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更新时间:2023-10-06 14:3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30年代人文主义文学思潮的表现

30年代的人文主义文学思潮是对五四人的文学的观念的进一步阐发,人文主义文学思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创作实践中和文学理论探讨中。

创作实践:老舍(文化属性的人)、巴金、曹禺、沈从文、林语堂、新感觉派等作家的作品;文学理论:对西方文艺美学思想的翻译介绍(对柏拉图、托尔斯泰、柏格森、克罗齐、叔本华、尼采等介绍)和本土学者的学理性探索(朱光潜的《谈美》《文艺心理学》)。

二、主要的人文主义文学思潮观念代表

A、梁实秋、沈从文、朱光潜等的人的文学主张因与当时的左翼文艺思想是有距离的,产生过冲突,但梁、沈、朱等人对西方的文艺思想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又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功底,对民族传统文化有比较公正全面的认识,他们的学识可以担当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桥梁。他们的文艺思想主要是传承了五四的人文主义文学思潮,与当时的左翼革命文学家所理解的文学是政治革命的需要是有距离的,并且曾因此不断地受到责难和批评。

主张: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艺的超功利性与独立性,认同艺术“超脱现实的原则”,认为“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朱光潜)。并且认为“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从人心深处流出来的情思才是好的文学,文学难得的是忠实——忠于人性”,“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标准”。

人文主义文艺思潮倡导者在中国特定的时代,他们的文艺观念被误解,而没有受到重视,但对后来的文学发展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B、徐朗西、丰子恺、宗白华、梁实秋、朱光潜等人借鉴、融合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美学文艺思想,论述了艺术与美、与人生的关系。(例子见教材P140、141)。

宗白华:主张“诗意的人生”,一方面用唯美的眼光看世界,另一方面把人生当作艺术品来创造;

刘西渭(李健吾):印象式批评,重视批评家的独立地位和主体艺术感受; 新感觉派:对人的潜意识、直觉的挖掘与表现。 新人文主义思想:梁实秋(1902——1987),浙江杭县,生于北京,梁实秋的人文主义思想代表了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理想。

梁实秋的文艺观:他以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为学术背景,对五四新文学进行反思与评价,提出了以人性为核心的道德评价的文学评价标准,以古典艺术的理性节制情感为美学追求。他认为中国新文学运动是趋于浪漫主义的,五四新文学运动实际上是一场浪漫的混乱,有四个特征:(1)受外国影响;(2)重情感轻理性;(3)对人生的态度是印象的;(4)主张皈依自然侧重独创。认为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是专门表现个人而将变态极力扩张,写实主义中注重忠实的描写,而忽视了题材的选择。他在艺术上批判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思想上否定个性主义,几乎在整体上否定五四新文学运动。梁实秋以人性作为文学的核心与唯一标准(在《文学与革命》里认为:“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标准。”)

梁实秋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他所谓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需要被控制的自我”,认为是病态;一是以理性为代表的“施加控制的自我”,他认为是健康的。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并且认为理性是人性的核心。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节欲的人性论。在文学创造表现上,一是注意感情的节制,二是注重题材的选择。力图建立有节制的、健康、匀调的具有古典主义美学特征的文学。

梁实秋强调人性的普遍性,否认文学的阶级性,提倡天才论,遭到左联文艺家的批判。但当时,一批对西方文学理论有所了解的文学家们都与梁实秋同调,如新月派的诗歌理论,老舍等推崇健康、匀调、富于节制的文学观与美学观。

朱光潜(1897-1986)的文艺观:他通晓欧洲文学和心理学,他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是人文主义文艺思想的倡导者。主张文学的独立自足性,主张文学艺术的“自由生发,自由讨论”。强调文学的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作用。反对左翼文艺的政治与艺术的结合,力争文艺齐放争鸣。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c7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