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研究生一年级课程_包括课件试题答案)
更新时间:2023-08-08 04:0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
史上最全的自然辩证法课件、试题、答案,免费滴,您还等什么!!!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可能出辨析题)
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非平衡态自组织理论证明,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从环境中获取负熵流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就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系统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演化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同样,混沌理论也揭示了通向混沌的道路,说明了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化过程。在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以上两个演化才使得自然界经历了 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 的循环发展过程。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3、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组织理论及其意义
答: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行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其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通过对自组织理论的认识,我们可以分析现在的各个国家甚至社会的发展。我们在对自组织理论有更深入了解的同时,还可以将得到的实际经验应用到社会中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4、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有没有本质区别?
答:天然自然是大自然中已经存在的并且未经人类利用的自然。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可分为两类:①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②人工自然物。
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天然自然是 第一性客体 ,人工自然属 第二性客体 ;天然自然中存在的是 自发性作用 的规律,在人工自然过程中,则有 应用性作用 的规律;天然自然只有自然属性,而人工自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天然自然的演化节奏是缓慢的,人工自然的演化是快节奏的。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5、混沌理论的定义
答: 混沌理论 是对确定性非线性动力系统中的不稳定非周期性行为的定性研究。在
没有变量的情况下,系统运动是一项有规律的重复行为,通过研究认识这一系统状态,非周期性行为就变成了可以观察的对象。不稳定非周期行为则复杂得多:它不做重复运动,不断展现出任何细微变化动乱对系统造成的影响。根据当代数学理论的定义,混沌系统就是对 对初始条件极度敏感 的系统。换句话说,为了精确预测系统的未来状态,需要知道它无限精确的初始状态,即便很小的误差,都将立刻导致预测错误。混沌理论:是系统从有序突然变为无序状态的一种演化理论,是对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内在 随机过程 形成的途径、机制的研讨。
6、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P70)
答: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有: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努力减少环境污染;树立生态自然观;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世界各国即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共同发展;实现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发展。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
7、科学的本质是什么?(可能出辨析题)
答:马克思对科学本质的论述:(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3)科学是生产力;
(4)科学既是观念财富又是实际财富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
所以马克思把科学看着 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 ,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反映关系。
8、科学和科学事实的关系
答:科学的定义见题7。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
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区别于理论的普遍陈述(全称命题)。科学事实类型:事实I——客体与仪器之间相互作用结果的描述;事实II——观察实验得到的结构的陈述和判断;事实III——理论事实。
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是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同时科学的进步有助于科学认识主体更好的对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更好的描述和判断,也就是促进科学事实的形成。
9、科学和伪科学,非科学的划分标准(用辩证唯物主义解释)
答:科学划界问题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他非科学的界限问题。此问题由逻辑实证主义提出,其核心是科学划界标准。关于科学划界问题大致形成以下四种观点,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批判理性主义观点、科学历史主义观点与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
逻辑经验主义认为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否则便是非科学的问题。
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者命题具有普遍性,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因为经验总是个别的,所以他主张可被证伪的理论或者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和伪科学,非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形式的非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不具有客观真理性。不可检验性和伪装是伪科学的基本特征。一般的非科学是指不满足精确性和可检验性的命题问题或者理论,无法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检验或者评价。
10、科学技术和价值的关系(是既有关系又没有关系,注意辨析)(P104)
答: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价值的本质在于:它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价值同人的需要有关
科学有内在价值、社会价值。
科学的内在价值:人类在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求真、客观与人文关怀科学精神,怀疑、批判与创新的科学思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是科学的内在价值,这是科学文化的核心,是不以时代、国家、民族地区为转移的。
科学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科学所具有的积极的、正面的社会功能。第一:科学带来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第二:科学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第三:科学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11、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注意二者的区别)
答:技术和科学的区别
1、技术和科学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科学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技术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
2、技术和科学的目的不同。科学属于认识范畴,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属于实践范畴,主要解决做什么、如何做。
3、技术和科学的可预见性程度不同。科学的具体发展途径和结果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技术的具体发展途径和结果一般来说是可以预见的。
4、对技术和科学的评价标准不同。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技术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生产出更新和更好的产品。
5、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
6、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
7、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
区别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不是将它们分开,而是要更好的统一考虑。注重技术时要想到科学,注重科学时要想到技术。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是技术的升华。
12、科学是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
答:科学是始于问题。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确立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目标,预设了求解的范围和方法。
科学观察是人们又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与理论思维方法不同,科学观察不是通过演绎、类比等抽象过程,而是依赖感官以及观测仪器直接认识外部世界,记录和报道事实。
所谓科学问题是指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分析而产生的问题。人们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认真思索和分析,从中发现各种矛盾,它是现有人类认识未解决的矛盾,这种矛盾或疑难,就是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科学研究开始于问题。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或集体来说,是否善于发现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否存在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多少与深浅,是表征一个学科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13、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
答:所谓科学问题是指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分析而产生的问题。人们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认真思索和分析,从中发现各种矛盾,它是现有人类认识未解决的矛盾,这种矛盾或疑难,就是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
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或集体来说,是否善于发现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否存在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多少与深浅,是表征一个学科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
14、关于科学划界标准的主要观点(4种)此题与第九题问题相同,只是表述形式不一样
答:1、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经验证实标准
2、批判理性主义的观点——经验证伪标准
3、科学历史主义的观点——范式标准
4、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12个条件为标准
科学理论评价的四种基本观点
①.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评价理论(逻辑经验主义强调科学是证明了的真理。 卡尔纳普提出的归纳支持理论。) ②.波普尔的科学评价观(理论的经验内容越丰富,则它愈可检验、愈可证伪。第二个标准是理论必须经受住更加严峻的检验。第三个标准是理论的逼真性。理论的逼真性越大,它就越接近真理。)
③.库恩的历史主义评价观(不同的科学范式是不可通约的或不可比的,因而,持不同范式的科学家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根本就不存在越越历史的评价原则。)
④.费耶阿本德相对主义评价观(不能从证据与理论的关系来评价科学理论,因为证据被理论所污染了,即证据被迫按理论的模型解释过了,证据不再是单纯的证据,而是理论的一部分了。民主判定高于 真理 和专家的意见。) 科学理论的判别标准
科学理论的评价,事实上是对相互竞争性的理论给出优选的程序和判别的实质性标准。
第一,该理论体系的各个命题之间在逻辑上是高度自洽的、无矛盾性。
第二,必须能够包容和解释更多的经验事实。
第三,相容性评价仅限于与科学家们公认的理论原理相容,但并非必然与所有旧理论相容。
15、科学假说形成的途径,及其对科学研究的作用
答: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规律提出一种假定性的推测与说明,
它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重要形式。
形成途径:(1)当出现已知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新事实时,提出猜测性说明。
(2)将某一理论推广到原适用范围之外时,对未知规律做出推测。
(3)为解决新旧事实、新旧理论之间的矛盾时,提出猜测性说明。
作用:科学假说是形成和发展新理论的必经途径、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式、同时假说之争推动科学发展。
16、科学研究的方法(3种,注意区分)
答:科学研究的方法分为演绎的方法,非演绎的方法和思想模型法。演绎的方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其根本特点是: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具有蕴涵的关系,或者说前提与结论之间有必然的联系。非演绎的方法有: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类比与联想,思想模型法。分析就是把研究对象的整体划分为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并分别加以认识的思维方法;而综合就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人们对研究对象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层次,环节的认识整合起来,以形成对研究对象统一整体的认识的思维方法;二者互为前提,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归纳就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方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概括也是一种由个别或特殊性认识上升为一般性认识的思维方法。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或一类)对象具有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或一类)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类比的思维过程离不开联想,即从一个对象联想到另一个对象,否则就不能进行类比。思想模型是人们为了从事科学研究而建立的对原型的高度抽象化了的思想客体或思想事物。思想模型也包括数学模型。思想模型具有解释功能、判据功能、预见功能即创造性功能。在这个意义上,理想模型方法又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
17、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
答:20世纪以来,有三种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累积式发展观,否证式发展观和社会历史观。
累积式发展观包括:古典归纳主义的积累发展观;逻辑实证主义的累积发展观。
否证式发展观既是 证伪 。该观点认为:科学理论就是在不断地提出猜想,发现错误,而遭到否证,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所以其认为科学发展的模式是:问题--猜想--证伪--新的问题。
社会历史观主要由库恩提出,其认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危机。
18、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及其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答: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
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
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内容(1、科学技术的投入体制2、科技研究的结构比例3、科学技术的法律制度4、科技研究的管理体制)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对科学发展的意义:1、它可以积聚社会上的力量来进行相应的科学研究;2、当代科技活动的结构中基础研究将会有大量的人员参与;3、明确的法律以及管理制度将会更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19、技术价值定义,其是否来源于技术本身属性?(辨析)
答:技术价值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 价值 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关系。技术价值归根到底来源于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是技术属性与主体发生关系中的体现。技术价值只有在与主体发生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技术的属性是二重的,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属性是二者的对立统一体。(其他依据P219页以后的内容自行补充)
20、技术创新的机制。(P243——P244)
答: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从企业竞争力考虑。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通过相应的组织结构来运行,其中内部结构主要体现在企业对创新主体,研究与开发,生产,销售,信息服务等要素的整合;外部结构主要体现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整合,即建立产业组织结构。
21、从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角度说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意义和内容
答: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条件下,科学技术体制包括科技投入体制、科技结构比例、科技法律调整、科研管理体制等方面。
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科学技术的投入体制方面:将科技投入由靠政府拨款这一单一渠道、唯一形式向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制和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运行机制转变。
科技研究的结构比例方面:采用 稳住一头,放开一片 的方针来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这三方面的关系。
科学技术的法律调整方面:将科学技术的立法和执法作为科学机制改革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
科技研究的管理机制方面:将国家宏观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能从具体项目管理向间接服务管理转变,国家宏观科技管理部门工作重点主要放在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法规的制定方面。
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意义:
通过从科技投入体制、科技结构比例、科技法律调整、科研管理体制等方面对科学技术体制改革,可以使我国形成多形式、多层次的投入体制和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运行机制;同时储备丰厚的长期发展的战略资源、形成透明公正的法律体系并在管理体制上根本解决科研机构重复设臵、力量分散、科技与经济脱节等问题,最终使我国的科学技术拥有更好的发展。
22、根据选题的基本原理,在所学专业的基础上选择一个题目,并简述选题过程及注意事项
答:选题决策的基本原理:
第一、需要性原则:社会需要与科学需要。
第二、创新性原则:指向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概念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运用创新)
第三、科学性原则:具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与事实依据,把课题臵于当时的科学背景之下,使之成为可以在科学逻辑和科学实践上加以论证和检验的课题。
第四、可行性原则:所选课题必须与主客观条件相适应。
1自然辩证法对象,性质,内容,范围,体系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和发展,与自然科学关系
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终结。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3何谓系统,系统基本特点如何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
特点:1)开放性 依据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否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可以将其区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2)动态性 现实的自然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都有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地运动,任何自然系统都有一个从孕育,产生,发展,成熟到衰退,消亡的过程,自然系统的这种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
3)整体性 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整体性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个组成要素的简单的机械加和。
4)层次性 指一方面系统有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4、不可逆性在演化中的作用如何?
可逆和不可逆是自然演化过程中两种相互对应的状态。如果系统从某一状态转变到另一状态后,能够再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并且同时使系统的环境也回复到原状,这样的过程就是可逆过程;反之,若系统及其环境一经变化后,不能回复,这种过程就是不可逆过程。
不可逆过程导致时间对称破缺,意味着在有不可逆过程存在的情况下,演化才是可能的,质的多样性才是可能的。不可逆过程具有双重作用:1、它总是起着破坏有序结构,使有序趋向无序的消极作用;2、它是一些重要的相干过程的基础,导致更加有序结构的产生,发挥建设性作用。因此,与不可逆过程相联系的时间箭头既可以指向退化的方向,也可以指向进化的方向。如果说经典力学主要研究了不可逆过程的消极作用的话,那么非平衡自组织理论则更加重视不可逆过程的建设性作用。
5、科学问题的来源有哪些,科研选题有何重要意义,基本原则
第一,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 经验定律 型问题,其肯定回答就是经验定律假说。
第二,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例如:科学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
第三,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中发现矛盾。例如: 悖论 ,如罗素悖论等。
第四,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例如: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物理学中的粒子说与波动说。
第五,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例如:如果社会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自然就会提出许多问题,其中有一些则会转化为科学问题。
选题 就是选定一个科学问题来进行研究。科研选题是否得当在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要,它关系到科研的目标、方法、水平和价值。
选题的基本原则:
(1)创新性原则。好的选题应当是在现有背景知识中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真正有新意的科学问题。
(2)科学性原则。好的选题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前的背景知识,一定要有相关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作为依据。不要把 永动机 之类,或 伪问题 作为选择对象。
(3)可行性原则。好的选题还要认真考虑完成课题的主观条件和额观条件,不宜选得很宽、很复杂,久功不克,导致半途而废。
(4)社会需求原则。选题时还要把握好技术进步与社会经济的需求因素。
6、如何理解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观察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自然观察是指人类对自然现象不作任何人工的变革而进行的一类观察。实验观察是通过对自然现象或事物人为进行积极干预后所进行的观察。实验观察是一种比自然观察更强有力的认识手段。 第一,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中渗透着理论。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
第二,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以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中时,就会导致错误观察。
第三,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言构成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观察陈述所利用的理论或概念框架越精确,观察陈述所表达的意义越精确。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
第四,观察陈述也是可错的。判断观察陈述正确与否,要依赖于理论的检验。任何完全独立于理论的 中立的观察语言 是不存在的,任何观察陈述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理论的因素。
第五,理论以观察为基础和源泉。科学理论和定律的发现来源与观察实验。科学理论和假说的发展完善离不开观察实验,其检验必须依靠观察实验。
总之,观察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观察和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由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所决定的。观察的主观性决定了理论必须依赖观察;观察的客观性决定了理论必然依赖观察。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的辩证统一。
7、科学假说及其结构,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做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它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形式。
科学假说是为了回答科学问题而提出的,是对已知科学事实或科学定律的说明或解释,分别称之为定律型假说或理论型假说。科学假说具有科学性与假定性的双重特征,是通向科学理论的必经之路。
原则(1)一致对应性。与经过检验的理论相互支持(一致性),能将已有理论作为特例或极限状况(对应性)。
(2)可解释性。假说的提出是以经验事实为依据的、对科学问题的解释。因而假说要尽可能解释已有的科学事实。如光量子假说解释了光电效应。
(3)可预测性。假说的提出不仅可以解释已知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对未知的或对未来的事实作出推论。例如,大爆炸宇宙论、大陆漂移说、广义相对论等。
8、科学事实及其作用
科学研究的基础是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对客观事实的正确、真实的陈述和判断。要保证科学事实的客观性,主要在于获取科学事实手段的科学性,也就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获得关于客观事实的真实信息,并以科学语言的形式表述出来,成为进一步研究的科学事实。
9、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态有那些?
四个阶段:
1备阶段——问题的提出。2酿阶段——问题的求解。3豁朗阶段——问题的突破。4验证阶段——问题成果的证明和检验。
科学思维的主要方法:
(1)演绎方法,包括演绎推理和以演绎推理为基础的证明和公理方法。演绎方法在科学假说的检验过程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
(2)非演绎方法。主要有归纳方法、类比方法、模型方法等,是从个别中认识一般的方法,其推理具有跳跃性、偶适性。 1.分析与综合2.归纳与概括3.类比与联想4.思想模型方法的广泛应用。
创立理论的思维形态:
(1)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以概念为基本要素,习惯上被称为 逻辑思维 ,形象思维则以意象为基本要素,习惯上被称为 直感思维 。
(2)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
收敛思维也称集中思维。发散思维的发散度:流畅度、变通度和独创度。 对于创新思维来说,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互相联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发散度高,集中性好,两者的有机结合,创造性水平才高。
(3)顿悟——灵感和直觉
灵感指人们对于曾经反复进行过探索而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某种偶然因素的激发,使问题得到突然性的顿悟,出现 豁然开朗,一通百通 的境界。直觉表现为对突然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新事物、新现象的极为敏锐的深入洞察、准确判断和本质理解。
(4)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没有固定的程式和方法,也不可能是一种独特的、与一般思维毫无二致的思维。应该说,创新思维与一般思维的基本手段是一致的,只是方法倚重不同,形式表现有异。创新思维是一般思维方式和方法的综合性、创造性应用。
10、什么是技术创新?什么是自主创新?我国强调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对策?
狭义的技术创新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的整个过程;广义的技术创新则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直到技术扩散的整个过程。
自主创新,一般而言,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所谓自主创新就是能够独立控制和把握创新目标、创新方式与创新进程的技术创新,其核心内容主要有二:一是以我为主,二是综合集成。
必要性: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这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判断,是对未来五年乃至今后较长时间我国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出的根本性战略部署。
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 十一五 时期引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根本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
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
对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路径。要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形成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主要源泉。要大力加强集成创新能力,形成单项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优势,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的整体突破。要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存量,形成后发优势加快发展。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加快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实现新技术的产业化。要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创造更好的创新环境。强有力的创新激励体系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性制度保障,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体制框架,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增强税收制度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努力吸引集聚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动力来源。
11、什么是高技术、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化的机制?
高技术:指在当代科学技术突破中涌现出来的,以科学最新成就为基础的、知识高密集的、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新兴技术群。
高技术产业是指在高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企业群或企业集团的总称。如计算机产业是指各类生产、经营和销售计算机及其附属产品的企业的总称。
高技术产业化的机制具体包括:
(1)市场创新机制 可以分为首创型市场创新、改创型市 场创新和仿创型市场创新三种类型。
(2)风险投资机制 有必要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以保证高技术产业化研发过程中所需的昂贵费用。
(3)研究与开发机制研究与开发机制,即建立研究与开发机构,并向其投入财力、人力和物力。
(4)官、产、学合作机制 需要在政府宏观管理下,由企业和高校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来发展。
(5)法律制度机制 需要建立各种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机制。
(6)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其核心是产权改革,使参与创新的成员的利益与企业的整体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调动其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
12、汤浅光朝的科学中心转移理论
不同的时期一些国家和地区会成为科学活动的中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中心会不断转移,这种中心转移又促进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汤浅光朝还详细描述了科学中心从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到美国的转移路线,被称作汤浅现象。
13、凯德洛夫带头学科更替理论
苏联哲学家凯德洛夫描述了带头学科从近代到现代的更替过程,即:力学;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微观物理学;控制论、原子能科学和宇航学。他预言新的带头学科是分子生物学,下一个带头学科将是心理学为主的一组学科。 凯德洛夫指出了带头学科更替具有周期性和加速性。如 科学的突破点往往发生在社会需要和科学内在逻辑的交叉点上 等,这部分给出了带头学科产生及更替的原因。
14、国家创新系统及其构成
国家创新系统是国家层次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过程,即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交流、传播与应用过程的体制化,它是在国家的总体规划下,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中各有关部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具体地说,它是由一系列资助或从事R&D活动并将其成果转化为商品,以及推动和影响新技术扩散的机构和组织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5、科学、技术各自的内涵、性质及两者的关系
马克思关于科学的涵义
(1)科学和工业是 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它揭示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正是科学的巨大力量,使得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空前的强化。
(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
(3)科学是生产力。这一论断是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
(4)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明确指出科学的社会作用表现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 科学具有如下的本质属性:
(1)客观真理性
科学具有内容上的客观真理性,其真理性内容是随着实践而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
(2)可检验性
科学知识是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科学的结论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具有可检验性。
(3)系统性
科学知识是根据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用逻辑的方法整理出来的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它力求做到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一切方面
(4)主体际性
科学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能被不同认识主体所重复所理解,能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它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
技术的定义: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两个方面
技术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技术产生科学
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1)科学是间接生产力,技术是直接生产力。
(2)科学回答的是 是什么 为什么 ,技术回答的是 做什么 怎么做 。
(3)科学是不可预见的,技术是可预见的。
(4)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
(5)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
(6)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
(7)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
区别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不是将它们分开,而是要更好的统一考虑。注重技术时要想到科学,注重科学时要考虑技术。对于科学来说,技术是科学的延伸, 对于技术来说,科学是技术的升华。
1、自然观
自然观 是人们对自然界与人的关系的根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规律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作出唯物的同时又是辩证的说明。系统自然观与生态自然观,反映了人类最新的认识成果。
2、自然辩证法对象,性质,内容,范围,体系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和发展,与自然科学关系
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终结。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4、系统自然观产生的两个原因
一方面,自然科学需要新自然观,这是自然观发展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系统自然观的产生要以与之相适应的科学工具的产生与成熟为条件。系统自然观主要讨论下面三个问题:系统自然观的产生;系统的性质;系统的演变。
5、系统自然观的内涵和思想(特征):
系统自然观是最深层最基本的内干,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确定这,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述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思想。
1、从存在到演化2、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3、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4、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具体内容在课本P47)。
6、系统的定义:
系统是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总体。它是自然界存在的普遍形式。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
7、系统的特点:
1)开放性 依据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否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可以将其区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2)动态性 现实的自然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都有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地运动,任何自然系统都有一个从孕育,产生,发展,成熟到衰退,消亡的过程,自然系统的这种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
3)整体性 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整体性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个组成要素的简单的机械加和。
4)层次性 指一方面系统有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8、古代的自然观
古代自然观基于对比大宇宙与小宇宙,形成万物有灵论的神秘观念。这种自然观的基本特点:
第一,万物皆有生命。这种观点带有神秘性,具有宗教意味;第二,事物运动的主要原因来源于内部。事物是 自己 运动的。
9、近代自然观
近代自然观是基于作为上帝创造物的自然界与为人工制品的各类机械的比较,形成机械的自然观,把自然看成一部机械的 钟表 。这种观念的基本特点:
第一,事物由基本的机械元件组成,合成事物可以还原为基本部件,复杂运动可以还原为简单的机械运动。第二,物质世界的根本动因是外在的,宇宙的初始动因是外在于宇宙的神秘力量—— 第一推动 。
10、现代自然观
现代自然观是基于自然演变与社会兴亡交替的对比,形成历史性的自然观,把自然界视为与人类社会具有相同演变机制的世界,形成辩证的发展观念,既所谓 自然是历史的,历史是自然的 。这一观点的基本特点:
第一,万物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着,并且处于演变发展之中;第二,事物本质上是 自己运动 ,其演变过程是自组织,内在信息自我生成,而非超自然力量的 注入
11、机械自然观
机械自然观的对象与灵魂相分离, 机械自然观的对象是人的实践过程中最简单的机械操作部分相关的自然过程。机械运动简单且易于言表,而且是人们最易于认识和实现的物质过程。所以,是最容易走向实证理论的领域。
12、生态自然观核心思想:
一是生态系统是整体性的有机系统,处于进化之中;二是坚持生态中心的价值观,即以生态的利益为最高原则。 一方面:生态系统是一个生命系统,其中的特征信息是生命体共有的。生态系统各部分的公共信息才是生态系统的本质所在。人的特有性质不能成为生态系统的特征信息。任何生命物种不能把其个性强加于其它生命体之上。 另一方面:认识主体本身参与生态过程。这种整体性与现代物理学的情况相似。整体性表现在主客体关系的客体化上。相对论力学中的信号是测量中建立起来的主客关系,同时也是认识对象的一部分。而且,这种传播关系以及认识活动,也要遵循生态系统的特征信息要求。
生态自然观的特色,就是包含了价值观的内容,这种情况在以往的自然哲学中是没有的。价值观是对人与社会行为目标的要求。由于生态系统包括人类社会在内,价值观又是认识人与人关系的基本知识形态,所以,在生态自然观中,这种要求不可缺少
13、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基本特征):
1)、生态系统是一个生命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体,是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掩体为主要内容的生活系统,因此,生态系统的平衡、破坏和演化都是围绕生命物质来进行的。
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就是各个互相关联的部分有机构成一的一张生命大网,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3)、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由外来能量来维持的。
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由系统内的物质运动决定的。物质循环和转化构成了生态系统不断发展和演化的动态过程。
5)、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维持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有来的稳定状态,不是单纯的消极适应和回归自然,而是遵循生态规律,自觉地积极保护自然。
这五条都是从客观描述对象的角度来叙述的。没有直接反映主体的作用。后四条可以做为第一条的注释。
14、生态系统三大规律
闭路循环规律:宏生态与微生态的物质流(物质运动)、能量流(物质循环产生的能量)、信息流(各生命成分间的信息传递),使生态系统显现为闭路循环的不断转化和无限过程。
反馈调控规律:调控即调节与控制,生物系统的内在调节(改变自身形态结构、行为方式等以适应环境改变作用)和环境系统的外在控制(环境对生物生存发展的制约作用);反馈是把系统的输出结果返回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进行校正以达到目标要求的过程(控制效果的回报)。反馈调控层次性:同种生物种群密度调节;异种生物种群的数量调节;生物与环境之间适应性调节;生态系统自我净化。反馈调控目的性: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反馈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
调控复杂性:多层次性大调控能力;一定区域和具体系统单元的有限能力性对人类自身反馈调控的启示:进一步说明了生物内在价值存在的合理性;自然界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系统。
系统和谐规律:恰当的要素比例,稳定的层次结构,和美的外在形式,绵延的生机活力,精致的系统耦合
总结:闭路循环规律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运行过程,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系统和谐规律显示了生态系统的本然性态。三大规律在 过程—机制—性态 的辉映中系统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各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这些规律理当成为人们制定行为规范和进行社会实践的依据。
15、科学观
科学观 研究科学的本质、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科学认识的程序、科学知识的结构、科学理论及其评价、科学的发展规律和价值。
16、科学的基本特点:
1)客观真理性: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确的科学知识总是在一定范围内与客观事实一致。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是坚持物质世界自身来揭示物质世界,不承认任何超越自然、神秘的东西。
2)可检验性:科学知识本身应当具备原则上能够被事实验证的属性。科学的结论不是笼统的、有歧义的一般性论述,而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他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
3)系统性:科学的系统性,表现为科学知识是有结构的体系。科学知识理论的功能具有非加和性。科学以逻辑基本规则规范命题关系,用范畴定义对象的基本属性,并以此(例如公理系统中的公理集合)构成理论的本质或特征信息。
4)主体际性:科学知识是超越个体的,科学共同体内普遍接受的知识。科学知识作为社会意识形式,应当被不同认识主体所理解,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重复检验,并在他们之间畅通地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
17、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
1)逻辑主义:逻辑经验主义接受了经验确定标准 ,以逻辑语言分析改造传统思辩性哲学为己任 ,拒斥形而上学 ,提出经验证实标准 ,即凡用经验和逻辑可证实的命题 (知识 )是有意义的、科学的 ,否则便是无意义的、非科学的。证伪主义者波普尔 提出:任何理论或命题 ,凡在逻辑上可证伪的 (可反驳的 ) , 便是有意义的、科学的 ,否则便是无意义的、非科学的。
2)相对主义学派,操作主义者布里奇曼提出了操作意义标准 :每一个词语、每一个科学问题和每一个科学命题对应于一组操作 ,凡可操作的 ,包括仪器的和智力的操作 ,就是有意义的、科学的 ;反之是无意义的、非科学的。逻辑实用主义者奎因将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化 ,认为科学是人们用来应付环境的一个概念系统和工具 ,凡是在应付环境中有用的就是科学的 ,否则是非科学的 ;科学理论只有有用无用之分 ,没有真假好坏之别。
3)库恩的标准(相对主义):库恩认为分界标准是相对的,随着历史的演变、科学共同体的不同,有不同的标准。标准只是科学共同体具有的 意见一致。标准更主要地由社会、心理等因素决定,而不逻辑。
18、技术、技术观的基本定义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两个方面。技术涵盖了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性事物,是生存和生产工具、设施、装备、语言、数字数据、信息记录等的总和!
技术观 研究技术的本质和结构、技术的一般方法及其原则、发展规律和技术价值等。
19、技术的特征
1)自然性和社会性.技术作为人用来延长他自然肌体和活动器官的自然物,是客观自然界的一部分,这决定了技术活动必须符合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必须依靠自然事物和自然过程,现代技术是人类自觉利用自然科学知识的结果。这决定了技术具有自然属性。技术作为变革自然、调控社会的手段,又必须服务于人类的目的,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为社会所接受。这是技术的社会属性。在技术活动中,既要遵循自然规律,也要遵循社会规律。任何正确可行的技术目的都是在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合理和相互协调的。
2)物质性与精神性
技术作为 人对自然的活动方式 ,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不仅改造自然的资料和手段,包含着物质因素,而且还是 运用于实践的科学 ,是 怎样生产 的 特殊的方式方法 或 操作手段的知识 ,即实践的知识体系。马克思指出,作为活动方式的技术手段,除了物质因素外,还有精神因素,是二者在劳动过程中的统一。
3)中立性与价值性
任何技术都既具有中立性又具有价值性,其统一源于技术的内在价值与技术的现实价值的统一。
4)主体性与客观性。技术是主体的知识、经验、技能、与客体要素(工具、机器设备等)的统一。
5)跃迁性与积累性。技术是发展变化的,在人类的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不同,表现出技术的跃迁性。但是,技术在发展变化中又具有积累性。
20、技术的性质
技术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性;现代意义上的技术以科学为基础,科学成为技术的工具;技术是主体变革客体的创造过程,是人的内在本质对象化的过程;技术是三种要素构成的活系统。
21、技术的双重属性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
技术具有二重性,即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技术的自然属性表现出技术价值客观性的一面。它主要表现在技术效用的确定性、技术原理的真理性、技术操作的规范性、技术成果的物质性等多方面的公共性。在这些方面,表现出独立于民族文化和社会制度等范式的特征。
技术的社会属性又从另一个极端反映了技术价值的社会历史性。技术总是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目的。社会对技术的需求、技术生存的文化背景以及人们的技术审美观都与具体的社会情境密切相关。价值在此表现一定的不确定性。 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技术和运用技术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技术严格地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在技术活动中,既要遵循自然规律,也要遵循社会规律。任何正确可行的技术目的都是在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合理和相互协调的。
22、价值、技术价值定义
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技术价值是指技术对个人或社群的意义,是人与技术之间的有用性关系。
23、技术价值的二重属性
1)技术的自然价值是技术在与主体发生作用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技术设计和发明,由其自然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它是是技术 真理性 的表现。能够表现出技术中所具有的跨文化的中立性,使得技术具有跨界转移性和世代传承性。
2)技术的社会价值是在技术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中,主要通过技术的开发和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由其社会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通常,人们进一步把技术的社会价值按实践领域的不同分为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道德价值等不同的社会价值。社会价值以自然价值为前提,同时也反作用于自然价值。从根本上看,技术以社会价值为根本,就像拉兹漫在《技术垄断》中引述的古德曼的观点:技术本质上是 道德哲学的分支 。
3)技术价值的二重性,一方面表现在技术应用结果的属性上;另一方面表现在技术价值评价的公共性上。自然价值总是指那些技术应用结果中遵从自然规律的属性,以及在评价上具有较高公共性的技术价值属性。自然价值与社会价值并没有把技术一分为二,它们是对同一个技术价值的不同属性的表现。
24、技术价值的特点
客观性:从技术的自然属性而得;实践性:从技术的活系统属性而得;历史性:从技术的社会属性而得;相对性:从技术发展的历史性而得。
25、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1)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基本任务不同。科学是探索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属于认识世界,主要回答世界 是什么 和 为什么 的问题;技术是依据科学规律,按照人们制定的技术目的,改造和控制世界,达到为人类服务的目的,属于变革自然的范畴,主要回答 做什么 和 怎么做 的问题。
2)科学和技术在知识体系中的位臵不同。科学与技术在普适性方面相比,一般来说,科学的普适性更大,处于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的基础位臵上,技术往往专业性较强,普适性较窄;在实用性方面,科学与技术相比,科学的学术性较强,技术的应用性较强,科学一般处于知识体系的基础理位臵,技术一般处于专业应用位臵。
3)科学与技术的最终成果形式不同。科学的成果是发现,技术的成果的发明。科学的成果通常是知识形态的,如论文、著作等。科学成果的保密性一般要求不高,科学成果能迅速地传播和扩散。技术成果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或其它实用价值,往往需要保密或在某种保护措施下传播和扩散,例如以技术专利的方式对技术进行保护和传播。
2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同志从理论的高度上把当代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概括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88年邓小平同志在一次讲话指出: 马克思说过,科技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74页。
在当代,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力量。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来考察,现在已经进入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阶段。生产力的发展如果从它的主要源泉和动力的角度来考察,大体上说有四个阶段。 第一,以自然资源为主的阶段。在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的发展主要靠自然资源。
第二,以劳动力为主的阶段。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以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生产力的发展主要靠劳动力。
第三,以劳动工具为主体的阶段。从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形成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生产力的发展主要靠劳动工具,机器是劳动工具的核心
第四,就是科学技术为主体的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生产力的发展已经主要靠科学技术。当代的科学技术正在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应用于生产和其它各个领域,使物质生产劳动和其它劳动的面貌换然一新。科学技术的作用在整个劳动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足以使其居于 第一 的位臵上。
27、科学与技术的整合
1)离散状态:古代技术是经验型的,科学还处于经验认识为主的感性直观阶段,技术为科学认识提供材料,那时的科学还无法指导技术。
2)自然关系上的整合:近代科学产生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科学为向技术领域渗透不断地积蓄能量。但是,由于科学和技术的不成熟,两者的结合还处于不自觉的起步阶段。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
3)社会关系上的整合: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的充分发展和全面展开,使得两者之间的联系逐渐深入和广泛,科学与技术已经成为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
现代科学和技术在目的和功能上相互依存。在现代条件下,科学的基本目的是为技术提供理论原理,科学只有通过技术才能确定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现代技术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原有技术的重大突破和新兴技术的产生,没有科学理论上的发展是很难实现的,技术在相当大程度上变成了 科学的应用 。技术也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技术手段和方法,新科学的出现依赖于新技术提供创造性的研究手段和方法。
4)现代科学和技术相互渗透,在结构上逐渐整合。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是当代的发展特征。现代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科学研究的进展,即技术的科学化。这是因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复杂,如果没有严格的科学理论作保障,要解决技术上的问题是不可能的。现代技术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技术。同样,现代科学也依赖于新技术、新设备,即科学的技术化。现在,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设备,科学研究根本就无法进行。
5)科学技术一体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是当代科学技术整合的一个表现。在当代的某些学科中,科学与技术共存,它既表现为变革自然的力量,也表现为认识自然的力量,例如,当代的生物工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基因重组实验既是变革自然的人的能动的行为,也是人认识生命本质的基本的和有效的途径。
28、科学本质属性
(1)客观真理性。科学具有内容上的客观真理性,其真理性内容是随着实践而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
(2)可检验性。科学知识是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科学的结论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具有可检验性。
(3)系统性。科学知识是根据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用逻辑的方法整理出来的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它力求做到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一切方面。
(4)主体际性。科学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能被不同认识主体所重复所理解,能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它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
29、科学技术一体化
1)科学技术化:在科学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科学的技术化是科学实验难度和规模日益增大、所用仪器设备日趋复杂化并且越来越难以用现成的生产技术制造而导致的必然结果。
2)技术科学化:指技术的创作性活动日益受到科学理论的指导和作用。两重含义:是指已有的技术上升到技术科学,通过相应基础科学的指导,形成系统的技术知识体系,反过来完善和提高已有的技术;有些新型技术领域,其技术一般是根据已有的基础科学成果做出的,即技术进步以科学为先导。
3)科学技术一体化: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交叉。在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中,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的门类日益充实,逐渐向技术延伸;在技术构成的体系中,工程知识的内容日益条理化合系统化,逐渐向科学靠近。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的大量 中介学科 的涌现,已经使得某些科学与技术的传统界限变得模糊起来。
4)在现代条件下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再到技术开发周期 的缩短,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和并举。表明当代的科学与技术已经从规模、意义不甚大,人力物力财力耗费不甚多,且有较大的自由度和独立性的 小科学 、 小技术 ,转变为规模、意义巨大,人力物力财力耗费甚多、且有较强约束性和协同性的 大科学 和 高技术 。从科学与技术的整体看,各个领域一体化的进程很不平衡。大部分领域的一体化已初步完成,出现许多的科学技术连续体,即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实际应用 的连续整体。
30、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1)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最活跃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2)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结构性要素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技术创新正在逐步改变整个社会各种产业的结构比例
3)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运筹性要素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提高社会经济管理水平,保证生产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顺畅流动与合理配臵来实现的。
31、STS(科学、技术与社会)
1)STS是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的研究项目,主要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追求三者的协调发展。它首先出现于美国。直接的原因有生态问题和越战等。STS与其说是一个学科,不如说是一个纲领,因为它以鲜明的价值观和目的作为前提,综合地分析社会问题并提出求解方案。
2)六十年代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有一个研究项目也称为STS(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y),翻译为科学元勘、科学技术学或科学技术论。它起因于科学技术教育改革的需要,这一学派重视从社会与心理等因素研究科学知识的本质与发展的规律。极端的观点认为社会原因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论在社会认识论方面对自然辩证法研究有很大的启发。
<补充>:
1、为什么说辩证自然观的创立实现自然观的历史的革命性变革?
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局限性(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吸取了它关于自然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坚持了唯物论,告别了用神话来解释世界。以近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为依据(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
化论,细胞学说等),批判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的机械论、形而上学的不彻底性。为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观、科学方法论、和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补充的部分)
2、生态危机及其表现
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生态危机的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由于对生态系统中物质条件基础的破坏,引发的生命系统与生命支持系统之间的不和谐。机械、物理和化学等非生命的人工变革活动,是导致此类问题的原因;第二类生态问题是人工自然直接导致生命体之间的不和谐。第二类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工生命的产生。
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土地荒漠化:沙化、盐碱化等去生命变化;空气和水资源污染:生化污染为主;矿物资源储量减少;大量生物物种减少和新的危险生物出现;人口过度膨胀:造成人与其它物种的不平衡,人与人的不平衡以及人与支持系统的不平衡;间接表现:某些被认为是自然灾害的现象,可能是人为的结果,即生态危机的表现之一。
3、人与自然和谐
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其中: 臭氧层的破坏 、 温室效应 、 酸雨危害 ,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的三个层面:a人与人工自然的和谐: 合真 的增益作用; 向善 的消费功能; 达美 的直观效应;b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和谐:形式协调;作用互利;意蕴融洽;c人与天然自然的和谐:要素比例协调性;物能循环的低耗性;信息交流的合目的性
4、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发展,以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规律来规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生产消费方式臵于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维护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维护任何自然系统的平衡。
2)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人的生存发展受到自身条件以及自然环境的制约,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生态自然观,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调整社会关系,优化社会环境,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人与自然和谐的实现条件
确立辩证的自然整体观;掌握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注重提高人的道德水平;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6、科学问题的来源有哪些,科研选题有何重要意义,基本原则
第一,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 经验定律 型问题,其肯定回答就是经验定律假说。
第二,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例如:科学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
第三,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中发现矛盾。例如: 悖论 ,如罗素悖论等。
第四,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例如: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物理学中的粒子说与波动说。
第五,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例如:如果社会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自然就会提出许多问题,其中有一些则会转化为科学问题。
7、科学选题
选题 就是选定一个科学问题来进行研究。科研选题是否得当在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要,它关系到科研的目标、方法、水平和价值。
选题的基本原则:
(1)创新性原则。好的选题应当是在现有背景知识中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真正有新意的科学问题。
(2)科学性原则。好的选题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前的背景知识,一定要有相关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作为依据。不要把 永动机 之类,或 伪问题 作为选择对象。
(3)可行性原则。好的选题还要认真考虑完成课题的主观条件和额观条件,不宜选得很宽、很复杂,久功不克,导致半途而废。
(4)社会需求原则。选题时还要把握好技术进步与社会经济的需求因素。
8、如何理解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观察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自然观察是指人类对自然现象不作任何人工的变革而进行的一类观察。实验观察是通过对自然现象或事物人为进行积极干预后所进行的观察。实验观察是一种比自然观察更强有力的认识手段。 第一,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中渗透着理论。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
第二,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以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中时,就会导致错误观察。
第三,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言构成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观察陈述所利用的理论或概念框架越精确,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
观察陈述所表达的意义越精确。
第四,观察陈述也是可错的。判断观察陈述正确与否,要依赖于理论的检验。任何完全独立于理论的 中立的观察语言 是不存在的,任何观察陈述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理论的因素。
第五,理论以观察为基础和源泉。科学理论和定律的发现来源与观察实验。科学理论和假说的发展完善离不开观察实验,其检验必须依靠观察实验。
总之,观察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观察和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由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所决定的。观察的主观性决定了理论必须依赖观察;观察的客观性决定了理论必然依赖观察。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的辩证统一。
9、科学假说及其结构,建立假说的方法论原则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所做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它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形式。
科学假说是为了回答科学问题而提出的,是对已知科学事实或科学定律的说明或解释,分别称之为定律型假说或理论型假说。科学假说具有科学性与假定性的双重特征,是通向科学理论的必经之路。
原则(1)一致对应性。与经过检验的理论相互支持(一致性),能将已有理论作为特例或极限状况(对应性)。
(2)可解释性。假说的提出是以经验事实为依据的、对科学问题的解释。因而假说要尽可能解释已有的科学事实。如光量子假说解释了光电效应。
(3)可预测性。假说的提出不仅可以解释已知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对未知的或对未来的事实作出推论。例如,大爆炸宇宙论、大陆漂移说、广义相对论等。
10、科学事实及其作用
科学研究的基础是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对客观事实的正确、真实的陈述和判断。要保证科学事实的客观性,主要在于获取科学事实手段的科学性,也就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获得关于客观事实的真实信息,并以科学语言的形式表述出来,成为进一步研究的科学事实。
11、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创立科学理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态有那些?
四个阶段:1备阶段——问题的提出。2酿阶段——问题的求解。3豁朗阶段——问题的突破。4验证阶段——问题成果的证明和检验。
科学思维的主要方法:
(1)演绎方法,包括演绎推理和以演绎推理为基础的证明和公理方法。演绎方法在科学假说的检验过程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
(2)非演绎方法。主要有归纳方法、类比方法、模型方法等,是从个别中认识一般的方法,其推理具有跳跃性、偶适性。 1.分析与综合2.归纳与概括3.类比与联想4.思想模型方法的广泛应用。
12、创立理论的思维形态
(1)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以概念为基本要素,习惯上被称为 逻辑思维 ,形象思维则以意象为基本要素,习惯上被称为 直感思维 。
(2)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收敛思维也称集中思维。发散思维的发散度:流畅度、变通度和独创度。 对于创新思维来说,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互相联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发散度高,集中性好,两者的有机结合,创造性水平才高。
(3)顿悟——灵感和直觉。灵感指人们对于曾经反复进行过探索而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某种偶然因素的激发,使问题得到突然性的顿悟,出现 豁然开朗,一通百通 的境界。直觉表现为对突然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新事物、新现象的极为敏锐的深入洞察、准确判断和本质理解。
(4)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没有固定的程式和方法,也不可能是一种独特的、与一般思维毫无二致的思维。应该说,创新思维与一般思维的基本手段是一致的,只是方法倚重不同,形式表现有异。创新思维是一般思维方式和方法的综合性、创造性应用。
13、什么是技术创新?什么是自主创新?我国强调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对策?
1)狭义的技术创新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的整个过程;广义的技术创新则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直到技术扩散的整个过程。
2)自主创新,一般而言,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所谓自主创新就是能够独立控制和把握创新目标、创新方式与创新进程的技术创新,其核心内容主要有二:一是以我为主,二是综合集成。
3)必要性: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这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要判断,是对未来五年乃至今后较长时间我国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出的根本性战略部署。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 十一五 时期引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
4)对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路径。要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形成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主要源泉。要大力加强集成创新能力,形成单项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优势,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的整体突破。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
要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存量,形成后发优势加快发展。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加快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实现新技术的产业化。要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创造更好的创新环境。强有力的创新激励体系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性制度保障,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体制框架,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增强税收制度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努力吸引集聚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动力来源。
14、科学问题的意义
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科学实践水平和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未能得到解决的矛盾。它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答案。意义如下:
1)科学问题不仅是科研的真正起点,而且在科学研究中还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确立了问题就找出了疑难之处,也就确立了研究的对象和目标,因此科学问题成为了科学研究的动力,推动着科学研究的不断向前发展。
2)科学问题研究表明了科研中的关键点,它所预示的解决方向,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而且科学问题的往往包含着某种假说的成分,或以某种假说为前提,也会对科研产生指导作用。
3)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目标,预设了求解范围和方法。问题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发展。
15、科研选题的重要意义及基本原则
1)重要意义:a科研选题在科研工作中是否具有战略意义,是决定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和首要环节。b科研选题本身就是一项科研工作。正确的选题既是科研工作的起点,又是科研的结果。能否选好课题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工作态度与方法,也反映出他的科学水平和科研能力。c有创见的研究课题对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有巨大推动作用。往往成为科学发展和取得成就的生长点或路标,甚至影响一代人或几代人的研究方向。
2)基本原则:a需要性原则:所选课题必须着眼于社会实践或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b创造性原则:所选课题应具有创新性,应是前人和他人未解决或未完全解决并预期能出成果的科技问题。c科学性原则:所选课题一定要有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d可行性原则:选题时必须考虑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根据实际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来选定科研课题。
16、观察与理论的关系(观察中渗透理论)
科学观察又叫观察方法,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a科学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b观察陈述是用科学语言表述出来的,语言记载了来自客体的信息,但科学语言总是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起来的;c理论在观察中起着 定向 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地接受外部信息,又起着 加工改造 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
观察渗透理论与观察坚持客观性的要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观察渗透理论与强调观察实验是科学认识过程的基础是不矛盾的。
17、科学实验的特点
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a可以简单和纯化研究对象,b可以强化研究对象及其条件,c可以使研究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d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再现时过境迁的现象,e可以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
18、如何理解观察试验中的机遇?
1)机遇是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人们往往由于某个偶然的事件或机会,意外地发现了新的自然现象,并由此导致了科学技术的新突破。具有意外性和偶发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外的发现了与原来研究目标完全不同的自然事物与现象,加以研究,取得与研究目标不同的重大发现;另一类是意外地发现了与预期不同的事物与现象,经过研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式、新手段,完成或部分完成了原来的研究目标。
2)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a机遇给研究提供了先导,启发了人们追寻机遇背后隐藏的自然界的新信息,导致作出科学发现。b机遇能为技术发明提供线索,导致在技术上作出重大发明。c机遇能为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启发人们深入研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促进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3)识别和捕捉机遇的条件:a丰富的知识储备。b深厚的哲学理论修养:从认识论高度提高对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关系的理解,保证正确的方向和科学方法论的指导。c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善于创新的思维能力等,提高及时发现、识别和捕捉机遇的认识能力。
19、科学思维逻辑方法:归纳与演绎的关系
1)归纳法是从个别或特殊事物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上叫归纳推理。演绎法是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或特殊事物及其结论的方法,逻辑学上叫演绎推理。
2)关系:归纳和演绎总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是归纳的指导。归纳出来的结论可以称为演绎的前提,而演绎的结论往往又是归纳的指导思想。
20、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又叫抽象思维)关系(了解)
区别:a基本要素不同:逻辑思维以抽象的概念为基本要素,而形象思维以形象的意象,b思维过程不同:抽象思维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
是概念及其判断基础上的推及,是线性、串行的;形象思维在意象及其联想和典型化基础上的推及,是非线性和并行的过程。
联系:a表现生理基础上的分工合作。对应大脑的左右两个半球,其中某些功能又是互补的。b表现在这两种思维共存于统一的思维过程中,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1、科学假说特征与作用
定义: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科学理论和方法论,通过创新性思维、概念的预设与分析、理论假设和构造,从而形成的对科学问题的猜测性解答,对新的科学事实的尝试性说明,对有关自然现象及其规律进行假设性推理和描述。
特征:a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b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c多样性与易变性统一
作用:a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b是激发科学创造性的有效方式;c不同假说的竞争促进科学的发展。
22、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科学理论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推理表达出来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
基本特征: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科学预见性(普遍性)、
23、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
a理论同经验事实的一致性;b理论内在逻辑的完备性;c理论的简单性;d理论的预见性
24、一般技术方法特点(了解)
a目的性和可行性;b功利性和折中性;c多样性和专用性;d社会性和综合性
25、科学发展的三种模式(归纳主义的累积模式、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库恩科学发展历史主义模式)
a归纳主义的累积模式:主要观点:科学起点问题,观察;经验论问题,经验是科学的全部基础,一切科学理论都建立在经验之上;科学发展方式,科学发展的过程是知识积累的过程,科学进步的历史是连续渐近的历史。
b波普的证伪主义模式:基本观点:科学问题->猜想->证伪->新问题;科学的起点:从问题开始;科学研究方法,猜想-反驳方法;科学标准,用 可证伪性 代替 可证实性 ;科学发展方式,不是从观察经验到理论归纳,而是从问题到猜想、反驳的过程。
c库恩科学发展历史主义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范式)->反常->危机->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新的常规科学
范式:指从事同一个领域的研究的学者所持有的共同的信念、传统、理念和方法。
前科学:尚未形成该科学 范式 的原始阶段,是科学的 早期发展阶段 或初始阶段。
常规科学:范式的形成是科学达成成熟的标志,形成范式的成熟科学。
反常:当科学家发现了用范式难以解释的现象,这些属于范式预期之外的新事物、新现象、新发现就是反常现象。 危机:当反常积累到一定程度而无法排除时就导致了危机。
革命:一些思想解放、具有革命批判精神的成员勇于创新,去建立新理论、新范式取代旧范式,以解释吸收反常。 新的常规科学:革命之后进入的常规科学。
26、科学体制目标和社会规范
科学体制目标: 扩展确证无误的知识 ,即要求科学家必须做出独创性的贡献,实际上就是要求科学家不断生产出新的和具有客观性的知识,不断增加社会的知识存量。
社会规范:a公有主义规范强调科学知识的公有性,强调科学知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b普遍主义规范强调科学内容和科学评价标准的客观性、普遍性。c无私利性规范要求科学家不应以科学活动来谋取私利。d独创性规范要求科学家只有发现了前人未曾发现的东西,做出了前人未曾做出的成果,其工作才会被认为对科学的发展具有实质性意义。e有条理的怀疑精神强调科学永恒的批判精神。
27、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价值观反思)
a价值是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范畴。科学技术价值是应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来考虑和评价科学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指现实的人与满足某种需要的科学技术的属性之间的关系。
b科学乐观主义是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及其社会后果持乐观的态度和看法,科技乐观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解除和摆脱人类社会的各种难题的困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能给人类带来美好的未来。
c科技悲观主义,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影响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主张抑制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d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助长了威胁人类未来的全球问题。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更多的人为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所困扰。因此我们对科学技术对社会价值执行评价应用辩证的眼光,注意并发挥它的正面功能,同时正视并抑制它的负面影响。
e科技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两种观点都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却显示了片面性,其共同点是将科学技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的具体的特殊价值看做是普遍的绝对价值。
f由于 双重效应 ,比如核能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基因工程可以用来治病,也可以用来毁灭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
人类。所以说,如何发挥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的正面功能,尽量减少其负面影响,并非仅仅取决于科学技术本身,更主要是人类如何去应用。
g我们应具有的科技价值观:充分认识到科技是一柄双刃剑,益处和弊端是相生的,尽可能多地发挥科技的正面效应,创造价值,减少损失;科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要正确看待它与社会其他因素的关系;科技并不是单向的决定着社会的关系,要使科技和社会同时进步;科技是人的主观活动的产物,所以应该从根本处做起,即从人自身做起,科技革命和人自身的革命。
28、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主要包括:人类自然观的发展;自然物质系统的辩证法原理,及其运用这一原理和方法经营事业实现无废循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辩证法、基本特征;自然界物质系统运动的源泉(或机理、基本形式);物质系统层次结构的辩证法;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生命起源的辩证法;人类起源的辩证法;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人类自然观的变革;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29、技术的高度发展引发技术工程
现代技术已经远远的超越了上述的简洁含义!已经演绎成为复杂的全方位的多种学科技术工程!含义将更加复杂!
在对技术的本质做出了说明之后,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技术的概念。什么是技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技术,但是要真的回答这个问题,似乎还没有那么简单。对于技术是什么这个问题,我认为是整个技术哲学研究的起点。给一个现象下定义,无非就是给出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对内涵的揭示就是要把握其本质,对外延的概括就是要界定其范围。但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技术现象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如此的纷繁复杂。而关于技术的历史却又是那么的浩繁,在这个背景下,要想给技术概括出一个大家都满意的,高度概括和抽象的定义,就会陷入困境。但是,这个问题又是如此的重要以致于所有的研究者都无法回避。所以在技术哲学中,还是给出过很多的各式各样的定义或类似定义的东西。陈昌曙先生在《论技术》一书中说:对技术做整体考察的人们中间,似乎根本没有完全相同的技术定义。技术定义上的严重分歧,一方面反映了技术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对技术现象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待于继续发展。在众多的分歧中,我们粗略分为广义地和狭义的界定。
狭义的技术界定认为: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依靠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来创造、控制、应用和改进人工自然系统的手段和方法。这种界定是比较明确的。把技术仅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在人工自然界的范围内。但是,这样就会必然的忽略一些非人工自然的技术形态。比如管理技术、语言分析技术、心理分析技术、社会调查技术等技术形态。而这些技术现象对于当今的社会同样是十分广泛和重要的。同时,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技术是主体智慧的凝聚和外化的结果。狭义的界定只关注物化的技术形态而把主体智能排除在外了。这样来看,显然是片面的,没有深刻把握住技术本质的。广义的技术界定认为:为围绕如何有效地实现目的的现实问题,是主体后天不断创造和应用的目的性活动或方式。这种界定是基于人的本质的。人是具有目的性的自为的存在物,如何有效的实现目的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充分的体现了技术的属人的特性。
对于这两种理解,许多学者都给出了评价,郭贵春先生在《后现代科学哲学》中说到:狭义的技术定义作为具体的技术概念,在理解和分析由现代技术所导致的物理世界的大尺度变化方面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而广义的界定作为广泛的概念则在处理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技术类型和工具的产生和发展方面,具有更适当的解释力。
技术特性
人甚至把中医称为伪科学的代表,理由是中医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不是科学概念,人体的生理问题与金木水火土这些物质毫无关系。这是一种典型的误识。尽管是否能够以此对科学进行界定还有重大分歧,但澄清该认识对于研究 非西方形态的科学是否存在 这个问题,是很有意义的。
所谓 阴阳 、 五行 之说,是一种 取象比类 的方法。该方法源于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直观、整体、思辨的认识。古代希腊人和古代中国人都采取这种方法认识世界,但其思维方式有根本差别。古希腊人把世界归结为 火 、 气 、 水 、 土 四大元素,但这四种元素是具体物质形态的指称,而中国的阴阳五行则是一种抽象概念,不是具体物质,在当时条件下,这种选取无疑非常高明。
综观中医典籍可以看到,阴阳的本质含义就是一分为二,可以通过对立统一两种力量的作用来把握人体的生理活动。中医诊断以观察色脉为主,审视阴阳,区别柔刚。阴阳关系又渗透在五行的相互作用之间体现,五行之间有相生相克关系和乘侮胜复变化。经络学说与脏腑学说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系。关于五行与经络的对应物,从20世纪50--60年代就成为中医界的研究热点,经过几十年讨论之后,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它们既不是具体的解剖器官,也不是器官系统。以笔者之见,应该是机体自我调节的一种宏观表现。
现代自然科学的体系是公理化的逻辑体系。逻辑一词源于希腊语 logos ,有 思想 、 思维 、 理性 的含义。逻辑的现代含义主要是:(1)思维的规律性;(2)客观规律性;(3)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所谓公理化体系,是选取少数不证自明的原始概念作为出发点,通过合乎逻辑的推理,证明其余命题的体系。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Hilbeh)曾经提出了公理体系的三个重要特性:无矛盾性、独立性和完备性。到现在,似乎还不能说中医理论就完全没有这种特性。
自然界里存在包括生物体在内的许多复杂巨系统,它们是由巨量子系统构成的,系统通过这些子系统与外界系统保持着多样而又统一的联系。在系统内部,这些子系统以看似紊乱而实际有序的方式进行着集体运动,产生有组织的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
功能。描述它们,需要的状态参量和方程数目都极其巨大,工作量难以设想
在分析性思维极不发达的古代,中医理论对人体的把握,不可能像现代科学这样去选取参量,只能用自然界可视的一些因素来进行类比。阴阳五行这种概念的含义,已经超越了具体物质形态的意义,其作用类似于序参量。它们不是神秘的超自然力量,而是自然界与人统一法则的体现。以阴阳五行为基础,中医创造了 辨证论治 方法。它采用病因(风、寒、暑、湿、燥、火)、病机(阴阳气血等的失调)、八纲(阴阳、虚实、表里、寒热)等特殊概念,构成了一个自洽的诊疗学说。和西方成熟的科学理论一样,中医理论体系也是可以演绎的。现代社会出现的许多疫病在历史上见所未见。但中医仍然可以按其独特的方式来进行解释和控制。
中医的确没有西方科学那种形式的受控性实验,但其 辨证论治 的思想,即细心鉴别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根据具体临床观察所得,反复调处配方的思想,却与西方科学的实验思想有一定的贴近之处。据中医学家考察, 证 与古代的 证谏 一词相通,有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的意义。当然,这种验证是一种不同于西医那种分析性验证的综合性验证。根据现代控制论的黑箱方法,可由系统对输入信息的反应功能来间接把握系统,而不必追究其内部结构。中医诊疗方法正好是黑箱方法的典型例证。中医和西医的关系,是整体论和还原论的关系,是典型的互补关系。
实践已经证明:西医的分析方法有助于提高中医把握病症的准确性,特别是在应急救治方面,可以发挥中医难以企及的作用;而中医的方法,则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病因,特别是在调理机体的免疫能力方面,可以解决西医无能为力的问题。早在1929年,有人就以 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 为由,希图通过立法来废除中医,结果由于社会强烈反对而以失败告终。在此之后,又陆续出现过一些类似的风波,然而都非但没有奏效,相反中医的影响还在与日俱增,到现代甚至出现了向全球迅速扩展之势,这说明它掌握的规律是难以否定的。
不少支持中医的人士认为,中医是一种文化,不能用科学的标准来要求中医。这种折中实际上还是不承认中医是科学。 科学 一词的本质含义,是客观规律的意思,并非特指西方科学。科学体系大体包括三个层次:经验层次、理论层次和元理论层次,它们在产生和消融方面都有相对自律性。元理论是科学家的深层信念,例如物理学中的实在观念和因果观念,它属于哲学信念。元理论是科学的根本,但就是在西方科学内部,元理论也是可以改变的。 相对论是在不改动经典物理学元理论前提下的变革,而量子力学则是对经典物理学元理论有所改动的变革。尽管在量子力学元理论的问题上,爱因斯坦和玻尔之间发生了旷日持久的论争,然而,量子力学还是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稳稳当当地站立了起来。爱因斯坦曾经指出,科学评价的标准包括外在的证实性和内在的完备性。虽然他的陈述和本人的具体评价态度并不完全一致,但就我们来看,任何命题系统,只要达到这两者的相对统一,就没有理由把它排斥在科学之外。
2005年,美国人平克(Pink)在《全新思维》一书中指出,发达国家正在从崇尚逻辑思维能力的信息时代,向崇尚 高概念(High Concept) 能力和 高感性(High Touch) 能力的 概念时代(Conceptu Age) 转变。 高概念 能力指富有审美情趣的高度综合能力, 高感性 能力指富有感染色彩的高度社交能力。同年,与平克观点相同的另一个美国人弗里德曼(Friedman)所著《世界是平的》,把 概念时代 称为 全球化3.0 时代,其特点是,竞争的平台被完全推平。由于 概念时代 的到来,形象思维将越来越多地成为创新的基点,这就为多样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机会。平克还指出,美国医学院的课程正在发生重视 口述诊疗医学 训练的时代性伟大转变,医学院的学生要求学习艺术,以培养细微体察病情的能力。这些观点都值得我们注意。
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可能出辨析题)
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非平衡态自组织理论证明,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从环境中获取负熵流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就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系统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演化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同样,混沌理论也揭示了通向混沌的道路,说明了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化过程。在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以上两个演化才使得自然界经历了 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 的循环发展过程。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3、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组织理论及其意义
答: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行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其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通过对自组织理论的认识,我们可以分析现在的各个国家甚至社会的发展。我们在对自组织理论有更深入了解的同时,还可以将得到的实际经验应用到社会中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4、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有没有本质区别?
答:天然自然是大自然中已经存在的并且未经人类利用的自然。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可分为两类:①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②人工自然物。
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天然自然是 第一性客体 ,人工自然属 第二性客体 ;天然自然中存在的是 自发性作用 的规律,在人工自然过程中,则有 应用性作用 的规律;天然自然只有自然属性,而人工自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天然自然的演化节奏是缓慢的,人工自然的演化是快节奏的。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
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5、混沌理论的定义
答: 混沌理论 是对确定性非线性动力系统中的不稳定非周期性行为的定性研究。在
没有变量的情况下,系统运动是一项有规律的重复行为,通过研究认识这一系统状态,非周期性行为就变成了可以观察的对象。不稳定非周期行为则复杂得多:它不做重复运动,不断展现出任何细微变化动乱对系统造成的影响。根据当代数学理论的定义,混沌系统就是对 对初始条件极度敏感 的系统。换句话说,为了精确预测系统的未来状态,需要知道它无限精确的初始状态,即便很小的误差,都将立刻导致预测错误。混沌理论:是系统从有序突然变为无序状态的一种演化理论,是对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内在 随机过程 形成的途径、机制的研讨。
6、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P70)
答: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有: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努力减少环境污染;树立生态自然观;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世界各国即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共同发展;实现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发展。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
7、科学的本质是什么?(可能出辨析题)答:马克思对科学本质的论述:(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3)科学是生产力;
(4)科学既是观念财富又是实际财富.所以马克思把科学看着 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 ,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反映关系。
8、科学和科学事实的关系
答:科学的定义见题7。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区别于理论的普遍陈述(全称命题)。科学事实类型:事实I——客体与仪器之间相互作用结果的描述;事实II——观察实验得到的结构的陈述和判断;事实III——理论事实。
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是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同时科学的进步有助于科学认识主体更好的对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更好的描述和判断,也就是促进科学事实的形成。
9、科学和伪科学,非科学的划分标准(用辩证唯物主义解释)
答:科学划界问题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他非科学的界限问题。此问题由逻辑实证主义提出,其核心是科学划界标准。关于科学划界问题大致形成以下四种观点,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批判理性主义观点、科学历史主义观点与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
逻辑经验主义认为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否则便是非科学的问题。
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者命题具有普遍性,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因为经验总是个别的,所以他主张可被证伪的理论或者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和伪科学,非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形式的非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不具有客观真理性。不可检验性和伪装是伪科学的基本特征。一般的非科学是指不满足精确性和可检验性的命题问题或者理论,无法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检验或者评价。
10、科学技术和价值的关系(是既有关系又没有关系,注意辨析)(P104)
答: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价值的本质在于:它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价值同人的需要有关
科学有内在价值、社会价值。
科学的内在价值:人类在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求真、客观与人文关怀科学精神,怀疑、批判与创新的科学思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是科学的内在价值,这是科学文化的核心,是不以时代、国家、民族地区为转移的。
科学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科学所具有的积极的、正面的社会功能。第一:科学带来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第二:科学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第三:科学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11、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注意二者的区别)
答:技术和科学的区别
1、技术和科学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科学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技术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
2、技术和科学的目的不同。科学属于认识范畴,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属于实践范畴,主要解决做什么、如何做。
3、技术和科学的可预见性程度不同。科学的具体发展途径和结果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技术的具体发展途径和结果一般来说是可以预见的。
4、对技术和科学的评价标准不同。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技术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生产出更新和更好的产品。
5、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
6、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
7、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区别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不是将它们分开,而是要更好的统一考虑。注重技术时要想到科学,注重科学时要想到技术。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是技术的升华。
12、科学是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
答:科学是始于问题。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确立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目标,预设了求解的范围和方法。
科学观察是人们又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与理
正在阅读:
炼钢课程设计12-17
县民政局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总结05-23
关于浙江省“林下经济”暑期社会调查报告01-26
2011-05电厂事故分析 - 图文04-14
2018年7月cma考试地点分布在哪些城市?(附cma考试注意事项)06-12
吉首大学商学院第32期党训班开班报告04-01
2-19消毒隔离协作小组工作制度02-28
A算法的改进课程设计 - 图文03-20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自然辩证法
- 课件
- 试题
- 研究生
- 答案
- 包括
- 年级
- 课程
- 劳动争议调解员-劳动争议仲裁课程练习题
- 九年级英语形容词和副词
- 浅论沈从文小说的人性美
- 政府引导基金下基金经理人薪酬激励机制研究
-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2014-2015)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 第二讲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知识归纳 课件(人教A选修4-1)
- 室内儿童游乐设备 精湛M3体感游戏时尚
- 2015年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分行校园招聘考试报名方式
- 金属学与热处理复习资料
- 江苏专转本计算机复习重点
- 全智能强光手电使用说明
- 2011年河北省各市县和直辖市行政范围
- 《企业文化概论》考前模拟题
- 大学英语四级语法摘要
- 五鹤续断的研究概况
- 只要7步,就能将任何魔方6面还原
- 2017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一览表
- 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复习资料
- 骆驼祥子相关的精彩评论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