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内容小学音乐第七册第一单元第四单元

更新时间:2024-06-05 10:0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培训内容:小学音乐第七册第一单元——第四单元 培训目的:提高小学音乐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应用 提高小学音乐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 提高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 培训对象:房山区四年级小学音乐教师

预期效果:正确理解课程标准中各个理念在教学中的运用 提高分析教材、理解教材、使用教材的能力 培训地点:房山一小 培训时间:2007年8月25日

第一单元 北京,你好

《北京,你好》是一首三段曲式的大调歌曲。首尾两个乐段为方整性乐段,各包含两个1+2结构的乐句。歌曲首尾两个段落情绪活泼,中间的段落抒情性较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把握歌曲的这种情绪的变化,指导他们恰如其分地表现歌曲地情感。

歌曲结尾的“北京,你好!北京,你好!”的颂读既要放开喉咙,又不能声嘶力竭。如何合理地运用气息、怎样正确地咬字,教师要具体指导。这里还可以启发学生创编节奏。

《巴塘连北京》是一首上、下句结构地无声宫调式歌曲。两个乐句包含1个乐节:上句(a)为3+3结构;下句(b)为2+3结构。《巴塘连北京》属于藏族民间歌舞音乐中的弦子。弦子,藏语称“页”、“伊”或“康谐”,流行于康、藏地区。由于歌舞时男子用牛角胡或二乎在队前领舞伴奏,故称弦子。弦子结构简练,音乐极富歌唱性。弦子发源于四川巴塘。巴塘弦子以曲调优美。曲目丰富,舞姿舒展而著称。

歌词中“金色的路”指川藏公路。

在《巴塘连北京》的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尽力表现藏族民歌那真挚的情感和质朴的风格。要提醒学生记住这是一首流传于四川巴塘的藏族民歌。

《飞向北京》是一首二部曲式的大调歌曲。歌曲第一部分为三段曲式(A+B+A’),旋律反复一次,歌词不同,仿佛分解歌中的主歌。歌曲第二部分为一段曲式(B’)仿佛分解歌中的副歌。

A乐段的歌词通过两个拟物性质的假设(如果我是一只风筝、如果我是一朵蒲公英),自然的引出“飞向北京”的愿望。音乐的节奏轻盈、旋律活泼,生动地刻画了歌词所描写的情境,表达了儿童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B是一个长度相当于乐段分量的段落。歌词极其简练,仅3个字(啊,飞啊)。音乐的节奏舒展,旋律流畅,描绘了想象中的“风筝”和“蒲公英”或高或低,向着北京飞翔的情景。

《我爱北京天安门》是一首歌颂领袖的儿童歌曲,问世后,曾经在少年儿童中广泛传唱。这首歌曲不仅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在1980年,“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活动中获得二等奖。

《我爱北京天安门》是一首三段曲式的大调歌曲,其曲式基本部分(不包括前奏)的结构呈示段为上下句结构,上句落在“5”上,两个乐句句首相同,构成平行关系。该乐段活泼欢快,表现了儿童热爱领袖的真挚情感。

木琴:击奏体鸣乐器。是主要流传于东南亚、亚洲和中南美洲民间的旋律性打击乐器,有时也用于管弦乐队和节奏乐队。木琴的基本结构是以若干由长渐短的硬木音条并行排列在架子上构成。作为声源体的音条,一般为断面呈矩形的木条。优良木琴常用热带的红木和花梨木等硬质材料制作,现已出现用碳纤维、玻璃纤维做的音条。音条越长、越宽或材质越密,音就越低。将木条低面中间一段适当挖薄,可降低音高并有利于发音。木琴发音脆,响而短促,一般木琴的音条下均装有共鸣器。通常用一对球形头的槌击奏,槌头的软硬影响音色。

第二单元 老师的节日

一、指导思想:计划是介于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一种意识,教学活动是师生的主体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施教前,对师生主体实践活动的重要预设过程,科学周密的教学设计能起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是有效教学实践活动与盲目教学活动的重要区别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为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课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发挥和调动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设计具体的有实用价值的教学方法、策略和步骤,并且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和修改与完善,直至获得最优解决问题的教学计划方案。

二、理论依据:音乐教学设计首先要从音乐学科的教学特点出发,以教材为依据,以《音乐新课程标准》和学科理论为指导,贯彻落实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重视音乐实践等学科理念。其次,教学设计要以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以解决问题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文化素养、良好品格为最终目标。要结合北京市新课程教材以人文主题为单元呈现教学内容的特点,要注重围绕单元主题的内涵研究音乐作品,在反复聆听、演唱的基础上,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的三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结合唱歌教学中存在的演唱状态不积极、声音直白、缺乏情

感体验和情感表现等问题,以提高唱歌教学的实效性为目标,注重研究和创设以音响实践为基础,符合音乐情感的激发、符合听觉能力培养的音乐学习方法。整个教学活动力求以教师为导体,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演唱放在重要的位置,培养学生的聆听感受能力和演唱能力,力求达到生动、形象、感人。 教材分析:

(1) 《老师,节日好》是一首带再现的二段曲式的大调歌曲。歌曲的情绪欢快而活泼。A乐段是一个平行乐段,由4乐句构成,八分二连音和后十六节奏的交替出现,给人以欢快、跳跃的感觉,表达了学生在教师节日里的快乐心情。B乐段起于降B大调,与A乐段在调性上形成对比,前两个乐句是对教师的节日问候,旋律的色彩新颖,音乐的情感真挚。B乐段后两个乐句是A乐段三、四乐句的严格再现,进一步表达了学生愉快的心情,是一种深情的回味。

(2)《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是一首歌颂老师的大调歌曲,其旋律优美,情感真挚,表达了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之情。歌曲为带再现的二段曲式。A乐段由4个节奏基本相同的乐句构成,调性稳定,色彩明朗。B乐段包括3个乐句。前两个乐句的音符密度降低,与A乐段形成鲜明的节奏对比。其旋律骨干音组成“大三和弦—纯四度音程—小三和弦”的序列,色彩上趋于暗淡,具有显著的抒情性。

(3)《亲爱的老师,您在想什么》是一首歌颂老师的合唱歌曲,大调式旋律,三部曲式。前奏为背景性写法,稳定的和声音响、周期性反复的音型、连断音奏法的综合使用,形象地刻画了校园宁静的夜晚情景。首部为四个乐句组成的乐段结构。速度稍慢,旋律深情,该乐段由齐唱开始,最后一句过渡到复调写法的二部合唱,结束在属音上,仿佛学生还在思考“亲爱的老师,您在想什么?”。然后,间奏前半部分维持原有速度,节奏的密度较小;后半部分转入进行速度,节奏的密度增大,自然的进入中部。中部为二段曲式,前一乐段以齐唱形势出现,结束在属音上的开放性结构,后一乐段换用主调写法的二部合唱形式,结束在主音上的收拢性结构。再现部包括两个乐段。前一乐段是首部的变化再现,仅合唱部分的词曲有所变化。后一乐段具有尾声性质。该乐段完全采用合唱形势,头一乐句节奏紧凑,速度稍快;接着放宽节奏,放慢速度,出现全曲的最高音,将情绪推向高潮。 学生情况分析

1、这一单元主题内容,对四年级学生来讲比较熟悉,经历了三年的学习生活,与老师度过了三、四个教师节,学生对学习表达对老师的崇敬和感谢之情的歌曲应该是比较好理解,容易投入的。而且,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歌唱技巧和音乐学习的能力,音乐学习习惯已经形成,两首演唱歌曲的节奏都比较简单,附点音符和后十六节奏也比较熟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注意以引导学生在唱中体验它的情感表现作用就行了。

2、通过学习,学生一定能够有表情地随着伴奏演唱《老师,节日好》、《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两首歌,知道并能够根据情绪的变化来感受和判断它们两个乐段的构成情况。不过,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在欣赏和唱歌曲《亲爱的老师,您在想什么》过程中做改变首部结束部分,以及将再现部的终止与首部的终止进行比较,理解作者的意图的练习困难会较大,会非时间的。

3、《老师的节日》1=F旋律起伏变化较大,音区比较高,学生开始尝试比较费力,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轻巧、有弹性的声音,有气息控制地演唱,注意引导学生唱中体验歌曲的情感,生动地表现歌曲的情感,防止学生激动地喊唱。

对于,应该是比较熟悉的。而且他们但他们在表现音乐的风格特点上,以及提高歌唱效果上还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指导和点拨。因此,本课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两首歌曲不同的情感特点,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以及音乐表现能力。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课单元的唱歌教学模式是:“创设情景,揭示课题——聆听、感受歌曲情绪,熟悉歌曲旋律——准确演唱歌曲,表现音乐形象——多种形式演唱歌曲”,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利用教师的示范和媒体音响,创设音乐情境,引导学生进入音乐角色进行聆听和演唱,通过读一读、唱一唱,听一听、唱一唱,听唱结合,读唱结合,词曲结合等方法,指导、帮助学生练习正确的歌唱方法,唱中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表现歌曲的音乐形象,发自内心地表达对教师的真挚感情。

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的说明(围绕如何提高唱歌教学时效性来写) 歌唱,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音乐表现形式。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们都比较喜欢上音乐课,现行的教学中,歌唱教学占去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但是歌唱的效果却不容乐观。课上在音响的伴奏下唱会一首歌并不难,但是能够生动、形象,声情并茂地把歌唱好却很不容易。原因如下:一是教师本身对音乐作品研究不够,理解、感悟不深不透;二是教师本身对唱歌教学方法研究不够,缺乏理论之称,缺乏专业基本功。三是在教学设计中,缺乏歌唱状态和声乐演唱方法的指导和训练,缺乏对音乐要素的提示和理解方法和过程。教学中很多时间在同学生进行文字游戏,从歌词表意上进行问答似的讨论,学生在唱中体验的少,情感投入少。在同等水平上机械重复的多,缺乏表现力,不生动,不感人,更达不到唱中感染自己,越唱越想唱,越唱越爱唱,百唱不烦,百听不厌的效果,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歌唱能力。

针对目前的教学状况及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为了达到如上歌唱教学效果,在本单元教学设计中,采取如下相关对策。

1、围绕单元主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入音乐角色,体验、感受歌曲的情绪、情感和音乐风格,想象、创设主题音乐形象。

2、在聆听与感受过程中,注意提示学生感受、体验歌曲的速度、力度、音色、演唱方法得听辨,提示学生通过歌曲的情绪变化,判断歌曲的乐段组成等。

3、充分利用情感术语的提示,引导学生唱中体验音乐的情感表现。例如:提示深情的演唱,表达亲切、崇敬的心情。

4、对学生进行歌唱技能的指导。例如:1)及时提示学生的演唱姿势、调整演唱状态;2)通过轻声高位置的读词,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发生方法;3)通过对歌曲的听赏,帮助学生选择用轻巧、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老师,节日好》,选择用优美抒情的方法演唱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4)指导正确的呼吸、咬字吐字,用心体会、有控制地唱好附点音符和后十六节奏上的每一个字音等。

单元教学目标相对来说是中程性目标,要求根据课标、教材的分析理解,依照三维目标的要求分别进行概括表述: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聆听、感受《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老师,节日好》两首歌曲的情感特点,并以连贯的歌声有表现力地演唱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深情的表达出对教师的赞美之情。以轻巧、甜美的歌声演唱歌曲《老师,节日好》,表达在教师节里孩子愉快的心情。

(2)聆听歌曲《亲爱的老师,您在想什么》,了解它的题材内容和音乐情感。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示范、教师点拨、学生示范及相互评价等多种方法,使学生能够富有表现力的演唱歌曲,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

(2)采用对比聆听的方法欣赏歌曲《亲爱的老师,您在想什么》,让学生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及演唱形式。

3、知识与技能:

(1)知道教师节是每年的九月十日

(2)知道《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老师,节日好》都是带再现的二段曲式结构。 (3)了解欣赏歌曲《亲爱的老师,您在想什么》的演唱形式,并且知道中部为进行曲风格。

(4)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气息、咬字吐字、歌唱声音、力度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

教学内容:歌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老师,节日好》 欣赏:《亲爱的老师,您在想什么》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聆听、感受《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老师,节日好》两首歌曲的情感特点,并以连贯、深情的歌声有表现力地演唱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表达出对教师的赞美之情。以轻快、甜美的歌声演唱歌曲《老师,节日好》,表达在教师节里孩子愉快的心情。

教学难点:1、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情感的表达。

2、《老师,节日好》中的咬字吐字的指导以及第二乐段的前两乐句连音唱法的运用。

第三单元 淘气的风

(一)《淘气的风儿》是一首三段曲式的小调歌曲,速度稍快,略得幽默。结构为:A(a+b)—— B(c+d+e+f)——A'(a'+g) (二)《风》

合唱《风》以艺术的视角,将“风”比作“画家”,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儿童对风的审美体验。

《风》市一手三段曲式的歌曲,包括前奏、呈示段(A)、中段(B)、再现段(A')和结尾。

前奏共8小节,3+3+2结构。1—3小节是A乐段第一乐句变化而成,4—6小节是A乐段第三乐句变化而成,5—6小节是重复出现的大三和弦的分解进行。

呈示段(A)仅两句歌词,概括地表现了儿童对和风的感受。该乐段为单声部形式,6/8拍,起承转合结构。起句色彩明朗,富于摇荡感。承句是起句的变化重复。转句进入下属调。形成调式、调性对比。合句是起句的再现(仅第一小节末一音与起句不同)。

中段(B)以“绿、红、黄、白”表现风在不同季节中对自然的影响。该乐段为二声部形式,3/4排,两个4小节的乐句组成的对比结构(第一乐句:2+2,第二乐句:1+1+2)。第一乐句的前两小节起于下属调(与A乐段形成调性对比),后两小节回归主调。第二乐句的第2小节是第1小节的下行移位。这两个乐句反复一次,第一次结束在属和弦上,第二次结束在主音上,构成收拢性结尾。紧接之后的6小节(2+2+2)是一个补充性结尾,两个衬字“呜”之后,重复“漫天遍地卷雪花”。

再现段(A')为二声部形式。第一乐句是呈示段第一乐句的上四度严格模进,其余三句均为完整再现。结尾采用三声部形式(低声部一分为二)。起于下属调,结束于主调。“找不到它”自上而下、由高而低的依次出现以及最后的不完满终止(结束在主和弦的五音上),为我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三)《风儿和雪花》

《风儿和雪花》的歌词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风儿和雪花的友谊,富于童趣且寓意深刻。其旋律为三段曲式结构。

首段(A)为两个乐句构成的对比乐段。第二乐句后半部分是第一乐句后半部分的下五度严格模进。

中段(B)两个乐句的长度有所缩减,其部分素材取自A乐段。 再现段(A')扩展为3个乐句。第一乐句是首段第一乐句的变化再现。 第二乐句由中段第二乐句变化而成。

第三乐句是一个补充性质的乐句,局部重复第二乐句的旋律素材。 (四)《战台风》

王昌元作于1965年,那时,她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一位年轻的学生。创作灵感来自她在码头体验生活时,工人们与台风侵袭做顽强搏斗的精神。这首气势磅礴、形象鲜明的筝曲,除引子之外,分五段。

第一段,强有力的节奏,热情洋溢的曲调,表现了码头上热烈的劳动情景。 第二段采用左右手在筝柱两侧反向刮奏,发出混乱而强烈的音响,渲染了台风袭击码头的惊险气氛。

第三段坚强有力的旋律,从低音区向上推进,双手快速交替弹奏“快四点”(xxxx)指法,发出急促的音调。还创用“扣摇”的新技法(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紧扣琴弦,在筝柱与右手触弦点之间左右往返捋动,使右手遥指发出刺耳的噪音),模拟台风的呼啸。这一段音乐生动地表现了码头工人在狂风暴雨中奋力抢救国家财产的战斗情景。

第四段,抒情性的歌唱旋律衬以流水般的上下行历音,恰如雨过天晴,工人们眼看着一堆堆从风雨中抢救出来的物资,从内心发出胜利的微笑,表现了一种欣喜之情。

最后是第一段的再现,工人们重新投入紧张而热情的劳动中。

第四单元 童心

《山童》教材分析

《山童》是一首优秀的童声合唱歌曲,1989年全国广播新歌“联环杯”征集评奖活动中,该作品荣登优秀歌曲奖榜首。

《山童》的歌词不仅形象生动,富于儿童情趣,而且语言通俗,读起来朗朗上口,艺术的表现了山区儿童那美好的童年生活情景。

《山童》的音乐可以分为一下几个部分:

根据第一部分第一乐段的主题发展而成,2+2结构的四句结构,情绪欢快活泼。 前奏(1-16小节,1=E) 第一部分(17-83小节,1=E)

齐唱与合唱交替出现。包括3个乐段。乐段A为4乐句组成的平行结构(第三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完全重复),上、下两片之间有一个短小的间奏(1小节)。乐段B为3个乐句94+8+6)

组成的对比乐段,第三乐句是第二乐句的局部重复。乐段C的前四个乐句为对比关系(4+4+4+4);这之后用衬词演唱的片断既有补充性质(前半部分),亦有过渡性质(后半部分),自然地导入歌曲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84-119小节,1=D)

合唱形式。4 个乐句组成的对比乐段(乐段D),在调性(调高下移大二度)、节奏(四分音符为主要节奏素材)、演唱形式(始终采用二声部形式)等方面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

间奏(120-125小节,1=D)

由节奏呈重复关系的两个乐节组成。后一乐节将高音上移半音(1=D的#4),成为下一部分的属音(1=ED的3),与其开头的“6”构成上四度进行(属音――主音)。

第三部分(126-174小节,1=E)

合唱形式(低声部细分为两个声部)。乐段E为对比结构。前两个乐句为重复关系,虽然没有直接再现乐段A的旋律素材,但调性与情绪的回归是显而易见的。这之后是第一部分用衬词演唱的片断的再现。为了便于歌曲的反复,第一段歌词的演唱省略带有过渡性质的后半部分。演唱第二段歌词时完全再现第一部分用衬词演唱的片断,进入最后的结束句。

《童心是小鸟》教材分析

《童心是小鸟》是一首二段曲式的大调歌曲。A段歌词是一个排比句,以“春、夏、秋、冬”这一季节顺序叙说“我”的童年生活。其旋律为方整性结构,贴切地表现了语言地这种平行关系。具体地说,该乐段的旋律发展使用了一下手法:

1、4个乐句使用同一节奏。

2、前3个乐句的旋律为句首(开头3个音)重复关系。

主题句由两个乐节构成,和弦的分解进行与级进交替出现,双数小节的音高呈重复关系。该乐句风格明快,情绪喜悦,旋律和和声内涵清晰。

第二乐句的旋律形态(旋律线)与主题句相同。该乐句重复主题句的头三个音,并将主题句双数小节的音高下移三度。

第三乐句是主题句的局部重复。

第四乐句引入新的音高素材,构成完整的段落(A)终止。 连接部分是一个衬字啦??,其后一乐节系前一乐节变化而成。

B段歌词是对“我”的童年生活的集中概括(似羽毛美丽的小鸟,无忧无虑地飞翔在

四季的怀抱里),其旋律为对比结构,由两个乐句构成。

第一乐句的旋律素材取自A乐段第二乐句,属于引申型写法。该乐句后一乐节系前一乐节变化而成。

第二乐句重复A乐段第二乐句句末的旋律素材。

结尾部分也是一个衬字句啦??,其旋律素材取自A乐段的主题句,构成不完整终止,仿佛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还在继续。 《小孩世界》教材分析

《小孩世界》是一首二段曲式的大调歌曲。A段歌词以两个假设(假如世上都是小孩、假如大人都变成小孩),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小孩世界的美好感情(春天一定不会离开、春天一定也会常在)。该乐段(a+b+a+c)为方整性平行结构,4个乐句(均为3+1结构)的节奏相同,情绪活泼。

B段歌词以小孩的口吻,描述大自然的美好,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童趣。该乐段(d+e+f+g)为方整性(乐句长度均为4小节)对比结构,采用二声部合唱形式,与A乐段形成显著对比。

《真善美的小世界》教材分析

《真善美的小世界》是一首三段曲式的大调歌曲。

第一乐段(A)包括4个乐句,起承转合结构。起句(a)起于弱拍,情绪欢快活泼。就节奏而言,前后两个4拍为重复关系;就和声而言,前两个完全小节为主和弦,第3、4小节为属和弦。第二乐句(b)是主题句的下二度自由模进。转句(c)以起句(a)开头两拍的旋律发展而成,结构上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比。合句(d)重复起句(a)开头4拍的节奏,结束在完整的正格终止上。

第二乐段(B)包含4个乐句,对比结构。第一乐句(e)在节奏、音区、情绪等方面与A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后两个乐句(f和g)作连续上二度自由模进,给人以层层递进之感,将情绪推向高潮。最后一个乐句是A乐段末一乐句(d)的严格再现。 第三乐段(A1)是第一乐段(A)的再现。

1、第一乐段以单声部形式陈述,第三乐段以二声部形式陈述。

2、该乐段(A1)采用复调写法,低声部是再现的旋律,高声部是B乐段的主旋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fi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