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聊城大学美术学院333教育综合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更新时间:2023-09-06 02:4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录

2017年聊城大学美术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模拟题(一) ........ 2

2017年聊城大学美术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模拟题(二) ...... 23

2017年聊城大学美术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模拟题(三) ...... 43

2017年聊城大学美术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模拟题(四) ...... 64

2017年聊城大学美术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模拟题(五) ...... 87

2017年聊城大学美术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模拟题(一) 说明:①本资料为VIP学员内部使用,严格按照2017考研专业课大纲及历年常考题型出题。 ————————————————————————————————————————

一、单选题

1. “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提出这种主张的教育家是( )

A.张之洞

B.康有为

C.蔡元培

D.晏阳初

【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蔡元培的教育主张,尤其是对其“尚自然”“展个性”思想的掌握程度。蔡元培反对封建主义教育对学生个性的束缚,主张应该使学生得到自由发展。他明确提出:“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即教育者应该懂得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用适当的方法教育之,教育者不要事先有个固定的办法,去约束受教育者,这道题

,这个词的意思是不如,的关键是理解“毋宁”理解了这个词,这道题理解起来就容易很多,另外,

蔡元培就主张培养有个性的人。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2. 唐朝科举考试科目中,除了进士之外,学子比较热衷的是( )

A.明法

B.明字

C.明算

D.明经

【答案】D

3. 为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明确规定中小学校课程中必须( )

A.废止读经课

B.废止修身课

C.开设公民课

D.开设法制课

【答案】A

【解析】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1912~1913年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学制在摒弃癸卯学制的封建性方面做了努力,如在中小学课程中取消读经课,增加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课程和社会生活实用课程,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南京临时政府决定开设修身课,而不是废止。因此,答案选A。注意,本题考查教育改革政策和措施的,要注意把各个时期的这方面的知识做个总结,形成一条垂直的线,连接起来就比较好记忆了。

4. 发现并重视团体生活对个人道德思维方式深刻影响的德育模式是( )

A.集体教育模式

B.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C.社会学习模式

D,体谅模式

【答案】B

【解析】道德认知发展模式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根据其道德心理发展理论提出并建立的。科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决不是背记道德条例或强迫纪律,而是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道德认知发展模式发现并重视团体生活对个人道德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主要涉及的是道德判断问题,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源于儿童主体与社会环境的积极的相互作用;体谅模式则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价值澄清模式着眼于价值观教育,试图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并通过评价过程促进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社会学习模式则强调学习和模仿学习对儿童道德行为形成的影响。这道题的关键词是道德思维方式,按照这个关键词,就可以排除其他选项,选择B。

5. 陶行知为了改变农村教育的落后面貌,探索了乡村师范教育的新模式,他提倡的教育模式是( )。

A.艺友制

B.小先生制

C.学徒制

D.实习制

【答案】B

【解析】在教育实践中,陶行知推行了“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他认为“穷国普及教育最重要的钥匙是小先生。”发动小学生来充当教师。

6. 在概念学习中,引发认知冲突及其解决的过程实质是为了实现( )

A.概念转变

B.概念形成

C.概念同化

D.概念整合

【答案】A

【解析】概念转变是指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的过程,是个体原有的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概念同化就是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给学习者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为概念转变而教的策略包括,第一,充分了解学生相关学科的原有知识经验背景,了解学生有哪些错误概念。第二,充分运用学生的原有概念,创设教学中的认知冲突,以此作为引发学生进行概念转变学习

的契机。第三,在开放性的课堂气氛中,通过讨论分析,是学生调整原来的看法,形成新的观念。因此,答案选A。

7. 强调复杂情景和真实学习任务的学习理论派别是( )

A.联结理论

B.认知理论

C.建构主义理论

D.人本主义理论

【答案】C

【解析】联结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牢固联结的过程;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一反应之间的联结,而是出动地在头脑中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指出,学习问题必须在真实的情景中展开,必须是一项真实的任任务:强调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反对两者必居其一的观点和二者择一的环境;强调协作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协作学习;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反对过分细化的标准参照评价;要求设计学习任务展开的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必须提供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和帮助等内容,以反映学习环境的复杂性,在学习发生后,学习者必须在这一环境中活动;应设计多种自主学习策略,使得学习能够在以学生为主体中顺利展开。人本主义理论从人性论、自我实现理论及“患者中心”出发,突出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

8. 从“教”、“养”、“取”、“任”四个方面来综合考察人才的系统理论是由( )提出的。

A.韩愈

B.朱熹

C.王安石

D.王守仁

【答案】C

9. 国子学始立于( )。

A.西晋

B.东晋

C.南朝

D.北朝

【答案】A

,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四年(278年),设置国子祭【解析】西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

酒、博士各一人。这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专为士族子弟另设国子学之始,也是门阀士族享有各种特权在教育制度上的反映,以后国子学制度逐步得到发展,成为面向高层官僚子弟的学府。

10.随着我国高中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普通高中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在教育任务上兼顾( )

A.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

B.普通教育与基础教育

C.升学预备教育与就业预备教育

D.基础教育与预备教育

【答案】D

【解析】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我国高中教育分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前者主要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后者是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随着我国高中教育的普及化,普通高中的性质发生了改变,不仅仅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为升入高一级学校做准备,而且增加职业性课程,为普通中学毕业生做些就业准备。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11.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认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经历的四个阶段是( )

A.注意、期待、要求、行动

B.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C.注意、期待、相关、集中

D.明了、联合、提示、巩固

【答案】B

【解析】在对儿童学习活动心理学认识的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理论。他指出,仟何教学活动都必须是井然有序的,都经历四个阶段:明了、联合、系统、方法。2010年该考点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12.某校有2500名学生,现要抽取100名进行课外阅读情况调查。调查者将学生总体按姓氏笔画排列,把总体划分为K=2500+100=25个相等间隔,如随机抽取第1名为第10序列,那么依次抽取第35、60、85、110……直至抽够100名学生为止。这种抽样方法是( )。

A.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随机抽样

【答案】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抽样方法的特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简单随机抽样是以随机原则为依据的最基本的抽样方法,常用的有抽签法和随机数目表抽样法两种;系统随机抽样是指按一定的间隔顺序,在总体中抽取样本。方法是先将总体中的每一个单元按一定标准排列并编号,然后确定抽样间隔,即用总体的个数除以样本个数,最后采用抽签法或随机数目表选择一个抽样的起点,按照抽样间隔依次往下选取样本i分层随机取样是指按某些特征,先将总体分成若干层

,然后根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大小及其各层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从每个子总次或类别(即子总体)

体中独立地抽取子样本的方法;整群随机抽样是指将总体划分成许多组或层,按照随机原则在组或层(整群)中抽样,抽取的整群全体成员均为样本。这道题算是很中规中矩的。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13.根据阿特金森的研究,在面临不同难度的任务时,成就动机高者一般会选择的任务难度是( )

A.最高

B.最低

C.中等

D.最高或最低

【答案】C

【解析】根据动机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所以他们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而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因为这种任务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有助于他们通过努力来提高自尊心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当他们面对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稳操胜券的任务时,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相反,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的机率大约是50%时,他们会回避这项任务,以防止自尊心受损和产生心理烦恼。而选择容易的任务可以保证成功,使自己免遭失败;而选择极其困难的任务,即使失败,也可以找到适当的借口,得到自己和他人的原谅,从而减少失败感。成功概率是50%的事情,也就是中等概率。因此,答案选C。

14.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基本消除受教育权上的性别差异,规定小学可以男女同校的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戊学制

【答案】C

15.“教育即生活”是杜威教育本质论的基本观点之一,其主要含义是( )

A.教育是未来生活的预备而不是儿童生活的过程

B.教育不是未来生活的预备而是儿童生活的过程

C.教育是学校的生活而不是儿童的生活

D.教育不是学校的生活而是儿童的生活

【答案】B

16. 将一个班的学生按能力分组,各组以不同的进度完成相同的课业。这种能力分组属于( )

A.作业分组制

B.活动分组制

C.异质分组制

D.混合能力分组制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不同形式分组教学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分组教学有不同的形式,按照组内成员同质性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同质小组,即按照学生的能力水平或者学习成绩编班,将能力大致相同的学生编为一组,另一种是将学生依照学业水平、能力倾向和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着重强调异质成员间的相互协作学习。而在同质分组中,将学生按能力分组后,各组以不同的进度完成相同的课业,这种分组通常称为活动分组。

17.人在解决一系列相似的问题之后,容易出现一种以习以为常的方式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倾向。这种现象被称为( )。

A.学习准备

B.思维定势

C.功能固着

D.思维阻抑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中的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的理解掌握程度。思维定势是指人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固定的模式是己知的,事先有所准备的。它能够影响后继活动的趋势,程度和方式。功能固着是指一个人熟悉了一种物体的某种惯常的功能后,就很难看出该物体的其他功能的心理特点。

18.我国现行学制是( )。

A.单轨制

B.双轨制

C.三轨制

D.分支型学制

【答案】D

【解析】分支型学制,介于双轨制与单轨制之间的学制结构,属中间型,称作分支型学制。苏联的学制是最早出现的这种分支,它的前段(小学、初中阶段)是单轨,后段分叉。中国的先行学制即属于此类。

19.把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内容整合在一门课程中,加强学科联系,但不打破学科界限。这种课程属于( )。

A.活动课程

B.核心课程

C.相关课程

D.融合课程

【答案】C

【解析】这道题主要就是考查对不同课程类型特点的掌握情况。活动课程就是以生活化的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传授,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活动课程的关键词是:活动教学,亲身经验,主动活动。核心课程主要是指,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而且学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课程。相关课程,就是说两门或者两门以上的课程不打破学科间的界限,把他们综合在一门课程当中的课程。融合课程,顾名思义,就是互相融合的,打破学科间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的课程的知识融合合并在一起的课程。

20.17~18世纪英国的公学采用寄宿制,以升学为主要目标,具有大学预科的性质。这种“公学”的含义是( )。

A.公立学校

B.公共机构管理的学校

C.由政府或地方使用公共税收开办的学校

D.为培养公职人员而由公众团体资助兴办的学校

【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英国近代中等教育机构,尤其是公学的掌握程度。英国的公学

,实际是一种私(public school是指为培养公职人员而由公众团体资助兴办的学校。名为“公学”

立的寄宿学校,以升学为主要目标,具有大学预科的性质。这种学校全靠私人捐助,拥有大量校产,不受政府资助和干涉,是典型的贵族学校。由政府财政拨款。一般而言,公立学校的数量和办学规模都远远超过私立学校,而且,学习费用相对较低,教学设施较为完善。不仅如此,有些国家的公立学校提供免学费教育,如德国、瑞典、意大利、法国等国家。但公立大学入学门槛较高,申请竞争较为激烈,只有那些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申清人,才能获得费用低廉、高质量的教育机会。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21.西周家庭教育中,从几岁开始就出现男女有别的教育?( )

A.7岁

B.8岁

C.9岁

D.10岁

【答案】A

22.19世纪德国教育家洪堡推动新大学运动,制造了柏林大学办学模式,为大学增添了( ) 。

A.人才培养功能

B.科学研究功能

C.社会服务功能

D.文化传播功能

【答案】B

【解析】德国教育家洪堡曾对各级学校教育进行了改革。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柏林大学的创办。

,不仅对德国大学的现代化,而起对欧美其他国柏林大学倡导“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统一”

家大学的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3.19世纪30年代,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兴办( )

A.公立小学

B.公立中学

C.公立职业学校

D.州立大学

【答案】A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熟悉程度。这道题的关键点在时间,19世纪30年代,在这个时间,是贺拉斯曼和巴德纳等人倡导开展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时间,他们主张建立地方税收制度,兴办公立小学,实行强迫入学和免费教育;公立中学是在南北战争后(1861-1865)被决定在各地设立的,特别是在1874年卡拉马祖案后,公立中学迅速发展。所以,这道题选A,而不选B。公立学校运动主要就是讲公立小学和公立中学。而州立大学是高等教育里面的一个变化,不符合题意。

24.黄炎培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涵,其基本要求是( )

A.“博爱互助”

B.“谋生济人”

C.“敬业乐群”

D.“爱国崇实”

【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的掌握程度。黄炎培将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概括为“敬业乐群”四个字,并将之作为中华职业学校的

,是指“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所谓“乐群”,是指校训。所谓“敬业”

“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对于黄炎培,一次次考试的难度都在不停的加大。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25.1929年开始的河北“定县实验”是由下列哪位教育家主持的?( )

A.陈鹤琴

B.梁漱溟

C.晏阳初

D.黄炎培

【答案】B

26.“总明观”设置于南朝( )

A.宋

B.齐

C.梁

D.陈

【答案】A

27.最早把自然科学知识纳入教学内容的是哪个学派?(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答案】D

28.首先提出“教育的心理学化”主张的学者是( )

A.裴斯泰洛齐

B.夸美纽斯

C.詹姆斯

D.赫尔巴特

【答案】A

【解析】裴斯泰洛齐(1746-1827)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也是一百多年来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教育改革家。裴斯泰洛齐继承了卢梭自然教育的思想,并将其教育适应人的本性的思想发展为:教育适应儿童心理的思想,强调利用儿童的自然兴趣和活动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在西方教育史上,也可以说是在世界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29.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期间所创立的道尔顿制的基本原则是( )

A.自由与合作

B.活动与主动

C.注重学生个性差异

D.儿童中心主义与“从做中学”

【答案】A

【解析】道尔顿制是美国教育家帕克赫斯特于1920年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市的道尔顿中学实施的一项教育革新计划,它是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创造的一种个别教学制度。按照帕克赫斯特

的设想,道尔顿制就是使每个学生能够对自己学习的速度和方法负起更大的责任。她主张废除课堂教学、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以公约或合同式的学习,据此提出了自由与合作的原则。所谓自由,是指,在学习上,不要用课时表做硬性规定,不给学生压力,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速度做出学习的安排。要使儿童自由学习,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学习,养成独立工作的能力。所谓合作,是指在学校中,学生应该互相交往,互相帮助,共同自由的生活。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30.下列书院中,不属于北宋著名书院的是( )

A.石鼓书院

B.篙阳书院

C.岳麓书院

D.象山书院

【答案】D

二、名词解释

31.苏湖教法

【答案】苏湖教法是比宋著名教育家胡缓在苏州、湖州两地讲学时采用的教学管理制度。他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学习六经经义,以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学习一些应用学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学生可主治一科,兼治他科。苏湖教法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在北宋庆历兴学中得到推广,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2.庠序

【答案】庠序是中国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后来用为一般学校的通称,痒相传起源于虞舜时

,庠就是养育教育的意思。序起源于夏,有东序、西序之分,是当时贵族子弟习代,一称“米廪”

射的地方。《孟子》指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对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库;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开办库序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

33.工读教育思潮

【答案】五四运动时期的工读教育思潮有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工学并进、工学兼营、工读互助、手脑并用等多种提法。它主张通过读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促进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实现改造不合理社会的目的。工读教育思潮的提倡者有共产主义者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也有无政府主义者李石曾、王光祈,还有一些寻求改良社会道路的青年。提倡工读的人还组织过一些工读团体进行实验。工读教育思潮特别是其中的勤工俭学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34.九品中正制

【答案】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动乱,乡亭里地方组织遭受破坏,致使汉代以来的“察举”推荐制度难以实行。这时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形成了势力强大的门阀世族集团。曹王即帝位之后,听从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设置大小中正官,品第人物,依家世和才德区分为高下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作为任官授爵的根据,然后再按品授官,实际上承认了门阀世族集团的特权。后门阀世族集团势力逐渐走向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抬头并不断扩大,他们在掌握经济实力的基础上要求参与政治,分享政治权利,于是九品中正制在对门第出身的要求方面不断放松,而对考试的要求方面却越来越严。九品中正制到隋文帝时开始废除,代以科举考试制度。

35.思孟学派

【答案】思孟学派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一个学派,“思孟”指子思(孔子之孙孔伋)和孟柯,孟柯曾受业于子思之门人。荀子评先秦诸子有“子思倡之,孟柯和之”之说。《礼记》中的《中庸》篇为子思遗著,阐发孔子的中庸之道。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倡天赋人性论,主张教育应循天性之自然,“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步骤,认为依此步骤坚持不懈,任何人都可以获得修养的“成功”。孟柯明确提出“性善”说,谓“仁义礼智”乃人心所固有,教育的作用即在存心养性,使处于萌芽状态的仁义礼智“四端”得到充分发展。相信教育有方,则“人皆可以为尧舜”。宋代朱熹取《大

,为从元代开始科举考试之主要根据。明代更尊子学》《中庸》《论语》《孟子》编著《四书集注》

,孟子为“亚圣”,思孟学派因此被奉为儒学正宗,影响深远。 思为“述圣”

36.儒家八派

,【答案】儒家八派指战国时期儒家分化而成的八个派别,又称“八儒”《韩非子。显学》:

“孔墨之后,儒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子张即领孙师,漆雕氏即漆雕开,为孔子弟子。子

,长期讲学于思即孔极,孔子之孙。孟氏即孟辆,曾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孙氏即荀况(又称孙卿)

稠下学宫。以上五派的代表人物是明确的,其余三派指谁,则尚难判定。颜氏,或曰当是颜渊,

,最著者为颜渊。梁启超则说:“孔门颜氏有数人(按《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颜氏弟子共有八人)

然颜渊先孔子卒,是否有弟子传其学,无可考,此文颜氏之儒不知出谁何也”。仲良氏亦无可考,或谓即陈良。《孟子·滕文公上》载:“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乐正氏一说指曾子弟子乐正子春,一说指孟子弟子乐正克,八派中影响最大者为“孟氏之儒”与“孙氏之儒”。

37.学田

【答案】学田是政府为学校置拨的田产、校产,以充办学经费。北宋熙宁兴学、庆历新政时,

实行由政府向地方官学普遍地划拨一定量官田作为学田,以其租人充作办学经费的办法,在不增加百姓赋税的前提下,利用财政外收入巧妙地解决了一个极其重要和迫切的经费问题。此后,学田成为地方学校的生命线。学田制度,将封建国家和社会私人办学的积极性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了当时地方官学的经费问题,扩大了社会教育面。它为封建人才的培养和从文化教育上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形成多层次衔接的教育体制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38.马礼逊学堂

【答案】马礼逊学堂是美国基督教徒布朗为纪念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的一所教会学校,是

1839年,1842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最早的学校。布朗在澳门创办了马礼逊学堂,属小学程度。

年,该校由澳门迁至香港,发展为中小学,采用英语教学。校长为布朗,教师除布朗夫妇外,还聘请一个中国人教中文。课程除宗教外,还有中文、算术、生理学、地理、历史、英文、化学等。开办初期,颇受各方人士重视,校务发展顺利。1849年,马礼逊学堂因受到官方和教会的双重压力而停办。

三、简答题

39.试述中国近现代普及义务教育的历程。

【答案】中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1)清末普及义务教育的萌芽

①太平天国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1853年,太平天国在南京奠都以后,在其占领区废除了清朝的教育制度,实行了文教改革。太平天国实行普遍的平等的教育,其规定太平天国施教的对象包括所有的群众。

②戊戌变法时期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维新变法派主张兴办学校,建立资产阶级性的教育制度。康有为在《大同书》中阐述了他的普及义务教育思想,他攻击了社会不平等现象,主张废除私有制和等级制,提出去国、去家,实行男女平等的主张。康有为的《大同书》描述了理想的学制,并指出这一教育制度是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享受的,并且皆为公费。

,即“癸卯学制”,这是中③清末学制中的普及义务教育思想。清末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

国第一个经政府正式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其中对义务教育有一定的规定。癸卯学制把整个学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分为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五年,高等小学四年,其中义务教育的年限是五年,仅限于初等小学。

(2)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义务教育的普及

1912年1月1口,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开始了一系列教育改革。1912至1913年间,“壬子癸丑学制”颁布实施,其中对普及义务教育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壬子癸丑学制规定整个教育期限为十七年或十八年,共分三段四级,其中初等教育二级,初小四年,男女同学,高小三年,男女分校,其中初等小学四年是义务教育,但未真正实行。

(3)国民政府时期义务教育的普及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叛变革命,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武装斗争,开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出现了两种政权,两个区域。

①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教育的总精神是:实行普及教育,培养革命干部,提高群众觉悟,建立劳动人民的新教育。在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宣布“一切工农劳苦群众及其子弟,有享受国家免费教育之权,教育事业之权归苏维埃掌管”等内容,在苏区还开展了全民的识字运动。

②国民党政府统治地区的教育。国民政府废除综合制度,分设中学、师范、职业三种学校,其在1929年、1936年、1939年几次提出实行国民义务教育,制定扫盲机会,但均“由于经费困难,未能实施”

③陶行知关于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陶行知毕生大部分精力都是为普及教育而奋斗,它提出必须采用新的办法来普及义务教育。他认为最有效的新的方法就是利用“小先生制”。他还指出,普及群众教育一定不能妨碍生产,而要适应群众的生产生活,他曾拟定过一个相当详细的“中国普及教育方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义务教育的普及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规定列入其中,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1986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文化

,并详细规定了义务教育实施的相关内容。至2009年,官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

方数据显示,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己经达到95%。

40.简述杜威的教育目的论。

【答案】(1)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他所说的“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之外没有目的”实质上是对脱离儿童而由成人决定的、外在的、终极性的教育目的的纠正。

(2)杜威认为,儿童的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外在的教育目的是对儿童发展的压制,应尊重儿童的需要和兴趣。

(3)杜威认为,教育具有社会性目的,那就是引导新生一代适应民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41.“四书”指哪4种书?

【答案】“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其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大学》和《中庸》都是《礼记》中的篇章,《大学》提出了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任务和途径的总结性论断,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中庸》的基本思想是发挥儒家折衷调和的思想,即中庸之道。《论语》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记录着孔子门徒的言行,共二十篇,《孟子》是孟子门徒万章等人对他的言行的记述。

,合称《四书章句(2)南宋朱熹撰成《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始有“四书”之名。南宋末年,用作教材,元代开始作为科举考试课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

并以朱熹集注为标准。

四书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有丰富的政治、哲学和教育思想,对当今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封建统治者把其作为科举考试的指定教材,一方面有利于人们对它的学习,但另一方面又限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而且随着科举考试的日益形式化,许多士子不仅经世致用之学不能顾及,就是四书中的许多基本内容也没有弄懂,四书逐渐失去了其本有的教育意义。

42.简述教育实验内在效度与外在效度的含义,并举出两种影响实验效度的心理效应。

【答案】(1)内在效度的含义

教育实验的内在效度指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的结果能被解释的程度。它表明的是因变量的变化在多大的程度上是来自于对自变量的操纵。

(2)外在效度的含义

外在效度涉及教育实验研究结果的概括化、一般化和应用范围问题,表明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研究结果是否被正确地应用到其他非实验情境、其他变量条件及其他时间、地点、总体中去的程度。外在效度可分为总体效度和生态效度。

(3)影响实验效度的心理效应

例如,霍桑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等对教育实验的效度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3.简述道德教育体谅模式。

【答案】体谅模式是英国学者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侧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该模式强调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

,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关心。该模式通过使用一套包含大量社会情境问题的教材(《生命线》)

方式进行道德学习。对其具体分析如下:

(1)道德教育体谅模式的理论假设

①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最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

②道德教育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关心。 ③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④教育即学会关心。

(2)体谅模式的特色

体谅模式真正的特色与贡献,在于它提供了一整套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开放性情境教材,并且为教师理解和使用这套教材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师指南,如《中学德育》、《学会关心》等。这类指南详细阐述了《生命线丛书》各部分各单元的教育目的和意图,还提出了与教材配套的教学方法、策略和程序方面的建议,使体谅模式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更可贵的是,指南向教师全面展示了《生命线丛书》的编纂思想和方法,使得教师有可能根据它的思路开发出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人际一社会情境问题教材。

(3)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

①麦克费尔对于青少年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的描述带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可他关于道德感染、道德表率、观察学习和社会模仿的观点又有明显的行为主义倾向。

②麦克费尔关于社会反应的道德分类学试图揭示社会反应的年龄特征。但是,他的分类只建立在对12-18岁的青少年的问卷调查基础上,缺乏对12岁以前儿童的实证研究,因此,麦克费尔

对自己概括出来的11种典型的社会反应都未作严格的界定,显得不清晰,他的分类因而难以把握。

③麦克费尔关于青少年期是人生“社会试验期”的假设,暗示《生命线从书》只适用于中学德育,这套教材本来也是为中学设计的。但实践证明,这套教材也十分适合于小学德育。这一方面表明《生命线丛书》生命力强,适用范围广,另一方面表明麦克费尔的理论假设不可靠,也许人生的“社会试验期”早在少年期来临之前就己经开始了。

(4)体谅模式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①如果把“学会关心”视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这个总的教育目的应当分解成层层推进的目标体系:从培养学生对他人需要、目的、利益的敏感性,到培养较为丰富的人际意识,直到培养比人际意识更为复杂的社会意识。

②这套目标体系应当通过一套精心设计的、内容逼真的、包含人际一社会问题情境的教材体现出来。

③这套教材应当与各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使用,大量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社会戏剧、文字创作、图画创作、小组或班组讨论等。

44.王夫之主张教师“必恒其教事”,他对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答案】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他在对理学教育批判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王夫之重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即为师之道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并对“教者之事”

(1)“必恒其教事”。王夫之认为教师对待教育工作,应该像园丁精心培育花卉,农夫辛勤耕

,就是要求教师应该热耘十地一样,要孜孜不倦,坚持不懈。他指出:“讲习君子,必恒其教事”

爱教育工作,乐意精心培育人才。

(2)“明人者先自明”。教师的责任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讲明道理,“欲明人者先自明”。只有教师自己具有渊博的知识,深刻领会了道理,才能胜任教育工作。他写道:“夫欲使人能悉知之,能决信之,能率行之,必昭昭然知其当然,知其所以然,由来不昧而条理小迷。贤者于此,必先穷理格物以致其知,本末精粗晓然具著于J自日,然后垂之为教。”否则,若自己于道茫然未有所

,是不配也不能充当人师的。 得,大义不知其纲,微言不知其隐,“实则昏昏也”

(3)要“正言”、“正行”、“正教”。王夫之非常重视教师自身的道德行为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曾将此称为“起化之原”。他强调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即“正言”、“正行”、“正教”去教育和影响学生,以扶正世道人心。

由上可知,王夫之要求教师热爱教育工作,具有广博的知识,能为人师表,这是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总结,也确实是一个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45.简述17-18世纪的德国新大学运动。

【答案】(1)背景:国家对大学的影响逐渐增强,自然学科的发展与实科教育的兴起,培根、笛卡尔、莱布尼茨等人哲学新思潮的影响。

(2)主要内容:新大学运动的中心哈勒大学将近代哲学和近代科学引入课程,明确“教学自由”和“思想自由”的办学原则;哥廷根大学提倡大学开展科学研究,设立研究性的图书馆和研究所,采用实验、观察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3)意义:拓展了近代大学的功能,为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德国研究性大学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积累了实践经验。

46.教育观察研究实施的程序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案】(1)界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

(2)编制观察提纲,进入研究情境。

(3)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资料。

(4)分析资料,得出研究结论。

47.明代科举考试有什么特点?

【答案】明代科举考试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考试科目的特点——重进士科。明代,荐举有贤良方正、孝梯力田等诸科。洪武十八年后,恢复科举,定进士为惟一科目,无论乡试、会试和殿试,均为进士科。

(2)考试文体的特点——创设八股。试文格式呆板,更加注重形式。八股文,又称八比文、制义、制艺、时艺、时文。因为明代科举考试,题目必须从《论语》《大学》《中庸》《盂子》中出,故又称“四书”文。考生答题须按经依传,代圣人立言,导致教育呆板,思想僵化,学校完全成为科举的附庸。

(3)进士之后的择录——馆选庶常。明代不同于唐、宋、元三代科举制度的一个特点是:中试后的二、三甲进士可再参加由翰林院主持的“馆选庶常”。“庶常”又名之日,庶吉士。明制规定,新科进士须将平日所作文字,如论、策、诗、赋、序、记等巧篇以上,送礼部选考,中者方为庶吉十。

(4)授官程序的特点——观政进士。宋、元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进士中试后均直接授子官职,明代有所不同,实行“观政进士”制度,这也是其授官程序上的一个特点。所谓“观政进士”,是指进士在中试之后,并不立即实授官职,而是将其分配到中央一些行政、军事机关去观察政治、军事事务,熟悉情况,一段时间之后,方实授官职。

48.为什么说京师同文馆是近代中国“新教育”的开端?

【答案】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培养熟谙外国语译员的新式学堂,它是近代中国“新教育”的开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京师同文馆是为了培养外国语译员而设立的专修外国语的学校,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

学校。初创时只有英文馆,后增设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和东文馆,1866年增设算学馆,这标志着同文馆开始变为综合性学校。此外,京师同文馆还增设了不少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科目,相互衔接。

(2)京师同文馆的课程,外语居于首位。规定馆中功课以洋文、洋语为要,洋文、洋语己通,方许兼习别艺。以后课程有所增加,儒算学馆设外语、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此外,汉文经学一致贯穿始终。

(3)学校的课程计划中注重外国语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学习,前3年侧重外国语的学习;后5年偏重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没有“四书”、“五经”等传统科目。自开馆后,即以译西书为要务,先由外国教习翻译,后由学生襄助或自译。京师同文馆为戊戌变法前国内译西书的重要场所,另附设翻译处、藏书阁、天文观察台等。

(4)京师同文馆在重视学生传统封建道德习惯培养的同时,还向学生灌输殖民主义思想。如由外国教习讲的万国公法课,其中就有宣传强国压迫弱国的强盗逻辑,帝国主义分子还以宗教麻醉学生的思想。外国教员课上、课下向学生自由谈论基督,以兜售他们的“基督文明”。

(5)同文馆在学校管理上,受外国列强的控制。学佼经费多由海关拨款,而海关则由海关税务司英国人赫德掌管,同文馆从学校经费到聘请校长教员都由赫德一手包办。管理学校的大权也逐步落到外国人手中,总教习为洋人,教员也以洋人居多。

(6)京师同文馆既具有封建性,又有殖民地性,是清朝政府和外国资本主义在教育上相互结合的产物,同文馆和它以后出现的一批洋务学堂,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开端。它不仅具有了新的办学形式,而且在由外国语学校演进为综合性学校之后,增设了系列自然科学课程,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制度之中,教育向前迈进厂重要的一步。京师同文馆和其他的洋务学堂,在教育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49.简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

【答案】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

,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皮亚杰派”现代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是皮亚杰和维果斯基

的智力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科学知识应当明确被看作是个人和社会建构的。理论被看作是临时性的,不是绝对的。这和在其他教学方法中把科学知识绝对化为客观的、没有疑问、一成不变的观点不同。每一种理论与法则的建立都隐含着科学家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知识的建构过程)。无论科学知识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精神和科学方法的运用是始终如一的,它们才是科学的本质。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解释,假设,是不断发展的,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科学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在学习科学课程之前,学生的头脑里并非是一片空白。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学生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己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

素概念或前科学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色色,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科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科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②科学学习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信息,而是基于原有经验的概念转变。③科学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与物,人与人的互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而不是直接接受现成结论的过程。

(3)建构主义的教师观

建构主义观点中教师的作用如下:①主导作用、导向作用、组织者。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重要作用,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行“问题解决”。②发现者。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抱有正确的态度。③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既要把最新的方法知识提供给学生,还要注意他们的全面素质提高。建构主义强调帮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真实情境中,通过操作,对话,协作等进行意义建构。

(4)建构主义课程观

建构主义课程观认为不是把课程看作基本上由外部环境因素决定的(例如学科结构、社会价

,而是考虑到学习者带进学习情境的先前知识——他们的目的和观点。什么样的经验值等因素)

和概念在促进特定学习结果的产生中是有效的,变成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把课程看成是促进特定学习结果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为了确定研究和探索的目标。建构主义强调帮组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真实情境中,通过操作,对话,协作等惊醒意义建构。

50.我国隋代采用何种方式集中选士大权?有何特点?

【答案】(1)我国隋代采用了科举考试制度也就是采取考试的办法,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集中了选士大权,巩固了中央的统治。

(2)隋代科举制度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隋代采用科举制是为了革除汉代以来的选官制度的弊端,使之更加符合中央集权的需要。隋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比秦汉又有加强,以门第取人的九品中正制既不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又不利于合乎要求的人才的选择和任用,其己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选官制度来替代它,隋文帝为了集中选士大权,采用考试的办法,终于以分科举人取代了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便应运而生了。

②隋朝科举考试制度开创了开科考试的方式。隋炀帝人业三年(607)定十科举人的科目,大业五年(609又将十科减为四科,分科考试选拔士人的旨意越来越明确,其中仍有“文才美秀”科,即进士科,进士科以考试策问为主,一般把隋场帝创设的进士科作为科举考试制度正式产生的标志。开科考试的特点是录取标准专凭试卷,专重资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所谓声名德望己不再是主要的依据了。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察举和九品中正制,虽也含有考试,但是以推荐察举为主,而隋以后的科举则以考试为主。隋代以前是察举,隋代以后是考试,这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一大分界线。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bu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