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更新时间:2023-11-14 22:0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国外金融结构理论的相关研究

1.理论方面研究

1.1格利和肖金融结构理论

在1960年出版的《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一书中,格利和肖提出了有关金融结构的观点。他指出之前的经济学家大多局限于货币或银行的研究,而较少的关注广义的金融。认为应该系统的、全面的研究金融资产、金融机构和金融政策。在书中,格利和肖把经济部门分为盈余、平衡、赤字三个部分。认为只要部门之间曾在盈余和赤字,就会有融资需求的存在。出于自身和外在环境的考虑,便有了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种方式。于是也就有了一国或区域的融资结构问题的研究。同时格利和肖还比较了银行与非银行之间的差异,提出了金融机构结构的问题。即把金融机构分为货币系统和非货币系统两大类。最后格利和肖又区分了内在货币与外在货币。外在货币是外在于私人部门由政府购买商品或劳务以及进行转移支付所产生的货币。内在货币即以私人债务为基础的存在于私人金融机构的货币。 1.2 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理论

20世纪60年代,国外著名学者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Raymond.W.Goldsmith)在其出版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提出金融结构、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理论。书中,戈德史密斯对多达数十个国家、时间跨度达百年的经济金融统计资料,进行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的时间上的纵向比较和国际间的横向比较。把金融现象归纳为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结构三个方面。指出应从数量关系入手来衡量一国的金融结构,并创造出衡量一国金融结构的三项主要指标。一:金融相关率, 它是一国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该国经济活动总量(GDP)之比。二:金融结构的构成比例,即构成金融总体的各要素之间的相对规模。三:金融结构的机构化程度,即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比率,这个比率衡量了金融结构的机构化程度。 1.3“两分法”金融结构理论

20世纪90年代,受内生增长理论的影响,经济学家开始了“两分法”金融结构理论的研究。其核心思想是把金融体系分为以金融中介(银行)为主和以金融市场(证券市场)为主两种类型。参与研究的经济学家很多,多以德日、英美分别作为金融中介主导和金融市场主导的两类金融体系的代表,进行金融结构对金融发展、经济发展的研究。相关的成果有:《银行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德国比较》(美国经济学家埃里斯·德米尔居斯·孔特和罗斯·莱文)、《比较金融系统》(美国经济学家富兰克林·艾伦和道格拉斯·盖尔)。在《比较金融系统》一书中,两位经济学家通过对英美德日法五国金融系统的研究,比较分析了中介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的优劣以及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从而系统化了“两分法”金

融结构理论。 2.实证方面研究 2.1跨国实证研究

戈德史密斯(Raymond.W.Goldsmith)是较早进行跨国实证研究的经济学家,他对多达数十个国家、时间跨度达百年的经济金融统计资料,进行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的时间上的纵向比较和国际间的横向比较。结论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有着很强的正相关性。金和莱文(King and Levine;1993)则从77个国家时间跨度达29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并控制了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从而拟补了戈德史密斯研究的不足。实证结论表明:测度金融中介的指标与测度经济发展的知道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同时还发现1960年初的金融发展水平可以对未来30年的经济增长率进行较好的预测。 2.2面板数据方法

莱文、罗伊扎和贝克(Levine,Loayza and Beck;2000)利用系统估计量对金融中介和经济增长进行了研究。他们通过对77个国家35年的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方法,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金融发展的外生性成分与经济增长、生产效率增长以及资本累积之间有着很强的正相关性。同时罗素和沃奇特尔(Rousseau and Wachtel;2000)、贝克和莱文(Beck and Levine;2004),使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与经济增长之间进行了研究。两组实证都表明了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对经济的增长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3时间序列方法

江(Jung;1986)、德米催德和赫赛因(Demetriades and Hussein)用货币占GDP的比重作为衡量金融发展的指标,采用时间序列法进行研究。结论表明金融和经济增长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关系,这在发展中国家表现的更为明显。而纽瑟和库格勒(Neusser and Kugler;1998)、罗素和沃奇特尔(Rousseau and Wachtel)分别使用金融系统的附加值、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量作为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采用时间序列方法对5个国家20世纪进行了研究,表明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二)国内金融结构理论的相关研究

1.理论方面研究

李茂生在1987年出版了《中国金融结构研究》,成为我国较早研究金融机构的学者,开创了中国金融结构研究的先河。书中他把金融结构分为:

金融形式结构金融市场结构、金融机构结构、金融调节机制结构、金融从业人员结构和

。并从货币结构、结算结构、银行资金结构、利率结构、金融从

业人员结构和金融市场结构对中国金融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王兆星(1990)在其出版的《中国金融结构论》书中,指出金融结构应该是各金融要素的有机联系体,是要素间质的联系和量的关系。并从纵向的角度研究了我国的微观金融基础结构、中观金融市场结构、和宏观金融结构。由于时代背景的影响,其研究都带有了计划经济的特点。

董晓时(1990)在其《金融结构的基础与发展》书中,以现代金融运行的角度出发,指出金融结构应该是各金融要素的有机联系体,其要素包括:金融的机构体系和组织方式、金融活动的调控方式和手段、金融活动的实现场所和工具、金融活动的参与者以及金融主体和客体的联系方式和方法。同时金融结构的运行应与社会文化背景、社会制度以及经济发展基础相适应。

王广谦(2002)在其《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结构分析》一文中,采取分层次的方法对中国金融结构进行了现状与变化的研究。如:第一层次为货币类、证券类、保险类等金融资产分别占金融总资产的比率,那么第二层次则分别细分第一层次中的各大类,并考察其对应的比率。依次类推进行层次化的研究。

李建(2004)在其《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一书中,立体化多角度的对金融结构进行了研究。提出应该从金融产业结构、金融市场结构、融资结构、金融资产结构、金融开放结构等来立体化的研究一国的金融结构。 2.实证方面研究

谢平(1992)在《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一文中,对我国1978年到1991年间金融资产结构变动状况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的金融深化进程和金融改革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对金融资产总量、金融相关比率、政府资产负债结构、企业资产负债结构、个人金融资产结构和国家银行资产结构的变动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从而开辟了我国金融结构实证研究的新思路。

王维安(2000)在《金融结构:理论与实证》一文中,采用西方金融结构理论,对我国金融结构的三大变迁进行了分析,即内源融资主导型向外源融资主导型过度、间接融资垄断型向间接融资主体型过度、封闭型金融向开放型金融过度。同时采用金融相关率、金融资产结构分析、金融机构结构分析等指标对我国金融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与国际进行对比。得出我国金融结构的四大特征:超额借款、超额贷款、间接融资主导、国有银行垄断金融。

在对银行业结构分析中,经济学家的研究结论趋向一致。袁鹰(2000)在《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效应分析》中指出,一方面我国银行业处于国有大银行垄断的地位,另一方面彼此进行低水平的过度竞争。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并没有产生应有的规模经济效益。杨德勇和王桂贤在《我国银行业垄断与效率的经济学分析》一文中,同样指出我国垄断的银行业缺乏效率的问题。同样进行效率研究的还有赵旭(2000)《国有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秦宛顺和欧阳俊《中国商业银行业市

场结构、效率、绩效》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fm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