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4-05-02 05: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经院学生会学习小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基本考核点 ? 绪论

? 一、基本概念:

?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p14 ? 二、教学重点:

? 马克思主义的概念p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p2和组成部分p3、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P15

和理论品质p16、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 p20-21 ? 绪论

? 三、一般知识点:

?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p4,p6、马克思主义产生后的实践活动发展p11、马克思主义产生意义

P1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理论联系实际 ? 第一章

? 一、基本概念:

? 哲学、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p27、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物质、运动、静止、时间与空间(概

念与特性)、实践;

? 联系、发展、矛盾及其双重属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度、质变、量变、肯定与否定p46; ? 第一章

? 二、教学重点:

? 1、哲学概念p27、哲学基本问题(含义p28、具体内容p28、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划分标准p28-29) ? 2、物质概念(唯一特性p30)、运动(概念p32、物质与运动关系p32、运动与静止p32、时空

间概念及特性p32)、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的决定作用p30-31、意识的本质p31及其能动作用p56-57;实践内涵p34、形式p35、特征p35、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 第一章

? 3、联系观(内涵p40、特点p40)、发展观(内涵p41、实质p41、新旧事物概念p41、新生事物

不可战胜性p41)

? 4、矛盾规律: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矛盾内涵?、矛盾属性(内涵p43、关系p43、在

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4)、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内涵p44,p45、关系p45); ? 第一章

? 5、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p46;质变与量变内涵p46、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p46); ? 6、否定之否定规律:辨证否定观内涵p46-47 ? 7、规律(内涵p54、特点p54) ? 第一章

? 三、一般知识点:

? 物质观创立的意义p31、社会物质性表现p33、矛盾分析方法p45、五对范畴?; ?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区分p55)、发挥意识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p57 ? 第二章

? 一、基本概念:

? 主体、客体、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及其双重属性 ? 第二章

? 二、教学重点:

? 1、主体与客体(内涵p63、关系p6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4-65、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

的本质的论断p66;

? 认识的辨证运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概念p68、基本形式 p68、辩证关系p69); ? 第二章

经院学生会学习小组

? 2、真理观:真理内涵p71、真理客观性p72、真理双重属性p73、真理检验标准p77 ? 第二章

? 三、一般知识点:

? 认识的两次飞跃的基本条件p69,p70、 认识运动的无限性和反复性p70-p71、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真理与谬误p76、真理与价值 ? 第三章

? 一、基本概念:

?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国家、国体与政体、

人民群众 ? 第三章

? 二、教学重点:

?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概念p95、辩证关系p9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p98)

?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概念p100,p101、构成要素p100、两者的辩证关系p102)、经济基础与

上层建筑(概念p105、两者的辩证关系p107)、国家(实质p106、国体与政体p106);阶级概念p115与实质p115 ? 第三章

? 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p11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p130-p131 ? 第三章

? 三、一般知识点:

?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社会形态(内涵p109

及一般规律p108?);阶级斗争p116、社会革命 p119 、改革p121、科学技术在社会中作用; ? 群众史观:两种对立的历史观(谁是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制约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性的因

素p131——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文化条件、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 第四章

? 一、基本概念:

? 商品经济p143、商品p144、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规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P145、

货币P148、劳动力商品P153、剩余价值p157、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绝对剩余价值p159与相对剩余价值p160、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p165、利润p168?、经济危机 ? 第四章

? 二、教学重点: ? 1、劳动价值论:

? 商品二因素p144与劳动二重性p145、价值规律(内涵p146及作用p147-p148)、货币概念

p148与职能p148、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p149-p150 ? 第四章

? 2、剩余价值论:

? 劳动力成为商品(条件p153-p154、劳动力商品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与特点p154)、剩

余价值生产过程(前提p157、特点p157、剩余价值生产方法p159-p160、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p158、资本本质p158)、资本积累p162、资本的有机构成p163、相对过剩人口p164、工资p167、社会再生产(核心问题)p16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p169与经济危机p170 ? 第四章

? 三、一般知识点:

? 商品经济产生条件p14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价值形式的发展(四个阶段表现)p148、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意义p151;

经院学生会学习小组

? 资本主义所有权与所有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p156、资本的原始积累p141、资本的循环

周转规律(流程p165、条件p165)形式?及本质?、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p172-p173及本质p172、意识形态p177及本质p177-p178 ? 第五章

? 一、基本概念:

? 生产集中、资本集中、垄断、垄断组织p183、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p186、经济全球化 ? 第五章

? 二、教学重点:

? 资本主义两个发展阶段p182(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生产集中p182、资本集中p182、垄断(内

涵p183、原因p183、垄断时期竞争特点p184)、金融资本p184与金融寡头p185、垄断利润p185与垄断价格p18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形成p187-p188、作用p189、垄断资本主义实质p193)、经济全球化表现p194-p195 ? 第五章

? 三、一般知识点:

? 经济全球化表现、动因p196和后果p19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政治经济新变化、原因p202-p203

和实质p203-p204、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整理(一) 2008-01-01 16:10 1、(简)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诠释和回答:

⑴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⑵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⑶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⑷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选)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即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4、(简/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它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原因:

⑴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 ⑵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和循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经院学生会学习小组

⑶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5、(单选)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6、(选)哲学基本问题: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含内容:⑴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⑵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7、(选)哲学的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8、(选)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9、⑴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这是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辨证法、诡辩法的重要区别所在。

⑵ 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存在的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

10、(选)发展: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1、(简)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

⑴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⑵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⑶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2、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涵义:⑴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⑵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矛盾的斗争形势: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论)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对立(斗争性)、统一(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两者关系: ⑴两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⑵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⑶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矛盾运动推动事物。

经院学生会学习小组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⑴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⑵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⑶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⑴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⑵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13、(选)矛盾群中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向决定的。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方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和办法去解决矛盾。

14、(选)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15、(简)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⑴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⑵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⑶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⑷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16、(选)事物的辨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7、(多选/简)辨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其主要表现在: ⑴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⑵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⑶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⑷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8、(多选/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⑴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⑵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⑶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⑷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9、(论)阐述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⑴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⑵这种能动反映具有两方面特点: 1)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2)反映具有创造性,如果把人的对于对象的反映过程看做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

经院学生会学习小组

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3)因此,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 人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能够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4)总之,反映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创造性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20、(选)认识运动是一个辨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1、(选)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客观性表现:

⑴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⑵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最根本特征: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唯物主义之所以承认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它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最基本哲学前提。

22、(选)真理的绝对性: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

⑴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 ⑵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

23、(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⑴从真理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⑵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4、(选)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25、(选)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2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⑴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⑵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⑶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低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⑷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经院学生会学习小组

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⑴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⑵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意识反映的能动性。

27、(选)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28、(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表现:

⑴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⑵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9、(选)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的实质: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⑵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⑶经济建筑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30、(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间落后于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31、(选)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

32、(选)社会形态更替具有统一性,多样性,必然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历史的五种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决定意义,人民群众是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

经院学生会学习小组

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3、(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⑴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⑵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⑶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34、(选)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实践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

⑴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⑵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实践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35、(选)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波动。

36、(论)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积极性):⑴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⑵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⑶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的后果(消极性):⑴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⑵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⑶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37、(选)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其中危机阶段是周期的基本阶段。 38、(选)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多选)常见的垄断组织: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

(论)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1、2、3(见书P159) 新特点(见书P160)

39、(选)经济全球化: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进程。

(多选)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40、(论)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利弊 积极影响:

⑴ 经济全球化加速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增强经济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⑵ 发展中国家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

⑶ 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经院学生会学习小组

⑷ 发展中国家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筆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利益。 消极后果:

⑴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⑵ 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⑶ 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抖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

⑷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4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论或多选):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⑵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⑶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⑷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⑸政治制度的变化。

4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⑴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⑵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⑶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⑷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43、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表现在:⑴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⑵资本主义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⑶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44、(选)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十大,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度到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它的实施扭转了国家的严重危机,活跃苏维埃城乡经济,发展了生产,大大加强苏维埃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45、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理论思考,提出许多论述: ⑴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⑵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⑶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⑷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46、(多选)苏联模式基本特征:⑴经济方面: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组成。⑵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⑶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⑷政治方面: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

47、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⑴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⑵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⑶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1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方面?涉及到什么是唯物论,什么是唯心主义,什么是

经院学生会学习小组

唯物辩证法等(24-25页)

答:(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2)包括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唯物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唯物辩证法: 又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指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与事物内部矛盾的辩证法理论。

2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什么是实践,实践本质,特点及作用等(29-33页)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本质: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前提条件,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特点:具有物质性自觉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是人的存在方式。

作用:时间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统一斗争性及其关系,矛盾如何推动事物发展,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关系(36-39页)

答: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连接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当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在了物质的运动的绝对性,矛盾的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性斗争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普遍性: 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特殊性: 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即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它的存在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即相对的;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2)相互联系: 个性体现共性,都同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一般只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3)在一定条件下(场合的不同)互相转化 4认识实践极其关系(54-56页)

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他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在:实践生产了认识的需要.时间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的检验的。认识依赖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有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取得的效果相反

5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58-61页)

认识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 是实践。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实现由理论向时间的飞跃是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的发展.认识运动中实践和认识的折中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体现了认识的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

6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62-65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66-68

经院学生会学习小组

页)真理与价值的统一(68-69页)(注:中间评价部分不用看)

答: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的对象。

绝对性: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相对性: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以及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与主观和客观的符合.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可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真理与价值是辩证统一的.: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的相互促进的

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关系——包括两者定义,两者关系,着重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82-85页)

答: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层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必须先进行物质生产,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精神生产。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 (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都是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社会意识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1)从质的方面看,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2)从量的方面看,无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什么性质的作用,都有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的不同。

8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86-93页)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的动力(97-99 答: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由人的因素即劳动者和物的因素即生产资料构成。其中劳动者是决定性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管理、信息等对生产力的作用与日俱增;但它们不是独立的实体,只有通过人和物才能对生产力发挥影响。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是人们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决定了其它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即物质资料生产四个环节中的“生产”环节中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它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全过程中、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全部四个环节中所发生和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广义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为生产方式。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和新旧生产关系更替的依据;是否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是评判生产关系先进或落后的根本标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社会领域也不例外.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社

经院学生会学习小组

会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有: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的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前进的。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9人民群众及其在历史上作用(109-114页)

答: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主要揭示社会发展的载体动力。因为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力、精神动力都必须通过人的活动起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人民群众的这一创造作用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原理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因为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乃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艺术的唯一源泉;其次,劳动群众为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劳动知识分子在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既是社会革命的决定力量,又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社会革命、社会改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不可能自发地起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这一社会变革的主体才能实现其作用。

10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126-128页)

答: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存在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但并不是商品经济中唯一的经济规律。商品经济中有许多经济规律,价值规律是基本的规律。

(2)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同其他任何规律一样,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的原因:

①在商品交换中,商品的生产者总想提高价格,而消费者又想降低价格,所以在长期的市场交换中,必然形成等价交换的趋势。

②在商品交换中,如果一方总占便宜,另一方总吃亏,那么这样的商品交换是不能持续下去的。 3、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理解这一问题,要注意三点: (1)价格与价值“不一致”的原因:虽然价格由价值决定(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但价格不只受这一个因素的制约,价格还要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供求的变化影响价格,使价格上涨或下跌。如下图:

(2)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原因:虽然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使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但另一方面,价格的变化也会影响“供求”,使供求趋于平衡。如下图所示: (3)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的原因:

经院学生会学习小组

①价格的波动是以价值为轴的,不是脱离价值的无限上升或下降,所以仍然是价值决定价格。 ②虽然每一次交易中价格与价值并不一致,但从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商品的价值是一致的。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分的分配;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选择性回答)

1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125-129)

答: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简单概括有以下三点:1、价值是由人的劳动创造的,物不创造价值;2、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3、在相同的时间内,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简单劳动的数倍。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人类社会工业化、市场化的初期,其目的是为划清劳动与剥削的界限,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代社会与马克思的时代已大不相同,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看待劳动创造价值,看待从事科学、文化、服务、政府工作等劳动,看待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之间的关系,看待社会主义社会私营企业的管理劳动等,其实质都是关于劳动价值论的时代适用性问题。 一类观点,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无可辩驳的适用性。认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现代市场经济并不排斥劳动价值论。即使是“无人工厂”,最终仍有人在操作,因此现代技术并不改变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劳动价值论完全可以解释现实当中的各种问题。那种认为劳动价值论不能解释现实的观点,主要是因为对劳动价值论理解不准确,不深刻。

另一类持不同看法。认为劳动价值论原理仅仅适用于说明简单商品交换经济,不能说明市场价格决定的普遍法则;马克思以物质生产领域为对象研究劳动价值论在非物质生产微不足道的情况下问题不大,但在现代市场经济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其不可避免地面临挑战。那种认为只有物质生产领域创造价值的传统一元论不能解释现实,必须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体系中加进新的因素,才能够对现实作出更有说服力的解释。 12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与意义(136-140页) 答: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 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体 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都是通过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重要标志.

意义:

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 13货币怎样转化成为资本(133-134页)

经院学生会学习小组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它不仅能创造出自身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剩余价值。资本家的货币只要和劳动力进行交换,就能够使其带来剩余价值。资本家向工人支付工资,购买工人的劳动力以后,即强迫工人为其长时间地劳动,货币由此转化为资本. 14资本注意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146-148页)

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化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冲突。一方面,个人的生产资料变成了由许多人共同使用的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另一方面,生产资料和产品却由资本家私人占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话就越是不可避免的. 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个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危机阶段是必经的阶段,没有危机阶段,就不存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15资本注意的历史地位与发展趋势(178-182页)

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上有过的一切其他社会经济制度一样,其生产,发展以及最终为另一种高级社会经济制度所代替,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所决定。 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劳动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发展趋势:在当代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还有一定的生命力。 但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观察,资本主义终将为社会主义所代替,这是必然的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是代替的途径和方式会与以往有所不同而已。

1)马克思认为: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当原有的生产关系不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时,生产力就要突破旧的生产关系,从而发生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建立起新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的过程。所谓自然的历史过程,就是客观必然的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的和必然的历史过程,意味着社会历史的进步。

2)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比起以往的社会制度来,有着明显的优越性,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要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首先也是生产力的要求。(被替代是生产力的要求)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与(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的地步,受到生产关系的阻碍。这种生产关系要被打破,将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

所以,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观察,资本主义终将为社会主义所代替,这是必然的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d4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