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更新时间:2024-03-29 21: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说明

【单元教学内容概况】

本单元编订的课文内容追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有我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被捕后倍受酷刑,但面对敌人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的事迹;有解放战争时期的郝副营长在一次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壮烈牺牲的动人事迹;开国总理周恩来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呕心沥血,日夜操劳等等;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虽然没有具体介绍张思德的事迹,但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战士张思德打仗、纺线、烧炭,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为救战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本组教材中的人物所处时期不同、岗位不同、事迹不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却是相同的。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因此,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围绕革命志士共同的理想与信念,加强各篇课文教学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尝试进行单元整组教学。

紧扣单元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都是“我的理想”,旨在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受到情感上的熏陶,将自己的理想和革命先驱的理想联系起来。在教学的回顾、拓展部分可以是交流课文的写法,阅读、积累一些革命诗歌,并在课外阅读一些革命题材的名著等。

【单元训练点落实】

本单元教学目标重在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外,还应该在文体结构方面加强教学,如《十六年前的回忆》按时间顺序分段,用段意归并法概括主要内容,《为人民服务》是演讲稿,抓住论点从几个方面来概括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明确在《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都运用了前后照应的方法等等,在习作中指导时可让学生运用。

本组教材内容感人,写法上也很有特点,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去发现。本组课文距离学生生活都比较远,因此课前应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在重点、难点上给以必要的点拨,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本组课文时,要尽可能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放手让他们讨论交流,提高自学能力。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 学习并掌握本组课文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组课文

3、 引导 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4、 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

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教学重点:

让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懂得为人民服务的道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时数:11课时 课时安排:

6、 十六年前的回忆…………………………..2课时 7、 灯 光……………………………………..1课时 8、 为人民服务………………………………..2课时 9、 一夜的工作………………………………..1课时

回顾、拓展三……………………………..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三………………………..4课时

教 学 设 计

课题名称 课 型 教学内容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 精读课文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 1.初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2.了解时代背景,正确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写作脉络。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初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了解时代背景,正确朗读课文。 理清文章写作脉络。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法、学法):讲授 教学环境与资源准备(教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一、导入单元学习 (播放歌曲《五月的 鲜花》) (一)明确单元内容 师:当这优美、激越的旋律在耳畔响起,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第三组课文为我们展现的就是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带我们一起去缅怀革命先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 说明: 通过音乐的铺陈,能更快的让学生投入本单元学习的氛围。 设计意图 心得 二、了解背1.师:今天我们要学景,简介李大习第10课《十六年前钊 的回忆》。请同学们

结合题目,看看注释,

再读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自己了解了什么? (1)课文的作者是李星华,她是李大钊的女儿,文章是1943年写的,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一些事情。 (2)李大钊的被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离1943年已经十六年了。 (3)理解“被难日”,在课文中就是指李大钊被杀害的日子。

2.简介李大钊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3.本文是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 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三、默读课

1.标注自然段。(共

文,理清写作32个自然段)

(1)指导长句的读

顺序

法。

①自由轻声通读全

文。

②指导朗读。

(媒体出示第一小节)

(媒体出示)

(媒体出示资料)

说明:

了解与分析背景,能拉近学生与李大钊之间的距离。

说明:

补充李大钊的资料能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他

学生自学

读的时候语速要快,记住先是宪兵,再

2.读二—三十二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

是侦探,再是警察。服装有变化。

学生小组交流

二—三十二自然段分为

①“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读的时候语速要慢,可这样停顿: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媒体出示) ②“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媒体出示)

说明:

指导长句的朗读是为了更好读懂全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采用范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句子。 说明: 由于课文比较长,要帮助学生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可以指导分段方法——把握好过渡句。 (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2)“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 3.理清写作顺序和课四个部分: 文结构。

(1)二—七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

(被板书:被捕前、被捕一些事情; 时、法庭上、被害后 捕前)

(2)八—十七自然段:写

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3)十八—二十九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4)三十—三十二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3)“十几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看见父亲。” (4)“28日黄昏,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或者抓住时间词语”,“4月6日的早晨”,“十几天过去了”,“28日黄昏”等表示时间的词语。 四、朗读课1、自由朗读课文,把(1) 文,学习生字、新词 军阀:指当时拥有自己的武课文读得正确流交自己已懂装部队,割据 一方,自成派利。遇到不理解的的词语。如:系的人。课文 词语,通过看注中的张作霖就 是当时北方北 释、查词典等方式洋奉系军阀的 首领。 弄懂。 宪兵:旧时国 家的政治军事 警察。 严峻:严肃而 厉害。 幼稚:这里形 容因年纪小、 缺乏经验,考 虑问题比较简 单。 2、词语学习 (2) 认读生字新词,把生字和下面的词语抄写两遍。 书籍 含糊 尖锐 抽屉 恐怖 粗暴 魔鬼 肥胖 苦刑 严峻 残暴 匪徒 拘留 窝头 乱蓬蓬 恐怖:惊慌、害怕。 轻易:指随随便便。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一拥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五.课堂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 的过程中都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下节课接下来学习。 作业设计: 1.认读生字新词,把生字和下面的词语抄写两遍。 书籍 含糊 尖锐 抽屉 恐怖 粗暴 魔鬼 肥胖 苦刑 严峻 残暴 匪徒 拘留 窝头 乱蓬蓬 2.读读课文找找描写李大钊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想想表现了李大钊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 板书设计: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 被捕前 (2-7) 被捕时 (8-17) 法庭上 (18-29) 被害后 (30-32) 教学反思、总结: 教 学 设 计

课题名称 课 型 教学内容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 精读课文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前三部分,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崇高品质。 1.初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了解时代背景,正确朗读课文。 3.学习回忆部分第四段。 4.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5.学习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法、学法):讲授 教学环境与资源准备(教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 习,我们跟随着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回忆了父亲在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表现。李大钊同志入狱后,备受酷刑,但他始终视死如归、大义凛然。1927年4月28日,在敌人的残害下,李大钊同志第一个走上了绞刑架,毫无惧色,从容就义。时年38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 说明: 教师通过语言直接引入课文。 设计意图 心得 二、研读课文 (一)学习第四部分 1.出示自学提纲,思 考: (1)李大钊同志被害的消息传来后,全家人的表现怎样?用曲线划出。 (2)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2. ①李大钊同志被害的消息传来后,舅老爷“从街上哭着回来”;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都说明全家人无比悲痛的情形。母亲的“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一句表达了怀念亲人、痛恨敌人、要报仇血恨的思想感情。 ②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前后照应,这样写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头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三十到三十二自然段。 要读出悲痛欲绝、痛恨敌人、报仇血恨的思想感情。 4.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讨论、交流 指名读,挑战读。 说明: 让学生自我学习也是本单元的重点。 同志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赞扬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三、复习巩固 学生交流 1.找出与下面句子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媒体出示) 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②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③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2.学生交流 (与上面三句分别照应的句子是:①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 ②说明: 学习前后照应的方法是本文学习重点,要花时间让学生练习。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③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3.总结:作者按事情发展顺序,采取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读者读了就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给人留下很深印象 作业设计: 1.给下面的生字注音并组词。 阀(fá)(军阀) 娱(yú)(娱乐) 剧(jù)(剧情) 宪(xiàn)(宪兵) 袍(páo) (袍子) 押(yā)(押送) 拘(jū)(拘留) 僻(pì)(僻静)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很多人闯进门来。(一拥而入) (2)严肃而厉害。 (严峻) (3)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会意) 3.给句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醒”字在字典里有四种解释,根据句子意思,选择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里。 (1)睡眠状态结束;(2)明显、清楚;(3)昏迷后神志恢复正常;(4 )醒悟、觉悟 ①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每次都是刚刚叫醒又昏过去了。(3) ②柜台前那幅“急顾客之所急”的标语非常醒目。(2) ③清晨,我醒来一看,太阳已经露出笑脸了。(1) 4.仿照例子,写一段话。 抓住人物的特点,写一个人的外貌。 例: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

被捕前 坚决不走

被捕时 不慌不忙 法庭上 平静沉着 被害后 敬仰怀念 忠于革命事业 坚贞不屈

教学反思、总结:

教 学 设 计

课题名称 课 型 教学内容 11 *灯光 略读课文 11 *灯光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下列词语:“倚”、“憧憬”、“千钧一发”、“围歼战”、“璀璨”。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学习本课首尾照应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其中的深意。 4.体会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付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首尾照应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其中的深意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体会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付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法、学法):讲授 教学环境与资源准备(教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 说明: 通过谈话直接引入作者的介绍。 设计意图 心得 内容 一、导入新课 1.当我们面对清晨 第一缕灿烂的阳光, 背着书包快乐的去上学时;当我们躺在母亲的怀里,享受温暖宁静的母爱时;当我们面对丰盛的餐桌,尽情的享用佳肴时;当华灯初上,我们欣赏着缤纷绚丽的美景时,我们可曾想过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用鲜血筑就的。今天,我们将跟随着作家王愿坚走近他们,了解他们。 2.板书课题,齐读。 3.简介王愿坚 王愿坚当代著名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建房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他的作品有短篇小说《党费》、《七根火柴》等,剧本《闪闪的红星》、《四渡赤水》等。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要 求做到正确、流利。 (2)这篇课文分为现实和回忆两部分,哪些段落是现实,哪些段落是回忆? 划分段落,并讲讲划分的理由。 (3)作者在回忆部分回忆了一件什么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2.学生自学。 3.学生交流。 (第一、二小节为现实,第三到第十一节为回忆。课文分三段一、二为第一段,三到十一节为第二段,十二节为第三段。) 板书:引发回忆------回忆往事-------怀念战友 4.小结:课文运用 学生自学。 学生交流 说明 这篇课文为略读课文,通过自学提示一步步让学生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倒叙的手法,由看见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引发回忆,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写灯光。 三、研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思 考“多好啊!”这句话 在课文中出现几次, 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 的,把有关语句画出 来,再深入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 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在这些语句附近的空白处写一写。 1.学生自学 2.小组内讨论交流 1.学生自学 说明: 抓住学习要求,有侧重点地让学生读读,划划,写写,提升感悟和分析能力。 3.在班上交流小组讨2.小组内讨论交流 论的结果 “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三次。 (第一次是清明节的一天晚上,“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3.在班上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

叹:“多好啊!”说这话的人也许是第一次来北京,也许是时过几年又来北京,看到北京的美丽,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啊!”是出自内心的由衷赞叹。) (第二次是战斗打响前,郝副营长借着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多好啊!”是郝副营长看插图时流露出羡慕之情而自言自语。此时,他也许想到胜利以后,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也许触景生情,暗暗下决心,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下一代能过上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牺牲。) (第三次是郝副营长在和“我”交谈时说的话,“多好啊!”是他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 4.重点理解后两次 “多好啊!” ①生读四到七段落,这里的多好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讲出来的?他看到什么觉得多好啊? ②直线划出描写郝副营长看那幅画的句子 (“大约??沉思着。” ) 师:就这么一幅普通的画为什么郝副营长看到以后就觉得多好啊? ③媒体出示说话练习。 那时候没有( ),没有( ),没有( ),他们向往( ),就如同郝副营长说的( )。 ④媒体出示郝副营长所憧憬的话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该多好啊!” ) 理解憧憬。 指名读郝副营长所憧憬的话 小结:这样的生活不单单是郝副营长一个人所憧憬的,人们都是这样憧憬的,而如今终于实现了。 说明: 只有理解句子的意思,才能读好句子。让学生补白,可以避免过多提问,让学生多角度思考,挖掘句子背后人物的情感。 ⑤带着幸福激动的心情读第1自然段。 (多媒体出示“广场上……感到温暖。” ) 师:除了这繁华的街灯,我们还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但是这一切的一切,郝副营长却再也看不到了,因为他牺牲了。 (二)为了文中的“多好啊!”那样的幸福生活,郝副营长在战斗中是怎样做的?默读八到十一节,曲线划出有关句子并想想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1.学生自学 2.学生交流 是呀,郝副营长点燃的那本书可是他之前所挚爱的呀,而如今,他却把它点燃了,这书一点其实就代表了什么啊? (代表了自己将暴露在敌人面前,代表了自己将被敌人的机枪射击,代表了──但是郝营长却义无返顾地把书点燃了) 3.带着感动、崇敬再次朗读这段话。 (三)总结 1.像郝副营长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很多,请看屏幕。 (媒体出示: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的图片,背景音乐《英雄赞歌》)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的五名战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他们诱敌上山,最后弹尽枪绝的他们宁死不屈,毅然跳下了狼牙山。1948年,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为保证战斗的胜利,董存瑞手托炸药包,炸毁了敌人的暗堡,用18岁的生命开辟了胜利的道路。 2.面对这些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胜利献出生命的先烈们,生活在幸福中的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3.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请珍惜我们的幸福吧。 四、复习巩固 1.指名读课文第1、 2自然段,思考:1、 2两节安排上有什么巧妙的地方? 2.学生交流 ①作者把回忆往事安排在特定环境——天安门广场。作者看到广场上华灯齐放,把广场装点得如此雄伟壮丽,心中自然会有一种自豪感、幸福感,对祖国充满了无限的热爱。此情此景,容易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②清明节前的晚上,漫步在广场上。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扫墓日,以扫墓寄托对亲人,对先烈的无限哀说明: 通过再次回顾一、二小节,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巧妙构思。 说明: 让学生再次 思,在这种特定的时间里,作者漫步在广场上,也容易回忆往事。作者有意把回忆安排在天安门广场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使读者有一种庄严感。)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4.指名读十二节 ①思考;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小结: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互相照应。在结尾,作者交代是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想到了这位亲爱的战友。这里从回忆中回到现实。再次出现华灯,使读者感到“灯光”这条线索一直没有断,而且“我”在天安门广场璀璨的灯光下回忆往事,包含着我不忘过去,决心把先烈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的意思。 作业设计: 1.理解词语意思:千钧一发 黑魆魆 璀璨 憧憬 2.给下面带点字注音。 膝头(xī) 短暂(zhàn) 沙柳丛(cóng) 歼灭(jiān) ....了解首尾呼应的作用,加深印象。 3.在括号里填恰当的词语。 (丰富)的经验 (凶残)的敌人(激烈)的战斗 (可亲)的战友 (热闹)的广场 (光明)的未来(宏伟)的建筑 (温暖)的灯光 4.在括号里填恰当的关联词语。 (1)郝副营长(虽然)只有22岁,(但是)有丰富的战斗经验。 (2)这光(虽然)微弱,(但是)对于黑暗中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够亮的了。 (3)(如果)战士们在黑暗中找不到突破口,(就)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 倒叙 引起回忆

11* 灯光 回忆往事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联想 王愿坚

照应 思念战友

教学反思、总结:

教 学 设 计

课题名称 课 型 教学内容 12 为人民服务 精读课文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前三部分,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崇高品质。 1.初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了解时代背景,正确朗读课文。 3.学习回忆部分第四段。 4.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5.学习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法、学法):讲授 教学环境与资源准备(教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 习,我们跟随着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回忆了父亲在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表现。李大钊同志入狱后,备受酷刑,但他始终视死如归、大义凛然。1927年4月28日,在敌人的残害下,李大钊同志第一个走上了绞刑架,毫无惧色,从容就义。时年38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 说明: 教师通过语言直接引入课文。 设计意图 心得 二、研读课文 (一)学习第四部分 1.出示自学提纲,思 考: (1)李大钊同志被害的消息传来后,全家人的表现怎样?用曲线划出。 (2)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2. ①李大钊同志被害的消息传来后,舅老爷“从街上哭着回来”;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都说明全家人无比悲痛的情形。母亲的“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一句表达了怀念亲人、痛恨敌人、要报仇血恨的思想感情。 ②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前后照应,这样写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头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三十到三十二自然段。 要读出悲痛欲绝、痛恨敌人、报仇血恨的思想感情。 4.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讨论、交流 指名读,挑战读。 说明: 让学生自我学习也是本单元的重点。 同志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赞扬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三、复习巩固 学生交流 1.找出与下面句子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媒体出示) 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②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③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2.学生交流 (与上面三句分别照应的句子是:①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 ②说明: 学习前后照应的方法是本文学习重点,要花时间让学生练习。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③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3.总结:作者按事情发展顺序,采取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读者读了就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给人留下很深印象 作业设计: 1.给下面的生字注音并组词。 阀(fá)(军阀) 娱(yú)(娱乐) 剧(jù)(剧情) 宪(xiàn)(宪兵) 袍(páo) (袍子) 押(yā)(押送) 拘(jū)(拘留) 僻(pì)(僻静)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很多人闯进门来。(一拥而入) (2)严肃而厉害。 (严峻) (3)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会意) 3.给句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醒”字在字典里有四种解释,根据句子意思,选择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里。 (1)睡眠状态结束;(2)明显、清楚;(3)昏迷后神志恢复正常;(4 )醒悟、觉悟 ①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每次都是刚刚叫醒又昏过去了。(3) ②柜台前那幅“急顾客之所急”的标语非常醒目。(2) ③清晨,我醒来一看,太阳已经露出笑脸了。(1) 4.仿照例子,写一段话。 抓住人物的特点,写一个人的外貌。 例: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

被捕前 坚决不走

被捕时 不慌不忙 法庭上 平静沉着 被害后 敬仰怀念 忠于革命事业 坚贞不屈

教学反思、总结:

板书设计: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

被捕前 坚决不走

被捕时 不慌不忙 法庭上 平静沉着 被害后 敬仰怀念 忠于革命事业 坚贞不屈

教学反思、总结: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alr.html

Top