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计算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31 14:2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换热计算公式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第一课:无相变换热器热量平衡
一、理论部分
换热器的热量交换,分为3部分热量:壳程流体吸热Qs、管程流体放热Qt、和壳程对环境放热Qe。对于无相变换热,热平衡方程: Qt=Qs+Qe
Qt=WtCpt(Tt1-Tt2) Qs=WsCps(Ts2-Ts1)
Qe,需要整个换热器结构和流体工艺等参数,计算很复杂,留后讨论。
近似的,略去热损失Qe,热平衡方程: Qt=Qs
即:WtCpt(Tt1-Tt2)=WsCps(Ts2-Ts1) (1-1) 红色部分是变量,共5个,知道其中4个,可以计算另1个。 比如,我们知道Tt1,Tt2,Ws,Ts2,Ts2,可以计算Wt:
Wt=WsCps(Ts2-Ts1)/[Cpt(Tt1-Tt2)] (1-2)
式中:W——流量,kg/S; T——温度,C; CP——比热,J/(kg.C); s——下标,代表壳程; t——下标,代表管程; 1——下标,代表入口; 2——下标,代表出口。 几点重要结论:
1。无相变换热器热平衡,在忽略了热损失后,热量平衡只和工艺数据和要求有关,和换热器结构无关。
2。公式(1-1)是初等代数,初中文化可以搞定。
二、习题 习题01-01
某医疗系统用热水器:
管程:锅炉热水,进口80 C,出口 60 C;
壳程:蒸馏水,流量 0.1 kg/S,冬天最低入口温度 10 C,出口加热到38 C。 忽略热损失,求锅炉水的用量和热量(不计热损失)。 提示:用公式(1-2)计算。 参考答案:Wt=0.1400 kg/S
Q=0.1X4181(38-10)=11706.8 W; 物性数据来源可以参考换热器大师:
第二课:有效传热温度差
一、对数平均温度差 △Tm 逆流: △T1=Tt1-Ts2 △T2=Tt2-Ts1 并流: △T1=Tt1-Ts1 △T2=Tt2-Ts2
△Tm=(△T2-△T1)/ln(△T2/△T1)
二、有效传热温度差 △T
1。纯粹逆流、并流(无折流挡板),1管程:△T=△Tm 2。其它:△T=kf△Tm
式中:kf——温差矫正系数。
务必注意:计算换热器时,使用的是有效传热温度差 △T。
有效传热温度差 △T的计算公式比较复杂,有图可查。
三、习题 习题02-01
在“习题01-01 ”中,假定换热器有折流板或多管程,计算有效传热温度差:
Tt1=80 C,Tt2=60 C; Ts1=10 C,Ts2=38 C;
参考答案:
△Tm=45.88 C
kf =0.9539(换热器大师计算的,学员可以查图也可以用试用版计算:输入4个温度即可) △T =43.77 C
第三课:无相变换热器传热、结构计算——结构估算
一、管子数粗估
对与液体,管内流速U[sub]t[/sub]限制在 2.0 m/S以下,按下式估算 管程流通面积:A*sub+i*/sub+=n(πd*sub+i*/sub+*sup+2*/sup+/4);
管程体积流量:V*sub+t*/sub+=n(πd*sub+i*/sub+*sup+2*/sup+/4)U*sub+t*/sub+; 所以管子数:n=4V[sub]t[/sub+/(πd*sub+i*/sub+*sup+2*/sup+U*sub+t*/sub+). 式中:d[sub]i[/sub]——管子内径,m; π——圆周率:3.1416.
P管程数时,管子数:n=4PV*sub+t*/sub+/(πd*sub+i*/sub+*sup+2*/sup+U*sub+t*/sub+).
二、壳径粗估
现在是几何问题,这是复杂的一部分:按n根外径为do的换热管,P管程,估算壳体内径。方法有二: 1。如果do是常用的换热管:Φ19,Φ25,Φ38,你可以查“+B/T 4715 -92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型式与基本参数”等标准,套用相近壳径D和布管数n;但是特殊外径do的管子,比如Φ9,你就没有可查的,必须用下述的“2。”。 2。自己亲自布管,得到的相近的n和D。
至此,一个换热器具体结构就出来了。有了结构,才可以计算它的传热系数K,面积。 三、习题 习题03-01
按照习题01-01的工艺数据,管内流速按U[sub]t[/sub]=0.37 m/S,固定管板换热器,不锈钢换热管:Φ9.4X0.5,管程数:2,管心距:12 mm,正△排列。试验排列出一个换热器布管图,给出具体的管子数n,和壳内径D.
参考答案:
n=4PV[sub]t[/sub]/(πd[sub]i[/sub][sup]2[/sup]U[sub]t[/sub]).
=4X2X(0.14/978)/(3.14X0.0084[sup]2[/sup]X0.37) ≈14.
重要提示:1。布管图上18根,其中4根是拉杆,换热管只有14根计。 2。这是某医疗系统用热水器,换热管子很特殊:Φ9.4X0.5, 如果你想用石油化工系统的一些参数照套,找不到的。
第四课:无相变换热器传热、结构计算——传热膜系数计算
按照第三课假定的结构,计算管程、壳程传热膜系数K。 一、管程传热系数
根据Re数不同,分为以下3种情况:
1。无相变湍流区,管程传热系数,按下式估算:
Re>10000:
α[sub]t[/sub]=0.023(λ[sub]t[/sub]/d[sub]i[/sub])Re[sup]0.8[/sup]Pr[sup]n[/sup]; (4-1)
当液体被加热时,n=0.4; 当液体被冷却时,n=0.3;
高粘度(μ>3 cP)时(好多文献、教科书,并未指出多大粘度是高粘度,编者们抄来抄去几十年,没有几个人说具体,悲哀!):
α[sub]t[/sub]=0.027(λ[sub]t[/sub]/d[sub]i[/sub])Re[sup]0.8[/sup]Pr[sup]0.33[/sup](μ[sub]t[/sub]/μ[sub]w[/sub])[sup]0.14[/sup]; (4-2) 式中:λ[sub]t[/sub]——管内流体导热系数,W/(m.C); Re——管内流体雷诺数; Pr——管内流体普兰特数。
μ[sub]w[/sub]——管内流体在壁温下的导热系数,W/(m.C); 因为壁温目前未知,μ[sub]w[/sub]也未知,手算时这样近似处理:
管内流体被加热:(μ[sub]t[/sub]/μ[sub]w[/sub])[sup]0.14[/sup]=1.05,被冷却(μ[sub]t[/sub]/μ[sub]w[/sub])[sup]0.14[/sup]=0.95; 2。无相变过渡流 2300 按照(4-1)计算,然后按下式计算的矫正系数f矫正: f=1-6X10[sup]5[/sup]/Re[sup]1.8[/sup] (4-3) 3。无相变层流区(略去,请大家参阅有关文献) Re<2000: 二、壳程传热系数 α[sub]s[/sub]=0.36(λ[sub]s[/sub]/d[sub]e[/sub])Re[sup]0.55[/sup]Pr[sup]0.33[/sup](μ[sub]s[/sub]/μ[sub]w[/sub])[sup]0.14[/sup]; 正三角形: 正方形: 壳程雷诺是计算比较特殊: Re=(d[sub]e[/sub].W[sub]s[/sub])/(μ[sub]s[/sub].S) (4-4) S=BD(1-d[sub]o[/sub]/t) (4-5) 换热器大师的修正公式: S=B[D-(Nc+1-d[sub]o[/sub]/t)d[sub]o[/sub]] (4-6) 式中:de——当量直径,m; t——管心距,m; B——折流挡板间距,m; Nc——中心排管数; S——折流区流通面积,m[sup]2[/sup]。 在壳径(管子数)比较大的情况下,(4-5)和(4-6)的结果基本一致, 在小壳径(管子数)时,二者相差很多。这时候,因为(4-6)使用了 实际的中心排管数Nc,而 (4-5)只是大概的“排管之间空隙率”1-do/t, 所以维维软件的修正公式比较合理。 ———————————————————————————————— 读者提高:公式(4-4)的来历(普通读者可以跳过此): Re=(d[sub]e[/sub]u[sub]s[/sub]ρ[sub]s[/sub])/(μ[sub]s[/sub]), 把下面二式代入上式: u[sub]s[/sub]=Vs/S, W[sub]s[/sub]=V[sub]s[/sub]ρ[sub]s[/sub] 即可得到(4-4) ———————————————————————————————— 三、习题 习题04-01 按习题01-01要求和习题03-01给出的结构,B=100mm。计算α[sub]t[/sub]和α[sub]s[/sub]。 参考答案: 管程: Re=(0.0084X0.37X978.0)/0.0003707=8200 Pr=(4.184X0.0003707)/0.6670=2.325 Re<10000,在过渡区: f=1-6X10[sup]5[/sup]/8200[sup]1.8[/sup]=0.9459; α[sub]t[/sub]=0.023(0.6670/0.0084)X8200[sup]0.8[/sup]X2.325[sup]0.3[/sup]=3180 W/(m[sup]2[/sup].C) α[sub]t[/sub]=0.9459X3461=3008 W/(m[sup]2[/sup]C) (换热器大师结果:α[sub]t[/sub]=3000 W/(m[sup]2[/sup]C)) 壳程: de=4X(0.866X0.012[sup]2[/sup]-0.785X0.0094[sup]2[/sup])/(3.14X0.0094)=0.0075 m; S=0.1X0.08(1-9.4/12)=0.001733 m2(用式:4-5); Re=(0.0075X0.1)/(0.001021X0.001733)=423.9; Pr=4181X0.001021/0.6066=7.037; α[sub]s[/sub]=0.36X(0.6066/0.0075)X423.9[sup]0.55[/sup]X7.037[sup]0.33[/sup]=1544 W/(m2C) (换热器大师结果:α[sub]s[/sub]=1130 W/(m[sup]2[/sup]C),差异的原因是换热器大师使用(4-6)) 第五课:无相变换热器传热、结构计算——总传热膜系数、管长(面积)计算 一、计算总传热系数K 总传热阻力R和总传热系数K的关系: R=1/K (5-1) 这个公式,很少有著作提及,科班出身的人也有许多鲜知。我们之所以利用它,是因为我们要使用一个宇宙普遍真理:阻力叠加: R=rt+rs+r1+r2+rb (5-2) 式中:rt——等效到管外面积时,管程传热阻力,(m2.C)/W; rs——壳程传热阻力,(m2.C)/W; r1——等效到管外面积时,管程污垢阻力,(m2.C)/W; r2——管外污垢阻力,(m2.C)/W; rb——等效到管外面积时,管壁污垢阻力,(m2.C)/W; 以管外面积为传热面积时: rt=(1/α[sub]t[/sub] )(d[sub]o[/sub]/d[sub]i[/sub]) rs=1/α[sub]s[/sub] r1=ri(d[sub]o[/sub]/d[sub]i[/sub]) rb经典的近似算法: rb=(do-di)/(2λ*sub+b*/sub+) rb换热器大师的修正的近似算法: rb=(do-di)/(do+di)(do/λ*sub+b*/sub+) 准确的算法: rb=*do/(2λ*sub+b*/sub+)+ln(do/di) 式中:ri——管内污垢阻力,(m2.C)/W; λ*sub+b*/sub+—— 换热管材质导热系数,W/(m.C); 所以: R=(1/α[sub]t[/sub])(d[sub]o[/sub]/d[sub]i[/sub])+1/α[sub]s[/sub]+ri(d[sub]o[/sub]/d[sub]i[/sub])+r2 +(do-di)/(do+di)(do/λ*sub+b*/sub+) (5-3) 或者: R=(1/α[sub]t[/sub] +ri)(d[sub]o[/sub]/d[sub]i[/sub])+1/α[sub]s[/sub]+r2+(do-di)/(do+di)(do/λ*sub+b*/sub+) (5-4) 二、计算总面积A 根据:Q=KA△T: A=Q/(K△T) (5-5) 三、管长计算 最小有效管长,也叫最小理论管长,这也是传热部分必须的管长L[sub]i[/sub]: ∵A=nπd*sub+o*/sub+L*sub+i*/sub+ ∴L[sub]i[/sub+=A/(nπd*sub+o*/sub+) 5-6) 计算出L[sub]i[/sub]后,加上要求的富裕度,再加上管子两端伸入到管板的部分长度,圆整后就是实际的管长。 四、习题 习题05-01 按前4讲的习题,计算K,A,L[sub]i[/sub]等。 参考答案: 1。按经典计算的S计算: R=(1/3008+0.00017)(9.4/8.4)+1/1544+0.00017+(9.4-8.4)/(9.4+8.4)*(0.0094/16.28)=0.001412 (m[sup]2[/sup].C)/W K=1/0.001412=708.2 W/(m[sup]2[/sup].C) 2。按换热器大师的修正S计算: R=(1/3008+0.00017)(9.4/8.4)+1/1130+0.00017+(9.4-8.4)/(9.4+8.4)*(0.0094/16.28)=0.001650 (m[sup]2[/sup].C)/W K=1/0.001650=606.1 W/(m[sup]2[/sup].C) (换热器大师的计算值:614.2 W/(m[sup]2[/sup].C)) 注意:换热器大师修正的结果比经典算法小了不少,但在壳径(管子数)比较大的情况下,差别就消失了。我们还是采用比较保守的:K=606.1 W/(m[sup]2[/sup].C)。 A计算: 根据前面的课程结果: Q =11706.8 W △T=43.77 C K=606.1 W/(m2.C) A=11706.8/(606.1X43.77)=0.4413 m[sup]2[/sup] (换热器大师的计算结果:0.4356 m[sup]2[/sup]) 管长计算: L*sub+i*/sub+=A/(nπd*sub+o*/sub+)=0.4413 /(14X3.14X0.0094)=1.068 m。 比如要求富裕度:Cs=10%: 管长L[sub]f[/sub]=L[sub]i[/sub](1+10%)=1.068X(1+0.1)=1.175 m。 假定两端伸入到管板的部分长度各为20 mm, L[sub]r[/sub]=L[sub]f[/sub]+2X0.02=1.175+2X0.02=1.215 m。 提示:根据JB/T 4714 规定:两端伸入到管板的部分长度各为50 mm,还要加上6 mm, 这样的话:L[sub]r[/sub]=L[sub]f[/sub]+2X0.02=1.175+2X0.05+0.006=1.281 m,但是 我们这个小小换热器,管板厚度需要取50 mm?不必要,所以取了20 mm。不过你可以按 标准来,如果你愿意那么保守的话。 现在,圆整一下L[sub]r[/sub]就行了,比如:L[sub]r[/sub]取1.3,1.4,1.5:你看着办吧! 可按相关标准取L[sub]r[/sub]=1.5m (不是强制标准),但是这样的话,富裕度就超过10%了,重新计算富裕度: Cs=[1.5-(1.068+2X0.02)]/1.068=0.3670=36.70% 第六课:无相变换热器压降计算 一、管程压降 1。直管部分阻力: △P1=λ*sub+t*/sub+(L/d*sub+i*/sub+)ρu*sub+t*/sub+*sup+2*/sup+/2 式中:λ*sub+t*/sub+——阻力系数。 按找雷诺数大小,λ*sub+t*/sub+计算分为3部分: 1)Re≤2000时: λ*sub+t*/sub+=64/Re 2)Re>3000时,用柏拉修斯公式: λ*sub+t*/sub+=0.3164/Re*sup+0.25*/sup+ 3)2000 λ*sub+t*/sub+可查穆迪(moody)图得到。 如果不想查图,2)和3)可以合并为一个计算公式,即: 当:Re>2000时,使用著名的柯尔布鲁克公式: 1/λ*sub+t*/sub+*sup+0.5*/sup+=-2.0log,*(ε/d*sub+i*/sub+)/3.7++*2.51/(Re.λ*sub+t*/sub+*sup]0.5[/sup])]} 式中:ε——换热管绝对粗糙度,m。 一般可近似取(ε/d*sub+i*/sub+)=0.005: 1/λ*sub+t*/sub+*sup+0.5*/sup+=-2.0log,0.001351+*2.51/(Re.λ*sub+t*/sub+*sup+0.5*/sup+)+- 对于光滑管(铜管、铅管、四氟乙烯等): 1/λ*sub+t*/sub+*sup+0.5*/sup+=2.0log(Re.λ*sub+t*/sub+*sup+0.5*/sup+)-0.8 λ*sub+t*/sub]是隐含的,这需要用Newton 迭代法求λ*sub+t*/sub+。读者需要有《计算方法》课程基础。 误区和警示:占绝对多数的中文文献(外文我没有查),比如那些《化工原理》都指出:柯尔布鲁克 公式的适用范围是:Re>3000,Re>4000的,等等。就是说,大家都认为柯尔布鲁克公式不适合2000 比,发现柯尔布鲁克公式完全适合过渡区。最近也有化工工程公司的工程师们指出了这一点。 有兴趣的读者试一试在过渡区查莫迪图和用柯尔布鲁克公式计算,对比一下看看。 2。弯管部分: △P2=3Xρu*sub+t*/sub+*sup+2*/sup+/2 3。总压降: △Pt=(△P1+△P2)P.F 式中:F——结垢矫正系数。 经典文献:Φ25X2.5换热管:F=1.4;Φ19X2.换热管:F=1.5。但是这显然不够——其它管子怎么办? Wiseboy提供的两种算法适用于所有的换热管规格: 第一种:F=1+0.008/di,适合手算,压降计算结果比第二种偏大,保守些。 第二种:换热器大师使用,不适合手算,略去。 二、壳程压降 三、习题 习题 06-01 计算 前面课程设计的换热器的管程压降。 参考答案: Re[sub]t[/sub]=8200>3000,用柏拉修斯公式: λ*sub+t*/sub+=0.3164/3000*sup+0.25*/sup+=0.04275 P1=λ*sub+t*/sub+.(L/di).(ρu*sup+2*/sup+/2)=0.04275(1.5/0.0084)(978.0X0.37*sup+2*/sup+/2)=511 Pa p2=3X(ρu*sup+2*/sup+/2)=3X(978.0X0.37[sup]2[/sup]/2)=200.8 Pa F=1+0.008/di=1+0.008/0.0084=1.952 △Pt=(△P1+△P2)P.F=(511+200.8)X2X1.952=2778.9 Pa 如果用柯尔布鲁克公式计算: λ*sub+t*/sub+=0.03886 P1=λ*sub+t*/sub+.(L/di).(ρu*sup+2*/sup+/2)=0.03886(1.5/0.0084)(978.0X0.37*sup+2*/sup+/2)=464.5 Pa △Pt=(△P1+△P2)P.F=(464.5+200.8)X2X1.952=2597.3 Pa (换热器大师结果:2358.9 Pa,第二种F修正) 第七课:无相变换热器小结 一、前面习题的合理性 前面我们用一个换热任务作为例子,设计出了一个换热器,大致情况如下: 壳径:80 mm 管子:Φ9.4X0.5,不锈钢 管长:1.5 m 排管: 正三角形排列, 管心距:12mm, 管子数:14根 拉杆:4根 K:606.1 W/(m2.C) A:0.4413 m2 富裕度:36.70% 我们觉得它基本上合理,原因是: 1。K不算太小; 2。换热器尺寸很小了,再提高K,意义不大,并且尺寸太小难制造; 3。富裕度很大了。 二、潜在可优化的地方 1。如果觉得富裕度太大,可以缩小管长,这个难度不大。况且,在医院的室内放置越小越好,1.5 m的管长可缩小到1.3 m,再核算只是重算一下富裕度。 2。觉得89×4.5的壳子太小,想换用大一点的。那么,必须重复第一课到第五课的全部计算。 三、误区和警示 1。K的几点结论: 1)改变管长K可以认为不变; 2)壳径、管子规格、管程数等排管参数的变化,都彻底改变K. 必须从第一课到第五课重算。 3)查手册找K,实在不可取:因为它会造成数倍甚至10倍的误差。 诸如“水水换热的K是多少?”之类的问题实在不应当出现在 这个时代——因为真的没谱。学了这五课后的网友,你最小的收获也应当知道:我一辈子再也不会问这个“不靠谱”的问题。 2。反复改变工艺、壳径等,都要从第一课到第五课重算——这是十分 繁琐的、磨人的工作。 第八课:传说中的壁温 壁温是机械设计的重要参数。为什么要说“传说中的壁温”?这是因为理论上,壁温是工艺设计部分计算的,只有计算完换热器的传热后,壁温才可以确定。但是GB151却“规定”了算法,这这规定充其量是无奈的粗估,十分粗糙。但是正因为有“GB”的光环,使得一些人误认为它是正确的标准算法,造成许多人对于壁温望而心乱。 一、换热管壁温计算 1)管内壁平均温度Twi: 管内流体到管内壁的传热Kwi系数: Ttm=(Tt1+Tt2)/2; Kwi=αt; Q=Kwi.Ai(Ttm-Twi); ∴Twi=Ttm-[Q/(Kwi.Ai)]; 式中:Ai——管内壁面积,使用计算的理论面积(无富裕),m2; 2)管外壁平均温度Two: 管外壁到壳体流体的传热Kwo系数: Tsm=(Ts1+Ts2)/2; Kwo=αs; Q=Kwo.A(Two-Tsm); ∴Two=Tsm+[Q/(Kwo.A)]; 式中:A——管外壁面积,使用计算的理论面积(无富裕),m2; 管壁平均温度,可用下式计算: Twt=(Twi+Two)/2 评论:可见,壁温是和整个换热器的传热紧密联系的,再思考GB151相关的条款吧! 你可以凑活使用GB151,但是你不要拒绝更精确地东西。软件HTRI、换热器大师,是按着我这种思路计算壁温的,这是更加科学的方法。这也是智者使用软件的原因之一。那么,当有软件计算的壁温时,你还纠结“软件和GB151究竟用哪一个”的问题吗? 二、壳程壁温计算 1。壳程有热损失时的壁温 说道壳程壁温,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的肚皮是冰凉还是热乎乎的,是否和你: 1)穿衣服了没有?2)穿什么料子的衣服、穿多厚?3)室温高低 4) 有关? 那么,对于换热器外壳壁温是一样的道理,和以下因素有关: 1)有保温没有? 2)什么保温材料、保温多厚? 3)室温高低 4)。。。 所以,壳体壁温比管壁温度还复杂——十分复杂。它不仅和换热的流体有关,还和保温、环境温度有关。这需要计算热损失而不是估计一个热损失。详细的计算可能需要好几页A4的篇幅,其中涉及到非线性方程组的建立和求解,就不在这里赘述了。你如果想粗估,到处是粗估掐算的“算法”;你如果要比较精确的结果,首推换热器大师,注意:洋人的软件在这个热损、壁温计算问题上,逊色于换热器大师。 2。壳程无热损失时的壁温 当有良好的保温时,或者热损失很小时,可以近似地认为壳程无热损,这时: T[sub]iS[/sub]=T[sub]OS[/sub]=T[sub]WS[/sub]=(Ts1+Ts2)/2 式中:T[sub]iS[/sub]——壳体内壁温,C; T[sub]OS[/sub]——壳体外壁温,C; T[sub]WS[/sub]——壳体平均壁温,C 三、习题 习题08-01 计算前面设计的换热器的壁温Twi、Two和Twt、Tws(假定无热损)。 参考答案: Ttm=(80+60)/2=70 C Kwi=3008 W/(m2.C) Ai=nπdi.Li=14X3.14X0.0084X1.068=0.3943 m2; Twi=70-(11706.8/(3008X0.3943))=61.13 C。 ------------------------------------------------------ Tsm=(10+38)/2=24 C Kwo=1130 W/(m2.C) A=nπdo.Li=14X3.14X0.0094X1.068=0.4413 m2; Two=24+(11706.8/(1544X0.4413))=41.18 C。 ------------------------------------------------------ Twt=(Twi+Two)/2=(61.13+41.18)/2=51.15 C 换热器大师的计算结果:Tw=53.41 C,差别是换热器大师计算壳程α[sub]s[/sub]不同时引起的,见第四课。 现在来看看平均温度的大概情况:从壳体到管内: 壳程24 C——>换热管外壁41.18 C——>换热管内壁61.13 C——>管程70 C. Tws=(10+38)/2=24 C. ----------------------------------------------------- 提示:1。只有计算完换热器的传热后,壁温才可以正确计算。不计算传热的壁温计算都是粗估。 2。关于壁温问题,还有好多,好多,无力在这里详述。 第九课:参考资料——软件计算结果 到此,我们讲解了无相变换热器的计算过程,并做了详细的手算过程。现在给出软件的计算结果,有兴趣的可以对比一下。手算和软件结果有差别,但是不大。可是这只是非常简单的无相变换热器,对于稍复杂的,手算的道路将非常坎坷,这在以后的课程中将会看到。 第十课:蒸汽冷凝换热器工艺设计——壳程单组份冷凝 蒸汽冷凝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分为单组份冷凝和混合物分凝等。现在只讲单组份冷凝。 1。雷诺数Re计算: Re=4Ws/(n.π.do.μ[sub]s[/sub]) 式中:Ws——蒸汽的质量流速,kg/S; μ[sub]s[/sub]——冷凝液粘度,Ps.S。 立式换热器(换热管垂直)时,冷凝膜系数: 式中:r——蒸汽潜热,J/kg; L——管长,m; △T——蒸汽饱和温度和管外壁面温度之差:Ts-Two,C. 好多初学者看到这个公式以为就可以计算a[sub]s[/sub]了。其实万里长征还没有起步。因为那个让人困惑不已的壁温Two和管长L还不知道。复习一下前面的课程,就可以知道:只有计算了a[sub]s[/sub]后,才能计算Two、L。就是说:Two、L,a[sub]s[/sub]都是未知的。到此我们将面临一个悲惨的命运:先假定一个Two、L,计算a[sub]s[/sub],计算完整个换热器,然后复核计算Two、L,当相邻两次Two、L的差别小于一定数值后,计算才算完成:这就是所谓的试差——一遍又一遍地计算一个完整的换热器。究竟需要几遍?看你的功力造化了——你第一次假定的Two、L和实际的Two、L差多少。 下面现在通过一个具体例子说明。 二、习题 习题10-01: 100 C 的常压蒸汽在壳程冷凝为饱和液体,用来把管程20000 kg/h的循环水从32 C加热到38C。 设计一个冷凝器。物性数据如下: 计算: 假设换热器结构计算:换热管用 Φ25X2.5的管子,2管程,正方形排列。粗略取管内凉水的流速1.1m/S。那么: 管内体积流量:Vt=(20000/3600)/993.5=0.005592 m3/S 所以管子数:n=4PVt/(πdi[sup]2[/sup].Ut)=4X2X0.005592/(3.14X0.02[sup]2[/sup]X1.1) =32.32≈32 根 取n=32,复核以下实际流速:Ut=(32.32/32)X1.1=1.111 m/S, 试验几次布管(当然我借助了换热器大师试验,不算麻烦)最后结果为: 其中壳内径D=325 mm。现在按照这个结构计算该换热器。 ---------------------------------------------------------- 参见前面的课程所给方法,计算出如下结果: Ws=0.082 kg/S Q=185704 W at=5124 W/(m2C) △Tm=64.95 C ---------------------------------------------------------- Re=4Ws/(n.π.do.μs)=4*0.082/(32*3.14*0.025*0.0002824)=462.3<2100 粗估:Li=0.55 m A=n.π.do.Li=32*3.14*0.025*0.55=1.381 m2 由下面的方程组求解as和△T: Q=asA△T as=1.13*[g.ρ^2.λ^3.r/(μs.Li.△T)]^(1/4) 这实际上是一个二元非线性方程组。如果你没有高等数学基础,你就把它叫做超越方程组。解法: 1。没有高等数学基础,用“试差法”; 2。有高等数学基础,可用“牛顿迭代法”,收敛速度远远高于“试差法”; 3。不过也有解析解。 解方程组结果: as=8275 W/(m2.S), △T=16.25 C, Two=83.75 C。 用前面课程地方法计算:at,K。。。,核算Li,发现Li=0.55 m偏大。 缩小Li,重复计算。经过4轮计算,刚好满足传热要求的结果是: Li=0.49 m。 A=n.π.do.Li=32*3.14*0.025*0.49=1.230 m2 as=7963 W/(m2.C) 【换热器大师结果:8261 W/(m2.C)】 △T= 18.96 C 【换热器大师结果:19.19 C】 Two=81.04C 差别之处是:1)换热器大师做了一些矫正;2)换热器大师计算了壳程热损。在此就不详述了。 现在,我们计算总传热系数K,核算一下A=1.230 m2是否合适。 假定:污垢=0,换热管是碳钢。 R=(1/αt +ri)(do/di)+1/αs+r2+(do-di)/(do+di)(do/λb) =(1/5124 +0.00)(25/20)+1/7963+0.00+[(25-20)/(25+20)](0.025/52.34) =4.226X10[sup]-4[/sup] m2.C/W K=1/R=2366 W/(m2.C) A=Q/(K△Tm)=185704/(2366X64.95) =1.208 m2。 预先估计的面积1.230>要求的面积1.208,误差不大,结束迭代计算。 加上10%的面积富裕:Lf=0.49(1+10%)=0.539 m 加上深入到管板的长度:2X0.05=0.1 m: Lr=0.539+0.1=0.639 m; 取Lr=0.65 m。 计算完成。 至于换热管长=0.65 m,是否符合标准,要不要按标准加长,那是你和业主的事了——反正0.65m够了,标准也是推荐性的。比如,你可以按标准取Lr=1.5 m,当然这时候面积富余度很大。 第十一课:蒸汽冷凝换热器工艺设计——多组份冷凝 多组分冷凝是在一个温度范围进行的。比如,100 C、100kPa的纯粹水蒸气,它的冷凝点就是一个固定的:100 C。但是100 C、100kPa的水+乙醇蒸气,它的冷凝点不固定。工艺(产品要求)上必须划定冷凝温度范围,比如从100 C 冷却到50 C。这混合物蒸汽的冷凝如何计算呢?一句话:异常复杂。 手算方法:把冷凝分为几个温度段计算:比如:100-90、90-80、80-70、70-60、60-50 C。 先计算第一个段: 需要计算气液平衡。比如:水+乙醇蒸气,根据它的组成计算90C时候的: 1)剩余气体量: 水气对少?乙醇气体多少? 2)冷凝下来液体量: 液体水对少?液体乙醇多少? 剩下来才是换热器结构设计。 气液平衡,用哪个热力学方程(EOS)合适?针对水+乙醇这个气液平衡,需要用活度系数模型——这是一大类EOS,不下几十个。常用的不到10个。比如Wilson、UNFAC。关于气液平衡的计算,超出了绝大部分人的知识范围和手算时的忍耐力——你不仅要有深度的热力学基础、还需要有时间和精力。我觉得,在当下,手算混合气体冷凝是不现实的。那么,怎么办? ——“你懂的”。 这一课,手算只能讲到这个深度。 习题:11-01 100 C、100 kPa 的混合气体2000 kg/h,(质量比):乙醇:90.0%,水:10.0%。冷却到:77.3 C。 用循环水进口32 C,出口38 C。设计冷凝器,并计算循环水用量。 参考答案: 1.手算过程有A4幅面的计算书几十页,不在这里浪费空间和大家时间了——估计也没有几个人有耐心看。 2.软件结果: 1)用Aspen Hysys 模拟了一下,冷凝液量:433.3 kg。冷凝率=433.3/2000=21.67%。有了冷凝率这个重要参数,换热器大师就如鱼得水。可以轻而易举地、准确地计算这个换热器。 2)用换热器大师计算结果如下: 第十二课:蒸汽冷凝换热器工艺设计——含有惰性气体的多组份冷凝 一、理论 含有惰性气体的多组份冷凝是在一个温度(沸)点进行,但有不凝结的成分。比如,水蒸气+氮气混合气体在100 C,100 kPa下冷凝,水几乎冷凝完了,氮气几乎不冷凝。不冷凝的气体组分,叫做惰性组分。 含有惰性气体的多组份冷凝有什么特点?既然惰性组份不冷凝,不计它不就完了?——这是相当一部分人的“幼稚”想法,这不是危言耸听,有人就这样算过换热器。说来话长,简言之:惰性组份是冷凝的绊脚石——他不冷凝,却阻碍可凝气体的冷凝。影响有多大?相当大。比如:纯组份蒸汽的冷凝膜系数是a=6000 W/m2.C,如果掺入5%(质量)的氮气,冷凝膜系数可能降到a=600 W/m2.C。 如何定量计算含有惰性气体的多组份冷凝的膜系数,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但是有相当多的实验可以参考。我综合了前人的一些实验成果,把它表达为:α=k.α[sub]o[/sub] 式中:α——含有惰性气体的多组份冷凝的膜系数,W/m2.C; α[sub]o[/sub]——按常规计算的多组份冷凝的膜系数,W/m2.C。 问题的核心使计算修正系数k。显然K<1.0。 k是惰性气体含量的函数,有相关实验图可查。在这里就不贴出哪些图形了。 换热器大师的k的计算模型,是从自己的内部数据库查阅的。 还需要注意的是,惰性组份不冷凝,热量恒算时,不要计算惰性组份的冷凝(蒸发潜)热——否则你会把热量算大了。实践中有人就这么干了,当然这不会出危险,最终多算了一些换热面积而已。 **Wiseboy理论梗概**:实验证实,在滴状冷凝中,惰性组份的影响不大。Wiseboy认为:由于滴状冷凝中,液滴的直径常常远大于惰性气体膜厚度,惰性气体不足以淹没液滴,故此对冷凝影响甚微。但是,冷凝器运行稳定后,都是膜状冷凝,所以惰性气体膜严重阻碍冷凝。 二、习题 习题12-01 1200 kg/h 常压饱和蒸汽在壳程冷凝。循环水走管程,进口32 C,出口38 C。按以下情况分别计算换热器: 1)蒸汽为纯水蒸汽; 2)蒸汽含1%(质量)不凝气体氮气。 物性数据参照换热器大师的截图。因为氮气只有1.0%,可以近似认为1)和2)的物性不变。 手算参考答案: 1)壳程膜系数:as=7480 W/(m2.C),修正系数k=1.0000; 2)壳程膜系数: as=3350 W/(m2.C),修正系数k=0.4479。管外壁面温度:77.8 C。 关于修正系数k,可查阅相关文献。换热器大师内置了关于k的数据库。 提示:惰性气体使得壳程膜系数降低约45%,但是总传热系数下降要小于45%些。利用我目前所讲的课程,你完全可以手工计算整个换热器:方法给大家了,计算十分、十分啰嗦,那没有办法。 换热器大师的计算结果如下。有耐心的读者好好对比一下两者的差异。 1)纯水蒸汽冷凝: 2)蒸汽含1%(质量)氮气的冷凝: 3)布管图: 第十三课:蒸汽冷凝换热器工艺设计——惰性气体的多组份冷凝的wiseboy阻力膜厚度理论 由于第十二课太长,另起一贴。这是给高级别读者的一课,不求深度的读者可以不看这一课。 一、Wiseboy 阻力膜厚度理论 第十二课提到,惰性气体不凝结,却在管面形成一层阻力膜,阻碍气体冷凝。那么,这层膜有多厚?我们依然利用阻力叠加原理(这是自然界的通用原理,电路的电阻也是如此): R1=R0+R' 式中:R1——含有惰性气体后的壳程膜阻力,m2.C/W; R0——不含惰性气体的壳程膜阻力,m2.C/W; R '——惰性气体膜的阻力,m2.C/W。 具体化:1/as=1/as0+b/λ*sub+d*/sub+ 式中:λ*sub+d*/sub+——惰性气体在壁温下的导热系数,W/(m.C); b——惰性气体膜厚度,m。 这里要提醒:你必须用前面课程所讲方法计算冷凝壁面的壁温,才能定壁温下的导热系数。 二、习题 计算第十二课习题的惰性气体厚度b。在壁温78.8 C(前一课程的习题计算的)下,氮气的导热系数 λ*sub+d*/sub+=0.02947,W/(m.C)。 参考答案: ∵1/3350=1/7480+b/0.02947 ∴b=0.000004862 m=0.004862 mm=4.862 μm 可见,氮气膜极薄,仅仅4.862 μm,它却有那么大的热阻。 氮气膜真的存在吗?它就是4.862 μm厚吗?回答是,它一定存在,但它的厚度是不稳定的,这不过是平均厚度而已。换热器大师使用的就是类似的原理,也是从实验数据总结的,和实际比较吻合。而实际的膜不是纯氮气的,它混杂一定的可凝气体,因为可凝气体一定要穿越这个“膜”才能到壁面冷凝,所以实际的膜要比4.862 μm厚。这种把氮气阻力归结到一个纯氮气膜的方法,是科学上常用的方法。有许多研究者试图测量这个膜厚度,但至今不能如愿:它太难测了。而我们工程应用者,似乎不需要那样“较质”去探其究竟,可以设计出满足工程要求的换热器就可以了。你说呢? 第十四课:蒸汽冷凝换热器工艺设计——管内单组份冷凝 一、垂直管内的单组份冷凝 在第十课,讲了垂直管外的单组份冷凝计算式: 事实上,上式也可以计算垂直管内的单组份冷凝。值得提及的是, 我国高校的各种《化工原理》,对这个问题的说法混乱不堪: 1)大多数大学的《化工原理》说:这个适合垂直管外; 2)一部分大学的《化工原理》,敷衍了事,干脆避开垂直管内冷不提; 3)极少数大学的《化工原理》说:这个适合垂直管外、也适合垂直管内——这是正确的。 这就是海川好多科班学子的的困惑来源。你是否也困惑,取决于你毕业于哪个大学, 或者是使用的是那个大学编写的《化工原理》。 二、水平管内的单组份冷凝 1.Chato [1962]公式 α=0.555{gρ[sub]L[/sub](ρ[sub]L[/sub]-ρ[sub]V[/sub])λ[sup]3[/sup][r+(3/8)Cp[sub]L[/sub]△T]/(μ.d[sub]i[/sub]△T)}[sup]1/4[/sup] 也可以简化为: α=0.555[gρ[sub]L[/sub](ρ[sub]L[/sub]-ρ[sub]V[/sub])λ[sup]3[/sup]r/(μ.d[sub]i[/sub]△T)][sup]1/4[/sup] 2.近似公式 下面这2个公式,本质思路是:冷凝稳定后,把它看成是无相变的单相流传热。 1)Sieder-Tate (齐德–泰勒)公式 ReL<2200时: α=1.86(λ/d[sub]i[/sub])[Re[sub]L[/sub]Pr[sub]L[/sub]/ [sup]1/3[/sup](μ/μ[sub]w[/sub]) [sup]0.14[/sup] ReL>2200时: α=0.023(λ/d[sub]i[/sub])Re[sub]L[/sub][sup]0.8[/sup]Pr[sup]0.4[/sup] 2)Cavallini 和 Zecchin (1974) α=0.05(λ/d[sub]i[/sub])Re[sub]L[/sub][sup]0.8[/sup]Pr[sup]0.33[/sup] 这是一种大胆的天才设想:当管内冷凝稳定后,液膜和管壁的换热近似于单向流。这个办法在 其他非化工行业多见。特别是在ReL>2200时,公式不需要蒸汽温度和壁面温度之差:△T,这 对于那些可怜的手算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因为△T是未知的,需要多次迭代才能求得。 这个假设还导致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结果:过热蒸汽的冷凝“过热蒸汽冷却——冷凝——过冷”, 一般要分段计算。巧妙利用这个天才设想,可以免去分段——尽管有误差,但可以满足工程设计 要求。具体如可免去分段?以后会专门讨论。 提示:近似公式的计算结果比较小(保守),换热器大师使用的是Chato 公式。 十五课:蒸汽冷凝换热器工艺设计——冷凝膜系数的误差及对总K的影响 一、理论 我们之所以要分析冷凝膜系数的误差及对总K的影响,是因为冷凝膜系数的关联式太多了,同一个工况,不同公式的计算冷凝膜系数有时候相差很大,甚至差倍,这使得许多人感到无所适从。那么,它对总K的影响有多大? 我们考察它的影响。为了讨论方便,我们作如下简化: 1.只讨论管外冷凝膜系数αs; 2.不考虑管内膜系数αt、管内热阻ri和管壁阻力(b/λ)从di到do的矫正; (L/ d[sub]i[/sub])] Wiseboy误差公式推导如下(这需要微积分基础): 式中:ERR(αs)——冷凝膜系数αs的计算误差; ERR(K)——αs计算误差引起的K的误差。 这是数学分析得到的无名的误差估算公式。之所以说是“无名的”,是因为我在这里是首次公开。 (千万别再到处自豪地说:我学的数学都没有用处——数学是科学的工具。) 二、理论应用 现在就误差公式展开讨论。 1)如果K比较大,比如说:K=2000 W/m2.C。αs两个公式计算的分别是: 40000 W/(m2.C)和30000 W/(m2.C),那么: 平均αs=(40000+30000)/2=35000 (m2.C) ERR(αs)=(40000-30000)/35000=0.2857=28.57 % ERR(K)=(2000/35000)X0.2857 =0.01633=1.633 % 这就是说:两个公式计算的αs相差28.57 %,但它引起的K只差了1.633 % 2)如果K比较小(污垢比较大时就是这样),比如说:K=500 W/m2.C。αs两个公式计算的分别是: 40000 W/(m2.C)和30000 W/(m2.C),那么: 平均αs=(40000+30000)/2=35000 (m2.C) ERR(αs)=(40000-30000)/35000=0.2857=28.57 % ERR(K)=(500/35000)X0.2857 =0.004081=0.4081 % 这就是说:两个公式计算的αs相差28.57 %,但它引起的K只差了0.4081 % 3)如果K比较小(污垢比较大时就是这样),比如说:K=500 W/m2.C。αs也很小。两个公式计算的分别是: 4000 W/(m2.C)和3000 W/(m2.C),那么: 平均αs=(4000+3000)/2=3500 (m2.C) ERR(αs)=(4000-3000)/3500=0.2857=28.57 % ERR(K)=(500/3500)X0.2857 =0.04081=4.081 % 这就是说:两个公式计算的αs相差28.57 %,但它引起的K只差了4.081 % 。。。。。。 你还可以做一些计算比较。总之,我们有如下结论: 在蒸汽冷凝换热中,不同公式计算的冷凝膜系数相差很大,但它对总K的影响并不大。特别是有污垢存在时,影响更小。 这个结论使得手算者在估算冷凝膜系数时候,有一些安慰。 如上原则性结论是公认的,并非wiseboy发明,但是在换热器大师开发时,Wiseboy把这个结论量化了——推导出了Wise误差计算公式,这个误差估算公式是Wiseboy首次给出的。换热器大师的许多处理和“简化”,都有类似的、严谨的理论支撑。 联想:为什么那么多人热衷研究冷凝膜系数,并且还宣称它的研究结果误差不大?你懂了吧?
正在阅读:
换热计算 - 图文01-31
应知应会口袋书(最终版) - 图文06-24
推荐下载:大学校长在2019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 005-23
承接查验的主要内容(二)05-27
关于市城建档案馆机构与编制的请示06-19
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思考06-11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换热
- 图文
- 计算
- 尚考考研英语形容词性从句考点解析
- 瞿秋白
- 体验 - 让德育更走心
- 刘觉平电动力学第3章答案
- 东财2015年9月课程考试《婚姻与继承法B》论文(案例)
- SQA面试题
- 1:500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 10位灵恩派代表人物 - 图文
- 古代文学知识点整理
- 亢村年鉴
- 珠宝员工考题- 答案
-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基础知识第二十七课
- 皖南红军独立团暴动地纪念园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图文
- 网络基础知识习题
- 天津医科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
- 05110101游泳池及公共浴池水系统管道及配件系统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 北语12秋《软件工程》作业3及答案
- 全程编制棉类针纺织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方案(可用于发改委立项及银行贷款+2013详细案例范文)
- 中西史学比较研究(超星选修课答案)
- 学习《有效沟通》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