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笔记(景跃进 张小劲 主编)

更新时间:2023-12-10 02:1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政治学原理》景跃进 张小劲 主编

第1编 政治的性质与政治研究

作为导论,本编试图回答初学者可能遇到的两个元始问题:“如何理解政治”以及 “如何研究政治”。

第1章 政治的性质与核心问题

本章重点问题

●理解政治的三个维度及其发展趋势 ●权力三面性的不同侧重点

●公域/私域二分法的古典形式和修正形式 ●权力制约的必要性和制度设计

1.1.1 政治的分析单位

1. 以个人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

该政治观的典范:

政治学中的古典自由主义

第一, 个人在价值维度上是崇高的。

第二, 个人在分析维度上是理性和能动的。 (2)古典自由主义的政治观主要内容

第一,对政治必然性的认识。 第二,个人与社会本位观。 第三,政府合法性的来源。 第四,消极政治观。 第五,对权力的制约。 第六,公域与私域的区分。 2. 以团体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

代表理论:

古典多元主义

(1)古典自由主义政治学理论与多元主义理论比较

表1-1古典自由主义政治学理论与多元主义理论比较 .

(2)多元主义的基本观点

简言之,多元主义可以被视为一种特定形式的政治结构,它将全体社会成员置于一个强大的体制化网络(established network)之中,这一体制化网络由联结公民和精英的社会组织编织而成,并使有效的政治民主成为可能。

参见Marvin E. Olsen and Marvin N. Marger eds., Power in Modern Society, Boulder,Westview Press, pp84-95,pp149-150。 3. 以阶级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

代表理论: 马克思阶级理论

(1)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 对政治学研究的影响

第一,国体与政体的区分可以说是阶级分析方法的特定产物。

第二,强调斗争与暴力。

(2)影响选择政治学研究分析单位的因素

第一,如何选择分析单位与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性质有关,在这一意义上,它有一定的客观性。

第二,问题意识的产生又与研究者的价值立场、态度情感甚至意识形态倾向密切相关。 1.1.2 政治的范围 1. 政府政治观

所谓“政府政治观”是一种狭义的政治观,它主张政治只与国家有关(what concerns the state),是政府管理的一种艺术。研究政治也就是研究政府机构及其官员,或者更广泛地说,是研究政府权威的行使。 2.非政府政治观

非政府政治学(nongovernmental politics) 主要指对政党和利益集团的研究。 3. 广义政治观

政治居于所有社会集体活动—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公共的与私人的—的中心,它存在于所有的人类集团、机构和社会中。

Adrian Leftwich ed., What is Politics? The Activity and Its Study, Oxford and New York,Blackwell, 1984, p64转引自Andrew Heywood, Politics, second edition, Palgrave, 2002, p10。 4.公域与私域区分的两种不同形式

表1-2 公域与私域二分法的古典形式

Andrew Heywood, Politics, second edition, Palgrave, 2002, p8. 4.公域与私域区分的两种不同形式(续上) 表1— 3公域与私域二分法的修正形式

Andrew Heywood, Politics, second edition, Palgrave, 2002, p8.

1.1.3 政治与行政的分化 第一阶段:“政党分肥制”(spoils system)

1829年杰克逊(Andrew Jackson)就任美国总统,鼓吹“胜利品属于胜利者”。在官职领域推行“民主”的做法,由在选举中取胜的政党从自己的支持者中遴选官员。

“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理念

美国国会1883年通过《彭德尔顿法案》,在联邦政府推行公务员制度。新的人事制度将公务人员区分为政务官与事务官,前者随政党选举结果的进退而进退,后者按照文官制度的有关法律进行管理。作为政治方面的保障,文官被要求在政治上采取中立的态度。

第二阶段: “政治与行政二分法”

在《行政的研究》(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这篇经典性的文章中,威尔逊(Woodrow Wilson)借用一位德国学者的嘴道出了自己的主张:“政治是所涉事情重大而普遍的国家活动;行政相反,它是关于个人和细琐事情方面的国家活动。因此,政治是政治活动家的特殊领域,行政则是技术官员的领域。虽然政策若无行政的帮助便一无所是,但是行政并不因此就是政治。”

参见Woodrow Wilson, “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 收于竺乾威、马国泉编:《公共行政学经典文选》(英文版),19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2 政治的核心概念与核心问题

1.2.1 作为政治核心概念的权力

通常而言,政治学中的power(权力)指涉主体间关系,是主体在社会关系中实现某一既定目标或达致某一结果的能力。 权力的三面性:

权力的第一面 ——着眼于决策的权力。

权力的第二面 —— “议题设置” 或“不决策”。

权力的第三面 ——“思想控制”或“偏好型塑”。 1.2.2 政治的核心问题

权力的合法性基础与权力的制约结构最为重要,因为前者涉及民主的基本原则,后者体现了宪政的基本精神,它们一起构成了政治或政治学的核心问题。

1.权力的合法性基础 卢梭:“即使是最强者也决不会强得足以永远做主人,除非他把自己的强力转化为权利,把服从转化为义务。”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修订2版,9~10页、1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萨托利:“权力属于人民建立了一条有关权力来源和权力合法性的原则。它意味着只有真正自下而上授予的权力,只有表达人民意志的权力,只有以某种得以表达的基本共识为基础的权力,才是正当的权力。” [美]萨托利:《民主新论》,38页,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2.权力的制约

奠定现代分权制度基础的是洛克和孟德斯鸠的近代分权学说.

宪政对权力的制约既包括对少数人行使权力的制约,也包括对多数人行使权力的制约。一句话,对权力都要进行制约,无论是谁的权力,或什么样的权力。 如何在制度结构层面制约权力?

第一,政府机构之间的分权应如何进行?

第二,分立的权力部门如何才能实现制约?

第三,这种制约如何才能实现平衡,而不是导致僵局或失衡?

在权力制约问题上,我们有必要区分两个不同的概念:

第一是权力制约;第二是权力制约的具体制度安排。前者是对人类政治共同体普遍有效的基本原则,后者则需要根据本国国情寻找合适的制约方式,不能把某种特定的权力制约方式与权力制约本身简单地等同起来。

关 键 术 语

分析单位 区位谬误 政党分肥制 政治与行政二分法 国家与市民社会 政务官与文官 权力 决策能力和影响力 议程设置 偏好型塑 复 习 思 考 题

1.如何看待政治概念界定中的纷争与歧义? 2.你赞成哪种权力观?为什么? 3.政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第2章 政治学: 研究方法与学科特点 本章重点问题

●政治学发展各阶段的强调重点

●主要研究范式转化对政治学研究的突破 ●政治学研究的动态性、多元性和开放性 ●政治学研究中规范与经验的可转移性 2.1 如何研究政治:历史的维度

到目前为止,政治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主要阶段。 制度研究

对非正式制度的经验描述 行为主义革命 后行为主义

2.1.1 制度研究

19世纪下半叶,也就是政治学发轫之初,出现了一大批对政治制度进行描述的形式—法律研究,我们今天称之为老制度主义或传统制度主义。

主要观点:

第一,传统的或古典的制度方法是形式—法律和历史—比较的。

第二,尽管不存在明确的理论建构目标,传统的制度取向也有自身的理论关照。 第三,政治制度的安排与选择带有强烈的价值因素,这表现为赞成自由民主制度的政治价值。

2.1.2 对非正式制度的经验描述

新的研究假设是:政府决策的权力或许就在这些非正式的组织和行为之中。

这些发现和假定将政治学带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人们的关注焦点从形式和法律结构转向围绕这些结构的非正式的实际政治。到20世纪20年代这一研究阶段达致高潮,并对美国政治学教学和人才培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一阶段研究方法上的两个基本的缺陷

一是缺少测定资料可信程度以及基于这些资料的发现和解释的正式方法。

二是事实陈述和价值判断没有明确区分开来,两者常搅和在一起。 2.1.3 行为主义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的行为主义运动是漫长演变的一个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以梅里亚姆(Charles EMerriam)为代表的美国芝加哥学派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某种意义上,政治学发展到行为主义这一阶段既是追求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性的一个新顶点,也是这一过程的一个产物和标记。 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用严格的分析技术来取代常识性的描述。

第二,行为主义在个人和聚合的层次上解释人们的政治行为(集中在选举和投票)。

第三,与规范理论的区别在于,行为主义研究强调区分事实与价值,主张从事实的研究中发展理论。

第四,行为主义阶段在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突破。 2.1.4 后行为主义

后行为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的兴起是因为行为主义遗留下来许多它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

后行为主义对行为主义的抨击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行为主义科学观的批判。另一个火力点集中在“价值中立”上。 政治学中规范研究的复兴

规范理论的复兴以20世纪70年代罗尔斯与诺齐克之间的争论为代表,前者发表了《正义论》(1971年),后者以《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1974年)来回应。争论的核心问题都与国家有关:一是国家或政府存在的目的。二是“分配正义”(distributive justice)及其对自由的意涵。

对于政治学研究而言,规范研究复兴的意义在于,将被行为主义驱逐出去的价值重新带回来,而且确定其在政治学研究中的适当地位。

2.2 如何研究政治:逻辑的维度

所谓逻辑维度的分析是指考察政治学中存在的不同研究范式,这些研究范式是在政治学的历史过程中渐次发展和形成的。

大致说来,迄今为止,政治学中比较重要的研究范式有新制度主义、精英理论、多元主义、政治系统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2.2.1 新制度主义的基本特征

首先,新制度主义强调“制度是重要的”,并将其置于因变量的解释地位。

其次,新制度主义是一个复数,亦即存在不止一种的制度主义,而且源于不同的学科背景。

新制度主义的基本特征(续上)

再次,运用新制度主义分析政治,其核心问题有三个:第一,哪一种政治制度最适宜于产生“好”的政府和社会关系?第二,怎样解释政治制度安排的多样性?第三,政治制度的差异对政治行为、政治权力和政治过程的结果产生了哪些影响?

最后,虽然同冠名为新制度主义,不同类型的制度主义在方法论上是多元的,甚至它们对什么是制度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2.2.2 精英理论

形成于19世纪的古典精英理论是对西方民主政治的一种否定性回应。“精英—大众”二分法是精英理论的前提和基石。

代表人物:

米歇尔斯-- “寡头统治铁律” 熊彼特 --“精英民主论”

精英理论引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理解权力 在社会中的配置状态。 2.2.3 多元主义

多元主义与精英主义争论的核心在于:社会中权力的配置究竟是高度垄断的,还是多元分散的?

使多元主义有别于精英主义的是对两种不平等方式的区分,即累积性不平等与弥散性不平等。

多元主义和精英主义的对立并非不可消解。 “精英多元主义”一词也许较好地说明了两者之间的结合。 2.2.4 政治系统理论

简要地说,二战之后兴起的政治系统理论就是将自然科学中的系统方法(生物学的有机系统以及控制论的机械系统)运用于政治现象的分析,将政治看作一个系统。在方法论上,政治系统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柔塑性。

代表理论:

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 阿尔蒙德的结构—功能主义 多伊奇的政治沟通理论 伊斯顿对系统分析方法的评价

“系统分析是以最广泛、最一般的方式构成的,是故虽然近几十年内方法研究的方向已发生了变化,可是,系统分析对于当前政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仍具发言权。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有如此多的系统分析所提出的概念,都已被用来解决现下所提出的各种实际问题了。”

([美]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7~8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2.5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萌芽和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行为主义的高潮时期,七八十年代成为政治学中的显学。

表2—1政治与经济的市场观

关于公共选择理论的争论

这些争论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涉及基本的方法论问题:将经济人模型引入公共领域是否得当?政府机构是否具有区别于私人企业的公共性?政治中的行为真的是理性算计的么?如何对待不同文化中的行为差异?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第二个方面是公共选择理论所体现的价值取向,由于公共选择理论与新右派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遭到了具有左倾倾向的学者的猛烈攻击。 2.3 政治学的学科特点

研究对象与范围的动态性 研究范式的多元性 学科边界的开放性 政治学的国别风格

达尔:政治学研究中存在着四个分析维度

达尔在《现代政治分析》一书中指出,政治学研究中存在着四个分析维度,它们是规范分析、经验分析、政策分析与意义分析,相应地形成了四种知识成分。每一种政治理论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同时包含了它们,只是构成的比例不同而已。

西方政治学知识的可转移性问题 根据达尔的分类,西方政治学知识的可转移性问题亦可区分为规范知识的可转移性、经验知识的可转移性、政策分析的可转移性以及意义分析的可转移性。

其中,所谓规范知识的可转移性是指首先在西方社会形成的政治价值是否具有普遍性。

所谓经验分析的可转移性与此不同,它受到实证资料的严格检验。 关 键 术 语

传统制度主义和新制度主义 行为主义 价值祛除/价值中立 范式 经济人 “精英—大众”二分法 地方性知识 累积性不平等和弥散性不平等 复 习 思 考 题

1,如何理解政治学研究范式的多元性?

2,如何评价行为主义革命对政治学的贡献及其缺陷? 3,如何理解政治学的科学性与国别特点?

第2编 政治系统的硬件: 国家与政府设置

中央政府作为国家的代表,其机构设置是一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尽管政治制度千差万别,当代世界各国都拥有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对暴力的合法垄断——武装力量。这些内容构成了本编五章的不同主题。

第3章 国家和超国家政治

本章重要问题

●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 ●君主制和共和制的特点 ●单一制和联邦制的特点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全球化浪潮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3.1 从城邦国家到民族国家

3.1.1 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 1. 城邦国家

第一,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它形成于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希腊。

第二,城邦国家的特征

第三,城邦制度衰落后,欧洲进入帝国时代。

2. 封建国家及城市的兴起

“中世纪”经历了封建国家、等级国家和绝对君主国家三个时期。

封建国家实行领主制,领主在得到分封土地的同时,也得到了这块土地的“特恩权”,即行政、立法、司法、军事、铸币等全部权力,由此形成了封建割据状态。在这些分散的封建邦国之上,则是统一的基督教权威——教皇,基督教把整个封建的西欧联合为一个大的政治体系。

城市的兴起

(1)公元10—11世纪城市经济的兴起为中世纪封建国家注入了新的因素。

(2)城市是指由商人、自由人、行业工人和附近的农村居民以交通便利之处的城镇和城堡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聚居点。

(3)城市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第一,居民拥有人身自由。

第二,通过获得特许状,城市成为一个独特的司法地区,拥有特别的法律、法庭和充分的自治权。

3. 绝对君主制国家

(1)到16世纪,欧洲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强有力的君主制,其中法国和普鲁士是绝对君主制度的最好代表。在绝对君主制下,君主大权独揽,等级会议作用衰落。

(2)尽管君主专制国家是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但是它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3)绝对君主制形成了一个领土相对完整的主权独立国家,对整体的民族利益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4. 现代民族国家

(1)一般来说,只有当民族与国家两者合为一体,即国家内只有单一的民族,国家的领土界限与民族居住地范围相同,而且文化与政治已经逐渐融合,才符合“民族国家”的纯粹含义,但是实际上大多数民族国家是一种多民族的混合体,它们共同享有以下几个特征:领土、人口、主权。 (2)国家主权理论

第一,主要观点:主权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国家主权表现在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主权是指国家对内一切事务具有排他性的最高统治权,对外主权是指国家在对外事务上的独立自主的决定权。

第二,代表人物:布丹、格老秀斯、卢梭等。

●现代议会的主要职权

4.1议会与现代民主制度

所谓“代议民主”,是指由基于广泛选举产生的、具有一定任期的代表机构来行使国家权力的间接民主形式。这是民主制度在近代国家条件下的新发展,作为“民意代表机构”的议会则是这种代议民主制的核心和主要标志。

4.1.1 现代议会制度的发展

现代议会的直接渊源,一般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时期的等级会议。英国最早从等级会议制度中确立了近代的议会制度,被称为“议会之母”。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是议会的“黄金时代”,议会一般处在优于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政治地位,是国家权力的中心。这种状况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而有所改变,此时议会地位趋于衰落,政府行政权日益膨胀。尽管如此,在现代标榜“主权在民”的国家中,议会制度仍然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4.1.2 议会制、总统制和半总统制

解散 请求解散议会

选举、倒阁

选举 领导

图4-1 议会制政体模型

4.1.2 议会制、总统制和半总统制

违宪审查

同意 任命

人事、财政、弹劾

选举 选择

违 否决 宪审查 选举 图4-2 总统制政体模型

4.1.2 议会制、总统制和半总统制

负责

选举

图4-3

4.2 议会的结构和内部组织

4.2.1 两院制与一院制

选举 半总统制政体模型 任命

现代主张两院制的观点认为,这种结构有利于扩大议会对不同社会利益的调节能力。另外,两院制议会有利于防止立法的草率与武断,并能防止议会(多数党)专横腐化。

主张一院制的观点认为,代议制的立法机关是人民的代表机关,它的立法意见是人民的意见。

4.2.2 指导机构

指导机构--负责主持议会会议活动的机

主要职能--尽可能公正地组织辩论,

努力使议事规则获得遵守, 维持会议的秩序。 4.2.3 议会委员会

在现代国家的议会中,普遍设置各种类型的委员会,作为议会的辅助性机构,协助议会从事立法和监督工作。 1. 委员会的地位和作用

议会的立法、监督职能基本上是授权特定的委员会来完成的,其中,委员会在立法活动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对议案的初审淘汰。

第二,对议案的修改、定型。 2.委员会的设置和类型

(1) 各国议会委员会设置的原则主要有两个:

一是与政府部门对口设置。

二是按专业领域设置。

从实践上看,这两大规则大多是同时并用,互有交叉。 (2) 议会委员会的种类

议会委员会的种类一般有以下几种: (1)常设委员会

(2)特别委员会 (3)两院联合委员会 (4)两院协商委员会 (5)全院委员会 3.委员会的组成

(1)议会委员会由一定数量的议员组成。

(2) 议会委员会的产生方式: 选举或任命

(3) 委员会主席是委员会的负责人 4.2.4 议会党团

议会中同一政党的议员或政治倾向相近的政党的议员通常组成一个团体,统称为议会党团,作为党在议会内的基本组织。在当代,议会党团已经成为议会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结构。

议会党团是各政党在议会内的“总指挥部”,其核心由党的领袖、党的督导员以及若干工作机构组成。 4.2.5 辅助性办事机构

各国议会辅助性机构按服务的内容大致分为:

(1)辅助立法事务机构;

(2)为议会活动提供服务保证的行政机构;

(3)为议会委员会(或议员个人)提供服务的专门工作人员; (4)图书馆(提供资讯信息、咨询、研究服务)。 4.3 议会的职权

立法权 财政权 行政监督权 其他权力 4.3.1 立法权

1,立法权,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权力,是议会的首要权力。

2,议会立法权范围

3,委托立法(delegated legislation) 4.3.2 财政权

1. 税收、举债的批准权

狭义上指军队(主要是军官阶层)与文官政府之间的关系。

文武关系的主题

在现代政治学理论中,文武关系的主题是如何实现文官政府对武装力量的控制,以防止武装力量(军队、军人集团或其他准军事组织)干涉正常的社会政治生活。

正常的文武关系的基本类型

1. 贵族封建型,也称传统型

2. 宪政型

3. 渗透型

7.3 武装力量在主权国家内的政治功能

7.3.1 作为国家主权象征和潜在威慑力量 7.3.2 以暴力维护政权 7.3.3 促进国家整合

7.3.4 政治变迁的重要变量

7.4 武装力量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7.4.1 武装力量是主权国家谋取国际地位的重要手段

7.4.2 战争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7.4.3 武装力量自身变革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关 键 术 语

武装力量 暴力 革命

军事 战争 文武关系

军人干政

复 习 思 考 题

1. 武装力量组织与一般的科层组织相比有什么异同? 2. 试述武装力量在政治变迁中的作用。

3. 谈谈你对武装力量在国内与国际政治中的作用的看法。

第3编 政治系统的软件

价值与文化政治系统除了硬件装置,还有须臾不可缺的软件。作为人类价值理念的系统表达,意识形态是政治制度的灵魂。政治制度的安排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体现了一定的价值理念。是故,意识形态是政治系统软件的内核。为此,本编以两章的篇幅讨论意识形态的性质及其在当代的主要类型。

第8章 意识形态:性质与功能 本章重要问题

●意识形态的起源

●意识形态与真理和科学的关系 ●马克思在意识形态理论史上的地位 ●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

8.1 意识形态:起源与背景

在政治领域,几个世纪以来众多思想家和政治家解决现代社会的政治问题的各种方案汇聚起来就是各种意识形态的内核,而这些理论参与的实践则构成了各种意识形态现象。

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

思想家们对意识形态的研究构成了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

第一阶段从培根到马克思

第二阶段从马克思到20世纪60年代 第三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迄今

8.2 意识形态的概念及理论变迁

8.2.1 什么是“意识形态”

本书是在下述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一词的:意识形态是一套多少能够自洽的观念体系,这套观念,不管它们是倾向于保存、修改还是推翻现有的权力体系,总之为有组织的政治行动提供了基础。因此,所有的意识形态:

(1)对现存的秩序提供了一种解释,通常是以世界观的形式; (2)对于值得期待的未来,提供了一种模式; (3)勾勒了政治变迁怎样才能够发生。

Andrew Heywood,Political Ideologies: An Introduction, 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 2003,p.12.

马克思:意识形态的重要特征

第一,它是一种迷障(恩格斯后来进而认为是虚假意识),它使得一种虚假和错误的世界观固定化、永久化。

第二,它和阶级体系相联系。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对真相的扭曲根源于意识形态只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观点。

第三,意识形态和权力相联系。

第四,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只是和特定的历史阶段相联系的暂时现象,当无产阶级掌握政权,消灭了剥削和压迫,意识形态就会消失,因为无产阶级并不需要意识形态来掩饰什么,他们是唯一不需要幻象来自欺欺人的阶级。

8.2.2 意识形态理论的演变

在意识形态理论史上,马克思是分水岭,后来者或多或少要么反对马克思,要么赞成马克思,要么调和马克思和他的反对者。在西方左翼思想家的阵营中,列宁、葛兰西、卢卡奇、阿尔都塞、法兰克福学派以及齐泽克对于意识形态现象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意识形态理论

列宁 --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葛兰西 -- “意识形态霸权” 阿尔都塞 --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齐泽克 -- “意识形态是构建我们的社会现实的(无意识)幻象”。

知识社会学路径:曼海姆悖论

曼海姆在两种意识形态之间做出区分: 一种是具体意识形态,一种是整体意识形态。

曼海姆悖论: 一个人(比如他本人)可以不带意识形态偏见地分析意识形态吗?这个问题被其批评者称为曼海姆悖论。

社会心理学或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路径

弗洛伊德 -- 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来自个体与 团体无意识的“自欺”

威廉?赖希 -- 分析精神压抑、意识形态、社 会现实三者相互关系

弗洛姆 -- 意识形态是“纯粹的幻想”

图8-1 吉尔茨:意识形态理论两种主要的研究路径

参见[美]吉尔茨:《文化的解释》,229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现在英美社会科学中的主流看法

意识形态是对一些本质上互相冲突的概念(信仰的内核)的竞争性的不同解释。

“意识形态不再被看作是理解的偏差,相反,人们用实证的经验主义来研究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有组织的、系统表述的、有意识地拥有的政治观念体系,这体系中包括信仰、态度和观点,潜在的信仰也包括其中”(米歇尔?弗里登)

Michael Freeden, Ideologies and Political Theory: A Conceptual Approach, Oxford, Clarendon, 1996, p15.

“意识形态词法” (morphology )

弗里登所说的“意识形态词法”是比较各种意识形态的内部结构,并运用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概念,找出这些结构中的各种子概念,确定其在各自结构中的地位、作用,从而达到对意识形态的细致了解的研究方法。

8.3 意识形态与真理、科学

8.3.1 意识形态与真理

一个人提出某一政治观点和理论,宣示某种信念,仅仅是出于自利的动机或掩饰对自己不利的观点,从而毫无真假可言,还是他的观点和他的利益无关,本身可判别真假?这是意识形态理论中一个核心的问题,也是政治的公共讨论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8.3.2 意识形态与科学

对于意识形态和科学的关系之认识,可以归纳出两派: 一派将科学和意识形态对立起来,认为意识形态不是科学,因为科学的目的是追求真理,意识形态则掩盖真理,所以科学研究要排除意识形态的影响。这是在贬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持这种观点的既有左翼思想家如马克思、早期的阿尔都塞、曼海姆,也有右翼思想家如波普尔和熊彼特,当然也包括各学科的实证主义者和结构功能学派。

8.3.2 意识形态与科学

另一派则并不认为科学和意识形态是对立关系,这一派之中又可分为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包括知识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当代科学哲学中的激进派以及阐释学哲学家)认为科学研究无法避免意识形态的影响,甚至有些学者宣称科学知识和

其他门类的知识并无本质上的差异,从而在认识论上模糊了科学知识和意识形态之间的严格界限。

另一种观点(最主要的是法兰克福学派)则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科学和技术本身已经成为意识形态,从而在社会和政治功能上将意识形态与科学同等看待。

8.4 意识形态的功能

8.4.1 认识框架

8.4.2 政治认同和整合 8.4.3 提供合法性 8.4.4 政治动员 8.4.5 经济功能

8.5 意识形态的“终结”

早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的政治学者就开始宣告“激进意识形态”在消沉衰落,这些人包括休斯(Hughes)、阿隆(Raymon Aron)、希尔斯(Edward Shils)、李普塞特(Seymour Martin Lipset)等。

贝尔: “意识形态的终结”

法西斯主义和斯大林式的政治意识形态在整个世界已经失去了吸引力,而其他政党之间的分歧仅仅在于它们当中谁更有资格或能力领导国家和社会,促进经济增长和繁荣,因此经济压倒了政治,而政治则简化为怎样实现繁荣及诸如此类的技术型问题,或者是什么样的社会是好社会这样的道德和哲学问题。

福山:意识形态终结论和历史终结论

福山认为,人类寻求认同这一本质要求在自由民主制度中得到了实现,因而自由民主成为人类最后的统治形式,其中不再有任何重大的原则性问题需要解决,在这一意义上,历史也就终止于自由民主制度之中。

关 键 术 语

意识形态 文化霸权(葛兰西) 曼海姆悖论 意识形态词法(弗里登) 意识形态的功能 意识形态的终结

复 习 思 考 题

1. 试分析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关系。 2. 试分析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 3. 如何看待意识形态终结的观点?

第9章 当代世界主要意识形态

本章重要问题

●自由主义的历史演变与核心价值 ●保守主义的历史演变与核心价值 ●民族主义的历史演变与核心价值

●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演变与核心价值

9.1 自由主义

9.1.1 历史演变

自由主义的思想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晚期的英国。进入19世纪,自由主义成为英美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所以19世纪被称为自由主义的世纪。整个20世纪,自由主义在西方确立了全面的统治地位的同时,在发展中国家却遭到了挫败。

自由主义各流派及代表人物

1.古典自由主义: 霍布斯、洛克、边沁、詹姆斯?密尔、杰斐逊、潘恩、亚当?斯密、斯宾塞。

2.现代自由主义: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格林、霍布森、霍布豪斯、杜威、罗尔斯。

3.欧洲大陆思想家卢梭、伏尔泰、康德、黑格尔等对古典和现代自由观念的贡献都极大。

4.新自由主义:哈耶克、弗里德曼、诺齐克

9.1.2 核心价值

1. 个人主义

2. 自由和有限政府

3. 理性和进步

4. 多样性和政教分离

9.2 保守主义

9.2.1 历史演变

保守主义起源于法国大革命期间。在欧洲以法国思想家梅斯特为代表,英国后者以柏克为圭臬,但两种传统之间仍有较大差别。

20世纪的保守主义在80年代以后形成了浩大声势,在政治上以英国的撒切尔主义和美国的里根主义为代表,几乎波及了所有西方国家,现在美国的布什主义是其延续。

9.2.2 核心价值

1. 有机社会论 2. 悲观主义 3. 等级与权威 4. 宗教情怀

9. 3 民族主义

9.3.1 历史演变

对于什么是民族以及民族主义的特征、起源、类型等问题,研究者之间的分歧大得惊人。就其历史起源来说,有人认为拉丁美洲18世纪的反殖民主义运动是现代民族主义之先声,有人则认为美国革命是肇始,但更多的人则认为法国大革命中表现出来的一些运动特征才是民族主义的真正始祖。

9.3.2 核心要素

1.民族

2.民族认同(identity) 3.民族独立

9.4 马克思主义

9.4.1 历史演变 9.4.2 两种传统

1. 从马克思主义到邓小平理论 2. 西方马克思主义

9.5 社会民主主义 9.5.1 历史演变

社会民主主义这一概念和马克思的思想密切相关,最初用来强调一般的民主(政治民主,即选举政治)和激进的民主(财富的集体化和共同生产,即经济和社会民主)之间的区别。

社会民主主义历史演变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的目标之一是经济和社会民主,所以19世纪晚期以马克思的思想为指导原则的政党一般自称社会民主党。

到20世纪初期,社会主义运动分裂为改良派和革命派,社会民主一词就用来指改良派奉行的民主社会主义,以区别于俄国布尔什维克为代表的革命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 到20世纪中期,社会民主一词的思想含义又发生了显著变化,因为社会民主党人不仅在实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上接受了原来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改良思想,而且还对社会主义的目标进行了重大修改。

第三条道路及其纲领

1. “第三条道路”

这个词最早由法西斯分子使用,后来用来描述传统的社会民主党的政策:在资本主义和革命的共产主义之间走中间道路。现在按照吉登斯的看法,是指“超越老派的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一种政策框架。

2.第三条道路的纲领

(1)受新自由主义影响,支持自由市场;

(2)受社群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影响,强调共同体的意义和个人的道德责任而不是权利; (3)受保守主义影响,不再强调社会的冲突而提倡社会的和谐与共识; (4)降低了平等主义的要求,提倡个人的自立;

(5)第三条道路希望国家承担的是社会投资功能和文化功能,亦即为经济繁荣而改善基础设施,进行教育以提高人民素质,目的是参与全球化竞争。

9.5.2 社会民主主义核心价值

1. 共同体及社会性的人 2. 平等

3. 共同所有权 4. 渐进改良主义

9.6 社群主义

9.6.1 理论背景

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社群主义对西方主流意识形态(自由主义)构成了最大的挑战。社群主义在哲学层面质疑现代自由主义的一些基本假设,在政治或意识形态层面则是对于战后尤其是60年代以来西方种种社会问题的反思与批判的结果;在实践层面,它已经形成声势浩大的推动社会和政治改造的政治潮流。所以“社群主义”既是一种政治哲学,也是一种正在塑造公共政策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二者密切相关但也存在冲突。耕耘于前一领域的理论家,代表性人物有桑德尔、泰勒、麦金太尔和沃尔泽。

9.6.2 社群主义核心价值

1. 原子式的个人(individual)与社群界定的自我(self) 2. 普适主义与特殊主义(universalism versus particularism) 3. 个人权利与共同的善(common good)

关 键 术 语

古典自由主义 现代自由主义 有机社会论 民族认同 政治民族主义 修正主义

社群主义

复 习 思 考 题

1. 古典自由主义与现代自由主义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 如何看待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评? 3. “第三条道路”是否走得通?

第10章 政治文化与社会资本 本章重要问题

●政治文化研究的时代背景 ●政治文化概念的界定 ●政治文化的分类与功能

●社会资本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政治社会化的机构与功能

10.1 政治文化研究在政治学中的位置

10.1.1 政治文化研究的缘起

1. 政治文化研究的学术渊源

政治文化作为现代学科意义上的研究领域是从近代开始形成的。在《政治文化谱系》一书中,布林特(M Brint)将它的理论线索大致划分为三条:法国社会学传统、德国文化哲学传统和美国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文化理论研究。

(Michael Brint, A Genealogy of Political Culture, Boulder, CO,Westview, 1991, pp26)

阿尔蒙德: 政治文化概念的产生

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指出,政治文化概念的产生是三种各自独立的思想发展互相吸收的结果:一是社会心理学和精神分析人类学,特别是弗洛伊德的著作和人类学家如马林诺夫斯基和本尼迪克特的观点。二是以韦伯、帕累托、杜克海姆的研究为代表的欧洲社会学,其中韦伯以“文化的”根据向马克思提出挑战,他认为宗教和价值观对经济活动和政治结构具有决定性影响。三是调查研究,以及抽样、访问和数据分析等更为尖端的研究技术的成熟发展。

(参见[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550页。)

2. 政治文化研究的时代背景

总体而言,政治文化研究最核心的问题意识仍然是民主制度的稳定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政治文化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一种支配性视角,“部分是由于其提供了在第三世界推动政治变革的蓝图,而这正是多数美国外交与军事政策所首要关注的。”

1.1.2 政治文化的界定 代表性观点

阿尔蒙德将政治文化解释为政治系统成员的行为取向或心理因素, 并概括为政治认知、情感与评价。

派伊将政治文化概括为社会的各种传统、公共机构的精神、公民的情感与集体的理性以及领导人的风格与行为规范。

穆迪主张政治文化应该涵盖政治制度,认为文化就是行为、思想和互动关系之间非人格的结构或联系模式。

帕特里克:对“政治文化”概念争论分歧的概括

一是认为政治文化仅仅包括主观导向的范围,正是这种主观导向影响着人们的政治行为,但政治行为并不属于政治文化的范畴。 二是认为政治文化应包括政治行为,因为行为是政治导向的集中表现和外在展示,如果没有政治行为,政治文化则成了无外在实体的、空洞的主观意识。 三是认为政治文化概念的外延应该扩大到一般的社会文化层次。

10.1.3 政治文化研究的学术贡献及批判 1. 学术贡献

第一,政治文化研究在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第二,政治文化的概念本身具有较强的分析功能,作为一个新兴的词汇,它使得人们对政治意识形态、民族精神等过去一直长期使用的概念的理解更加清晰、系统了。 第三,政治文化研究的发展体现了政治学对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有效利用。

2. 对政治文化研究的批判

首先,批评者认为阿尔蒙德所代表的政治文化研究带有浓重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

其次,在政治文化研究的方法论上也存在一定的漏洞。 最后,人们还对政治文化研究的前提假设进行了质疑。

10.2 政治文化的分类与功能

10.2.1 政治文化的分类 1.公民文化的类型

阿尔蒙德和维巴在《公民文化》一书中,根据一国人民对政治系统和自身的态度,将公民文化分为地域型文化、依附型文化和参与型文化三种类型。同时强调,实际上任何国家的公民文化都是混合型的政治文化。具体而言,混合型政治文化又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地域—依附型文化;二是依附—参与型文化;三是地域—参与型文化。

2.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

 精英对政治体系、政治行为的认知、情感、价值取向等在政治文化的研究中被称为精英文化。大众意指在政治生活中的一般成员,这些人持有的政治文化导向显然有别于精英阶层。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政治系统的稳定。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研究方法 

对精英文化而言,更多地涉及对意识形态的诠释,对运行规范特征的分析,并对政治家行为背后的动机进行解剖;对大众文化而言,则要求更多地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收集大众意见、公共评价和一般性政治文化信息,等等。

10.2.2 政治文化的功能

1. 政治文化为政治体系的确立和维系提供合法性支持 2. 政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治体系的实际运转 3. 政治文化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政治体系的变迁和发展

10.3 社会资本

10.3.1 社会文化传统中的社会资本研究

表10-1 关于民主制度绩效的三种不同解释模式。

参见[美]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9、11、12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0.3.2 社会资本的概念

表10-2 社会资本概念的分类

详见周红云:《社会资本理论述评》,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5)。

10.3.3 使民主运转起来:老问题新回答

在《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一书中,帕特南运用社会资本的分析框架,讨论了意大利南部和北部制度绩效的不同,以及社会资本对于南部和北部制度绩效的影响,从而得出了社会资本促进经济繁荣和民主治理的结论。

虽然运用了全新的概念体系和理论分析框架,但帕特南所涉及的依然是政治文化研究的经典问题:为什么有些民主政府成功了,而另一些却失败了? 民主制度赖以生存的条件是什么?

10.4 政治文化的传递与社会资本的再生

10.4.1 什么是政治社会化

总体而言,我们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传递与社会资本再生的过程,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是政治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是个人与系统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元、持续的过程。

10.4.2 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1.家庭 2. 学校 3. 同辈团体 4. 大众传播媒介 5. 社会政治组织 6. 其他组织

10.4.3 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第一,为政治系统培养合格的“政治人”,维持政治体系的有效运转。

第二,传承和发展政治文化,为政治系统提供合法性支持。

关 键 术 语

政治文化 大众文化 精英文化 社会资本 政治社会化

复 习 思 考 题

1. 政治文化研究的问题意识是什么?

2. 试论述社会资本理论与政治文化研究的关系。 3. 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是什么?

第4编 政府与人民之间的联系

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互动是本编三章的共同主题。政治沟通力图呈现政治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动态联结方式;而政治参与则强调在当代民主政治中公民角色的重要性,它使我们对于政治的关注从一小部分统治精英或特权阶层的活动逐步扩展到将一般民众涵盖在内的广泛生活方式。

第11章 政治沟通与政治参与 重要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e9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