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

更新时间:2024-06-13 23:1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

黄宝霖

材料解释题是历史科高考年轻而富有生命力的题型,要求学生分析所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这类题型对于考察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以及结合史料,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问题的综合能力,是一种极好的检验方式。现在历史考试材料题跟问答题有逐渐融合的趋势,材料题跟问答题现在在考试试卷中统称为非选择题。有的问答题里面也有材料,有的材料题设好几问也可以跟问答题一样思考。所以这里面不好完全切断他是材料题还是问答题。有一个逐渐融合的趋势。现在材料在考试中越来越重要,为什么呢?材料作为考试可以创造新的情境,材料有很多也跳出了教材的束缚,可以让学生在新情境中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近年来,随着高考命题技术的日臻完善,材料解释题的命题也逐步走向成熟,它以提供新材料,营造新情景,提出新问题的形式出现,突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强调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考查的着眼点是能否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材料上进行有效辨析和理解。

第二,充分体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这既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体现,也是历史研究的方法。要求从材料提供的史实作立论基础,以鲜明的观点作立论导向,从而得出正确的观点和结论。

第三,突出综合能力的考查。全面考查再忆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历史阐释,文字表达、、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

第四,较强的操作性。试题设问依据材料,设问具有明确的限制性、定向性和具体性,答案简明,有着问答题不可比拟的客观性。

第五,向其它题型渗透。材料解释已经出现在选择、问答题中,以多种形式出现,其分数比例和能力要求日趋提高,成为高考试卷中举足轻重的“重头戏”。

1

材料解析题通常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提示部分,是由一段或数段文字材料、图形材料或数字材料构成;第二部分即设问部分,是根据材料相应地提出若干相关的问题。如何解答材料题?本文就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浅谈解题技巧。

材料题有三条能力要求:一是“阅读理解材料”;二是“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三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三条能力要求成为了指导我们解答材料解析题的依据。结合教学经验、体会,我们把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概括为以下的四步曲:

阅读理解材料 ↓ 精读设问部分 ↓ 进行材料整理 瞻前顾后,通读材料,建立与所学知} 识的联系。做到宏观理解与确定中心相结合。 } 体会命题意图,注意限定范围,把握解题方向。 抓住中心问题,带着问题再读材料,} 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整理↓ 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 按问作答,材料为主,所学为辅,论组织文字作答 } 从史出,语言准确,逻辑严谨 对于上述如此系统的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步骤及技巧,我们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不同的材料,在解题技巧上会有所侧重。较为常用的具体方法有五种: (1)挂靠法:初步接触材料后,应将材料与相关历史挂靠起来。 (2)提要法:对于记述性材料,关键是要从中提炼出要点。 (3)钩玄法:对于论说性材料,关键是要提炼出其中的观点,看法。

(4)发微法:在提要、钩玄的基础上,往往还要讲一步揭示历史现象或某一观点、看法

背后隐藏的实质性的东西。

(5)正反法: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思考时先作出一正一反两种非正式答案,并简要列

出理由,经比较后筛选出一种看法作为答案。 就以上认识本文举两例: 1.[典型题例]: 阅读下列材料:

2

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单位:百万美元) 全世界 1965年2003700 所占0 1993年23112566 所占0 高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 1413280 70.53 18247536 78.95 163040 8.14 990262 4.28 高收入国家中三种类型 美国 698900 34.88 欧共体 317570 15.85 日本 91290 4.56 6259899 6279762 4214204 27.08 27.17 28.23 根据世界银行1991年和1995年的发展报告统计的数字回答:

(1)说明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高低收入国家之间的

经济状况呈现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它们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2)分别说明美国、欧共体、日本的经济实力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出这种变化对三

者之间的经济格局有何影响?

[解题技巧]:表格材料题特点:外观极为简明,隐含信息量很大。但只要我们明白了解题

的技巧“万变不离其宗”,可用四步曲: 阅读理解材料 ↓ 通读材料后,通过材料出现的时间和设问部分,便可确定此题是围绕本世纪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前期世界经济的变化及其对经济格局的影响这一中心内容而设计的。并可因此而挂靠课本的“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这一部分内容。 要求回答的两问的第①个小问都是问及“什么变化”,第②个小问都是问及“有何影响”。这便可体会到此题目在考查考生能否对材料进行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来说明论证问题以及历史联系现实的能力。此外,由于题目问及的是1965—1993年高低收入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所以既要注意同一年高低收入国家之间的数据的横向比较,同时还要注意进行低收入(或高收入)国家前后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纵向比较,这也是此题考查考生是否具有对不同历史现象进行纵横比较、分析的能力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答题时要注意不能顾此失彼。 此题主要是对数据时行分析比较,如抽取高收入国家的数据作比较,1965年是1413280,1993年则是18247536(单位是百万美元),两数字作比较,便会得出经济在发展的结论。这是一些很基本的数据分析能力。(故不一一列出对数字材料3

} 精读设问部分 ↓ } 进行材料整理 }

↓ 的整理过程) 通过上述对数字表格材料的综合、分析、比较、并结合所学知识,便可得出正确答案为: (1)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经济都在发展。高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差距在扩大。这种变化不利于低收入国家。 (2)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在90年代已相对衰弱;欧共体的经济实力已超过美国;日本和美国的差距缩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这种变化使原来美国独霸的经济格局演变为美、欧、日三是鼎立的格局。 2. [典型题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大生产运动)包括公私农业、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而以农业为主体。 ——摘自毛泽东《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

材料二 陕甘宁边区垦荒、耕地面枳和谷物、皮棉产量 年份 1941 1944 开垦荒地(万耕地面积(万谷物产量(万皮棉产量(万亩) 亩) 担) 斤) 39.0 128.8 1210.5 1467.5 147 175 58 300 组织文字作答 } ——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报告(1939—1941)》《陕甘宁边区建设概要》提供的资料

材料三 可以给人这样一个印象,即边区政府在发展它的领域内的生产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在1940—1941年间国民党加紧封锁以后更是如此??在农业上,粮食作物的产量可能至少是有所增长的,这主要是由于为了增加谷物种植而大规模垦荒的结果。纺织品原料的生产由于棉花种植的恢复和振兴肯定也大大增加了??政府发展生产的努力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因为有了这样的进步,边区政府能在1943——1945年间很好地达到了在衣、食、住等方面自给自足的目标。当然,这些目标也反映了极端俭朴的消费水平。 ——摘自(美)施兰《陕甘宁边区生产的发展》

回答:①根据材料一,大生产运动“以农业为主体”,在当时有何特殊意义?

②据材料二,比较1941和1944年的几组统计数字,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4

③材料三是美国人施兰对陕甘它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段评论.请结合材料二和你的认识对它加以鉴别简述理由。

[解题技巧]:本题由文字材料和数字表格材料相结合的混合型材料题。所选的三则材料均简明扼要,没有文字障碍,便于阅读、比较。解答此题除了可应用本专题介绍的材料解析题的解题四步曲外,也可根据此题的具体情况,对根据这三则材料所设计的三个问题采取灵活的解题方法。

如:设问①侧重用“挂靠法”来解决。初步接触材料后,把材料提供的事件:大生产运动,...时间:1941—1944年,地点:陕甘宁边区,材料一的论述人:毛泽东等有效信息与教材的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是相持阶段困难时期)的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挂靠起来,这是解答设问①的突破口。解题时首先抓住“在当时”这一时间界定,结合所学课文中1941年至1942年抗日根据地的困难时期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当然,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必须根据设问要求的“以农业为主体”这一新情景独立思考,不能以课本的大生产运动的意义来代替设问要求的大生产运动“以农业为主体”的特殊意义,切记“材料为主、教材为辅”的原则。

第①问的答案是:当时,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处于日伪和国民党包围、封锁之下,一切都必须自力更生,首先要解决抗日军民的吃、穿问题,才能生存下去和坚持斗争。其他各业也要依靠农业才能发展。

设问②可用“钩玄法”来解决。因第②问已明确要求是“据材料二,比较几组统计数字,可...以得出的什么结论?”所以解答此问的关键是从材料二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提炼观点,即言论或数字之玄,此之谓“钩玄法”。通过比较1941年和1944年农业生产的产量的具体数字,可提炼出“明显增长,成绩很大”的信息。

第②问的答案是:开垦、耕地面积和谷物、皮棉产量都有明显的增长,其中皮棉产量的增长幅度最大,大生产运动取得很大成绩。

设问③可采用“正反法”来解决。此问要求鉴别美国人施兰对大生产运动的评价是否正确,...旨在考查考生的辨析、鉴别能力。假如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在没有认真审题意,没有真正理解材料的情况下,一看施兰是美国人,就感情用事,对其观点大加否定和驳斥。其实,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思考时先作出一正一反两种非正式答案,并列出理由(切不可凭感情用事,而应

5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评价),经比较后筛选一种看法作为答案,此之谓“正反法”。此题在鉴别美国人施兰对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评论时,首先可作出一正一反的两种答案:

A,施兰的评论是正确的。因为他的看法与材料二反映的情况相符合(如:材料二,反映的开荒、耕地面积和谷物、此棉产量的明显增长,施兰在评论中也提到“有所增长”、“大大增加”、“取得了相当成功”等等,所以讲两者是吻合的)。

B、施兰的评论是不正确的。因为他是美国人,是资产阶级学者,这就决定了他不可能公正地评价中国革命。然后比较A、B两种答案,看哪一种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评价,最后作出正确的选择。

第③问的答案可分三个层次给分(从低到高): 第一层次:评论正确,符合大生产运动的实际情况。

第二层次:评论正确,材料二提供的数字可以证明,根据地渡过困难的事实更是证明。 第三层次:评论正确,他根据事实充分肯定大生产运动取得的成绩并承认达到了目标,同时也指出这是就极端朴素的水平而言的。

总之,中学历史学科考试的重大改革是用“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考查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概括能力,要答好材料解析题,不仅应有良好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好的古汉语功底、较广的知识面,还应具有较强的驾驭史料的能力,掌握答题技巧。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等

2.《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人民教育出版社

6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评价),经比较后筛选一种看法作为答案,此之谓“正反法”。此题在鉴别美国人施兰对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评论时,首先可作出一正一反的两种答案:

A,施兰的评论是正确的。因为他的看法与材料二反映的情况相符合(如:材料二,反映的开荒、耕地面积和谷物、此棉产量的明显增长,施兰在评论中也提到“有所增长”、“大大增加”、“取得了相当成功”等等,所以讲两者是吻合的)。

B、施兰的评论是不正确的。因为他是美国人,是资产阶级学者,这就决定了他不可能公正地评价中国革命。然后比较A、B两种答案,看哪一种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评价,最后作出正确的选择。

第③问的答案可分三个层次给分(从低到高): 第一层次:评论正确,符合大生产运动的实际情况。

第二层次:评论正确,材料二提供的数字可以证明,根据地渡过困难的事实更是证明。 第三层次:评论正确,他根据事实充分肯定大生产运动取得的成绩并承认达到了目标,同时也指出这是就极端朴素的水平而言的。

总之,中学历史学科考试的重大改革是用“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考查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概括能力,要答好材料解析题,不仅应有良好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好的古汉语功底、较广的知识面,还应具有较强的驾驭史料的能力,掌握答题技巧。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等

2.《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人民教育出版社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f3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