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

更新时间:2024-02-29 13:0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

篇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原文__翻译_书下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 原文:

舜发于畎(quá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Yi)吾举于士,孙叔敖(ao)举于海,百里奚(xi)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bì)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 解词: 1、书下注释:

(1)发:起,指被任用。(2) 畎亩:田间、田地。 (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4)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5)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士,狱官。

(6)市:集市。(7)任:责任,使命。 (8)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9)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10)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1)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 (12)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13)曾益:增加。曾,通“增”,增加。 (14)恒过:常常犯错误。 (15)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16)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7)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18)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19)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20)入:指在国内。(21)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22)出:在指国外。(23)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24)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31)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2、补充注释

(1)故:所以。 (2)是:代词,这样。(3)恒:常常。 (4)过:动词,犯错误。(5)喻:了解,明白。(6)则:如果。 (7)然:这样。 3、一词多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指被任用 征于色,发于声表现 (2)行拂乱其所为 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弼”,辅佐 三、 课文翻译:

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 中被选拔

),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这个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 五、段意和中心: 1、段意

第一段:列举逆境中出人才的事例,并剖析艰难困苦对人才成长的意义。

第二段:由人及国,论证经受磨练的益处和缺少磨练的危害,并提出中心论点。

2、中心:这篇议论文论证了要成才必须经受磨练的观点,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六、简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在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怎样理解这一人才观?

(1)他认为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练造就。 (2)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智慧,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3、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有: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4、学了本文你有了什么收获?

(1) 人要成就事业必先经受磨练;人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贪图享乐。(2)一个 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必须有严于执法的领导干部,必须时刻警示敌对势力的入侵。 篇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 翻译 书下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 一、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 解词: 1、书下注释:

(1)发:起,指被任用。(2) 畎亩:田间、田地。 (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4)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5)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士,狱官。 (6)市:集市。(7)任:责任,使命。 (8)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9)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10)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1)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 (12)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13)曾益:增加。曾,通“增”,增加。 (14)恒过:常常犯错误。 (15)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16)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7)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18)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19)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20)入:指在国内。(21)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22)出:在指国外。(23)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24)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31)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2、补充注释

(1)故:所以。 (2)是:代词,这样。(3)恒:常常。 (4)过:动词,犯错误。 (5)喻:了解,明白。(6)则:如果。 (7)然:这样。 3、一词多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指被任用 征于色,发于声表现 (2)行拂乱其所为 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弼”,辅佐 三、文学常识

孟子(前372—前289)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

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人以“孔孟”并称。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这部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是儒家经典著作。它属语录体散文集。 三、 课文翻译:

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五、段意和中心: 1、段意

第一段:列举逆境中出人才的事例,并剖析艰难困苦对人才成长的意义。

第二段:由人及国,论证经受磨练的益处和缺少磨练的危害,并提出中心论点。

2、中心:这篇议论文论证了要成才必须经受磨练的观点,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六、简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在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怎样理解这一人才观?

(1)他认为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练造就。 (2)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智慧,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3、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有: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4、学了本文你有了什么收获?

(1) 人要成就事业必先经受磨练;人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贪图享乐。(2)一个国家要 想长治久安,必须有严于执法的领导干部,必须时刻警示敌对势力的入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复习资料 一、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书下注释

⑴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标题是编者加的。

⑵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⑶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⑷ [环]围。 (5) [池]护城河。(6)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7)[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8)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9) [故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家不能靠山河的险要。(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11)[至]极点。(12)[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⒀ [畔]通“叛”。 ⒁ [顺]归顺,服从。 ⒂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三、补充内容

1、今异义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义:城,内城;今:泛指城市)委而去之(古义:去,离开。今义:往,到) 池非不深(古义:护城河。今指水池,池塘委而去之(古义:离开,

逃离。今义:到某地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区域,范围) 2、一词多义: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以天下之所顺(用)

(2)三里之城(助词,的) 环而攻之(代词,它) 多助之至(动词,到) (3)天时不如地利(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三里之城(内城)城非不高也(城墙)

3、词类活用: 环而攻之而不胜(名词作动词,包围)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名词作动词,威慑,震慑) 天下顺之 (形容词作动词,归顺,服从) 四、文学常识

孟子(前372—前289)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人以“孔孟”并称。 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这部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是儒家经典著作。它属语录体散文集。 五、课文翻译

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 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 六、文章结构及主旨 1、段意

第一段(第1句)开门见上,提出“人和”是夺取战争胜利的最重要的条件的论点。 第二段(2—4句)由战争中的典型例子具体论证论点,说明“人和”的重要性。 第一层:(2、3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二层:(4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第三段:(5—9句)进一步论证“人和”的重要性,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著名论断。

2、文章主旨

本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然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篇三:孟子两章原文对照翻译(每句对照着翻译准确) 18《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粮食供给并不是不充足,弃城而逃,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戚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quǎn

xīfùyuègéáo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

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 ,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被任用,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任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筋骨劳累, 饿 其 体 肤,空 乏 其 身,行 拂 乱 其 所为,

经受 饥 饿, 身 受 贫 困 之 苦, 使 他 做 事 不顺, 所 以 动 心 忍 性,曾 益 其 所 不 能。

(通过这些)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增 长 他 的 才 干。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人们才能了解他。 bìhéng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得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导致衰亡。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am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