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更新时间:2023-06-10 22:59:02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施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也因此变得更加开放、灵活了,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然而,在新课程实施的同时也遇到不少新的问题如课堂驾驭难,小组讨论的盲目性和低效性 ,教师角色的错位等。

1. 课堂驾驭难

新教材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增设了许多活动项目,仅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就有活动项目 66 个,即探究 6 、实验 8 个、演示实验 4 个、调查 3 个、设计 1 个、模拟制作 1 个、课外实验 5 个、进一步探究 5 个、技能训练 8 个、观察与思考 9 个、资料分析 7 个。要使活动的顺利开展,首先要有融洽的课堂氛围作为保障,学生只有在民主、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里,才能独立地探索,大胆自由地发表见解,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可在实践中,不少老师在课堂中只讲学生的解放而不求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只讲自由、轻松,而不求必要的纪律约束,致使课堂中常出现场面热闹、纪律涣散的现象,甚至有的课堂经常处于失控的状态,尤其大班额的班级此现象更加严重。

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所安排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我在上课时,面对还没养成习惯的新生以及特殊的实验材料“鼠妇”,课堂里到处充满了尖叫声、打闹声,无论我怎么喊也无济于事,探究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看来教师对课堂的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2.小组讨论的盲目性和低效性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因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为增加课堂的活动量,使学生“动”起来,不管客观的学习内容是什么,一律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讨论,进行所谓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以为这便是新型的教学了。交流中,我们还发现小组讨论中普遍存在这些现象:①气氛看似热热闹闹,可实质上有的在讨论,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玩耍;②气氛十分沉闷,讨论时只有个别学生在参与;③有时学生讨论刚进入高潮,就被老师打断了,然后由老师详细讲解探究步骤、方法、心得体会等,也有的老师是“无期”的等待,过分放任学生;④小组分享交流时,常常只有几个好生参与,或学生回答的答案远远偏离主题,而且总有许多学生不善于倾听或尊重别人的发言,致使分享效果不如意。看来,一些盲目的、不适宜的小组讨论,不但不能实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初衷,反而降低了教学的效率,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助长了一些学生的不良习惯。

3.教师“角色”的错位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主体性教学”模式所取代。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的教师为凸现学生主体,以为要把舞台全部交给学生,自己不自觉地由教学的“中心”走向教学“边缘”,甚至退出教学舞台当“观众”,致使教学成了满堂的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的过程,使课堂变成了学生的“群言堂”、“乱言堂”,教师却成了旁观者和没有明确指向的组织者。

我曾听过某教师的一堂课,讲授的是“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他先用 5 分钟左右的时间复习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再利用生活中吃水果的感觉,引导学生推测出水果所含的物质,接着就要求学生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分组实验,自行探究“细胞的组成物质到底是什么?”学生的整个实验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自主地、盲目地、无序地进行着,直至下课,老师还没有给予点评。我不知道这种“放羊式”的自主探究活动有何意义?当然,我们也不可否定,有些教师仍然无法摆脱旧的教育思想,舍不得放弃“中心地位”,导致过多占用学生的自主活动时间。这些问题都希望借助培训的机会和同行交流,向老师学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dx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