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国以来农民思想观念的嬗变过程及其启示

更新时间:2023-10-24 19: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农民思想观念的嬗变及启示

中共广昌县委党校 刘小红

[摘 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为“三农”问题的解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国六十多年来,农民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就农民思想观念嬗变浅谈个人看法。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当前农民思想观念仍存着不适应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要求。我们从中得到启示,要培养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引导农民不断地转变思想观念,以促进农村经济向前发展。 [关键词]农民思想观念 嬗变 农村改革发展

建国六十多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是农业发展、农村繁荣的主体,是农业发展中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因素。农民思想观念转变的程度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及实现农业现代化起着重要作用。农民思想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则易于和敢于面对新形势,接受新事物,发展生产力,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本文就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发展浅谈个人的看法。

一、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发展

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主力军,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农民的思想观念通过农民的行为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建设。回眸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从中不难看出我国农民的思想观念也经历了一次历史性的嬗变过程,尤其是生活、生育、教育和法制方面的观念发生较大的转变。

(一)生活观念由求生存、求温饱向求发展、求富裕转变

1

新中国成立的前三十年,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违背了生产力发展要求,尤其是农村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生产效率低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民生活困难。至197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30477吨,棉花、油料、糖料、肉类、水产品等总产量不高,农民纯收入才134元,农村贫困人口达2.5亿人。

改革开放至今,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后,党中央连续出台了8个“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强调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固定资产投资重点向农业农村基本设施建设,农村经济迅猛发展。2007年比1978年棉花增长2.5倍;油料增长3.9倍;糖料增长4.1;肉类增长6倍多,水产品增长9倍。2010年粮食产总产量达到54641万吨,我国粮食实现连续7年粮食增产。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19元,按2010年农村贫困标准1274元算,农村贫困人口为2688万人。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他们对生活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农民的吃、穿、住、用、行等方面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是最好的体现。

1、在吃饭问题上,从吃饱肚子向追求吃得营养、吃得健康转变。建国之初的三十年,我国农村物资溃乏,一切都是靠政府计划来进行的,农民缺乏主动权。科学技术水平不高,农村科技人才奇缺,农民收入主要是来自于农田,但耕种方面缺乏技术指导,导致粮食亩产量不高,以至于农民上交了公粮后,留下的口粮不够全家填饱肚子。所

2

以农民对吃饭问题,只追求能吃饱,而对于饭菜的质量没有要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率先发展市场经济,调整产业结构。随之而来的是,农产品供给充足,农民收入较大幅度增长,农村消费市场活跃,农民对吃方面,不再满足于吃饱肚子了,他们追求吃得好吃得健康。

2、在穿着问题上,从穿得暖向追求穿得美穿得时尚转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建国之初的三十年,棉花产量低,棉纺技术水平不高,布匹出产供应量严重不足,农民对穿着只局限于穿得暖,对于美观与否不大关注。当时,服饰式样色泽较单一,男装主要以中山装为主,鞋主要是布鞋和解放鞋,服饰主色调是蓝色。改革开放以来,商品市场活跃,交通运输快捷便利,商品流通快,大中城市的时尚商品纷纷涌向农村市场。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改变了对于穿着的看法,服饰不仅仅要暖,更注重的是穿得美,穿得舒适,穿出个性。如今,运动系列的品牌服饰如361度、特步、背靠背等已普遍为农民青睐。

3、在住房问题上,从住得简陋向追求住得宽敞舒适转变。住房是人民安身之处。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三十年,农村居住条件差,至1978年,人均住房面积仅为8.1平方米。那时候农民的住房不但面积少,而且质量差,大部分住房是土坯房。有的农村甚至是人畜共居,大大影响了农民的身体健康。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高农村的人居环境,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3

管理民主 ”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在政策的引导下,农民对于住房问题有了新要求,都追求住上宽敞舒适的小洋房。至2007年末农民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31.6平方米,比1978年增长2.9倍。

还有在用的方面,从以前追求“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四大件高档用品,转变为当前追求现代化的家电,家庭设备用品成倍增长、品种增多,2007年末全国农村平均每百户达到了94.4台用品。2009年中央政府开始推行“家电下乡”政策,买家电能得到补贴,更大地刺激了农民改变消费观念。“出行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形象地描绘了在改革开放前农村的交通和通讯方面的状况。改革开放三十多来,农村的交通有了明显改善,农村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交通便利,出门可乘车或骑车。简易交通工具已家家普及,但农民还在追求更加便捷的交通工具。

(二)生育观念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

建国初期,封建社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养儿防老”的思想在农村根深蒂固,农民非常崇尚“多子多福”。当时现代化水平低,机械化操作无从谈起,农活需要的强而有力的男劳动力,加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人多力量大”的口号,从而刺激了农民多生多养的观念。那时在农村家庭中如果没有男劳动力的,其他家庭会对他产生看不起或耻笑的看法,从而重男轻女的意识在农民的头脑里更加牢固。在主客因素的影响下,农民毫无节制的生育,不生男儿誓不罢休。

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在政策推行之初,农民对政策不理解,行为上与政策时常出现相违背的举动,与执法人

4

员发生冲突。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计划生育政策慢慢为农民所接受。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逐步意识到少生优生,能更快地致富,在知识经济时代重点的是人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同时在高额生育成本下,农村育龄青年从偏重子女数量和性别的追求,开始转向对子女的质量的追求,把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作为教育下一代的目标。少生优生、生男生女一个样等新型生育观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

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奖优免补”政策及不断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保障体系,对农村的生育观念变化起着催化剂的作用。这些政策使得农民在物质方面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在心理方面吃了一颗定心丸,自然使养儿防老的思想枷锁得到解脱。如今,土地减少了,农业机械化普及了,农村劳动力需求减少了,多生多养的观念减弱了,追求优生优育的想法更浓了。

(三)教育观念方面:由不重视教育到加大教育投资

建国初期,中国农村有90%的村民是文盲,尤其是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农村女性受教育的概率极低。当时生产力落后,经济收入低,农民解决温饱都成问题,对文化的需求不高,自然送子女接受教育的意识就淡薄。由于自身都是文盲,农民更偏重于追求眼前现实的物质利益,对文化教育缺乏远见。

改革开放之初,农民的教育意识仍存在偏颇。一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农村青年率先进入沿海城市打工,抓住改革开放机会,发家致富。这些人的成功在一定方面也影响了农民教育意识,农民形成了读书无

5

用论的思想,认为受不受教育无关紧要,关键在于有胆实能吃苦。以这种思想为指导,农民对孩子受教育重视程更不够。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深入民心。尤其是当前的种植养殖方面,都需要科技来指导,不能靠蛮干。在这种形势下,农民越来越觉得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知识改变人生”,“只有教育才能彻底改变贫穷”等观念逐步为他们接受。农民加大对子女教育的投资,考不上高中买高中,基础知识不牢,花钱请家教等。2007年我国对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免费政策,减轻了农民教育投入负责,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送子女受教育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教育意识的转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法制观念由法制意识淡薄到法制意识有所增强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就一直致力于建立民主和谐的法制化社会,农民的法制意识也在随着时间的推进而不断的提高。1954年正式颁布了我国社会主义宪法,确立了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立法、行政、司法体制,不断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建国初期农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解放以前又长期处在社会最底层,法制意识非常淡薄,主要体现在轻法意识、畏法意识、无讼意识、伦理意识、清官意识等。农民对法与法制不了解、不接受、不依赖、不信任、不尊崇,从而不能很好地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利益。即使自己切身利益已被侵犯,他们也会强忍,保持一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不去诉诸于法律解决问题。

在“文革”期间,法律的权威和尊严被严重践踏,致使人们的法

6

律意识更加的淡薄,特别是农民,对法律更是没有概念。农民普遍没有参与意识,认为法律与自己无关,缺乏主人翁意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革”沉痛教训的基础上,作出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上来,并围绕这一重大转变致力于法治的恢复、重建和发展,开创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加强法制,需要广大人民群体共同参与,尤其是占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七十的农民参与,这样才使全社会的法制意识得到明显提高。通过普法宣传工作不断推进,法律走进农村,进入农家,使农民对法与法制的了解、认同、接受、依赖和尊崇程度确实有了很大提高,其守法意识、维权意识、诉讼意识也有所增强并逐渐趋于理性,农民的传统法律观念正逐步被现代法治意识所取代。农民通过媒体、报纸等各种方式了解法律,并逐步学会了用法律武装头脑,维护自己的权益。

事实证明,“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农民思想观念转变决定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

二、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启示 建国六十多年来,农民思想观念转变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农村经济要搞活、社会要发展,农民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新型农民。作为新型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不只是局限在以往的改变上,更需要适应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要求。

7

(一)转变农民的农业生产观念。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粮食观念开始向现代食物观念转变,一部分农民由生活温饱型转向生活享受型,过去以粮食为主食,而现在的粮食消费量有所减少,肉制品和奶制品的消费量却有很大提高,农民应根据当前的消费形势,由传统的以种粮为纲转为以经济效益为纲。农民应该以经济效益和经济创收为目的,灵活多变的进行业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好的畜牧业和家禽养殖业等。

在农民生活观念变化的同时,农业生产方式也要向现代科技农业转变。我国广大农村的生产工具仍以镰刀、锄头、犁、扁担、箩筐等为主,很大程度上依靠人力和畜力,这样的农业生产不仅效益低下,而且农业风险较大,也束缚了生产力。“科技兴农”不再只是一种口号,更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一种趋势。广大农民要学会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去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引进现代培育方式,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全安的农产品;利用好网络信息资源,获取农业种植技术和农产品的销售市场信息。要善于了解市场、熟悉市场、分析市场,准确掌握农产品供求变化和价格行情,把资金、技术和劳动力自觉投向效益好的项目和品种,生产优质适销、低投入高产出的产品。要瞄准当地龙头企业,积极联系和参与农村合作组织,降低经营风险。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我国农业也将融入世界农业之中。尽管农业开放拓宽了农产品的贸易范围,增强了农产品贸易的频率,但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与冲击,也加大了农业风险的强度。在这

8

种形势下,不能只依靠分散的家庭农业进行农业生产,而应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农民的农业生产观念应向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转变。

农民要学会通过现代传媒获取、发布市场信息,立足市场需求,抢占市场先机,在市场竞争中谋求新的发展。现代农民必须树立强烈的科技观念和科技意识,注重对农业实用科技的学习和利用,依靠科技发展优良品种,减耗增效,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科技术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在这些观念跟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才能推动现代农业的长足发展,才能推进农业改革发展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民增收。

(二)促进农民主动接受教育的思想观念。当前,农民对子女教育的观念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由于农民自身思想的局限性,对子女的教育上仍存在许多狭隘甚至错误的思想,从而直接危害下一代的成长,也不利于农村和整个社会未来的发展。现在,少量农民还存在着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从而导致被动的送孩子去学校接受教育,有的甚至子女还没有读完初中就送他们外出打工。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合法的。让子女进行九年义务教育是责任和义务,而且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提高人的自身素质,也是当今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即使是留在农村也要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目前,一部分农民还存在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从而导致了读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的想法。这种思想不利农村经济的发展。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农村子女的教育投入与产出并不成正比,

9

相反却与家庭贫困程度成正比,这应当引起农民重视和反思。孩子被动接受高等教育,也不利用以后的发展。上大学不应该是改变农民子女的唯一出路,特别是家庭贫困特别是子女成绩不太好的农民子女,在完成了义务阶段的教育之后,没有必要非走上大学这条路。农民不要因为自己的虚荣心而付出过大的代价供子女上大学。“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当前“蓝领技工”非常缺乏,广大农民贫困的落榜学生大可选择就读职校,学一技之长,那样生存发展的空间更大。

同时,农民也要让自己主动接受教育,学习知识,争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自觉破除不文明的风俗,改变不讲卫生的习惯。农民要放宽眼界,一方面学习和利用农业科技,种好自家责任田,另一方面加强实用劳动技能培训,摆脱土地局限性,尽快走上转移创业、增收创收之路。

(三)强化农民优生优育的思想意识。尽管农民的生育思想有所改变,但仍有一部份农民受着封建思想的影响,重男轻女严重。他们为了得到儿子,不惜通过各种手段,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有的通过打着外出打工的幌子,有的通过假离婚的方式等等。违法生育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知识显得越来越重要。孩子的教育成本越来越昂贵,但许多农民只把孩子生下,对于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却不顾及,使贫困家庭又陷了更深的泥潭,从而影响了农民走向富裕的康庄大道。这些问题的存在,就需要农民扭转以往陈旧的观念,树立新时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e9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