

五、舆论与新闻传播事业的关系 (一)什么是舆论? 据孙旭培考证:“舆”在春秋末期出现,“舆论”三国时出现。 “舆”的本意:《说文?车部》:“舆,车舆也。” 段玉裁注:“车舆谓车之舆也”, “舆为人所居”。 “舆人”:《周礼? 考工记?舆人》:“舆人为车 ”

人分十等,舆人第六。(“舆人”凡指差夫、手工业者等下层群众) “舆人之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听舆人之诵”

——“舆人”指社会地位低下的普通百姓的议论 “舆论”: 什么是舆论? 请举出现实生活中的案例

英语中“舆论”一词是: Public Opinion 舆论是指一定范围的公众针对某一事件或问题所形成的大致相同的意见或态度。 舆论构成的三大要素: 公众 事情 意见 (二)舆论的特点和分类

特点:1、舆论是一种面向社会公开表达的意见

2、舆论是一种针对公共性问题的评价性意见

3、舆论也是一种群体性的集合意见

4、舆论还是针对社会现实而发表的一种快速意见

舆论的分类:

群体舆论 团体舆论 公共舆论 国内舆论 国际舆论 显在舆论 潜在舆论 正向舆论 负向舆论

政治、经济、科技、 教育、文化、卫生、

宗教、军事、体育舆论等 (三)舆论的形成过程: 任何一个舆论的形成,一般都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1、意见的酝酿阶段 (事件,问题引发众多个体意见)

2、意见的表达、讨论阶段(舆论圈,舆论波)

3、获得多数人意见阶段 (舆论领袖)

4、舆论形成阶段 (大致相同意见与看法形成,舆论目标)

(四)舆论的社会功能 : 参阅教材P52

(五)舆论与新闻传播事业的关系 A.舆论的实现和新闻传播事业的关系: 1、人们是否能够获得关于事件或事态的充分的事实信息

2、人们是否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地运用语言或文字来展 开争论

新闻传播事业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同时它也是一种舆论工具,它要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给人们不同意见的交锋提供交流的平台。 马克思:“报刊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1850年)

B. 新闻传播事业对舆论的反映和引导: 所谓反映舆论,是指新闻传播事业把舆论作为自己的反映对象。

任何新闻传播事业在反映舆论的同时,必然在悄悄的引导舆论。 所谓引导,实际上就是新闻传播事业有目的地通过各种新闻传播媒介传播具有倾向性的新闻报道或用新闻言论来控制舆论形成的方向。

第五讲课后阅读思考

新闻媒体在日常的新闻报道过程中怎样做

才能够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 要求:

1,注意搜集一些成功的案例 2,结合实际和案例思考

3,在读书笔记中记录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

第六讲 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性质、特点和功能(讲授提纲)

一、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和出现 二、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 三、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特点 四、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功能 五、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与资本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联系与区别( 课后思考 )

一、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和出现 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前身实际上就是无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 在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社会主义的新闻传播事业便伴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创立而诞生。

具体说,就是 1917年开始出现。

二、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 对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性质的界定,目前还存在不完全一致的看法。 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性质: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党领导的人民的新闻传播事业,是党和人民的“耳目”与“喉舌”;是党和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信息传播工具;同时,也是党和人民通过新闻手段反映社会的舆论工具。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特点教材P113:

1,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全民所有,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人民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新闻传播的主人。

2,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由国家根据法律统一管理,服从执政党的领导,无条件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坚持党性原则。

3,强调新闻传播事业从实际出发的指导作

用。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功能和任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功能

历史上的认识误区: 两个伟人的影响:

列宁:1901年 在《火星报》上发表《从何处着手?》:

“报纸的作用并不限于传播思想,进行政治教育和吸引政治同盟军。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载《马列主义新闻学经典论著》P214

毛泽东:1958年1月12日在看完给他送去的几份地方省报后, 亲笔撰写《给刘建勋、韦国清的信 》中:

“一张省报,对于全省工作,全体人民,有极大的组织、鼓舞 、激励 、批判 、推动的作用。”

——载《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P202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八个功能:

概括起来有如下八个方面: 1、充当党和人民的“耳目”与“喉舌” (耳目 喉舌功能)

2、宣传、组织和教育功能- (宣传组织教育功能) 3、报道新闻,传播信息-----------(信息功能) 4、反映舆论,引导舆论-----------(舆论功能) 5、传播知识,普及文化-----------(知识功能) 6、提供娱乐,有益大众-----------(娱乐功能) 7、刊登广告,推销商品-----------(商业功能) 8、服务社会,指导生活---------- (服务功能

注意区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功能与派生功能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任务

概括起来目前主要有九大任务如下

第一,提供新闻,解释情况

第二,传播真理,阐明政策

第三,报道经济,促进四化建设

第四,正确地反映舆论、引导舆论

第五,发扬民主,监督公仆,反腐倡廉

第六,增进团结,打击敌人

第七,普及知识,辅导娱乐

第八,指导工作,指导生活

第九,要为中央改革开放重大决策措施的出台保驾护航。 五、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与资本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联系与区别 ( 观点参考 ) 两种社会形态的新闻传播事业的联系: 第一,在性质方面,人类新闻传播事业所具有的共性(信息传播工具,社会舆论工具)二者都应该具有:即它们都是信息传播工具,它们都是社会舆论机关。所不同的是个性,即阶级舆论工具问题。

第二,在功能方面,它们都具有传递信息 ,反映舆论,服务社会,传播知识,普及文化,提供娱乐和刊登广告,推销商品等多方面的功能。

第三,其实在新闻传播实务、经营管理和技术开发等方面,也都存在着许多相同点。 两种社会形态的新闻传播事业的根本区别:1,双方所建立的所有制不同,其根本性质也不同。

资本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私有制——新闻媒体是企业,属私人所有。

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公有制——新闻媒体是国家政府机构的一个职 能部门

(事业单位),媒体属国家和人民所有。 2, 新闻体制不同,组建方式和运行过程也不同。

资本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自由发展,自由竞争的企业体制,因此,原则来要求自己,开展工作。

最早提出报刊党性原则理论的是列宁 列宁为什么要提出报刊的党性原则理论? 历史背景: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的新闻媒体的组建方式是:个人投资;运行过程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为个人赚钱,媒体内部的关系是老板和员工的雇佣关系。

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建立在人治走向法治基础上的事业单位体制,因此它的组建方式从根本上说是国家、集体投资;运行过程是: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而是以追求社会效益为最终目的,兼顾经济效益;媒体内部的关系不是老板和员工的雇佣关系,而是一种同志式的合作关系。

3,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坚持党的领导和党性原则,因而媒体具有共同的政治方向,媒体维护的是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和制度;而资本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则坚持遵守法律原则,在政治方面往往表现为多元化的政治方向,媒体维护的是财团、老板和资本主义的国家利益和制度。

欢迎来到免费考研网www.freekaoyan.com

第七讲 关于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问题(提纲)主要探讨的问题:一、什么是党性?

二、党报党性原则的提出及其内涵 三、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内容 四、坚持党性原则必须注意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一、什么是党性?

党性:是一个政治概念。

新闻工作的党性:指政党主办或领导的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对该党派意志的贯彻、落实和体现。

二、党报党性原则的提出及其内涵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党性源于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党性,实际上就是党报的党性。 党报的党性原则:指党报工作人员按照党性

前身)一大

1901年:列宁写《从何处着手?》

1903年7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二大 马尔托夫 列宁 1905年11月,列宁写了两篇文章:《论党的改组》、《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

列宁论述报刊党性原则理论的思想观点: 1,新闻工作是党的全部工作的一部分,应当接受党的领导和监督;

2,党报工作者必须站在党的立场上,按照党纲、党章 、党的策略规则 (党的决议)办事;

3,报刊工作不是个人的事,不是个人或集团赚钱的工具,它和人民群众有着紧密的联系;

4,借鉴国际社会民主党和各国无产阶级自愿结合的团体的全部经验,在这个前提下,保证有个人的创造性和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写作内容与形式的广阔天地。

毛泽东论述报刊党性原则理论的思想观点:1,党的报刊必须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党的路线 、方针和政策;报刊的宣传必须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2,党的新闻事业,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工作,必须严守党的纪律,服从党的决定,反对任何闹独立性的倾向;

3,新闻单位必须经常检查工作,发现错误立即坚决纠正。

三、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内容 第一,政治上,各级党报必须服从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领导,自觉地遵守党的纲领,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央、上级党组织的决议,配合党的中心工作,把中央制定的方针政策变成亿万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 第二, 思想上,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武装头脑,要以党的指导思想作为新闻工作的准绳。

第三,组织上,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要遵守党的宣传工作纪律,顾全大局,原因:

首先,从新闻的本源考察分析: 要严守党和国家的机密。

第四,工作上,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完整内容就是上述四个方面。缺少或损害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叫做全面的党性原则。坚持党报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基石,也是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区别于其它任何新闻传播事业的一个突出特点。 四、坚持党性原则必须注意正确处理的四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鲜明的倾向性与报道真实性的关系问题

(二)正确处理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关系问题

(三)正确处理服从党的领导与新闻单位、新闻工作者 独立负责的关系问题

(四)正确处理加强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与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关系问题 第八讲:新闻真实性规律——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之二

( 讲 授 提 纲 ) 一、为什么说新闻真实性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

二、新闻真实性规律的内涵 ? 三、中国现、当代新闻传播史上的三次反“客里空”运动

四、新闻失实的表现及其原因

五、怎样克服和杜绝新闻报道的失实? 一、为什么说新闻真实性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

思考中外新闻传播中的一种传播现象: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真实性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

第二,从新闻的内在特性考察分析: 第三,从受众方面分析:

第四,从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方面分析:

二、新闻真实性规律的内涵?

那么,什么样的新闻才是真实的呢? 第一种观点:现象真实论 第二种观点:本质真实论

第三种观点: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统一论 第四种观点:目前我们所持的观点:即 新闻真实性就是指新闻报道除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经过准确无误外,从事实的整体和联系上,也必须符合客观实际。

具体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层,新闻报道五个“W”和一个“H”必须交代清楚,准确无误; 第二层,新闻报道中,报道者对事实的概括、分析和解释也必须真实; 第三层,新闻报道的事实和这类事实的整体也要完全一致,要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那么,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新闻真实性规律的内涵?

新闻真实性就是指新闻报道除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经过准确无误外,从事实的整体和联系上,也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具体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1、 新闻报道五个“W”和一个“H”必须交代清楚,准确无误;

(1)要绝对做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经过、细节、环境、条件、结果必须准确无误;

(2)报道所引用的各种资料,如背景材料、数字、引语、典故、史实材料等也必须准确无误;

(3)报道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思想感情尤其要准确无误,不能基本真实,也不能合理想象。

2、新闻报道中,报道者对事实的概括、分析和解释必须真实。 即:概括的事实也要符合实际,分析、解释要科学,不能主观随

意曲解、夸大和缩小。

3、新闻报道的事实和现实生活中这类事实的整体也要完全一致,要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三、中国现、当代新闻传播史上的三次反“客里空”运动 “客里空”:描写苏联卫国战争的文学剧本《前线》中的一个战地记者。(1942年苏联作家亚历山大-柯涅楚克塑造)

第一次:1945年,延安整风运动时进行的。 标志: 1945年3月23日《解放日报》发表《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社论。

第二次:1947年夏天,《晋绥日报》发起,在解放区新闻界开展了一场反“客里空”运动。

标志: 1947年 6月25日《晋绥日报》发表《不真实新闻与“客里空”之揭露》文章。

第三次:1953年,《人民日报》发起,在全国新闻界开展了一场文学与新闻界限的大讨论。

标志: 1952年 12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长篇通讯《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

四、新闻失实的表现及其原因 (一)新闻失实的表现:

根据近些年来新闻报道的失实情况,归纳起来有以下15种失实 现象:

1、追形势、赶浪潮,生编硬造,见报第一的失实新闻仍然时有发生;

2、追求轰动效应,追星造星,炒作明星绯闻,渲染暴力和黄色新闻,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造成新闻失实; 3、添枝加叶,浮夸拔高; 4、合理想象,虚构情节; 5、移花接木,偷梁换柱;

6、不深入现场,不做调查研究,道听途说,信以为真;

7、语言含混不清,表达不准确造成读者误

解引起失实;

8、编辑工作不认真,曲解原稿或原稿中某些关键词句的含义,造成新闻失实;

9、编辑部内部工作制度不完善造成新闻失实;

10、由于人名、地名、单位、数字、引语以及知识笑话等技术性差错,造成新闻失实; 11、近几年,一些“稿贩子”乘新闻改革之机,为追求金钱,制造假新闻;

12、迎合长官意志,抬轿子,吹喇叭,报喜不报忧,造成新闻失实;

13、报道以点代面,以偏概全,造成新闻失实;

14、歪曲事实的因果关系,随意解释新闻事实造成新闻失实;

15、利用因特网,编造假新闻, 广泛传播。

(二)影响新闻失实的因素

影响新闻失实的因素主要有七个方面: 采访对象 报道者 编辑

编辑部的工作制度 社会大环境

主管新闻单位的某些领导 新媒体

五、怎样克服和杜绝新闻报道的失实? 新闻失实已成为一种“顽症”,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才行。具体办法是:

首先,对报道者,在思想上要从理论、现实和历史三方面进行教育,使其深刻认识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的重要性,深刻认识报道失实的危害性,定期在新闻界开展维护新闻真实性规律的活动。

第二,大力提倡现场报道,编播现场新闻,提倡记者、编辑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新闻发生的现场去采写新闻。

第三,建立和健全编辑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奖“真”罚“假”。规定凡失实报道,必须立即公开更正并追查原因和责任,进行及时处理,堵塞报道失实漏洞。 第四,还要向社会各界人士宣传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营造报道真实新闻光荣,刊播虚

假新闻可耻的社会舆论氛围;

第五,发动广大社会受众,监督媒体和记者的报道工作。

第六,制定新闻法,保护报道真实新闻的合法权益,对蓄意制造假新闻者应绳之以法。 (一)受众类型的划分:

(二)关于媒体的受众定位问题: 见教材P217

关键是确定核心受众群。主要根据以下四个第七,想办法提高现有新闻工作从业人员的素质。

第九讲 受众是新闻传播的核心——新闻传播基本规律之三 ( 讲 授 提 纲 )

一、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 二、受众的内涵及其特点 三、受众的类型研究 四、受众研究的内容 五、受众调查的方法 六、受众的权利

七、新闻传播的效果研究

一、 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 受众是谁? 见教材P205

受众是新闻媒介的积极参与者 见教材P208 ? 受众是新闻传播的归宿,但同时,也是新闻传播的起点。

? 受众是新闻传播事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受众的多寡、兴趣、爱好往往决定着新闻传播媒体未来的变革方向和进程。

? 受众既是社会生活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新闻传播效果的检验者。

? 社会主义条件下,受众(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的主人。

二、受众的内涵及其特点 (一)受众的内涵:

受众就是指一切通过新闻传播媒介获取信息的人。

(二)受众的特点:

1、接受新闻传播的分散性 2、地域分布的广泛性 3、人员构成的复杂性 4、参与新闻传播的隐蔽性 5、需要的多样性

6、选择新闻传播媒体的功利性

三、受众的类型分析

方面的因素: 1、受众区域定位

2、受众职业和身份定位 3、受众年龄定位

4、受众文化教育程度定位

四、受众研究的内容

? 调查研究受众的构成和分布,了解受众结构的形式和变化,掌握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

? 研究受众的需要: 共同需要和特殊需要 ? 研究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心理

? 研究受众对新闻传播的评价以及新闻传播对受众思想行为所产生的积极效果和消极影响等。

五、受众调查的方法:目前主要有以下10种

? 个别交谈 ? 电话询问 ? 日记法 ? 街头调查 ? 开座谈会

? 散发、回收调查简表 ? 随机抽样法 ? 控制实验法 ? 历史比较法 ? 内容分析法

六、受众的权利:见教材P222

1,知情权; 2,表达权; 3,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七、新闻传播的效果研究

(一)西方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三个阶段: 强效果理论(1940年以前)

弱效果理论20世纪40—60年代) 适度效果理论(20世纪70年代—今)

(二)新闻传播效果研究的几种理论: 见教材P126

1、 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理论:

魔弹论;选择性理论;使用和满足模式

2、 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的理论:

二级传播理论; 含义论; 模式示范论

3、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的理论: 议题设置理论; 创新扩散论 第十讲 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问题( 讲授提纲 )

一、新闻自由理论的提出及其内涵 二、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问题 三、不同社会形态下的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问题(讨论)

一、新闻自由理论的提出及其内涵

(一)新闻自由理论提出社会历史背景:及其内涵

英国:16世纪,都铎王朝的圈地运动; 17世纪,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 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 约翰?弥尔顿,《出版自由请愿书》(1644年);

? 约翰?利尔本《天赋人权辩护书》(1645年);

法国: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人类第一个人权宣言在巴黎通过——法国《人权宣言》才把言论自由和新闻出版自由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用法律的形式加以固定。这标志着人类言论自由和新闻出版自由作为公民基本权利的真正落实。 (二)新闻自由的内涵:

新闻自由就是指新闻传播领域内实施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具体包括新闻采访自由,传递自由,报道自由和收受自由,报纸的出版自由、广播电视的播放自由和发表评论和开展批评的自由。 新闻自由的五个层次内容: ? 新闻采访自由: ? 传递自由:

? 报道自由和收受自由: ? 报纸的出版自由、广播电视的播放自由: 放任制;保证金制;申请制;登记制;

? 发表评论和开展批评的自由:

二、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问题 (一)新闻传播社会控制的内涵:

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是指在新闻传播领域内,对新闻传媒及其从业人员所实施的各种社会控制活动的总称。

具体包括对消息来源的控制,垄断控制,政府控制,广告控制,公众控制,新闻传播机构内部的控制,行业的自我控制等。 (二)当代新闻传播社会控制的七种主要方式:

1、对消息来源的控制:宣传,保密,新闻发言人制度 2、垄断控制: 3、政府控制: 4、广告控制: 5、公众控制:

6、新闻传播机构内部的控制: 7、行业的自我控制: 三、不同社会形态下的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问题

(一)不同社会形态下的新闻自由问题:有五个层次内容:

采访自由;传递自由; 报道自由和收受自由;报纸的出版自由、广播电视的播放自由;发表评论和开展批评的自由; 结论性观点:

首先,从新闻自由发展的历史沿革考察,新闻自由从来都是相对于某个特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社会现实而言的,而不是超越那个社会现实的绝对的东西;并且新闻自由从来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第二,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由于政治制度和生产关系的钳制,新闻自由往往只能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每个国家的新闻自由,一般都是其特定历史进程中的产物。即有什么样的历史发展阶段,就有什么程度的新闻自由。

第三,从阶级社会阶级的历史发展看:阶级社会中,只有一定阶级的新闻自由,而没有超阶级的新闻自由;一般而言,新闻自由往往都是统治阶级的特权。

马克思:“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 (《马恩全集》第三卷P52 )

最后,考察新闻自由自身发展的历史,还发现:任何一个国家的新闻自由从来都要受到该国法律、法规限制的,世界上不存在不受法律限制的新闻自由。

(二)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社会控制问题 七种主要控制方式:

对消息来源的控制;垄断控制; 政府控制;广告控制; 新闻传播机构内部的控制; 行业的自我控制;

西方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 垄断控制(主要是资本控制);广告控制;新闻传播机构内部的控制;政府控制;公众控制;行业的自我控制;对消息来源的控制;

社会主义国家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

政府控制;新闻传播机构内部的控制;公众控制;行业的自我控制;对消息来源的控制;广告控制;垄断控制;

(三)小结:不同社会形态下的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

结论性观点:

综观人类社会不同社会形态下的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问题,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新闻传播领域内的自由与控制这一对矛盾是人类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必然,是一种客观存在。

提倡新闻自由可以保障人权,推进民主,探索真理,推动社会进步; 对新闻传播进行社会控制,既可以维护社会正常运转秩序,又可以保护社会成员的利益和安全,还可以保障社会改革的顺利发展。

总之,就新闻传播的总体而言:对于一个国家的新闻自由问题,一般来说新闻自由的程度高,则社会控制的程度就小;新闻自由的程度低,则社会控制的程度就紧。它们之间

是一种反比关系。

第十一讲 新闻道德与新闻立法问题 ( 讲授提纲 )

一、新闻道德的内涵

二、社会主义新闻道德的内容 三、关于新闻立法问题

四、简要介绍世界各国的新闻立法情况 五、我国的新闻立法情况

一、新闻道德的内涵 (一)什么是新闻道德?

新闻道德是指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与人、与社会处理关系所建立起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从世界新闻传播史的角度考察,新闻道德问题最早是由西方的新闻学者首先提出来的。它起源于近代报纸的问世,形成于20世纪初期,以后逐步普及,逐渐扩展到广播、电视等所有的新闻传播领域。 新闻道德在形成的初期,只是一些零散的论述,后来以“记者守则”、“记者信条”、“道德条例”、“伦理纲领”、“道德规约”、“道德准则”等形式系统地进行了归纳表述,规定了新闻工作者应有的品格、思想和作风以及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的各种复杂关系等。

(二)早期国外的新闻道德信条 在国外,早期的新闻道德信条是有由个人提出来的。 190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院长沃尔特?威廉博士为他的学生就制定了《记者守则》(共8条)。

威廉博士的《记者守则》提出以后,发展到后来,新闻道德信条才大多由新闻单位或新闻团体制定。譬如: 1914年,瑞士新闻业总会提出关于新闻工作者道德的决议;

1916年,瑞典成立了“新闻荣誉法庭”,这是目前所知的世界上第一个报业自律组织;(三)美、日、国际记者联合会制定的新闻道德规约 1923年,美国报纸编辑人协会制定了《报业信条》,这是西方第一个新闻同仁共同制定

的自律规约和从业遵循标准。(共七条:责任;新闻自由;独立;诚信;公平;正直;庄重。) 1934年,美国记者公会也制定了《记者道德条例》,对新闻从业人员也规定了七条。 日本1946年成立了新闻协会。1949年,日本新闻协会制定了《新闻伦理纲领》,规定了七条:新闻之自由;报道;评论之态度;1991年1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在上述《记者守则》的基础上,制定出《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从八个方面规定了新闻工作者应有的思想、作风、行为标准以及调整、处理新闻机构内外各种关系的注意事项等,正式向全国颁布实施。 1994年4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又修订了1991年制定公正;宽容;指导、责任、荣誉;品格; 1954年,联合国新闻自由小组委员会,经过五次讨论制定了《国际新闻道德信条》草案,由联合国大会颁发各会员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参照执行。(详见教材P322) 同年(1954年),国际记者联合会颁布《记者行为原则宣言》,从八个方面规定了新闻工作者与社会、公众之间最基本、最一般的道德关系。 (详见教材P323)

二、社会主义新闻道德的内容

社会主义的新闻道德来源于无产阶级的新闻道德。无产阶级的新闻道德是在无产阶级报刊出现以后,在宣传本阶级主张,实现本阶级使命并同资产阶级做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

无产阶级新闻道德,在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人民当家做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就成为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主义的新闻道德。 社会主义新闻道德产生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里。因此,社会主义新闻道德的核心必然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新闻道德应该体现出社会主义国家对人民的民主权利、利益、人格的尊重和关心,体现出人民对共同事业的维护和人民之间相互同志式的关系。 为实现上述使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就应该忠于社会主义的新闻传播事业,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努力做到真实、客观、公正、全面的报道各行各业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才对。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制定过程 1981年,中宣部新闻局和中央新闻单位共同商拟了一个《记者守则》(试行草案),共10条。

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部分条款。

1997年1月,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中国记协又第二次修订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内容由原来的八个部分缩减为现在的六个部分。 (详见教材P318)

三、关于新闻立法问题

新闻立法就是指新闻传播行为法律规定的总称。

从广义讲,各国的宪法、刑法、民法、选举法、保密法、著作权法等法律中,有关新闻的适用条款,都属于新闻法的范畴。 从狭义讲,新闻立法就是指国家制定的专门新闻法规。

新闻立法的主要任务:由国家立法机关对新闻传播媒体的职能、

权利、义务、资格以及它们的传播形式、传播内容等,作出法律上的规定,以此作为从事新闻活动的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具有法律效力,由国家权力机构以强制形式,予以保证实行。 新闻立法的实质:应该是对公民新闻自由权利的承认、规定、保

护和对滥用这种自由的限制;而不应该仅仅只是限制。

新闻立法的重要意义

●旨在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保障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的正当、合法权益;

●限制和制裁滥用新闻自由的行为;

●使新闻传播朝着有健全法制保障的方向健康发展; 四、简要介绍世界各国的新闻立法情况 (简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fq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