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建史重要考点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28 14:0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周礼.考工记》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规划布局——《周礼·考工记》中曾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译文:匠人营国指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方九里应为每边长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主要干道,每条干道有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经涂九轨指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市朝一夫,即市与朝各方百步。左祖为祖庙,右社为社稷坛。 功能分区——前朝后寝

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 道路规划——《考工记》中还记载:“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译文:南北大道宽九轨,环城大道宽七轨,郊区道宽五轨。用王都 环城大道的宽度,作为诸侯都城中南北大道宽度的标准;用郊区道的宽度,作为士大夫采邑城中南北大道宽度的标准

高度建制——“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等级制度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译文:王宫门屋屋脊的建制高五雉,宫墙四角建制高七雉,城墙四角建制高九雉。用王宫门阿建制的高度,作为采邑城四角高度的标准。用王宫宫墙四角建制的高度,作为诸侯都城四角高度的标准。

建筑制式——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四旁两夹{穴匆},白盛,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

译文:夏后氏的世室,堂前后深七步,宽是深的四倍[为二十八步]。堂上[四角和中央分布]有五个室,[每室四步见方,每边都有]

三个四步见方;[每边都有四道墙,每道墙厚三尺,每边都有]四个厚三尺。[堂的四周]有九层台阶。[每室的]四方[各开一门],每门两旁有两窗相夹。[用蛤灰]把墙涂饰成白色。门堂是正堂的三分之二,[堂后的]室是正堂的三分之一。殷人的重屋,堂深七寻,堂高三尺,[堂上]有四注屋,[四注屋上]有重屋。周人的明堂,用长九尺的筵来量度,[它的南堂]东西宽九筵,南北深七筵,堂高一筵,共有五室,每室二筵见方。

朝庙门制——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庙门容大扃七个,闱门容小扃三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应门二辙三个。

译文:室中用几来度量,堂上用筵来度量,宫中用寻来度量,野地用步来度量,道路用车轨来度量。庙门的宽度可容七个大扃,闱

门的宽度可容三个小扃,路门的宽度容不下五辆乘车并行,应门的宽度为三轨。

●城邑建设体制

匠人将城邑分成三级,第一级王城,即奴隶制王国的首都,第二级诸侯——诸侯封国国都,第三级,宗室和卿大夫采邑。

●礼制营建制度

按三级城邑建设体制,依爵位尊卑而定的营建等级制度,定的级差是用一组以二为公差的等差级数来表达,王城等级最高,“九”,诸侯城次之,用“七”,再次为都,用“五” ●城邑规划制度

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道路)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功能)

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 要点:

城为重城环套形制,规模为方九里。

宫城是全城规划的核心,宫城位于王城中心

宫前面为外朝,后面为市,宗庙、社稷主轴线对称,设置在宫城前方的左右两侧 道路网及里环绕核心,主轴对称,突出宫城地位,并衬托主轴线的主导。

宫城内按前朝后寝之制规划

。影响 周代城市规划制度及其建筑布局的一些文献记载,虽然未为考古发掘完全证实,但从我国古代一些城市建设的实例来看,其影响是颇为深远的,如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大多数都城的布局都遵循这些制度,在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的实例中,尤为明显。

原始的居民点

农业生产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的形成,就必然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1)位置:一般都选在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近河流的多选在二级阶地上,这样既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 2)规模:原始居民点规模大小不等,分布和居住也比较密集。 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

原始居民已普遍建筑房屋。房屋建造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木骨泥墙房屋,一种是干栏式桩上建筑。前者主要分布在北方黄河流域。后者干栏式建筑多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分区简单,有生与死的区别,有住址及墓葬地。有窑地。

名词解释:邑、都、市、城、廓、国

都邑:古代诸侯封地,卿大夫采邑,皆以有城垣为标志。“都”在古代汉语中的释义为“凡邑有宗庙有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都:《说文?邑都》:“都,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 《周礼》:“四县为都,四井为邑,然宗庙所在则虽邑曰都,尊之也言。凡邑则他筑非例。” 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尔雅》记载:“邑外为之郊,郊外为之牧,牧外为之野,野外为之林”;古代人聚居的地方, 尤指古代无先君宗庙之城。古代也用邑指称国,《说文?邑部》:“邑,国也。”

城: 都邑四周的城垣。 《墨子·七患》:“城者,所以自守也”,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其意均重于有形的墙体和防御职能。 郭:城若分为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单用时多包含城与郭。《诗·大雅·文王有声》:“筑城伊淢,作丰伊匹。”《孟子·公孙丑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内为之城,外为之廓”城与国:防御性的构筑物

市:指交易买卖的场所,在西周文献中虽最早出现“城市”一词,却是两个独立的含义,不应连缀。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及典型城市(匠人营国思想、管子城市建设思想)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其中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周礼· 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其代表着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法礼,表现的城市形制中皇权至上的理念,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以(管子)强调的“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城市建设思想,代表着打破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的变革思想,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对战国及后世城市的建设影响深远。元代大都城是一个全部按城市规划修建而成的都城,城市布局强调中轴对称,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上记载的王城空间布局制度。同时又结合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并反映了元大都选址的地形、地貌特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这些理念在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也影响了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的城市建设实践。

春秋战国城市建设特点

多样化的筑城思想既反映了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也反映了封建经济开始上升时期,各地方各国的统治者独立行事的背景,更反映当时文化思想上百家争鸣、布局一格的局面,其结果促进了古代城市规划大胆创新,大力突破,加上这时期的高台建筑大规模修建,城市防御功能设施的改进,抗洪防洪能力的增强,建筑技术全面进步,构成古代城市规划建设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代。 城市发展特点:

1、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 2、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3、工商业繁荣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也丰富多样 4、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出现了比较科学的理论 5、列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形式(由“城”到“城市”性质的转变

大小城有城、郭之分——“内城外郭”之制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大小城组合及城市形态不一)

汉长安、洛阳的规划特点

汉长安

东汉洛阳

形制不规整,斗形 规则长方形

宫室分散,中心不明 宫室集中,择中立宫

分区不明 分区明确

宫室比例较高(2/3) 宫室比例下降(1/2)

内城性质(功能不完整,政治中心) 城廓之分(两宫为政治中心,其它为经济中心) 革新趋势(利用旧有、方位、形制) 回归传统(形制方正,宫集中,中轴线)

1、三国至隋唐时期都城建设的特点

1.继承前期城郭分工的规划传统

2.宫城由多宫制演变为单一的宫城,并且位置北移居中,形成了由宫城、皇城、外3.郭城(大城)组成的三重环套结构形态。

4.中轴线由局部发展到全城,形成纵贯全城严谨对称布局的空间形态 5.“坊” 整齐划一的形态,封闭的城市里坊组织

6.道路网由简单的、不甚严格的方格演变为复杂的、十分完善的棋盘状结构, 7.集中市制,位置从城北迁到城南,形成前市后朝的布置格局 8.城市物质要素集中,寺庙建筑尤其是佛寺建筑大量增加。 9.布局既尊礼制规划秩序,又重视经济发展的要求

古代规划思想体系要旨:崇方尚中的选址布局、中轴对称的平面形制、城廓兼备的结构形态、封闭的城市里坊组织

曹魏邺城、六朝都城建康城的规划特点 ?

曹魏邺城:

? 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城市中间有一条通向东西主要城门的干道,将城市分成两半部。北半部全为统治阶级专用地区,正中为宫城,其中布置一组举行封建典礼的宫殿建筑及广场。宫城东为一组宫殿官署,其北半部为曹操的宫室,南半部为官署。官署东为戚里,为王室贵族的居住区。宫城西为铜雀苑,为王室专用园林,靠近西城为粮食武器库。东西轴线南半部为官衙和一般的居住区,划分为若干正方的坊里,有三个市,还有手工作

规划特点 继承了前期封建社会综合运用城廓分工规划概念的传统

采取营国制度传统的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形式,并遵循礼制规划秩序。

文昌殿中轴线为城之规划结构的主轴线

为适应当时群雄角逐的形势需求,布局多着眼军事 采用传统的经纬涂制

宫廷区的朝寝布局颇具特色

道路系统:采用传统经纬涂制,呈方格网形,有东西主干道和南北三条主干道,中间一条为全城中 轴线 ? 水系及园林:水系的引入及分布较多园林 ? 总体特点:城市有了明确的功能分区,宫城由多宫变成单一宫城,且位于城北正中,中轴线纵贯全城呈对称布置,方格网的道路系统和宫城与坊里“不复相参”的规整的坊里。——强化和运用儒家的礼制思想。 ? 影响:对发展营国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不仅将东汉洛阳规划所展示的城市规划发展主流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后世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

? ?

六朝都城建康城:

城的形制与规模:平面呈正方形,方五里 规划结构:

1、采取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型 2、传统的城廓分工规划 3、三重城环套格局

4、以宫之中轴线充作全城规划结构主轴线 5、市南宫北格局 6、礼制规划秩序

影响:为发展东汉洛阳所倡导的城市规划发展主流,做出了新的探索

3、隋唐都城长安与隋唐东都洛阳城的比较 ? 隋唐都城长安建设时间:隋文帝582年 ? ?

区位:西安市区 建造者:宇文恺、阎立德(唐) 城市规划特点:参考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城的布

局,废弃汉代的多宫制和宫殿区偏在南面,且与居民相杂的情况,把宫苑区和官署区集中到城的北部,而以宫门南出的大道(朱雀大街)作为全城的中轴线。在城的中部和南部的居民区,则实行了一种整齐划一的里坊制度,并设立了专门的商业区。 ?

影响:隋唐长安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城,在中国都

城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以宏大的规模、棋盘式

的道路、规整的坊里、左右严谨的对称得轴线布置,不但是中国中世纪城市的典型,也影响了当时临近其他国家都城的形制(平城京、平安京)。 ? 缺点:面积太大,道路宽度、坊里面积太大;南北道路宽度不均衡,不符合东西向的主要对外方向;政治中心的迁移导致交通紧张和居住拥挤。 ? 总体布局: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的组成 宫城——4.2km2太极宫、东宫、掖庭宫

皇城——5.2km2中央高级衙署和太庙社稷

外郭城——84km2居民和官僚的居住区、商业区 夹城——复道,兴庆宫—大明宫,兴庆宫—芙蓉园 ? 隋唐东都洛阳城:( 城市规划布局

城市基本呈正方形,西南城墙部分弯曲整个城市布局不对称;面积约5300公顷;

城市西面无门,东、南、北各三门,城门位置不对称; 皇城和宫城

宫城位于全城西北角,宫城位于皇城北部,地势较高; 皇城位于宫城的东、西、南三面;

坊里

洛河将城市分为南北二部分,共有坊里107个;

坊里形状方正规整,大部分为450米×450米的正方形;坊里内道路为十字形,有坊墙。

隋唐长安和洛阳两城比较总结

①、两城的规划各自体现了一定的特色,如以礼制、天体等观念,发挥各自优势。 ②、从规划意识上,强化以宫为中心的传统规划结构模式。 ③、发展传统的宫前区,创立皇城之制。

④、合理调整传统的经纬制道路布局。

⑤、运用量的平衡观念,突出中轴线控制全盘规划结构传统的作用。

⑥、由于隋唐,特别是唐朝国力强盛,对这两都城的规划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宋朝市坊制度改革的内容及影响(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 1、第一次:春秋战国

性质的改变:为奴隶主服务的宫市——为各阶层服务的公共交换场所

作用:确定封建城市市制,满足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规划制度的体现:依附于宫的后市——独立的集中商业区,扩大规模,改变位置 影响:对城市总体布局未形成重大影响 2、第二次:北宋末南宋初

集中市制(独立功能区)——城市商业网络体系

作用:革新发展封建城市市制,使商品经济深层次演进 影响: 革新城市总体规划格局,城市风貌发生显著变化

坊制的变化:里坊制的消亡,建立新型坊巷制(以坊为名,按街巷分地段而规划的聚居制度),封闭——开敞

(勾栏——又作勾阑或构栏,是一些大城市固定的娱乐场所,也是宋元戏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场所,相当于现在的戏院。 瓦子——又称“勾栏”、“瓦肆”、“瓦舍”,为表演场所(或单指游艺场),在宋代以后广为兴起,如:宋东京城,以极其丰富的曲艺说唱杂技等表演为内容。) ? ?

2、平江城规划以及平江图的意义 宋代的平江府: 区位:长江下游,太湖三

角洲中心

? 历史沿革:春秋吴阖闾 ? 总体布局:长方形,有护城河,五城门,城门旁有水城门;子城居中央偏东南,有城墙 ? 道路系统:方格网,井字、丁字相交 ? ? ? ?

河网:三横四直 坊与华表 商业

宗教建筑(佛、道)

? 意义:

苏州古典园林平江图为宋代平江(今苏州城)城市地图。系南宋绍定二年(1229)郡守李寿明主持刻绘。是中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的古代碑刻城市地图。

是在继承中国古代城市地图的传统画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采取了平面与立面相结合的形式,兼顾了地图的平面精度和建筑物的立体效果。

城市范围、道路河流、桥梁以及重要建筑物的位置相对准确,整个城市以及图内标列的位置,按一定比例绘成,具有很高的测绘水平。

这张宋代城市现状的实录,正确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城市的面貌,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

3 、元大都的规划特点

(了解)设计者:刘秉忠(也黑迭儿)

建设程序:选址—测量—总规—基础设施—建造 规模:50平方公里

元大都城遵循面南而王的传统,符合《周礼·考工记》帝王之居的儒家礼法: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三套城方案

外城 :长方形、11个门、周长28600米、防御构筑物(瓮城、角楼、马面、护城河) 皇城:南部中央、中部为海子(中、南、北海)宫城、兴圣宫、隆福宫、御苑

在湖泊东岸,沿中轴线兴建“大内”宫殿;琼华岛和湖泊西 岸建造皇太后与太子的宫殿,筑萧墙围绕,形成皇城。 宫城:皇城东、朝寝两大殿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积水潭”是漕船停泊处,沿岸发展成市场。宫殿坐北朝南,皇城外东西两侧分别兴建太庙和社稷坛两座重要的礼制建筑。官署散布在城内。 中轴线:

以高梁河为城市水源,在湖泊东岸的高地确定全城平面布局的几何中心:中心阁。自中心阁向南,穿过海子桥,形成全城总体规划设计上的南北中轴线:丽正门—灵星门—崇天门—后载门—万宁桥—天寿万宁宫的中心 街道:棋盘式道路系统——大街通向11座城门,大街之间安排东西平行的胡同,(胡同是蒙古语,含义是小巷子。) 居住:50个坊区,无坊墙坊门,坊内有小巷及胡同

宫苑: 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园囿有机结合。元大都新城规划最有特色之处是以水面为中心来确定城市的格局(这可能和蒙古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传统习惯与深层意识有关。),并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效果。 规划特点:

元大都城的修建反映着中国由统一到政治上的分裂与对立,又从分裂归于统一的历史时期,民族

之间的交往与沟通,不同历史积淀、不同社会形态、不同生活方式下形成的异质文化之间所发生的碰撞、融合与更新。大都的规划设计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都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日后北京城奠定了基础。 明显地向封建社会前期城市传统的儒家礼制观念和风格复归

继续发展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

宏伟宫殿建筑群的布置和风景优美的自然景物紧密结合;地上建筑和底下建筑的结合;把北京的气候特点和街巷划分的结合

周密的建设程序:选址—测量—总规—基础设施—建造 清北京三山五园

三山是:香山、玉泉山、万寿山;

五园是: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和清漪园(颐和园)

清朝自康熙至乾隆间150余年,在明代园林旧址基础上,集山水、泉林、湖泊、宫殿于“三山五园”,即: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海淀镇畅春园、圆明园。 2、明代九边重镇

九边重镇和行都司:辽东(辽阳)、薊州、宣化、大同、山西(偏关)、延绥(榆林)、甘肃、宁夏和固原

九边重镇:明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对长城的防守,在长城内侧修筑了大量的军士卫所城市和边防城堡,并划分防区,形成长城沿线的九边重镇:辽东、薊州、宣化、大同、山西、延绥、甘肃、宁夏和固原,是明朝同蒙古残余势力防御作战的重要战线。 外三关——偏关、宁武、雁门 内三关——居庸、倒马、紫荆 三边——延绥、甘肃、宁夏

羁縻卫——少数民族军队为主的卫所

不同历史时期都城布局的特点

(1)中轴线 根源:礼制思想、传统建筑特征 周代:有对称大型建筑群 春秋:大型建筑按轴线布置 汉长安:宫殿布局严整

曹魏邺城:中轴线对称形式 隋唐长安:更完善的中轴对称

宋东京:正对宫城正门的御道

元大都—明清北京:更高艺术水平的中轴线 (2)对景 城门、钟鼓、塔、亭台楼阁

对景——是指位于园林轴线及风景视线端点的景为对景,是园林造园艺术的重要手法之一 3)山水文化内涵

意义:山水文化是古代除了礼制之外对城市规划特色形成的最重要因素 儒家礼制——政治与经济功能 《管子》——技术 山水文化——思想文化

? ? ? ? ?

思想根源:《周易》、《老子》、《管子》、《葬经》 发展:崇拜—利用—意境

中西方在城市山水文化方面的对比:

4)空间组织春秋战国——筑以高台

隋唐——以整体布局特别是道路布局突出重点 构成起伏变化不太强烈的城市立体轮廓线

? 明清——空间组织变化 5)轮廓线设计

? ? ?

大部分建筑——低层院落式住宅

宫殿、庙宇、官府——大型院落式建筑群 城楼、钟鼓楼、塔

构成起伏变化不太强烈的城市立体轮廓线 6)色彩设计 黄、赤、绿、青、蓝、黑、灰

2. 中国古代不同类型城市选址特征及其原因 按职能区分(1)都城 (2)地区中心城市 (3)府州县城 按城市性质(1)手工业城市(2)国内的商业中心城市(3)海外贸易城市 (4)防卫型城堡 (5)集镇 按城市形态(1)规则形 (2)不规则形(沿河、山城、双重城、多重城) 按城市封闭程度(1)封闭(2)开放 特殊类型城市军市、陵城、关城、 1)都城 代表城市: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 特点:规模大、政治军事、经济中心、按规划营建、

2)地区中心城市 代表城市:成都、太原、长沙、杭州、昆明、广州、福州

特点:规模相当大、地区统治中心、商业手工业的中心、明一般建有王府、清—满洲城、 (3)府州县城 代表城市:纺织中心——苏州、杭州 陶瓷中心——景德镇 制盐中心——自贡 特点:特殊的经济地理条件:资源、交通,一般为不规则形,有的无城墙,作坊与居住区混杂 1)手工业城市 代表城市:纺织中心——苏州、杭州 陶瓷中心——景德镇 制盐中心——自贡

特点:特殊的经济地理条件:资源、交通。一般为不规则形,有的无城墙,作坊与居住区混杂 。 2)国内的商业中心城市 代表城市:扬州、天津、重庆、汉口、临清

特点:优越的交通条件:河道、运河。城市人口集中、规模较大,有服务设施,有繁华商业区,有行会及会所建筑

3)海外贸易城市 代表城市:广州、明州、泉州

特点:地理条件优越,入海处,天然河港。有番坊、教堂、 4)防卫型城堡 代表城市:大同、宣化、山海关、南汇、威海卫 特点:选址满足军事防御要求,规模不大,有防御设施;易衰落 1)规则形

特点:方型:方位多南北,城门不等,丁字、十字、井字形的方格形道路系统。圆型:地形条件影响 (2)不规则形 沿河城镇、山城、双重城、多重城(天水、平凉) ■城市选址与农业的关系

■城市选址与河流、运河、沿海的关系 ■城市选址与交通的关系

■政治、军事、经济分布与城址的关系 ■城市选址与朝代变迁的关系

有关城市起源的理论: 1.水力论或环境基础论 2.经济论或市场起源论 3.军事论或防御据点起源论 4.宗教论或宗庙起源论 ■城市选址与风水的关系

城市选址: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选择适中的地理位置,即择中原则;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即\度地卜食,体国经野\的原则;考虑自然景观及生态因素,提出\国必依山川\的原则;考虑设险防卫的需要;考虑水源及交通问题,往往选择水陆交通要冲。 .青岛的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意义.

·区位:山东半岛南部胶州湾东口

·特点:是近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海滨城市之一。 ·发展阶段:

1896年胶州条约——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1923年国民政府收回青岛 1924年——1949年新中国建立

1900-1910年 德国规划特点:

1941年日本规划 日本规划内容:区域、对外、北扩 规划的意义:

·青岛城市格局的奠基时代,重要基础设施、公共建筑、山工业区、住宅区、海岸风景线的形成期

南通城市建设特点及意义 (1)南通城市建设特点:

·张謇主要建设内容:发展实业,建设新城镇,拓展新城区,兴建区域基础设施(农田水利、交通建设),致力发展农村等 ·旧城发展方向:城西及西南的濠河两岸

·城市建设内容:工商业、文化教育设施(师范学校、博物苑、纺织专业学校、刺绣学校、戏剧学校、盲哑学校和气象站 )

·公园建设:东南西北中五个公园 ·城市道路:干路、支路、公交

·福利设施:幼稚园、养老院

·城市面貌的变化:以通州师范学校为起点,西至桃坞路的近代城市建设,凸显了南通的近代特色。 概括:

·一城三镇:工业区在城市西郊唐闸、 港口区定在长江边的天生港、城市南郊狼山作为花园私宅及风景区,构成了以老城为中心的“一城三镇”的空间格局。

·建设内容:工商业、文化教育设施、公园建设、城市道路、福利设施

·区位:长江口北岸 ·产业:棉纺织手工业

·总体布局:长方形;有护城河、吊桥、瓮城、角楼、敌台;东南西各一门;南筑新城

意义:近代第一城(吴良镛)

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产物,它不同于租界、商埠或列强占领下发展起来的城市,是中国人最早自主规划和建设的,并且全面经营协调发展的城市典范,在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社会学意义:社会整体改良(具有空想主义乌托邦的色彩 )

德国规划特点 (1)规划分区 (2)海港及铁路的布局 (3)道路网布局 (4)建筑风格及城市面貌 (5)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 (6)法规 4.梁陈方案: 1950年2月,梁思成先生和陈占祥先生共同提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设》,史称“梁陈方案”。它的内容,不是梁思成反对拆城墙那么简单狭义,也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北京古城的完整留存。“梁陈方案”所包含的正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它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书。本着“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原则,梁、陈两位先生对新中国的首都作了科学的规划,一方面,从整体保护的构思出发,建议把中央行政中心放到西郊,为未来北京城的可持续发展开拓更大的空间,避免大规模拆迁的发生,降低经济成本,自然延续城市社会结构及文化生态;另一方面,提出平衡发展城市的原则,增进城市各个部分居住与就业的统一,防止跨区域交通的发生。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总结

? ? ? ? ? ?

政治军事、经济因素是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但后期城市功能趋于多元化 2、城市的发展受到社会周期性危机演化的影响,呈波浪型曲线向前发展的轨迹。

3、城市分布和发展极不平衡,主要沿黄河、长江、运河分布;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逐步分离 4、城市数量众多,规模宏大

5、大一统体系中城市的有限变化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影响因素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影响因素及规划思想

?早期的耕作制度——井田制

?传统的营建技法——建筑面南背北、木结构建筑;城墙夯土板筑 ?传统思想文化(特有的文化观念) ?封建政治制度——以礼制为核心

?社会经济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在一定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诸因素的集中体现,是影响城市规划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

? 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bl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