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提高品社课课堂教学有效性 卢小 赵良

更新时间:2023-10-09 01: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多措并举,提高品社课课堂教学有效性

牛头崖镇卢王庄小学 赵良

品德与社会课是知识性很强,集地理、历史、文学等多学科知识于一体的课程,也是一门经验性和体验性的课程,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要突出生活性、活动性和开放性的原则。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在具体的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品德学科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儿童社会生活),点面结合(面是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课堂教学由许多要素组成,有学生、教师的主体主导作用问题;有教学环境对教学过程影响的问题;有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问题等等。课堂教学依赖于诸多要素的合理构成与优化组合。学习课程标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学习课标,解读目标体系

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是构成教育目标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品德与社会》课程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学习课程标准有利于教师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分析教材,解读目标内涵 1、解读目标内容的综合性

品德与社会课是在总结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实践的基础上,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为了加强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同时有利于解决小学阶段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部分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而设置的一门综合课程。教学目标的内容涉及到了历史、地理、科学、法制、经济、社会等多学科领域。若教师不加强学习,不改变思维模式,容易把新课程目标等同于以前的思品课目标来确立。这势必带来品社课课堂教学效率的下降,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解读目标内容的生活性

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品德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在生活中体验、参与和实践。 教材内容的生活性带来了目标内容的生活性。

3、解读目标建构的系统性

新教材的建构,以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线”,以学生自己、与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等不断扩大的生活领域为“面”,构建了由“单元主题——活动主题——主要内容”组成的三级教学体系结构。每册教材都是按学生生活范围的逐渐扩大进行排列,各册教科书之间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由近及远螺旋上升。“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不仅指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涉及的社会领域可以是交叉的,还指同样的内容在后续年级中重复出现时,要求要提高,螺旋上升。

教师要准确找到教学目标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既不过高,也不过低,使教学成为一个有系统的有计划的过程,保证学生持续发展。

4、解读目标体现的情感体验性

新教材为加强德育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重视实际生活中现实性的、情境性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创造许多生活化的情境,形成“情境——体验——目标”的流程;设计大量丰富多彩的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形成“活动——体验——目标”的流程。教材体现情感体验性,由此教学目标也呈现情感体验性的特点。

二、重视课前准备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课前准备活动是学生实践活动的一部分,是课堂学习的提前介入过程。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就其教学内容来说,不同于原来的思想品德课。它是一门综合课程,除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教育外,还有机融合了其它诸多方面的常识教育,往往需要准备大量的相关资料,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转变观念,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不能只看到了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这一充满活力的课程资源,应该把课前、课上、课后视为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 如果教师课前能充分调动学生做准备工作,不仅教师能从繁重的课前准备工作中解放出来,而且学生也能在观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看到、学到很多东西,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2、课前的准备活动是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保障,是教学目标得以达成的前提。 3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把“培养学生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的能力”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充分做好课前材料准备,有助于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使课堂教学顺利有效的开展,我们必须重视有效的课前准备,特别是学生的课前材料准备。

品德学科的活动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决定了课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

三、课堂以教师为主导,打造高效课堂

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师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支持者、欣赏者、帮助者。在课堂上教师要精心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景,营造探究氛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参与其中,或设问激疑引发思考,或平等交流适时点拨,或及时鼓励引导,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积极性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补充、修正、归纳和提升,促进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获得经验,,提高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才能有效实现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最大限度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四、品社课堂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设计、开展多样教学活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实际参与活动,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双手去创作,用自己的方式去合作探究,从而获得对生活、对社会的真实感受,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提高认识,获得经验,发展能力,回归指导生活,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五、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可将教学内容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渲染

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冲破时空,多方位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启迪思维,陶冶情操。因此,我们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对学生有效地激情、启思、明理、导行,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让课前、课堂、课后成为一个整体,多措并举,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fc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