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家庭因素及矫正策略

更新时间:2024-05-19 13: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家庭因素及矫正策略

摘要: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现象,具有攻击性的幼儿不被欣赏和接纳,且会给幼儿的成长造成长久的不良影响。攻击性产生的原因很多,其中家庭因素最为重要,本文主要就其家庭因素予以阐述,并提出矫正策略。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家庭因素

攻击性行为又叫侵犯性行为,是指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有意侵犯、争夺或破坏的行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一般表现为打人、踢人等身体上的直接攻击,也有间接攻击,如从面部表情、姿态手势等表现出来的攻击性倾向。攻击性行为会妨碍儿童今后一生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因斗殴犯罪的青少年中,其攻击性行为可以追溯到幼儿期,70%的少年暴力犯罪在儿童期就被认定为有攻击性行为。因而,重视儿童特别是早期教育中的攻击性行为,及早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调整,是每个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一个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有人观察了成对作游戏的20-23个月的婴儿,发现这些学步儿童为了和同伴争抢东西,可能发生争斗,或者会威胁和逼迫同伴,迫使同伴让步。这表明20-23个月的婴儿已经出现了早期的攻击行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幼儿情绪和行为的形成是由于环境的作用,而这种环境主要指家庭环境。

1过度关注儿童的行为。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儿童之所以要做某事,就是想引起同伴或成人的注意。当儿童没有异常行为发生时,家长一般都不会过多的关注,但当其产生异常行为时,比如打了同伴,家长就会关注。儿童因此认为,如果我打了人,一定会有事情发生。所以他不断尝试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周围事物,以得到成人的关注。

要使儿童的这一不良行为消退,可在这些行为发生时,成人不予过度理睬,排除对他的注意,谨慎处理,不去强化儿童的不良行为。多次排除注意以后,儿童的这一不良行为会渐渐消退。

2不良榜样的模仿。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实验证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观察学习的结果。由于儿童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差,因此,很容易模仿其周围人的攻击性行为。研究表明,家长惯用暴力惩罚的方式教育儿童并且容许儿童表现为攻击性冲动,儿童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其他儿童,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常靠体罚来约束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家长,儿童在家庭之外往往是强侵犯性的。所以,家长要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榜样。

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儿童。所以,家长必须以身作则,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榜样作用。注意自身修养,尤其是不要在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cj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